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高中歷史/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第一單元/第二課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薩拉熱窩事件

[編輯]

20世紀初,巴爾幹半島地區成為歐洲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巴爾幹半島長期處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巴爾幹各族人民經過反覆鬥爭,希臘、塞爾維亞等國贏得了獨立。'歐洲列強利用這一複雜局勢,紛紛插手巴爾幹,擴張自己的勢力,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爭奪尤為激烈。奧匈帝國把塞爾維亞視為向巴爾幹擴張的障礙,1914年6月,它在波斯尼業舉行軍事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6月28日,奧匈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乘坐敞篷汽車駛首府薩拉熱窩街頭時,被塞爾維亞愛國者刺殺身亡,這就是震驚世界的薩拉熱窩事件。薩拉熱窩事件猶如火星投進了巴爾千火藥桶,引起了一系列走向戰爭的連鎖反應。在德國的支持下,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 28 日,奧匈帝國以塞爾維亞未接受最後通牒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俄國最先做出反應,宣布處於戰爭狀態。在短短數天之內,法、德、英等歐洲大國相繼宣布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從馬恩河到凡爾登

[編輯]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如凶神般降臨到地球 上時,反戰的聲音微乎其微:相反,歐洲各國的民眾在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驅使下,積極支持戰爭。

人們憑藉以往的經驗,都樂觀地以為,戰爭在短時間內就將以勝利而宣告結束。然而,事實證明這些估計是錯誤的,戰爭一旦發生,就不再為人們的主觀願望所左右。大戰以歐洲為主戰場,主要形成了三條戰線:英、法和德國交戰的西線,俄國與德、奧交戰東線,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交戰的南線。

戰爭開始後,德國集中優勢兵力,突人法國北部,向巴黎進發。英、法增兵支援雙方會戰於馬恩河地區。

馬恩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首次重大戰役。它宣告了速戰速決夢想的破滅,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塹壕戰。在東線,8月初,俄軍發動進攻,與奧軍展開激戰,取得了勝利。德軍為了挽救奧軍的敗勢,從西線抽調兵力增報,使俄軍遭到重創。1915年,德軍企圖首先打垮俄國,戰爭的中心轉移到了東線。俄軍節節敗退,但俄國國土遼闊,德軍佔領大片土地後,無力繼續進攻。戰線處於僵持狀態。

為了打破僵局,1916年,德國又將戰爭重點轉移到西線,集中兵力進攻法國凡爾登,企圖一舉殲滅法軍主力。凡爾登戰役是第- 次世界大戰中持續時間最長、最為慘烈的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但仍然沒有一方取得決定性優勢。

為減輕凡爾登地區法軍的壓力,牽制德軍,1916年7月,英法軍隊發動了索姆河戰役。在這次戰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使德軍一時驚慌失措。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破了前線和後方的界限,參戰國把國家的全部力量都動員起來,以應付巨大的消耗戰。

大戰中,戰火波及的地區逐漸由前線延伸到後方,平民也成為戰爭的對象。最初交通樞紐、軍需工廠等是空襲的對象,但隨着戰局的推移,空襲的範圍不斷擴大,倫敦、巴黎等大城市幾乎每天都遭到轟炸,後方平民的生命毫無保障。大戰進行了兩年多,交戰雙方都已精疲力竭,難以為繼。戰爭初期的狂熱被戰爭的慘烈擊得粉碎,厭戰情緒瀰漫在交戰雙方的民眾當中,各國都出現了反戰浪潮。

美國參戰和蘇俄退出戰爭

[編輯]

美國是歐洲以外實力最強的世界性大國,在19世紀末,經濟實力已經超過英國,居世界第一位。大戰爆發後,美國採取中立政策,不但得以遠離成火,免受戰爭的蹂躪,而且還利用中立國的地位與交戰國擴展貿易。

隨着戰爭的進行美國的立場逐漸轉變。美國與英、法存在着密切的歷史文化聯繫,而且如果協約國戰敗,美國的利益將受到巨大損害。1917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使得形勢有利於同盟國,美國不能坐視不管。德國採取的「無限制潛艇戰「成為美國參戰的契機。

1917年4月,美國對德宣戰。美國的參戰大大改變了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使勝利的天平倒向了協約國集團一方。美國巨大的生產能力改善了協約國集團的經濟實力,美國的部隊源源不斷地開向歐洲。在美國參戰的影響下,中國、巴西、利比里亞等一批國家對德宣戰,壯大了協約國集團的陣營,也使第一次世界大戰真正進入全球規模階段。

就在各國人民盼望早日結束戰爭的時候,俄國傳來了革命的槍聲。戰爭帶來的困苦使俄國人民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1917年11月,經過十月革命,俄國人民在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蘇維埃俄國。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頒布《和平法令》,宣布退出戰爭。在做出巨大讓步的條件下,1918年3月,蘇俄與德國在布列斯特簽署了和約。

德奧集團的戰敗

[編輯]

蘇俄退出戰爭後,已經山窮水盡的德國從東線調回大批軍隊,準備在西線孤注一擲, 同協約國決一死戰。 但此時德軍進行戰爭的能力不斷下降,已無力回天。

1918年9月,協約國發動總反攻。同盟國保加利亞、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相繼宣布投降。成為孤家寡人的德國垂死掙扎,命令在基爾港的艦隊出航與英國進行最後的決戰。經歷了4年野蠻殺戮的士兵再也不願為德皇皇冠上的明珠流血。11月3日,基爾港水兵發動起義,得到了全國各地的響應。在革命浪潮打擊下,德皇被迫退位,逃往荷蘭。新成立的德國政府與協約國簽署了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但是,面對戰爭的慘痛後果,戰勝國的勝利失去了意義。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