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世界歷史/唐宋時期的中國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唐朝

[編輯]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在隋的都城大興城的基礎上建成新的長安城,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到唐高宗和武則天時代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直到705年張柬之發動政變復辟,唐中宗登基才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20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李淵在隋朝時繼承唐國公;在隋恭帝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趙郡名望,同時李氏家族也是隴西軍事貴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湧現過漢朝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帶有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暠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推行鮮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李淵開國

[編輯]

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的失道離德、徵發幾十萬國民開鑿京杭大運河和出征高句麗失敗,農民起義在各地興起(參看隋末農民戰爭)。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同年五月,李淵逼恭帝禪讓,自己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而後,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自動退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

貞觀開元

[編輯]

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範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爲天可汗。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製,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幹的大臣。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爲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

唐太宗死後,第九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在白村江之戰中打敗日本援軍。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后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後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廢睿宗稭號稱帝,改國號為周,武后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性,前後掌權50餘年。由於武后死後的諡號中「則天」二字,所以近代以來一些學者稱其為「武則天」,但這是一個不嚴謹的稱號。

在武周十五年統治時期,武后為了制衡甚至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姪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傳統史學家對武后批評,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后又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不過傳統男性皇帝的後宮亦很多。武后對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証聖、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雲、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后成了後來唐朝後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后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后有意成爲第二個武后,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復位。後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後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任用姚崇,宋璟為相,取得較大成就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農業上發明了曲轅犁和筒車,使得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國力迅速上升,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安史始衰

[編輯]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回鶻出兵10萬幫助平定暴亂,經過7年又2個月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但是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併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製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徵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自此以後,唐朝有吐蕃、囘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唐德宗死後,繼位的唐順宗試圖進行改革,威脅了宦官的利益。於是經過了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依靠禁軍的兵力令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史稱元和中興。此時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殘唐時藩鎮和宦官的直接衝突。

殘唐而亡

[編輯]

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唐末民變,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都於開封。唐朝滅亡。

疆域和政區

[編輯]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安東,西達中亞鹹海的安息,南麵包括了現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則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

但安史之亂後數十年間,由於大量河隴邊兵參與平亂(主要為隴右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所部)導致邊防空虛,吐蕃趁勢進逼,回紇則入據河套草原,使得唐政府能控制之疆域大減,黃河以西甘、涼皆不可得,終唐之世對於敦煌以西之控制亦完全喪失。在東北由於新羅的崛起,安東都護府早已撤回遼河以西,同時契丹、奚等部族成為大患。西南方面吐蕃和南詔亦在中唐之後令唐政府蒙受重大損失。

唐代開創了中國政區史上道和府的建制。唐初貞觀年間,將全國劃分為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十道。開元年間又將山南、江南各分東西,並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設州、府,州、府下再設縣,開元末年,全國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唐朝有許多的附屬國,包括今朝鮮半島、越南等。

官吏制度

[編輯]
    • 中央官制
  •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榮譽職務);
  •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榮譽職務);
  • 三省:中書省(決策、秘書)、門下省(侍從、諫議)、尚書省(行政)、;
  • 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人事)、戶部(戶口、財政)、禮部(禮賓)、兵部(國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 一臺:御史台(監察);
  • 五署: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循舊制,與六部分工);
  • 九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與六部分工合作)。
  • 散官:(榮譽職務)。
    • 地方官制
  • 虛設(道)置觀察使
  • 州(郡):刺史(太守);
  • 別駕、長史、司馬;
  • 錄事、參軍事;
  • 六曹: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
  • 縣:縣令;
  • 縣丞、主簿;
  • 縣尉、錄事、佐史。
  • 鄉:耆老;
  • 里:里正;
  • 村:村正;
  • 保:保長;
  • 鄰:鄰長。

四家一鄰,五鄰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鄉;一自然村為一村。城市內無村設坊,坊正和村正同級。

軍事

[編輯]

在軍事上,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戰績很彪炳的朝代。軍力強大是唐代的一個鮮明的特點。唐朝統一了隋朝末群雄割據的中國。唐太宗、高宗、武后在位時又遠征東西兩突厥,滅高昌、收其地為州縣,滅高句麗百濟並在白村江戰役打敗日本援軍,又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民族征戰。當時唐朝在亞洲軍事制度,經濟和科技的優勢都是這些戰績的基礎。唐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現在阿拉伯、新興和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勢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國、大小勃律、吐火羅在內的中亞諸國相遇,結果唐朝在公元751年怛羅斯戰役戰敗,中國的勢力從此退出中亞。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導致華北地區經濟蕭條和胡化。

唐朝的眾多著名將領中,除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將領、郭子儀李晟及其子李愬高駢等漢族統帥外﹐異族將領也佔據了重要地位:比較重要的有雜種胡安祿山史思明、百濟人黑齒常之、高句麗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懷光、突厥突騎施部人哥舒翰、鐵勒部的僕固懷恩渾瑊阿跌光進等。

均田制和租庸調製的破壞導致府兵制改為徵兵制和募兵制。安史之亂中,臨時代府兵制而起的擴騎並不能抵禦與節度使的兵力。自始唐朝在軍事上失勢:內有藩鎮割據,外有回紇吐蕃、南詔的入侵。例如唐朝需要借回紇兵來平定安史之亂,763年吐蕃軍曾經佔領長安達十五日,南詔軍一度攻打成都並佔領安南直至十國的南漢才收回。唐朝防備南昭之士兵不滿又導致了龐勛之變。後來的黃巢的流寇叛亂導致朱全忠和沙陀人李克用的爭戰,直至唐朝滅亡後依然未平息。

文化藝術和宗教

[編輯]

唐朝為中華文化做出了許多貢獻。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醫書;868年,中國《金剛經》的印製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通過阿拉伯地區遠傳到西亞、歐洲。

唐朝由於經濟發達,文化在當時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朝鮮、日本派來許多留學生到長安學習。唐朝同阿拉伯地區的友好往來,使綠寶石胡椒伊斯蘭教先後傳入中國。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和雕塑有40%是唐代的作品。

唐朝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算唐詩。自陳子昂和「初唐四傑」起,唐朝著名詩人層出不窮,盛唐時期的李白杜甫岑參王維,中唐時期的李賀韓愈白居易,晚唐時期的李商隱杜牧是其中的幾個代表。他們的詩作風格各異,既有對神話世界的豐富想象,又有對現實生活的細緻描寫,既有激昂雄渾的邊塞詩,亦有沉鬱厚重的「詩史」,還有清新脫俗的田園詩。這些詩作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學成就的傑出代表。後世宋、明、清雖仍有傑出詩人出現,但律詩和古詩的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使得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唐朝的傳奇小說繼承六朝筆記小說的傳統並有新的發展。從唐傳奇起,小說真正開始有完整的故事結構和人物關係,並開始反映社會現實。唐朝的傳奇代表作有:枕中記,鶯鶯傳和李娃傳等,這些作品為後世宋朝的話本和明清小說的發揚光大奠定了基礎。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較寬容,中國傳統兩大宗教——佛教道教都有較大發展。唐朝初年,高僧玄奘遠赴天竺(現在的印度)取經657部,唐朝特此興建了大雁塔來保存這些佛經。佛教經典的大量翻譯以及中國僧人自身思想體系的逐漸成熟使得中國佛教在此時期迎來空前的發展,中國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時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和祆教也隨著國際交流傳入中國。唐武宗時對佛教採取高壓政策,史稱會昌滅法,使得除禪宗等少數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

外交

[編輯]

唐朝政府對外推行的是比較友好的外交政策。641年,唐太宗派人護送文成公主到吐蕃,與贊普松贊干布結婚。其後還有金城公主下嫁贊普赤德祖贊,並結成聯盟,將唐朝的先進文化帶到了吐蕃。822年,唐蕃會盟,劃定了疆界,互不侵犯,唐蕃會盟碑現在還保存在拉薩的大昭寺。794年,唐朝與南詔在點蒼山會盟,雙方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帝王年表 唐朝和武周 618年—907年 廟號 諡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武周之前的唐朝 618年—690年 高祖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李淵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貞觀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顯慶 656年-661年 龍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乾封 666年-668年 總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儀鳳 676年-679年 調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開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被廢)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李顯 684年,705年-710年 嗣聖 684年 睿宗 (被廢)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李旦 684年,710年-712年 文明 684年

则天顺圣皇后 武曌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載初 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 684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長壽 692年-694年 延載 694年 證聖 695年 天冊萬歲 695年-696年 萬歲登封 696年 萬歲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聖歷 698年-700年 久視 700年 大足 701年 長安 701年-704年


唐朝復辟 705年—907年 中宗 (重祚)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李顯 684年,705年-710年 神龍 705年-707年

景龍 707年-710年


少帝 李重茂 710年 唐隆 710年 

睿宗 (重祚)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李旦 684年,710年-712年 景雲 710年-711年

太極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開元 713年-741年 天寶 742年-756年

肅宗 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乾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寶應 762年-763年

廣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歷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興元 784年 貞元 785年-805年

順宗 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 李誦 805年 永貞 805年 憲宗 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李純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聖文惠孝皇帝 李恆 821年-824年 長慶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寳曆 824年-826年 文宗 元聖昭獻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寳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開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肅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會昌 841年-846年 宣宗 聖武獻文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聖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聖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咸通 873年-874年

乾符 874年-879年 廣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啟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聖穆景文孝皇帝 李曄 888年-904年 龍紀 889年

大順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乾寧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復 901年-904年 天祐 904年

哀帝 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李祝 904年-907年 天祐 904年-907年

李祝原諡曰哀皇帝,後唐明宗李嗣源改諡曰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宋朝

[編輯]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後的朝代。分為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開封)與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稱兩宋。 北宋 參看北宋

五代後周顯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鑒於一些將領、節度使可能擁兵自重而影響皇權,宋太祖聽從趙普建議,杯酒釋兵權,使兵、將分離,保證了統治權的集中,但是同時削弱了軍隊戰鬥力。

976年10月,趙匡胤之弟趙光義在斧聲燭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到979年,消滅北漢,中國大部分被統一。


王安石畫像政治上分割宰相權力,重用文官。財政上由於向遼國每年輸送大批白銀,財政困難。宋神宗時,任用王安石變法,但是後來遭到保守派反對而廢棄。

1127年,金國軍隊攻入開封,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南宋

徽宗第九子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宋高宗,南宋建立。1138年正式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向金朝稱臣納貢,並割讓大片土地。1142年和秦檜合謀以莫須有罪名害死了力主抗金的岳飛。

到1276年,元朝軍隊佔領臨安,宋恭帝被俘。南宋大臣擁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等殘餘勢力繼續抵抗元朝,直到1279年,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被元朝逼的走投無路,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南宋殘餘勢力才被元朝消滅。

宋朝經濟

[編輯]

北宋時期是中原經濟大發展時期,宋朝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製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人口

[編輯]

宋代全國人口已超過一億五千萬;十萬戶以上的城市有五十個,其中臨安(現杭州)人口過一百二十萬,開封人口過一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城市。

農業

[編輯]

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 北宋時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經濟發展迅速,南宋時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有「蘇湖熟,天下足」之稱。

瓷器

[編輯]

北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縣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瓷窯,和分佈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

海外貿易

[編輯]

宋朝在七個城市:廣州、杭州、明州、溫州、泉州、密州、華亭海各設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

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有:占城、真蠟、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里、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蘭皮等歐亞地區五十八個國家。 出口貨物包括瓷器、糖、紡織品、茶葉、五金 進口貨物包括象牙、珊瑚、瑪瑙、珍珠、乳香、沒藥、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幾百種商品。 宋朝從大量進口貨物通過市舶司獲得的稅收,從北宋皇祐 (1049年—1054年)的53萬貫,治平( 1064年—1067年)63萬貫, 到了南宋紹興( 1131年—1162年)已達200萬貫,約占全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對宋代的繁榮起重要作用。

造船業

[編輯]

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兩艘萬料(約600噸)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個隔水倉,一兩個隔水倉漏水,船也不會沉。隔水倉技術,經馬可·波羅介紹,傳入歐洲。


金融

[編輯]

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由於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民辦紙幣「交子」,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改為官辦「會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官方紙幣。北宋末年(1126年),發行的會子達到七千萬貫的驚人數字,造成世界上第一次由於濫印紙幣而引起的通貨膨脹。

文化

[編輯]

宋文化有多方面獨到建樹,宋詞與唐詩並稱,在文學史中享有盛譽。出現了蘇氏三父子、歐陽修等著名文學家。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鑒》是一部貫穿1362年史實的編年體通史。出現了具有完整思想體系的程顥、程頤等思想家和沈括、蘇頌等科學家。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在戰爭中已經廣泛使用火藥作的武器。

科學文化

[編輯]

北宋時,人們利用人工磁化的鋼鐵薄片,製造了指南魚,後來更被改良用於海上事業上,並發明了羅盤。軍事方面,在宋初已有人懂得用火藥,在北宋末年,更出現霹靂炮,還有在南宋時期出現的火槍和突火槍。

宋朝世系表

[編輯]
01太祖趙匡胤┬燕王趙德昭─趙惟吉─趙守度─趙世恬─趙令稼─趙子奭─趙伯旿─趙師意──┐ 
│      └秦王趙德芳─英國公趙惟憲─新興侯趙從郁─華陰侯趙世將─慶國公趙令譮─┐│ 
└02太宗趙炅┬03真宗趙恆─04仁宗趙禎                        ││ 
      └趙元份─濮安懿王趙允讓─05英宗趙曙─06神宗趙頊┬07哲宗趙煦      ││ 
                              └08徽宗趙佶┬09欽宗趙桓││ 
                                    └10高宗構 ││ 
┌─────────────────────────────────────────┘│ 
└秀王趙子偁─11孝宗趙昚─12光宗趙惇─13寧宗趙擴                   │ 
┌──────────────────────────────────────────┘ 
└榮王趙希瓐┬14理宗趙昀 
      └福王趙與苪─15度宗禥┬16恭宗趙[顯-頁] 
                 ├17端宗趙昰 
                 └18衛王趙昺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學院中的相關論述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