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慢性炎症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炎症 - 急性炎症 - 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是指持續數周甚至數年的炎症,其中連綿不斷的炎症反應、組織損傷和修復反應相伴發生。慢性炎症多由急性炎症遷延而來;也可隱匿發生而無急性炎症過程;或者在急性炎症反覆發作的間期存在。根據慢性炎症的形態學特點將其分為兩大類:一般慢性炎症(又稱非特異性慢性炎)和肉芽腫性炎(又稱特異性慢性炎)。
慢性炎症發生於如下情況:

  • 病原微生物很難清除,持續存在。例如結核桿菌、梅毒螺旋體,某些真菌等病原微生物難以徹底清除,常可激發免疫反應,特別是遲發性過敏反應,有時可表現為特異性肉芽腫性炎。
  • 長期暴露於內源性或外源性毒性因子,例如長期暴露於二氧化硅引發硅沉着病。
  • 對自身組織產生免疫反應,如類風濕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變化特點[編輯]

一般慢性炎症的特點[編輯]

非特異性慢性炎症的主要特點是:

  • 炎症灶內浸潤的細胞主要為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反映了機體對損傷的持續反應。
  • 組織破壞:主要由炎症細胞的產物引起。
  • 修復反應:常有較明顯 的成纖維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的增生,以及被覆上皮和腺上皮等實質細胞的增生,以替代和修復損傷的組織。

慢性炎症的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常伴有瘢痕形成,可造成管道性臟器的狹窄;在黏膜可形成炎性息肉,例如鼻息肉和子宮頸息肉;在肺或其他臟器可形成炎症假瘤。 炎症假瘤本質上是炎症,由肉芽組織、炎細胞、增生的實質細胞和纖維結締組織構成,為境界清楚的瘤樣病變。

主要的慢性炎症細胞[編輯]

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激活是慢性炎症的一個重要特徵。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包括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和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後者彌散分布於結締組織或器官中,例如肝臟的庫普弗細胞(Kupffer cell)、 脾臟和淋巴結的竇組織細胞、肺泡的巨噬細胞、中樞神經系統的小膠質細胞等。單核細胞在血液中的生命期僅為一天,組織中的巨噬細胞的生命期則為幾個月到幾年。急性炎症24~48小時後,單核細胞在黏附分子和化學趨化因子的作用下,從血管中滲出並聚集到炎症灶,轉化為巨噬細胞。巨噬細胞與單核細胞相比,其體積增大、生命期長、吞噬能力增強。
巨噬細胞在宿主防禦和炎症反應中有如下功能:

  • 吞噬、清除微生物和壞死組織;
  • 啟動組織修復,參與瘢痕形成和組織纖維化;
  • 分泌TNF、IL-1 、化學趨化因子、二十烷類等炎症介質,巨噬細胞是啟動炎症反應、並使炎症蔓延的重要細胞;
  • 為T細胞呈遞抗原物質,並參與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反應,殺傷微生物。

淋巴細胞是慢性炎症中浸潤的另一種炎症細胞。淋巴細胞在黏附分子和化學趨化因子介導下,從血液中滲出並遷移到炎症病灶處。在組織中,B淋巴細胞接觸到抗原後可分化為漿細胞產生抗體,亦可產生針對自身抗原的自身抗體;CD4+T淋巴細胞接觸到抗原後可被激活,產生一系列細胞因子,促進炎症反應。另外,巨噬細胞吞噬並處理抗原後,把抗原呈遞給T淋巴細胞,並產生IL-12刺激T淋巴細胞;激活的T淋巴細胞產生細胞因子IFN-γ,反過來又可激活巨噬細胞。因此,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在慢性炎症過程中相互作用,使炎症反應周而復始、連綿不斷。
肥大細胞在結締組織中廣泛分布,肥大細胞表面存在免疫球蛋白IgE的Fe受體,其在對昆蟲叮咬、食物和藥物過敏反應以及對寄生蟲的炎症反應中起重要作用。
嗜酸性粒細胞浸潤主要見於寄生蟲感染以及lgE介導的炎症反應(尤其是過敏反應)。嗜酸性粒細胞在化學趨化因子eotaxin的作用下,遷移到炎症病灶處。其胞質內嗜酸性顆粒中含有的主要嗜鹼性蛋白,是一種陽離子蛋白,對寄生蟲有獨特的毒性,也能引起哺乳類上皮細胞的壞死。

肉芽腫性炎[編輯]

肉芽腫性炎的概念[編輯]

肉芽腫性炎(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以炎症局部巨噬細胞及其衍生細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結節狀病灶(即肉芽腫)為特徵,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慢性炎症。 肉芽腫直徑一般在0.5~2mm。巨噬細胞衍生的細胞包括上皮樣細胞和多核巨細胞。不同致病因子引起的肉芽腫往往形態不同,常可根據肉芽腫形態特點作出病因診斷,例如根據典型的結核結節可診斷結核病。如果肉芽腫形態不典型,確定病因還需要輔以特殊檢查,如抗酸染色、細菌培養、血清學檢查和聚合酶鏈反應(PCR)等。

肉芽腫性炎的常見類型[編輯]

  • 感染性肉芽腫 感染性肉芽腫的常見病因如下:
    • 細菌感染:結核杅菌和麻風桿菌分別引起結核病和麻風。漢氏巴爾通體可引起貓抓病。
    • 螺旋體感染:梅毒螺旋體引起梅毒。
    • 真菌和寄生蟲感染:組織胞漿菌、新型隱球菌和血吸蟲感染等。
  • 異物性肉芽腫 手術縫線、石棉、鈹、滑石粉(可見於靜脈吸毒者)、隆乳術的填充物、移植的人工血管等可以引起異物性肉芽腫。
  • 原因不明的肉芽腫 如結節病肉芽腫。

肉芽腫的形成條件[編輯]

異物性肉芽腫是由於異物刺激長期存在而形成的慢性炎症。感染性肉芽腫是由於某些病原微生物不易被消化,引起機體細胞免疫反應,巨噬細胞吞噬病原微生物後將抗原呈遞給T淋巴細胞,並使其激活產生細胞因子IL-2和IFN-γ等。IL-2可進一步激活其他T淋巴細胞,IFN-γ可使巨噬細胞轉變成上皮樣細胞和多核巨細胞。

肉芽腫的組成成分和形態特點[編輯]

肉芽腫的主要細胞成分是上皮樣細胞和多核巨細胞,具有診斷意義。上皮樣細胞的胞質豐富,胞質呈淡粉色,略呈顆粒狀,胞質界限不清;細胞核呈圓形或長圓形,有時核膜摺疊,染色淺淡,核內可有1~2個小核仁。因這種細胞形態與上皮細胞相似,故稱上皮樣細胞。
多核巨細胞的細胞核數目可達幾十個,甚至幾百個。結核結節中的多核巨細胞又稱為朗漢斯巨細胞,由上皮樣細胞融合而來,其細胞核排列於細胞周邊呈馬蹄形或環形,胞漿豐富。多核巨細胞還常見於不易消化的較大異物、組織中的角化上皮和尿酸鹽等周圍,細胞核雜亂無章地分布於細胞, 又稱異物多核巨細胞。
異物性肉芽腫的中心為異物,周圍為數量不等的巨噬細胞、異物巨細胞、淋巴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等,形成結節狀病灶。
不同感染因子引起的感染性肉芽腫形態特點雖然基本相同,但也有不同點。以結核肉芽腫為例,典型的結核肉芽腫中心常為乾酪樣壞死,周圍為放射狀排列的上皮樣細胞,並可見朗漢斯巨細胞摻雜於其中,再向外為大量淋巴細胞浸潤,結節周圍還可見纖維結締組織包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