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寄生蟲學/醫學蠕蟲學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吸蟲[編輯]

在這裏允許我寫下點個人化的東西:到順德千萬別吃魚生(雖然它好吃),當心華支睾吸蟲……

概述[編輯]

吸蟲(fluke, trematode)屬於扁形動物門吸蟲綱的複殖亞綱。複殖亞綱吸蟲種類繁多,有性世代在脊椎動物體內寄生,無性世代在軟體動物中寄生。

在中國本地流行的人獸共患病,指在中國本地就有這個病原的存在。如華支睾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衛氏並殖吸蟲(Paragonimus westermani)、布氏薑片吸蟲(Faciolopsis buski)。

形態[編輯]

寄生在人體的吸蟲,除裂體屬吸蟲為雌雄異體外,其餘均為雌雄同體。有口無肛門。

成蟲形態[編輯]

  • 舌狀,或樹葉形,背腹扁平,兩側對稱;
  • 無體腔;
  • 除裂體吸蟲外,均為雌雄同體;
  • 有兩吸盤:口吸盤與腹吸盤;
體壁[編輯]
  • 體被:外質膜、基質、基質膜
  • 肌肉層:外環肌、內縱肌
  • 體被細胞體:體被細胞體與體被有通道相連,其是一種代謝旺盛的合胞體,具有保護、排泄、分泌、吸收、感覺等機能。
消化系統[編輯]

有口、咽、食管、腸道;但無肛門,腸支末端是封閉的盲管。

排泄系統[編輯]

對稱的管狀系統,端點為焰細胞,毛細管相連兩側集合管,匯入排泄囊,其開口於蟲體末端排泄孔。

神經系統[編輯]

神經系統不發達。在咽的兩側各有一個神經環。神經節彼此有背索相連。兩個神經節各發出前後三條神經干。

生殖系統[編輯]

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輸卵管、卵模、子宮、梅氏腺、受精囊、勞氏管、卵黃腺、卵黃管;

雄性生殖器官:睾丸、輸出管、輸精管等。

生活史[編輯]

復繁目吸蟲生活史複雜,宿主轉換、世代交替, 一種淡水螺作為中間宿主,在淡水螺內有幼體繁殖。

生活史階段包括蟲卵、幼蟲(毛蚴、胞蚴、雷蚴、尾蚴等),在第一中間宿主體內發育;囊蚴在第二中間宿主體內發育。尾蚴侵入到第二中間宿主的肌肉組織內以後,在它身體的外面分泌出一層囊壁來保護着它,這個過程就是成囊(encystation);而當人攝取了含有囊蚴的淡水魚蝦的肉之後,囊蚴進入小腸,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破裂,後尾蚴逸出,這是「脫囊」(excystation),此過程是在終末宿主小腸內發生的。

生理[編輯]

  • 吸蟲攝取的營養來源主要為宿主腸內容物、腸黏膜、血液或組織液,具體來源依蟲種和寄生部位而定,其消化過程主要在吸蟲的腸內進行,但有的吸蟲兼有細胞外和細胞內消化。
  • 吸蟲獲得能量的方式主要為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

華支睾吸蟲[編輯]

華支睾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 ),又名肝吸蟲。成蟲寄生於肝膽管,引起華支睾吸蟲病(clonorchiasis),即肝吸蟲病。人感染本蟲多由生吃或半生吃魚肉所致。在我國,除了青海、寧夏、內蒙古和西藏等省區外,已有 25 個省、市和自治區有本病流行。

該寄生蟲是在 1874 年,首次在印籍華人的肝膽管中發現。患者已死亡,解剖屍體時候發現了該蟲。蟲體的睾丸高度分枝,所以被命名為「中華分支睾吸蟲」,簡稱為「華支睾吸蟲」,它的拉丁文,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於終末宿主的肝膽管內,引起肝吸蟲病(clonorchiasis)。

形態[編輯]

成蟲[編輯]

幼蟲[編輯]

生活史[編輯]

致病與臨床症狀[編輯]

絛蟲[編輯]

概述[編輯]

絛蟲隸屬於扁形動物門絛蟲綱,均營寄生生活。寄生於人體的絛蟲分屬於多節絛蟲亞綱的圓葉目和假葉目,共有 30 多種。絛蟲成蟲大多寄生在脊椎動物的消化道中,生活史大多相對複雜,需要 1-2 個中間宿主。人可以作為一些帶絛蟲的終宿主或中間宿主。以下將介紹圓葉目的豬帶絛蟲、牛帶絛蟲、細粒棘球絛蟲、長膜殼絛蟲和短膜殼絛蟲,以及假葉目的曼氏迭宮絛蟲。

形態[編輯]

帶絛蟲的成蟲細長成帶狀,背腹扁平,分節,白色或乳白色,體長數毫米至數米不等,因蟲種而異。蟲體一般分為頭節、頸部和鏈體。頭節上有附着器,如吸盤、溝槽及突盤。頸部一般比頭節細,不分節,具有生發細胞。在驅蟲治療後,如果頭節仍然留在體內,基於它頸部具有生發功能,大約兩三個月後又可長出一條完整的成蟲,因此檢查頭節是否被排除是考核療效的依據。鏈體的節片由頸部向後芽生。靠近頸部的節片較細小,其內的生殖器官尚未發育成熟,稱為未成熟節片或幼節。往後至鏈體中部節片逐漸增大,生殖器官逐漸在發育成熟,生殖器官發育成熟的節片稱為成熟節片或成節。在鏈體後部,子宮中已有蟲卵的節片稱為妊娠節片或孕節。末端的孕節體積最大,可從鏈體上脫落或裂解,新的節片又不斷從頸部長出來,因此蟲體可以保持一定的長度。

絛蟲無口、無肛門、無體腔,靠體壁吸收營養。成蟲生活在宿主腸道里,直接浸浴在宿主半消化的食物中。皮層通過擴散和主動運輸等方式吸收各種營養物質,帶有尖棘的體表微毛既有固着作用,又增加了吸收面積,大大提高了營養吸收效能。

絛蟲雌雄同體,鏈體成熟節片內均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雄性生殖系統有數個至數百 個呈圓形濾泡狀睾丸,散在分佈於節片中。雌性生殖系統有一個卵巢,大多分成左右兩葉,輸卵管自卵巢發出後,再與子宮相通,子宮呈管狀或囊狀,假葉目絛蟲有子宮孔,開口於腹面,圓葉目絛蟲沒有子宮孔。孕節中的子宮隨着蟲卵的增多和發育膨大,子宮可向兩側分支幾乎佔滿整個節片。絛蟲的交配和受精可以在同一節片或同一蟲體的不同節片間完成,也可以在兩條蟲體間進行。

生活史[編輯]

絛蟲的生活史相對複雜一些,絛蟲的成蟲寄生於脊椎動物的消化道中,蟲卵自子宮孔排出或隨孕節脫落而排出。假葉目絛蟲生活史需要兩個中間宿主,蟲卵排出後必須進入水中才能繼續發育。孵出的幼蟲稱為鈎球蚴,體內有 3 對小鈎,體外被有一層纖毛,能在水中游動,被水中第一中間宿主劍水蚤吞食,在其體內發育為原尾蚴。第二中間宿主為魚或蛙等脊椎動物,在其體內發育為裂頭蚴,裂頭蚴若能進入終宿主腸道內才能發育為成蟲。圓葉目絛蟲生活史只需一個中間宿主,個別種類甚至無需中間宿主。蟲卵在子宮中已經開始發育,內含一個無纖毛的六鈎蚴。由於圓葉目絛蟲沒有子宮孔,蟲卵隨孕節自鏈體脫落排出體外,孕節被擠壓或自身活動破裂後,蟲卵散出,被中間宿主吞食後孵出六鈎蚴,轉入宿主腸壁隨血流到達組織內,發育成中絛期幼蟲,如囊尾蚴、棘球蚴、泡球蚴、似囊尾蚴等。中絛期幼蟲被終宿主吞食後,在腸道內受膽汁的激活脫落或翻出頭節,逐漸發育為成蟲。成蟲在終宿主體內存活的時間隨種類而不同,有的僅能活幾天到幾周,有的可長達幾十年。

致病[編輯]

我們回顧一下線蟲綱中線蟲的主要致病危害,蛔蟲的成蟲鑽孔習性可導致系列併發症;鈎蟲成蟲吸血特性引起貧血;絲蟲成蟲阻塞淋巴回流導致象皮腫或乳糜尿。線蟲的成蟲危害性大於幼蟲,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絛蟲,其幼蟲危害性大於成蟲。

線蟲[編輯]

概述[編輯]

線蟲屬於線蟲動物門的線蟲綱,是無脊椎動物中一個很大的類群。全世界已知大約有1萬餘種。線蟲不但種類多,而且數目也很大,大多數線蟲營自由生活,廣泛地分佈於淡水、海水、土壤、甚至沙漠中。僅有一小部分營寄生生活,可寄生於人體並引起疾病的線蟲在我國有三十餘種。目前流行的主要醫學線蟲有蛔蟲、鈎蟲、鞭蟲、蟯蟲、絲蟲、旋毛蟲、廣州管圓線蟲等。線蟲屬於線蟲動物門的線蟲綱,是無脊椎動物中一個很大的類群。全世界已知大約有1萬餘種。線蟲不但種類多,而且數目也很大,大多數線蟲營自由生活,廣泛地分佈於淡水、海水、土壤、甚至沙漠中。僅有一小部分營寄生生活,可寄生於人體並引起疾病的線蟲在我國有三十餘種。目前流行的主要醫學線蟲有蛔蟲、鈎蟲、鞭蟲、蟯蟲、絲蟲、旋毛蟲、廣州管圓線蟲等。

形態[編輯]

蟲體的形狀呈現線狀或圓柱狀,蟲體不分節,兩側對稱。不同蟲種蟲體大小不一,有的非常小,只有1毫米左右,如糞類圓線蟲;有的比較大,可以長達二三十厘米,如蛔蟲。線蟲雌雄異體,雄蟲一般比雌蟲小。

展示無體腔、原體腔和真體腔區別
從左到右為無體腔、真體腔以及原體腔。

線蟲是原體腔動物。原體腔,又叫假體腔,是指動物的體壁與消化道之間有腔隙,但沒有體腔膜。這是比較低等動物的體腔,而人是真體腔的高等動物。

線蟲的最外面結構是體壁,好像人類的皮膚。線蟲的體壁由三層組成:角皮層,皮下層,縱肌層。角皮層是由皮下層分泌物形成,質地比較堅硬具有彈性,可形成線蟲的環紋、嵴、刺、乳突、唇瓣、交合傘等結構。角皮層下面是皮下層,皮下層是由合胞體組成的,在背、腹和兩側向內增厚、突出,形成4條縱索,背腹索內有神經干,側索中則有排泄管。再往裏就是縱肌層,縱肌層由單一的縱行排列的肌細胞組成,根據肌細胞的大小、數量及排列方式,可以分為3種肌型。肌細胞多而長的稱為多肌型,如蛔蟲;肌細胞少而大的稱為少肌型,如蟯蟲、鈎蟲,肌細胞細而密的稱為細肌型,如鞭蟲。

線蟲的消化系統簡單但完整,具有消化道和腺體。消化道完整,包括口腔、咽管、中腸、直腸和肛門。在口腔周圍通常有2到3片唇瓣圍繞。不同蟲種口腔形狀不一,有的變大形成口囊,其內有齒,如鈎蟲。與口連接的咽管呈圓柱狀,下段常膨大,膨大部分稱為咽管球。這些形態結構特徵往往是某種寄生蟲的種類鑑別特徵。

秀麗隱杆線蟲的解剖圖,着重強調了生殖系統
秀麗隱杆線蟲的解剖圖,着重強調了生殖系統。

線蟲的生殖系統非常發達,是細長、彎曲的管狀結構。具有強大的生殖能力是寄生蟲能維持種群延續的重要因素之一。雌性生殖系統多為雙管型,具有2套卵巢、輸卵管、受精囊、子宮。子宮最後匯入陰道,陰門開口於蟲體的腹面。雄性生殖系統為單管型,由睾丸、輸精管、貯精囊、射精管組成。射精管與直腸末端匯合,形成泄殖腔,通往體外。泄殖腔的背面伸出1-2根交合刺。如此強大的生殖系統,使得雌蟲排卵量十分驚人。比如蛔蟲,一條雌蟲一晝夜可以排出24萬個蟲卵。所以蟲卵階段也是寄生蟲病重要的病原學診斷階段。認識蟲卵形態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認識蟲卵的形態:形狀、顏色、大小和結構。線蟲蟲卵的形狀多為卵圓形,有的種類蟲卵無色,如鈎蟲卵,有的蟲卵有色,如受精蛔蟲卵是棕黃色。蟲卵結構包括兩個方面:卵殼和內容物。卵殼由3層組成,由從外向內依次為受精膜、殼質層、蛔甙層,受精膜起源於受精卵母細胞的卵膜,在光學顯微鏡下不易見,殼質層具有一定硬度,能夠抵抗機械壓力的破壞。蛔甙層具有調節滲透作用的功能。蟲卵的內容物因蟲種而異,有的是細胞,有的已經發育成幼蟲。

生活史[編輯]

線蟲的生活史具有「3、2、1」的特點。

「3」是指線蟲的基本發育過程包括「三個階段」;蟲卵、幼蟲和成蟲不同蟲種入侵宿主階段不同,入侵方式也不同。有的線蟲是發育到感染期蟲卵,經口感染,如蛔蟲。有的線蟲是發育到感染期幼蟲,經皮膚感染,如鈎蟲。

「2」是指線蟲的生活史根據有無中間宿主,可以分土源性線蟲和生物源性線蟲「兩種類型」,寄生於腸道的線蟲多屬於土源性線蟲,如蛔蟲、鈎蟲等。組織內寄生蟲的線蟲多屬於生物源性線蟲,如絲蟲。

「1」是指線蟲幼蟲發育中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徵」是蛻皮。一般線蟲的幼蟲分為4期,一共蛻皮4次。幼蟲經過第4次蛻皮後進入成蟲期。

致病[編輯]

線蟲對人體危害的輕重與寄生蟲的種類、數量、發育階段、寄生部位、蟲體的機械作用和化學作用,以及宿主的免疫狀態等因素有關。線蟲成蟲的致病主要是引起寄生部位器官組織損傷、出血、炎症等病變。比如腸道內寄生線蟲可損傷腸道局部黏膜,引起出血及炎症反應;組織內寄生線蟲對人體危害一般比腸道線蟲嚴重,如絲蟲導致淋巴系統損害,廣州管圓線蟲可寄生於神經系統造成腦、脊髓損傷。幼蟲階段也是可以致病的,如鈎蟲的幼蟲侵入皮膚時,可導致皮炎;蛔蟲的幼蟲移行經肺部時,可引起局部發炎;旋毛蟲幼蟲寄生於肌肉內,可導致肌炎等。

鐵線蟲常見於熱帶和溫帶,在水中營自由生活,雌蟲在水邊產卵,以蚱蜢、蟑螂和甲蟲等昆蟲為中間宿主。偶然會感染人體。人可能是通過接觸或飲用含有幼蟲的生水或食物導致人體消化道感染鐵線蟲。還可能因會陰部接觸有鐵線蟲幼蟲的水體導致人體尿路感染。遠離鐵線蟲的糾纏最好的方法就是不飲不潔之水、不生吃昆蟲、魚類和螺類等食物,避免下體與不潔水體直接接觸。接下來,我們會認識更多的醫學線蟲,了解它們的感染階段、感染途徑,以及防治方式。

似蚓蛔線蟲[編輯]

似蚓蛔線蟲(Ascarislumbricoides),簡稱人蛔蟲(roundworm)。成蟲寄生在小腸,引起蛔蟲病。是最常見的人體消化道寄生蟲。生活史簡單,感染率高,呈世界性分佈。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靈樞·厥病》中就有記載,「心腸痛,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也者,是蛟蛕也。」清代著名醫家張志聰註釋:「蛟蛕者,蛔蟲也。」

形態[編輯]

成蟲[編輯]

蛔蟲的形狀是長圓柱形,像蚯蚓一樣,活的蛔蟲略帶粉紅色或微黃色,死後蟲體呈乳白色。體表光滑有細橫紋,體兩側各有一條明顯的白色側線。口孔位於蟲體頂端,3個唇瓣呈「品」字形排列,唇瓣內緣有細齒,側緣各具小乳突1對。蛔蟲是人體寄生的最大的線蟲。雌蟲長20-35厘米,雄蟲明顯小於雌蟲,長15-31厘米,尾端向腹面彎曲,末端有鐮刀狀交合刺一對。雌蟲的生殖系統為雙管型,陰門位於蟲體腹中部之前。雄蟲的生殖系統為單管型。

[編輯]

蛔蟲卵有四種形態,主要是受精蛔蟲卵、和未受精蛔蟲卵、脫蛋白質膜蛔蟲卵,和感染期蛔蟲卵。

受精蛔蟲卵形狀為橢圓形,平均大小為60乘以45微米。我們把受精蛔蟲卵稱為中等大小的蟲卵,屬於蟲卵界的「標準身材」,可以給其他蟲卵的大小做為參照。卵殼厚而透明,有三層結構組成,由外向內分別為受精膜、殼質層和蛔甙層,這個分層在光學顯微鏡下難以區分清楚。卵殼表面有一層凸凹不平的蛋白質膜,蛋白質膜被膽汁染成棕黃色,蛔蟲卵的外殼不容小覷,正是由於有了這樣的銅牆鐵皮之殼,使得蛔蟲卵能抵禦外界各種惡劣條件,有文獻表明,蛔蟲卵在土壤中可存活7年之久,甚至10年之後,具感染性卵的比例還能高達10.4%,15年之後才得以消亡,由此可見蛔蟲卵的生命力是多麼地頑強,這也是蛔蟲廣泛分佈流行,與人類無比親密的原因之一。受精蛔蟲卵的內容物是一個尚未分裂的、又大又圓的卵細胞。卵細胞與卵殼之間具有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蛔蟲卵呈長橢圓形,大小為88-94微米乘以39-44微米。與受精蛔蟲卵相比,其蛋白質膜、卵殼相對比較薄,沒有蛔甙層。內容物是大小不等的屈光顆粒。如果附着於卵殼表面的蛋白質膜脫落,就成為脫蛋白質膜蛔蟲卵,這種蛔蟲卵在病原學診斷中需要注意跟鈎蟲卵等進行鑑別。受精蛔蟲卵排出體外後,在適宜的條件下繼續發育,內容物由卵細胞發育為幼蟲,並完成蛻皮一次後,這時的蛔蟲卵稱為感染期蛔蟲卵。

生活史[編輯]

蛔蟲生活史
蛔蟲生活史

出生在小腸的上萬的蟲卵,隨着宿主的糞便排出體外,它們當中有受精蛔蟲卵,也有未受精蛔蟲。未受精蛔蟲卵在外界很快死亡。受精蛔蟲卵散佈到外界後,在潮濕、蔭蔽、氧氣充分的土壤中,當溫度適宜,生長十分迅速,大約經過2周,受精卵內的卵細胞發育為幼蟲;再經過1周,幼蟲在卵內進行第一次蛻皮,發育成第二期幼蟲,此時的蛔蟲卵具有感染性,稱為感染期蛔蟲卵。當人們因為誤食被感染期蛔蟲卵污染食物或水,就可能經口感染蛔蟲。感染期蛔蟲卵隨着食物進入口,經咽、食管、胃,回到了它出生的地方——小腸。到達小腸內的蟲卵,在小腸環境綜合影響下,幼蟲開始分泌孵化液,分解卵殼。同時卵內的幼蟲活動性增強,最後幼蟲破殼而出。幼蟲首先侵入腸黏膜及黏膜下層,進入靜脈或淋巴管,通過循環系統經肝、心到達肺部。到達肺部的幼蟲穿過毛細血管,進入肺泡,完成第二次、第三次蛻皮,發育為第四期幼蟲。第四期幼蟲並未留戀肺泡內的美好時光,而是繼續前行,四期幼蟲沿支氣管、氣管移行到咽部,被吞咽入食管,經胃再次來到小腸。在小腸,第四期幼蟲完成第四次蛻皮,發育為童蟲。又經過數周,發育為成蟲,從人體感染到雌蟲產卵大約需要60-75天,蛔蟲在人體內的壽命一般為1年左右。

簡而言之,蛔蟲屬於土源性線蟲,直接發育型,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間宿主,包括3個階段:受精卵在外界發育,幼蟲在宿主體內的移行和發育,以及成蟲在小腸內的寄生。

致病與診斷[編輯]

致病[編輯]

蛔蟲的幼蟲和成蟲均是蛔蟲致病階段,其中成蟲危害大於幼蟲。幼蟲主要引起蛔蚴性肺炎,成蟲危害主要表現在損傷腸黏膜、引起營養不良、變態反應、併發症等四個方面,其中膽道蛔蟲症、腸梗阻是常見的併發症。

蛔蟲的感染階段是感染期蛔蟲卵,感染途徑是經口。蛔蟲幼蟲體內移行的過程是感染期蛔蟲卵從口經咽、食管、胃到達小腸,幼蟲孵出侵入腸黏膜,進入靜脈或淋巴管,通過循環系統到達肺部,在肺部發育為第四期幼蟲,經支氣管、氣管到咽,再經食管、胃重返小腸。蛔蟲成蟲寄生部位是小腸。

蛔蟲無論是幼蟲在體內移行,還是成蟲的寄居,對宿主都具有致病性。幼蟲的侵入、移行、發育、蛻皮、釋放免疫原性物質,這些都會引起宿主的免疫反應、以及局部和全身的變態反應,表現有血中IgE含量上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在肝、肺、幼蟲周圍可出現嗜酸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以後成為由組織細胞、上皮樣細胞與多核巨細胞構成的肉芽腫。這種病變以肺部較為顯著。當患者中度感染時,肺部可出現出血、水腫和肺實質變,支氣管由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支氣管內黏液分泌增加,導致蛔蟲性肺炎。患者會出現發熱、乾咳、喘息、胸痛及咳痰等症狀,有時痰中可以檢查到幼蟲。肺部X線透視可以顯示典型的浸潤性改變。肺部的炎性浸潤和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象中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增高可達11%到15%。此外,還可能出現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症狀。多數病例在發病後4—14天自愈。如果重度感染,幼蟲還可能進入甲狀腺、脾、腎、腦等器官,在尿中可檢查到幼蟲。

與蛔蟲的幼蟲致病相比,蛔蟲成蟲危害更大。成蟲主要寄居在小腸內,以半消化食物為食。蛔蟲的唇齒、蛔蟲的運動、代謝產物都可能損傷腸黏膜。有研究顯示,蛔蟲感染的兒童,腸絨毛較未感染蛔蟲兒童的寬而短,提示有炎症現象。鋇餐X線檢查,顯示蛔蟲寄生部位及周圍小腸黏膜皺襞變粗。患者會出現間歇性臍周腹痛、消化不良、腹瀉或便秘等症狀。蛔蟲與宿主同吃同喝,掠奪宿主營養,同時還影響宿主了對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的吸收。因此,蛔蟲病會引起患者營養不良,且常見於營養差或感染重的兒童。在民間,如果孩子十分瘦小、光吃不胖,大人就會懷疑這孩子是不是肚子裏有蟲了,這裏的蟲指的既是蛔蟲。重度感染的兒童還可能出現發育障礙。除了進行破壞和搶食,蛔蟲還會引起宿主變態反應,由於活的或死的蛔蟲變應原的吸收,引起IgE介導的變態反應,患者會出現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皮膚瘙癢等症狀。如果反應強烈,還可能出現休克。

併發症[編輯]

蛔蟲給人帶來的最嚴重的危害是它引起的併發症。由於成蟲有下述的兩大習性,所以,成蟲的寄居,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腸穿孔和腸梗阻。

蛔蟲第一大習性就是喜愛鑽孔,成蟲在小腸內移動,可鑽進開口於腸壁上的管道,進入其他器官,如膽道、胰管、闌尾等處,分別引起膽道蛔蟲症、胰腺炎、闌尾炎。其中膽道蛔蟲病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併發症,占嚴重合併症的64%,可出現膽道大出血、肝膿腫、膽結石、膽囊破裂、膽汁性腹膜炎、有時甚至引起腸穿孔。當患者體溫上升、食用辛辣食物、麻醉以及不適當的驅蟲治療等都可能成為引起蛔蟲在小腸內移動鑽孔的誘因。所以當患者出現腹痛時,一定先要安撫,再驅蟲。不然會加劇蛔蟲的鑽孔行為,可能帶來更嚴重的後果。蛔蟲可謂無孔不入。如果腸道與腎盂、輸尿管、膀胱或女性生殖道之間有瘺管,蛔蟲也可能出現在泌尿生殖道。少數患者還可能吐出蛔蟲。有時,蛔蟲也可進入呼吸道或耳咽管內。

蛔蟲卵造成的腸梗阻

除了鑽孔習性,蛔蟲還有「扭結成團」的習性,所以腸梗阻也是蛔蟲病常見併發症之一。梗阻的原因是大量蛔蟲堵塞腸管或蛔蟲寄生部腸段的蠕動障礙。發病特點是在臍部或右下腹部突然發生局部疝痛,持續數分鐘,間歇短時,可再出現。患者有嘔吐、腹脹、腸蠕動、腹瀉或便秘等症狀。多數病例在臍部右側可觸及軟的、無痛的可移動的團塊,有時為香腸狀。阻塞可以發生在小腸的各部,但多見於迴腸。

診斷[編輯]

詢問病史[編輯]

詢問患者是否排出蟲體,以及有腹痛、噁心嘔吐、發熱、咳嗽等症狀,嗜酸性粒細胞是否增多。如果這些指標為陰性,基本排除蛔蟲感染。如果這些指標中有陽性,需要進一步進行實驗室診斷,糞便中檢到蛔蟲卵則可確診。

實驗診斷[編輯]

一般採用直接塗片法檢查糞便中蛔蟲卵,1片檢出率約為80%,3片可達90%。必要時,採用沉澱法或漂浮濃聚法。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只有雄蟲寄生,糞便中就查不到蟲卵。可以參考臨床症狀,用試驗驅蟲法進行治療性診斷。

流行與預防[編輯]

蛔蟲的分佈為世界性。在溫熱潮濕地區,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條件差的地方,

分佈[編輯]

蛔蟲呈世界性分佈,主要流行於溫暖、潮濕和衛 生條件較差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且常呈地方性感染的特點。人群感染的特點為農村高於城市,兒童高於成人。

據2014-2016年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蛔蟲加權感染率為1.36%。

流行原因[編輯]

不良的衛生習慣,糞便嚴重污染環境以及經濟生活落後,是蛔蟲廣泛分佈的重要原因。

糞內含受精蛔蟲卵的人是人蛔蟲的傳染源。蛔蟲產卵量大,卵在外界無需中間宿主,可直接發育為感染期卵。蟲卵對外界的抵抗力強,是造成蛔蟲易於傳播的重要因素之一。用人糞做肥料和隨地大便是蛔蟲卵污染土壤的主要方式。人因接觸污染的泥土,或是誤食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我國曾有因生食帶蛔蟲卵的甘薯、胡蘿蔔、醃菜等,發生爆發性蛔蟲性哮喘的報告。

防治[編輯]

加強衛生知識的宣傳教育。[編輯]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菜,不喝生水,做到飯前便後洗手,防止食入感染期蛔蟲卵。

糞便無害化處理後再作為肥料[編輯]

防止糞便污染環境,改善環境衛生,減少土壤中及地面上的蛔蟲卵。

為蛔蟲患者集體驅蟲[編輯]

在感染嚴重地區應該進行集體驅蟲,時間應選擇感染季節之後,一般多在冬季,並在次年3月對陽性者再進行一次驅蟲。世界衛生組織熱帶病署向全球推廣使用噻嘧啶、阿苯達唑、甲苯咪唑和左旋咪唑,這4種是常用的廣譜抗腸道寄生線蟲藥物。噻嘧啶尤其適合於中小學生以及幼兒園用作集體治療和疾病控制部門的群防群治及其療效考核觀察等,具有療效高、療程短、見效快,不引起蛔蟲在體內的騷動,患者服藥後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無致畸性等優點。治療用量:噻嘧啶,成人1.2-1.5g,睡前頓服;小兒按每千克體重30mg計算,睡前頓服。阿苯達唑,一種常見的驅蟲藥,商品名為腸蟲清,成人每天400mg,頓服,1-2天。甲苯咪唑,成人第天100mg,頓服,3-4天。國產新藥伊維菌素治療蛔蟲病治癒率100%,劑量每天6mg,頓服。效果與阿苯達唑相同,而且排蟲較快。驅蟲治療可以降低感染度,並改善兒童的營養狀況,但如果存在再感染的機會,則不能根除蛔蟲病。

鈎蟲[編輯]

鈎蟲分佈幾乎遍及全世界,在熱帶和亞熱帶國家尤為廣泛。鈎蟲是我國的五大寄生蟲之一,在我國寄生於人體的鈎蟲有兩種,一種是十二指腸鈎口線蟲,簡稱十二指腸鈎蟲,另一種是美洲板口線蟲,簡稱美洲鈎蟲。我國除西藏和少數干寒地區未見報道外,其他各地幾乎都有鈎蟲感染,且南方要高於北方。

形態[編輯]

共同特點[編輯]

成蟲[編輯]

鈎蟲的蟲體細長,成蟲肉眼可見,大約有1cm左右,半透明,肉紅色,死後是灰白色。鈎蟲的蟲體前端較細,微向背側仰屈,有一個發達的角質口囊。鈎蟲正是靠着發達的口囊,咬附着腸壁,損傷了宿主的腸黏膜並吸食血液及組織液,使患者長期慢性失血,造成嚴重危害。這是十二指腸鈎蟲的二對鈎齒,這是美洲鈎蟲的一對板齒,蟲體末端,雌蟲是細圓的,雄蟲末端膨大,形成交合傘。內有肌肉性/指狀輻肋,分為背、側和腹輻肋。此外,還有兩根細長可收縮的交合刺。雄蟲交合傘的外形、背輻肋的分支、交合刺的形狀等都可以作為鑑別蟲種的依據。

幼蟲(鈎蚴)[編輯]

鈎蟲的幼蟲,又叫做鈎蚴。分杆狀蚴和絲狀蚴兩個階段。

  • 杆狀蚴頭端鈍圓,尾端尖細,口腔細長,有口,能進食。咽管前端較粗,中段較細,後端膨大呈球狀。杆狀蚴有兩期,第一期大小為0.23-0.4*0.017毫米;蛻皮一次後,發育為第二期杆狀蚴,除體長略增外,其他與一期相似。
  • 絲狀蚴長0.5-0.7mm,口孔已封閉,不能進食;口腔壁背、腹面有口矛結構;咽管細長,體表有鞘膜,這是二期杆狀蚴在蛻皮過程中殘留下的外皮層,有保護蟲體的作用。
蟲卵[編輯]

兩種鈎蟲卵相似,大小為56~76微米*36~40微米,與受精蛔蟲卵大小相似,也是中等大小的蟲卵。橢圓形,殼薄,無色透明。新鮮糞便中的蟲卵,內含2~4個卵細胞,卵殼與細胞之間有明顯的間隙。要注意的是,若遇到便秘患者,或是糞便放置過久,卵內細胞保持着發育,繼續分裂,我們就可以看見卵處於不同發育階段,在形態上是有所差別的。

形態區別[編輯]

成蟲[編輯]
絲狀蚴[編輯]

生活史[編輯]

致病與診斷[編輯]

流行與防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