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細胞和組織損傷的原因和機制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細胞、組織的適應與損傷 - 細胞、組織的適應 - 細胞可逆性損傷 - 細胞死亡 - 細胞老化
當機體內外環境改變超過組織和細胞的適應能力後,可引起受損細胞和細胞間質發生物質代謝、組織化學、超微結構乃至光鏡和肉眼可見的異常變化,稱為損傷(injury)。

細胞和組織損傷的原因[編輯]

凡能引起疾病發生的原因,大致也是引起細胞組織損傷的原因,可分為生物性、理化性和營養性等外界致病因素,免疫、神經內分泌、遺傳變異、先天性及年齡性別等機體內部因素,以及社會、心理、精神、行為和醫源性等社會心理因素等若干大類。

缺氧[編輯]

缺血、缺氧是導致細胞和組織損傷的常見原因之一。由於心肺功能衰竭使動脈血氧合不足,或貧血和一氧化碳中毒使血液攜氧能力下降,或血管阻塞使血液供應量下降,均可導致細胞和組織內氧氣及營養供給減少,引起細胞和組織結構破壞及功能喪失。

生物性因素[編輯]

生物性因素是細胞損傷的最常見原因,包括各種病原生物,如細菌、病毒、立克次體、支原體、螺旋體、真菌、原蟲和蠕蟲等。病原生物侵入機體生長繁殖,造成機械性損傷,誘發變態反應,釋放內、外毒 素或分泌某些酶,都可能損害細胞和組織的結構與功能。

物理性因素[編輯]

當環境中各種物理性因素超過機體生理耐受時,便可致細胞損傷。例如高溫、高輻射可導致中暑、燙傷或輻射損傷,寒冷導致凍傷,強大電流衝擊造成電擊傷,機械力破壞可引起創傷、骨折等。

化學性因素[編輯]

化學性因素包括外源性物質,如強酸、強鹼、鉛、汞等無機毒物,有機磷、氰化物等有機毒物,蛇毒、蕈毒等生物毒素;內源性物質,如細胞壞死的分解產物,尿素、自由基等某些代謝產物等,都可以引起細胞的損傷性變化。藥物、衛生製劑等既可治療和預防某些細胞損傷,也可對細胞產生毒副作用。

營養失衡[編輯]

營養物質攝入不足或過多,都可致機體產生相應病變。如維生素D、蛋白質和碘的缺乏,分別導致佝僂病、營養不良和地方性甲狀腺腫;鐵、鋅、硒等微量元素的缺乏,引起紅細胞和腦細胞發育障礙;長期攝入高熱量、高脂肪,則是肥胖、肝脂肪變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原因。

神經內分泌因素[編輯]

原發性高血壓和潰瘍病的發生與迷走神經長期過度興奮有關;甲狀腺功能亢進時,機體細胞和組織對感染、中毒的敏感性增加;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不足,使全身尤其是皮下組織易伴發細菌感染。

免疫因素[編輯]

機體組織細胞對某些抗原刺激反應過度時,可引起變態反應或超敏反應,如支氣智哮喘和過敏性休克;自身抗原可引起組織損傷,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免疫缺陷病如愛滋病,可引起淋巴細胞破壞和免疫功能受損。

遺傳性缺陷[編輯]

遺傳在損傷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 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畸變,直接引起子代遺傳病,如先天愚型、血友病、急性溶血性貧血(蠶豆病)等;
  • 遺傳物質缺陷,使子代產生容易誘發某些疾病的傾向(遺傳易感性)。

社會心理因素[編輯]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原發性高血壓、消化性潰瘍甚至某些腫瘤,都與社會心理因素有極其密切的關係,稱為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對醫務工作者來說,還要防止因衛生服務不當引起的醫源性傷害,如醫院獲得性感染、藥源性損傷等。

細胞和組織損傷的機制[編輯]

細胞膜的損傷[編輯]

線粒體的損傷[編輯]

活性氧類物質的損傷[編輯]

胞質內游離鈣的損傷[編輯]

缺血缺氧的損傷[編輯]

化學性損傷[編輯]

遺傳變異[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