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原理/第三节 世纪之交时期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一、全球化条件下的城市发展与规划[编辑]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导致了全球整体城市体系结构的改变,由原来城市与城市之间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的部类为特征的水平结构改变为紧密联系且相互依赖的以经济活动的的层面为特征的垂直结构,城市与城市之间构成了垂直性的地域分工体系:管理/控制层面集聚的城市占据了主导性地位,而制造/装配层面集聚的城市处于从属性地位。
    就整体而言,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城市体系结构重组,在垂直性地域分工体系的区位分布上出现了这样一些趋势:①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形成一系列全球和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对于全球和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显著;②制造业资本的跨国投资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同时也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制造/装配基地;③在发达国家出现一系列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而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城市普遍衰退,只有少数城市成功地经历了产业结构转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经济活动在城市中的相对集中,城市与附近地区的城市之间、城市与周围区域之间原有的密切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城市与周边地区和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在减弱。由于各类城市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全球性的,都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其联系的范围极为广泛,但在相当程度上并不以地域性的周边联系为主,即使是一个非常小的城市,它也可以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建立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联系,它不再需要依赖于附近的大城市而对外发生作用。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原先建立在地域联系基础上的城市体系出现松动,而任何城市都可以成为建立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化联系的城市体系的一分子。
    在全球化过程中,“全球城市”或“世界城市”对世界经济的主导作用愈加明显,这些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线城市的基本特征包括:①作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或区域性)总部的集中地。②都是金融中心,对全球资本的运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如房地产、法律、信息、广告和技术咨询等),以满足跨国公司的商务需求。④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这些城市是知识创新的基地和市场。⑤是信息、通讯和交通设施的枢纽。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发达国家的一些工业城市经历了衰败的过程,针对这些衰败的城市或地区,制定城市或地区的复兴规划,使这些城市和地区获得了重生,包括:①城市中央商务区的重塑。②城市更新和滨水地区再开发。③公共空间完善和文化设施建设。如建造大型博物馆和文化娱乐设施,举办奥运会、博览会等城市大事件。

二、知识经济和创新城市[编辑]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首先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根据这一报告,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科学研究为后盾。
    支持和主导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于创新,而科学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则是决定社会整体创新的一个关键性方面。就此而论,当代城市都在积极地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而建设高科技园区是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进而实现城市创新的关键性举措。
    高科技园区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第一种类型是高科技企业的集聚区,与所在地区的科技创新环境紧密相关,这类地区的形成可以较大地促进科技和产业的创新。所谓企业集群,主要是指地方企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他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不同类型的产业,由于产业联系的空间接近程度不同,能够形成产业集群的程度也不同。根据研究,以下几种产业更需要形成地方性的联系:①新产业;②以非标准化或为顾客定制的产品为主的制造业;③生产过程连续的。
   2.第二种类型是科技城,完全是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并无直接地域联系,往往是政府计划的建设项目。
   3.第三种类型是技术园区,作为政府的经济发展策略,在一个特定地域内提供各种优越条件,吸引高科技企业的投资。
   4.第四种类型是建立完整的科技都会,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科学城是专门设置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卫星城。建设科学城既可减轻大城市拥挤程度,也有利于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便于利用大城市的社会环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丰富的情报资料。科学城主要搞研发,再通过制造业转为生产力,科学城内部一般可以设置少量的制造业研发大楼,但科学城一般不与制造业基地有直接联系,因科学城需要具有一定人才和经济支持,因此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具备建设科学城的能力,本质上科学城还是需要依附于中心城区强大的经济和人才储备而存在。

三、加强社会协调,提高生活质量[编辑]

    城市社区的归属感对于建立高品质的城市社区具有重要作用。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
   ②居民的社区认同程度。
   ③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
   ④居民在社区内的居住年限。
   ⑤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

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编辑]

    1987年联合国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报告中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1992年联合国发布《21世纪议程》(Agenda 21)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证词,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1993年,英国城乡规划协会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发表了《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对策》,提出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引入城市规划实践的行动框架,将环境因素管理纳入各个层面的空间发展规划。其提出的规划原则包括:①土地使用和交通:缩短通勤和日常生活的出行距离,提高公共交通在出行方式上中的比重,提高日常生活用品和服务的地方自给程度,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紧凑发展形态。②自然资源:提高生物多样化程度,显著增加城乡地区的生物量,维护地表水的存量和地表土的品质,再多使用和生产再生的材料。③能源:显著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更多地采用可再生的能源,改进材料的绝缘性能,建筑物的形式和布局应该有助于提高能效。④污染和废弃物:减少污染排放,采取综合措施改善空气、水体和土壤的品质,减少废弃物的总量,更多采用“闭合循环”的生产过程,提高废弃物的再生与利用程度。
    1999年由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领导的研究小组发布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城市持续发展的建议,其中包括:①循环使用土地与建筑。城市建设应当首先使用衰败地区和闲置的土地和建筑,应尽量减少将农业用地转换为城市用地;②改善城市环境;③优化地区管理;④旧区复兴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内容;⑤国家政策应当鼓励创新;⑥高密度;⑦加强城市规划与设计。
    针对美国城市的快速扩张和蔓延,美国城市规划界出现了 “精明增长”,其基本原则包括:①保持大量开放空间和保护环境质量;②内城中心的再开发和开发城市内的零星空地;③在城市和新的郊区地区,减少城市城市设计创新的障碍;④在地方和邻里中创造更强的社区感,在整个大都市地区创造更强的区域相互依赖和团结的认识;⑤鼓励紧凑的、混合用途的开发;⑥创造显著的财政刺激,使地方政府能够运用建立在州政府确立的基本原则基础上的精明增长规划;⑦以财政转移的方式,在不同的地方之间建立财政的共享;⑧确定谁有权做出控制土地使用的决定;⑨加快开发项目申请的审批过程,提供给开发商更大的确定性,降低改变项目的成本;⑩在外围新增长地区提供更多的低价房;⑪建立公私协同的建设过程;⑫在城市的增长中限制进一步向外扩张;⑬完善城市内的基础设施;⑭减少对私人小汽车交通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