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國際音標/清濁輔音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清濁的區別在於聲帶振動與否,不振動的爲清聲,不振動的爲濁聲。清聲的輔音簡稱爲清音,濁聲的輔音簡稱爲濁音,清聲的元音稱爲清化元音,濁聲的元音無標記。國際音標中,使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清音和濁音,例如清雙脣塞音[p]濁雙脣塞音則用[b]清脣齒塞音[f]濁脣齒塞音則用[v]等。

其實清濁作爲兩種發聲態,任何語言中都有,因爲任何語言中都有清輔音和元音。因此學習分辨和發聲的關鍵是在於如何將已會的清濁之分推廣到其他的清濁之分。清濁聲時聲帶的狀態不同,發清聲時全開,讓氣流自由通過,因此往往清聲氣流較強,而發濁聲時半閉,氣流不能完全自由通過時,吹動聲帶從而產生振動。

感受聲帶的振動

[编辑]

第一步是直觀的體驗清濁的本質:聲帶振動的感受。將手指置於脖頸喉結處,試發「啊」,感受與不發音時的差異。如果手指擺放位置恰當,則手指尖應能明確感受到傳來的振動。無振動時即清聲,有振動時即濁聲(注意這裏是發聲態,而不是濁音)。如果使用Praat看頻譜圖像,則能觀察到發聲時有基音(能看到Pitch指示的藍色綫條),而靜音時無。

擦音的清濁

[编辑]
「斯」字發音的圖像,從上至下依次是波形圖、頻譜圖和音高圖像

試延長地發「斯」([sz̩55]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sz̩55]),應能感受到清聲至濁聲的變化,見右圖,可明顯看到在發韻母-i([z̩55])時基音(最下的橫槓)的差異,音高圖像則僅在濁聲時有圖像。嘗試保持發聲母s時的口型不變、忽略聲調並進一步延長,則能得到[sz]。感受其發聲時的感覺差異,並嘗試推廣至[fv][ʂʐ]等,然後錄音並隨機自我測試。

之後嘗試在前後添加元音[a][asa]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sa.asa])和[aza]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za.aza]),前者感受聲帶振動的變化,後者感受聲帶振動的持續性。後面請自行添加元音,下僅以輔音符號表示。

塞擦音的清濁

[编辑]

漢語母語者往往能輕易辨別出漢語拼音z([t͡s]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t͡sz̩51])和漢語拼音c([t͡sʰ]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t͡sʰz̩51])的差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這兩個音都不是濁聲。另外由於漢語拼音的影響,容易混淆[z]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za.aza])和[t͡s]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t͡sz̩51]),首先嘗試區別兩者,兩者的主要差異有:清濁,前者爲濁聲,後者爲清聲,因此前者聲帶振動,後者不振動;前者擦音,後者爲塞擦音,因此兩者動作不同,前者沒有阻塞過程(即主動發音部位和被動發音部位不發生接觸)而後者有等。

然後嘗試在[t͡s](而不是[t͡sʰ])和[z]基礎上發[d͡z],即聲帶振動的塞擦音,並最終實現能辨發[t͡s][d͡z]

響音的清濁

[编辑]

響音主要有近音、邊音、顫音、鼻音、閃音、元音等。響音一般是濁的,清響音就是在濁響音的基礎上去除聲帶振動,即將聲帶打開。

塞音的清濁

[编辑]

對於沒有清濁塞音對立語言的母語者來說,分辨清濁塞音是最困難的。與塞擦音類似的,漢語母語者往往能輕易分辨漢語拼音b([p])和p([pʰ])、d([t])和t([tʰ])、g([k])和k([kʰ]),然而這些音往往都是清聲。

VOT

[编辑]

對於塞音和塞擦音等有爆破的輔音,有一個量度在區分,它就是VOTVoice Onset Time,帶聲起始時間)。VOT簡單來說,就是爆破時間和振動開始時間的差值,VOT大於0時,爲送氣清音,等於0時,爲嚴格不送氣清音,小於0時,爲不送氣濁音。日語的ば、だ、が行輔音的VOT一般在-20至-120之間不等,ぱ、た、か行輔音則在0至80之間不等。因此可以通過測量自己說話的VOT來判斷自己所發的音是否「夠濁」。

濁聲持阻

[编辑]

濁塞音有一個特點,即在爆破之前就已經聲帶振動了,也就是說持阻的時候聲帶已經在振動了,這個時候如果不爆破出來,就會形成一個很沉悶的聲音,這個聲音不能持續太久,因爲此時鼻腔(被軟齶)、口腔(被持阻部位)都是堵住的,然而聲帶振動需要氣流帶動,所以導致口腔氣壓變大。這個聲音很沉悶,有點像腹部被打了一拳後的聲音,或者閉嘴閉鼻子憋氣的時候使勁從肺部放氣的感覺,聽起來有點像鼻音,但是沒有鼻腔共鳴的成分而且響度很小(因爲口腔是閉合的)。

方法

[编辑]

主要的方法是在一定程度能有意識地自由控制聲帶的基礎上,了解濁塞音的發音過程,並嘗試發音。有時可以使用其他的音來輔助,例如在軟齶封閉鼻腔的基礎上,嘗試發鼻音,以及在濁塞擦音的基礎上,嘗試去掉塞音部分等來接近。

维基百科中的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