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皇帝全表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中国皇帝全表

说明:以下凡加*号的,为追谥;凡带( )号的,后废除

秦朝[编辑]

秦王政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秦朝。秦王政自认其功业“功过三皇,德兼五帝”,自号‘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庙号/谥号/其他称号 姓名 备注
庄襄王 (谥号)/太上皇 (秦始皇追尊) 子楚[子异、异人] 战国末期秦国君主、秦始皇之父
始皇帝 嬴政 进行第五次巡游,抵逹黄河下游的平原津时突发重病倒下,令赵高写了一封盖上御印的信赐正在上郡监督蒙恬部队的长子扶苏,令扶苏主持葬礼,意即使之返都即位,秋七月丙寅崩于沙丘平台。
二世皇帝 胡亥 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合谋更改秦始皇的遗诏,改立其次子胡亥为太子,隐瞒秦始皇死讯,又派使者矫诏以戍边无功和诽谤不孝的罪名赐死扶苏,以为臣不忠的罪名赐死蒙恬,巡游部队回到咸阳后为秦始皇发丧,胡亥正式登基为帝,为秦二世。
殇皇帝/降王 子婴 秦二世派使者责问赵高关东盗贼的事情(秦末民变),赵高心中大为恐惧,于是暗中联络女婿咸阳令阎乐和弟弟郎中令赵成合谋发动政变,杀入望夷宫,历数秦二世骄横纵恣,屠杀吏民,众叛亲离的罪状,责令秦二世立即自杀。秦二世意识到末日来临,在阎乐的威逼下被迫自杀;赵高召集秦朝群臣和诸公子,立公子子婴为王。赵高认为山东六国都已经复国,秦朝疆域日益缩小,称帝徒有虚名,应像过去一样称王,子婴于是在赵高和群臣的迎立下登基,为秦王子婴。

秦王子婴诛杀赵高;楚军刘邦在经过连续机动后,攻破秦国的东南门户,位于丹水河谷的险要武关,率军西进,子婴发动关中所有军队并派大军据守蛲关。楚军再在峣下击败秦军,进至秦都咸阳附近的蓝田。秦廷组织了最后的力量与刘邦军大战于蓝田,大败,失去了所有的抵抗力量。刘邦入秦,一直打到了灞上,兵临咸阳,秦王子婴于轵道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国[编辑]

前楚

庙号/谥号/其他称号 姓名 备注
前楚王 襄强

张楚

庙号/谥号/其他称号 姓名 备注
隐王 陈胜

后楚

庙号/谥号/其他称号 姓名 备注
假王 景驹
庙号/谥号/其他称号 姓名 备注
后怀王/ 义帝 熊心

西楚

庙号/谥号/其他称号 姓名 备注
西楚霸王 项羽 [项籍]

西汉[编辑]

刘邦在垓下之战击败项羽,获胜后建立汉朝

庙号/谥号/其他称号 姓名 备注
*始祖 大皇帝/太上皇 刘太公[刘煓、刘湍、刘昂、刘执嘉、刘显初、刘太平]
太祖 高皇帝 刘邦[刘季] 惠帝刘盈上庙号
孝惠皇帝 刘盈
前少帝 刘恭
后少帝 刘弘
太宗 孝文皇帝 刘恒 景帝刘启上庙号
孝景皇帝 刘启
世宗 孝武皇帝 刘彻 宣帝刘询上庙号
孝昭皇帝 刘弗陵
海昏侯/废帝 刘贺
*史皇孙/悼皇考(宣帝刘询追谥) 刘进
中宗 孝宣皇帝 刘询 平帝时王莽上庙号
(高宗) 孝元皇帝 刘奭 王莽上庙号,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
(统宗) 孝成皇帝 刘骜 王莽上庙号,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
*定陶共王(汉成帝谥)
恭皇(汉哀帝追谥)
刘康
孝哀皇帝 刘欣
(元宗) 孝平皇帝 刘衎 王莽上庙号,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
孺子 刘婴 王莽摄政;刘婴未称帝,仅为傀儡皇太子

王莽篡位,建立新朝

南越[编辑]

庙号/谥号/其他称号 姓名 备注
南海老夫/武王/武帝/圣武神哲皇帝 赵佗
*陀公/世子 赵仲始[赵尧]
文王/文帝 赵眜[赵胡]
明王 赵婴齐
哀王 赵兴
阳王/卫阳王/术阳王/高昌侯/术阳侯 赵建德

东越[编辑]

庙号/谥号/其他称号 姓名 备注
*闽越王 驺无诸
*闽越王 驺谟
*闽越王 驺甲
*闽越王 驺郢
*繇王 驺丑
东越王/东越武帝 驺余善
*繇王/东成侯 驺居股

新朝[编辑]

王莽篡位,建立新朝

庙号/谥号/其他称号 姓名 备注
*太初祖 有熊氏 公孙轩辕(黄帝)
*始祖 虞舜[姚重华]
*统祖 陈胡王/田敬仲 妫完[田完、陈完]
*世祖 齐敬王 田建
*王祖 济北愍王 田安
*济南伯王 王遂
*元城孺王 王贺
*阳平顷王 王禁
*新都显王 王曼
太祖 高皇帝 王莽

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杀死于未央宫的渐台,新朝亡

玄汉[编辑]

庙号/谥号/其他称号 姓名 备注
延宗 更始帝/淮阳武顺王 刘玄

东汉[编辑]

新朝末年王莽改制失败,并引发内战,其时身为汉朝宗室的汉景帝后裔刘秀乘势而起,在绿林军的协助下推翻新莽而即位,是为光武帝。刘秀复国号汉,史称东汉


庙号/谥号/其他称号 姓名 备注
世祖 光武皇帝 刘秀 明帝刘庄上庙号
显宗 孝明皇帝 刘庄 章帝刘炟上庙号
肃宗 孝章皇帝 刘炟 和帝刘肇上庙号
(穆宗) 孝和皇帝 刘肇 其庙号于献帝时废
孝殇皇帝 刘隆
*清河孝王(汉安帝谥)
孝德皇(汉安帝追谥)
刘庆
(恭宗) 孝安皇帝 刘祜 其庙号于献帝时废
前少帝/北乡侯 刘懿
(敬宗) 孝顺皇帝 刘保 其庙号于献帝时废
孝冲皇帝 刘炳
孝质皇帝 刘缵
*河间孝王(汉顺帝谥)
孝穆皇(汉桓帝追谥)
刘开
*蠡吾先侯(汉顺帝谥)
孝崇皇(汉桓帝追谥)
刘翼
(威宗) 刘志 刘隆 其庙号于献帝时废
*解渎亭侯/孝元皇(汉灵帝追谥) 刘淑
*解渎亭侯/孝仁皇(汉灵帝追谥) 刘苌
孝灵皇帝 刘宏
弘农怀王(献帝刘协谥)/后少帝 刘辩 废为弘农王
孝愍皇帝(蜀汉昭烈帝刘备谥)
孝献皇帝(魏明帝曹睿谥)
刘协 魏文帝曹丕降封山阳公

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而篡位,东汉结束

三国[编辑]

曹魏[编辑]

曹丕篡汉

庙号/谥号/其他称号 姓名 备注
*高皇帝(明帝曹睿追谥) 曹腾 西汉丞相曹参之后
*太王(汉献帝刘协追谥)
太皇帝(文帝曹丕追谥)
曹嵩[曹忠、夏侯嵩] 曹腾的养子
*武王(汉献帝刘协谥)
武皇帝(文帝曹丕追谥)
太祖(明帝曹睿追尊)
曹操[曹吉利、曹阿瞒]
高祖/世祖 文皇帝 曹丕
烈祖 明皇帝 曹睿
邵陵厉公(晋武帝司马炎谥)
哀皇帝/齐王
曹芳
废帝/高贵乡公 曹髦
元皇帝(晋惠帝司马衷谥)
陈留王(晋武帝司马炎降封)
曹奂

司马炎篡魏,魏灭亡

蜀汉[编辑]

刘备于成都称帝,汉复国,史称“蜀汉”

庙号/谥号/其他称号 姓名 备注
太宗[1]
烈祖(前赵光文帝刘渊追谥)
昭烈皇帝
先主(明帝曹睿追谥)
刘备
仁宗 孝怀皇帝(前赵光文帝刘渊追谥)
晋朝安乐思公(晋武帝司马炎谥)
后主
刘禅

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东吴[编辑]

曹丕称魏帝,孙权受封吴王,年号黄武。七年后,孙权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是为吴大帝

庙号/谥号/其他称号 姓名 备注
*孝懿王(大帝孙权追谥) 孙锺
*始祖 武烈皇帝(大帝孙权追谥) 孙坚 东汉乌程侯
*长沙桓王(大帝孙权追谥)/小霸王 孙策 东汉吴侯
太祖 大皇帝 孙权
废帝/会稽王 孙亮
太宗 景皇帝 孙休
*昭献皇帝→文皇帝(末帝孙皓追谥) 孙和
末帝/乌程侯 孙晧 晋武帝司马炎降封归命侯

晋灭吴之战,吴灭亡

西晋[编辑]

(司马炎篡魏,西晋建立)

  • 圣祖 高皇帝 程伯符
  • 始祖 元武皇帝 程伯休父
  • 舞阳文侯(魏朝初谥)→舞阳宣文侯(魏朝改谥)→晋宣王(魏元帝曹奂追谥)→高祖 宣皇帝(晋武帝司马炎追谥)司马懿
  • 舞阳武侯(魏朝初谥)→舞阳忠武侯(魏朝改谥)→晋景王(魏元帝曹奂追谥)→世宗 景皇帝(晋武帝司马炎追谥)司马师
  • 晋文王(魏元帝曹奂追谥)→太祖 文皇帝(晋武帝司马炎追谥)司马昭

世祖 武皇帝 司马炎

孝惠皇帝/太上皇 司马衷


赵王 司马伦[篡位]

孝怀皇帝 司马炽(汉赵昭武帝刘聪降封会稽公,后被杀)

孝愍皇帝 司马邺(汉赵昭武帝刘聪降封怀平侯,后被杀)

东晋[编辑]

(汉赵昭文帝刘曜陷长安,西晋灭亡。半年后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城称晋王,史称“东晋”。司马睿一年后称帝,是为晋元帝)

中宗 元皇帝 司马睿

肃宗/肃祖 明皇帝 司马绍

显宗 成皇帝 司马衍

康皇帝 司马岳

孝宗 穆皇帝 司马聃

哀皇帝 司马丕

废帝/海西公 司马奕(后被废,降封东海王、海西县公)

太宗 简文皇帝 司马昱

烈宗 孝武皇帝 司马曜

安皇帝 司马德宗

恭皇帝 司马德文(宋武帝刘裕降封零陵王)

(刘裕篡晋,是为宋武帝)

十六国[编辑]

前仇池[编辑]

辅国将军/右贤王 杨茂搜

前赵武都王 杨难敌

龙骧将军/左贤王/下辨公杨毅

东晋仇池公/天水公 杨初

杨国

东晋仇池公 杨俊

杨世

杨统

杨纂

(秦王苻坚遣将杨安攻仇池,城破之后,将氐族人迁徙到关中一带,前仇池国灭亡)

后仇池[编辑]

昭武王 杨定

惠文王/前宋武都王 杨盛

孝昭王 杨玄

桓惠王/北魏武都王 杨保宗

孝成王/武都王 杨难当

哀闵王 杨保炽

(443年,后仇池国为北魏所灭)

前凉[编辑]

(自晋朝凉州刺史,西平郡公张轨始,世代据守凉州,逐步建立凉国)

  • 西晋西平郡武公(晋愍帝司马邺谥)/太祖 武王/武穆王(威王追谥)张轨

西晋西平郡元公(晋元帝司马睿谥)/高祖 明王/昭王(威王追谥)张寔

(张茂称藩于前赵,封凉王)

前赵凉成烈王(前赵昭文帝刘曜谥)/太宗 成王(威王追谥)张茂

(张骏称藩于后赵,封凉王)

东晋西平郡忠成公(东晋赐谥)/世祖 文王(威王追谥)张骏

东晋西平郡敬烈公(东晋赐谥)/世宗 恒王(威王追谥)张重华

东晋西平郡哀公(东晋赐谥)/英宗 哀王(威王追谥)张曜灵(废为凉宁侯)

(张祚称帝)

高宗 威王(悼王追谥)张祚

(张玄靓去帝号,称藩于前秦、东晋)

东晋西平郡敬悼公(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谥)/烈宗 冲王(前凉私谥)张玄靓

东晋西平郡悼公(东晋赐谥)/神宗 悼王(前凉私谥)张天锡(前秦降封归义侯,东晋复封西平郡公)

(前凉亡后,原世子张大豫称凉州牧,改元凤凰)

  • 闵宗 平王 张大豫

后凉[编辑]

  • 齐太公/武成王/昭烈武成王/始祖 太武皇帝(吕光追谥)吕望[姜子牙、姜太公、姜尚、吕牙、吕尚、尚父、师尚父]
  • 敬公/敬皇帝(吕光追谥)吕?(吕光高祖)
  • 恭公/恭皇帝(吕光追谥)吕?(吕光曾祖)
  • 宣公/宣皇帝(吕光追谥)吕?(吕光祖父)
  • 景昭王/景昭皇帝(吕光追谥)吕婆楼(吕光之父,司隶校尉,尚书,太尉)

太祖 懿武帝/酒泉公/三河王 吕光

显文帝/隐王 吕绍

英宗 灵帝 吕纂

  • 文皇帝(吕隆追谥)吕宝(吕隆之父)

末主/平帝 吕隆

(吕隆因后秦、南凉、北凉交相攻逼,降于后秦,后凉亡)

南凉[编辑]

(河西鲜卑秃发氏是塞北拓跋氏鲜卑之一支,汉魏时徙至河西,聚族而居。至十六国时,秃发乌孤继位,务农桑,修邻好,境内安定。东晋隆安元年,秃发乌孤据廉川堡称西平王,后改称武威王,徙都乐都,建立南凉政权)

  • 秃发匹孤[秃发疋孤](东汉末年河西鲜卑部的首领)
  • 秃发寿阗(三国时期河西秃发鲜卑部的首领)
  • 秃发树机能(西晋早期河西秃发鲜卑部的首领)
  • 秃发务丸(西晋末期河西秃发鲜卑部的首领)
  • 秃发推斤[秃发椎斤](十六国早期河西秃发鲜卑的首领)
  • 秃发思复鞬(十六国中期河西秃发鲜卑的首领)

烈祖 西平王/武威武王 秃发乌孤

武威王/河西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西秦左南公 秃发傉檀

(404年,秃发傉檀称臣后秦,此后复称凉王。414年,秃发傉檀降西秦,西秦降封左南公,南凉亡)

西凉 → 后西凉[编辑]

  • 景公/景王(李皓追谥)/安世亭侯 李弇
  • 简公/简王(李皓追谥)李昶

太祖 武昭王/酒泉公/唐朝兴圣皇帝 李皓[李皓]

废王 李歆

宣王 李恂

  • 伊吾王 唐契
  • 敦煌宣公 李宝
  • 恭侯/敦煌公 李茂

(北凉军围敦煌,李恂战败,乞降不成后自杀,西凉因此亡于北凉。二十余年之后,李恂的侄子李宝趁北魏攻灭北凉之际,一度恢复先人的基业,同年向北魏投诚,该政权被称为后西凉)

北凉 → 高昌北凉(前高昌)[编辑]

文王 段业

太祖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沮渠茂虔]

  • 高昌太守 阚爽

拓王/酒泉王 沮渠无讳

武拓王/河西王 沮渠安周

(460年高昌北凉为柔然所攻灭,无讳弟沮渠安周被杀,高昌北凉亦亡)

前赵[编辑]

高祖 光文帝 → 太祖 光文帝(刘曜改上庙号)刘渊

废帝 刘和

烈宗 昭武帝 刘聪

隐帝 刘璨

和武帝 靳准

(319年,刘曜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或“汉赵”。同年,石勒在襄国自称赵王,从前赵中分离出来,史称“后赵”,双方决裂)

  • 景帝(刘曜追谥)刘亮
  • 献帝(刘曜追谥)刘广
  • 懿帝(刘曜追谥)刘防
  • 宣成帝(刘曜追谥)刘绿

襄宗 昭文帝 刘曜

  • 末主/摄政太子 刘熙

后赵[编辑]

(在晋怀帝末年反晋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刺史部的南匈奴贵族刘渊为部将,屡立战功,势力强盛。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建国号“汉”,建都平阳,年号为永凤。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粲叔父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319年,刘曜在长安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在襄国自称大单于、赵王,与前赵决裂,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帝)

  • 顺皇帝 石?
  • 威皇帝 石?
  • 宣王→宣皇帝(明帝石勒追谥)石邪弈于[石耶奕于]
  • 世宗 元皇帝(明帝石勒追谥)石周曷朱
  • 武皇帝(武帝石虎追谥)石㔨邪

高祖 明皇帝 石勒

文皇帝/闵皇帝 石弘(废为海阳王)

  • 太宗 孝皇帝(武帝石虎追谥)石寇觅

(石虎夺位称天王,后称帝)

太祖 武皇帝/中山王 石虎

少帝/正皇帝 石世

高宗 成皇帝/彭城王 石遵

哀皇帝/仁武皇帝/义阳王 石鉴

(冉闵在邺废杀卫主石鉴;石祗在故都襄国继立)

庄皇帝/兴武皇帝/新兴王 石祗

末帝/废帝 刘显

(349年石虎卒,众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大杀石氏子孙及羯胡,次年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石虎子新兴王石祗在襄国称帝,与冉魏对抗。其后石祗为得前燕相助,降称赵王。351年,石祗被手下刘显所杀,后赵亡)

前秦[编辑]

(西晋末年,西晋政权颠覆之际,略阳氐族推出贵族苻洪为首领。前赵刘曜在长安称帝,以苻洪为氐王。后石勒灭前赵,苻洪降于石勒。333年,石虎徙关中豪杰及羌戎至关东,以苻洪为流民都督,居于枋头。苻洪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不久为石虎旧将麻秋所毒死,其第三子苻健代统其众。苻健自枋头而西,关中氐人纷起响应,苻健乘机进占关中,据有关陇。351年建都长安,苻健自称大秦天王、大单于。352年,改称皇帝,国号秦,史称前秦)

  • 太祖 惠武皇帝(高祖苻健追谥)/三秦王 苻洪[蒲洪]

世宗 明皇帝 → 高祖 景明皇帝 苻健[苻罴]

废帝/越厉王(世祖追谥) 苻生

(起初苻健知道中原“民心思晋”,在枋头时,打着晋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雍州刺史来作号召;抵达关中之后,遣使向东晋称臣,以缓和关中地区的矛盾,直到他称帝后,才和东晋断绝关系。354年,东晋大将桓温亲率大军四万攻秦,因苻健采清野政策,晋军在给养问题遇到困难,只好撤退。355年苻健死,子苻生继位,因淫杀过度,357年,苻健弟苻雄之子苻坚杀死苻生自立)

  • 东海敬武王/烈祖 文桓皇帝(世祖追谥)苻雄

文昭皇帝(后凉懿武帝吕光追谥)/世祖 宣昭皇帝(烈宗追谥)/壮烈天王(后秦武昭帝姚苌追谥)苻坚

烈宗 哀平皇帝 苻丕

太宗 高皇帝 苻登

高宗 宣文皇帝 苻崇

  • 太子 苻宣

后秦[编辑]

(姚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灭前秦后称帝。)

  • 始祖 景元皇帝(武昭帝姚苌追谥)姚弋仲
  • 魏武王(武昭帝姚苌追谥)/德阳皇帝 姚襄

太祖 武昭皇帝 姚苌

高祖 文桓皇帝 姚兴

末帝 姚泓

(姚兴于394年连同西秦帝乞伏干归灭前秦。六年后后秦攻灭西秦,乞伏干归投降,受姚兴重用。而匈奴铁弗部族长刘卫辰因攻北魏战败而亡,其子刘勃勃(后改姓赫连)投奔后秦。在后凉投降后秦后,关中暂时为后秦盘据。407年赫连勃勃叛秦,于统万建国胡夏,并屡次攻击后秦。后秦国势大衰,乞伏干归趁机光复西秦。其子乞伏炽磐继立后攻灭南凉,据有陇西。416年12月后秦幼主姚泓初立,东晋刘裕发动第二次北伐,率王镇恶等将伐后秦。晋军连克许昌、洛阳。隔年攻破长安,后秦亡)

  • 洮阳公 彭利和

西秦[编辑]

  • 乞伏祐邻(西晋时期陇西部鲜卑首领)
  • 乞伏结权(西晋时期陇西部鲜卑首领)
  • 乞伏利那(西晋时期陇西部鲜卑首领)
  • 乞伏祁埿(西晋时期陇西部鲜卑首领)
  • 乞伏述延(西晋时期陇西部鲜卑首领)
  • 乞伏傉大寒(东晋十六国初期陇西部鲜卑首领)
  • 乞伏司繁(东晋十六国中期陇西部鲜卑首领)

烈祖 武宣王/宣烈王 乞伏国仁

高祖 武元王/大单于/梁王/河南王/前秦金城王 乞伏干归


太祖 文昭王 乞伏炽磐

厉武王 乞伏暮末[乞伏慕末]

南秦[编辑]

秦王/西戎公 虚除权渠

前燕[编辑]

  • 东晋辽东郡襄公/东晋燕武宣王(东晋赐谥)/高祖 武宣皇帝(烈祖追谥)慕容廆

东晋燕文明王(东晋赐谥)/太祖 文明帝(烈祖追谥)慕容皝

烈祖/烈宗 景昭帝 慕容隽[慕容俊、慕容俊、贺赖跋]

隐宗 幽帝(南燕献武帝慕容德追谥)慕容𬀩(前秦降封新兴侯)

辽东公国[编辑]

平州刺史/辽东公 慕容仁

后燕[编辑]

(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五子慕容垂于淝水之战后与前秦决裂,复燕国,史称“后燕”)

世祖 成武皇帝/武成皇帝 慕容垂[慕容霸、慕容垂夬]

烈宗 惠愍皇帝 慕容宝

(宗室慕容详、慕容麟,外戚兰汗相继篡位)

灵皇帝/开封公 慕容详(太祖燕文明帝慕容皝曾孙)

僖皇帝/赵王 慕容麟(献庄太子慕容令、惠愍帝慕容宝之弟,昭文帝慕容熙之兄)

废帝/昌黎王/顿丘王 兰汗(成武帝慕容垂堂舅)

  • 献庄太子(世祖慕容垂追谥)/献庄皇帝(中宗慕容盛追谥)慕容令/慕容全

(慕容宝之子慕容盛即位;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子范阳王慕容德分后燕,称燕王、皇帝,即南燕献武帝)

中宗 昭武皇帝 慕容盛(惠愍帝慕容宝之子)

高宗 昭文皇帝 慕容熙(惠愍帝慕容宝之弟)

(后燕将领冯跋起兵,拥立燕帝慕容宝养子高云为天王,史称“北燕”)

景宗(南燕末主慕容超追尊)惠懿皇帝(北燕文成帝冯跋谥) 高云 [后燕赐姓慕容]

南燕[编辑]

世宗 献武皇帝/范阳王 慕容德

  • 穆皇帝/北海王(末主慕容超追谥)慕容纳

文皇帝/末主 慕容超

(410年,东晋将领刘裕领兵进攻南燕,慕容超坚守广固七个月后城破被诛。南燕历两代而灭亡)

北燕[编辑]

(409年,高云被部下离班、桃仁所杀,冯跋平定政变后即天王位于昌黎)

  • 元皇帝(文成帝冯跋追谥)冯和
  • 宣皇帝(文成帝冯跋追谥)冯安

太祖 文成皇帝 冯跋

昭成皇帝 冯弘

(南燕在慕容超继任后屡次攻伐东晋,最后于隔年被东晋的刘裕讨伐而亡,此时关东仅北魏、北燕两国。436年北燕被北魏所灭、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凉亡。至此,北魏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

西燕[编辑]

(淝水之战后,前燕皇族慕容泓与慕容冲于山西建国西燕)

肃宗 烈文帝/归帝/济北王 慕容泓

太宗/高宗 威帝 慕容冲

成祖 废帝/昌平帝 段随

中帝/建明帝 慕容𫖮[慕容凯]

文帝/建平帝 慕容瑶[慕容望]

安帝/代帝/建武帝 慕容忠

康宗/恭宗 武桓帝 慕容永

(394年,后燕发兵先胜于台壁、再陷长子,杀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将三十多人,西燕亡)

成汉[编辑]

(晋惠帝时,益州内乱,巴氐势力扩大。之后益州刺史罗尚击杀巴氐领袖李特。304年,李特子李雄继立后击败罗尚,攻入成都,自称“成都王”,又于306年称帝,国号“大成”,338年昭文帝李寿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

  • 巴郡桓公(成武帝李雄追谥)李虎
  • 陇西襄王(成武帝李雄追谥)李慕
  • 成都景王→始祖 景皇帝(成武帝李雄追谥)李特
  • 秦文王(成武帝李雄追谥)李流

太宗 武皇帝 李雄

哀皇帝 李班

顺皇帝/废帝/邛都县幽公 李期

  • 献王/献皇帝(昭文帝李寿追谥)李骧

(昭文帝李寿改国号曰汉)

中宗 昭文皇帝 李寿

文皇帝/末主/后主 李势(东晋降封归义侯)

末帝 范贲

(338年,李骧之子李寿又杀了李期自立为帝,将国号改为“汉”。大修宫殿,生活奢侈荒淫,人民受到严酷的徭役压迫。李寿死后,其子李势继位,大肆杀伐,国势更加衰弱。347年,东晋桓温率兵入蜀,李势投降,成汉灭亡,立国共44年。成汉亡于东晋后,原成汉将领推范贲为帝,两年后也被东晋消灭。)

北夏[编辑]

(407年赫连勃勃叛后秦,于统万建国胡夏)

  • 右贤王/左贤王/正皇帝(武烈帝赫连勃勃追谥)刘去卑 (东汉末年历经三国时代为西晋初期南匈奴首领)
  • 元皇帝(武烈帝赫连勃勃追谥)刘诰升爰[刘训兜]
  • 景皇帝(武烈帝赫连勃勃追谥)刘虎[刘乌路孤]
  • 宣皇帝(武烈帝赫连勃勃追谥)刘务桓[刘豹子]
  • 殇皇帝(武烈帝赫连勃勃追谥)刘阏陋头[刘阏头]
  • 悼皇帝(武烈帝赫连勃勃追谥)刘悉勿祈
  • 太祖 桓皇帝(武烈帝赫连勃勃追谥)刘卫辰

世祖 武烈皇帝 赫连勃勃[刘勃勃]

废帝/德武皇帝(北魏太武帝降封为秦王) 赫连昌

末帝/平武皇帝 赫连定

(430年西秦为北凉所逼,意图投降北魏,但隔年为夏帝赫连定所灭。赫连定意图再灭北凉以维持胡夏,但却被吐谷浑君主慕容慕璝袭击而俘虏,最后斩于北魏,胡夏亡)

北代[编辑]

(魏晋时期鲜卑拓跋部原游牧于云中一带。曹魏甘露三年拓跋力微徙居盛乐,召集诸部,确立了在部落中的大酋长地位。力微卒,诸部离叛。晋元康五年力微子禄官统部,分国人为中、东、西三部,自领东部。永嘉元年(307年)禄官卒,其侄猗卢总领三部,有骑士40余万。永嘉之乱后,中原纷扰,晋并州刺史刘琨表请封猗卢为代公,后进封代王。以后数传至拓跋什翼犍。什翼犍曾为质子在后赵都襄国生活多年,深受汉文化影响。咸康四年即代王位,置百官,制法律,由部落联盟最终转变为国家形式)

(代王,拓跋圭追尊北魏皇帝

  • 成皇帝 拓跋毛
  • 节皇帝 拓跋贷
  • 庄皇帝 拓跋观
  • 明皇帝 拓跋楼
  • 安皇帝 拓跋越
  • 宣皇帝 拓跋推寅
  • 景皇帝 拓跋利
  • 元皇帝 拓跋俟
  • 和皇帝 拓跋肆
  • 定皇帝 拓跋机
  • 僖皇帝 拓跋盖
  • 威皇帝 拓跋侩
  • 献皇帝 拓跋邻
  • 圣武皇帝 拓跋诘汾
  • 始祖 神元皇帝 拓跋力微
  • 文皇帝 拓跋沙漠汗
  • 章皇帝 拓跋悉鹿[拓跋悉禄]
  • 平皇帝 拓跋绰
  • 思皇帝 拓跋弗
  • 昭皇帝 拓跋禄官
  • 桓皇帝 拓跋猗迤
  • 穆皇帝/大单于/代王 拓跋猗卢
  • 文平皇帝 拓跋普根
  • 哀皇帝 拓跋始生
  • 太祖 平文皇帝 拓跋郁律
  • 惠皇帝 拓跋贺傉
  • 炀皇帝 拓跋纥那
  • 烈皇帝 拓跋翳槐
  • 高祖 昭成皇帝 拓跋什翼犍

(建国三十九年前秦苻坚发兵击代,什翼犍兵败奔逃后被杀,代亡)

(386年拓跋鲜卑拓跋圭于代地复国,国号“魏”,臣服于后燕,史称北魏)

翟魏[编辑]

(祖居贝加尔湖附近的敕勒人南迁入中原的被称为丁零人。383年淝水之战后,黄河流域的丁零人翟斌在新安起兵反抗前秦。太元十三年丁零人首领翟辽在黄河南岸滑台自称魏天王,建立魏国,史称翟魏)

  • 太祖 翟斌
  • 世祖 翟真
  • 赵王 鲜于乞 (杀翟真及其亲属,自立为赵王,后被丁零部众所杀)
  • 明帝 翟成

威宗 武元帝/河南公 翟辽

威烈帝/定鼎帝/末帝/东郡王 翟钊

(390年东晋大将刘牢之败于翟辽之子翟钊,八月刘牢之奔袭攻克鄄城,翟钊逃奔黎阳。之后刘牢之与东晋另一大将朱序夹攻滑台,翟辽大败,渡河北逃。392年后燕慕容垂分兵二路渡过黄河,灭翟魏)

冉魏[编辑]

(350年后赵石虎部下冉闵篡夺后赵石氏政权,称皇帝,国号“魏”,建都邺,史称冉魏)

  • 元皇帝(冉闵追谥)冉隆
  • 烈祖 高皇帝(冉闵追谥)冉良[石瞻]

武悼天王(前燕景昭帝慕容俊追谥)/平帝/修成侯/兰陵公/武德王 冉闵[石闵]

惠帝/海宾侯 冉智

(352年前燕杀冉闵,攻破邺都,冉魏灭亡)

陈凉[编辑]

凉王 陈安

段齐[编辑]

  • 段日陆眷[段就陆眷](西晋早期段部鲜卑首位首领)
  • 段乞珍(西晋末期段部鲜卑首位首领)
  • 辽西公 段务目尘[段务勿尘]
  • 辽西公 段就六眷[段疾陆眷]
  • 辽西公 段涉复辰
  • 辽西公 段末波[段末杯、段末柸]
  • 辽西公 段牙
  • 辽西公 段辽[段护辽]
  • 辽西公 段兰[段郁兰]

齐王/东晋齐公 段龛

孝神[编辑]

孝神皇帝 黄韬

李汉[编辑]

圣王 李弘

段赵[编辑]

赵帝 段勤

安国[编辑]

前安国王 王午

后安国王 吕护

张秦[编辑]

秦王/建昌王 张琚

刘晋[编辑]

晋王/皇帝 刘康

匈奴[编辑]

匈奴王 康宁

冲天[编辑]

冲天王 魏揭飞

窦秦[编辑]

秦王/元光王 窦冲

张蜀[编辑]

黑龙王/雷泽龙王 张育

谯蜀[编辑]

成都王/蜀王 谯纵

乌桓[编辑]

乌桓王 张超

率善[编辑]

率善王 刘虎

南朝[编辑]

南朝宋[编辑]

(402年,东晋大将桓玄乘朝廷实力虚弱,起兵篡位,国号“楚”。刘裕与刘毅等起兵勤王,并最终消灭了桓玄的力量。此后,刘裕率军南征北伐,其势力不断得到稳固壮大,并先后攻灭刘毅、司马休之等实力派,最终迫使晋恭帝将帝位禅让给他)

  • 孝皇帝/孝穆皇帝(武帝刘裕追谥)刘翘

高祖 武皇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废为营阳王)

中宗 景皇帝(元帝刘劭追谥) → 太祖 文皇帝(孝武帝刘骏改上庙号并改谥)刘义隆

元帝 刘劭

世祖 孝武皇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太宗 明皇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废为苍梧王)

顺皇帝(南齐高帝萧道成谥)刘准(齐高帝萧道成降封汝阴王)

南朝齐[编辑]

(南齐的开国之君萧道成是刘宋将领,在宋明帝在位期间担任右军将军。宋明帝去世后,他与尚书令袁粲共同掌管朝政。474年,萧道成平定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的反叛,进爵为公,迁中领军将军,掌握了禁卫军,督五州军事。此时刘宋政权内斗激烈,萧道成逐渐掌握大权。477年,后废帝刘昱在睡梦中被自己卫士所杀。萧道成立刘准继位。萧道成被封齐王。在这之后,萧道成铲除了忠于刘宋的袁粲、沈攸之等人。479年,萧道成迫使宋顺帝禅让,刘宋灭亡,南齐建立)

  • 宣皇帝(高帝萧道成追谥)萧承之

太祖 高皇帝 萧道成

世祖 武皇帝 萧赜

  • 文惠太子(武帝萧赜谥)/世宗 文皇帝(前废帝萧昭业追谥)萧长懋

前废帝/郁林王 萧昭业(废为郁林王)

后废帝/海陵恭王 萧昭文(废为海陵王)

  • 始安贞王(高帝萧道成追谥)/景皇帝(明帝萧鸾追谥)萧道生

高宗 明皇帝 萧鸾

东昏炀侯(梁武帝萧衍追谥)/炀皇帝 萧宝卷(和帝萧宝融废为庶人,后追封涪陵王,南梁武帝萧衍追降东昏侯)

和皇帝 萧宝融(禅位于南梁武帝萧衍,降封巴陵王)

南朝梁、后梁、东梁[编辑]

  • 临湘县懿侯(南齐武帝萧赜谥)/太祖 文皇帝(武帝萧衍追谥)萧顺之(南齐镇北懿将军)

高祖 武皇帝 萧衍

前废帝/岷皇帝/临贺王 萧正德(原为临贺王)

高宗 明皇帝(侯景谥) → 太宗 简文皇帝(孝元帝萧绎追谥)萧纲

  • 昭明太子(武帝萧衍谥)/昭明皇帝(兴文帝萧栋谥)→ 高宗 昭明皇帝(西梁宣帝萧察追谥)萧统
  • 豫章安王(武帝萧衍谥)→安皇帝(兴文帝萧栋谥)萧欢

兴文皇帝/豫章王 萧栋(原为豫章王,侯景篡位后降封淮阴王)

后废帝/仁皇帝/武陵贞献王 萧纪(为梁武帝萧衍第八子,母葛修容,梁简文帝萧纲、梁孝元帝萧绎之弟。侯景之乱时,萧纪坐拥益州军政资源,不前往平乱;梁武帝死后,萧纪在世子萧圆照的提议下,于公元552年四月于成都即帝位,年号天正。萧纪称帝之后就面临西魏的进攻与梁元帝的讨伐,最后萧纪被被梁元帝的部将樊猛围困,与第三子萧圆满都于硖口被杀,萧纪得年四十六岁,萧纪之女萧妙瑜墓志中称其为“丞相武陵贞献王”)

世祖 孝元皇帝 萧绎

肃宗 闵皇帝(兴正帝萧庄追谥)/贞阳侯 萧渊明(废为建安公)

穆宗 孝敬皇帝(南陈武帝陈霸先谥)萧方智(禅位于陈武帝陈霸先,降封江阴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南梁末年的侯景之乱中,梁武帝孙、昭明太子萧统子岳阳王萧察为叔父湘东王萧绎所迫投降西魏,封梁王;萧绎后来登基,史称梁元帝。554年西魏攻陷江陵后,梁元帝投降,被萧察杀死。萧察于555年称帝,史称“后梁”,并且对西魏称臣;但是后梁由于国土狭小,属地仅有江陵附近数县八百里地,先后是西魏、北周和隋朝的附庸。但后梁也一直自居为南朝正统而与陈朝对立。而后梁也由于承续南梁的文化,而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后梁共传中宗萧察、世宗萧岿、惠宗萧琮三世。587年九月,隋文帝废除后梁,改萧琮为莒国公,后梁因此灭亡,存在共三十三年。然而由于萧氏历代事奉北周、对隋朝甚为恭谨,萧岿之女还被隋文帝选为晋王妃即后来隋炀帝杨广之皇后(炀愍皇后),因此在后梁废除后,萧氏在隋朝中央朝廷与江陵仍保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隋末群雄之一的萧铣即为世宗萧岿之弟萧岩之孙)

中宗 宣皇帝 萧察

世宗 孝明皇帝 萧岿

惠宗 孝靖皇帝(萧铣追谥)萧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齐文宣帝高洋则扶植梁元帝孙萧庄继承梁朝,史称“东梁”,对抗陈霸先的篡夺,根据地郢州,据有长江中上游地区,主事者为王琳。557年起萧庄称帝至560年被陈朝击败投奔北齐。后王琳又再据寿阳抵抗至573年势力方被陈朝消灭,前后共16年)

烈宗 思皇帝/兴正皇帝 萧庄

南朝陈[编辑]

  • 太祖 景皇帝(武帝陈霸先追谥)陈文赞
  • 长城县昭烈公(南梁敬帝萧方智谥)/始兴昭烈王(武帝陈霸先追谥)

高祖 武皇帝 陈霸先

世祖 文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废为临海王)

高宗 孝宣皇帝 陈顼

后主/隋朝长城炀公(隋文帝杨坚谥)陈叔宝(隋文帝杨坚追赠长城县公)

(隋灭陈之战,陈灭亡)

北朝[编辑]

北朝北魏[编辑]

(在公元四世纪初,拓跋鲜卑在今山西北部和今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376年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圭即代王位,重建代国。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398年建都平城,次年称帝。396年道武帝改元皇兴,率40万大军征讨后燕,一举攻下中山、信度、邺城,平定中原。经过明元帝时代的承平岁月,到北魏太武帝时,于427年攻破夏国首都统万城,428年占领安定,逐走赫连夏后主赫连定。436年攻破和龙,灭亡北燕。太延五年吞并北凉。442年西凉残余势力李宝投降北魏。443年仇池杨保炽投降北魏。至此北魏完成了兼并华北地区和北方,这时华南地区和南方早已是刘宋,南北各自为政,形成互不隶属的对峙之局)

献明皇帝(道武帝拓跋圭追谥)拓跋寔

烈祖 宣武皇帝→太祖 道武皇帝(明元帝拓跋嗣追谥)→烈祖 道武皇帝(西魏文帝元宝炬追改庙号)拓跋圭 [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

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拓跋木末]

世祖 太武皇帝 拓跋焘 [拓跋佛狸伐]

吴王/南安隐王/敬寿皇帝 拓跋余 [拓跋可博真]

  • 景穆太子(太武帝拓跋焘谥)/恭宗 景穆皇帝(文成帝拓跋浚追谥)拓跋晃 [拓跋天真]

高宗 文成皇帝 拓跋浚 [拓跋乌雷]


显祖 献文皇帝/太上皇 拓跋弘 [拓跋第豆胤]

高祖 孝文皇帝 元宏(原名拓跋宏)

世宗 宣武皇帝 元恪

  • 文景皇帝(西魏文帝元宝炬追谥)元愉

肃宗 孝明皇帝 元诩

  • 隐皇帝/天启帝/梁朝始安郡襄厉公 元法僧 (国号为“宋”)

女帝/敬哀公主/殇皇帝 元姑娘
(武泰元年二月廿五癸丑日,孝明帝元诩突然驾崩,是被胡太后暗中串通近臣用毒酒毒死的。第二天,胡太后伪称皇女元氏为皇太子,拥立元氏登基为皇帝,胡太后继续临朝称制,再次大赦天下。当时的元氏出生刚满50天。由于没有跨年,未改元,仍然沿用“武泰”年号。这样,元氏成为名义上的北魏皇帝。当然,由于这位女婴皇帝才出生一个多月,不可能真正地行使皇帝权力,实权仍然掌握在她的祖母、临朝称制的胡太后手中,元氏只不过是胡太后的傀儡)

少帝/少恭皇帝/幼主 元钊(元钊即位当年才虚龄三岁,胡太后希望长久的独揽大权,所以贪图元钊年幼而册立他为皇帝)

  • 彭城武宣王(宣武帝元恪谥) → 肃祖 文穆皇帝(孝庄帝元子攸追谥)
    → 彭城武宣王(节闵帝元恭追废帝号,复谥)元勰(魏节闵帝时庙号和谥号被废除)
  • 宣宗 孝宣皇帝(孝庄帝元子攸追谥)元劭

武怀皇帝(顺文帝元朗谥)→敬宗 孝庄皇帝(孝武帝元修改谥)元子攸

(魏宣武帝元恪立他的儿子元诩当太子时,没有按旧制子贵母死处死太子的母亲胡贵嫔,导致外戚及士族掌权。孝明帝元诩即位后,胡贵嫔为皇太后,后六镇之乱爆发。胡党毒死元诩,立元钊,大将尔朱荣趁势讨伐,杀死胡太后、幼主元钊,立孝文帝侄长乐王元子攸为帝,在大杀宗室的河阴之变后掌控朝政,孝文帝侄元颢、孝文帝子元悦等宗室都因河阴之变而南下投靠梁朝。529年,梁武帝派陈庆之攻陷洛阳,立元颢为帝。陈庆之目睹洛阳的衣冠、礼仪、人才不输南朝,心生感慨。元颢御下无方失去人心,又急于脱离陈庆之掌控而请求梁武帝不再增援,不久为尔朱荣所败被杀)

  • 北海王/顺皇帝 元颢

(孝庄帝元子攸不能容忍尔朱荣跋扈,在尔朱荣回朝后设计铲除之,梁武帝亦于530年趁机派兵拥立元悦为帝。但不久后尔朱氏就立尔朱荣内侄长广王元晔为帝,孝庄帝也被尔朱家族所杀害,元悦见状亦放弃称帝而南归。尔朱氏觉得惠哀帝元晔世系疏远,又废元晔改立孝文帝侄元恭)

孝宗 惠哀皇帝/敬帝/长广敬王 元晔(废为东海王)

  • 广陵惠王 元羽(节闵帝元恭追尊皇帝,称“先帝”)

烈宗 节闵皇帝(西魏追谥)/广陵王/前废帝 元恭

(尔朱家族大将高欢倒戈,立辖区内的宗室勃海太守元朗为帝以号令天下,讨伐尔朱家族,并取得胜利。532年,高欢以节闵帝元恭为尔朱氏所立、顺文帝元朗世系疏远为由,皆废黜,有意立元悦,元悦于是北返,但因德行有失,高欢没有立他,而是立孝文帝孙平阳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节闵帝元恭、元悦、惠哀帝元晔、顺文帝元朗皆被孝武帝所杀)

明宗 顺文皇帝/安定王/后废帝 元朗(废为安定王)

  • 穆宗 广平武穆王(孝明帝元诩谥)/武穆皇帝(孝武帝元修追谥)元怀

显宗 孝武皇帝(西魏谥)/出皇帝(高欢称) 元修

(孝武帝不能容忍高欢掌握朝政,在534年投奔长安的宇文泰。高欢写信让孝武帝回銮未果,于是另立孝文帝曾孙元善见为帝,建都邺城,史称“东魏”,称孝武帝为“出帝”,北魏就此分裂。一年后宇文泰弑孝武帝,另立孝文帝孙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

北朝东魏[编辑]

(北魏孝武帝为对抗权臣高欢逃奔关中后,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

  • 清河文献王 元怿
  • 清河文宣王 元亶

昭宗 孝静皇帝(北齐文宣帝高洋谥)元善见(禅位于齐文宣帝高洋,降封中山王)

(东魏自始,便是霸府政治权臣高欢架空皇帝掌控整个政局。高欢于公元547年病死,其权势由长子高澄所继承。随即发生大将侯景叛投西魏的事件,但被高澄所平定。高澄权倾人主,曾命手下崔季舒打孝静帝三拳。后来孝静帝君臣图谋高澄,事泄,高澄指责身为皇帝的孝静帝要造反,虽然当时与孝静帝和解,但随即幽禁孝静帝并诛杀参与图谋的大臣。公元550年,当二十七岁的孝静帝以为高澄遇刺身亡、自己可以亲政时,随即被高澄之弟高洋所废,禅位于北齐文宣帝高洋,东魏亡)

北朝西魏[编辑]

(大统元年春正月戊申,北魏权臣鲜卑人宇文泰弑北魏孝武帝,拥立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另一个孙子南阳王元宝炬为帝)

  • 文景皇帝 元愉(自立为帝,后被杀,魏孝明帝元诩追封临洮王)

德宗 文皇帝/文昭皇帝 元宝炬

闽宗 废帝 元钦

恭皇帝 元廓 [拓跋廓(复元氏为拓跋氏)](禅位于北周孝闵帝宇文觉,降封宋公)

(在整个西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宇文泰以霸府的形态控制着政权,在他努力下,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人民安居乐业,而且屡胜东魏。556年,宇文泰病死,由宇文泰的嫡长子宇文觉承袭为安定郡公、太师、大冢宰。557年,宇文泰之侄宇文护迫西魏恭帝禅让,由宇文觉即位天王,建立北周)

北朝齐[编辑]

(高洋是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澄同母弟。幼时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其实大智若愚,聪慧过人,虽偶然被兄弟嘲笑或玩弄,但其才能甚得父亲欣赏。东魏武定七年,高澄被兰京刺杀以后,高洋便牢牢地掌握了大权。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只好封他为丞相、齐王。次年五月,高洋禅魏称帝,国号齐,改元天保,史称北齐)

  • 文穆皇帝(文宣帝高洋追谥)高树生
  • 渤海献武王(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谥)/太祖 献武皇帝(文宣帝高洋追谥) → 高祖 神武皇帝(后主高纬改谥)高欢
  • 世宗 文襄皇帝(文宣帝高洋追谥)高澄

威宗 文宣皇帝(废帝高殷谥)→ 威宗 景烈皇帝(后主高纬改谥) → 显祖 文宣皇帝(后主高纬复谥并改上庙号)/天保帝 高洋

恭宗 废帝/济南愍悼王/闵悼皇帝/乾明帝 高殷(废为济南王)

肃宗 孝昭皇帝/皇建帝 高演

世祖 武成皇帝 高湛

  • 东平王/琅邪王/楚恭哀帝(后主高纬追谥)高俨

灵炀皇帝/安皇帝/后主 高纬(北周武帝宇文邕降封温国公)

殇皇帝/顺皇帝/承光帝/幼主/守国天王 高恒

  • 末主/任城王 高湝(幼主高恒禅位于其,但未正式即位)

元成皇帝/德昌帝/安德王 高延宗

(578年,北齐灭亡,高绍义逃往突厥,因突厥他钵可汗认为高洋是英雄天子,高绍义受到爱重,北齐被灭后逃到北边者,都归高绍义管辖。578年,高保宁在营州奉高绍义为北齐皇帝,用武平年号,作武平九年。580年,北周派贺若谊劝他钵可汗交出高绍义,他钵可汗同意了,高绍义在和他钵可汗打猎的时候,被贺若谊所擒,带回中原,流放蜀地)

末帝/忠皇帝/武平帝/范阳王 高绍义

北朝周[编辑]

  • 德皇帝(明帝宇文毓追谥)宇文肱
  • 安定郡文公(西魏恭帝拓跋廓谥)/太祖 文王(孝闵帝宇文觉追谥)→文皇帝(明帝宇文毓追谥)宇文泰

孝闵皇帝(武帝宇文邕追谥)宇文觉(周天王)

世宗 明皇帝 宇文毓(周天王→周皇帝)

高祖 武皇帝 宇文邕

高宗 宣皇帝 宇文赟

静皇帝(隋文帝杨坚谥)宇文阐(禅位于隋文帝杨坚,降封介国公)

隋朝[编辑]

  • 随国康公(北周静帝宇文阐追谥)→皇曾祖随康王(文帝杨坚追谥)杨烈(北魏龙骧将军、太原郡守)
  • 随国献公(北周静帝宇文阐追谥)→皇祖随献王(文帝杨坚追谥)杨祯(北魏建远将军)
  • 随国桓公(北周武帝宇文邕谥)→随桓王(北周静帝宇文阐追谥)/太祖 武元皇帝(文帝杨坚追谥)杨忠

高祖 文皇帝 杨坚

炀皇帝(唐高祖李渊谥)/闵皇帝(窦建德谥)/世祖 明皇帝(皇泰主谥)/太上皇 杨广[杨英]

  • 元德太子(炀帝杨广谥)/世宗 孝成皇帝(皇泰主杨侗追谥) 杨昭

恭皇帝(唐高祖李渊谥)/义宁帝 杨侑(李渊立)(原为代王,李渊称帝后降封酅国公)

恭皇帝(王世充谥)/哀皇帝/皇泰主/越王 杨侗(王世充立)(原为越王,王世充称帝后降封潞国公,后被杀)

隆皇帝/天泰帝/秦王 杨浩(宇文化及立)(原为秦王,宇文化及称帝后被杀)

麹氏高昌[编辑]

昭武王/承平义熙王 麹嘉

甘露王 麹光

河西郡开国公/章和王 麹子坚[麹坚]

永平王 麹玄喜[麹玄嘉]

和平王 麹?

田地公/建昌王 麹宝茂

延昌王 麹干固

弁国公/献文王/延和重光王 麹伯雅

义和王 麹?

光武王/延寿王 麹文泰

金城郡公 麹智盛

唐朝[编辑]

陇西李氏先祖世系表:

李氏得姓始祖 李利贞

陈国大夫 李昌祖

周成王大夫 李彤德

李庆

李丞

李硕宗(周康王赐邑于苦县)

李显

李爽

李环鼎

李爵

李寅龙

李熙宏

李尧性

李辉

李连顺

周朝御史大夫 李干

李耳(即老子,字伯阳,亦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奉为太上老君。为周朝守藏之史(主管王室藏书的史官),亦称柱下史。因其任职缘故,对典章制度及历代兴亡治乱多有研究,是一位知识渊博,见识高远的伟大思想家,现有《道德经》传世。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说:“我见到老子,就象见到了乘风而上青天的龙一样。”足见孔子对老子的赞赏。)

魏国将军 李宗(受封于段干邑)

赵国大将军 李同

赵国相国 李兑

赵国阳安君 李跻

李恪

赵国太子太傅 李洪

秦国将军 李兴族

秦国御史大夫 李昙

陇西侯 李崇

狄道侯(即陇西侯) 李瑶(因当时陇西郡之治所在狄道,故称狄道侯)

秦国大将军,陇西侯 李信

汉朝大将军 李超

河东太守,征西将军 李仲翔

陇西太守 李伯考

陇西成纪令 李尚

汉朝名将 “飞将军”李广

侍中、郎中令、关内侯 李敢

侍中李禹

李承

蜀郡太守李先

李长宗

博士 李况

孝廉 李本

巴郡太守 李次

临淮太守 李轨

积弩将军 李隆

李艾

尚书郎、济北、东莞二郡太守 李雍

相国从事中郎、北地太守 李柔

李弇(字秀子,高亮果毅,有智局。晋末大乱,与从兄李卓居相国晋王保下。李卓位相国从事中郎,保政刑不修,李卓率宗族奔于张寔,李弇亦随焉。因仕于张氏,为骁骑左监。李弇本名李良,妻姓梁氏。张骏谓弇曰:"卿名良,妻又姓梁,令子孙何以目其舅氏?昔耿弇以弱年立功,启中兴之业,吾方赖卿,有同耿氏。"乃使名李弇。历天水太守、卫将军,封安西亭侯。卒,年五十六,赠武卫将军,建初中,西凉太祖李皓追谥景王)

李昶(建初中,西凉太祖李皓追谥简王)

西凉太祖李皓(玄宗李隆基追尊谥为兴圣皇帝)

西凉废王李歆

李重耳(李歆三子。字景顺,陇西成纪人。北魏大臣,历任恒农太守、安南将军、豫州刺史。)

唐献祖李熙(字孟良,赵郡昭庆人,唐高祖李渊的高祖父、高宗李治追谥唐献祖。北魏时任金门镇将,镇守武川镇,护卫北魏旧都平城。)

唐懿祖李天锡(字德真,陇西成纪人,唐高祖李渊的曾祖父、高宗李治追谥唐懿祖。北魏时期大臣,曾任邢州任县新市疃主,迁家于此)

南北朝时期西魏八大柱国之一 唐太祖李虎

唐世祖李昞(字明泽,陇西成纪人。初仕西魏,封汝阳县开国伯,拜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迎娶大司马独孤信之女,袭封陇西郡公,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北周建立后,册封唐国公,授御正中大夫,出任柱国大将军、少保、都督八州诸军事、安州总管。北周建德元年,去世,葬于咸阳,追赠太保,谥号为仁。其子唐高祖李渊即位后,追谥为元皇帝,庙号世祖,葬于兴宁陵。)

  • 德明皇帝(玄宗李隆基追谥) 皋陶
  • 先天太上皇(玄宗李隆基追谥) 李敬
  • 太上玄元皇帝(高宗李治追谥) → 大圣祖 玄元皇帝(玄宗李隆基追谥) → 圣祖 大道玄元皇帝(玄宗李隆基改谥)
    → 大圣祖 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玄宗李隆基改谥)李耳
  • 兴圣皇帝(西凉太祖武昭王)李皓(玄宗李隆基追尊谥为兴圣皇帝)
  • 宣简公(高祖李渊追谥) → 献祖 宣皇帝(高宗李治追谥) 李熙
  • 懿王(高祖李渊追谥) → 懿祖 光皇帝(高宗李治追谥) 李天锡
  • 北周唐国襄公(北周追谥)/唐景王(隋恭帝杨侑追谥)/太祖 景皇帝(高祖李渊追谥) 李虎
  • 北周唐国仁公(北周追谥)/唐元王(隋恭帝杨侑追谥)/世祖 元皇帝(高祖李渊追谥) 李昞

高祖 太武皇帝(太宗李世民谥) → 神尧皇帝(高宗李治改谥) → 神尧大圣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谥)
→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谥) 李渊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太子李建成与弟弟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

太宗 文皇帝(高宗李治初谥) → 文武圣皇帝(高宗李治加谥) → 文武大圣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谥)
→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谥) 李世民

  • 义宗(中宗李显追尊,718年玄宗李隆基停庙号)孝敬皇帝(高宗李治谥) 李弘

高宗 天皇大帝(睿宗李旦初谥) → 天皇大圣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谥) →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谥) 李治

中宗 孝和皇帝(睿宗李旦初谥) → 孝和大圣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谥) →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谥) 李显

睿宗 大圣真皇帝(玄宗李隆基初谥) → 玄真大圣皇帝(玄宗李隆基改谥) →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谥) 李旦

(高宗中期以后,任命皇后武氏协助理政。武则天原为太宗时期的才人,太宗死后被高宗招入宫中。她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656年起,高宗因健康原因,许多政事都逐渐交给武后处理,武后成为最高统治者之一,与高宗并称“二圣”(天皇与天后)。高宗去世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因为与中宗不合,武太后不久将中宗废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后平定徐敬业的反叛后,于690年废睿宗,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即武周)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宗 孝和皇帝(睿宗李旦初谥) → 孝和大圣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谥) →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谥) 李显(复位)

尊号:

神龙元年,“应天皇帝”

神龙三年八月,“应天神龙皇帝”

恭宗 殇皇帝(玄宗李隆基谥)/少帝 李重茂

睿宗 大圣真皇帝(玄宗李隆基初谥) → 玄真大圣皇帝(玄宗李隆基改谥) →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玄宗李隆基加谥) 李旦(复位)

  • 唐昌王/平恩王/谯王/中元克复帝 李重福
  • 让皇帝(玄宗李隆基追谥) 李宪[李成器]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代宗李豫追谥)李隆基[李三郎]

尊号:

开元元年,“开元神武皇帝”

开元二十七年二月,“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天宝元年二月,“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

天宝七载五月,“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

天宝八载四月,“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

天宝十二载十二月,“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

(天宝年间,“圣赐灵府天宝皇帝”)

天宝十五载七月,改至德元载,“上皇天帝”

至德三载二月,“太上至道圣皇天帝”

  • 靖德太子(玄宗李隆基谥)/奉天皇帝(肃宗李亨追谥) 李琮[李嗣直、李潭]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代宗李豫谥)李亨

尊号:

至德三载正月,“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

乾元二年正月,“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

(上元二年九月下诏省尊号,只称皇帝,去年号,只称元年)

(762年太上皇与唐肃宗相继去世,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继位,即唐代宗。)

  • 承天皇帝 李倓(代宗李豫谥)

代宗(其庙号原议定为世宗,但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最终定为代宗意为世代)睿文孝武皇帝(德宗李适谥)李豫[李俶]

尊号:

宝应二年七月,“宝应元圣文武皇帝”

  • 广武王/大龙帝 李承宏

(779年唐代宗去世,长子李适继位,即唐德宗)

德宗 神武圣文皇帝(宪宗李纯谥)李适

尊号:

建中元年正月,“圣神文武皇帝”

(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继位,即唐顺宗)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宪宗李纯初谥) → 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宣宗李忱加谥) 李诵

尊号:

元和元年正月,“应干寿圣太上皇”

(唐顺宗中风,宦官俱文珍利用太子李纯想做皇帝的心理,联合韦皋等等藩镇迫使唐顺宗让位,借此扳倒改革派,史称永贞内禅。太子李纯继位,即唐宪宗。)

宪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穆宗李恒初谥) →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宣宗李忱加谥) 李纯

尊号:

元和三年正月,“睿圣文武皇帝”

元和十四年七月,“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敬宗李湛谥)李恒

尊号:

长庆元年七月,“文武孝德皇帝”

敬宗 睿武昭湣孝皇帝(文宗李昂谥)李湛

尊号:

宝历元年四月,“文武大圣广孝皇帝”

(820年唐宪宗被宦官陈弘志毒死,这个事件背后是宦官王守澄指使。王守澄扶持太子李桓继位,即唐穆宗。他即位后游乐无度,河北三镇复叛,宦官背后掌控的牛李党争亦愈演愈烈。唐穆宗即位三年就去世,其子李湛继位,即唐敬宗,大权仍由王守澄掌控。唐敬宗同样不理朝政,专好游乐击球摆宴。826年唐敬宗出去“打夜狐”,回宫后大摆宴席,被宦官刘克明所杀。刘克明有意夺王守澄权,拥立绛王李悟。王守澄得知后以兵迎立唐穆宗之子江王李函,并且杀死政敌。李函继位,即唐文宗。当时王守澄权势最大,其次为陈弘志、仇士良等)

  • 文安郡王/绛亲王 李悟[李寮]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武宗李炎谥)李昂

(没有尊号)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宣宗李忱谥)李炎

尊号:

会昌二年四月,“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

会昌五年正月,“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

(840年唐文宗去世,其弟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继位,即唐武宗。由于当时朝廷派系林立,仇士良只好让唐武宗亲自处理朝政。唐武宗重用李德裕以削减仇士良权力,也提出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他大力推行灭佛,史称会昌灭佛。唐武宗推行道教,希望长生不老,最后因为服金药去世)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懿宗李漼初谥) → 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懿宗李漼加谥) 李忱

尊号:

大中二年正月,“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

(846年唐武宗去世,宦官们发生权力斗争,其叔李忱在宦官马元贽的扶持之下即位,即唐宣宗。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够通过服用丹药来长生不老。859年唐宣宗因服用丹药过度而去世。)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僖宗李儇谥)李漼

尊号:

咸通三年正月,“睿文明圣孝德皇帝”

咸通十一年正月/十二年正月,“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昭宗李晔谥)李儇

尊号:

乾符元年十一月上、二年正月受册,“圣神聪睿仁哲明孝皇帝”

光启元年五月,“至德光烈皇帝”

光启二年十月襄王李煴上,“太上元皇圣帝”

(唐宣宗去世后,相继为帝的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道昏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859年唐懿宗继位,他为人骄奢淫逸,宠信宦官;并且笃信佛教。873年唐僖宗继位,为人专好斗鸡打球,寡顾朝政,更大的叛乱在北方诞生。)

  • 襄王 李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哀帝李柷初谥) → 襄宗 恭灵庄闵孝皇帝(哀帝李柷改谥)
→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后唐庄宗李存勖追复谥)李晔[李杰、李敏]

尊号:

大顺元年正月,“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

  • 废帝/德王/濮王 李祐[李缜、李𥙿]

景宗 昭宣光烈孝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追谥,后罢用“景宗”庙号)/哀宗/哀皇帝(后梁太祖朱晃谥)李祚[李柷]

武周[编辑]

  • 齐德尊圣皇帝(武则天追谥)姒启(夏朝第二任君主)
  • 始祖 文皇帝(武则天追谥)/商朝西伯侯/周文王 姬昌(商朝末期诸侯国周国君主)
  • 睿祖 康皇帝(武则天追谥)姬?
  • 严祖 成皇帝(武则天追谥)武克已
  • 肃祖 章敬皇帝(武则天追谥)武居常


  • 烈祖 浑元昭安皇帝(武则天追谥)武俭
  • 显祖 立极文穆皇帝(武则天追谥)武华
  • 太祖 无上孝明高皇帝(武则天追谥)武士彟


武曌[武珝、武则天]

尊号:

圣母神皇(唐睿宗垂拱四年五月)

圣神皇帝(天授元年九月)

金轮圣神皇帝(长寿二年九月)

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延载元年五月)

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证圣元年一月)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天册万岁元年九月)

则天大圣皇帝(唐中宗神龙元年正月)

谥号:

则天大圣皇后(初谥)

天后(唐殇帝唐隆元年改谥)

大圣天后(唐睿宗景云元年加谥)

天后圣帝(唐睿宗延和元年改谥)

圣后(唐睿宗延和元年改谥)

则天皇后(唐玄宗开元四年改谥)

则天顺圣皇后(唐玄宗天宝元年加谥)

渤海[编辑]

  • 蓍国公 突地稽[李地稽]
  • 燕国公 李谨行
  • 许国公 乞四比羽
  • 世祖 震国公/烈王/振国烈皇帝 乞乞仲象[大仲象、太仲象]

太祖 高王/震国王 大祚荣

光宗 武王 大武艺

世宗 文王 大钦茂

  • 王储 大宏临

废王 大元义

仁宗 成王 大华玙[大华屿]

穆宗 康王 大嵩璘

毅宗 定王 大元瑜

康宗 僖王 大言义

哲宗 简王 大明忠

圣宗 宣王 大仁秀

  • 王储 大新德

庄宗 和王 大彝震

顺宗 安王 大虔晃[大处晃]

明宗 景王 大玄锡

正王 大玮瑎

哀王/襄王 大諲譔

后渤海[编辑]

渤海国王 大光显[王継]

渤海国王 大?(渤海王大𬤇撰之弟、名不详)

五代十国[编辑]

五代后梁[编辑]

(朱全忠原为唐僖宗在位时代爆发的黄巢之乱将领,原名朱温。降唐后赐名全忠,任宣武军节度使,据汴州,渐渐成为唐末最强大的藩镇,并受封为梁王。天祐元年闰四月,自西京长安劫持唐昭宗李晔至东都洛阳,又于八月加害,并另立年仅13岁的李祝为帝,即唐哀帝,并发起白马驿之祸清洗官僚及杀害皇室成员,准备篡位。唐天祐四年四月十八日(907年6月1日),朱全忠迫使哀帝禅位,以其封爵“梁王”改国号为梁,建元开平,都汴,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

  • 肃祖 宣元皇帝(太祖朱温追谥)朱黯
  • 敬祖 光献皇帝(太祖朱温追谥)朱茂琳
  • 宪祖 昭武皇帝(太祖朱温追谥)朱信
  • 烈祖 文穆皇帝(太祖朱温追谥)朱诚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温(原名温,唐僖宗李儇赐名全忠,称帝后改名晃)[朱全忠、朱晃]

尊号:

开平三年正月,“睿文圣武广孝皇帝”

废帝/承帝/郢王 朱友圭(原为郢王,后追废庶人)

隐宗 末帝/均王 朱友贞[朱友瑱、朱瑱、朱友锽]

五代后唐[编辑]

  • 朱邪金山(唐朝金满州都督/张掖郡公)
  • 朱邪辅国(唐朝永寿郡王)
  • 朱邪骨咄支(唐朝金满州都督/张掖郡公)
  • 李思葛[朱邪尽忠](沙陀酋长,率全体部众投奔唐朝)
  • 懿祖 昭烈皇帝(庄宗李存勖追谥)朱邪执宜(唐朝张掖郡公)
  • 献祖 文景皇帝(庄宗李存勖追谥)李国昌[朱邪赤心、赤衷](原名朱邪赤心,唐懿宗李漼赐名李国昌)
  • 太祖 武皇帝(庄宗李存勖追谥)李克用(唐昭宗李晔乾宁二年腊月封为晋王)

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存勖

尊号:

同光二年二月上、四月受册,“昭文睿武至德光孝皇帝”

(后唐庄宗定都洛阳后,力图恢复大唐的荣光。他见前蜀王氏无道,925年派郭崇韬攻入成都,不出七十日就灭了前蜀。至此,汉地诸藩国臣服,后唐庄宗成为长城以南整个汉地公认的唯一皇帝。当时南方诸藩国深感恐慌,认为中原很快就会派大军来削平南方的割据。但另一方面,后唐庄宗渐自大贪逸,宠信宦官、伶人,疏远旧将,内部矛盾激化。皇后刘氏和宦官与郭崇韬不和,向庄宗进谗言,结果郭崇韬被误杀,引来政局动荡和军人反叛。一个半月内,各地起兵反叛,后唐大乱。庄宗不得已,派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往河北讨伐反叛,在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的策动下,河北军立嗣源为帝,反攻洛阳。庄宗被伶人郭从谦所杀,史称兴教门之变,以后,李嗣源即皇帝位,是为后唐明宗)

  • 惠祖 孝恭皇帝(明宗李亶追谥)李聿
  • 毅祖 孝质皇帝(明宗李亶追谥)李教
  • 烈祖 孝靖皇帝(明宗李亶追谥)李琰
  • 德祖 孝成皇帝(明宗李亶追谥)李霓

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李亶[李嗣源]

尊号:

长兴元年三月上、四月受册,“圣明神武文德恭孝皇帝”

长兴四年六月上、八月受册,“圣明神武广运法天文德恭孝皇帝”

(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后,也有相当治绩,朝政渐为安定。但军人安重诲专权,未能处理好与孟知祥、董璋的关系,两人发生内斗,孟知祥取胜,结果为后来后蜀脱离后唐独立埋下了祸根。明宗晚年病倒在床时,秦王李从荣以为明宗已死,起兵企图攻入皇宫,结果事败被杀。明宗得知秦王被杀,震惊之下驾崩,大臣妃子拥立宋王李从厚,是为后唐闵帝)

闵皇帝(后晋高祖石敬瑭谥)李从厚

(闵帝即位后,采用削藩政策,引起潞王李从珂的叛乱,叛军攻入京师,而闵帝夫妇逃往河北,被姐夫石敬瑭设计除去其手下将士,为从珂军士擒杀,从珂即帝位,是为后唐末帝)

末帝/潞王 李从珂[本名王从珂]

(末帝与镇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不和,936年末帝下诏把石敬瑭调任,引来石敬瑭的叛乱。末帝发兵攻太原,石敬瑭向契丹借兵,辽太宗耶律德光亲率大军南下,唐军大败,937年,契丹与石敬瑭的大军攻入洛阳,1月11日末帝自焚而死,后唐灭亡)

五代后晋[编辑]

  • 靖祖 孝安皇帝(高祖石敬瑭追谥)石璟
  • 肃祖 孝简皇帝(高祖石敬瑭追谥)石彬
  • 睿祖 孝平皇帝(高祖石敬瑭追谥)石昱
  • 献祖/宪祖 孝元皇帝(高祖石敬瑭追谥)石绍雍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尊号:

天福三年十月契丹上,“英武明义皇帝”

出皇帝/少帝 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降封负义侯)

五代后汉[编辑]

  • 文祖 明元皇帝(高祖刘皓追谥)刘湍
  • 德祖 恭僖皇帝(高祖刘皓追谥)刘昂
  • 翼祖 昭宪皇帝(高祖刘皓追谥)刘僎
  • 显祖 章圣皇帝(高祖刘皓追谥)刘琠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皓[刘知远]

惠祖 隐皇帝 刘承佑


  • 末帝/湘阴公 刘赟(后周太祖郭威降封湘阴公)

五代后周[编辑]

  • 信祖 睿和皇帝(太祖郭威追谥)郭璟
  • 僖祖 明宪皇帝(太祖郭威追谥)郭谌
  • 义祖 翼顺皇帝(太祖郭威追谥)郭蕴
  • 庆祖 章肃皇帝(太祖郭威追谥)郭简

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威

尊号:

广顺三年十月上、显德元年正月受册,“圣明文武仁德皇帝”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荣


恭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谥)/宋朝郑王 柴宗训(宋太祖赵匡胤降封郑王)

(柴荣死后,其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登基。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谎称辽国和北汉进犯,借口率兵到陈桥驿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帝位建立北宋)

前蜀[编辑]

  • 圣祖 至道玉宸皇帝(后主王衍追谥) 姬晋(周灵王的太子,不幸早逝,而无缘王位)[王子乔]

太祖/高祖 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 王建


穆宗 圣德明孝皇帝/顺正公/后主 王衍(后唐明宗李嗣源追封顺正公)

后蜀[编辑]

  • 太祖 孝元皇帝(高祖孟知祥追谥)孟佚
  • 世祖 孝景皇帝(高祖孟知祥追谥)孟察
  • 显宗/显祖 孝武皇帝(高祖孟知祥追谥)孟道

高祖 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 孟知祥

后主/楚恭孝王(宋太祖赵匡胤谥)/隐帝/睿文英武仁圣明孝皇帝 孟昶(北宋降封秦国公,追封楚王)

末帝 全师雄

吴越[编辑]

  • 洪胜王/弘圣王(梁太祖朱温追谥)钱沛
  • 建初王(梁太祖朱温追谥)钱宙
  • 英显王(梁太祖朱温追谥)钱宽

太祖(吴越尊上庙号)武肃王(后唐明宗李嗣源谥)钱镠

世宗(吴越尊上庙号)庄穆王→文穆王(后晋高祖石敬瑭谥)钱元瓘

成宗(吴越尊上庙号)忠献王(后汉高祖刘皓谥)钱弘佐

忠逊王(宋太祖赵匡胤谥)钱弘倧

(开运四年八月,后汉任命钱倧为东南兵马都元帅,镇海、镇东节度使兼任中书令、吴越王。十二月,李孺赟谋反,钱倧派东南面安抚使鲍修让等人攻打李孺赟,将其擒获后诛杀。当时内衙统军使胡进思跋扈,干预政事,钱倧深感厌恶,内衙指挥使何承训建议诛杀胡进思,钱倧犹豫不决。何承训怕事情泄露,向胡进思告密。胡进思先发制人,和指挥使诸温等以内衙兵发难,将钱倧软禁在义和院,假传命令,说钱倧因突然中风,传位给其弟钱俶)

忠懿王(宋太宗赵炅谥)钱弘俶

南吴[编辑]

武忠王(唐哀帝李柷谥)/太祖 孝武王(高祖杨隆演改谥)/太祖 武皇帝(睿帝杨溥追尊)杨行密(唐封吴王)

弘农威王(高祖杨隆演谥)/烈祖 景王(高祖杨隆演改谥)/烈祖 景皇帝(睿帝杨溥追谥)杨渥(弘农郡王)

宣王(睿帝杨溥谥)/高祖 宣皇帝(睿帝杨溥改谥)杨渭(弘农郡王→吴王→吴国王)

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睿皇帝(南唐烈祖李昪谥)杨溥(吴国王→吴皇帝)

南齐 → 南唐[编辑]

  • 齐忠武王(吴睿帝杨溥谥)/太祖 武皇帝(徐知诰追谥)徐温

徐知诰(齐皇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升元三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为唐高祖、唐太宗立庙,追尊父祖四代为皇帝,改奉徐温为义祖,并对徐氏子弟大加封赏。改金陵府为江宁府,以府治为宫,以城为都。以金陵为国都,以原来的杨吴都城扬州为东都。南唐是十国里面积最大的政权,此时的南唐北面、西北面与中原政权以淮河至大别山一线为界;西面与楚相隔,长江沿岸有蕲州、黄州和鄂州;南面隔南岭与南汉分界,东南面,早期的南唐隔武夷山与闽国为邻;东面与东北面,在苏州、无锡一带与吴越国相望)

  • 定宗 孝静皇帝(烈祖李昪追谥)李恪
  • 成宗 孝平皇帝(烈祖李昪追谥)李超
  • 惠宗 孝安皇帝(烈祖李昪追谥)李志
  • 庆宗 孝德皇帝(烈祖李昪追谥)李荣
  • 义祖 武皇帝(烈祖李昪追改庙号)徐温

烈祖 先主/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徐知诰(改名李昪)(唐皇帝)

元宗 中主/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李璟(唐皇帝→唐国主)[徐景通、李瑶]

后主/文宪昭怀孝愍皇帝/文盛皇帝/千古词帝/莲峰居士 李煜(唐国主→江南国主)(北宋降封违命侯、陇国公)[李从嘉]

北汉[编辑]

(乾祐三年,后汉隐帝刘承佑猜忌大将郭威,竟将郭威留在开封的家人灭门,又派人刺杀在外带兵作战的郭威,哪知刺客是郭威的亲信,将事情经过全部透露给郭威,没有任何政治野心和思想准备的郭威被逼反叛,在邺都起兵。十一月二十一日,隐帝被杀。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也据河东十二州称帝,仍用后汉的乾祐年号,史称北汉。北汉是十国里唯一在北方的政权)

世祖 神武皇帝 刘旻[刘崇]

睿宗 孝和皇帝 刘钧

少平皇帝/废帝 刘继恩

恭宗 英武皇帝/末帝 刘继元(北宋降封彭城郡公,追封彭城郡王)

南汉[编辑]

  • 太祖 文皇帝(高祖刘䶮追谥)刘安仁
  • 世祖(为避李世民的讳写成代祖)圣武皇帝(高祖刘䶮追谥)刘谦
  • 南海襄王(后梁太祖朱晃谥)/烈宗 襄皇帝(高祖刘䶮追谥)刘隐

高祖 天皇大帝 刘䶮[刘岩、刘䶮、刘陟]

宾王/殇皇帝 刘玢

(刘玢继位后骄傲奢侈,荒淫无度、政事废弛。其弟晋王刘弘熙顿生政变之心,光天二年,刘玢与诸王举行宴会,期间刘弘熙让指挥使陈道庠带刘思潮等几个力士过来表演角力,刘玢在宴会上喝的烂醉,宴会结束后刘弘熙乘机派陈道庠、刘思潮等人将刘玢杀死)

中宗 文武光圣明孝帝 刘晟

(刘弘熙夺位称帝,改名刘晟。刘晟比父亲和兄长还要残暴。在位期间,屡诛大臣、兄弟,数年之间,诸弟被他诛杀殆尽。又任用宦官、宫女为政,使南汉国力日益衰弱。乾和十六年,刘晟去世,终年三十九岁)

惠帝/南越王/后主 刘𬬮(北宋降封恩赦侯,进彭城郡公,改封卫国公,追封南越王)

[编辑]

(唐昭宗景福二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攻占福州,并逐渐据有福建全地。王潮被唐朝廷授职为福建观察使,不久升为威武军节度使。乾宁四年十二月,王潮卒,遗命以王审知继位)

忠懿王(后唐庄宗李存勖谥)/昭武王(嗣王王延翰谥)/太祖 昭武孝皇帝(惠宗王𬭸追谥)王审知(闽国王)

嗣王/废帝 王延翰(闽国王)

(后唐同光三年,王审知病故,长子王延翰继位。王延翰身材高大,美皙如玉,通经史,但为人却骄淫残暴。王审知在世时,他以长子任威武军节度副使、管内都指挥使、特进检校太傅、江州刺史,封琅琊郡开国公。王审知去世后,他禀遗命充任节度观察三司发运使留后,同光四年,后唐政权正式任命他为节度使。不久王延翰趁中原混乱正式建立闽国,自称闽王,但仍奉后唐正朔。王延翰自先便与义弟王延禀、二弟王延钧不和,王延翰继位称王后,封二弟王延钧为泉州刺史,以致兄弟矛盾激化。王延禀又从中挑拨,王延钧遂与王延禀勾结发动政变,攻入王府,捕杀长兄王延翰,由三弟王延钧继立为王,改名王𬭸)

太宗/惠宗 惠帝/齐肃明孝皇帝 王延钧(琅琊郡王 → 闽皇帝)[王𬭸]

(王𬭸原任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太傅、舒州刺史、封琅琊郡开国伯。弑兄之后,被后唐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累加检校太师、中书令,封闽王。王延钧继位不久又遇义兄王延禀兵变。但这次王延禀兵变失败,反被王延钧执杀。长兴四年,王延钧正式称帝,改元龙启,定国号闽,立五庙,置百官,以福州为都,名长乐府。王延钧是开闽王氏第一个正式称帝者。王延钧荒淫残暴于乃兄,又迷信鬼神佛道之说。他在位期间重用奸臣薛文杰,残害贤良,极不得民心。龙启三年,王延钧被长子王继鹏和皇城使李仿谋杀)

康宗 圣神英睿文明广武应道大弘孝皇帝 王继鹏[王昶]

景宗 睿文广武明圣元德隆道大孝皇帝 王延羲[王曦]

(王延曦即位后改名王曦,原任右散骑常侍,饶州司马。连重遇政变后被迎立为建州节度使,封富沙王。王曦即位后同样暴虐无道,甚至腐败至卖官鬻爵,又对宗室族人大肆诛杀。其弟王延政多次进谏未果,反遭王曦斥骂,遂于永隆四年以自己控制建州一地建国称帝,改元天德,国号大殷,内乱再起。永隆五年,连重遇与朱文进再次发动兵变,杀王曦并对王氏家族展开大清洗,凡留在福州的王氏无论老幼均屠杀殆尽。朱文进篡位自称闽主,去闽帝号)

昭宗 武皇帝 朱文进(闽国王)

天德帝 王延政(殷皇帝)

南唐福恭懿王(南唐元宗李璟谥)/恭宗/世宗 和皇帝 王延政(闽皇帝)

  • 太上皇 卓?(卓俨明之父)

末帝 卓岩明[卓俨明、卓偃巳、体明]

  • 威武留后权知闽国事 李仁达[李弘义、李弘达、李达、李孺赟]

南楚[编辑]

  • 文肃王(后唐明宗李嗣源追谥)马筠
  • 庄穆王(后唐明宗李嗣源追谥)马祯
  • 景庄王(后唐明宗李嗣源追谥)马元

高祖 武穆王(后唐明宗李嗣源追谥)马殷

(907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楚国正式成立。马殷仿效朝廷体制,改潭州为长沙府,作为国都,并在长沙城内修宫殿,置百官,建立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成为五代时期10个封建割据国家之一)

  • 衡阳王 马希声 (不称王,只称藩镇)

太宗 文昭王(后汉高祖刘皓谥)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南唐元宗李璟谥)马希萼

留王/后主/武安留后 马希崇

南平[编辑]

武信王(后唐明宗李嗣源追谥)高季兴(后梁封渤海王,后唐封南平王、追封楚王)


文献王(后汉隐帝刘承祐谥)高从诲(后唐封渤海王、南平王)

贞懿王(宋太祖赵匡胤谥)高保融(后周封渤海王、南平王)

贞安王 高保勖

德仁王 高继冲(南平亡后,北宋封武宁节度使)

岐秦[编辑]

陇西郡王/幻音坊女帝/秦忠敬王 李茂贞[宋文通、水云姬]

岐王/秦王 李从曮

成德赵[编辑]

  • 常山忠穆王/赵国公 王景崇

赵王 王镕[王矪]

  • 成德军留后 王德明[张文礼](王镕之义子)
  • 成德节度使留后 张处瑾

北平[编辑]

北平王/太原王 王处直

  • 义武节度使 王都[刘云郎](王处直义子)

桀燕[编辑]

  • 太皇帝/昭王 刘仁恭

末帝/桀王 刘守光

西汉白衣[编辑]

  • 归义军节度使/河西万户侯 张议潮[张义潮、张义朝]
  • 归义军节度使 张淮深(张议潮哥哥张议潭的儿子)
  • 归义军节度使 张淮鼎(张议潮的儿子)
  • 归义军节度使 索勋(张议潮的女婿)

归义军节度使/西汉白衣天子 张承奉(张淮鼎的儿子)

拓西[编辑]

令公/拓西大王 曹议金

  • 河西归义等军节度 曹元德
  • 沙州归义军节度使 曹元深
  • 沙州留后/归义军节度使/谯郡开国侯/沙州节度观察留后/瓜沙归义节度使/西平王 曹元忠
  • 归义军节度使/谯郡开国公 曹延恭
  • 归义军节度使/谯郡开国公 曹延禄
  • 归义军节度使/封谯郡开国侯 曹宗寿
  • 归义军节度使/炖煌郡王 曹贤顺

大蒙国 → 南诏国 → 大礼国 → 大封民 → 大长和 → 大天兴 → 大义宁[编辑]

大蒙国

(唐时西洱河地区,居住着乌蛮,共分6大部落,号称“六诏”,即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及蒙舍诏。当中蒙舍诏因地处南方,称为南诏,亦为各部落中最强,家族姓蒙氏。(“诏”解作酋长)649年,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号大蒙国,称奇嘉王(虽然称国,但还只是个部落)。细奴逻遣子入唐,求唐保护。自唐高宗仪凤三年起,吐蕃先后征服五诏,独蒙舍诏始终附唐。开元元年,玄宗封南诏皮罗阁为台登郡王,赐名“归义”。729年2月,唐打败吐蕃,攻下昆明盐源。六诏中的邆赕诏、浪穹诏、施浪诏及河蛮依附于吐蕃,而越析诏、蒙巂诏及蒙舍诏(南诏)归附唐王朝)

高祖 奇嘉王 细奴逻

(贞观二十三年,舍龙之子细奴逻继承蒙舍诏(王)。永徽四年,为获得唐帝国的支持,细奴逻派子逻盛炎出使唐帝国,唐高宗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其他五诏与河蛮部落,受吐蕃威胁,常弃唐归附吐蕃。南诏始终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永徽四年,细奴逻向唐朝进贡。高宗钦封巍州刺史)

世宗 兴宗王 逻盛

(674年,细奴逻去世,逻盛继位。逻盛多次入唐朝见,712年,逻盛朝见在长安病逝)

太宗 威成王 盛逻皮

南诏国

(655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逻盛炎携有孕的妻子入长安朝贺,路途中生下盛逻皮。712年,逻盛炎入唐朝见在长安病逝,逻盛炎长子炎阁继位,当年去世,其弟盛逻皮继位。728年,盛逻皮病逝,其子皮逻阁继位)

归义王 皮逻阁

神武王 阁罗凤

  • 悼惠王 凤伽异

孝桓王 异牟寻

孝惠王 寻阁劝

幽王 劝龙晟

(劝龙晟年少即位,荒淫无道,南诏王权开始衰落。816年,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杀死劝龙晟,其弟劝利晟即位)

靖王 劝利晟

(816年,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杀死劝龙晟,拥立劝利晟即位。大权掌握在王嵯巅手中,823年,22岁的劝利晟去世,其弟劝丰祐即位)

昭成王/保和昭德皇帝 劝丰祐

(823年,年仅22岁的劝利晟去世,权臣王嵯巅拥立劝丰祐即位。唐朝剑南节度使杜元颖不晓军事,武备废弛,且苛待士卒,导致士卒引南诏入寇,南诏趁机于830年在王嵯巅的主持下进攻,攻入成都外城,掠走数万人。南诏军撤退时经过大渡河,不愿去南诏的唐人跳河自杀的达十分之三。劝丰祐时期修建了崇圣寺三塔的主塔千寻塔。李德裕担任剑南节度使后,蜀地遂安,唐诏之间再立盟约,南诏上表请罪,比年使者来朝。859年,劝丰祐去世,其子世隆即位)

大礼国

景庄皇帝 世隆

大封民

(建极十八年,世隆在越嶲郡的景净寺去世,隆舜继承帝位,时年十七岁。次年隆舜改年号为贞明,国号为大封民国)

武宣皇帝/宣武皇帝/圣明文武皇帝 隆舜


孝哀皇帝 舜化贞

(嵯耶九年清平官郑买嗣指使南诏皇帝隆舜的近臣杨登在善阐城杀了隆舜,郑买嗣接着拥立舜化贞为傀儡皇帝,同年立年号中兴。舜化贞登基后遣使去长安求婚欲藉唐朝之力以牵制郑买嗣,唐朝的摄政王朱温认为郑买嗣势必废主自立,遂一口回绝。中兴五年,舜化贞遣心腹侍从携密信至缅甸搬兵以求攘除奸凶,缅王为报隆舜复国大恩遂调集三万胜兵,连日操练,准备讨伐郑买嗣。越明年,缅军尚未出境,舜化贞即暴病而亡,年二十五。舜化贞死后,郑买嗣将南诏宗室共计八百人统统杀掉,南诏遂亡)

大长和

(南诏中兴元年,南诏权臣清平官郑买嗣指使近臣杨登杀了南诏皇帝隆舜,立其子舜化贞为傀儡君主,中兴三年,郑买嗣又杀了杨登,独揽朝政。郑买嗣是南诏前任清平官郑回的七世孙。中兴五年,郑买嗣杀舜化贞及南诏宗室800余人,灭南诏,改国号为大长和,次年改元安国,定都羊苴咩城,其疆域大体与南诏同)

圣祖 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 郑买嗣

(因国内很多人不服郑买嗣的篡位,导致他的政权一直不稳。安国五年,郑买嗣为忏悔杀人罪过,敕建普明寺。安国七年,又下令铸铁佛万尊,供于普明寺中祈福,同年8月郑买嗣病死)

肃文太上皇帝 郑仁旻

恭惠皇帝 郑隆亶

(郑仁旻之子郑隆亶继位,次年改年号“天应”。由于当时郑隆亶年幼,大长和朝政掌握于清平官赵善政以及东川节度使杨乾贞手中,他本人仅是傀儡。天应二年郑隆亶被杨乾贞杀死,杨乾贞谥其为恭惠皇帝,葬处不明。之后杨乾贞立赵善政为傀儡皇帝)

大天兴

悼康皇帝 赵善政

(928年,东川节度使杨乾贞和赵善政杀死郑隆亶,赵善政自立为大天兴(兴源国)皇帝,改元尊圣。大天兴国历时十月,次年,杨乾贞杀赵善政自立,建大义宁国。赵善政谥号悼康皇帝)

大义宁

  • 宣德大王 杨和丰

肃恭皇帝 杨干贞

末帝/大明帝 杨诏

(大义宁的建立者是杨乾贞,曾是大长和的东川节度使。天应二年,杨乾贞杀大长和皇帝郑隆亶,灭大长和,拥清平官赵善政为傀儡君主。次年杨乾贞废赵善政称帝,改国号大义宁,年号兴圣。但杨乾贞也只当了一年皇帝就被弟弟杨诏废黜,大明七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起兵反叛,杨诏自杀,大义宁灭亡)

前理国 → 大中国 → 后理国[编辑]

前理国


太祖 神圣文武帝 段思平

(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厉行改革、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着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国的生产、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公元944年,段思平在邓川视察农业的时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继位)

文经帝 段思英

太宗 圣慈文武帝 段思良

至道广慈帝 段思聪

应道帝 段素顺

昭明帝 段素英

宣肃帝 段素廉

秉义帝 段素隆

圣德帝 段素真

天明帝 段素兴


兴宗 孝德帝 段思廉


上德帝 段廉义

广安帝 杨义贞

上明帝 段寿辉

保定帝 段正明

(段廉义无子,因此高氏拥立其侄段寿辉。1080年段寿辉即位后,竟因疑惧高氏,常心神恍惚、忐忑不安。该年,“日月交晦,星辰昼见”,段寿辉更以为“天变”,故在位仅一年,就出家为僧,禅位给堂弟、段思廉之孙段正明。段寿辉因逼于高氏的权势而不自安,遂出家为僧。宋神宗元丰四年时,高智升与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接着便拥立段正明继位。十三年以后的宋哲宗绍圣元年,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王。段正明帝号为保定帝)

大中国

  • 太祖/文戎天佑安邦皇帝/贤皇帝 高智升

正德皇帝/富有圣德表正皇帝 高升泰

  • 忠节克明果行义帝 高生福
  • 义地威天聪明仁帝 高贞明

(高升泰是北宋年间云南大中国皇帝,大理点苍山莲花峰芒涌溪人氏。1080年,杨义贞弑大理皇帝段廉义,自立为帝。时为清平官(即宰相)的高升泰受其父高智升之命率东方兵马攻灭杨义贞,拥立段寿辉为大理皇帝。1081年,高智升与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接着便拥立段正明继位。高升泰封为善阐侯。宋哲宗绍圣元年,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帝。1096年,高升泰病逝。由于云南诸部的反对,高升泰临终嘱咐其子高泰明还政段氏,于是高泰明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皇帝,但其后大理国柄掌握在高氏(中国公)手中,世称高国主)

后理国

中宗/文安帝 段正淳

(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高升泰两年后病卒,临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将政权还给段氏,于是段正淳承接皇位。由于段氏政权中断过,故从段正淳起的大理国史称“ 后理国 ”。段正淳虽然是后大理国的皇帝,接受高氏归还的政权,然而高氏(中国公)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势力,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门,最后在1108年时让位给其子段正严,出家为僧。死后谥号为文安帝,庙号中宗)

宪宗/宣仁帝 段正严


景宗/正康帝 段正兴

(段正兴得到相国中国公高量成的支持,在皇位之争中最终胜出。段正兴在位24年,禅位为僧,其子段智兴嗣位)

宣宗/功极帝 段智兴

英宗/享天帝 段智廉

(段智兴极其崇佛,“智兴奉佛,建兴宝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段智兴大修佛寺,建了60寺院,大理是小国,消耗不起,国力有所衰落。段智兴在位时,加修龙首关、龙尾关,加强羊苴咩都城的防御。此间,大理国内高氏子弟多次混战。段智兴死,子段智廉立。段智廉对佛教也感兴趣,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经1465部,放置在都城内五华楼。在位仅4年就去世,其弟段智祥继位)

神宗/天开帝 段智祥

(段智祥在位期间广纳贤才,发展农业,治国有方。他笃信佛法,后也禅位为僧,位传其子段祥兴)

孝义帝 段祥兴

(段祥兴继位于多事之秋,宋淳佑四年,大蒙古国出兵临关,远征大理,段祥兴派大将高禾出战,战死九河,南宋还专派使节到大理凭吊。段祥兴很不幸,碰上蒙古人南侵而攻不下四川,来攻打大理,大理的军队打了败仗。而他这不幸中又有万幸,大理没有因为失败而立即灭亡,蒙古军因大汗窝阔台的死而退兵)

天定贤王/末帝 段兴智


辽朝[编辑]

  • 肃祖 昭烈皇帝(天祚帝追谥)耶律耨里思
  • 懿祖 庄敬皇帝(天祚帝追谥)耶律萨剌德
  • 玄祖 简献皇帝(兴宗追谥)耶律匀德寔
  • 德祖 宣简皇帝(兴宗追谥)耶律撒剌的

太祖 升天皇帝(太宗初谥)/大圣大明天皇帝(圣宗加谥)/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兴宗加谥)耶律亿[耶律阿保机]

尊号:

开平元年正月,“天皇帝”

神册元年二月,“大圣大明天皇帝”

  • 贞烈皇后(953年穆宗初谥)/淳钦皇后(1052年兴宗改谥)述律平

尊号:

开平元年正月,“地皇后”

神册元年二月,“应天大明地皇后”

天显二年十二月,“应天皇太后”

天显十三年九月上,会同元年受册,“广德至仁昭烈崇简应天皇太后”

太宗(世宗上庙号)孝武皇帝(圣宗加谥)/孝武惠文皇帝(兴宗增谥)耶律德光[耶律尧骨]

尊号:

天显二年十一月,“嗣圣皇帝”

天显十三年五、九月上,十一月受册,“睿文神武法天启运明德章信至道广敬昭孝嗣圣皇帝”

  • 文武元皇王(太宗谥)/让国皇帝(世宗追谥)/文献皇帝(圣宗改谥)/义宗 文献钦义皇帝(兴宗增谥)/东丹国王 耶律倍[耶律突欲]
  • 钦顺皇帝(圣宗追谥)→章肃皇帝(兴宗加谥)耶律洪古[耶律李胡]

世宗 孝和皇帝(穆宗初谥)/孝和庄宪皇帝(圣宗增谥)耶律阮[耶律兀欲]

尊号:

大同元年九月,“天授皇帝”

  • 泰宁王[僭称帝号] 耶律察割[耶律欧辛]

穆宗(景宗上庙号)孝安敬正皇帝(兴宗增谥)耶律璟[耶律述律]

尊号:

天禄五年九月,“天顺皇帝”

景宗 孝成皇帝(圣宗初谥)/孝成康靖皇帝(兴宗加谥)/天赞皇帝(景宗去世后未有谥号,以生前尊号“天赞”二字称呼)耶律贤[耶律明扆]

尊号:

应历十九年二月,“天赞皇帝”

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兴宗谥)耶律隆绪[耶律文殊奴]

尊号:

乾亨四年十月,“昭圣皇帝”

乾亨五年六月,“天辅皇帝”

统和五年四月,“至德广孝昭圣天辅皇帝”

统和二十四年十月,“至德广孝昭圣天辅皇帝”

统和三十年十一月,“弘文宣武尊道至德崇仁广孝聪睿昭圣神赞天辅皇帝”

开泰十年十一月,“睿文英武遵道至德崇仁广孝功成治定昭圣神赞天辅皇帝”

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道宗谥)耶律宗真[耶律只骨]

尊号:

景福二年十一月,“文武仁圣昭孝皇帝”

重熙十一年十一月,“聪文圣武英略神功睿哲仁孝皇帝”

重熙二十三年十一月,“钦天奉道祐世兴历武定文成圣神仁孝皇帝”

道宗 仁圣大孝文皇帝(天祚帝谥)耶律洪基[耶律查剌]

尊号:

清宁二年十一月,“天佑皇帝”

咸雍元年正月,“圣文神武全功大略广智聪仁睿孝天佑皇帝”

  • 昭怀太子(道宗谥)/顺宗 大孝顺圣皇帝(天祚帝追谥)耶律浚[耶律耶鲁斡]

恭宗 恭怀皇帝(辽仁宗追尊)/天祚帝 耶律延禧[耶律阿果]

尊号:

寿昌七年正月,“天祚皇帝”

乾统三年十一月,“惠文智武圣孝天祚皇帝”

定安[编辑]

定安国王 烈万华

元兴王 乌玄明[乌元明]

兴辽[编辑]

天兴皇帝 大延琳

北辽[编辑]

宣宗 孝章皇帝/天锡帝/建福帝 耶律淳[耶律涅里]

尊号:

保大二年三月,“天锡皇帝”

秦王 耶律定(未即位,被萧普贤女遥奉为帝)

  • 德妃/皇太后 萧普贤女(为皇太后,称制;期间遥奉秦王耶律定为帝)

神宗 神历帝/梁王 耶律雅里

英宗 耶律术烈

西辽[编辑]

  • 嗣元皇帝 耶律?

德宗 天佑帝 耶律大石[耶律重德]

尊号:

保大四年二月,“天祐皇帝”

  • 感天皇后 萧塔不烟

仁宗 正德皇帝/绍兴帝 耶律夷列

  • 承天皇后 耶律普速完

平宗/怀宗/襄宗 末主/天禧帝/太上皇/古儿汗/菊儿汗 耶律直鲁古

恭皇帝/湣皇帝 屈出律

东辽[编辑]

元帝/元统王 耶律留哥

元后/元统王后 姚里氏(大蒙古国辽国王太后监国)

  • 世祖 大蒙古国行广宁路都元帅府事 耶律薛阇
  • 嗣宗 大蒙古国行广宁府路总管军民万户府事 耶律收国奴[耶律石剌]
  • 末主 大蒙古国行广宁府路总管军民万户府事 耶律古乃

后辽[编辑]

安皇帝/天威帝 耶律厮不

恭皇帝/天佑帝 耶律乞奴

釐皇帝/天德帝 耶律金山

顺皇帝/收国王 耶律统古与

章皇帝/末主 耶律喊舍

大元[编辑]

大渤海皇帝 高永昌

奚国[编辑]

奚国皇帝/天复帝 回离保[和勒博、夔离不、萧干、古尔班]

北宋[编辑]

  • 圣祖 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真宗赵恒追谥)赵玄朗
  • 僖祖 文献皇帝(太祖赵匡胤追谥)→文献睿和皇帝(真宗赵恒累谥)→立道肇基积德起功懿文宪武睿和至孝皇帝(徽宗赵佶累谥)赵朓
  • 顺祖 惠元皇帝(太祖赵匡胤追谥)→惠元睿明皇帝(真宗赵恒累谥)赵珽
  • 翼祖 惠元皇帝(太祖赵匡胤追谥)→简恭睿德皇帝(真宗赵恒累谥)赵敬
  • 宣祖 昭武皇帝(太祖赵匡胤追谥)→昭武睿圣皇帝(真宗赵恒累谥)赵弘殷

太祖 英武圣文神德皇帝(真宗赵恒初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真宗赵恒累谥)赵匡胤

尊号:

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建隆四年八月上,不许

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建隆四年九月三上,允,乾德元年十一月十六日崇政殿受册

应天广运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乾德六年九月三上,允,开宝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乾元殿受册

应天广运兴化成功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开宝四年八月三上,不许

应天广运一统太平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开宝九年正月一上,不许

应天广运一统太平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开宝九年二月二上,不许

应天广运立极居尊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开宝九年二月三上,允

太宗 神功圣德文武皇帝(真宗赵恒初谥)→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真宗赵恒累谥)赵炅[赵匡义、赵光义]

尊号:

应运统天圣明文武皇帝:太平兴国三年八月三上,允,十一月十五日乾元殿受册

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太平兴国六年十月三上,允,十一月十七日乾元殿受册

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仁明德广孝皇帝:太平兴国九年九月三上,不许

(端拱二年十二月下诏省尊号,只称皇帝,群臣请复尊号,不许)

法天崇道文武皇帝:端拱二年十二月上,去“文武”二字,淳化元年正月初一日朝元殿受册

法天崇道明圣仁孝文武皇帝:淳化三年九月五上,不许

法天崇道上圣至仁皇帝:至道元年十二月五上,不许

真宗 文明章圣元孝皇帝(仁宗赵祯初谥)→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仁宗赵祯累谥)
→赝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仁宗赵祯累谥)赵恒

尊号:

崇文广武圣明仁孝皇帝:咸平二年八月五上,允,十一月初七日朝元殿受册

崇文广武应道章德圣明仁孝皇帝:咸平五年八月三上,不许

咸平五年十二月京城百岁老人祝道岩上尊号,不许

崇文广武应干尊道圣明仁孝皇帝:景德二年九月三上,不许

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大中祥符元年六月五上,允,十二月初五日朝元殿受册

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钦明上圣至德仁孝皇帝:大中祥符三年八月五上,不许

崇文广武感天尊道应真佑德上圣钦明仁孝皇帝: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五上,允,不受册

崇文广武感天尊道应真佑德上圣钦明仁孝皇帝:大中祥符九年八月五请受册,允,天禧元年正月十一日天安殿受册

体元御极感天尊道应真宝运文德武功上圣钦明仁孝皇帝:天禧三年七月五上,允,十一月二十五日天安殿受册

(乾兴元年二月下诏省尊号,群臣请复尊号,不许)

应天尊道钦明仁孝皇帝:乾兴元年二月一上,允,不受册

仁宗 神文圣武明孝皇帝(神宗赵顼初谥)→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神宗赵顼累谥)赵祯

尊号:

圣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天圣二年七月三上,允,天圣二年十一月十三天安殿受册

天圣五年七月下诏拒尊号

圣文睿武体天钦道仁明孝德皇帝:天圣八年七月三上,不许

睿圣文武体天法道仁明孝德皇帝:明道元年腊月五上,允,明道二年二月十一日天安殿受册

(明道二年七月二十五日下诏去“睿圣文武”四字)

景祐体天法道钦文聪武圣神孝德皇帝;景祐二年七月五上,允,十一月十五日大庆殿受册

宝元体天法道钦文聪武圣神英睿孝德皇帝:景祐五年七月五上,去“英睿二字”,宝元元年十一月十八日大庆殿受册

(康定元年二月二十一日下诏去“宝元”二字)

庆历元年七月下诏拒尊号

庆历四年七月下诏拒尊号

庆历七年三月下诏拒尊号

皇祐二年三月下诏拒尊号,请上尊号,不许

皇祐五年七月下诏拒尊号

体天法道钦文聪武大仁至治圣神孝德皇帝:嘉祐四年六月五上,不许

嘉祐七年七月下诏拒尊号

英宗 宪文肃武宣孝皇帝(神宗赵顼初谥)→体干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神宗赵顼累谥)赵曙

尊号:

体干膺历文武睿孝皇帝:治平二年七月五上,不许

体干膺历文武圣孝皇帝:治平三年十月五上,允,治平四年正月初一日大庆殿受册

神宗 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哲宗赵煦初谥)→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哲宗赵煦累谥)
→体元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徽宗赵佶改谥)→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徽宗赵佶累谥)赵顼

尊号:

奉元宪道文武仁孝皇帝:熙宁元年七月三上,不许

奉天宪道文武仁孝皇帝:熙宁二年四月上,不许

绍天法古文武仁孝皇帝:熙宁四年六月三上,不许

绍天宪古文武仁孝皇帝:熙宁七年七月五上,不许

奉天宪古文武仁孝皇帝:熙宁十年七月五上,不许

元丰三年七月下诏拒尊号

哲宗 钦文睿武昭孝皇帝(徽宗赵佶初谥)→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徽宗赵佶累谥)
→宪元继道世德扬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徽宗赵佶改谥)赵煦

元祐元年十二月下诏拒尊号

元祐四年三月下诏拒尊号

徽宗(高宗赵构尊上庙号) 圣文仁德显孝皇帝(高宗赵构谥)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高宗赵构累谥)赵佶(金太宗完颜晟降封昏德公,金熙宗完颜亶追封天水郡王)

尊号:

崇宁三年七月下诏拒尊号

大观元年六月上,不许

继天兴道敷文成武睿明皇帝:宣和五年七月上,不许

宣和六年七月下诏拒尊号

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宣和七年腊月二十九日上,靖康元年正月初一日龙德宫受册

钦宗(高宗赵构尊上庙号)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高宗赵构谥)赵桓(金太宗完颜晟降封重昏侯,金熙宗完颜亶封天水郡公)

尊号:

孝慈渊圣皇帝:建炎元年五月初二

大历国 → 南天国 → 大南国[编辑]

长生国南衙王/大历国王/南天景瑞帝/大南仁惠帝 侬智高

南宋[编辑]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

尊号:

光尧寿圣太上皇帝:绍兴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九日上,八月十四日德寿宫受册

光尧寿圣宪天体道太上皇帝:乾道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上,乾道七年正月初一日德寿宫受册

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文纬武太上皇帝:淳熙二年十月初五日上,十二月初一德寿宫受册

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二年十月初二日上

  • 元懿太子/简宗 靖文元懿殇孝皇帝(韩林儿追谥)赵旉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 赵昚

尊号:

至尊寿皇圣帝:淳熙十六年二月十一日上,绍熙元年正月初一日重华宫受册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惇

尊号:

圣安寿仁太上皇帝:庆元元年十一月十七日上,庆元二年十月初三日寿康宫受册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赵扩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赵昀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赵禥

恭宗 孝恭懿圣皇帝(韩林儿追谥) 赵显(元世祖忽必烈降封瀛国公)

端宗 裕文昭武湣孝皇帝/孝恭仁裕懿圣浚文英武勤政皇帝 赵是

怀宗 恭文宁武哀孝皇帝(韩林儿追谥)赵昺

西夏[编辑]

  • 西平王/夏王/定难节度使 李彝殷[李彝兴]
  • 权知夏州事/定难节度使 李克睿[李光睿]
  • 权知夏州事/定难节度使 李继筠
  • 宥罪侯/定难节度使 李继捧[赵保忠]

武宗 应运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广德孝光皇帝(太宗李德明追谥)/太祖 神武皇帝(景宗李元昊追谥)/夏国王 李继迁[赵保吉]

太宗 光圣皇帝(景宗李元昊追谥)/夏国王 李德明[拓跋德明、李德昭、阿移]

景宗 武烈皇帝/凤角城皇帝 李元昊

毅宗 昭英皇帝/平城皇帝 李谅祚

惠宗 康靖皇帝/面壁城皇帝 李秉常

崇宗 圣文皇帝/明城皇帝 李乾顺

仁宗 圣德皇帝/珠城皇帝 李仁孝

(乾祐元年,西平公、国相任得敬分夏疆土之半建国曰“楚”,同年被杀)

桓宗 昭简皇帝/护城皇帝 李纯佑

襄宗 敬穆皇帝 李安全

神宗 英文皇帝 李遵顼

献宗 孝哀皇帝 李德旺

末帝 李𪾢

金朝[编辑]

  • 始祖 景元皇帝(熙宗完颜亶追谥)→懿宪景元皇帝(熙宗完颜亶累谥)完颜函普
  • 德皇帝(熙宗完颜亶追谥)→渊穆玄德皇帝(熙宗完颜亶累谥)完颜乌鲁
  • 安皇帝(熙宗完颜亶追谥)→和靖庆安皇帝(熙宗完颜亶累谥)完颜跋海
  • 献祖 定昭皇帝(熙宗完颜亶追谥)→纯烈定昭皇帝(熙宗完颜亶累谥)完颜绥可
  • 昭祖 成襄皇帝(熙宗完颜亶追谥)→武惠成襄皇帝(熙宗完颜亶累谥)完颜石鲁
  • 景祖 惠桓皇帝(熙宗完颜亶追谥)→英烈惠桓皇帝(熙宗完颜亶累谥)完颜乌古迺
  • 世祖 圣肃皇帝(熙宗完颜亶追谥)→神武圣肃皇帝(熙宗完颜亶累谥)完颜劾里钵
  • 肃宗 穆宪皇帝(熙宗完颜亶追谥)→明睿穆宪皇帝(熙宗完颜亶累谥)完颜颇剌淑
  • 穆宗 孝平皇帝(熙宗完颜亶追谥)→章顺孝平皇帝(熙宗完颜亶累谥)完颜盈歌
  • 康宗 恭简皇帝(熙宗完颜亶追谥)→献敏恭简皇帝(熙宗完颜亶累谥)完颜乌雅束

太祖 大圣皇帝(太宗完颜晟初谥)→大圣武元皇帝(太宗完颜晟累谥)
→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熙宗完颜亶累谥)完颜旻[完颜阿骨打]

尊号:

收国二年十二月,“大圣皇帝”

太宗 文烈皇帝(熙宗完颜亶初谥)→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熙宗完颜亶累谥)完颜晟[完颜吴乞买]

(天会四年十一月宋帝尊皇叔,上尊号十八字)

  • 徽宗 允恭克让孝德玄功佑圣景宣皇帝(熙宗完颜亶追谥)完颜宗峻[完颜绳果]

闵宗 武灵皇帝(世宗完颜雍追谥)→ 熙宗 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世宗完颜雍改谥)完颜亶[完颜合剌]

尊号:

天眷三年正月,“崇天体道钦明文武圣德皇帝”

  • 德宗 宪古弘道文昭武烈章孝睿明皇帝(废帝完颜亮追谥)→明肃皇帝(世宗完颜雍改谥并追废庙号)
    →辽忠烈王(世宗完颜雍追废帝号,降封辽王)完颜宗干[完颜干本]

海陵炀王(世宗完颜雍追废帝号,降封海陵王)→(世宗完颜雍追降庶人,削谥)/废帝/天德帝/圣文神武皇帝 完颜亮[完颜迪古乃]

尊号:

天德二年二月,“法天膺运睿武宣文大明圣孝皇帝”

(天德二年十二月去尊号)

贞元四年正月,“圣文神武皇帝”

  • 睿宗 立德显仁启圣广运文武简肃皇帝(世宗完颜雍追谥)完颜宗尧[完颜讹里朵]

世宗 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章宗完颜璟追谥)完颜雍[完颜乌禄]

尊号:

大定三年十一月上,不许

大定四年正月再上,不许

大定四年三月在上,不许

大定五年三月上、七年正月受册,“应天兴祚仁德圣孝皇帝”

大定十一年十一月,“应天兴祚钦文广武仁德圣孝皇帝”

  • 显宗 体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章宗完颜璟追谥)完颜允恭[完颜胡土瓦]

章宗 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宣宗完颜珣追谥)完颜璟[完颜麻达葛]

卫绍王(宣宗完颜珣追谥)/武平皇帝 完颜允济[完颜允济、完颜兴胜](宣宗完颜珣降封东海郡侯、卫王)

宣宗 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哀宗完颜守绪追谥)完颜珣[完颜吾睹补]

哀宗 闵皇帝/敬天德运忠文靖武天圣烈孝庄皇帝(昭宗完颜承麟追谥)/义宗(金朝遗民上庙号)/顺靖皇帝 完颜守绪[完颜守礼、完颜宁甲速]

昭宗 定文匡武闵怀皇帝/盛昌帝/末帝/后主 完颜承麟[完颜呼敦]

蒙古帝国 → 元朝 → 北元[编辑]

  • 熙祖 毅玄皇帝(元世祖追尊)孛儿只斤•孛端察儿
  • 宣祖 功哲皇帝(元世祖追尊)孛儿只斤•合不勒
  • 烈祖 神元皇帝(元世祖追尊)孛儿只斤•也速该

太祖 圣武皇帝(元世祖追尊)→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元武宗追尊)/成吉思皇帝/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

  • 穆宗 道宁皇帝/钦察汗国大汗 孛儿只斤•术赤[拙赤、珠齐、述赤]
  • 圣宗 忠武皇帝 孛儿只斤•察合台[察合带、察哈歹、茶合带]
  • 睿宗[监国] 仁圣景襄皇帝(元宪宗追尊)/也可那颜汗 孛儿只斤•拖雷

太宗 英文皇帝/木亦坚汗(元世祖追尊)孛儿只斤•窝阔台

  • 昭慈皇后[称制] 乃马真脱列哥那

定宗 简平皇帝/库裕克汗(元世祖追尊)孛儿只斤•贵由

  • 钦淑皇后[称制] 斡兀立海迷失

宪宗 桓肃皇帝(元世祖追尊)孛儿只斤•蒙哥

  • 废帝 孛儿只斤•阿里不哥


{ 世祖忽必烈于大都公布《建国号诏》,将国号改为"大元" }


世祖 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

尊号:

至元十二年十二月上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不许

至元十三年正月,“仁明圣武皇帝”

至元二十一年正月受册,“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 裕宗 文惠明孝皇帝(元成宗追尊)/明孝太子 孛儿只斤•真金
  • 显宗 光圣仁孝皇帝(元泰定帝追尊)孛儿只斤•甘麻剌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 顺宗 昭圣衍孝皇帝(元武宗追尊)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

武宗 统天继圣钦文英武大章孝皇帝/仁惠宣孝皇帝/曲律汗 孛儿只斤•海山

尊号:

至大二年正月,“统天继圣钦文英武大章孝皇帝”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普颜笃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 继天体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睿圣文孝皇帝/格坚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尊号:

至治元年十一月,“继天体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

晋宗 致孝皇帝/泰定帝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其子元兴宗阿剌吉八上庙号晋宗、谥号为致孝皇帝,但元文宗打败元兴宗后剥夺其庙号及谥号。)

兴宗 德孝皇帝/天顺帝/少帝 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文宗 钦天统圣至德诚功大文孝皇帝/圣明元孝皇帝/札牙笃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尊号:

至顺元年五月,“钦天统圣至德诚功大仁孝皇帝”

明宗 顺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皇帝/翼献景孝皇帝/忽都笃汗 孛儿只斤•和世瓎

尊号:

至元六年十月追,“顺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皇帝”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惠宗 宣仁普孝皇帝(北元谥)/顺皇帝(明太祖追谥)/乌哈噶图汗 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


{ 1368年元廷退回蒙古草原,元惠宗退至上都,隔年又至应昌。他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 }


昭宗 武承和孝皇帝/必里克图汗 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益宗/平宗 益圣宁孝皇帝/天元帝/后主/乌萨哈尔汗 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

全蒙古大皇帝/卓里克图汗 孛儿只斤•也速迭儿

恭宗 兴原皇帝/恩克汗 孛儿只斤•恩克

康宗 大古皇帝/尼古埒苏克齐汗 孛儿只斤•额勒伯克

愍宗 顺天皇帝/掍特穆尔汗 孛儿只斤•坤帖木儿


{ 1402年鬼力赤杀愍宗坤帖木儿篡位后废大元国号、去帝号、称可汗,北元止。 }

明朝[编辑]

  • 德祖 玄皇帝(太祖朱元璋追谥)朱百六
  • 懿祖 恒皇帝(太祖朱元璋追谥)朱四九
  • 熙祖 裕皇帝(太祖朱元璋追谥)朱初一
  • 仁祖 淳皇帝(太祖朱元璋追谥)朱世珍

太祖 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惠宗朱允炆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成祖朱棣累谥)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世宗朱厚熜累谥)/洪武帝 朱元璋[朱重八、朱兴宗]

  • 懿文皇太子(太祖朱元璋谥)/兴宗 孝康皇帝(惠宗朱允炆追谥)
    →懿文皇太子(成祖朱棣去庙号,复谥)→孝康皇帝(安宗朱由嵩追复谥、庙号)朱标

神宗 孝愍皇帝(梅殷谥)/惠宗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安宗朱由嵩追谥)/恭闵惠皇帝(乾隆元年追谥)/建文帝 朱允炆

太宗 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 成祖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世宗朱厚熜改谥)/永乐帝 朱棣

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洪熙帝 朱高炽

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宣德帝 朱瞻基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正统帝/天顺帝 朱祁镇

郕戾王(英宗朱祁镇谥)→恭仁康定景皇帝(宪宗朱见深追谥)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安宗朱由嵩追谥)/景泰帝 朱祁钰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成化帝 朱见深

孝宗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弘治帝 朱祐樘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正德帝 朱厚照

  • 兴献王(武宗朱厚照谥)→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世宗朱厚熜追谥)
    →睿宗 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世宗朱厚熜累谥)朱祐杬

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圆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
/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元都宝境万寿帝君
/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嘉靖帝 朱厚熜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隆庆帝 朱载垕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万历帝 朱翊钧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泰昌帝 朱常洛

熹宗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天启帝 朱由校

干宗(顾锡畴议)/正宗(顾锡畴议)/敬宗(管绍宁拟)/钦宗
/怀宗 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端皇帝(顺治元年清朝尊)
/思宗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弘光帝朱由嵩谥)
/毅宗(弘光帝朱由嵩改上庙号)/威宗(隆武帝朱聿键改上庙号)
/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果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庄烈愍皇帝(清世祖福临谥)
/烈宗 敏皇帝(张慎言初议)/正皇帝/崇祯帝 朱由检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多尔衮以李明睿为礼部侍郎,负责大行皇帝的谥号祭葬事宜,李拟上先帝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端皇帝,庙号怀宗,并建议改葬梓宫。后因崇祯帝梓宫已入葬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的园寝,便不再迁葬,改田贵妃园寝为思陵。顺治十六年十一月,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数、不称宗”为由,去怀宗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因而清代史书多简称为庄烈帝或明愍帝。《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顺天府部杂录十一》、《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三十七》、《读礼通考·卷九十三》三书均引《肃松录》和《北游纪方》,称思陵神牌题为“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又引《北游纪方》称思陵神主题为“大明怀宗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端皇帝”,又引《肃松录》称思陵立有“庄烈愍皇帝之陵”的石碑。《明诗综·卷一》则称神牌是由顺治初年定的“一十六字”加上改书的“庄烈愍皇帝”组合而成。神主甚至又改“愍”字为“端”,并仍题庙号“怀宗”二字,可见康熙年间的思陵神牌和神主是由顺治年间两次加谥崇祯帝的庙谥号混杂而成。《崇祯长编·卷一》作“果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当是清廷所给谥号在传抄中产生了讹误。弘光帝朱由嵩之大臣张慎言初议崇祯帝之庙谥号为“烈宗敏皇帝”,高弘图拟庙号“思宗”顾锡畴议庙号“干宗”。赵之龙上疏弹劾高弘图议庙号之失,称“思为下谥”。顾锡畴又拟庙号正宗,但未被采用。最终在崇祯十七年六月定先帝谥号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 按《逸周书·谥法解》:“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弘光元年李清上疏请改思宗庙号,多次上疏皆被驳回。管绍宁拟“敬宗”和“毅宗”两号备选,同时又有人上疏请求改为“烈宗正皇帝”。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上庙号毅宗,谥号未改。唐王朱聿键(后为隆武帝)监国,谥思宗为威宗

  • 献愍太子(安宗朱由嵩追谥)
    /顺宗(元宗朱慈𫞩追谥)/同天合道承明纯靖康文懿武神仁献孝悼皇帝(鲁王朱以海监国时追谥)/义兴帝 朱慈烺

南明[编辑]

(福王政权)

  • 福忠王/福恭王(崇祯帝朱由检谥)
    /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弘光帝朱由嵩追谥)→贞纯肃哲圣敬仁毅孝皇帝(弘光帝朱由嵩改谥)
    →恭宗 慕天敷道贞纯肃哲修文显武圣敬仁毅孝皇帝(永历帝朱由榔累谥)朱常洵

续天继道庄愍敬肃昭文康武惠悼懿孝赧皇帝(监国鲁王朱以海谥)→质宗 圣安皇帝(监国鲁王朱以海尊上庙号并改谥)
/安宗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谥)/弘光帝 朱由嵩

  • 潞闵王(隆武帝朱聿键谥)[潞王临国] 朱常淓

(靖江王监国政权)

元宗 [靖江王监国] 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平皇帝/兴业帝 朱亨嘉

(鲁王监国政权)

义宗 [鲁王监国] 侍天制道恭和襄定献文敬武明德肃仁成皇帝(德宗朱一贵追谥)朱以海

(唐王政权)

  • 唐敬王(嘉靖帝朱厚熜谥)/哲宗 协天安道敬正恭圣熙文渊武戴仁恪孝惠皇帝(隆武帝朱聿键追谥)朱宇温
  • 唐顺王(嘉靖帝朱厚熜谥)/纯宗 笃天成道钦昭献穆理文定武居仁体孝顺皇帝(隆武帝朱聿键追谥)朱宙栐
  • 唐端王(崇祯帝朱由检谥)/定宗 象天统道庄敏睿质长文信武齐仁显孝端皇帝(隆武帝朱聿键追谥)朱硕熿
  • 唐裕王(朱聿键继承唐王时追谥)/裕宗 礼天格道慎德崇静顺文平武济仁怀孝宣皇帝(隆武帝朱聿键追谥)朱器墭

上皇思文皇帝(永历帝朱由榔遥尊)→绍宗 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追谥)/隆武帝 朱聿键

(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掳杀,享年44岁。同年,永历帝朱由榔即位后,认为其未死而尊为上皇,尊号“思文皇帝”。永历十一年,确信隆武帝早已驾崩后,上庙号“绍宗”,上谥号为“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文宗 贞天应道昭崇德毅宁文宏武达仁闵孝节皇帝(东武帝朱常清追谥)/绍武帝 朱聿鐭

敬宗 忠天隆道昭义钦成靖文襄武奋仁睿孝和皇帝(潮武王郑成功追谥)/东武帝 朱常清

(韩王政权)

平宗 揆天显道知仁贞信德文奋武靖肃敦康元皇帝/定武帝 朱本铉[朱亶塉]

(桂王政权)

  • 桂端王(永历帝朱由榔初谥)→礼宗 体天昌道庄毅温弘兴文宣武仁智诚孝端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尊谥)朱常瀛

昭宗 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潮文王郑经谥)/永历帝 朱由榔

(延平王监军)

  • 懿宗 秉天正道元睿良敏敦文简武思仁贞孝考皇帝 朱术桂

(应天监国)

  • 威宗太子 [应天监国] 王之明(伪装崇祯帝太子朱慈烺)

(益王监国政权)

  • 益先王/益素王 [益王监国] 朱慈炲

(龙游监国)

  • 益阳王 [龙游监国] 朱术雅

(揭阳监国)

  • 益王 [揭阳监国] 朱由榛

(楚王监国)

  • 镇国将军监督楚营/楚王世子 [楚王监国] 朱容藩

东宁[编辑]

潮武王/开台尊王/开台圣王/开山王/延平王 郑成功[郑森、郑福松、郑赐姓、郑国姓、朱成功、国姓爷]

  • 延平王[监国] 郑世袭

潮文王/延平王/台湾国王/招讨大将军世子 郑经[郑锦]

  • 延平王[监国世孙] 郑克臧[郑钦舍]

延平王/海澄公 郑克塽[郑秦舍]

后金 → 清朝[编辑]

  • 始祖 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
  • 肇祖 原皇帝(顺治帝福临追谥)爱新觉罗·猛哥帖木儿[猛哥帖木耳、猛加帖木儿、孟特穆]
  • 纯皇帝(顺治帝福临追谥)爱新觉罗·充善
  • 兴皇帝(顺治帝福临追谥)爱新觉罗·妥罗[脱罗、土老]
  • 正皇帝(顺治帝福临追谥)爱新觉罗·锡宝齐篇古
  • 兴祖 直皇帝(顺治帝福临追谥)/庆王(皇太极追尊)爱新觉罗·福满
  • 景祖 翼皇帝(顺治帝福临追谥)爱新觉罗·觉昌安
  • 显祖 宣皇帝(顺治帝福临追谥)爱新觉罗·塔克世

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皇太极追谥)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康熙帝玄烨改谥“高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累谥)
/天命汗/覆育列国英明可汗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奴儿哈赤、佟奴儿哈赤、老乙可赤、努尔哈奇、努尔哈齐、努尔合赤]

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顺治帝福临初谥)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累谥)
/天聪汗/崇德帝/博格达彻辰汗 爱新觉罗•皇太极[洪太极、黄台吉、喝竿、黑还勃烈]

{ 太宗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 }

  • 成宗[大清皇父摄政王] 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顺治帝福临谥,后被剥夺)
    /和硕睿忠亲王(乾隆帝弘历追谥)爱新觉罗•多尔衮

世祖 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康熙帝玄烨初谥)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雍正、乾隆两朝累谥)/顺治帝/额耶尔札萨克汗 爱新觉罗•福临

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雍正帝胤禛初谥)
→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乾隆朝累谥)/康熙帝/恩赫阿木古朗汗 爱新觉罗•玄烨

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初谥)
→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仁宗嘉庆帝加谥)/雍正帝/纳伊拉尔图托布汗 爱新觉罗•胤禛

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初谥)
→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仁宗嘉庆帝加谥)/乾隆帝/腾格里特古格奇汗 爱新觉罗•弘历

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初谥)
→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宣宗道光帝加谥)/嘉庆帝/萨伊什雅尔图伊鲁格尔图汗 爱新觉罗•颙琰

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初谥)
→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文宗咸丰帝加谥)/道光帝/托尔格勒特汗 爱新觉罗•旻宁

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初谥)
→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穆宗同治帝加谥)/咸丰帝/图格莫尔额尔伯特汗 爱新觉罗•奕𬣞

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初谥)
→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德宗光绪帝加谥)/同治帝/布伦札萨克汗 爱新觉罗•载淳

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宣统帝追谥)/光绪帝/巴达古尔特托尔汗 爱新觉罗•载湉

宪宗 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孚敬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台湾清宗室后人追谥)
恭宗 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愍皇帝(大陆清宗室后人追谥)
逊皇帝(指自动下台或退位的皇帝)/废帝/宣统皇帝/满洲康德皇帝/哈瓦图猷斯汗 爱新觉罗•溥仪

中华帝国[编辑]

洪宪大皇帝 袁世凯

注释[编辑]

  1. (《三国志·先主传》中诸葛亮宣读的遗诏,指出刘备庙号是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