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湾疾病文学/内容/杏林子《生之歌》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基本资讯

[编辑]

《生之歌》是杏林子献给母亲的六十岁生日礼物,为其代表作品之一。本书出版于1977年,并于1979年获第二届基督教文艺奖。

故事梗概

[编辑]
《生之歌》介绍

《生之歌》的取材大多源于作者的日常生活,她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透过观察自然环境、生物、自身经历及动人的故事,抒发个人对生命的感受与体悟,展现其乐观奋斗的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执著。

出场人物

[编辑]

[编辑]

本名刘侠,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长年卧病在床、足不出户,生活于六席大的斗室之间,仅能透过东面的一角窗户及身体的病痛感受四季的更迭。

由于全身90%以上的关节均已损坏,行走与写作对她而言都是艰巨的考验,但她仍以无比的毅力与勇气与病魔缠斗,孜孜于阅读与写作。

母亲

[编辑]

在部分章节或称“刘妈妈”,真实姓名为唐绵,1939年与刘德铭结婚,2015年过世。

在杏林子发病后长年照顾她,并为其处理出版书籍事宜。

在文中提及,唐绵不吝将爱分散给其他人,慷慨赠送食物、织品及其他物资给需要的人,因此每年总会收到许多卡片。

父亲

[编辑]

名刘德铭,生于1912年,为经历抗战及国共内战的老兵,1949年奉命撤退来台后,曾与杏林子分享身上伤疤的来历。

某年台风将屋外铁皮雨棚吹损,父亲没有埋怨或懊恼,反倒在风雨中仰天长笑,其神态令杏林子终身难忘。

韩老师

[编辑]

担任杏林子小学四年级美术和工艺课程的老师,曾教导学生画画、刻竹简、捏陶、做手工及种花,带领学生领略生命的奥秘,其课程被杏林子称为“生命之课”。

国瑞弟

[编辑]

因神经炎与关节炎长年瘫痪在床。在杏林子的开导下,他不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拄著拐杖慢慢学会行走,并以自身实力考进大学,甚至参加高、普考。

吴富炰

[编辑]

一位教育厅的督导、虔诚的基督徒。在听闻杏林子的人生经历后,曾寄大量书籍给杏林子,希望透过此举将上帝之爱分散出去。

李伯伯

[编辑]

杏林子的朋友,虽年近八十却仍身体健朗。个性耿直、为人乐观风趣,年轻时曾领过大军、担任县长一职,来台后因无法复职做过许多劳力苦活,今任看守公厕一职。

文本描写疾病的摘句

[编辑]
  • 春天到了,人说百花怒放,春光明媚。然而我看不到,嗅不著,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是连绵的阴雨,透骨的寒意,常令我的关节发痛,似乎残冬仍未褪尽。(编者选择原因:描写患者活动范围受限,以及疾病与天气的关系。)
  • 面对顽强、不可捉摸的“类风湿关节炎”,真是“屡战屡败”,伤痕累累,至今全身的关节几乎都告损坏,肩不能举,腿不能行,手不能弯,就连一口硬点的面包也咬不动。(编者选择原因:描写病症。)
  • 多年来,我的右臂因一直不断写作而肿胀不堪,常常痛得无法弯曲,只有把手放在桌沿上用力压回来,而颈部和背部的关节也往往因为低头太久不时向我提出严重抗议。(编者选择原因:描写病症。)
  • 在所有的病症中,“类风湿关节炎”是出了名的难以捉摸。说它和天气有关吧!偏偏有时候万里无云的艳阳天,它也大痛特痛;有时前一刻钟还是好端端的,突然之间痛楚便排山倒海,席卷而来,真是来无影,去无踪,好像练过功夫的武林高手。(编者选择原因:描写患者疾病与天气的关系,以及发病后的病症。)

相关研究

[编辑]

马玉红,〈痛苦过去,生命之美永远留下──论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生之歌》〉,《井冈山大学学报》,第38卷第2期(2017),页102-106。

[编辑]

将《生之歌》分为四个部分:与己和谐、与人和谐、与自然和谐、与信仰和谐,探讨《生之歌》中的生命之美。

涂美仪,〈疾病、治疗与行动──杏林子研究〉,国立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11。

[编辑]

将杏林子的疾病书写结合宗教信仰与社会践屡的研究,分析杏林子的生平事迹与创作历程,探究散文中的疾病书写与疗愈反馈,阐扬杏林子的社会行动。[1]

参考文献

[编辑]
  1. 涂美仪,〈疾病、治疗与行动──杏林子研究〉,国立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