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皮肤性病学/真皮的基本病理变化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真皮内的病变与全身其他器官的病变基本相同,因此在真皮中可见与普通病理相类似的变化,常见的真皮病变如下:

炎症(inflammation)

[编辑]

 皮肤病理中炎症的概念虽然与普通病理相同,但在分类上有区别,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般分类

[编辑]

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急性炎症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慢性炎症则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超敏反应性皮肤病的浸润细胞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此外,还可分为以变质为主的变质性炎症、以渗出为主的渗出性炎症和以增生为主的增殖性炎症。

按浸润细胞的性质分类

[编辑]
  • 单纯性炎症浸润:又名非特异性炎症,浸润细胞主要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纤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
  • 肉芽肿性炎症浸润:又名增殖性炎症浸润,为局限性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具有下列特点:一是有一定的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上皮样细胞、纤维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等;二是血管变化,有毛细血管内皮增生、管壁增厚及新生毛细血管形成等变化;三是结缔组织变化,如纤维增生、变性及坏死,根据病因及机体反应不同,肉芽肿可表现为某种特殊的组织结构,如结核性肉芽肿、异物性肉芽肿、麻风结节及树胶肿等,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按炎症细胞的浸润分类

[编辑]
  • 弥漫性浸润:炎症细胞呈弥漫性浸润,边界不清,见于非特异性炎症。
  • 血管周围浸润:炎症细胞集中在血管周围,而且愈接近血管愈紧密。见于非特异性炎症及离心性红斑、梅毒等。
  • 灶状浸润:炎症细胞呈团块状散在分布,边界清楚,见于盘状红斑狼疮、斑块型日光疹等。
  • 袖口状浸润:炎症细胞在血管及神经周围呈袖口状分布,见于梅毒及麻风。
  • 带状浸润:炎症细胞于表皮下聚集呈带状,下界清楚,上界模糊,见于扁平苔藓、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

血管炎

[编辑]

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壁增厚,管壁及管周有炎症细胞浸润,出现纤维蛋白样变性及坏死,红细胞、嗜酸性及中性粒细胞外渗,严重者可见中性粒细胞核碎裂形成核尘。常见于血管超敏反应,如虫咬皮炎、过敏性紫癜、多形红斑及各型变应性血管炎。

萎缩、变性和物质沉着

[编辑]

真皮萎缩(atrophy of dermis)

[编辑]

指真皮厚度变薄,系胶原纤维或弹性纤维减少所致,常伴毛囊及皮脂腺萎缩或消失,见于萎缩性慢性皮炎、斑状萎缩及线状萎缩等。

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编辑]

又名玻璃样变,指组织或细胞内出现玻璃样、半透明的均质性嗜酸性物质,即所谓的透明蛋白,主要成分为糖蛋白。见于瘢痕疙瘩、皮肌炎及类脂质蛋白质病等。

纤维蛋白样变性(fibrinoid degeneration)

[编辑]

是组织坏死的一种表现,也称纤维素样坏死。主要是纤维蛋白渗入胶原内,使受累部位呈现明亮强嗜酸性均质的外观,见于红斑狼疮、变应性血管炎等。

黏液样变性(mucinous degeneration)

[编辑]

真皮胶原纤维基质中出现类黏液的聚集,使胶原纤维束间隙增宽,其间充满蓝色的半液体物质,透明无结构,PAS染色阳性(紫红色),见于皮肤黏液性水肿、纤维瘤及神经纤维瘤等。

嗜碱性变性(basophilic degeneration)

[编辑]

指真皮上部胶原纤维在HE染色时失去其嗜酸性,而出现无定形、颗粒状或卷曲状的嗜碱性变化,甚至可表现为不规则排列的嗜碱性纤维,病变与表皮之间出现一狭窄的境界带。用特殊染色时,其染色反应与弹性纤维相似。见于光线性肉芽肿、日光性弹性纤维病及老年性弹性纤维病。

均质化(homogenization)

[编辑]

指真皮胶原纤维肿胀,失去其轮廓,彼此融合成不定形的均质性斑片,呈淡染的嗜酸性或嗜碱性,见于硬化萎缩性苔藓、日光性弹性纤维病及放射性皮炎。

弹性纤维变性(elastic fiber degeneration)

[编辑]

指弹性纤维断裂、破碎、聚集成团或呈粗细不匀的卷曲状、嗜碱性变化,须做弹性纤维染色才能确定,见于弹性纤维性假黄瘤及皮肤松弛症等。

淀粉样变性(amyloid degeneration)

[编辑]

指组织或血管壁内出现半透明、无结构、均质性的淀粉样物质,HE染色呈均匀一致的淡红色团块,其间可出现裂隙,结晶紫染色呈紫红色异染反应,刚果红染色呈红色,见于皮肤淀粉样变。

类脂质沉着(lipoidosis deposition)

[编辑]

指类脂质沉积于真皮内,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制片中类脂被溶解,使胞质呈泡沫状,形成所谓的泡沫状细胞。有时还可见多顿(Touton)巨细胞,多见于黄色瘤等。

钙沉着(calcinosis)

[编辑]

指钙盐沉着于真皮及皮下组织,HE染色呈深嗜碱性的颗粒状或块状沉积,其周围常有异物巨细胞反应。多见于皮肌炎、硬皮病及钙化上皮瘤等。

坏死(necrosis)

[编辑]

指机体某一部分组织或细胞的死亡,其特征为细胞核固缩、碎裂或溶解,胞质红染呈颗粒状,胶原肿胀、断裂或液化。HE染色中,坏死区呈一片均质无结构的淡红色、颗粒状区域。
此外,在皮肤病理中还可见到另外两种特殊的坏死。

干酪样坏死(ceseation)

[编辑]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特点是坏死组织分解彻底,正常的组织结构完全被破坏,形成无定形的颗粒状,其内含有大量类脂质,因而呈现灰黄色,类似干酪状团块。在HE染色切片中,干酪样坏死呈嗜酸性,坏死周围可有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及朗格汉斯细胞浸润。多见于皮肤结核、晚期梅毒及结核样型麻风的神经损害。

渐进性坏死(necrobiosis)

[编辑]

指结缔组织的一种不完全坏死,表现为坏死区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呈均质化,淡嗜酸性染色,细胞轮廓可见,坏死中央炎症反应较轻,边缘可见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呈栅状排列。多见于环状肉芽肿、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及类风湿结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