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创伤愈合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损伤的修复 - 再生 - 纤维性修复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为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过程的协同作用。

皮肤创伤愈合[编辑]

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编辑]

创伤愈合的类型[编辑]

根据损伤程度及有无感染,创伤愈合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 一期愈合
    一期愈合形成线状瘢痕
    一期愈合形成线状瘢痕
    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黏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这种伤口只有少量的血凝块,炎症反应轻微,表皮再生在24~48小时内便可将伤口覆盖。肉芽组织在第三天就可从伤口边缘长出并很快将伤口填满。5~7天伤口两侧出现胶原纤维连接,此时切口已可拆线,切口达临床愈合标准,然而肉芽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仍继续增生,胶原纤维不断积聚,切口可呈鲜红色,甚至可略高出皮肤表面。随着水肿消退,浸润的炎细胞减少,血管改建数量减少,第二周末瘢痕开始“变白”。这个“变白”的过程需数月的时间。一月后覆盖切口的表皮结构已基本正常,纤维结缔组织仍富含细胞,胶原组织不断增多,抗拉力强度在3个月达到顶峰,切口数月后形成一条白色线状瘢痕。
  • 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这种伤口的愈合和一期愈合比较有以下不同:
    • 由于坏死组织多,或由于感染,继续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炎症反应明显。只有等到感染被控制,坏死组织被清除以后,再生才能开始;
    • 伤口大,伤口收缩明显,从 口底部及边缘长出多量的肉芽组织将伤口填平;
    • 愈合的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较大。

骨折愈合[编辑]

骨折(bone fracture)通常可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两大类。骨的再生能力很强。骨折愈合的好坏,所需的时间与骨折的部位、性质、错位的程度、年龄以及引起骨折的原因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言经过良好复位后的单纯性外伤性骨折,儿个月内便可完全愈合,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骨折愈合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血肿形成:骨组织和骨髓都有丰富的血管,在骨折的两端及其周围伴有大量出血,形成血肿,数小时后血肿发生凝固。与此同时常出现轻度的炎症反应。由于骨折伴有血管断裂,在骨折早期,常可见到骨髓组织的坏死,骨皮质亦可发生坏死,如果坏死灶较大,可形成游离的死骨片。
  • 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折后的2~3天,血肿开始由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继而发生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或称暂时性骨痂,肉眼及X线检查见骨折局部呈梭形肿胀。约1周,上述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可进一步分化,形成透明软骨。透明软骨的形成一般多见于骨外膜的骨痂区,骨髓内骨痂区则少见。
  • 骨性骨痂形成:上述纤维性骨痂逐渐分化出骨母细胞,并形成类骨组织,以后出现钙盐沉积,类骨组织转变为编织骨(woven bone)。纤维性骨痂中的软骨组织也经软骨化骨过程演变为骨组织,至此形成骨性骨痂。
  • 骨痂改建或再塑:编织骨由于结构不够致密,骨小梁排列紊乱,故仍达不到正常功能需要。为了适应骨活动时所受应力,编织骨经过进一步改建成为成熟的板层骨,皮质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以及骨小梁正常的排列结构也重新恢复。改建是在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及骨母细胞的新骨质形成的协调作用下完成的。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编辑]

全身因素[编辑]

局部因素[编辑]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编辑]

  • 骨折断端及时、正确的复位
  • 骨折断端及时、牢固的固定
  • 早日进行全身和局部功能锻炼,保持局部良好的血液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