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疾病文學/內容/陳宗暉《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
外观
基本資訊
[编辑]陳宗暉著,於 2020 年 9 月 29 號,由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作者陳宗暉出生於1983年,畢業於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班(現為華文文學系),三十歲時被診斷出類似淋巴癌的不明病症。此書為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紀錄作者如何與病共存、帶病旅行與病後的時光。其詩作曾獲花蓮文學獎、時報文學獎。
故事梗概
[编辑]本書總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輯一:共病生活、輯二:帶病旅行;以及輯三:病後時光。以作者第一視角出發,從作者母親三十歲時因血癌逝世後的童年時光,到自己三十歲時被診斷出類淋巴癌之不明疾病的心路歷程與生活記事。透過細膩的文字,書寫自己患病後的感受以及在內心與自我喊話的心境。
作者曾在一次訪談中[1]表示:「受苦的時候一定有人比你苦,我反而不想描寫『我好痛苦』,我想表達發生過後,比方手術或完成療程後的感受,以及通過病長出來的新生力量。」
故事內容包含作者在童年喪母時所受到的霸凌、長大後定期回診、鍛鍊身體的過程,以及病後再訪蘭嶼,與當地居民互動、生活的時光。
出場人物
[编辑]作者
[编辑]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稱視角撰寫與疾病共存的生活。
母親
[编辑]作者的母親,三十歲時因血癌逝世。
父親
[编辑]作者的父親。自從妻子因血癌去世後,非常擔心兒女的身體健康,會定期帶孩子去做相關檢查。
VuVu
[编辑]作者在當寄讀生時,寄宿家庭的家人。
阿文
[编辑]作者在蘭嶼時遇見的雜貨店老闆,陪伴作者在蘭嶼一起體驗了許多事情。
文本描寫疾病的摘句
[编辑]- 敬告我體內那些激動的B細胞,今天可不可以收斂一點。你們這樣年少得志、聽命於誰到處揮霍抗體,救我救到敵我不分,記憶細胞到底想起了什麼? — 頁40
- 想起還住在子宮的時候,只有IgG抗體可以穿透胚盤給予被動免疫。脫離子宮很久,怎麼IgG依然母愛般的增生暴漲。保護的抗體失控,保護成為傷害。— 頁40
- 這樣跑,這樣喘,就可以不必喝紅色湯汁補血,不必喝綠色的湯汁補氣。看看我這樣一直停繞圈也不覺得暈。如果我總算安靜下來,不是為了原地拍打身體促進什麼血液循不循環、躺著按壓身體促進什麼暢通不暢通。靜靜躺成一株波士頓腎蕨也濾不掉的小鎮壞空氣。— 頁40
- 每日的潮汐沒有固定週期。我的昨天只有三小時,今天六小時。白日是壓縮,夜間是膨脹。漸進式停藥以後,不該醒來的時候醒來,應該清醒的時候覺得睏。— 頁45
- 耳朵的發炎是一個起點,多年以後,不知不覺引燃了全身。...這個疾病是液態的,威脅也是時而液態時而氣態的,我們就像害怕遇到鬼一樣的擔心下一個就輪到自己。— 頁61
- 開始吃藥以後,特別容易覺得暈。最初我還以為是貧血的關係,後來覺得那是類固醇在跟我交談。愈暈我就越是穩穩站好。衣服裡的小傷口,儘管因為血塊滋生而隆起,我也成功地把他埋藏了起來。埋藏起來,收好。我又多了一個神氣的秘密。— 頁200
- 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燃燒,輕微貧血毋須意外。愈跑愈遠、愈跑反而愈不容易喘的時候,血色素其實默默地愈跌愈低,但我始終沒有成功暈倒、頂著瘋狂的太陽變成陳宗暈。穿鞋跑去醫院,心跳常常破百,可能我一直都是維持在走路也是跑步的狀態。— 頁200
- 「為什麼血色素那麼低卻還能自己走進急診室?」護理人員試圖攙扶明明就站得好好的我,「你說你沒有發燒、沒有上呼吸道症狀也沒有激烈的咳嗽,為什麼卻在影像學上顯現肺部侵潤的跡象?」我只是第一次覺得貧血嚴厲到必須趕來急診而已,我想先打個電話通知一下誰。— 頁250
相關研究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陳宗暉,柯若竹,陳怡絜〈「我真的沒想過文學會這麼有用。」──專訪陳宗暉《我所去過最遠的地方》〉,博客來閱讀生活誌(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4014),最後檢索日期: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