WebQuest網路探究/教師與學生在網路探究中的角色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教師的角色[编辑]

過去的日子裡,不論影響教師教學方法的,無倫是從哲學的觀點、心理學的角度或社會學的理論基礎有和新舊不同學派之間的衝突,教師仍單純地用黑板和粉筆教學。但是隨著資訊爆炸、網路迅速便捷的時代來臨,資訊傳送流通的新型式改變了人類溝通、職場、一般生活以及學校學習的方式。單純地利用教科書教學的學習方法顯得不合時宜及不太全面,為了使學生能做好心理準備去面對學校以外,充斥著各種不同資訊的世界,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如何從網路中學習新知識,以便將來生活環境中能處理或面對此種多變狀況。網路學習的學習是開放式的學習,學習途徑的擴增,使得可利用的資源幾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學習者能夠接觸到非常豐富的文字資訊、圖像建構、影音表述、人際互動的等等資源。編者以為未來網路學習將可能會進展到「虛擬學習」的境地,尤其對囿於時間限制、經費不足、家庭狀況、身體行動不便二無法參與學習的人們,這些為數眾多的非傳統學生或終身學者、由於生活背景與需要非常多樣,現在也可以獲得就學的機會(楊國德, 2000)。

教師立於教學前線,當世界各地的教學機構,不斷邁向更開放、更彈性的課程傳遞模式的時候,對於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的需求就更加迫切。不論是協助教師取得資訊科技領域相關知識,或是重塑機構政策,教師的專業發展及知能都顯得格外關鍵。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觀點帶動之下,教師專業發展更有助於教育典型模式的移轉與培養專業的。面對變化中的教學潮流,教師更應確實瞭解自身所處的環境,以創造更有力的教學契機。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資訊的發展不僅影響了教學環境,也深切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學習活動的安排與設計上,教師的教學是一自主性高的行為,教師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深深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是以教師應對資訊在學習的影響及衝擊有所覺醒,反映到日常教學活動中,科技導入教學尤其重要。學習者藉由環境及其理解去處理訊息,以建構知識(朱耀明,民88)。但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很難提供不同的資訊去滿足學生差異,藉由資訊科技提供豐富的資訊給予學生後,學生才真正擁有學習的掌控權,因此,從被動的接受他人知識,形成主動吸收知識(陳美玉,民87)。為明確的分析舊教學之差異。

新的教學環境下知識是為學生自我建構,教師轉換角色為知識的引導者、學生合作的夥伴、教學相長的學習者,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即使教師安排教學活動,但仍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教師考量教學的中心。雖然資訊科技可以讓學生自我學習,但教育還包含學生人格、學習品質,在教育與資訊科技結合後,教師的角色並未消失,而是由教導者轉移成為學習引導者。

學生的角色[编辑]

傳統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屬於被動的角色,而這也和教師的上課方式有所關連。教師在黑板和講桌之間和學生的互動,只有知識上的傳遞,而這成為傳統教學上的典型。在升學主義環繞的環境下,教學被考試主導,強調單一學科的知識、以及刻板的分析能力(只針對問題的單一面向去思考),並應用在學生評量(即大大小小的考試),來決定一個學生在未來的成就。到了近代,網際網路發達,資訊科技加速知識的流動性,教師不在是知識的唯一供應者(楊叔卿,民89),學生可在藉由資訊科技決定學習的題材,自覓適當的學習資源,學生已經由被動接受成為主動學習。資訊科技的進步打破以往電腦輔助學習之孤立,網路更幫助學習者跨越時空限制溝通及合作,即時的回饋、解決困難問題,增加了學習者動機與興趣(朱耀明,民88),團體學習勢必成為未來的趨勢,科技環境下的學習已從個人式的學習走向群體的合作。

環境的改變教師及學生都需要適應,體認教師及學生角色適應及轉移的需要,美國國際教育科技學會(ISTE)於1999年規範學生角色轉移需求。其認為教育必須培養出擁有資訊科技能力的學生,其未來才能成功的在資訊日漸複雜的社會中生存發展,是以學生亦需有效的使用資訊科技,在此策略下,科技將轉化學生的角色為:

(1) 有能力的資訊科技使用者 (2) 資訊搜尋者、分析者以及評估者 (3) 問題解決者和決定者 (4) 創造力和有效的使用生產工具 (5) 消息靈通、有責任感、貢獻社會的好國民

資料來源[编辑]

(1)林建富<網路學習的趨勢與策略> (2)溫嘉榮 李士欣<教師使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影響因素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