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和新兴学习技术/学习理论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教室使用网络的好处与坏处[编辑]

简介[编辑]

电脑教学已兴起约五十年,一开始电脑教学的功能在于设计程式和辅助教学设计例如使用电脑计划课程大纲或内容。(Kearsley et.al) 随着电脑使用的普及,教与学的方式也同时已在改变。老师会将焦点放在学生的表现上而非纸笔测验,而学生必须呈现他们口语沟通能力表达,例如课后的反省和同侪的讨论。(Kearsley et.al) 可以发现到线在大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已经习惯于用PPT简报呈现他们的报告研究,有时甚至企业管理硕士的学生(MBA)被要求编辑一段影片呈现市场策略的想法。更不用说那些主修相关科技例如媒体科技或是资讯工程系与网络的使用更有密切关系。

电脑使用普及性已迅速成长,例如师生的学习互动可借由教学资源平台和电子邮件。现在的老师和学生已开始使用电脑本位的学习,许多大学更新电脑教室,提供最新的软硬件,并且学校方面也提供各种的线上网络课程。”到2008年有三分之ㄧ的新学生使远距教学以及两千万学生中8%注册Title-IV eligible,学分授予的大学将会注册于线上学分课程。(Jonathan, 2007)许多成人学习者受惠于远距的线上学期课程,更多人现在也将远距课程和传统的课程做比较。大致上来说,大家认为线上远距课程能够节省时间以及克服距离困难等等,但有些议题也是必须过考虑例如这些资讯是否可靠、学习者的年龄、以及学习动机。 网络的并用使教学更为有发展例如电子邮件系统、教学资源平台、维基教科书和其他教育系统。另外教师也能有效率地能将学期课程大纲和分数线上化,对学生来说能更容易下载讲义或便利地寄给学生作业。教室使用网络有利有弊,以下是我们的探讨。

电子邮件系统[编辑]

人们已习惯于使用各式各样的便利联系工具例如电话、手机以及网络。在现代无论是工作或是学校的作业,每个人都忙于工作,在固定的工作时数中很少有人有时间能打给其他人。这时电子邮件系统成为用的联系方式,从一部电脑传送讯息到另一部电脑或是端点或是彼此通知沟通。现在多数的大学透过电子邮件传送讯息给他们的职员或是学生。大学从电脑网络获益许多,第一学校的学术事务可以传送给特定的族群,Randy Dozie提到他每天会收到大约75到100封信,可是在这之前,他以前每天也会收到75到100通的电话。对教师来说,每天有许多事情必须处理例如批改学生作业,他们或许不只有一次会议,如果每天需接这么多通电话,很容易感到疲累和压力庞大。因此使用电子邮件能够让他们在闲余的时间回复别人的问题,这样他们就能自由地安排时间。第二电子邮件让教师和学生节省更多时间。以前学校的事务或是官方的文件需经一段复杂的程序非常耗损时间,职员不仅会花更多时间处理这些讯息,这些讯息传送处理速度也会十分缓慢,但电子邮件能解决这个问题并使最新的讯息传送快速。第三,电子邮件系统能复制给学生和老师,能传送文件、被传送时同时能储存于信箱中。学生常说他们没接到电话、不知道是否要参加会议或是没收到语音留言,因为如果学生被要求回应有没有收到信时,他们不能已“他们不知道”为借口。电脑邮件系统的使用节省更多时间处理老师和学生自己的事务,他们不需另外约时间和他们的同学讨论,教师也不用和学生活同事预约见面。(Dessoff)例如媒体科技的学生有许多相关的作业要做,他们的教授可以透过电子邮件追踪他们的作业近况而不用到教室了解情况。

第四,电子邮件系统能克服远距离或是其他不可控制的因素坏天气的。当某事需要完成而天气却不大好时,人们可以互相联系报告紧急事务而不用真正见面。当有同学住在非常远的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时,他们仍可互相联系和讨论。然而还是有些课题我需要担忧,最大使用科技网络见面的问题就是当电力中断时,大家就不能收寄电子邮件了。另一个理由是学校的执行者很难保证学生不会受电脑影响。学校的行政者或是老师担忧学生或职员在正常的工作时间收发个人邮件,他们会茶看是否有朋友的信或是用信箱在线上买东西。(Dessoff ) 一些学校试图在上课时间封锁网络避免学生或职员收发与教育工作无关的邮件。

远距教学[编辑]

就过去经验来说,远距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乡村偏远地区课程,在这篇文章中Jonathan指出使用线上线上课程的人越来越多了( Jonathan) “现在更高教育注册线上缴费课程的人数继续增为四倍,并且没有缓慢的现象。”(Blumenstyk, 2005) 因为线上课程的普遍,已电脑为主的课程越来越受欢迎并且常被使用。下面是远距教学的好处与坏处:

a.更加视觉化[编辑]

电脑为主的课程能显现各种图表的概念,帮助学习者更了解课文。有些课文内容对学习者来说很困难,透过教室提供视觉的图表对他们来说非常有帮助。(Thrope and Godwin, 2006)举例来说,一位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要教小孩辨识颜色,显示颜色或是显示有颜色的物体能帮助小孩记住颜色。“一位纽约社会研究的老师发展了一系列与ABC新闻合作的影音教学带”(qtd. in Kearsley ). 此外,视听的课程会比黑白的文件更有吸引力。根据Thrope and Godwin ,多媒体提供更高品质的呈现让学习者学习更为容易而各式各样的软件也能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但也有些人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失去了学校的意义,当越来越多人申请线上远距学习课程,教育的品质受到讨论。远距教学的机构为了吸引教学的对象,会将课程设计得分花俏,他们或许会设计得很华丽但是却缺少专业的教育知识背景(Blumenstyk, 2005)。例如小学会和一些教育机构合作远距教学课程,这些机构提供花俏有趣的课程但是内容教师认为却不适合小学生,最终小学生只会不断地玩游戏而已。

b.更加个人化[编辑]

既然学校提供了线上课程,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选他们上想他们想的课,学生随着主修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兴趣。“软件互动的特性能让学生自己选择想要探索的地方并且可以从学生的桌面调查研究。”(Thorpe and Gowin)远距教学另一个好处是对那些想要得到学位却再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个比较容易的方式(Jonathon)。最近一些人想要受较高教育的理由有:他们想有更多的薪水和更高的职位、或是想到更多知识,而远距教学能提供更多上课的时间。另外许多大学以提供各种教学坊给予教师提供更新的知识。教师们能根据线上行程表选择各种教学坊来让他们准备自己的课程。并且教师和学生能学习这课程在他们想学习的地方而非一定得在教室内。考试的练习能根据个人需全有更多元化设计(Watson and Tinsley, 1995)。以托福考试来说,接续的问题是根据上一个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而定,许多线上的课程现在提供采用电脑的课程。当学习者没有通过考试时,考试会直接跳到下一个低阶的测验,反之亦然。透过这种个人化的测验学习者能被测出他们有多了解这个考试的内容。Waston and Tinsley指出这些预先考可以让这些有通过测验的教师回去从做测验或是跳到更难的阶段。但对教师来说虽然他们必须跟着学校的教学大刚走,多数人还是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规划上讷的内容。在“教育融入科技资讯”一书中,作者说到一些老师没有跟着教师的大纲走[ 为他们觉得他们已经教了一段时间,有了自己的资料并不需要其他的支持补充。

c.可以进入额外的资料来源[编辑]

在教室使用网络可以让学生更方便的搜寻资料。目前学校提供了线上图书馆让学生能不必到图书馆就能找到书或资讯,进入额外资料或知识的好处可以让人们随时更新想法,人们可以获得新知,这样一来,人们可以重新评估他们自己的价值和发展世界观。然而,当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上取得资源时,人们同时也可以上传资讯,但是,这也造成了网络来源可靠性的议题。

d.互动[编辑]

以往学生只是念传统的教科书,学生只是念过和画重点,但是现在他们可以透过网络进入最新的资讯,例如:新文游戏或线上课程等,他们不再受限教科书却可以获得全球的资讯,在与同侪互动时可以获得别人的想法,老师可以从讨论版中留意学生的回馈,也可以为教材改进。透过网络,学习者可以接触更多人,有相同主修却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可以透过网络交换意见,此外,学校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观众因为没有距离的障碍,学生可以随时透过线上互相讨论意见和经验。一位艺术老师Linda Borders 说她喜欢在网络上张贴讯息和学生分享经验,她也认为她可以提供计划给全球的网友。另一方面,因为学生在电脑课不用去教室上课,他们减少了与其他人互动的机会,如果学生和老师没有时间接触,他们会没有熟悉感,例如:如果学生没有强烈的动机去问老师问题或和同学讨论,似乎就没有学的很好,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只是将自己的意见贴在网络上而没友和其他人检核,也许会失去了原本活动的意义。

e.语言障碍[编辑]

在现在这个世界,英语在每一个国家被视为相当重要的工具,人们用共通语言来沟通,也很多计划都是来帮助学生学习第二外语,学习者可以从电脑中听到发音,对于学习开口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课程当学习者完成考试时可以获得改正,结合这些软件,学习者可以获得立即的回馈,线上软件让学习者打完自或句子实可以马上得到翻译,线上字典可以提供多国的版本包含超过一百万字,此外,学生可以从线上软件练习写和听的能力,学生不用等待老师的纠正而可以获得电脑的回馈,这种互动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真实的环境,例如:内容可以以真实的对话呈现,学生可以知道在这种环境下该说什么,最大的好处是线上软件可以让不同的国家的学生互相学习,但坏处是学生缺乏接触真人的机会,但是他们已经从软件中练习过如何和人沟通,他们在面对人时可能会缺乏信心和紧张,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必须非常自积极的态度,如果他们能强迫自己经常练习,结果就会和预期的一样有效。

f.获得创造力[编辑]

学生现在有很多资源例如网络和其他媒体管道来使用,他们可以运用这些资原来设计自己的圳意,例如在这本书中”用科技来教学”,林肯中学的小孩用打字摄影和其他方法来创造故事,并和其他同学分享孩呈现给家长看,他们也从别的同学身上看到如何运用媒体来呈现,他们也学到不只有一种方法设计或呈现计划。

g.节省成本[编辑]

现在有很多以远距教学为名的学校例如”Ivy Tech”和“Phoenix of University”提供很多线上课程给住在偏远或须要工作的人,这些大学再教世或体育馆或图书馆省下了很多成本,此外,他们可以把钱花再更新电脑软件,但是对那些已经有这些设施的大学来说,他们不用把成本花在维持这些设施,同时,他们必须赶上新的科技。但是学生该怎么负担的起维修科技的费用呢?

维基教科书[编辑]

维基教科书是设计为另一种线上教学工具让人们可以随时修正或增加任何事,使用者可以用缩写或一般的字汇,人们使用网络或图书馆来搜集资讯并将他们的想法和其他人分享,同时,浏览者可以看到内容然后增加他们的想法在维基百科书中,因此你可以随时看到最新的资讯。

因为此用者的参与对WIKI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几项特征用来帮助WIKI的授权,第一,WIKI并不使用HTML,而是用简单的相似于电子邮件的语言,第二,内部的连结系统是简化的,第三,有几页网页是用来鼓励使用者来参与的,例如:求救网页或”Sandbox”用来修改网页。

a.可靠性[编辑]

当每个人都可以进入网络就很难辨别每个人的身份,管理者该如何发现参与者的身份背景?即使小学生也可以加入资讯,因此,参考资料变成变成证据来决定文章的可靠性。

b.安全性[编辑]

在“A New Management Model for Web Sites”文章中,作者EPA(环境保护协会)设立一个新的结构以确保网站内容是高品质和可容易接触的。

c.故意破坏公物的行为[编辑]

WIKI故意破坏公物的行为包含任何以破坏的方式增加移除或改变内容,以两种方式,有些人只是消除网页的内容,这可以很容易被查觉,另一方面,有些伪造的标签被人们得知,这也可以很容易被消除,有一群时常使用WIKI的使用者一勋要经常性的维持WIKI网页(Ebersbach & Glaser, 2004)。

d.合法性[编辑]

很难决定授权的来原因为维基写作是一群提供者的合作,Hasan and Pfaff (2006)认为根据Federal Communications Act (CDA)以合法责任来说是很安全的因为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发行者。

参考资料[编辑]

Reference Adams, Jonathan. Then and Now: Lessons from History Concerning the Merits and Problems of Distance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Nov 11, 2007, fromhttp://web.ebscohost.com.

Thrope, Mary, Godwin, Steve. (2006). Interaction and e-learning: the student experience.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pp 203-211). UK: Taylor & Francis.

Dessoff,Alan. We’ve got a mail. Retrieved from http://web.ebscohost.com.

Ebersbach, A., & Glaser, M. (2004). Towards emancipatory use of a medium: The wik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Ethics, 2(11), Retrieved July 28, 2007, from http://container.zkm.de/ijie/ijie/no002/ijie_002_09_ebersbach.pdf

Hasan, H. & Pfaff, C. (2006). The Wiki: an environment to revolutionise employees' interaction with corporate knowledge.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 Series (pp. 377-380).

Watson, Deryn, Tinsley, David. (1995). Inter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Education. London: Chapman & Hall.

Kearsley, Greg, Hunter, Beverly, Furlong, Mary. (1992). We Teach with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