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內容/漢人來台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今日台灣,漢人已成為第一大族群。然而,漢人並非台灣原住民,他們是怎樣來到台灣,並在這裡生根發芽的呢?這一課我們將學習漢人遷往台灣的歷史。

古代中國對台灣的探索[編輯]

根據目前所知,古代中國對台灣最早的探索是在三國時期。三國吳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等人率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雖然兩人最後因「違詔無功」而被殺,但此舉加強了大陸同台灣的聯繫。

隋朝時,隋煬帝曾派人三赴流求(今台灣)。其中以第三次規模最大。610年,隋煬帝派陳棱和張鎮州領軍,率一萬多人,從義安(今廣東潮州)渡海,抵達流求,最後攜當地數千人而歸。這三次遠航,使古代中國對台灣的認識更進一步,同台灣的聯繫也日益密切。《隋書》中(如《隋書·流求傳》),還有對琉球的專門記載,詳細介紹了當地的風土人情等。

漢人移居澎湖[編輯]

唐朝時期,漢人開始移居澎湖。唐憲宗時,進士施肩吾率族人移居澎湖。南宋時期,泉州知府汪大猷派兵屯駐澎湖,澎湖被納入中國版圖。1281~1294,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這是中國在台灣地區設立的首個行政機構,使得澎湖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1387年,明朝廢除澎湖巡檢司,實施海禁。此舉阻礙了澎湖的進一步發展。

明代後期[編輯]

明朝後期,許多海商和海盜將台灣作為據點,並大量招募移民。天啟年間,海盜顏思齊率福建沿海地區數千人抵達台灣,建立據點,開荒墾田。他也被稱為「開台王」。之後,福建官府與鄭芝龍等大量招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開發台灣,開墾荒地,發展海上貿易。明代後期的移民,促進了台灣的開發和台灣漢人社會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