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選單
主選單
移至側邊欄
隱藏
導覽
首頁
社群入口
最近修改
隨機頁面
圖書館
維基兒童
上載檔案
說明
說明
互助客棧
方針與指引
字詞轉換
所有頁面
IRC即時聊天
聯絡我們
關於維基教科書
搜尋
搜尋
外觀
資助我們
建立帳號
登入
個人工具
資助我們
建立帳號
登入
用於已登出編輯者的頁面
了解更多
貢獻
討論
目次
移至側邊欄
隱藏
序言
1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切換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子章節
1.1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1.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政協)
1.1.2
開國大典
1.1.3
西藏和平解放
1.2
第2課 抗美援朝
1.2.1
保家衛國
1.2.2
戰鬥英雄黃繼光和邱少雲
1.2.3
歷史意義
1.3
第3課 土地改革
1.3.1
《土地改革法》頒佈
1.3.2
歷史意義
2
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切換 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子章節
2.1
第4課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2.1.1
第一個五年計劃
2.1.2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2.2
第5課 三大改造
2.2.1
對農業的改造
2.2.2
對手工業的改造
2.2.3
對工商業的改造
2.2.4
歷史意義
2.3
第6課 艱辛探索和建設成就
2.3.1
中共八大
2.3.2
大躍進
2.3.3
文化大革命
2.3.4
此時期的建設成就和代表人物
3
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切換 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子章節
3.1
第7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3.1.1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3.1.2
撥亂反正
3.2
第8課 經濟體制改革
3.2.1
聯產承包製
3.2.2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3.2.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3.3
第9課 對外開放
3.3.1
經濟特區
3.3.2
對外開放的格局
3.3.3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3.4
第10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4.1
確立鄧小平理論的領導地位
3.4.2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十六大)
3.4.3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十七大)
3.4.4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十八大)
3.4.5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十九大)
3.5
第11課 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3.5.1
中國夢
3.5.2
「四個全面」佈局
3.5.3
新發展理念
3.5.4
改革開放的經濟成就
3.5.5
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
4
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切換 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子章節
4.1
第12課 民族團結
4.1.1
民族自治制度
4.1.2
共同繁榮富裕
4.2
第13課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
4.2.1
「一國兩制」構想
4.2.2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
4.3
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4.3.1
推進統一大業
4.3.2
日益密切的交往
5
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切換 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子章節
5.1
第15課 鋼鐵長城
5.1.1
海陸空軍建設
5.1.2
導彈部隊建設
5.1.3
新時代強軍
5.2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5.2.1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5.2.2
與亞非拉國家團結協作
5.3
第17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
5.3.1
恢復聯合國席位
5.3.2
中美、中日建交
5.3.3
全方位外交
6
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切換 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子章節
6.1
第18課 科學文化的成就
6.1.1
「兩彈一星」和航天工程
6.1.2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和屠呦呦的青蒿素
6.1.3
文化成就
6.2
第19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
6.2.1
日常生活的變化
6.2.2
交通與通信發展
7
第20課 活動課: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
8
中國近現代史大事年表(下)
切換目次
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
添加語言
新增連結
頁面
討論
港澳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港澳繁體
马新简体
臺灣正體
閱讀
編輯
檢視歷史
工具
工具
移至側邊欄
隱藏
操作
閱讀
編輯
檢視歷史
一般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靜態連結
頁面資訊
引用此頁
取得短網址
下載QR碼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
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外觀
移至側邊欄
隱藏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
初中历史
本頁根據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 中國歷史》教材改寫,目前尚未編寫完畢,如果您有相關的知識,歡迎補充修改。
本書主要講述1949年後的中國大陸歷史。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
編輯
]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
編輯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政協)
[
編輯
]
開國大典
[
編輯
]
西藏和平解放
[
編輯
]
第2課 抗美援朝
[
編輯
]
保家衛國
[
編輯
]
戰鬥英雄黃繼光和邱少雲
[
編輯
]
歷史意義
[
編輯
]
第3課 土地改革
[
編輯
]
《土地改革法》頒佈
[
編輯
]
歷史意義
[
編輯
]
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
編輯
]
第4課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
編輯
]
第一個五年計劃
[
編輯
]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
編輯
]
第5課 三大改造
[
編輯
]
對農業的改造
[
編輯
]
對手工業的改造
[
編輯
]
對工商業的改造
[
編輯
]
歷史意義
[
編輯
]
第6課 艱辛探索和建設成就
[
編輯
]
中共八大
[
編輯
]
大躍進
[
編輯
]
文化大革命
[
編輯
]
此時期的建設成就和代表人物
[
編輯
]
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
編輯
]
第7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
編輯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
編輯
]
撥亂反正
[
編輯
]
第8課 經濟體制改革
[
編輯
]
聯產承包製
[
編輯
]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
編輯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
編輯
]
第9課 對外開放
[
編輯
]
經濟特區
[
編輯
]
對外開放的格局
[
編輯
]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
編輯
]
第10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編輯
]
確立鄧小平理論的領導地位
[
編輯
]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十六大)
[
編輯
]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十七大)
[
編輯
]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十八大)
[
編輯
]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十九大)
[
編輯
]
第11課 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
編輯
]
中國夢
[
編輯
]
「四個全面」佈局
[
編輯
]
新發展理念
[
編輯
]
改革開放的經濟成就
[
編輯
]
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
[
編輯
]
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
編輯
]
第12課 民族團結
[
編輯
]
民族自治制度
[
編輯
]
共同繁榮富裕
[
編輯
]
第13課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
[
編輯
]
「一國兩制」構想
[
編輯
]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
[
編輯
]
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
編輯
]
推進統一大業
[
編輯
]
日益密切的交往
[
編輯
]
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
編輯
]
第15課 鋼鐵長城
[
編輯
]
海陸空軍建設
[
編輯
]
導彈部隊建設
[
編輯
]
新時代強軍
[
編輯
]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編輯
]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
編輯
]
與亞非拉國家團結協作
[
編輯
]
第17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
[
編輯
]
恢復聯合國席位
[
編輯
]
中美、中日建交
[
編輯
]
全方位外交
[
編輯
]
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
編輯
]
第18課 科學文化的成就
[
編輯
]
「兩彈一星」和航天工程
[
編輯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和屠呦呦的青蒿素
[
編輯
]
文化成就
[
編輯
]
第19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
[
編輯
]
日常生活的變化
[
編輯
]
交通與通信發展
[
編輯
]
第20課 活動課: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
[
編輯
]
中國近現代史大事年表(下)
[
編輯
]
分類
:
初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