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免疫學/細胞因子的主要種類及主要功能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細胞因子 - 細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 細胞因子受體家族 - 細胞因子的生物學活性 - 細胞因子與臨床

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 IL)

[編輯]
  • 最初指由白細胞產生又在白細胞間發揮作用的細胞因子。
  • 也可由其它細胞產生,也可作用於其它細胞。
  • 已發現了37種白細胞介素,分別命名為IL-1~IL-37。

IL-2

[編輯]

細胞來源

[編輯]

主要由T細胞產生。

作用方式

[編輯]

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發揮效應。

主要生物學功能

[編輯]
  • 活化T細胞,促進細胞因子產生;
  • 刺激NK細胞增殖,增強NK殺傷活性及產生細胞因子,誘導LAK細胞產生;
  • 激活巨噬細胞

IL-4

[編輯]

細胞來源

[編輯]

主要由Th2細胞、肥大細胞及嗜性粒細胞產生。

主要功能

[編輯]
  • 促B細胞增殖、分化;
  • 誘導IgG1 和IgE產生;
  • 促進Th0細胞向Th2細胞分化;
  • 抑制Th1細胞活化及分泌細胞因子;
  • 協同IL-3刺激肥大細胞增殖等。

IL-10

[編輯]

細胞來源

[編輯]

主要Th2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產生。

主要功能

[編輯]
  • 抑制前炎症細胞因子產生;
  • 抑制MHC-II類分子和B-7分子的表達;
  • 抑制T細胞合成IL-2、IFN-γ等細胞因子。

IL-12

[編輯]

細胞來源

[編輯]

主要由樹突狀細胞、單核-巨噬細胞、人B淋巴母細胞產生。

主要功能

[編輯]
  • 激活和增強NK細胞殺傷活性及IFN-產生;
  • 促進Th0向Th1細胞分化,分泌IL-2、IFN-γ;
  • 增強CD8+ CTL細胞殺傷活性;
  • 可協同IL-2誘生LAK細胞;
  • 抑制Th0細胞向Th2細胞分化和IgE合成,

干擾素(inferferon, IFN)

[編輯]

指宿主細胞受干擾素誘生劑(如:病毒、聚集胞苷酸和絲裂原)作用後合成的一組糖蛋白,具有抗腫瘤、抗病毒及免疫調節作用。因具有干擾病毒感染和複製的能力而命名。根據其來源、生物學性質及活性的差異,可分為:

  • Ⅰ型干擾素 IFN-α和 IFN-β
  • Ⅱ型干擾素(免疫干擾素)IFN-γ

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編輯]

指一種能使腫瘤發生出血壞死的物質。根據其結構和來源不同,分為兩類:

  • TNF-α:主要由激活的單核-巨噬細胞產生。參與炎症、免疫應答、抗腫瘤、參與內毒素性休克等病理過程,引起惡病質等。
  • TNF-β:又稱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主要由激活的淋巴細胞產生。其生物學作用與TNF-α極為相似,最大不同在於LT在局部發揮作用。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CSF)

[編輯]

指能刺激多能造血幹細胞和不同發育分化階段的造血幹細胞進行增殖分化,並在半固體培養基中形成相應集落的細胞因子。

趨化因子(Chemokine)

[編輯]

主要由白細胞與造血微環境中的基質細胞分泌,可結合在內皮細胞的表面,具有對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的趨化和激活活性。根椐其肽鏈 N 端半胱氨酸的排列方式,可分為4個家族:C、C-C、CXC、CX3C。其中C代表半胱氨酸,X代表任一胺基酸。

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

[編輯]

TGF是一組調節細胞生長和分化的細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