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和新興學習技術/專業發展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前言[编辑]

在此針對"專業發展"的面向將結合Web2.0新興學習技術綜合論述展示之,因此將限定於"教師專業發展"區塊,循六階段脈絡而下,期能對教師專業領域有所資鑑與參考!

對於一位專業教師而言,面對新興的數位學習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趨勢,以及導入線上學習以後的教學典範移轉,專業教師實是扮演積極轉化的促成角色,以促進提升教學效率與品質。當然線上教學專業教師成功的轉化過程需要足夠的訓練支援,不只是教師個人、同儕、學校與社會都必須以合作支援的整合方式,進一步形成線上教師專業發展的學習社群網路,成功達成教師專業與Web2.0新興教學科技之融合與運用!

何謂教師專業發展?[编辑]

專業教師發展一詞之定義學者專家多有不同詮釋, 在此羅列國內教育界諸位學者之見解以供參考之!


Duke(1990)認為:教職員專業發展是由組織所規劃的,它在學校目標引導下,鼓勵所有教職員朝共同方向集體來成長。專業發展則不僅是事實知識的獲得,更是一種動態的學習。

蔡碧璉(1993)認為:教師在其教學生涯中,不斷追求個人教學知能、技巧與態度等進步與發展的努力及意願。它涵蓋正式與非正式的各種能達成其積極成長的各種活動,並且是由教師本人認為其有專業成長的必要,而又同時能獲得機構組織的行政人員與同事等共同支持,進而不斷評估與改進的連續性的歷程。

饒見維(1996)認為:教師專業發展乃是指師培到離開教職為止,整個過程中都必須持續學習與研究,不斷發展專業內涵。乃傳統「師範教育」與「教師在職進修」的整合與延伸,隱含對「教師」的三個基本看法:教師即專業人員、教師即發展中個體、教師即學習者與研究者

高熏芳(1998)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逐漸增長專業知能,發揮效率與功能,扮演成功的角色,成為自我實現者。因此,教師專業發展具有五項特點:持續性(continuum);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逐漸蛻變(becoming);融合性(integral);全校性改進(school-wide improvement)。

線上教學教師專業發展階段模式[编辑]

第一階段:發展對於網路現象的正確認知與期待[编辑]

充分瞭解數位學習科技對於專業教師角色的衝擊與影響,有助於改善並增進專業教師投入更多努力於線上教學的創新,並勇於面對新興科技的挑戰與接受訓練的必要性,致力於創新教學的轉型。

教育之類型,若以時間與空間為截點可分成四種 (Chute, Sayers & Gardner, 1997) (如下表),分別為1.同時同地之教學型態:教學者與學習者於同一時間、地點進行學習活動,例如傳統教室環境;2.同時不同地之教學型態:教學者與學習者於同時間不同地點,透過媒體之傳訊進行學習活動,例如遠距的視訊會議 (video conferencing)、即時群播 (real-time multicast);3.不同時同地之教學型態:利用媒體錄製教學者與教學之過程,提供學習者於不同之時間加以點選、觀看,以進行學習活動,例如課程隨選(curriculum-on-demand);4.不同時不同地之教學型態:教學者與學習者在不同時、不同地進行非同步學習活動,例如以全球資訊網為主之網路教學 (web-based teaching)。

表 教育分類表

            時間         空間          教育活動 

類型一 同時 同地 傳統教室

類型二 同時 不同地 視訊會議、即時群播

類型三 不同時 同地 課程隨選

類型四 不同時 不同地 網路學習


(資料來源: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a distance: What it takes to effectively design, deliver and evaluate programs (p.80), by Chute et al., 1997, California: Jossey-Bass, Inc. )

由以上的表可看出,以全球資訊網為主之網路教學是屬於不同時、不同地之教學型態。在以全球資訊網為主之網路學習環境中,師生不須面對面,而可使用全球資訊網上之溝通工具 (如E-mail、非同步討論區、聊天室等) 以進行意見之交流與溝通,同時學習者可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以進行學習活動 (Simonson et al., 2000),使學習不再侷限於傳統課室之內。

網路學習之教學活動建構於「全球資訊網」之介面上,而全球資訊網為一種網際網路資訊分散式傳輸協定,其誕生於1989年Berner-Lee在瑞士日內瓦的「高能粒子加速器研究中心」領導一個小組研發新的分散式超媒體網路系統時,引進了超文字 (Hypertext) 之概念,且因WWW提供了多媒體之功能,並具有人性化的操作介面,且能以非同步之方式進行資訊之傳輸,突破傳統教學活動在時間與空間上之限制,因此逐漸成為目前整合各項學習支援功能發展之重點,因此在遠距教育中漸漸占有一席之地。

在網路科技進步之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洲、瑞典等,由於幅員遼闊或人口居處分散,早已開始進行網路遠距教學之研究,而國內亦紛紛積極推動以WWW為基礎的非同步遠距教學應用,讓學習者能依照自己之時間、興趣、需求、學習速度來安排學習路徑與進度,使學習更具彈性、多樣性及廣佈性。為因應此一學習趨勢,許多大學亦開始建立網路教學的平台,如:交大的「智慧型遠距學習環境 (Cooperative Remotely Accessible Learning,CORAL) 系統」、中央大學的「全球社會學習網路 (Learning Is Active,LISA)」及中正大學「心智模式取向之智慧型電腦輔助診斷學習系統」 (國科會科教處,民86) 等,這些計劃分別從不同之層面來探討網路學習,成果豐碩,這些研究結果均對網路學習持正面、積極之看法,足見網路學習之研究與發展會不斷地持續進行。

同時,Leary (2001) 也預測網路學習之未來發展方向會更朝向「專利化」和「混合化」之學習模式,而且會將發展重點置放在更強調學習內容之品質。其所謂「專利化」,意謂所呈現出來之課程具有高品質保證,並且能讓進行網路學習之學習者獲益良多,而「混合化」,則是指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意即個人學習和網路學習、即時性與非即時性型態之結合。

第二階段:精熟網路科技與線上資源[编辑]

包含各項應用線上教學所需具備的資訊素養與能力,以有效辨識教學問題、搜尋擷取線上資源、分析與應用創新。

而欲精熟網路科技與線上資源前,對當下的「WebQuest 教學策略」必須有其先備知識,此教學策略將乃是一種結合網路資源,對教學進行創意與提升學習效能、增加「網路教育味」的新興教學策略。而此策略亦可說是網路資源發達以來,嘗試在教學應用上的革新與創建,因以往教師在運用網路資源進行教學時,多數學生為求方便往往僅是將網路資源「複製貼上」,而無從達到真正教師希冀的學習效果。WebQuest 教學策略則可讓教師做有系統的教學設計,與網路資源完整結合,而實施流程包含六項步驟,分別為:

1.Introduction:引發學習動機與情境引導的介紹。

2.Task:學習(個人活分組的工作目標)任務的描述。

3.Process:探索過程的安排與指引。

4.Resources:網站連結或其他資源列表。

5.Evaluation:描述達成任務的要求與評分方式。

6.Conclusion:說明完成本次學習的意義,並可以提出新問題或補充連結,提供延伸加廣學習的機會。

而為提升整體教學策略之效率,也有學者指出可遵循參考幾大項原則,如Find great sites:發現很棒的網站,此為教師須努力於網路上探索發掘之,接著Orchestrate your learners and resources:將學生與學習資源建立良好連結,同時也介紹不同電腦設備的教學方式。透過種種教師對於網路科技與線上資源的嫻熟與引導,將可帶給學生更有效率的學習策略!

第三階段:探索新興教學典範與發展遠景[编辑]

線上學習是否可以提供自主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協同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以及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的機會,實現以往較難落實的教育理想。或是進一步探索:「什麼樣的線上學習模式,能夠有效地孕育學生創造力?」


而探索新興教學典範部分,實可參考歷年來不同教學典範之設計,如2009的WebQuest教案設計競賽精選,在其間教師應可發展出多元面向的教學策略,與對教學遠景的展望!

WebQuest主題 科目 網址 哈囉!外來文化您好 社會領域 http://cquestgarden.com/view.php?id=1541

圖書館大作戰 語文領域 http://cquestgarden.com/view.php?id=1710

山河大地 自然科技 http://mail2.tmue.edu.tw:80/~9501001/team7/index.html

大開「眼」界 科學 http://140.123.107.82/team5/

搶救北極熊 國語 http://cquestgarden.com/view.php?id=1573

山河大地 自然科技 http://mail2.tmue.edu.tw:80/~9501064/team8/index.html

外婆的秘密閣樓 社會 http://mail2.tmue.edu.tw:80/~9401112/index.html

此外,如教育學界學者們的數位教學展示亦是可供參考臨摹的最佳典範,如黃雲龍老師的數位教學策略分享:

1.自由軟體推廣應用: MOODLE、XOOPS

(1)2007「創造力教育中程計畫推動實錄」專書之第24章「資訊科技與創造力教育實踐」: http://www.creativity.edu.tw/96book/document/24.pdf

(2)2007年開創線上期刊(休閒研究)與學術社群網站http://crlim.ntsu.edu.tw/

(3)2008年開創體育大學運動休閒管理學院數位學習網: http://mgt.ntsu.edu.tw/moodle/


2.建構線上即時會議室與同步教學應用環境(JoinNet系統)

(1)2007年建置網站:http://192.83.181.215/zhtw.php

(2)課程示範單元:http://192.83.181.215:443/playback.jnj?auth=N0i94tMWa/z3v+UBfnI2fUVbqsX0MaNt9rBLLYA10fXKsoPh5OPcyMlFqv/hUqX0BIeUueNPOdUul/NMcMdYLGiN2luUjnJ+j1dBthV3dBVqwrSKNPeZ7A

(3)專題演講示範單元:http://192.83.181.215:443/playback.jnj?auth=N0i94tJ3WChsJnXvVqE09YTJXw2psc0FOmm5oIXFMLzvzudwySekqJHZPvApvnq8outJHg2NZdZ8tPgrHAj7fGRX2Jz8n5u4SZffz0R2bi19MfkcH18mEw


3.PowerCam快速數位教材製作與體育大學知識管理中心(XMS系統)

(1)2008 NTSU建置:http://192.83.181.137/xms/

(2)2009NCCU應用平台http://cestmoi.km.nccu.edu.tw


4.數位即時錄製與網路直播系統(EAR系統)  (1)示範單元:http://192.83.181.212/EARMOD/ear2NE080416_1033/index.htm

(2)2007開始網路直播專案:http://192.83.181.212/earmod/ntsuindex.html

(3)2009 海洋休閒規劃管理與實務13週次


5.目前主要教學行動研究/ MOODLE需要註冊 (1)WebQuest(網路探究教學) 請參閱http://mgt.ntsu.edu.tw/moodle/電子商務管理2009F (系列性WebQuest教學行動研究)

(2)于文正老師的實踐:http://www.ntnu.edu.tw/acad/pub/j53/j532-7.htm

(3)Web2.0最新教學應用與實踐: http://cestmoi.km.nccu.edu.tw/xms/index.php?view=content_show&id=373

第四階段:建立線上教室的課程管理實務[编辑]

隨著新興網際網路技術的演進,如何應用於高等教育以改善教學與學習?或者如何確保線上教學的品質?一個有效的教學與學習環境也涉及複雜的變數,不同教師的教學設計、教材的選擇與準備、不同學生的學習型態差異以及不同的專業領域的專業課程模式需求。

而在建立有效率的線上教室的課程管理實務前,首先要先認清何謂"網路教學"及其在"線上教室"的運用.在此將網路教學定義為完全透過網路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也因此網路教學屬於遠距教學裡的範圍,當然,網路教學仍然可以有面對面的互動,就像現在空大每個月都還是會有一次面授上課是一樣的,重點在於何者為主,何者為輔,主輔差別影響非常的大!以下就幾種線上教室的模式進行探討與研析,期能對專業教師發展有所參考.

1.網路+面授教學模式 國外有的老師是採取混合模式,亦即一個課程裡,有時候是網路教學,有時候採教室教學,

通常會先採取教室教學一段時間,後半段待學生整個課程的認知比較清楚後改在線上進行教學互動

2.網路教學≠電腦 (網路) 輔助教學   國內的話,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也蠻值得研究探討的,就是在正規教育範圍內,亦即國中小、高中、大學等學校裡,同常是採取網路輔助教學的方式,亦即老師還是一定要進行教室教學,非同步網路教學部份是學生課後進行互動、繳交作業的地方,這種教學方式主要是在彌補課堂教室上課時間不夠的問題,好處是學生可以獲得較多的資源,比方說跟老師互動,取得線上教材、筆記或大綱,這樣的網路教學屬於「加值型」,老師也可不用上網與學生互動,學生也可不一定要上線取得線上資源或互動,但對於想要進行更深更廣的教與學的教師或學生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一個方法其實比較像是電腦輔助教學,亦即教師利用電腦教室或一般教室裡的電腦上課,將網路上的資料(可以是自製的或是外來的)呈現給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而不讓學生在課後進行可能是因為老師認為這個資料是比較重要的,所以以主導的方式進行線上瀏覽,教師協助解說讓學生更容易瞭解與使用,如果是在電腦教室進行,通常課堂中可再留點時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瀏覽,或是有興趣的學生就會在課後主動的再去瀏覽這個網站。

3.網路教學≠遠距教學   遠距教學的歷史已經非常久,在台灣,從前大家用的是「隔空教學」這個名詞,例如國立空中大學就是採隔空教學,到了民國八十三年,行政院成立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II) 專案推動小組,將遠距教學列為工作項目之一,積極展開各項建設遠距教學系統的相關工作,於全台多所大專院校進行「即時群播」、「虛擬教室」及「課程隨選」等以網路為主要型式的遠距教學。這三種遠距教學都是透過網路來進行教學,與從前用電視、廣播、函授等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其實從前的隔空教學,與後來網路為主的遠距教學,英文都是「Distance Education」,現在有的人會認為網路教學就是遠距教學,或遠距教學就是網路教學,就是這個原因,其實網路教學只是遠距教學的範圍之一,電視、廣播和函授的方式也都是遠距教學。

  目前遠距教學似乎有成為「顯學」的趨勢,而網路教學更是這門顯學中的顯學,國內近年遠距教學的文獻都很重視網路教學的部份,固然網路教學還有無限的想像於研究空間,但是像電視、廣播或函授這種方式的遠距教學仍有存在的空間,就像網路無法取代電視、電視無法取代廣播是一樣的,網路教學更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室教學方式,但可以想見未來網路教學在這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中,接受度及普及度會持續的成長。

第五階段:創新教學策略的應用[编辑]

線上教學教師應有能力參考三種主要的創造性教學策略:問題導向教學策略(Problem-based learning strategy)、主題教學策略(Thematic teaching strategy)、情境教學策略(Situated teaching strategy)。分別探所在不同教學策略下,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包括問題設計的方式、學習者合作方式、問題解決歷程與教學策略的整合等。強調以鷹架式(Scaffolding)教育理論,期 6/13/2007 P.2 許學生能夠將原有的先備知識,以新經驗與舊經驗的連結方式,經由小組討論、同儕學習的途徑,建構有意義的學習體驗與新的知識理論架構。

觀之於國內,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於2009年3月10日討論通過「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境計畫」,預計在4年內投入約75.2億元之經費,建置「國民中小學多功能e化專科教室」、「國民中小學多功能e化數位教室」、「高中職班級e化教學設備」、「高中職多媒體互動教師學習中心」、「建構新一代台灣學術網路環境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NGN)」、「無線台灣島-世界無線免費上網」及「更新高中職電腦教室」等項目為主軸,重點在於讓學生能運用資訊科技增進學習與生活能力、教師能善用資訊科技提升教學品質、教室能提供師生均等的數位機會、強化高中職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環境、強化中小學校園基礎網路及教室網路環境。教育部於2008年公佈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之後,宣示將投入大量資金來改善中小學教育現場的資訊科技教學設備,但也重視中小學教師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鼓勵教師整合電腦、網路、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廣播互動等軟硬體,以利推廣資訊科技進入教室內教學活動。種種現象均可促進創新教學策略之推展.

學校經營者為了達到上述教師創新教學功效,除了整合校內資源之外,也需透過創新經營策略來完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成效。以下,作者從知識管理系統、知識擴展學習、人力資源管理與效能評鑑等角度來論述學校創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經營策劃。

一、導入知識管理系統,經營教學效能之創新循環

就學校經營管理面向而言,學校經營者設定學校校務運作目標,依照學校願景來分析學校經營任務,深度理解教師專長、興趣與教學背景,以進行規劃教師教學效能相關研習活動,不僅促進教師之班級經營專業知能,透過班群合作模式來增進教師彼此間活絡交流意願。學校組織內部的知識創新芬圍的營造,過教師個人獨特的理念與思維來建構之外,更納入學校內部所有教職員或家長外部資源等團體力量,來形成新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識概念,打造一個融入學校內部與外部資源的教學效能的實驗模式。經由眾人的知識力量來催生新的知識概念,跨越教室的教學效能層次擴展之互動歷程,新的教學效能觀念經過研發創造、實驗確認和常態模型的三大階段形成後,有利於學校教師發展成教學效能知識創造知有利循環,有助於教師教學效能之成果產出。

學校經營者運用任務分析來了解教師之專業背景能力,建構學校內部之人才資料庫,透過專業研習活動來加強教師教學效能素養,激發教師具有合作、分享、創意且願意接受挑戰之意願與動機。教師教學效能知提升可針對班級經營、資訊科技媒體運用、教學策略與教學評鑑等層面進行規劃,學校經營者除了透過內部的學年會議、領域會議、教職員朝會或團隊會議等引導教師進行教學創新構思之外,同時透過學校外部學術研討會、教育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專案計畫等,鼓勵教師參與校外教學效能分享研習活動,或加入學術研究單位之教學實驗課程,激發教師專業成長的動機,以進行校園內部知識改革與創新的動力,學校進而根據學校內部知識管理流程來評估與修正教師教學效能專業研習課程內容。

當學校願意導入企業界常用之知識管理系統來經營學校內部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專業知識時,需詳細告知教師可用的校園內部可用的教學軟硬體資源、家長社區資源、學術研究單位專業資源、企業界之資源等,打破以往教師單打獨鬥進行教學規劃設計活動,一人獨自扛起教案設計、教學實驗與教學評鑑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果。學校經營者以永續經營校園知識系統的理念,來安排優良之專業輔導教師,協助與輔導初任教師快速地進入學校知識管理之創新芬圍,經由學校內部或外部教師團隊彼此間互動與腦力激盪,產生創新的教學效能概念,共同建構學校組織內部可用的教學效能之專業知識與實務運用經驗。

二、鼓勵教師參與多元領域學習,擴展知識應用之深度與廣度

學校為了提升學校教師教學效能之專業,除了鼓勵教師參加校外教育領域研習活動,可擴及口語表達、關係經營、知識管理、行銷管理等相關領域研習內容,跨越過去強制教師參加單一屬性的教師研習活動(如:縣市內學校辦理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研習)。現今國內大學開辦眾多跨領域之教師專業成長研習班,內容即含括了許多管理、人文、藝術、科學等學門,教師可將這些學門知識應用於教育現場之教學效能管理,以有校運用於班級經營、親師互動、行動研究等議題之經營。

學校經營者加強教師相關知識領域研習,透過其他學門知識領域內涵來擴及校內教師教學效能之經營管理,來提升教師對於社會潮流與資訊教育趨勢之認知,並自我學習如何有效整合運用學校資源,有助於提升教師自我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效能經營層面績效。學校經營管理焦點從過去單一注重教師教室內的教學活動,逐漸地延伸到教室外的社區人力資源、企業資源、政府資源與學術研究資源等,企以透過教室外的脈絡(如:企業、社區、學術單位)延伸到教室內的教師教學活動,並進行合理的關連與互動,協助教師增廣與增益教學效能。學校經營管理者本身如能擁有眾多的校外資源與支援(如:企業贊助、學術研究軟硬體設備支援),對於推展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專業成長必有相當之助益。

三、建構效能評鑑與經驗分享機制,鼓勵創新知識交流互動

各校針對學校特色訂定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效能評鑑機制,融入了校務評鑑、教學評鑑、教學設備支援等,整合教師教學活動所需要的軟硬體設備,維繫教師教學效能並兼顧學校特色。學校建立評鑑機制之內容,在於規劃教學配套措施,透過教師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效能,來維繫教育之品質,討論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評鑑指標,並推廣指標評鑑的內容、評分標準與評鑑結果處理等事宜,同時也宜訂定考核獎勵與追蹤輔導、後設評鑑等辦法引導國中小各校將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評鑑列入學校校務評鑑計畫,成為學校行事曆,隨時進行資料蒐集、紀錄、反省與改進。知識蓄積在於透過有效率的轉化方式,將教師內隱知識轉化為外顯可讀的外顯知識內容,使專業知識整合更有效率,至或成書面化的報表、成果冊、數位化、書面記錄、會議紀錄等形式,將知識蓄積在組織內部之中,延續學校組織知識庫的精緻化與廣擴化,可永續經營學校組織對於教師教學效能運作之績效;且能提供其他教師方便的運用,降低學校投資更多的時間、物力與人力資源,得以修正與精緻內部組織之教學效能知識。

學校組織透過獎酬制度,讓教師知道他們知識受到重視,以提高教師同儕之間願意溝通分享,建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識分享的文化與平臺。學校組織獲取教學工作所需要的知識,不論是從學校外部資源取得,或由內部教師自行創造知識,需將知識進行有效的統整與轉移,儲存於資料庫,透過流通、創新、擴散與整合,來蓄積知識並形成學校組織在教學效能層面上的長期性記憶。學校激勵教師並營造內部創新文化,透過績效考核來評選優良的教師教學表現,透過薪資、升遷、敘獎、年終獎金、參賽獎金、績效獎金等方式,並將教師教學效能關連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生涯規劃,促進教師願意繼續為學校組織奉獻,對於個人與組織而言,都有所助益,雙方都因而能有所成長,營造一個雙贏的局面。

第六階段:參與線上教學教師的專業實務社群[编辑]

基於線上教學創新是一個需要跨學域整合的重要議題,經由學術社群成員間的共同經驗與默契的漸次成形,可以讓集體創造力能更容易地產生。讓組織內部的知識工作者能夠經由選擇特定的專業領域,與其他具有相同專業領域或對該專業領域有興趣的跨部門與跨組織同仁,進行互動並創造知識、分享知識的平台。鼓勵與促進不同的系所組織形成跨院跨校的團隊合作,形成資源分享、知識分享與流程分享動態網路知識社群。

應用網路學習社群概念,教師透過網路連結師資培育機構、中小學校、教育當局、教育研習機構等,形成 「網路學習社群」,社群成員可互柑協助配合,針對教學及學科領域相關議題,藉由網路上的互動討論,共同解決疑難,促進彼此的專業成長,達成知識分享、資源共享,資訊互通、經驗交換與情感交流之目的 (吳正己、林凱胤,民85;張基成,民87)。以下幾點為網路學習社群與教師之相關性:

一 、網路學習社群為教師搜集教材與查詢資料的來源之一 WWW提供了豐富且多樣性的資源,舉凡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商業、娛樂等訊息,教師可在網路上透過利用資料查詢服務系統 (Gopher)、檔案傳輸 (FTP) B搜尋引擎 (SearchEngine)、遠端載入 (Telnet)、資料索引查詢系統 (Archie)等工具,將搜集到的網路上豐富的多媒體教材迅速的擷取或傳送,整理作為教材範例,以補學校現成教學資源之不足。

二、網路學習社群為教師實施教學的方法之一 有很多的網路學習社群還提供線上課程,通常包含遠距教學的做法或另有輔助教材,大約有以下兩大類:

(一)遠距教學

   「遠距教學」是結合資訊與通信技術,提供給學習者一個不需要與老師面對面授課的雙向、互動的學習途徑。目前在國內廣受注目並積極推展的遠距教學類型主要有三 (溫明正,民87)

1.即時群播:透過高速通訊網路(ATM或ISDN)建立起讓師生之間進行即時、多點、互動、面對面溝通的教學環境。 2.虛擬教室:以全球資訊網 (WWW)為課程發展平台,提供虛擬的學習環境以進行對教學情境的模擬、建構、管理等工作。 3.課程隨選:運用最新的隨選視訊(Video-On-Demand,簡稱VOD)技術,讓教師可以配合自己的時間、依照自己的需要與步調,選擇視訊課程進行個別學習。如高雄市中小學教師隨選視訊研習 (http://192.192.187.1/project/vmain.htm) 等。

(二)網路輔助教學與學習

  因網路之優點為不受時空限制,教師可在網路上放置線上教學 (學習)網站教材以輔助學生學習,良好的網際網路課程軟體 (WebTitle)開發與應用,可做為課後延伸教學之絕佳工具。教師亦可帶著學生上網實際參觀,或讓學生自網上搜尋,收集資訊,分析整理以完成專案報告。

三 、網路學習社群為教師溝通的工具之一    透過網路科技,可以讓個人與其他人的經驗共享,因此網路學習社群是一種知識分享的概念,每個人都可能是知識的給予者或接受者,藉由不同專業背景的個人在知識的互動及交流中,逐漸將知識建構出來,並從而建立起一個學習社群。如: Mathematics Learning Forums,此計劃是 the Bank Street ColIege of Education及the Center for Children and Technology of the EducationDevelopment Center所共同合作的。其提供了有關數學及科學計劃的線上研究會,此公開討論的課程是提供給初中數學老師的,每一課程的單元主要是幫助老師提昇其教學方式。先介紹老師所設計改良教學的新方法,再進而將討論著重在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及評價技術上。他們試著將相似活動及參與線上討論的成果實際應用在課堂經驗上,因此課程的運作主要是建立在現行實施的基礎上。參與者彼此交換想法,分享所關注的事,並在增強本身對線上社群有新的了解。討論會著重在教師、學生學習、強調正確的策略及教數學的方法,例如:合作學習、從觀察及透過問題評估學生的學習。參與的老師必須負責課堂的討論會,此討論會使用的合作學習溝通工具主要是討論群及電子郵件,有時也會用到教學影帶。這些對教師專業生涯成長與教學困難問題的協助支援,均有莫大助益。

四 、網路學習社群為教師進修專業知能的管道之一

   國內學者張基成(民87)對 「網路學習社群」的定義為,利用教育科技與網路傳播科技觀念發展而形成的網路虛擬環境,參與者透過網路共同地參與學習活動及互動溝通討論,突破時空限制與地域障礙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識與經驗,以達成資源共享、資訊共通、知識交換與經驗交流。他也同時指出,「網路學習社群」具備了網路學習與遠距學習的功能。網路學習社群是有許多外界專家涉入社群的學習活動中,並以即時及非即時的方式與參與者互動。老師將可接收到專家提供有關教師訓練、教學方法論等資料消息。目前教育部網站設有「終身學習資訊網」(http://lifelong.edu.tw),提供許多自學教材及資源,分享與資訊教育相關之訊息,開放學習交流園地與建議,即是屬於網路化虛擬學習社群的一種。而與中小學教師相關之網路學習社群尚包括彰化師範大學數學系之「遠距診斷教學」(http://jade.math.ncue.edu.tw)。,及「亞卓市」(http://www.educities.edu.tw)等皆屬之。

   各大學廣開在職進修學習管道,教師可藉由網路遠距學習方式修習學分,以吸取更多專業知能。如高雄市政府與中山、高雄師範大學合辦之 「教師進修課程隨選系統」(http://192.192.187.1/ project1/vmain.htm);資策會與中央大學合辦之「國中小電腦教師學分班」(http://www.iiietc.ncu.edu.tw)等均是教師在職進修、充實專業知能的最佳之處。

   由以上可知,網路學習社群於教學上的應用層面甚廣,不僅是老師們搜集教材的來源與實施教學的方法,更可提供課餘時進修與對外溝通之管道。以下筆者就介紹幾個具代表性的國內外學習社群,以供教師們尋求自我進修管道之參考。

而網路學習社群的相關網站則有: 一 、KlDLlNK   KIDLINK為1990年開始專為15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所建置的網站,目前包含了 11種語言的版本,其中參與的兒童共來自於115個國家,參與活動者除了兒童或青少年外,另有來自各地的老師、家長及義工。

   KlDLINK內包含了相當豐富的學習活動,包括KidForum、KidProjects、Real-time chats and discussions等活動供學生互動討論。例如在KidProjects中提供了相當多的學習主題及活動起迄時間,老師可選擇有興趣或符合課程需要的主題做為課堂活動,當學生有問題時可利用甲WWBo盯d張貼(post)問題或回答別人的問題,而在活動的進行過程中亦有各地的義工、老師參與。

   在網站結構方面,由於KIDLINK的內容相當豐富,因此在網站中提供地圖方便上線者快速連結,並且提供了活動行事曆,讓參與者能夠很清楚的知道目前正在進行的活動主題、目的、進行時間、以及相關的負責人員。另外,亦針對參與的老師及成人提供相關資訊及論壇,使他們亦能藉此與全世界的參與者討論和對話(Owston. 1997; http:/www.kidlink.org/)

二、CoVis   CoVis(The Learning Through Collaborative Visualization)是The Shool of Education & Social Polic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為了改善中等學校科學教育的一項計畫,現在,CoVis連結了超過45個以上的學校、數百名教師、研究者及科學家。CoVis的建立是為了使科學教育能更開放,更接近實務,主要的理念在於學習者可以透過實務的學習社群,以詢問為主(inquirybased)的方式加以學習。其優點在於這樣的社群是接近真實情境的,並且進而創造一個認知學徒的環境,而認知學徒環境的建立,則是利用一系列的合作與溝通工具,例如視訊會議、線上合作、視覺化軟體等加以達成。

  在學習活動方面,CoVis在Activities andProjects中定期公布學習主題及活動時間,並且清楚的標示適合的學習對象、學習目標及評量標準。在這個科學實務社群中,提供了學生許多方式以查尋專業的科學資料與學習工具,並提供了學生與這些工具、科學家及其他專業人士溝通的途徑。而這些工具,建立起教室與科學家之間的橋樑,成為一個延伸性的科學學習社群。另外,在評估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方面,則依據學習者的作品及行為加以評估,而這些評估包含了學生在教室中與在網路學習社群中的表現(Wanger, 1997; http://www.covis.nwu.edu/)。

三 、探路者   探路者網站(http://pathfinder.ntntc.edu.tw)係由教育部委託,並經由國科會科教處經費補助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規劃設計的國民小學網路學習環境 (林奇賢,民 87)。目前該網站除已完成國民小學自然、社會、語文等十餘種高互動性線上課程外,並建構一個可供多人互動的虛擬教室。此系統的主要使用者除了小學生及國小老師外,另外也結合了校外的老師、專家及一般使冊者,藉此形成一個融合隔空學習理念與資訊科技的網路化學習社群。

透過不同網路社群的探索與建立,將可大大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所需之配備與能力!

參考資料[编辑]

1.TeleLearning Network of Centres of Excellence, a major R & D project in Canada, http://fas.sfu.ca/telelearn

2.http://ke8939.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15.html

3. http://webquest.org/index.php

4.http://enews.tpc.edu.tw/document/special/2004/0426

5.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ivantsai/new_page_1.htm

6.http://cyber.ncue.edu.tw/class/net_teach.htm

7.http://inservice.edu.tw/EPaper/ep2/indexView.aspx?EID=303

8. 張淑萍:<新世代教師如何利用網路學習社群進行e-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