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历史/上古帝王全表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二祖

[编辑]

开天大帝/盘古真人 盘古氏 (洪荒之始,人之起初,历经万年之孕化降生于黑龙江河畔与风水之间。盘古之时,天地四维,有半轻清在上成天,有半重浊坠以下成地。盘古见天地已成,盘古遂而不见,安居中岳,其寿一万八千岁。娶石头缝太元圣女,生子元始于脊膂之间)

元始氏 (号元始天王,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位居三十六天最上层大罗天中之玉清境,因位居至上,又称上帝。生于正月初一,有彩云护体。元始修治百岁。娶太元玉女,又娶西北隅熊耳、龙门二山之间上元夫人,生长子天皇、次子阏逄、三子旃蒙、四子柔兆、五子疆圉、六子著雍、七子屠维、八子上章、九子重光、十子玄默、十一子昭阳、十二子阉茂、十三子大渊献。娶九天玄女,生子赫天氏)

三皇五帝

[编辑]

木德王 天皇氏 望获[天灵、防五、天雾、天穹] (立国称皇,各传国一万八千年。娶闻南岷山后土夫人,生子十一人,长子地铿、次子困敦、三子赤奋若、四子摄提格、五子单阏、六子执徐、七子大荒落、八子敦牂、九子协洽、十子涒滩、十一子作噩。天皇与兄弟十三人制天干定岁。见天干已成,遂而不见,继者为地皇氏出)

火德王 地皇氏 岳鉴[岳铿、文悦、地铿] (在龙门和熊耳山一带即位,马踶妆首,十一君龙迭辟继道共在位三万六千年。娶西洲天竺国姥摩利支天,以万为姓,号泰阳,生子九,长天英、次天任、三天柱、四天心、五天禽、六天辅、七天冲、八天芮、九天蓬。继之者为人皇氏)

土德王 人皇氏/泰皇氏/九头氏/居方氏 恺胡洮[恺文生、恺天英] (兄弟九人“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依山川大地之势,分大地为九州,兄弟九人各居一方,传一百五十世,立国四万五千六百年。生子五,长皇伯、次皇仲、三皇叔、四皇季、五皇少。继之者有五龙氏皇伯出)

卌六氏

[编辑]

五色帝 五龙氏 (人皇氏之子,五龙氏有兄弟五人,治在五方,以五行,布山岳,各驭一龙,长青龙、次红龙、三黄龙、四白龙、五黑龙同朝为官,分为五洲,治理天下无为之化。兄弟五人治在五方,亦曰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令,布五方东西南北中央之山岳。五龙氏没,继之者分有五十九姓,摄提氏出)

摄提氏 (五十九姓氏,继五龙氏而得天下,以岁首为纪,继五龙氏以治,分画山川,各统一隅,因五龙之政,略不改作。摄提氏没,继之者合雒氏出)

合雒氏 (三姓,系摄提氏之派,名旺中、旺正、旺丁者,分居三方,教民开土穴而居,乘蜚鹿以理,龟图出洛,从而合之也,谓君民同是穴居,无分高下,乃定其制,君长居山洞岩穴,下民仍居土窟。合雒氏没,连通氏继治)

连通氏 (六姓,系合雒氏之派,名僚、侈、佳、住、仁、信者六人,乘蜚麟以治天下,道化相承,通彻无间。连通氏没,继治者有叙命氏出)

叙命氏 (四姓,名曰连一、连二、连三、连四,乃系连通氏之派。叙命氏四姓作乘,烦居弟,居忠,居信三弟,亦召其为首者至,吾自有分付."三弟各领旨而去。叙命氏没,修水氏继治)

修水氏/六龙氏 (继叙命氏而得天下,共八十三君,治世四千五百三十五载。是时奸宄未恣,情欲未侈。修水氏没,循蜚氏出)

循蜚氏 (循蜚氏之世,已经前五六七君为治,天下百姓有山可采食,有穴可安身,循蜚一治,天下莫不循化,真如蜚之神速,故其号循蜚。因其有神通,居区恒处,特喜于巴蜀地方缠迹。握大象,持化权以治民。循蜚氏没,继之者有钜灵氏出)

尸气皇/钜灵氏 五丁力士 (生于汾阴睢上,有兄弟五人。钜灵召之,逸而不出,钜灵乃烈火焚林,不得已皆来拜服。五丁身长力大,凹处填平,焚开林木,搭起浮桥。功成复命,钜灵大善,乃教以修真养静之道,相隐蜀之深山。治世二百五十五万四千年。继之者人有句疆氏)

句强氏 (继钜灵氏而得天下,治世五百三十五万四千年。句疆氏没,谯明氏出)

谯明氏 (继句疆氏而得天下,治世五万七千年。谯明氏没,涿光氏出)

涿光氏 (继谯明氏而得天下,治世四万四千年。涿光氏没,钩阵氏出)

钩阵氏 (继涿光氏而得天下,治世五千六百年。钩阵氏没,黄神氏出)

金德王 提挺氏/黄神氏/皇神氏/黄袜氏/矩神氏 黄袜 (伟体宏声,独知性命之道,常以清净致治,历三百四十年,容颜不衰。时长淮有钜神氏,亦善修炼之学。黄神以其志向相同,乃让之为君,自匿山中安养。继钩阵氏立,治世五百五十万五百六十年。黄神氏没,钜神氏出)

钜神氏/拒神氏/狙神氏 (黄神之时,钜神出驾六蜚羊,其行若电,巡行天下,人民从其化,治世三百岁,亦隐而不现。五传共一千五百岁,有犁灵氏相继而治。钜神氏没,尸在东荒,经百岁不坏)

犁灵氏/藜芦氏 (继钜神氏而立,居巴蜀,蜀中五兄弟能驱阴阳,反山川,险修通。削平成坦途,将隔断处能使不隔断,易流处能使同流。山川因此安排之好。真是按图正端而治天极。自循蜚纪氏至犁灵活氏没,共计九君世,一千五百岁。犁灵氏没,继之者有大骞氏出)

大骞氏/泰块氏 (生于南密之曲,居青要之山,得武罗为佐,相治而治。昔时黄帝访泰块于具茨山之地。其后有龠兹氏,居住河之九都之和山,往来于负山之阳,出入俱有神光,民见莫不从化。泰块即徙居具茨山仙人广成子。大骞氏没,继之者分有天瑰氏)

天瑰氏/大騩氏 (继大骞氏而立,御世既久,见岁月如驶,生世无常。游于泰清,乃教武罗独掌治柄,避入具茨之奥。天瑰氏没,继之者分有鬼隗氏)

鬼騩氏 武罗 (生而有异,人面豹文,小腰白首,声鸣如佩,耳穿以鐻。自大騩去后,更号鬼隗氏,鬼隗出入叵测,因游敖岸山首,遇一人跨兽闲行,问其号氏,云是野民薰池。鬼隗见其辞气雍和,知可任重,遂以天下托之,薰池不敢辞,是为掩兹氏)

弇兹氏/掩兹氏 薰池 (居弇州之山,乘四角白鹿,生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蛇,名曰弇兹。鸟即凤,蛇即龙,是为龙凤同源的象征。掩兹继鬼隗氏而得天下,弇兹氏隐去,泰逢氏出)

泰逄氏 (居于萯山,是山曲回五重,实惟河之九都。泰逢好游,出驾文马,游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能动天地之气,致兴云雨,民称之曰吉神,皆从之游。泰逢遂隐和山自修,冉相氏继立)

冉相氏 (冉相生于阳纡,得其环中,思治道必以省约,以随成与,无终无始,无几无时,不乐巡游,民都归化,谓之曰真人。冉相殁,盖盈氏出)

盖盈氏 (生于若滨禺中之地,亦因其治。继冉相氏而得天下,治世二千五百四十载,盖盈氏没,大敦氏出)

大敦氏 (继盖盈氏而得天下,治世三千五百载,大敦氏隐于山中,灵阳氏继出)

云阳氏/灵阳氏 (是为阳帝,处于千沙之丘,寄迹甘泉山,衡山之阳。厥化混混,厥生涝,自号云阳山人。常言云阳之墟可以避世,遂深入养晦。后有巫常氏出,务以退让化民)

巫常氏 (继灵阳氏而得天下,治世六千三百载,巫常氏没,泰壹氏继出)

泰壹氏 天真皇人/皇人(生于峨眉山,即传以三一真道。他能制天下大同之制,调宇宙大鸿之气,操法揽而常存者,为政四百余岁,颇厌尘嚣。皇人与长子都、少子章隐于天中云阳山,在衡山之阳。其弟镇元子自在西方万寿山修真,不欲治天下,而空桑氏继出)

空桑氏/直桑氏/广桑氏 镇元子 (生于中区空桑之地,其处有中空广桑一株,故地以木名,人以地号,因曰空桑氏,又曰广桑氏,都城于陈留县南十五里,名为空桑城,能一遵泰壹之政,而民相安。后伊尹生于此城。空桑氏没,神民氏出)

神民氏 神皇 (都城于神民之丘,使民神异业,各治一事,精气通行。令编草为衣,易果而食。又伐木作桴,便于水道,民皆悦从,因呼曰神皇。驾五花六蜚鹿,治三百岁,入山不出。政三岁。诗云:“今古由来只一情,遇人骇古不疑今,试将今古从头看,今即古兮古即今。”神民氏没,继之者有猗帝氏)

倚帝氏 (治于猗帝之山,故以为号。初循蜚纪时,惟德相承,有号无世,至此则父子继立,有号无世,咸有制作,后人因而利之,是谓因提纪,凡十三世。猗帝氏没,次民氏继之,皆从神皇之教令)

次民氏 (天地易命,是为皇次屈。时多阴风四起,玄霜大作,那草木衣服,难禁得这些风霜之寒。人们背挨的背挨,偎抱的偎抱,每值一阵风来,个个缩颈吐舌,口不能言。次民氏没,继之者有因提氏出)

因提氏 (继次民氏得天下,父子相传, 有号有世。因提氏没,继之者有元皇出,天地易命,以地纪穴处始终也)

辰放氏 元皇 (出于渤海之地,生得渠头四乳,驾六飞麟,而从日月,上下天地,常入水行,能与鬼神比德合谋。百姓听他言,去削剥软树皮,觅藤萝裹在身上。果然是御得风霜雨,时皆曰:为衣皮之民,治二百五十岁,临终命葬于峨眉山旁,传位皇次氏)

皇次氏/禅通氏 (开始信神封禅。继辰放以治,共有十三氏,共为七十世。禅通氏没,继之者蜀山出)

蜀山氏 (伯雍世守蜀山,因以为号。有君曰景生,人氓椎结左言,不知文字,因教以会理民物,使之智流四还。时大通门复有豕傀氏出)

豗傀氏 (继蜀山氏后,豗傀氏作,居大通门,继蜀山氏而得天下,治东北,传六世,而有浑沌氏出)

浑沌氏/混沌氏 (作于西北,生而不杀,予而不夺,执中涵和。除日无岁,无内而无外者,浑沌之始也。传七世,东方有东户氏出)

东户氏 (东方之时,九土荒屯,禽兽生息得繁多,成群而游,竹木也生息得茂盛,稠密而深。百姓路不拾遗,让失主自来捡去,耕种者有吃不完的余粮,也不藏起来,也无人偷取。共同劳动,共同食住,同笑同歌,至德之世,其传始远,传十七世,而皇潭氏作,其时有六凤凰出)

水德王 通姓氏/皇覃氏/黄谈氏/皇栗氏/离光氏 (皇覃于太白,授以二景灵符。历衡山之野,黄盖童子叩其丹元,携广寿老人作伴,而治天下合雄之时,盈易三男三女,以女为姓,始三头,谓之合雄纪,时有六凤凰出,生得五彩身体。凤凰是天地间瑞鸟,今有此五六凤凰成群,母系氏族产生。皇覃氏治二百五十岁,遂而不见,传七世,有启统氏作)

启统氏 (皇覃之时,女姓日出,则成群相邀同行,拉手拍肩,各人寻自己意受,同类而处。不拘生熟,男不分,女无别,男女纷杂居住相爱,即相交媾,生下子女,惟母亲骨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百姓居住,如鹑鸟一般,出无一个常居之住处,到处为家。传三世,有吉夷氏作)

吉夷氏 (继启统氏而得天下,传四世,二氏皆韬光晦迹,而民自化,万庶如涵泳于和气之中。及几蘧氏出)

儿遽氏(吉夷之时,不治亦不乱徇,耳目内通,而外乎心知。时天下之人,已将人皇所设配合之道废弛,昼则旅行,夜则杂处,是以所生子女,惟知有母,不知其父,一似鹑居觳饮,生世不求不誉,死则槁舁风化而已。几蘧氏任民情所欲,谓之曰知生之民。几蘧氏没,提梃氏出)

提梃氏 (皇潭氏之裔,继几蘧氏而得天下,传三十五世,通纪七十二姓,故号通姓氏。提梃氏没,稀韦氏出,作有苑囿以自适)

希韦氏/猪韦氏 (生于中方崇,为《六十六君》第五十七君。稀韦之时,人居土穴,处在郊野,与物类相为友,人类与鸟兽也互不伤害。女人力小,常被兽咬伤。众人齐上,擒虎豹熊罴之猛兽,众人大获全胜,百姓听之,故由母系氏族转化父系氏族。稀韦氏没,大巢氏出)

大巢氏/鸿蒙氏 (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为防野兽侵害,鸿蒙教之巢居,昼拾橡栗、暮栖木上,于是民皆巢居避之,民才由穴居到巢居,后人称其为巢湖人。传二世,有巢氏出。迁都于北方圣地石楼山)

巢皇 青龙氏/前有巢氏(太古之先觉,驾六龙,从日月,栖于石娄之山颠。识于天地草木虫鱼鸟兽,俾人居巢穴,食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天下九头咸归,有巢始君也。有巢氏以仿鸟筑巢,构木为屋在树上居住。治三百余岁而隐,传有七世,有燧人氏出)

燧皇 燧人氏 (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鸮,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距今三万年前,燧人氏首领与弇兹氏首领结合,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弇兹氏的织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她在距今三万年前就发明了用树皮搓绳的技术。她发明的绳有三种: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燧人弇兹氏在昆仑山立挺木牙交,为地之中;上指天芎中宫天极星,为天之中。天极星即天北极,故又称北极星。北极星的首创者是燧人弇兹氏,故又称紫宫、紫微垣。紫是玄的代称,紫宫即玄宫,宫中女主为阴德星,是为弇兹圣母九天玄女)

伏羲十六氏

[编辑]

伏羲氏首任帝至伏羲氏十一任帝

[编辑]

木德王/青帝/春皇/牺皇/皇羲/泰皇/天皇/人帝/人皇/罗奉帝/帝伏羲/东方天帝/东方上帝/中华圣子/太古正神/人文始祖 伏羲氏 风伏戏[风四象、风包牺、风宓犠、风炮牺、风庖牺、风虑羲、风伏牺、风苍牙、风亚良当公、风亚当、风苍精](前7724年—前7707年在位,父亲是雷泽氏,母亲是风兖部落的女首领,名叫华胥,她居住的山渚因她而名华胥山之渚,她的部族也因她的名子被称为华胥氏。前7744年,伏羲前往凤州走婚,结识了少女女娲。当时伏羲已经三十一岁,而女娲只有十六岁。前7724年,山东半岛、中原地区和关中数百个部落联合罢免了燧人氏的最后一位大酋长,推举伏羲为帝,立都于榆中,把天下分为六十四个部落,亦称六十四国。前7717年迁都于陈仓,前7709年迁居于泌阳盘古山)

创世女神/圣母/娲皇/灵娲/仓娲/帝娲/夏娲/风皇/女阴/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阴皇/阴帝/帝女/女阴娘娘/中华圣女/上古贤王 女娲氏 风里希[凤里牺] (前7707年—前7653年在位,女娲与伏羲为兄妹,她与伏羲结婚。生子五:长子以风、次以虑、三以伏、四以羲、五以包。女娲五十岁被帝伏羲封女娲氏于汝阳,五十三岁即帝位,建都于汝阳)

  • 风 ? (伏羲女娲之子,女帝嬟移之祖父)
  • 风 ? (伏羲女娲之孙,女帝嬟移之亲父)

女帝嬟移 风嬟移 (前7653年——前7615年在位,曾祖父是伏羲,曾祖母是女娲。立都于凤城,后迁居于汶上)

女帝师嬟 风师嬟 (前7637年——前7569年在位,女帝嬟移之女,依然立都于汶上)

帝太昊/帝大嗥/帝太皞/帝大皥/白帝 风太昊[风大嗥、风太皞、风大皥] (前7569年——前7527年在位,女帝师嬟之子,立都于宛丘。娶五世女娲氏女之为妻,生四子:长重,次该,三修,四熙)

女帝昊嬟 风昊嬟 (前7527年——前7525年在位,帝太昊的小女儿,依然立都于宛丘)

帝少昊/帝少皞/帝小昊/帝小皞 风挚[风少昊、风小昊、风少皞、风小皞] (前7525年——前7509年在位,帝太昊之孙,该之子,女帝昊嬟之甥,立都于穷桑)

女帝嬑节 风嬑节 (前7509年——前7481年在位,帝少昊之女,立都于具茨山)

女帝伏泰 风伏泰 (前7481年——前7444年在位,女帝嬑节之女,立都于密城)

帝羲暤 风羲暤(前7444年——前7403年在位,父祖两代一直都居住在洛川,他本人也是在陕北长大成人,是一个地道的陕北人,立都于临潼)

女帝印枪 风印枪(前7403年——前7361年在位,父系为纯血缘伏羲氏,母系为女娲氏。祖辈世居于榆阳,母亲也只是女娲氏族中的一名普通女子,依然立都于临潼。当时,崛起于太行山的大庭氏部落最为强大,年轻的女酋长新印颇有才华。经过各部落大酋长民主选举,新印被确定为帝位继承人,并且入朝协助帝印枪主持朝廷工作。帝印枪去世,新印正式即位称帝)

大庭氏/居龙氏 (前7361年~前7224年)

[编辑]
  • 风 ? (伏羲氏政权初期,大庭氏为六大朝臣之一,被首任帝伏羲封为居龙氏,故大庭氏又称居龙氏)
  • 风 ? (前7706年,帝女娲将大庭氏封在了中原的具茨山)
  • 风 ? ( ? ——前7383年在位)

女帝新印 风新印(前7361年——前7335年在位,二十三岁被大庭氏族人推选为新一任大酋长,四十五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临潼)

女帝姯印 风姯印(前7335年——前7271年在位,帝新印的侄女,依然立都于临潼)

帝随象 风随象(前7271年——前7224年在位,帝姯印的族孙。帝姯印在随象十六岁的时候,便以自己年老多病为由,让他主持代理朝政,。翌年,她召集大伏羲氏族各部落大酋长开会,正式宣布立随象为帝位继承人。二十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临潼。这时,兴起于河南中原地区的柏皇氏一族强大起来,柏皇氏的女首领大酋长伏显积极领导灾民自救,同时尽最大努力支援受灾的部落,帮他们提供食物和住所,赢得了各部落族民的好评。各部落大酋长一致推举柏皇氏的大酋长伏显执掌朝政,取代大庭氏的执政权)

柏皇氏 (前7224年~前7085年)

[编辑]
  • 风 ? (前7720年,帝伏羲封柏皇氏大酋长为下相,为朝中的主政大臣)
  • 风 ? (前7706年,帝女娲执政时仍任用柏皇氏大酋长为下相,将其族封在柏香于王屋)
  • 风 ? ( ? ——前7227年在位)

女帝伏显 风伏显 (前7224年——前7191年在位,就任柏皇氏大酋长时只有二十五岁,二十八岁即帝位,立都于象邑)

女帝可塑 风可塑 (前7191年——前7159年在位,帝伏显的侄女,十几岁时就被推选为村长。在她二十岁时,便得到了帝伏显的重用,进入都城辅佐朝政,三十九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女帝郁莟 风郁莟 (前7159年——前7143年在位,帝可塑之女。二十九岁被确定为帝位继承人,三十九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女帝佘蓄 风佘蓄 (前7143年——前7085年在位,帝郁莟的侄女。二十三依岁即帝位,然立都于象邑。帝佘蓄去世后,大伏羲氏族各部落大酋长联合罢免了柏皇氏的执政权,一致推举伏羲氏大酋长象团为帝)

伏羲氏十二任帝

[编辑]
  • 风 ? (前7361年—— ? )
  • 风 ? ( ? ——前7088年在位)

女帝象团 风象团 (前7085年——前7024年在位,十五岁时便被族人推选为大酋长,十八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帝象团执政的晚年,没有把帝位传给纯血缘伏羲氏的后代,而是出以公心,重用中央氏大酋长象伟,并且立她为帝位继承人)

中央氏/中河氏 (前7024年~前6871年)

[编辑]
  • 风 ? (前7706年,被帝女娲封为上相,迁居沁阳于沁水流域)
  • 风 ? ( ? ——前7034年在位)

女帝象伟 风象伟(前7024年——前6990年在位,十九岁便当选为中央氏的大酋长,二十九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女帝节触 风节触(前6990年——前6955年在位,帝象伟是她的母辈。满二十岁的时候,帝象伟召集各部落大酋长开会,提议立节触为帝位继承人,三十一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女帝伏案 风伏案(前6955年——前6931年在位,帝节触是她的母辈。在二十四岁以前一直被族人冷落,方方面面都被人看不起。但她自己并不自卑,每天照旧高高兴兴。三十三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女帝曲秦 风曲秦(前6931年——前6896年在位,帝伏案是她的母辈。少女时代是在祥和的太平盛世度过的,因为她从小就聪明机灵,颇得族人喜欢。成人后她得到村民们的拥护,陆续被推上村长、社长等领导岗位。三十二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女帝随秦 风随秦(前6896年——前6871年在位,帝曲秦是她的母辈。二十帝二岁帝曲秦推举隋秦为帝位继承人,二十八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帝随秦死后,大伏羲氏族更加混乱了。各部落大酋长都想争夺执政权,相互间剑拔弩张,局势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纯血缘伏羲氏的大酋长只好出来主持政务,召开各部落大酋长会议,讨论由哪个部落来执政。但争执了很久也没有结果,各部落大酋长互不相让,唇枪舌剑,据理力争。最后大家一致同意继续由纯血缘伏羲氏来执政。这样,伏羲氏的大酋长晁安便被推上了帝位)

伏羲氏十三任帝

[编辑]
  • 风 ? (前7024年—— ? )
  • 风 ? ( ? ——前6896年在位)

帝晁安 风晁安(前6871年——前6856年在位,十七岁被推上了伏羲氏的大酋长,二十五岁入帝都协助国君主持朝政,三十二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帝。晁安为了讨好栗陆氏大酋长伏安,对她言听计从百依百顺。有一次,伏安只是偶尔提起喜欢豹皮褥子,晁安便记在了心上,决定亲自上山去射猎豹子,把上好的豹皮奉献给伏安。帝晁安在横梁山打猎追踪一只豹子时失足摔下山崖,摔得头破血流骨断筋折,不及救治,当场气绝身亡。由于多年来伏安一直协助帝晁安处理国政,而且她也的确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各部落大酋长便一致推举伏安为帝位继承人。这样,栗陆氏便正式成为执政部落)

栗陆氏/黑龙氏/水龙氏 (前6856年~前6732年)

[编辑]
  • 风 ? (前7720年,帝伏羲命栗陆氏居北为冬官,其族最初占据的是黄河以北之地,为北方之栗邑,号黑龙氏或水龙氏)(
  • 风 ? (前7706年,帝女娲命栗陆氏居于西华及栗广之野,专门负责水利建设,堪称世袭水利专家)
  • 风 ? ( ? ——前6872年在位)

女帝伏安 风伏安 (前6856年——前6826年在位,十八岁被推选为栗陆氏的大酋长,三十四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女帝起望 风起望 (前6826年——前6801年在位,帝伏安的外甥女,起望的母亲只是栗陆氏部落的一名普通女子,她和帝伏安是同代姐妹。依然立都于象邑)

女帝河圭 风河圭 (前6801年——前6732年在位,帝起望是她的母辈。二十八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帝河圭听说伏羲氏部落出了位德才兼备的少女,便宣召她到帝都工作,让她管理朝政上的一些日常琐事。这位少女果然不是平庸之辈,对所做之事尽职尽责,工作十分出色。她召集各部落大酋长议事,宣布立纯血缘伏羲氏的女子圭嬜为帝位继承人)

伏羲氏十四任帝

[编辑]
  • 风 ? ((前6856年—— ? )
  • 风 ? ( ? ——前6734年在位)

帝圭嬜 风圭嬜(前6732年——前6666年在位,十五岁时入朝辅政代管天下,十七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帝圭嬜晚年时也效法先帝河圭,没有在本氏族中挑选接班人,而是重用功勋卓著的骊连氏大酋长泰望,并且亲自向上天和大伏羲氏族臣民举荐泰望为帝位继承人)

骊连氏/骊畜氏/厘连氏/昆连氏 (前6666年~前6477年)

[编辑]
  • 风 ? (前7706年,女娲为帝时封骊连氏于骊山,葛天氏于长葛,阴康氏于太康,共同主管农业生产。前7705年,共工氏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帝女娲命骊连氏率族人与祝融氏族联合攻打共工氏,将共工氏一族赶往祁连山以北)
  • 风 ? ( ? ——前6679年在位)

女帝泰望 风泰望(前6666年——前6631年在位,十七岁被骊连氏部落推选为大酋长,二十五岁入朝中辅佐朝政,一年后帝圭嬜正式确定她为帝位继承人。三十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帝施公 风施公(前6631年——前6598年在位,帝泰望的侄子。三十七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帝团良 风团良(前6598年——前6554年在位,帝施公是他的父辈。二十八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帝冠象 风冠象(前6554年——前6515年在位,帝团良是他的父辈。前6563年,西戎部落入侵大伏羲氏族的西部边境。帝团良听说冠象领导的村子男女都善于打架,便命令冠象为首领,由他在全族中挑选五百名勇士进行训练,然后前去征讨西戎的入侵者。他提出只要男人不要女人,借以证明冲锋陷阵男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冠象因其功勋卓著,被帝团良任命为辅政大臣。三十一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帝团伏 风团伏(前6515年——前6477年在位,帝冠象是他的父辈。三十三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伏秧山中坠崖殒命后,大伏羲氏族各部落大酋长联合罢免了赫胥氏的执政权。几个较大的氏族部落争夺帝位,大伏羲氏族内部出现了纷争。这时,纯血缘伏羲氏的团暤挺身而出,制止了执政权的争夺,平息了氏族内部的混乱。于是,各部落一致推举团暤为帝)

赫胥氏/华胥氏/赤龙氏(前6477年~前6352年)

[编辑]
  • 风 ? (帝伏羲封赫胥氏居南,为夏官,号赤龙氏。是大伏羲氏族最初六十四个部落的骨干,取得政权是最为轻松的)
  • 风 ? ( ? ——前6486年在位)

女帝伏义 风伏义(前6477年—前6450年在位,十九岁时被赫胥氏族民推举为本部落的大酋长。三年后,被帝团伏召入帝都辅佐朝政。帝团伏晚年时把她立为帝位继承人,二十八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女帝娍义 风娍义(前6450年——前6415年在位,帝伏义是她的母辈。十几岁时就成了本部落青年中的佼佼者,三十三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娍义便把骊连氏葵兴留下来做了自己的丈夫,生有两男一女)

女帝肆杤 风肆杤(前6415年——前6384年在位,帝娍义的女子。四十一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帝归纹 风归纹(前6384年——前6367年在位,帝肆杤是他的姑母。四十三岁即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帝伏秧 风伏秧(前6367年——前6352年在位,帝归纹是他的父辈。二十六岁即位,依然立都于象邑。帝伏秧在华山打猎时被摔死,各部落族民一致认为赫胥氏政治腐败,难以服众,已经没有资格继续执政了。于是大伏羲氏族各部落大酋长联合罢免了赫胥氏的执政权,并且一致支持团暤为帝)

伏羲氏十五任帝

[编辑]
  • 风 ? (前6666年—— ? )
  • 风 ? ( ? ——前6359年在位)

女帝团暤 风团暤(前6352年——前6323年在位,二十六岁时就被推选为伏羲氏的大酋长,三十三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帝团暤执政的晚期,重用尊卢氏大酋长秦枪为执政大臣,并把他推举为帝位继承人)

尊卢氏 (前6323年~前6178年)

[编辑]
  • 风 ? (在燧人氏晚期,燧人氏柯约耶劳的一个分支,于环江上游建元城)
  • 风 ? (柯约耶劳的后世沿桑干河及支流黄水河发展,迁居于浑河、壶流河,建都于代王城)
  • 风 ? (再迁都于涿鹿山,建洛乌城)
  • 风 ? (北迁于大王店,建都于遂城,定天地之中灵台)
  • 风 ? (前7706年,帝女娲封尊卢氏于鸿卢水)
  • 风 ? ( ? ——前6332年在位)

女帝秦枪/伏牛山女侠 风秦枪(前6323年——前6288年在位,二十七岁被尊卢氏族人推选为新一任大酋长,三十六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女帝革池 风革池(前6288年——前6254年在位,帝秦枪之女儿。三十八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女帝枪兰 风枪兰(前6254年——前6228年在位,帝革池之女儿。十五岁的时候,她的武功就已经成为大伏羲氏族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四十四岁即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女帝三那 风三那 (前6228年——前6196年在位,帝枪兰之女儿。四十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她先后生下了十几名儿女,其中有几位出生后就死了,长大成人的只有生五女二男)

帝革兰 风革兰(前6196年——前6178年在位,帝三那之子。帝三那的儿女们都想继承帝位,但帝三那宠爱小儿子革兰,最后不顾多数人的反对,推举他为帝位继承人。三十三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革兰死后,大伏羲氏族各部落的大酋长联合罢免了尊卢氏的执政权,拥立祝融氏大酋长赤禅为帝)

祝融氏 (前6178年~前6078年)

[编辑]
  • 风 ? (燧人氏发明利用火的能源为人类造福开始,一直担当着管理火的重任,故此人们都称祝融氏为火神)
  • 风 ? (三万年时,居住在昆仑山上的燧人氏族团因雪线下移,被迫分两路转移)
  • 风 ? (进入长江以南,发展成为燧人氏苗蛮集团即燧人氏的黑虎的一个分支)
  • 风 ? (家乡遭遇大洪水,族民分散逃亡,其中一支转移到了关中一带,居住在太白山,这些当与黑虎支祝融氏居住于此有关)
  • 风 ? (前7705年,共工氏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帝女娲怒而命火正祝融氏率南方部族北伐共工氏,又命骊连氏率族人与祝融氏族联合攻打共工氏,将共工氏一族赶往祁连山以北)
  • 风 ? ( ? ——前6184年在位)

女帝赤禅 风赤禅(前6178年——前6141年在位,十九岁时就被推举为祝融氏部落的大酋长,二十五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生有两个儿子,长附前,次洛枪)

帝洛枪 风洛枪(前6141年——前6124年在位,帝赤禅是他的母亲。三十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帝附前 风附前(前6124年——前6110年在位,帝赤禅是他的母亲,帝洛枪是他的同母弟弟。前6141年,他的母亲帝赤禅去世后,附前的弟弟洛枪继承了帝位,三十六岁而他自己则快快乐乐地继续当他的祝融氏部落大酋长。五十三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帝洛前 风洛前(前6110年——前6078年在位,帝赤禅是他的祖母。帝洛枪和帝附前都是他的舅父。他的母亲是祝融氏部落的一名普通女子。附前即位称帝后便开始重用洛前,把他由普通村民逐渐提拔为村长、社长、族长、大酋长,后来又把他调入帝都辅政,正式确定他为帝位继承人。三十四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 风 ? (帝戏器时,魁隗氏少女与祝融氏少年婚会,魁隗氏少女为了纪念自己的男人,同时也为了给儿子明确身世,便给起名叫祝融。前4827年,帝戏器去世,祝融即位称帝)

伏羲氏十六任帝

[编辑]
  • 风 ? ((前6323年—— ? )
  • 风 ? ( ? ——前6096年在位)

女帝桑味 风桑味(前6078——前6044年在位,二十四岁被推选为伏羲氏部落的大酋长,四十二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帝桑味执政的晚年,重用混沌氏大酋长伏纪为相,主持朝政。由于工作出色,桑味便推举她为帝位继承人)

后混沌氏 (前6044年~前5884年)

[编辑]
  • 风 ? (前7706年,帝女娲封混沌氏于昆吾屯留)
  • 风 ? (迁居于黄河以北)
  • 风 ? ( ? ——前6051年在位)

女帝伏纪 风伏纪 (前6044年——前6005年在位,二十岁时就当上了混沌氏的大酋长,二十七岁帝桑味把风伏纪召入帝都,封为上相,主持朝政。三年后,帝桑味正式推举她为帝位继承人。三十二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女帝随嬄 风随嬄 (前6005年——前5970年在位,帝伏纪的外甥女,她的母亲和帝伏纪是堂姐妹。二十八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女帝鹏烁 风鹏烁 (前5970年——前5923年在位,帝随嬄是她的姨母,她的母亲是混沌氏的一名普通女子。三十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女帝茜河 风茜河 (前5923年——前5884年在位,帝鹏烁是她的姨母。三十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茜河死后,大伏羲氏族在纯血缘伏羲氏大酋长的主持下,召集各部落大酋长开会,联合罢免了混沌氏的执政权,推举在抗洪救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昊英氏大酋长规辛为帝)

皞英氏/潜龙氏 (前5884年~前5763年)

[编辑]
  • 风 ? (帝伏羲封昊英氏为潜龙氏,最初的六十四国之一,负责制造甲历)
  • 风 ? (前7706年,帝女娲仍命昊英氏为历官,主修甲历,准其居伊水鸣皋)
  • 风 ? ( ? ——前5891年在位)

女帝规辛 风规辛 (前5884年——前5847年在位,二十九岁已经是昊英氏大酋长,三十六岁即帝位,迁都于遂城)

女帝金乌 风金乌 (前5847年——前5803年在位,帝规辛的外甥女。三十岁即位,依然立都于遂城)

帝掮师 风掮师 (前5803年——前5763年在位,帝金乌是他的姨母。三十二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遂城。掮师死后,因为没有确立帝位继承人,昊英氏部落内乱,有几个人都想争夺帝位继承权,因此发生了窝里斗。大伏羲氏族各部落大酋长联合罢免了昊英氏的执政权,推举纯血缘伏羲氏的大酋长雪河为帝)

伏羲氏十七任帝

[编辑]
  • 风 ? (前6044年—— ? )
  • 风 ? ( ? ——前5776年在位)

女帝雪河 风雪河(前5763——前5722年在位,十七岁被族人推举为伏羲氏的大酋长,三十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遂城。帝雪河在晚年时推举有巢氏的大酋长汝信为帝位继承人。她认为汝信才可以担当起治国的重任)

后有巢氏 (前5722年~前5649年)

[编辑]
  • 风 ? (伏羲女娲氏政权早期的六十四国之一,成为伏羲女娲氏政权的属国)
  • 风 ? (前7706年,帝女娲封有巢氏于朝城,也称巢邑)
  • 风 ? (改名巢邑为朝邑,但其族大部分仍居住在中原的朝邑)
  • 风 ? (来定居于今安徽寿县华祖乡一带,以农业和渔业为主)
  • 风 ? ( ? ——前5726年在位)

女帝汝信 风汝信(前5722年——前5682年在位,二十五岁被推选为有巢氏首领大酋长,二十九岁即帝位,前5720年迁都于泌阳)

帝罗秦 风罗秦(前5682年——前5649年在位,帝汝信他的姨母。三十岁即帝位,依然立都泌阳。葛天氏部落的大酋长风诰利用帝罗秦对他的信任和执掌朝政的方便条件,广交朝中大臣和各部落的大酋长,大肆扩张自己的政治势力,不久便控制了整个朝政,完全架空了有巢氏二任帝罗秦。风诰逐渐不把帝罗秦放在眼里,朝中的大小事情都由他自己说了算)

葛天氏/盖天氏/青龙氏/苍龙氏 (前5649年~前5539年)

[编辑]
  • 葛天氏一世 风 ? (帝伏羲统一中原后,葛天氏曾作歌八阕,歌颂伏羲氏族东迁创业的史迹,居于豫中平原腹地一处有山有水的地方,最初的六十四国之一。前7720年,帝伏羲命葛天氏居东,为春官,号青龙氏,又称苍龙氏)
  • 葛天氏二世 风 ? (前7706年,帝女娲命葛天氏于长葛,骊连氏于骊山,阴康氏于太康,共同主管农业生产)
  • 葛天氏三世 风 ?
  • 葛天氏四世 风 ?
  • 葛天氏五世 风勾芒[风句芒] (帝太昊执政时,提升葛天氏勾芒木正为天栋勾陈柱下史总官,并拜为上相,改任长子重代替勾芒木正之职,主东方木星,龙星的观测)
  • 葛天氏六世 风 ?
  • 葛天氏七世 风 ?
  • 葛天氏八世 风 ?
  • 葛天氏九世 风 ?
  • 葛天氏十世 风 ?
  • 葛天氏十一世 风 ?
  • 葛天氏十二世 风 ?
  • 葛天氏十三世 风 ?
  • 葛天氏十四世 风 ?
  • 葛天氏十五世 风 ?
  • 葛天氏十六世 风 ?
  • 葛天氏十七世 风 ?
  • 葛天氏十八世 风 ?
  • 葛天氏十九世 风 ?
  • 葛天氏二十世 风 ?
  • 葛天氏二十一世 风 ?
  • 葛天氏二十二世 风 ?
  • 葛天氏二十三世 风 ?
  • 葛天氏二十四世 风 ?
  • 葛天氏二十五世 风 ?
  • 葛天氏二十六世 风 ?
  • 葛天氏二十七世 风 ?
  • 葛天氏二十八世 风 ?
  • 葛天氏二十九世 风 ?
  • 葛天氏三十世 风 ?
  • 葛天氏三十一世 风 ?
  • 葛天氏三十二世 风 ?
  • 葛天氏三十三世 风 ?
  • 葛天氏三十四世 风 ?
  • 葛天氏三十五世 风 ?
  • 葛天氏三十六世 风 ?
  • 葛天氏三十七世 风 ?
  • 葛天氏三十八世 风 ?
  • 葛天氏三十九世 风 ?
  • 葛天氏四十世 风 ?
  • 葛天氏四十一世 风 ?
  • 葛天氏四十二世 风 ?
  • 葛天氏四十三世 风 ?
  • 葛天氏四十四世 风 ?
  • 葛天氏四十五世 风 ?
  • 葛天氏四十六世 风 ?
  • 葛天氏四十七世 风 ?
  • 葛天氏四十八世 风 ?
  • 葛天氏四十九世 风 ?
  • 葛天氏五十世 风 ?
  • 葛天氏五十一世 风 ?
  • 葛天氏五十二世 风 ?
  • 葛天氏五十三世 风 ?
  • 葛天氏五十四世 风 ?
  • 葛天氏五十五世 风 ?
  • 葛天氏五十六世 风 ?
  • 葛天氏五十七世 风 ?
  • 葛天氏五十八世 风 ?
  • 葛天氏五十九世 风 ?
  • 葛天氏六十世 风 ?
  • 葛天氏六十一世 风 ?
  • 葛天氏六十二世 风 ?
  • 葛天氏六十三世 风 ? ( ? ——前5661年在位)

帝风诰 风风诰 (前5649年——前5614年在位,十九岁时当选为葛天氏部落的大酋长,二十五岁时被帝罗秦召入帝都任执政大臣。三十二岁帝罗秦去世,风诰立刻召集朝中大臣和各部落大酋长开会,选举伏羲女娲氏政权的新一任帝。选举结果是早在人们意料之中,风诰坐上了伏羲女娲氏政权六十一任帝的宝座,依然立都于泌阳)

女帝峙龙 风峙龙 (前5614——前5571年在位,十几岁就开始帮助村长处理一些生产和生活上的事情,赢得了族人的好评。后来村长改选,她被选为村长,因才华出众,又陆续被推选为社长、族长,二十三岁时就被推选为葛天氏部落的大酋长。二十八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泌阳)

女帝达河 风达河 (前5571——前5539年在位,峙龙的外甥女,三十三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泌阳。后主动让位给阴康氏大酋长荷曲,自己回到了故乡藤邑安度晚年,前5536年冬天去世)

阴康氏/黄龙氏 (前5539年~前5377年)

[编辑]
  • 风 ? (燧人氏东迁时有两个支脉居住在这里,一支居住在磬玉山下的平原地带,称作阴氏;一支居住在磬玉山高地,称作康氏)
  • 风 ? (阴氏与康氏成为两个互为婚姻的部落联合体,始称作阴康氏)
  • 风 ? (前7720年,帝伏羲以阴康氏为中官,号黄龙氏)
  • 风 ? (前7706年,帝女娲命阴康氏于太康,葛天氏于长葛,骊连氏于骊山,共同主管农业生产)
  • 风 ? ( ? ——前5547年在位)

女帝荷曲 风荷曲 (前5539年——前5496年在位,二十二岁为阴康氏大酋长,于是各部落大酋长共同推举风荷曲为执政大臣,协助帝达河治理朝政。三十岁即帝位,仍都于泌阳,不久将都城迁回到故都象邑)

女帝达耳 风达耳 (前5596年——前5451年在位,帝荷曲是她的姨母。三十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女帝媒兰 风媒兰 (前5451年——前5417年在位,帝达耳是她的姨母。三十七岁即位,依然立都于象邑)

女帝立路 风立路 (前5417年——前5377年在位,帝媒兰是她的姨母。三十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象邑立路。帝立路终生没有结婚。六十岁以后,她因体弱多病,政务上的事情基本上都交给了伏羲氏大酋长因康。她已经无法也不可能再推荐本部落的后人上台执政了,便正式宣布推举纯血缘伏羲氏大酋长因康为帝位继承人)

伏羲氏十八任帝

[编辑]
  • 风 ? (前5722年—— ? )
  • 风 ? ( ? ——前5389年在位)

女帝因康 风因康 (前5377年——前5346年在位,二十岁被族人推举为大酋长,二十七岁入帝都主持朝政,三十二岁即帝位,仍立都于象邑。因康晚年时重用朱襄氏大酋长墙烁为执政大臣,立朱襄氏大酋长墙烁为帝位继承人)

朱襄氏 (前5346年~前5274年)

[编辑]
  • 风 ? (朱氏和襄氏两个部落互为婚姻的部落联合体叫朱襄氏)
  • 风 ? (前7720年,帝伏羲以朱襄氏为左监)
  • 风 ? (前7706年,帝女娲命朱襄氏为史官,居柘城,主造书契)
  • 炎帝 风烁旺 ( ? ——前5361年在位,活到一百零九岁)

女帝墙烁 风墙烁 (前5346年——前5303年在位,十八岁被推举为本部落的大酋长,二十七岁帝因康把风墙烁召入都邑任命她为执政大臣,三十三岁即帝位,仍立都于象邑)

女帝泽治 风泽治 (前5303年——前5274年在位,二十三岁帝墙烁正式任命风泽治为辅政大臣,辅佐朝政。四十三岁即帝位,仍立都于象邑。在泽治执政的后期,她已经无法控制大伏羲氏族的整个局面了。几个势力强大的部落,不仅不服从她的命令,甚至还喊出口号要与朱襄氏争夺帝位。在这种情况下,她不敢继续把帝位传给本部落的后人,便推荐了伏羲氏年轻的大酋长渭茂为帝位继承人)

伏羲氏十九任帝

[编辑]
  • 风 ? (前5346年—— ? )
  • 风 ? ( ? ——前5288年在位)

女帝渭茂 风渭茂 (前5274——前5241年在位,二十一岁被推举为伏羲氏部落的大酋长,三十三岁帝泽治召入帝都,任命为执政大臣。三十五岁即帝位,仍立都于象邑。帝渭茂到了执政的后期,由于年老体衰,没有能力再亲临各部落去工作,她便召无怀氏的大酋长苍芒入都辅政,任命她为执政大臣。因为苍芒工作出色,后来帝渭茂便推举她为帝位继承人)

无怀氏(前5241年~前5175年)

[编辑]
  • 风 ? (燧人氏东迁分流于北方的风姓支脉,居住地主要集中在今河南焦作市的武陟县和温县一带,武陟县古称怀邑)
  • 风 ? (前7706年,帝女娲封无怀氏于裴城)
  • 风 ? ( ? ——前5256年在位)

帝苍芒 风苍芒(前5241年——前5209年在位,二十三岁为无怀氏部落的大酋长,二十七岁帝渭茂提拔风苍芒为执政大臣,留在帝都辅佐朝政。三十八岁即帝位,仍立都于象邑)

帝节曲 风节曲(前5209——前5175年在位,帝苍芒是她的姨母。三十五岁即帝位,仍立都于象邑。在节曲执政时期,女娲氏开始争夺帝位,争夺大伏羲氏的执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帝节曲为了维护大伏羲氏族的完整和统一,晚年时只好推荐纯血缘伏羲氏的大酋长风和为帝位继承人)

伏羲氏二十任帝至伏羲氏二十四帝

[编辑]
  • 风 ? (前5241年——前5205年在位)

帝风和 风风和(前5175年——前5151年在位,十七岁被推选为本部落的大酋长,四十七岁即帝位,仍立都于象邑)

帝节氏 风节氏(前5151年——前5117年在位,仍立都于象邑)

帝太河 风太河(前5117年——前5073年在位,迁都于宛丘)

帝大耀 风大耀(前5073年——前5035年在位,仍立都宛丘)

帝节芒 风节芒(前5035年——前5008年在位,仍立都宛丘。炎帝魁隗氏率族人入主中原,纯血缘伏羲氏族人被迫放弃中原,退守山东半岛,自此退出中原的历史舞台)

女娲氏

[编辑]
  • 女娲氏二世 风 ? (前7653年—— ? )
  • 女娲氏三世 风 ?
  • 女娲氏四世 风 ?
  • 女娲氏五世 风 ? (帝太昊娶五世女娲氏女子为妻,生有四子。长子名重,次子名该,三子名修,四子名熙)
  • 女娲氏六世 风皇娥[风书戚] (白帝太昊的次子风该的妻,帝少昊风挚的母亲)
  • 女娲氏七世 风 ? (帝少昊有两位重要的妻子。一位是女娲氏族的女子“羲和”,一位是西陵氏女子“常羲”。羲和和常羲后来发展成为两大部族,是伏羲女娲政权的重要力量)
  • 女娲氏八世 风 ?
  • 女娲氏九世 风 ?
  • 女娲氏十世 风 ?
  • 女娲氏十一世 风 ?
  • 女娲氏十二世 风 ?
  • 女娲氏十三世 风 ?
  • 女娲氏十四世 风 ?
  • 女娲氏十五世 风 ?
  • 女娲氏十六世 风 ?
  • 女娲氏十七世 风 ?
  • 女娲氏十八世 风 ?
  • 女娲氏十九世 风 ?
  • 女娲氏二十世 风 ?
  • 女娲氏二十一世 风 ?
  • 女娲氏二十二世 风 ?
  • 女娲氏二十三世 风 ?
  • 女娲氏二十四世 风 ?
  • 女娲氏二十五世 风 ?
  • 女娲氏二十六世 风 ?
  • 女娲氏二十七世 风 ?
  • 女娲氏二十八世 风 ?
  • 女娲氏二十九世 风 ?
  • 女娲氏三十世 风 ?
  • 女娲氏三十一世 风 ?
  • 女娲氏三十二世 风 ?
  • 女娲氏三十三世 风 ?
  • 女娲氏三十四世 风 ?
  • 女娲氏三十五世 风 ?
  • 女娲氏三十六世 风 ?
  • 女娲氏三十七世 风 ?
  • 女娲氏三十八世 风 ?
  • 女娲氏三十九世 风 ?
  • 女娲氏四十世 风 ?
  • 女娲氏四十一世 风 ?
  • 女娲氏四十二世 风 ?
  • 女娲氏四十三世 风 ?
  • 女娲氏四十四世 风 ?
  • 女娲氏四十五世 风 ?
  • 女娲氏四十六世 风 ?
  • 女娲氏四十七世 风 ?
  • 女娲氏四十八世 风 ?
  • 女娲氏四十九世 风 ?
  • 女娲氏五十世 风 ?
  • 女娲氏五十一世 风 ?
  • 女娲氏五十二世 风 ?
  • 女娲氏五十三世 风 ?
  • 女娲氏五十四世 风 ?
  • 女娲氏五十五世 风 ?
  • 女娲氏五十六世 风 ?
  • 女娲氏五十七世 风 ?
  • 女娲氏五十八世 风 ?
  • 女娲氏五十九世 风 ?
  • 女娲氏六十世 风 ?
  • 女娲氏六十一世 风 ?
  • 女娲氏六十二世 风 ?
  • 女娲氏六十三世 风 ?
  • 女娲氏六十四世 风 ?
  • 女娲氏六十五世 风 ?
  • 女娲氏六十六世 风 ?
  • 女娲氏六十七世 风 ?
  • 女娲氏六十八世 风 ?
  • 女娲氏六十九世 风 ?
  • 女娲氏七十世 风 ?
  • 女娲氏七十一世 风 ? (帝节曲执政时期,女娲氏开始争夺帝位,女娲氏便宣称如果下一届帝继续由无怀氏担任,女娲氏部落就退出大伏羲氏族联盟,宣告独立)
  • 女娲氏七十二世 风 ? (帝节氏执政时期,女娲氏大酋长公然向伏羲氏政权挑战,便率领族民在宛丘西“一溜十八岗”的高地上修建了女娲城,对伏羲氏政权构成了很大威胁)
  • 女娲氏七十三世 风 ? (帝太河执政时期,女娲氏部落继续和伏羲氏对抗,隔三岔五就向伏羲氏部落挑衅,搅扰得伏羲氏不得安宁,帝太河只好将帝都迁到了帝太昊时所建的宛丘)
  • 女娲氏七十四世 风 ? (帝大耀执政时期,大伏羲氏族混乱更加严重,女娲氏部落不仅公开叛离大伏羲氏族,联合其他部落,攻打纯血缘伏羲氏)

女娲氏七十五世 女娲帝 风 ? (帝节芒即位后不久,女娲部落的大酋长公开宣布称帝,立都于宛丘西一溜十八岗的女娲城,自此大伏羲氏族内部更加混乱,你争我夺,相互攻杀赤。帝魁隗乘大伏羲氏族内部混战之际,率领长江流域数十个部落北征,向伏羲女娲氏政权发难,女娲氏此刻为求自保都纷纷向魁隗氏投降)

炎帝两氏

[编辑]

魁隗氏 (前5008年~前4513年)

[编辑]
  • 桑水氏/赤水氏 听訞 ( ? ——前5010年在位,把赤水氏大酋长的位置让给姜魁隗)

赤帝/帝魁隗 姜魁隗[姜柱](前5008年——前4951年在位,魁隗的母亲是有蟜氏的女首领任姒,父亲是少典氏部落的一名普通男子。少典生两子:长子炎帝、次子勖其。魁隗十九岁当上了赤水氏部落的大酋长,二十一岁即帝位,废弃了伏羲氏的都城宛丘,立都于陈仓)

帝炎居 姜炎居(前4951年——前4918年在位,父亲是帝魁隗,母亲是赤水氏的女子听訞。四十五岁即帝位,将帝都迁到了祁连山以东古浪河畔的古浪镇)

女帝节并 姜节并(前4918年——前4876年在位,帝炎居是她的舅父,她的母亲是帝炎居的妹妹。二十二岁即帝位,将帝都迁于偏城)

帝戏器 姜戏器(前4876年——前4827年在位,帝节并的族侄。二十三岁即帝位,迁都于不周山)

帝祝融 姜祝融(前4827年——前4781年在位,依然立都于不周山。帝祝融的母亲魁隗氏少女与祝融氏少年婚会,虽然出生于魁隗氏族,实乃祝融氏之后。祝融少年时便以才德出众而闻名于世。帝戏器看他是棵好苗子,便对他进行重点培养,使其精通治国之道,晚年时帝戏器将祝融立为帝位继承人)

  • 帝长琴 姜长琴(帝祝融娶骊山氏女子为妻,生一子长琴,立为帝位继承人。帝祝融死后,长子长琴即位称帝,共工氏不服,率本部族众征讨。长琴也率领祝融氏族人与其对抗,双方进行了一场恶战。结果,共工击败了祝融之子长琴,长琴被迫放弃帝位,带领着祝融氏部族离开帝都。共工进入帝都,宣布自立为帝,此后长琴的这一支脉改称炎帝祝融氏,仍与共工氏所对抗,此后数十年,两个部族经常因为生活和生产上的一些事情发生争斗)

帝共工 姜共工(前4781年——前4740年在位,立都西于川。帝共工母亲和共工氏族人婚会,共工氏男子走婚于魁隗氏族,与魁隗氏女子成婚生下了一名男子,取名共工。前4766年,神农氏第十代大酋长姜农以讨伐叛乱为由,率中原各部落联合西征,击败了魁隗氏族。帝共工失去帝位,仍为本部落大酋长,继续执政二十五年,其死后传位于侄子姜后土。但其宗族所属部落的势力依然十分强大,一直与执政的神农氏相对抗)

  • 姜后土(前4740年--前4696年在位,死后传位于侄子姜噎鸣)
  • 姜噎鸣(前4696年--前4676年在位,死后传位于族弟姜信)
  • 姜信(前4676年--前4643年在位,死后传位于侄子姜赤召)
  • 姜赤召(前4643年--前4603年在位,死后传位于侄子姜墙夷)
  • 姜墙夷(前4603年--前4584年在位,死后传位于族弟姜捷个)
  • 姜捷个(前4584年--前4557年在位,死后传位于族弟姜大笪)
  • 姜大笪(前4557年--前4535年在位,死后传位于族弟姜大汉)
  • 姜大汉(前4535年--前4515年在位,死后传位于族侄姜夸父)
  • 姜夸父(前4515年--前4513年在位,被黄帝政权所灭)

神农氏 (前5032年~前4513年)

[编辑]
  • 神农氏第一代 姜 ?(前5032年---前5001年在位,为伏羲女娲政权的大典氏,为柱下史,世居秦岭以南的华阳地区。神农与魁隗为兄弟,他们的父亲皆为伏羲女娲氏集团的柱下史姜柱,世居秦岭以南的华阳地区。神农为长子,袭父爵为柱下史,魁隗为次子)
  • 神农氏第二代 姜 ?(前5001年---前4966年在位,炎帝魁隗氏称帝后恐神农氏与其争夺帝位,便将神农氏一族封在了洛水流域的熊耳山,仍袭柱下史之职)
  • 神农氏第三代 姜 ?(前4966年---前4930年在位)
  • 神农氏第四代 姜 ?(前4930年---前4896年在位)
  • 神农氏第五代 姜 ?(前4896年---前4857年在位)
  • 神农氏第六代 姜 ?(前4857年---前4828年在位)
  • 神农氏第七代 姜 ?(前4828年---前4806年在位)
  • 神农氏第八代 姜 ?(前4806年---前4788年在位)
  • 神农氏第九代 姜 ?(前4788年---前4767年在位)

烈山氏/厉山氏/连山氏 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 姜羭纥(前4766年——前4733年在位,神农乘炎帝魁隗氏内乱之机,联合中原地区各氏族各大部落西征,姜共工被迫让出帝位,建立炎帝神农氏政权,初都于陈留,前4761年迁都于宛丘。帝神农共有三子:长子临魁初封为烈山氏,帝神农命他迁居关中西部,在那里发展神农氏的势力。次子名叫姜居,被帝神农封为连山氏,命他迁居江南,在江南推广炎帝族的政治主张。三子名叫姜石年,帝神农封他为伊耆氏,又称伊祁氏,命他迁居渭水以西至秦岭一带,领导当地部落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姜石年后来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专门从事医学研究,使神农氏的医药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

帝临魁 姜临魁[姜雨、姜大隗](前4733年——前4692年在位,父亲是炎帝神农,母亲是莽水氏之女听谈。二十四即帝位,迁回都于陈留。帝临魁娶了三位妻子,先后生下了十几个儿女,但这些子女全都智力平平,唯有少妻生的小儿子姜承一枝独秀,从小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帝临魁认为他是继承帝业的最佳人选,晚年时便把他立为帝位继承人)

帝承 姜承[姜号](前4692年——前4655年在位,父亲是炎帝临魁。二十岁即帝位,前4689年迁都穷桑)

帝明 姜明[姜鈫、姜穗相](前4655年——前4628年在位,父亲是炎帝承,母亲是帝承的三夫人。二十岁即帝位,前4652年迁都于呜皋。前4638年兴起于黄河以北的史皇仓颉氏强大起来,公然称帝,与炎帝神农氏政权相对抗。帝明既而南巡至五岭,接得婺仙女生禄续。帝明奇之,欲使嗣位。禄续固让其兄,不敢奉命。帝明于是立帝宜为嗣,治北北,封王为泾阳王,治南方,号赤鬼国。泾阳王娶洞庭君之女神龙生貉龙君,貉龙君娶帝来之女妪姬生百男,是为百越之祖)

帝宜 姜宜[姜直、姜燕麦、姜宣](前4628年——前4582年在位,帝明的长子,初封在涞源。十五岁时,父亲为了考察他的工作能力,派他去管理物质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宜阳,让他独力治理该地。二十一岁即帝位,迁都于宜阳。前4584年九黎族首领风虺在河北称帝,国号“冀”。势力强大的九黎族对炎帝神农氏政权构成了很大威胁,帝姜宜命他的儿子姜来驻守涞源,以防九黎族人进犯)

帝来 姜来[姜笄](前4582年——前4563年在位,父亲是炎帝宜。帝宜娶伏羲氏女子为妻,生下了姜来。五十岁称帝,前4581年迁都于榆林。帝来晚年时,中国北方有两股势力强大起来。一是九黎蚩尤氏占据了太行山以东数千里之地,对中原地区正虎视眈眈。二是崛起于西部甘陕地区的轩辕氏,他们正在沿桑干河流域快速地向东部发展,企图与九黎蚩尤氏争夺太行山以东的广阔地域)

  • 姜节茎[姜并初、姜荐] (姜来的儿子,早死,没能继承帝位)

帝克 姜克[姜里、姜厘、姜揬、姜缙云、姜孟朝](前4563年——前4539年在位,祖父是炎帝来,父亲是姜节茎。十六岁时,祖父帝来把他封在承留,二十一岁即帝位,前4558年迁都于古阳。前4545年,东夷人骚扰和入侵神农氏东部边境,姜克命他的儿子十七岁的姜榆罔领兵驻守旧都伊川,并且在那里招募和筹建军队,与东夷人作战。姜榆罔不仅武功高强,而且精通战法。他多次击退东夷人的进攻,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姜克非常欣喜,对儿子进行了表扬和嘉奖)

帝榆罔 姜榆罔[姜参卢](前4539年——前4513年在位,父亲是炎帝克。二十二岁即帝位,初都于伊川,前4536年迁都于穷桑,前4532年又迁回都于伊川,前4527年再迁都于榆林.轩辕氏平定了四方,姜榆罔自知无力与轩辕氏抗争,只好答应让出帝位.黄帝降封炎帝姜榆罔为诸侯,封在洛水卢氏城.姜榆罔不肯受封,弃爵率家人迁徙江南,后定居湖南茶乡,于是以医为业,逝于前4494年)

九黎氏 (前4620年~前4404年)

[编辑]
  • 姜鼿 (前4620年--前4583年在位,帝虺的叔父,为九黎氏的创始人。率族人由故乡嶓冢山由西向东一路游牧,进入玉邦河流域定居下来)

帝虺 姜虺 (前4582年--前4556年在位,姜鼿去世,族人推选姜虺为大酋长,建都于龙门。不久又自立为帝,国号为冀,史称冀州)

帝吼 姜吼 (前4555年--前4540年在位,父亲是帝虺。三十二岁即位,将帝都迁至东暖泉,于桑干河南岸)

帝蚩尤/阪泉氏 姜蚩尤 (前4539年--前4515年在位,父亲是帝吼。十七岁即帝位,把国都迁到了涿鹿,涿鹿西南有一名泉称作阪泉,所以他便自号阪泉氏。帝蚩尤时与黄帝轩辕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经过十几年的征战,轩辕氏和神农氏联合击败了蚩尤氏,并将蚩尤残忍地杀死。这场战争便是中国远古历史上著名的涿鹿、阪泉之战。蚩尤族虽然兵败,但并不屈服于黄帝政权,仍与黄帝族展开顽强的斗争)

帝蚩啄 姜蚩啄 (前4514年--前4493年在位,父亲是帝吼。长兄帝蚩尤兵败被轩辕氏杀害,族人拥立姜蚩啄即帝位,立都于狼山西北的沙城)

帝回虻 姜回虻 (前4492年--年前4464年在位,父亲是帝蚩啄。黄帝军队一路进攻,帝回虻率族人逃离都城往东逃窜,经今北京市的延庆,继续往东,翻过燕山,进入今河北的承德市境内,建都于雾灵山。好在黄帝姬芒没有继续东征,回虻得以在雾灵山一隅安居下来)

帝螭 姜螭 (前4463年--前4435年在位,父亲是帝回虻,是帝回虻的少妃所生。黄帝轩辕氏政权出动大批军队,兵分两路越过燕山向九黎蚩尤氏部落发起猛烈的进攻。帝螭率族人穿过今兴隆县进入唐山境内后,稍事休息又继续南进,穿过遵化、玉田、丰南,直至滦南县,这才在滦南安居下来,并在当地重建都城。因为一路逃奔至此,便给都城命名为倴城。于是,姜螭便又在冀东建起了偏安小朝廷)

帝蚺 姜蚺 (前4434年--前4404年在位,帝姜螭的长子。前4432年,黄帝豕施行军事扩张政策,出兵东征,攻打偏安于冀东的九黎蚩尤氏政权。帝蚺兵败只好弃城逃亡,随行的族众多达数千人。一行直奔东北部山区。时值盛夏,酷热难当,轩辕军追至今古马镇一带,将士叫苦,军心浮动,于是便停止了追击,不久便撤军了。这时帝蚺率族人已经逃至今滦县一带,闻黄帝军队已经撤离,便驻扎下来,在当地开辟疆土,建城立都。前4404年,黄帝本决定趁其羽翼未丰迅速出兵剿灭,帝蚺率族民英勇反击,直至战死。只有少数幸存者逃入燕山东部的老龄,他们隐姓埋名,改族号为墨胎氏)

史皇氏 (前4637年~前4528年)

[编辑]
  • 风侯冈 (仓颉的母亲,史皇氏部落的一位女首领,主要活动在渭水流域)

史皇一世/仓帝/帝颉 仓颉[风颉] (前4637年--前4596年在位,二十三岁被族人推选为大酋长。当时正是炎帝神农氏帝明执政,仓颉认为自己独霸一方,于是拒绝朝拜炎帝,并且率族人东征。占据了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三十岁旋即自立为帝,立都于阳武)

史皇二世 帝菊 仓菊[风菊](前4596年--前4587年在位,依然立都于阳武)

史皇三世 帝虞 仓虞[风虞](前4587年--前4568年在位,依然立都于阳武)

史皇四世 帝乐 仓乐[风乐](前4568年--前4546年在位,依然立都于阳武)

史皇五世 帝硕 仓硕[风硕](前4546年--前4528年在位,,依然立都于阳武。北方轩辕氏入侵仓颉氏的统治区域,仓颉五世被击败后,率族人投降,旋即去帝号。仓颉六世以后,仓颉氏一直在黄帝轩辕氏朝中担任典史官)

黄帝

[编辑]

有熊氏

[编辑]
  • 有熊氏一世 公孙少典 (系无怀氏所生,娶有蟜氏女安登,曰任姒为妃生两子:长子炎帝、次子勖其)
  • 有熊氏二世 公孙勖其 (则嗣父少典之位,世为诸侯,故以公孙为姓。娶妃扶胥氏,生子二,长子臣𬳵、次子箕文)
  • 有熊氏三世 公孙臣𬳵 (袭父职,娶妃蜀山氏,生子芒昧)
  • 有熊氏四世 公孙芒昧 (袭父职,娶妃逿伊氏,生子夷粟)
  • 有熊氏五世 公孙夷粟 (袭父职,娶妃女仪氏,生子柏坚)
  • 有熊氏六世 公孙柏坚 (袭父职,娶妃赤水氏,生子讳节)
  • 有熊氏七世 公孙讳节 (袭父职,娶妃钜间氏,生子赫明)
  • 有熊氏八世 公孙赫明 (袭父职,娶妃廔利氏,生子封胥)
  • 有熊氏九世 公孙封胥 (袭父职,娶妃女娥氏,生子依卢)
  • 有熊氏十世 公孙依卢 (袭父职,娶妃九方氏,生子二,长子启昆、次子桓)

少典轩辕氏 (前5089年——前4936年)

[编辑]
  • 少典轩辕氏一世 枪术(前5089年——前5049年在位,女性。枪术的母亲为雷泽氏,因以龟和鼋为图腾,故而称天鼋氏,后被讹传为轩辕氏,于是天鼋氏就变成了轩辕氏)
  • 少典轩辕氏二世 茴芒(前5049年——前5016年在位,女性。立都于岚皋)
  • 少典轩辕氏三世 赤哲 (前5016年——前4969年在位,女性。立都于长安)
  • 少典轩辕氏四世/有熊氏十一世 大迥[公孙启昆](前4969年——前4936年在位,娶有蟜氏之女附宝为妃,因走婚入赘于方雷氏部落,被推选为大酋长,立都于千阳。大迥死后传位给方雷氏女附宝的儿子黄夷,始称姬姓黄夷氏)

姬姓黄夷氏 (前4936年——前4513年)

[编辑]
  • 姬姓黄夷氏一世 人文初祖/新朝太初祖 土德王/帝鸿氏 姬黄夷[公孙黄夷、公孙伯荼](前4936年——前4900年在位,立都于轩辕谷,少年时便在家中发明了独轮车。古时候称车蓬为“轩”,车轮为“辕”,因黄夷发明了独轮车,人们便称他为轩辕氏)
  • 姬姓黄夷氏二世 姬大号 (前4900年——前4861年在位,立都于镇原)
  • 姬姓黄夷氏三世 姬节过 (前4861年——前4813年在位,立都于姬塬)
  • 姬姓黄夷氏四世 姬号泽(前4813年——前4774年在位,立都于雷牙)
  • 姬姓黄夷氏五世 姬葛应(前4774年——前4741年在位,立都于黄龙)
  • 姬姓黄夷氏六世 姬回样(前4741年——前4706年在位,立都于方山)
  • 姬姓黄夷氏七世 姬昌奎(前4706年——前4663年在位,立都于轩岗)
  • 姬姓黄夷氏八世 姬象爻[姬象女](前4663年——前4609年在位,立都于天镇。炎、黄、共工战争,黄帝胜)
  • 姬姓黄夷氏九世 姬连邦(前4609年——前4558年在位,立都于南天门。炎、蚩、黄、共工战争,黄帝胜)
  • 姬姓黄夷氏十世 姬邦卉[姬邦共](前4558年——前4514年在位,亲父是少典轩辕氏十三任大酋长姬连邦。立都于云州,南征北战,东讨西杀,先后征服了仓颉氏、蚩尤氏、少昊氏、魁隗氏、神农氏,还没来得及坐上帝位就病死了)

黄帝轩辕氏 (前4513年——前4053年)

[编辑]

帝芒 姬芒 (前4514年——前4476年在位,父亲是少典轩辕氏十四任大酋长姬邦卉。三十岁继承黄夷氏大酋长之位,遂在原涿鹿城以北重建都城,仍称涿鹿城,前4513年三十一岁正式称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天子’的人,建立黄帝政权)

帝蔡 姬蔡 (前4476年——前4437年在位,父亲是黄帝芒。依然立都于涿鹿)

帝豕 姬豕 (前4437年——前4416年在位,父亲是黄帝蔡。依然立都于涿鹿,对十四个部族分封和赐姓)

帝本 姬本 (前4416年——前4383年在位,父亲是黄帝豕。依然立都于涿鹿。前4404年,黄帝本灭掉九黎蚩尤氏政权,黄帝轩辕氏政权自十四任少典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前4557年开始起兵与九黎蚩尤氏争夺冀州,陆续征战了一百五十余年才灭掉蚩尤氏)

帝常 姬常 (前4383年——前4366年在位,父亲是黄帝豕。黄帝本是姬常的长兄。姬本称帝后不久,便把他正式封在了武安。依然立都于涿鹿)

帝号 姬号 (前4366年——前4330年在位,父亲是黄帝本,母亲是黄帝本少妃姜氏。黄帝常是姬号的叔叔。立都于霍山)

帝咁 姬咁 (前4330年——前4303年在位,父亲是黄帝号。黄帝号娶荆山氏女子为妃,生一子姬咁。姬咁十几岁时便开始在朝中帮助父亲处理政务,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二十岁时娶有熊氏女子为妻,生下了长子姬转茸。二十五岁正式即位称帝,立都于阳平)

帝传茸 姬传茸 (前4303年——前4278年在位,父亲是黄帝咁,母亲为有熊氏女子。十几岁时就成了出名的少年才子。不久,他被父亲召入帝都学习政务,迅速成长为一个精通政务的能臣。前4310年,黄帝咁封长子姬转茸于渑池。前4308年,姬转茸娶炎帝神农氏后裔姜氏为妻。前4305年,姬转茸的妻子姜氏在渑池宫中生下了一名男婴,取名姬贯俞。前4304年,姬转茸奉命入朝辅政。二十六岁正式即天子位,依然立都于阳平)

帝贯俞 姬贯俞 (前4278年——前4258年在位,帝传茸的长子,母亲是炎帝神农氏后裔姜氏。前4285年,帝转茸封长子姬贯俞于宜阳。二十八岁即帝位,立都于宜阳)

帝恚文 姜恚文 (前4258年——前4219年在位,姜恚文是炎帝大隗氏祝融后裔,入赘于黄帝族后很快就成了黄帝姬贯俞的得力助手。黄帝贯俞的行为正合了他的心意,他便乘机广交朝中大臣,树立自己的威望。黄帝贯俞因纵欲过度,突然间暴病身亡,众大臣纷纷推选姜恚文为新一任黄帝,立都于刘寨)

大鸿氏/帝鸿氏 帝成契 姜成契[姜鸿](前4219年——前4184年在位,姜成契是炎帝魁隗氏共工后裔,因入赘于黄帝族,成为黄帝政权朝中的重臣,后被推举为帝,立都于洎城)

缙云氏 帝仡谅 酉仡谅 (前4184年——前4140年在位,酉仡谅是炎帝魁隗氏后裔缙云氏的后代,先祖因入赘于黄帝族,被黄帝赐姓为酉,成为黄帝族人,后被推举为帝,依然立都于洎城)

帝江阳 祁江阳 (前4140年——前4106年在位,祁江阳先祖是炎帝神农氏,他的父亲娶黄帝轩辕氏嫡系女子为妻,入赘于黄帝族,成为黄帝朝中的重臣。黄帝姬豕统一全国后,封炎帝神农氏后人于卢氏,赐姓为祁,后被推举为帝,立都于祁家,迁都于祁家河)

帝昌块 依昌块 (前4106年——前4075年在位,依昌块是黄帝轩辕氏姬姓后裔,因为有功于黄帝政权,被封在解池,并且赐姓为依,后被推举为帝,迁都于双池)

帝号次 祁号次 (前4075年——前4053年在位,祁号次是炎帝神农氏后裔,他的母亲是十四任黄帝依昌块的妹妹。因为十四任黄帝自己没有儿子,就把黄帝政权交给了他的外甥祁号次,迁都于轩岗。那时候,东夷少昊集团联合江南三苗九黎族和炎帝后裔的共工、祝融等部落,大举进攻黄帝族统治的区域,没办法的黄帝祁号次北迁至云中山北端的轩岗要做一个偏安一隅的安乐王。少昊部首领风清喾,再次出兵北伐,攻打退守涿鹿的黄帝轩辕氏政权。兵微将寡的祁号次无力抵抗,被迫让出帝位,向少昊金天氏政权称臣)

金天氏/穷桑氏/桑丘氏/云阳氏/清阳氏

[编辑]

风姓金天氏

[编辑]
  • 金天氏一世 风该 (帝太昊之次子,被亲父任命为金正,号蓐收,又称金天氏,主西方金星的观测。生二子,长挚后为帝少昊,次缺名承袭金天氏大酋长)
  • 金天氏二世 风 ? (该之次子,帝少昊之弟)
  • 金天氏三世 风 ?
  • 金天氏四世 风 ?
  • 金天氏五世 风 ?
  • 金天氏六世 风 ?
  • 金天氏七世 风 ?
  • 金天氏八世 风 ?
  • 金天氏九世 风 ?
  • 金天氏十世 风 ?
  • 金天氏十一世 风 ?
  • 金天氏十一世 风 ?
  • 金天氏十二世 风 ?
  • 金天氏十三世 风 ?
  • 金天氏十四世 风 ?
  • 金天氏十五世 风 ?
  • 金天氏十六世 风 ?
  • 金天氏十七世 风 ?
  • 金天氏十八世 风 ?
  • 金天氏十九世 风 ?
  • 金天氏二十世 风 ?
  • 金天氏二十一世 风 ?
  • 金天氏二十二世 风 ?
  • 金天氏二十三世 风 ?
  • 金天氏二十四世 风 ?
  • 金天氏二十五世 风 ?
  • 金天氏二十六世 风 ?
  • 金天氏二十七世 风 ?
  • 金天氏二十八世 风 ?
  • 金天氏二十九世 风 ?
  • 金天氏三十世 风 ?
  • 金天氏三十一世 风 ?
  • 金天氏三十二世 风 ?
  • 金天氏三十三世 风 ?
  • 金天氏三十四世 风 ?
  • 金天氏三十五世 风 ?
  • 金天氏三十六世 风 ?
  • 金天氏三十七世 风 ?
  • 金天氏三十八世 风 ?
  • 金天氏三十九世 风 ?
  • 金天氏四十世 风 ?
  • 金天氏四十一世 风 ?
  • 金天氏四十二世 风 ?
  • 金天氏四十三世 风 ?
  • 金天氏四十四世 风 ?
  • 金天氏四十五世 风 ?
  • 金天氏四十六世 风 ?
  • 金天氏四十七世 风 ?
  • 金天氏四十八世 风 ?
  • 金天氏四十九世 风 ?
  • 金天氏五十世 风 ?
  • 金天氏五十一世 风 ?
  • 金天氏五十二世 风 ?
  • 金天氏五十三世 风 ?
  • 金天氏五十四世 风 ?
  • 金天氏五十五世 风 ?
  • 金天氏五十六世 风 ?
  • 金天氏五十七世 风 ?
  • 金天氏五十八世 风 ?
  • 金天氏五十九世 风 ?
  • 金天氏六十世 风 ?
  • 金天氏六十一世 风 ?
  • 金天氏六十二世 风 ?
  • 金天氏六十三世 风 ?
  • 金天氏六十四世 风 ?
  • 金天氏六十五世 风 ?
  • 金天氏六十六世 风 ?
  • 金天氏六十七世 风 ?
  • 金天氏六十八世 风 ?
  • 金天氏六十九世 风 ?
  • 金天氏七十世 风 ?
  • 金天氏七十一世 风 ?
  • 金天氏七十二世 风 ?
  • 金天氏七十三世 风 ?
  • 金天氏七十四世 风 ?
  • 金天氏七十五世 风 ?
  • 金天氏七十六世 风 ?
  • 金天氏七十七世 风 ?
  • 金天氏七十八世 风 ?
  • 金天氏七十九世 风 ?
  • 金天氏八十世 风 ?
  • 金天氏八十一世 风 ?
  • 金天氏八十二世 风 ?
  • 金天氏八十三世 风 ?
  • 金天氏八十四世 风 ?
  • 金天氏八十五世 风 ?
  • 金天氏八十六世 风 ?
  • 金天氏八十七世 风 ?
  • 金天氏八十八世 风 ?
  • 金天氏八十九世 风 ?
  • 金天氏九十世 风 ?

己姓金天氏

[编辑]
  • 金天氏九十一世 少昊/少皞/少皓/少颢/小昊/小皞/小皓/小颢 白帝/帝鸷/帝俊 风玄枵[己玄枵、风鸷、己鸷、己质] (八十四年在位,前4510年帝芒封玄枵为东夷鸟师大司马,赐姓为己,称作己鸷。自此,风姓少昊氏改姓为己)
  • 金天氏九十二世 己 ?
  • 金天氏九十三世 己 ?
  • 金天氏九十四世 己 ? (前4436年,帝豕对十四个部族分封,封少昊青阳于江水)
  • 金天氏九十五世 己 ?
  • 金天氏九十六世 己 ?
  • 金天氏九十七世 己 ?
  • 金天氏九十八世 己 ?
  • 金天氏九十九世 己 ?
  • 金天氏百世 己 ?
  • 金天氏百零一世 己 ?
  • 金天氏百零二世 己 ?
  • 金天氏百零三世 己 ?
  • 金天氏百零四世 己 ?
  • 金天氏百零五世 己 ?
  • 金天氏百零六世 己 ?
  • 金天氏百零七世 己 ? ( ? ——前4059年在位)

朱宣天子

[编辑]

帝清喾/帝少昊 己清喾(前4053年——前4018年在位,二十岁时就被推选为东夷少昊集团的大酋长,二十六岁出兵北伐,兵困涿鹿城,逼迫末代黄帝祁号次让出帝位,立都于穷桑)

帝犬 己犬(前4018年——前3983在位,帝清喾的少子。帝清喾纳青城女子犬氏为妃,生下了少子己犬。己犬从小勤奋好学,能文能武,在帝清喾的诸子中,是一位佼佼者。因此,帝清喾晚年时立下遗嘱,他死后传位给少子己犬。己犬二十八岁即帝位,立都于高青)

帝罄/帝箐 己罄[己箐](前3983年——前3947年在位,父亲是帝犬。帝犬娶北方玄枵氏女子为妃,生下一子,取名为箐。己箐二十二岁即帝位,立都于观城)

帝旸珢 己旸珢(前3947年——前3918年在位,父亲是帝箐。帝箐娶羲和氏女子为妃,生下了儿子旸珢。十七岁时父亲把他封在了海阳,让他独自管理一个区域。二十七岁即帝位,立都于海洋)

帝琨 己琨(前3918——前3885年在位,父亲是帝旸珢。己旸珢为帝时前往各部落巡视,在诸城结识了羲和氏女子伃儿,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琨。己琨二十五岁即帝位,立都于景芝)

帝畅葵 己畅葵(前3885年——前3825年在位,父亲是帝琨。帝琨娶羲和氏女子清儿为妻,立为少妃,将她封在清青,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畅楑。己畅楑跟随母亲在封地清青长大,十岁时被确定为天子继承人。十七岁即位称帝,立都于洺州)

  • 己昌吉 (帝己畅楑封少子昌吉于城阳,昌吉娶当地女子为妻,生下一子,取名匠敬)

帝匠敬/帝清阳 己匠敬[己清阳](前3825年——前3790年在位,祖父是帝畅楑,父亲是帝畅楑的少子昌吉。帝畅楑很看好这个聪明能干的孙子,晚年时把他召入朝中辅政,有意要立他为帝位继承人。于是他的十几位儿子和孙子都觊觎天子之位,唇枪舌战,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结果,己匠敬凭借自己的实力争得了多数人的支持,最终二十四岁坐上了帝位,立都于临朐。己匠敬有一位姐姐叫己昌仆,被先帝封在蜀山,主管天象观测。人们称她为蜀山氏。昌仆嫁给了黄帝后裔昌意的后代韩流,生下了一位非常聪明的儿子,取名颛聆。帝匠敬听说外甥有治国奇才,便让他入朝为官,辅佐他治理朝政。后来,帝匠敬禅位给颛聆,少昊金天氏政权宣告结束,禅位后又活了二十年,卒于前3770颛顼二十年)

高阳氏

[编辑]

方雷氏

[编辑]
  • 方雷氏一世 妘昌意 (前4510年—— ? 黄帝芒的庶子,降封到若水,以监视少昊族的活动,赐姓为妘)
  • 方雷氏二世 妘 ?
  • 方雷氏三世 妘 ?
  • 方雷氏四世 妘 ?
  • 方雷氏五世 妘 ?
  • 方雷氏六世 妘 ?
  • 方雷氏七世 妘 ?
  • 方雷氏八世 妘 ? (入赘于方雷氏族,发展为强大的氏族,世居于潼关以西北洛河的宜川、宜君一带)
  • 方雷氏九世 妘 ?
  • 方雷氏十世 妘 ?
  • 方雷氏十一世 妘 ?
  • 方雷氏十二世 妘 ?
  • 方雷氏十三世 妘 ?
  • 方雷氏十四世 妘 ?
  • 方雷氏十五世 妘 ?
  • 方雷氏十六世 妘 ? (入赘于朝云司彘国,生子名莽)

彘国君主

[编辑]
  • 妘莽 (前3902年——前3878年在位,二十八岁时开始在朝云执掌彘国朝政,传位于儿子妘相)
  • 妘相 (前3878年——前3840年在位,三十二岁继承父业,传位于儿子妘魁枪)
  • 妘魁枪 (前3840年——前3827年在位,二十七岁继父位成为彘国国主,传位于弟弟妘魁粤)
  • 妘魁粤 (前3827年——前3804年在位,三十岁时继兄位执掌彘国国政,传位于侄子妘韩流)
  • 妘韩流[妘干荒] (父亲妘魁枪去世时,他才只有十三岁,因年幼国政便由叔父妘魁粤继承了。三十六岁时叔父妘魁粤去世,遗命由韩流执掌国政。这样,妘韩流便离开了昌仆母子,前往彘国就职。此后妘韩流一直没有回到中原,死于何时不详)

高阳天子

[编辑]

黑帝/玄帝/顼帝/天帝/帝颛顼 妘颛顼[颛聆、高羊、弓高羊、有穹高羊](前3804年——前3748年在位,十岁时入朝辅佐舅舅帝清阳,十五岁时被封于高阳,号高阳氏。前3790年二十一岁即帝位,把国都临朐仍留给舅父清阳,自己把国都立在了干城,前3782年迁都于帝丘)

帝宥个 妘宥个(前3748年——前3695年在位,父亲是帝颛顼,母亲是东夷少昊族的女子。颛顼四十三岁时视察东夷诸国,结识了一位美丽的东夷少女,旋即纳少女为妃,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宥个。妘宥个十八岁即帝位,迁都于高阳)

帝焙央 妘焙央(前3695年——前3659年在位,父亲是帝宥个。妘焙央也是父亲最小的儿子,他的母亲是九黎蚩尤氏后裔。十九岁即帝位,迁都于顿丘)

帝上强 妘上强(前3659年——前3631年在位,帝焙央的长子,系原配夫人所生。二十岁时,帝焙央决定让他代理朝政。三十岁即帝位,仍立都于顿丘)

帝茍羿 妘茍羿(前3631年——前3596年在位,帝上强的小儿子,系第三个妃子所生。帝上强有了十几个儿子,但他还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小儿子的身上。茍羿十几岁时便让他入朝熟悉朝政,晚年时又立他为帝位继承人。三十二岁即帝位,立都于帝丘)

帝住元 妘住元(前3596年——前3573年在位,帝苟羿的长子。三十岁即帝位,仍立都于帝丘)

帝肖会 妘肖会(前3573年——前3537年在位,帝住元的长子。三十一岁即帝位,立都于干城)

帝美勾 妘美勾(前3537年——前3500年在位,帝肖会的少妃所生,是妘肖会最小的儿子。二十七岁即帝位,迁都于帝丘)

帝卜习 妘卜习(前3500年——前3468年在位,父亲是帝美勾。帝美勾纳少昊族一名年轻美女为妃,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卜习。卜习因得父亲宠爱,晚年时被父亲立为帝位继承人。二十五岁即帝位,迁都于顿丘)

帝贵尤 妘贵尤(前3468年——前3429年在位,父亲是帝卜习。因他在众多兄弟中各方面都比较突出,他的父亲晚年时就把他立为帝位继承人。三十一岁即帝位,仍立都于顿丘)

帝祥象 妘祥象(前3429年——前3385年在位,帝贵尤最小的儿子,是贵尤的一个爱妃所生。因为他从小就聪明伶俐能言善辩,妘贵尤认为他可以继承祖宗基业,晚年时便把他立为帝位继承人。二十三岁即帝位,迁都于高阳)

帝佳琚 妘佳琚(前3385年——前3348年在位,父亲是帝祥象。妘佳琚的母亲也是帝贵尤的宠妃,因此他也就占了母亲的光,被选定为帝位继承人。二十七岁即帝位,仍立都高阳。前3380前,因共工氏水淹颛顼政权的都城,迫使颛顼族向北逃亡。颛顼的重臣高辛氏大酋长姜喾美率领本部族人东征,击败共工氏,旋即被各部落联合推举为帝。自此,颛顼高阳氏政权失去了象征最高权力机构的天子之位,成了偏居北方一隅的小朝廷。前3348年,共工氏在中原失利后,逐渐向北方转移,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势力再次强大起来,多次逼迫颛顼族向其臣服。妘佳琚不肯屈从,与共工氏再次发生冲突。共工氏以强大的兵力攻打颛顼族的都城高阳。妘佳琚兵败,被迫率族人向东北地区逃亡,卒于前3341年)

高辛氏

[编辑]

高辛先祖

[编辑]
  • 高辛氏一世 姬玄嚣 (黄帝之子,母曰女节)
  • 高辛氏二世 姬 ?
  • 高辛氏三世 姬 ?
  • 高辛氏四世 姬 ?
  • 高辛氏五世 姬 ?
  • 高辛氏六世 姬 ?
  • 高辛氏七世 姬 ?
  • 高辛氏八世 姬 ?
  • 高辛氏九世 姬 ?
  • 高辛氏十世 姬 ?
  • 高辛氏十一世 姬 ?
  • 高辛氏十二世 姬 ?
  • 高辛氏十三世 姬 ?
  • 高辛氏十四世 姬 ?
  • 高辛氏十五世 姬蟜极
  • 高辛氏十六世 姬 ?
  • 高辛氏十七世 姬 ?
  • 高辛氏十八世 姬 ?
  • 高辛氏十九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一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二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三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四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五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六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七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八世 姬 ?
  • 高辛氏二十九世 姬 ?
  • 高辛氏三十世 姬 ? (高辛氏族共分为三大支脉,一支在甘肃,一支在湖北,一支在河南。河南的一支势力最为强大,是帝喾氏的主力军。颛顼政权晚期,自陈仓向东迁移,进入太行山以南的河洛地区,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后来迁居于濮阳地区,成为颛顼政权的核心力量)
  • 姜岌 (前3430年——前3426年在位,母系为炎帝氏族,改姓姜。三十四岁在陈仓立中天建木,施行春秋二季太阳历。他死后由于儿子年幼,便由他的弟弟姜夏代为执政)
  • 姜夏 (前3426年——前3402年在位,迁都于潼关,与炎帝后裔的夸父族和祝融族结盟)
  • 姜未 (前3402年——前3380年在位,父亲是姜夏。迁都于灵宝)

高辛天子

[编辑]

帝喾/帝喾美 姜喾美[姜俊](前3380年——前3354年在位,父亲是姜未。十五岁入朝辅政,被帝祥象封在了高辛,号高辛氏。三十岁率本部族东征反叛的共工氏族,共工氏兵败后向北方逃窜。因颛顼政权已经完全衰落,中原各大部落共同推举姜喾美为帝,立都于野狐)

帝沙芙 姜沙芙(前3354年——前3340年在位,帝喾美次子,喾美在少年时娶昊英氏女子为妻,居住在洛水河畔,先后生下了晏龙和沙芙。沙芙十几岁时就已经能够协助父亲治理国政,帝喾美见他很有治国的才能,便决定立他为帝位继承人。三十一岁即帝位,迁都于亳邑)

帝刚歌 姜刚歌(前3340年——前3307年在位,帝喾美的第三个儿子,帝姜沙芙是他的次兄,是帝喾美的一位爱妃所生。帝沙芙突发急病而死,族人和朝中大臣一致推举他的弟弟姜刚歌二十八岁为帝,仍立都于亳邑)

帝香莫 姜香莫(前3307年——前3266年在位,父亲是帝刚歌。帝刚歌即位后与娵訾氏结盟,并纳娵訾氏女子香香为妃。香香温柔贤淑,深得帝刚歌宠爱,一直让她留在帝都宫中。不久,香香怀孕,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帝刚歌十分高兴,为儿子取名香莫。在他二十岁时,父亲把他封在了故都龙门,二十五岁即帝位,仍立都于亳邑)

帝长昼 姜长昼(前3266年——前3240年在位,父亲是帝香莫,母亲为娵訾氏女子。他的父亲才召他入都辅佐朝政,那一年他已经三十岁了,四十岁时才被父亲确立为帝位继承人。四十五岁即帝位,迁都于告城)

帝散 姜散(前3240年——前3209年在位,父亲是帝长昼。帝香莫执政时期,将长子姜长昼封在了别都密城,姜长昼在密城娶大鸿氏女子为妻,生下了儿子姜散。三十八岁即帝位,仍立都于告城)

帝千 姜千(前3209年——前3178年在位,帝散的长子,姜散在没称帝之前,被父亲封在密城。他在密城娶了鹳兜氏的女子为妻,生下一子。因此时姜散已经雕刻了大大小小各种姿态的木龙上千个,为祝贺儿子诞生,便给儿子取名千。二十岁时,父亲为了考察他的实际工作能力,便把他封在了郏邑。四十一岁即帝位,仍立都于告城)

帝桑甘 姜桑甘(前3178年——前3141年在位,父亲是帝千。帝千娶了大隗氏女子为妃,生下一子,取名桑甘。在桑甘以前,帝千已经生有十几个儿子,长子都已经二十多岁了。但是,这些儿子都不被帝千所看好偏偏喜爱少妃所生的幼子,使他很快成长为一个能文善武的少年英雄。帝千十分高兴,便在朝廷上宣布立桑甘为帝位继承人。三十岁即帝位,迁都于平顶山)

帝没 姜没(前3141年——前3117年在位,父亲是帝桑甘。帝桑甘娶炎帝后裔祝融氏女子为少妃,生下一子,取名姜没。前3148年,帝桑甘把长子姜没召回帝都甘邑辅佐朝政。三十五岁即帝位,仍立都于平顶山)

帝杜里 姜杜里[姜杜里](前3117年——前3106年在位,父亲是帝没。帝姜没年轻时被父亲封在鲁阳,他娶当地的一名女子为妻,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杜里。三十岁即帝位,迁都于舞阳)

帝牡 姜牡(前3106年——前3067年在位,帝没的少子,帝杜里是他的长兄。姜没称帝后,娶邹屠氏的女子为少妃,生下了少子姜牡。因防风氏的进逼,帝杜里在恐惧中病死,姜牡三十一岁在大臣们的拥戴下坐上了帝位,迁都于宛丘)

帝姗先 姜姗先(前3067年——前3045年在位,帝姜牡的长子。姜牡称帝前被父亲封在临颍,他在临颍娶当地女子为妻,生下了长子姗先。前3076年,帝牡将儿子姜姗先调入帝都辅政,四十三岁即帝位,仍立都于宛丘。帝姗先也娶了多名妃子,但这些妃子只给他生下了三个儿子:长子名叫森浸,次子名叫阏伯,三子名叫实沈。帝姗先晚年时决定:立长子森浸为帝位继承人。为防止两个弟弟与他争位,他把次子阏伯封于商丘,封三子实沈于大夏,他们在自己的封地有完全的自主和自治的权力)

帝森浸 姜森浸(前3045年——前3025年在位,帝姗先的长子。姜姗先称帝前被父亲封在舞阳,他娶当地女子为妻,生下了一位儿子,取名森浸。三十八岁即帝位,仍立都于宛丘)

帝谣 姜谣(前3025年——前3003年在位,帝森浸的第七个儿子,是姜森浸宫中的一个妃子所生。二十岁即帝位,迁都于亳城。他的三叔姜实沈不服,意欲夺位,便率领本部军队征讨姜谣,逼迫他让位。帝谣任命二叔阏伯为护国大将军,派他带领本部军队迎战三叔实沈,让两个叔叔互相残杀,他则稳坐帝都,坐山观虎斗。经过了数月的恶战,终于击败了三弟姜实沈。姜实沈兵败服输,表示不再反对姜谣称帝。于是,战乱平息,叔侄和好)

帝亲义 姜亲义(前3003年——前2971年在位,帝森浸最小的儿子,是姜森浸最宠爱的一位少妃所生。帝谣是他的七兄。帝谣死后,因为儿子年幼,他临终前没有确立帝位继承人。朝中群臣便推举他的弟弟姜亲义三十一岁为帝,迁都于高辛)

帝上施 姜上施(前2971年——前2952年在位,父亲是帝亲义。帝亲义结识了黄帝轩辕氏后裔的一名少女姬云,生下了一名男孩,取名上施。四十一岁即帝位,仍立都于高辛)

帝森辈 姜森辈(前2952年——前2923年在位,帝上施的少子。三十一岁即帝位,迁都于陈留)

帝山回 姜山回(前2923年——前2899年在位,姜辈的长子。帝上施将儿子姜森辈封在了靠近帝都北部的黄河南岸,是为森侯,其封地改称作森邑。姜森辈在森邑娶轩辕氏女子为妻,生下一子,取名山回。二十二岁时,父亲把他调回帝都森邑,三十八岁即帝位,仍立都于陈留)

帝立库 姜立库(前2899年——前2865年在位,父亲是帝山回,母亲是姜山回的原配夫人祝融氏女子。三十岁即帝位,迁都于浚邑)

帝讲述/帝将肃 姜讲述[姜将肃](前2865年——前2836年在位,父亲是帝立库。帝立库在颛顼族的封地干城结识了颛顼高阳氏少女妘英,生下了一名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将肃。四十二岁即帝位,迁都于帝丘)

帝巴加 姜巴加(前2836年——前2799年在位,父亲是帝将肃,母亲是姜将肃的原配夫人颛顼高阳氏女子。三十八岁即帝位,迁都于莘邑。帝巴加追求起了自身的享乐,终日和妃子们歌舞嬉戏,全然不顾社会的治理和百姓的安危。帝巴加的自私行为激怒了众多百姓,就连都城中的百姓也反抗起来,开始发动暴乱。他去世后,各大氏族头领联合起来共同推举姜角为帝,拥立他为中原天子)

青阳氏/云阳氏

[编辑]

青阳先祖

[编辑]
  • 青阳氏一世 姜 ? (前3354年—— ? 帝喾族的嫡传子裔入赘于少昊清阳氏族,生子号称玄枵鸷,又作玄嚣挚,袭承少昊“鸷”的名号,成为挚氏族的大酋长)
  • 青阳氏二世 姜 ?
  • 青阳氏三世 姜 ?
  • 青阳氏四世 姜 ?
  • 青阳氏五世 姜 ?
  • 青阳氏六世 姜 ?
  • 青阳氏七世 姜 ?
  • 青阳氏八世 姜 ?
  • 青阳氏九世 姜 ?
  • 青阳氏十世 姜 ?
  • 青阳氏十一世 姜 ?
  • 青阳氏十一世 姜 ?
  • 青阳氏十二世 姜 ?
  • 青阳氏十三世 姜 ?
  • 青阳氏十四世 姜 ?
  • 青阳氏十五世 姜 ?
  • 青阳氏十六世 姜 ?
  • 青阳氏十七世 姜 ?
  • 青阳氏十八世 姜 ? ( ? ——前2805年在位)

云阳天子

[编辑]

帝挚/帝鸷/帝角 姜角[姜挚、姜鸷](前2799年——前2771年在位,三十岁为青阳氏的大酋长。帝巴加晚年时,因其治水有功,把他封在了昆阳。三十六岁在伊洛地区的野狐正式即位称帝。帝挚先祖父系是帝喾氏,但其母系是少昊东夷族系,因此,其所建政权称帝挚青阳氏。帝挚代表帝喾父系的下传,青阳氏代表母系少昊族血统)

帝继 青阳氏 姜继(前2771年——前2741年在位,父亲是帝角。姜角在昆阳娶蚩尤族女子为妻,生下了儿子姜继。姜继四十一岁即帝位,迁都于平顶山)

帝裘 青阳氏 姜裘(前2741年——前2706年在位,帝继的第六个儿子。母亲是蚩尤氏女子,帝姜继的少妃。三十三岁即帝位,仍立都于平顶山)

帝呛 青阳氏 姜呛(前2706年——前2680年在位,父亲是帝裘。姜裘娶蚩尤氏女子为少妻,生下一子取名姜呛。前2711年,帝裘把儿子姜呛召入帝都辅政,并宣布立他为帝位继承人。姜呛四十一岁即帝位,仍立都于平顶山)

帝凯 青阳氏 姜凯(前2680年——前2641年在位,父亲是帝姜呛,母亲是夸父族女子。三十岁即帝位,迁都于鲁阳)

帝咣哴/云阳候 姜咣哴(前2641年——前2600年在位,父亲是帝凯。姜凯二十岁时被父亲封在了鲁阳,纳蚩尤氏女子蜂儿为妃,生下了姜咣哴。姜咣哴三十二岁即帝位,迁都于云阳)

帝向妹 云阳氏 祁向妹[祁曷](前2600年——前2586年在位,迁都于留山。向妹是炎帝神农后裔伊祁氏的后人,其先祖由洛水流域移居于伏牛山以南的云阳。帝姜咣哴受封于云阳之时。也许是天缘巧合,十五年后二人竟然结成了夫妻。帝姜咣哴去世,遗命传位于少子山叭。但向妹认为山叭性格懦弱,恐难驾驭群臣,便宣布自立为帝,她成为青阳氏政权唯一的一位女帝)

帝山叭 云阳氏 姜山叭(前2586年——前2561年在位,父亲是帝咣哴,母亲是帝向妹。四十五岁即帝位,迁都于宝丰)

帝孤 云阳氏 姜孤(前2561年——前2526年在位,父亲是帝山叭。姜山叭被父亲封在了安皋,娶伊祁氏女子为妻,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姜孤。姜孤三十一岁即帝位,迁都于博望)

帝沟次 云阳氏 姜沟次(前2526年——前2503年在位,帝孤的第四个儿子。姜孤即位前被父亲封在了汝城,他又把汝城封给了少妃祝融氏,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沟次。沟次二十八岁即帝位,迁都于鸣皋)

帝控卯 云阳氏 姜控卯(前2503年——前2482年在位,父亲是帝孤,帝姜沟次是他的兄长。帝孤一生临幸过的女子有多少他自己都不清楚,光有名号有封地的妃子就有十几位。他在五十三岁那年纳神农氏后裔的一位祁姓少女为妃,生下了小儿子控卯。帝沟次把小弟弟姜控卯封在了帝都东北的野狐, 姜控卯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帝沟次因纵欲过度,突然暴病身亡。姜控便以奔丧为借口,立刻起兵开往都城鸣皋。姜控卯兵临城下,帝都的臣民都慌了。帝沟次的儿子年少无谋,束手无策,那些大臣们见此情景,个个都明哲保身,见风使舵,大部分都支持拥立姜控卯为帝。控卯三十六岁即帝位,迁都于野狐)

帝川婿 云阳氏 姜川婿(前2482年——前2469年在位,父亲是帝控卯。前2523年,帝沟次把少弟姜控卯封在了旧都野狐。姜控卯便在野狐娶妻生子,陆续生了三男二女。前2511年,迎娶伊祁氏女子为第二个妻子,与伊祁氏建立了友好联盟娶伊祁氏女子为妻,生下了第三个儿子川婿。姜川婿二十八岁即帝位,迁都于婿城。帝川婿在天子的宝座上屁股还没坐稳,他的异母弟弟长幅不服,起兵攻打帝都。帝川婿一声令下,都城内立刻忙乱起来,除了帝宫中的数百人外,还有许多大臣也都带着家小,由仆人携带着细软之物,一起上路逃亡。十年后,姜长幅暗中使人买通了帝川婿宫中的厨师,让他暗中在食物中投毒。姜川婿吃了厨师投了毒的饭菜,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中毒身亡)

帝长幅 云阳氏 姜长幅(前2469年——前2447年在位,父亲是帝控卯,帝川婿是他第三兄。帝控卯在娶了伊祁氏后不久,为了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他又前往娵訾氏部落,娶娵訾氏女子为妻,生下了第四个儿子,取名长幅。前2491年,帝控卯封三子川婿于婿城,封四子长幅于亳。姜长幅闻兄长已死,便以奔丧吊孝为幌子,率众多武士赶往帝都。众大臣见姜长幅势力强大,都想巴结他,便纷纷提议推举他四十岁为新帝,邑立都于亳邑)

帝美 云阳氏 姜美(前2447年——前2419年在位,父亲是帝长幅。姜长幅在封地亳邑,结识了九黎蚩尤氏后裔的一位女子蛟儿,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美。前2468年,帝长幅把长子姜美二十岁封在了黄河以北的沁阳,让他监管中条山以东黄河北岸的部分地区。姜美四十一岁即帝位,迁都于承留)

帝斯绩 云阳氏 姜斯绩(前2419年——前2403年在位,父亲是帝美。前2463年,姜美在沁阳封地娶了这名轩辕氏贵族女子为妻,生下了长子斯绩。姜斯绩四十二岁即帝位,仍立都于承留)

帝喾/帝斯遂 高辛氏 姜斯遂[姜遂](前2403年——前2369年在位,父亲是帝姜美,帝姜斯绩是他的兄长。帝美即位后,连续纳了六名妃子。其中一名妃子生下一子,取名斯遂。前2424年,帝美封少子斯遂于沁阳。前2403年,帝斯绩在与一名宫女交欢时暴病身亡。而这时,沁阳侯姜斯遂的势力已经强大起来。他对朝中伊祁氏专权十分不满,正蓄积力量准备以武力对付伊祁氏,夺回帝挚青阳氏执政的实权。伊祁氏起兵对抗,结果被斯遂的联合军队打的大败。斯遂的军队很快便攻进了帝都承留。朝中那些不得志的大臣此时都站了出来,他们一致推举姜斯遂四十岁为帝。认为帝挚青阳氏政权原本就是帝喾高辛氏政权的延续,没必要改称族号。因此,他即位后仍称帝喾高辛氏,把自己列为帝喾高辛氏政权第三十七任帝,宣布立都于沁阳)

帝鸷/帝匡二 姜匡二[姜鸷](前2369年——前2357年在位,父亲是帝斯遂。帝斯遂初封于沁阳时,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亲自拜访临近部落娵訾氏的大酋长,在那里娶了少女常仪为妻,常仪便成了他的原配妻子,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取名鸷。姜鸷四十一岁即帝位,五十四岁禅位于异母弟姜尧,病死于莘邑宫中,终年五十八岁。姜尧改国号为唐,建立帝尧陶唐氏政权)

陶唐氏

[编辑]

陶唐天子

[编辑]

帝尧/唐尧 姜尧(前2357年——前2318年在位,帝斯遂的四子,帝姜匡二是他的长兄。姜斯遂娶陈锋氏女子庆都为妻,生下了尧。十五岁时入帝都辅政被父亲封在了陶邑,十八岁时又改封于唐邑,始称陶唐氏。唐尧领导全国各大氏族联盟集团战胜自然灾害,平定国内的叛乱,取得了天下百姓的拥护。于是,各氏族联盟的大酋长向姜匡二发难,逼迫他退位,将帝位禅让给弟弟唐尧。唐尧二十三岁即帝位,立都于平阳。而是立下遗嘱,死后传位于女婿伊放勋)

  • 伊祁氏一世 姜石年 (帝神农的三子,父亲封他为伊耆氏,活动在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卢氏)
  • 伊祁氏 ? 世 姜 ? (黄帝政权时赐姓为祁,封在伊水,故称伊祁氏)
  • 伊祁氏 ? 世 姜 ? (迁居于白龟山一带)
  • 伊祁氏 ? 世 姜 ? (被少昊政权所逼,离开中原,迁居于黄河以北的涿鹿一带)
  • 伊祁氏 ? 世 姜 ? (分为两大支脉一支以伊为姓,一支以祁为姓)
  • 伊祁氏 ? 世 姜 ? (其族的一个分支就定居在了平阳)
  • 伊祁氏 ? 世 姜 ? (帝挚政权晚期,伊祁氏与天子联姻结盟,成为帝挚政权的重要力量)

帝祁/帝鳐/唐尧 伊祁放勋/伊放勋(前2318年——前2266年在位,在少年时代便以卓越的才华赢得了唐尧的好感,后来便召他入赘,把小女儿英嫁给他为妻。迁都于尧城。效法先帝“传贤不传亲”,临终前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或孙子而是传给了外孙姬江)

  • 姬敬 (黄帝轩辕氏后裔,被帝祁看中,把姬敬招为上门女婿,入赘于帝尧陶唐氏族中。于是,姬敬与帝祁的长女凤结为夫妻,生下一子,取名姬江。帝祁把他们封在了故都沁阳)

帝江/唐尧 姬江(前2266年——前2224年在位,姬敬的儿子,帝祁的外孙。十五岁时便能独自处理朝政,十六岁即帝位,迁都于承留)

  • 姜 ? (帝尧的儿子,帝起的祖父被封在了太岳山西部的空灵山一带)
  • 姜 ? (帝尧的孙子,帝起的亲父)

帝起 姜起[姜契](前2224年——前2186年在位,帝尧的直系后裔,他的祖父和亲父都没有继承帝位。十三岁入朝为官,成为帝江的得力助手,十六岁即帝位,迁都于阳平)

帝裘 祁裘(前2186年——前2165年在位,祁裘是炎帝神农氏后裔,父亲入赘于陶唐氏,母亲是帝尧陶唐氏直系后代。帝起是他的母舅,他是帝起的亲外甥,帝密的表叔。三十九岁即帝位,依然立都于阳平)

  • 姜 ? (帝起的儿子,帝密的父亲,被帝起封在了黄河北岸的温邑)

帝密 姜密(前2165年——前2128年在位,祖父是帝起,父亲没有继承帝位。十九岁帝起提拔自己的孙子姜密入朝为官,姜密在朝为官清正廉洁,深得百姓拥戴。一年后,他的祖父把他封在了原阳,为原阳侯。帝祁裘执政后,又把他召入朝中辅佐朝政。四十四岁即帝位,迁都于原阳。前2145年,尧帝姜密年老,召集大臣们推选天子的继承人。许多大臣都建议传位于尧帝的长子姜朱,姜密却摇头说:“朱虽然是我的儿子,但他品行不端,传位于他对天下百姓不利,我不能为了使他一人得利而让天下人受害。”大臣们很受感动,便向他推荐了冀州贤者舜,说舜以孝闻名天下,品德高尚,万民敬仰,有天子德义。前2141年,尧帝姜密率领文武百官祭天拜祖,正式立舜为天子继承人。正月初六,虞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帝的任命,正式代理朝政,改国号为虞。尧帝姜密退居二线,成为挂名天子)

  • 姜朱[姜丹朱、姜开明](帝密共有十个儿子:长监明、次丹朱、三启明、四瑞明、五胤明、六觉明、七卧明、八晦明、九源明、十敖明。帝密的元妃名叫女皇,是散宜氏的女子,生了丹朱。有人告发丹朱为了谋求天子之位。帝密很生气,便把他封在了丹水。舜继承帝位之初,故意使丹朱理政,丹朱无德,民不归丹朱而归舜。于是丹朱唆使作乱,舜帝将丹朱诛灭)

唐刘国

[编辑]
  • 姜监明[刘源明] (帝密之长子,早亡。娶古氏、巫氏,生一子:永河)
  • 姜祁式[刘式、刘永河] (舜封帝密之孙,姜监明之子祁式于刘,以刘为姓。尽其父监明未尽之事业,食那里的采邑。娶密氏,生二子:济安、济乐)
  • 刘济乐 (娶甘氏、姚氏,一子:岁纪)
  • 刘岁纪 (娶藜氏、陆氏,三子:正成、正定、正坤)
  • 刘正坤 (娶妫氏,生一子:长历)
  • 刘长历 (娶翟氏、有熊氏,三子:德仁、德尧、德科)
  • 刘德尧 (娶薛氏,吉氏,生二子:仁宏、仁发)
  • 刘仁宏 (娶高阳氏、孟氏,四子:廷光、廷坤、廷绅、廷玖、廷贵)
  • 刘廷光 (娶姒氏、雍氏,生一子:爵南)
  • 刘爵南 (娶尚氏,生二子:行矩、行清)
  • 刘行矩 (娶慕容氏、晏氏,生三子:复盛、复旺、复松)
  • 刘复旺 (娶蒙氏、易氏,生四子:茂光、茂清、茂华、茂文)
  • 刘茂清 (娶史皇氏、丁氏,生一子:孔阳)
  • 刘孔阳 (娶巢氏,生三子:日盛、日永、日贵)
  • 刘日永 (娶西梁氏,生二子:德荣、德康)
  • 刘德荣 (娶逢氏,生一子:聚义)
  • 刘渝[刘聚义] (娶吉氏、姜氏,生三子:累、宗、祖)
  • 刘累[刘华美] (刘聚义之长子,享寿107岁。生时,两手握拳凡三年。张开时两掌现龙纹,并有文在手曰:累,因以为名。前1706年,夏帝孔甲晋封刘累为右丞相,并御批赐累公为御龙氏。前1873年,一雌龙死,累公潜醢以食王,王使求之。刘累恐惧,带领家少奔鲁避祸,时年二十六岁,遂迁于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安家置业。娶吉氏、姒氏,生九子:大益、万益、永益、洪益、正益、宗益、顺益、昌益、伯益)
  • 刘昌益[刘佑]
  • 刘信盛[刘歆]
  • 梅桂号统 刘咏八[刘咏] (在商朝时被商汤封为豕韦国君,所以刘氏在商称豕韦氏 。娶高阳氏,生一子:相承)
  • 刘相承[刘淋、刘虞、刘玉拔] (娶秦氏、农氏,生二子:岳、麓)
  • 刘全福[刘麓、刘开瑶] (娶巢氏,生二子:美然、美勋)
  • 刘美勋[刘洪周] (娶京氏,生四子:钊胜、钊胎、钊宁、钊铜)
  • 刘钊宁[刘申] (娶熊氏,生二子:昞亮、昞宽)
  • 刘昞宽[刘茂高] (娶吕氏,生二子:文成、文盛)
  • 刘文盛[刘道山] (娶妫氏,生三子:明亮、明清、叼明)
  • 刘明亮[刘锦遥] (娶米脂氏,生三子:升吉、升禧、升和)
  • 刘升吉[刘先] (娶芋氏,生二子:瑞明、端明)
  • 刘瑞明[刘坤] (娶任氏,生三子:先柱、先扬、先辉)
  • 刘先柱[刘案临] (娶吉氏,生三子:源传、源佼、源福)
  • 刘源传[刘智和、刘浪] (娶姒氏,生二子:维益、维宗)
  • 刘维宗[刘绘] (娶西梁氏,生二子:新兴、新舆)
  • 刘新兴[刘元远、刘朋琳] (娶芋氏、休氏、屠氏,生三子:建吕、建腤、建腷)
  • 刘建吕[刘观榜] (娶文氏、姒氏,生二子:宝招、文祥)
  • 刘宝招[刘文桢] (娶吕氏,生四子:晨福、簋、管、符)
  • 刘符[刘假、刘晨禄] (商王武丁将刘假封于豕韦,称豕韦氏。娶詹氏、张氏,生三子:任期、任玉、任授)
  • 刘韦假[刘任玉、刘九龄] (娶姒氏,生二子:添祯、添祥)
  • 刘添桢[刘道总、刘秉新] (娶妣甘、魏氏,生六子:树湖、树涟、树淦、树淮、树江、树鸿)

唐杜国

[编辑]
  • 刘树鸿 (被封于唐,称唐氏,建立唐国。生一子:登贵)
  • 刘登贵[刘笃庆] (娶狄氏、吕氏,生二子:俊通、俊达)
  • 刘俊通[刘楚扬、刘启兆] (娶田氏、曹氏,生二子:彦文、彦武)
  • 刘彦武[刘楚熊、刘弼、刘略] (娶巢氏,生四子:猛、勇、刚、强)
  • 刘勇[刘标林、刘积传] (娶金费氏,生三子:德胜、德朋、德暗)
  • 唐杜敬 刘敬[刘德朋、刘建平] (前1043年,周成王灭唐国,将刘敬迁于杜原,改称杜氏,立杜国,从此称唐杜氏。娶任氏、曹氏,生三子:敬唐、建典、建培)
  • 杜建典[刘朝良、刘经] (娶张氏,生子二:廷乐、廷声)
  • 杜廷声[刘照燃、刘美华] (娶毛氏、董氏、张氏,生二子:元振、元拔)
  • 杜元振[刘之雄、刘福立] (娶古氏、风氏,生二子:胜清、胜海)
  • 杜胜海[刘林枝、刘茂、刘芳炳] 修氏,生二子:平澴、平源)
  • 杜平澴[刘试集]
  • 杜华封
  • 杜禄源
  • 杜星亮
  • 杜拱照
  • 杜报联
  • 杜伯 杜恒[杜平浓、杜献、杜致禄] (周宣王的大臣,周宣王听说有女子危害周朝江山,把很多妇女、女婴都杀死了。杜伯劝谏,周宣王不听,杀死了杜伯)

晋国祁姓范氏宗主

[编辑]
  • 隰叔 (杜伯之子。杜伯被害,杜国亡,逃入晋国。受到礼遇为士师,即晋国的司法官,称士氏。生二子:长𫇭、次原款)
  • 士𫇭[士子与](隰叔之长子,在晋武公、晋献公手下为官,奠定了晋国发展的基础。帮助晋献公清除桓庄之族,提出先消灭桓、庄之族中最强大的富子,然后再解决其它的公子公孙。生二子:长缺、次縠)
  • 士成伯 士缺(士𫇭之长子,父亲士𫇭是晋献公的司空,他继续担任晋国的司空。生二子:长会、次朔)
  • 随武子/范武子 士会[士季、随会、随季、范子、范会、武季](成伯缺之子,晋国中军将、太傅。封于随邑,立随氏。又封于范邑,立范氏。士会嫡子范文子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子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立刘氏,汉高祖刘邦就是他的后代)
  • 文子 范燮[士燮](士会之长子,受其父士会的薫陶很深,引退后担任晋景公的上军佐)
  • 宣子 范丐[士丐](士燮之子)
  • 献子 范鞅[士鞅](士丐之子)
  • 昭子 范吉射[士吉射](士鞅之子。前497年,士吉射与中行文子,不服赵简子杀死邯郸大夫赵午,攻打赵氏。赵鞅联合魏襄子、智文子、韩简子,反击范氏、中行氏。士吉射与中行寅失败,逃至朝歌。士吉射与中行寅又纠合齐景公、宋景公、卫灵公甚至周敬王相助他们。第二年,赵鞅率领军队围攻朝歌长达六年。前490年,最后还是赵鞅得胜,柏人失守,士吉射与中行寅逃奔齐国,范氏退出六卿)

有虞氏/天虞氏/天吴氏/驺虞氏

[编辑]

前有虞氏

[编辑]
  • 有虞氏一世 水伯 虞幕[虞穷蝉、虞姑昧、虞昧](帝颛顼的儿子,姑幕国领袖)
  • 有虞氏二世 虞 ?
  • 有虞氏三世 虞 ?
  • 有虞氏四世 虞 ?
  • 有虞氏五世 虞 ?
  • 有虞氏六世 虞 ?
  • 有虞氏七世 虞 ?
  • 有虞氏八世 虞 ?
  • 有虞氏九世 虞 ?
  • 有虞氏十世 虞 ?
  • 有虞氏十一世 虞敬康
  • 有虞氏十二世 虞 ?
  • 有虞氏十三世 虞 ?
  • 有虞氏十四世 虞 ?
  • 有虞氏十五世 虞 ?
  • 有虞氏十六世 虞 ?
  • 有虞氏十七世 虞 ?
  • 有虞氏十八世 虞 ?
  • 有虞氏十九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一世 虞句望
  • 有虞氏二十二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三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四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五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六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七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八世 虞 ?
  • 有虞氏二十九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一世 虞桥牛
  • 有虞氏三十二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三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四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五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六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七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八世 虞 ?
  • 有虞氏三十九世 虞 ?
  • 有虞氏四十世 虞 ?
  • 有虞氏四十一世 虞瞽瞍[虞寞、虞槔]

虞朝天子 (前2127年——前2071年)

[编辑]

有虞氏四十二世 虞舜/大舜/帝舜 姚重华[姚都君](前2127年——前2089年在位,天吴氏落魄子弟瞽叟娶邹屠氏女子握登为妻,生舜于姚墟。舜的母亲早亡,父亲瞽叟又续娶了一位后妻,成为他的继母。继母后来怀孕生下一子,取名象。父母偏疼小儿子,对舜进行歧视和虐待,但舜胸怀大度,始终对他们进行忍让,赢得了乡邻们的好评。尧帝便让舜入朝为官,把他封在了虞邑三十岁入朝为官,四十五岁即帝位,把帝都迁到了蒲坂。前2089年,姒禹已经完全控制了朝政,为了给父亲报仇,他迫使八十四岁的帝舜南巡,害得虞舜病死于江南)

  • 有虞氏四十三世 虞商均 姚商均[姚义均、虞均、虞姁](前2099年,姒禹罗织罪名强迫帝舜把他的儿子姚义钧及其全家流放于商邑)

有虞氏四十四世 虞美叔/帝章鹢 姚美叔[姚章鹢](前2089年——前2071年在位,父亲是虞舜的儿子商侯姚义钧。三十四岁即帝位,仍立都于蒲坂。前2073年,帝美叔的身体日益衰弱,他知道自己阳寿不多了,便破天荒地临朝,召集大臣祭天告祖,宣布立姒禹为帝位继承人。姚美叔死后,姒禹正式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夏)

后有虞氏 (前2071年——前1046年)

[编辑]
  • 有虞氏四十五世 虞箕伯[虞夷伯] (大禹即位后,将帝章鹢之子虞箕伯封于商地,承继舜帝“有虞氏”之号。生一子:强余)
  • 有虞氏四十六世 虞强余 (生一子:颉)
  • 有虞氏四十七世 虞颉 (生二子:梦熊、思)
  • 有虞氏四十八世 虞思[虞宾] (虞颉之少子,生一子:友龙。夏朝太康失位,东夷有穷氏的领袖后羿夺取了中康、相的政权。寒浞杀死后羿,相的儿子少康逃奔有虞氏,担任庖正,虞思以两个女儿二姚为少康之妻,虞思帮助少康复位)
  • 有虞氏四十九世 虞有龙 (生一子:寿肸)
  • 有虞氏五十世 虞寿肝[虞青旰] (生一子:叔仪)
  • 有虞氏五十一世 虞叔仪 (生二子:康伯、康仲)
  • 有虞氏五十二世 虞康仲 (叔仪之少子,生一子:祖妫)
  • 有虞氏五十三世 虞祖妫[虞袓] (生一子:发)
  • 有虞氏五十四世 思公 虞发
  • 有虞氏五十五世 虞直柄
  • 有虞氏五十六世 虞妫方[虞方]
  • 有虞氏五十七世 虞振
  • 有虞氏五十八世 虞维
  • 有虞氏五十九世 虞遂 (被商汤封于陈国)
  • 有虞氏六十世 虞寿固
  • 有虞氏六十一世 虞敖
  • 有虞氏六十二世 虞胜
  • 有虞氏六十三世 虞元捷
  • 有虞氏六十四世 虞偃
  • 有虞氏六十五世 虞姑猛
  • 有虞氏六十六世 虞公允
  • 有虞氏六十七世 虞蔺
  • 有虞氏六十八世 虞填叔[虞顼叔]
  • 有虞氏六十九世 虞野
  • 有虞氏七十世 虞无斁[虞无羁、虞无执]
  • 有虞氏七十一世 虞菑[虞茎]
  • 有虞氏七十二世 虞叔正
  • 有虞氏七十三世 虞猷子[虞献子]
  • 有虞氏七十四世 虞亚寿
  • 有虞氏七十五世 虞原寿
  • 有虞氏七十六世 虞梦延 (生二子:伯戏、遏父)
  • 有虞氏七十七世 虞遏父[虞瘀父、虞阏父、虞期思](梦延之少子。继承了先祖制陶的手艺,做陶的本领首屈一指,因此获得周人垂青,担任了周族陶正之官。周文王后来还特意将长女太姬许配给遏父之子满)

周代陈国 (前1046年——前478年)

[编辑]
  • 胡公 妫满 (前1046年—前986年在位,武王灭商后分封部分上古圣贤名王的后裔为诸侯承奉圣祀,虞满既是舜的后裔又是姬周亲戚兼高官之子,所以被册命派遣到陈地取代虞遂后代当了陈侯,赐姓妫,始建都于株野,后迁于宛丘)
  • 申公 妫犀侯 (前985年—前961年在位,胡公之子)
  • 相公 妫皋羊 (前960年—前939年在位,申公之弟)
  • 孝公 妫突 (前938年—前905年在位,申公之子)
  • 慎公 妫戎 (前904年—前855年在位,孝公之子)
  • 幽公 妫宁 (前854年—前832年在位,慎公之子)
  • 僖公/釐公 妫孝 (前831年—前796年在位,幽公之子)
  • 武公 妫灵 (前795年—前781年在位,釐公之子)
  • 夷公 妫说 (前780年—前778年在位,武公之子)
  • 平公 妫燮 (前777年—前755年在位,夷公之弟)
  • 文公 妫圉 (前754年—前745年在位,平公之子)
  • 桓公 妫鲍 (前744年—前707年 在位,文公之子)
  • 厉公 妫佗 (前707年─前706年在位,桓公之弟)
  • 利公 妫跃 (前706年─前700年在位,桓公之子)
  • 庄公 妫林 (前699年—前693年在位,厉公之弟)
  • 宣公 妫杵臼 (前692年—前648年在位,庄公之弟)
  • 穆公 妫款 (前647年—前632年在位,宣公之子)
  • 共公 妫朔 (前631年—前614年在位,穆公之子)
  • 灵公 妫平国 (前613年—前599年在位,共公之子)
  • 妫征舒[夏征舒] (前599在位数月,宣公曾孙)
  • 成公 妫午 (前598年—前569年在位,灵公之子)
  • 哀公 妫弱 (前568年—前534年在位,成公之子)
  • 陈君留 妫留 (前534年在位9月,哀公之子。前533年,楚灭陈,楚灵王以弟熊弃疾为陈公)
  • 惠公 妫吴 (前529年—前506年在位,哀公之孙。复国,追前533年为元年)
  • 怀公 妫柳 (前505年—前502年在位,惠公之子)
  • 闵公 妫越 (前501年—前478年在位,怀公之子。吴国崛起,与楚国竞争。陈国又只得游走于吴楚两国。不久吴国被兴起后的越国压制,亲吴的陈国便最终为楚所灭)

夏后氏

[编辑]

天鼋氏

[编辑]
  • 天鼋氏一世 姒骆明(帝颛顼的儿子,娶共工氏之女)
  • 天鼋氏二世 姒 ?
  • 天鼋氏三世 姒 ?
  • 天鼋氏四世 姒 ?
  • 天鼋氏五世 姒 ?
  • 天鼋氏六世 姒 ?
  • 天鼋氏七世 姒 ?
  • 天鼋氏八世 姒 ?
  • 天鼋氏九世 姒 ?
  • 天鼋氏十世 姒 ?
  • 天鼋氏十一世 姒 ?
  • 天鼋氏十二世 姒 ?
  • 天鼋氏十三世 姒 ?
  • 天鼋氏十四世 姒 ?
  • 天鼋氏十五世 姒 ?
  • 天鼋氏十六世 姒 ?
  • 天鼋氏十七世 姒 ?
  • 天鼋氏十八世 姒 ?
  • 天鼋氏十九世 姒 ?
  • 天鼋氏二十世 姒 ?
  • 天鼋氏二十一世 姒 ?
  • 天鼋氏二十二世 姒 ?
  • 天鼋氏二十三世 姒 ?
  • 天鼋氏二十四世 姒 ?
  • 天鼋氏二十五世 姒 ?
  • 天鼋氏二十六世 姒 ?
  • 天鼋氏二十七世 姒 ?
  • 天鼋氏二十八世 姒 ?
  • 天鼋氏二十九世 姒 ?
  • 天鼋氏三十世 姒 ?
  • 天鼋氏三十一世 姒 ?
  • 天鼋氏三十二世 姒 ?
  • 天鼋氏三十三世 姒 ?
  • 天鼋氏三十四世 姒 ?
  • 天鼋氏三十五世 姒 ?
  • 天鼋氏三十六世 姒 ?
  • 天鼋氏三十七世 崇伯 姒鲧[姒鮌、姒白马](帝密的大臣,受封于崇邑。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被封汶山石纽,娶有莘氏之女修己为妻,生下禹。因鲧与尧之子丹朱、舜争部落联盟共主之位失败而被尧流放至羽山,尧令祝融杀鲧于羽山)

前夏 (前2070年--前2002年)

[编辑]

高祖 崇伯/夏伯/帝禹/后禹/伯禹/戎禹/大禹 姒文命[姒高密](前2070年--前2061年在位,鲧之子。初都于高密,迁都于阳城。大禹生有三子:大儿子启,姓姒。小儿子叫罕,封姓为余,禹妻是绍兴涂山之女,禹封小儿子姓余,有纪念妻子之意)

帝启/后启/齐德尊圣皇帝 姒启[姒开](前2061年--前2052年在位,大禹的儿子。大禹驾崩后,启即位为天子,即位后击败有扈氏的反叛, 巩固了政权,首次确立了王朝世袭制度,将国都迁至安邑)

后太康/帝太康 姒太康(前2052年--前2048年在位,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松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四十六岁即王位,迁都于斟寻,在位四年时失国,失国偏居于洛水以南,又过了十年,死于前2038帝仲康十年)

帝仲康 姒仲康[姒中康、姒仲卢](前2048年--前2030年在位,太康的弟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羿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死。立都于斟寻,迁都于帝丘,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

帝相/后相 姒相[姒相安](前2030年--前2002年在位,仲康的儿子。迁都于斟灌,即位28年后,诸侯国寒国寒浞反叛夏朝并攻打姒相,姒相被寒浞之子浇所杀)

有穷氏

[编辑]
  • 妘 ? (妘被黄帝轩辕氏政权首任黄帝选为射官)
  • 妘 ? (帝喾为表彰羿族的功绩,赐以铜弓素矢,封于锄)
  • 司羿 妘 ? (被唐尧封为诸侯,将其族封于有穷,号有穷氏)

后羿 妘羿[夷羿、穷羿、司羿、大羿、羿](前2040年--前2022年在位,夏禹初年被推选为有穷部落的大酋长,四十一岁即帝位,六十岁生日被寒浞赤裸裸地杀死在寝宫的床上)

  • 妘瞰(有穷国太子,归降了夏王朝。夏王姒相仍命他镇守穷石)

伯明氏

[编辑]
  • 寒哀(为黄帝朝中的车正,因功封于寒,其族人以寒为姓)
  • 寒虎

寒浞[韩浞、寒漪、韩漪](前2022年--前1962年在位,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的相,后来杀死后羿,夺取有穷氏大权,随后消灭了夏后相,使自太康失国以来分裂了54年的天下重新统一。晚年骄奢淫逸,不修政事,最后死于少康的复国之战中)

  • 过浇 寒浇[寒奡、寒敖、寒奥]

后夏 (前1933年--前1601年)

[编辑]

世祖 帝少康 姒少康[姒杜康] (前1933年--前1916年在位,相的遗腹子。少康攻打寒浞并斩尽杀绝寒浞一族,寒浞绝嗣。夏后少康是夏朝很有作为的一位明君,史称“少康中兴”。中断了四十年之久的夏王朝得以复兴。前2043年,迁都于黄河以北的原邑)

帝予 姒予[姒予、姒宁、姒伫、姒宇、姒相曼、姒舆、姒季杼] (前1916年--前1889年在位,少康的儿子。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朝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先迁都于原,后迁都于老邱)

帝槐/帝芬/后芬 姒槐[姒芬、姒祖武、姒芬发] (前1889年--前1861年在位,杼的儿子。期间先后征服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夏朝国力强盛,国土广大,威名远扬)

帝芒 姒芒[姒和、姒荒] (前1861年--前1843年在位,槐的儿子。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

帝泄 姒泄[姒泄、姒世] (前1843年--前1818年在位,芒的儿子,他在位时,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帝不降 姒不降[姒降、姒江成] (前1818年--前1749年在位,泄的儿子。帝不降因自己的儿子孔甲性情乖僻,传位于自己的弟弟姒扃。禅位后,又活了十一年才病卒)

帝扃 姒扃[姒乔、姒高阳、姒禺] (前1749年--前1728年在位,不降的弟弟)

帝廑 姒廑[姒胤甲、姒广、姒顼、姒董江、姒廛、姒𦙍甲] (前1728年--前1708年在位,扃的儿子。退居于西河地区)

帝孔甲 姒孔甲 (前1708年--前1677年在位,不降的儿子。孔甲被周武王时期,周王室重典《尚书》之《厚父》篇尊称为夏朝“三后”之一)

帝皋 姒皋[姒昊、姒简昊、姒皋苟] (前1677年--前1666年在位,孔甲的儿子。迁都于渑池附近)

帝发/后发/后敬 姒发[姒敬、姒敬发、姒发惠] (前1666年--前1653年在位,皋的儿子)

桀王/帝履癸 姒履癸[姒履、姒癸] (前1653年--前1601年在位,发的儿子。因为夏王桀内政不修、酗酒、军事实力不如商汤,又时逢夏都斟𬩽地区连年大旱,终被成汤追上俘获,并放逐在南巢,夏王朝结束)

  • 姒獯鬻[姒獯粥、姒淳维] (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夏桀的儿子獯粥,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史上所称的匈奴)

杞国

[编辑]
  • 姒 ? (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
  • 姒 ? (迁到今山东省新泰)
  • 姒 ? (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东北)
  • 姒 ? (商王武丁曾娶一位杞国女子为妃,是其六十多位后妃之一。当时,杞国的爵位是伯爵)
  • 东楼公/东娄公 姒 ? (前1046年 -- ? 周武王灭商之后,寻找大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
  • 西楼公 姒 ? (东楼公之子,继承其爵位)
  • 题公 姒 ? (西楼公之子,继承其爵位)
  • 谋娶公 姒 ? (题公之子,继承其爵位。其当政时是周厉王时期,将杞国从杞县一带迁到了山东。当时,杞国曾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攻打,无法在河南立足,只得暂到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而后迁徙到到新泰一带)
  • 杞伯每亡 姒每亡[姒每刃] ( ? --前751年在位,迁国至缘陵)
  • 武公 姒 ? (前750年--前704年在位,谋娶公之子。将国都迁至缘陵)
  • 靖公 姒 ? (前703年--前681年在位,武公之子)
  • 共公 姒 ? (前680年--前673年在位,靖公之子,承袭杞靖公的爵位)
  • 德公/惠公 姒 ? (前672年--前655年在位,共公之子)
  • 成公 姒 ? (前654年--前637年在位,德公之子,桓公之兄。将杞国迁到缘陵,即今山东昌乐县附近)
  • 桓公 姒姑容 (前636年--前567年在位,成公之弟,继承其爵位)
  • 孝公 姒丐 (前566年--前550年在位,桓公之子,继承其爵位)
  • 文公 姒益姑 (前549年--前536年在位,桓公之子,孝公之弟,平公的哥哥。把国迁到淳于)
  • 平公 姒郁 (前535年--前518年在位,文公之弟,继承其爵位)
  • 悼公 姒成 (前517年--前506年在位,平公之子,继承其爵位)
  • 隐公 姒乞 (前506年七个月在位,悼公之子,继承其爵位。即位当年,即被其弟弟杞厘公所杀)
  • 釐公/僖公 姒遂[姒过] (前505年--前487年在位,隐公之弟,于隐公即位当年杀了兄长,自立为君主)
  • 湣公 姒维 (前486年--前471年在位,釐公之子,继承爵位。十六年,湣公弟阏路弑湣公代立,是为哀公)
  • 哀公/懿公 姒阏路 (前470年--前461年在位,湣公之弟,杀兄湣公而立)
  • 出公 姒敕 (前460年--前449年在位,湣公之子)
  • 简公 姒春 (前448年--前445年在位,出公之子。杞国亡于楚国,其地尽归楚国)

商朝

[编辑]

夏代商国

[编辑]
  • 始祖 阏伯/火神/玄王/素王/宣明王 子契[子卨] (帝喾姜斯遂之三子,有娀氏简狄所生。前2410年,姜斯遂访问了西北部最大的部落有娀氏。有娀氏的政治活动中心在蒲州。他如法炮制,又在那里娶了有娀氏的少女简狄,简狄也怀上了他的孩子,生下了第三个儿子,取名契。帝喾姜斯遂把他封在了商邑,赐姓为子,是为商侯,主管火正。父亲在位时,他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朝中辅佐父亲。前2368帝鸷元年,子契离开都城,带着自己的家人回封国去了。前2357年,帝尧任命子契为大司马,主管军队。契佐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晚年时迁居于蕃邑)
  • 子昭明 (迁居于河北砥石)
  • 子相土[子乘杜] (夏帝相的司马,为了解决军队远征运送军用物资难题。前2026夏帝相十五年,发明了马车,并越燕山南下,环渤海湾发展,后迁居于谷熟)
  • 子昌若 (迁居于东都)
  • 子曹圉[子粮圉]
  • 子冥 (前1952夏少康十一年任命为治水的官员,主管全国水利工程,前1904夏帝杼十三年死在治理黄河工作中。后世之人奉为水神,称之为玄冥)
  • 高祖亥/高且亥 子王亥[子振、子垓、子核、子该、子胲、子永、子泳] (前1904年--前1832年在位,子冥之子。子王亥发明用牛拉车和耕田,在各诸侯国间从事商业贸易,后来在黄河北岸贩牛时,因酒后失控强奸有易贵族女子,被有易人所杀)
  • 子王恒[子亘] (前1832年--前1828年在位,子王亥的弟弟)
  • 子微[子昏微、子上甲、子报甲] (子王恒的侄子,子王亥之子。子报甲以许多珠宝和牛、马贿赂河国的国君,请求河国出兵协助他讨伐有易国,帮他报杀父之仇。在河国的帮助下,上甲微兵困有易国都城。有易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终于还是被攻破城池。上甲微杀了有易国的国君绵臣和他的家人,为父亲报了仇,同时还获取了有易国的许多财宝、粮食、布匹、牲畜等。他没有屠杀有易国的百姓,而是让他们做了生产奴隶。上甲微把军队还给河国,并真诚地表示感谢。由这件事上甲微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做大,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自此他便开始筹建自己的武装力量,上甲微于前1814年迁居于有易。前1770年,子报甲灭皮氏,在皮氏旧城建都,命名为殷,是年又把国都迁于殷)
  • 子报乙 (子报甲之子)
  • 子报丙[子外丙] (子报乙之子)
  • 子报丁 (子报丙之子)
  • 主壬 子示壬 (报丁之子,娶妻庚生主癸)
  • 夔宗 主癸 子示癸 (前1699年--前1618年在位,子主壬之子。不满足于安居北方,意图立足中原与夏王朝一争高下,将国都迁回到河南的谷熟,史称南亳)

商朝天子 (前1601年—前1046年)

[编辑]

太祖/大乙宗/高且乙/高祖乙 太武王/文武帝乙 子履[子武汤、子天乙、子成汤、子成、子唐、子成唐、子大乙、子太乙] (前1617--前1589年在位,子主癸之子,为夏方伯。迁都于蒙邑,史称北亳。汤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辅助国事,又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以及夏的联盟韦﹑顾﹑昆吾等部落﹑方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伐夏。商部落首领17年,灭夏后初都于西亳。前1601年建商朝,前1591年迁都于郑亳)

  • 太祖 代王 太丁[子大丁、子托、子以跌] (成汤之长子,未立而卒)

哀王 子外丙[子胜、子卜丙、子外壬] (前1589--前1587年在位,成汤的儿子,太丁之弟)

懿王 子仲壬[子中壬、子燕壬、子工壬、子其壬、子南壬、子庸] (前1587年--前1583年在位,成商汤的儿子,太丁和外丙的弟弟)

  • 伊尹[伊挚、阿衡] (前1583年--前1576年在位,自外丙经仲壬至太甲几代执政时间都很短,商朝的大权实际掌握于伊尹手中。《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

太宗 文王 子太甲[子祖甲、子至] (前1576年--前1564年在位,成汤之长孙,太丁的儿子。即位初,因“颠覆汤之典刑”,前1574年被伊尹送至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居住。三年后改过复立,亲迎太甲回到亳都,并还政于他成为有成之君。这就是“桐宫悔过”的故事)

昭王 子沃丁[子羌丁、子绚] (前1564年--前1545年在位,太甲的儿子)

宣王/帝太庚 子太庚[子小庚、子大庚、子辩] (前1545年--前1540年在位,太甲之子,沃丁之弟)

敬王/帝小甲 子小甲[子高] (前1540年--前1523年在位,太庚之子)

元王/帝雍己 子雍己[子伷、子密、子佃] (前1523年--前1511年在位,太庚之子,小甲之弟。商朝开始衰弱)

中宗 景王/帝太戊 子太戊[子大太戊、子天戊、子大戊、子密] (前1511年--前1436年在位,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之弟。太戊勤政修德,治国抚民,颇有振作)

孝成王 子中丁[子仲丁、子庄] (前1436年--前1427年在位,太戊之子都城从。亳迁于嚣)

思王/帝外壬 子外壬[子卜壬、子发] (前1427年--前1412年在位,太戊之子,仲丁之弟)

平王 子河亶甲[子戋甲、子整] (前1412年--前1403年在位,太戊之子,仲丁和外壬之弟。把国都由嚣迁都于相)

中宗 穆王 子祖乙[子且乙、子滕、子胜] (前1403年--前1384年在位,河亶甲之子。前1402年从相地迁都于耿,前1401年由于河患又将都城迁至邢。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商朝又兴盛起来)

桓王 子祖辛[子且辛、子旦] (前1384年--前1370年在位,祖乙之子)

僖王 子沃甲[子羌甲、子开甲、子逾] (前1370年--前1345年在位,祖乙之子,祖辛之弟)

庄王 子祖丁[子且丁、子新、子小丁] (前1345年--前1313年在位,祖辛之子)

顷王 子南庚[子更] (前1313年--前1307年在位,沃甲之子。祖丁死后,商王室发生了争夺王位的纷争,最后由沃甲的儿子南庚继承王位,迁都于奄)

悼王 子阳甲[子象甲、子和、子兔甲、子彖甲] (前1307年--前1303年在位,祖丁之子)

世祖 文成王 子盘庚[子般庚、子旬] (前1303年--前1275年在位,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前1300年盘庚迁都于殷。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殷都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继续“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故后世又称商为“商殷”)

章王 子小辛[子颂、子般庚] (前1275年--前1272年在位,祖丁之子,阳甲和盘庚之弟。抛弃了盘庚治国之策,商朝国力又逐渐衰落)

惠王 子小乙[子敛、小祖乙、后祖乙、子亚祖乙] (前1272年--前1251年在位,祖丁子,阳甲、盘庚和小辛之弟。征伐过东夷、鬼方等;制定了商代祭祀制度)

高宗 襄王 子武丁[子昭] (前1251年--前1192年在位,小乙之子。武丁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政治改善,商朝复兴,他还击败四方入侵,商朝威镇四方)

  • 小王/小王父己 祖己[子且己、子孝己、子兄己、子以跌、子孝子] (武丁的嫡长子,作为王位继承人的太子,祖己曾参议政事,辅佐父王武丁修政行德而国势复振。高宗武丁在又祭成汤的时候,忽有一只孔雀飞到鼎耳上鸣叫,武丁为此有点担心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祖己趁此机会劝谏父王节俭。史官记录了这件事,名叫《高宗肜日》。继母妣辛虐待孝己。并捏造事实、诽谤孝己。父亲武丁听信,流放孝己,饿死于野外。妣辛生祖庚即武丁位为商王)
  • 子祖戊
  • 未闻其祭名也 (篡位,甲骨文中有记载,一般人并不知道,商朝最神秘的君主)

平王 子祖庚[子且庚、子跃、子曜、子跃] (前1192年--前1181年在位,武丁之子,祖己之弟。采用了武丁的治国之策,积极开拓,遵行利制,商王朝依然非常强盛)

世宗 定王/帝甲 子祖甲[子且甲、子载、子跃] (前1181年--前1165年在位,武丁之三子,祖己祖和庚之弟。武丁疼爱第三子,本想立他为继承人,但祖甲劝说,以防再次出现九世之乱,于是离开了都城。祖庚非常感动,继位后立即将祖甲立为继承人)

甲宗 共王 子廪辛[子冯辛、子先、子凭辛] (前1165年--前1159年在位,祖甲之子。廪辛时期多次征讨周边方国,但总以失败而终)

康祖 安王 子庚丁[子康丁、子祖丁、子康且丁、子嚣] (前1159年--前1148年在位,祖甲之子,廪辛之弟。康丁时期沿袭其兄的方针,继续对周边方国征战,可依然无成果,晚年信奉巫教,使得其势力大增,已危机到王权)

武祖 烈王/武烈王/帝武乙/王武乙 子武乙[子瞿、子武且乙] (前1148年--前1113年在位,庚丁的儿子,被雷电击死。武乙时期,连年向周边方国征战,但效果甚微,因武乙残暴,国势逐渐衰落,但武乙却颠覆了传统的神权,让王权更集中,这个时期,周部落开始兴起)

匡王/帝文丁 子文武丁[子太丁、子大丁、子文丁、子托] (前1113年--前1102年在位,武乙之子。太丁时期,夏朝周边不稳,太丁赐予周国诸侯季历专征伐权,季历屡次战败周边方国,致使周国势力大增,太丁觉得季历越来越厉害,恐不好控制,于是召唤季历来朝,并杀了他。周国季历死后,由其子继位,其子就是后世鼎鼎大名的周文王)

德王/帝乙/帝乙大帝 子羡 (前1102年--前1076年在位,太丁之子。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以和亲的方式与姬昌媾和。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

纣王/寿王/帝辛 子受[子受德] (前1076年--前1046年在位,帝乙之子。迁都于沫,后改沬邑为朝歌。商纣为人聪颖,膂力过人。曾大举攻伐东夷,取得胜利,为中原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贡献。但商纣为人残暴,且好色无比。宠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宫舍,民不聊生。而此时西方周逐渐强大,终于灭商。纣王自鹿台焚而死,商亡。商纣与夏桀也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桀纣之君”)

周代殷国 (前1046年--前1040年)

[编辑]
  • 子武庚[子禄父](前1046年-前1042年在位,周武王即位后,立商帝纣辛之子武庚以守商祀,封武庚管理商朝的旧都殷,命管、蔡、霍三叔监管。前1041年,武庚联合了管、蔡二叔以及商的属国奄、徐、楚等十几个国家一同向西进军,反周阵营声势浩大。后三监之乱武庚兵败被杀,周武王把纣王兄微子启封于殷地,以代殷后,爵为宋公)

周代宋国 (前1040年—前286年)

[编辑]
  • 宋微子/微子启 子启[子开] (前1040年--前1025年在位,商帝乙之长子,原为微子国君主,周初被封于商丘,成为宋国首任君主)
  • 微仲 子衍[子泄、子仲思] (前1024年--前986年在位,商帝乙之子,微子启之弟)
  • 宋公稽 子稽 (前985年--前942年在位,微仲之子,谥号失传)
  • 丁公 子申 (前941年--前919年在位,宋公稽之子)
  • 湣公/愍公/闵公 子共 (前918年--前895年在位,丁公之子)
  • 炀公 子熙 (前894年--前879年在位,丁公之子,湣公之弟,自立)
  • 厉公 子鲋祀[子鲂祀] (前878年--前859年在位,湣公之子)
  • 僖公/釐公 子举 (前858年--前831年在位,厉公之子)
  • 惠公 子覵 (前830年--前800年在位,僖公之子)
  • 哀公 子 ? (前800年在位,惠公之子)
  • 戴公 子白 (前799年--前766年在位,哀公之子)
  • 武公 子司空 (前765年--前748年在位,戴公之子)
  • 宣公 子力 (前747年--前729年在位,武公之子)
  • 穆公/缪公 子和 (前728年--前720年在位,武公之子,宣公之弟)
  • 殇公 子与夷 (前719年--前711年在位,宣公之子,为华父督试杀)
  • 庄公/严公 子冯 (前710年--前692年在位,穆公之子)
  • 湣公/闵公/愍公 子捷 (前691年--前682年在位,庄公之子)
  • 宋公游/前废公 子游 (前682年在位,庄公之子)
  • 桓公 子御说 (前681年--前651年在位,庄公之子)
  • 襄公 子兹甫[子兹父] (前650年--前637年在位,桓公之子,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
  • 公子目夷/公子鱼 子目夷[子子鱼、司马子鱼] (桓公之子,前639年楚成王捉住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宋人立公子目夷为假公)
  • 成公 子王臣 (前636年--前620年在位,襄公之子)
  • 宋公御/后废公 子御 (前620年在位,襄公之子)
  • 昭公 子杵臼 (前619年--前611年在位,成公之子)
  • 文公 子鲍革[子鲍] (前610年--前589年在位,成公之子)
  • 共公 子瑕 (前588年–-前576年在位,文公之子)
  • 平公 子成(前575年–-前532年在位,共公之子)
  • 元公 子佐(前531年–-前517年在位,平公之子)
  • 景公 子头曼[子栾、子兜栾](前516年–-前469年在位,元公之子,执政期间一举灭曹)
  • 宋君启 子启 (前469年在位,元公曾孙,祖父元公子公子褍秦,父公孙周)
  • 昭公 子特[子得](前468年–-前406年在位,宋君启之弟,元公曾孙)
  • 悼公 子购由(前405年-–前398年在位,昭公之子)
  • 休公 子田(前397年-–前375年在位,悼公之子)
  • 辟公/桓公/桓侯 子辟兵[子辟、子璧兵](前374年-–前356年在位,休公之子)
  • 剔成君 子剔成[戴喜、子罕](前355年–-前329年在位,宋戴公后裔,史称“戴氏取宋”)

献王/元王/康王/桀王/宋王偃 子偃[戴偃](前328年 -- 前286年在位,剔成君之弟,逐兄自立。戴偃在第十一年时,自立为王.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后被齐国、楚国与魏国联手灭掉宋国,三国瓜分宋国领土)

周朝

[编辑]

邰侯

[编辑]
  • 邰侯一世 始祖 后稷/稷王/稷神/农神/西伯 姬弃[姬度展] (帝喾姜斯遂四子,邰氏女姜原所生。前2416年,姜斯遂访问了西部最大的部落有邰氏。有邰氏大酋长便把族里最优秀的女儿姜嫄许配他为妻,并为他主持了隆重的婚礼。不久,姜嫄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取名弃。帝喾姜斯遂把他封在了邰邑,赐姓为姬,是为邰侯。父亲在位时,他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朝中辅佐父亲。前2368帝鸷元年,姬弃离开都城,带着自己的家人回封国去了。前2357年,帝尧把姬弃召入朝中,任命为农正号曰后稷,主管全国的农业。母将弃置于狭隘巷,牛羊不踩,又弃之森林,伐木人救起。又丢寒冰,有鸟遮护。娶姞氏,生子嫠玺)
  • 邰侯二世 姬厘茧[姬嫠玺、姬戒玺、姬楘玺、姬台玺] (袭父职,为后稷之官农师,父薨,哭泣过伤,逾七旬亦卒,生子叔均)
  • 邰侯三世 姬叔均 (袭父职为农官,娶有穷氏,生子叔望)
  • 邰侯四世 姬叔望[姬素望] (袭父职为农官,娶有虞氏,生子叔重)
  • 邰侯五世 姬叔重[姬若重] (初仕尧,袭父职为司农官,教民稼穑;继佐舜,亦官大司农,播种五谷。娶有莘氏,生子叔农)
  • 邰侯六世 姬叔农 (袭父职佐启,为农官,娶姚氏,生子叔辛)
  • 邰侯七世 姬叔辛 (袭父职佐夏帝太康,为农官。辛与岐伯为邻,其世修仁德,其子必有天下。娶蜀山氏之女,生子不窑)

豳侯

[编辑]
  • 豳侯一世 姬不窋[姬叙望不、姬叔望子、姬育] (夏太康失国,废稷官,不复务农,失其官,逃至西北戎狄居之,立国于豳,号北豳。娶余庆王之女,生子鞠陶)
  • 豳侯二世 老王 姬鞠[姬陶、姬鞠陶、姬德宣、姬抚] (太康废稷官,鞠陶不务稼穑,随父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娶葛天氏之女,生子侯亚)
  • 豳侯三世 姬侯亚[姬侯陶、姬拔] (娶姒氏之女,生子昭臣)
  • 豳侯四世 姬昭臣[姬都、姬譍] (娶高氏,生子季坚)
  • 豳侯五世 姬季坚[姬仲、姬胜、姬公孙] (娶吕氏,生子叔壬)
  • 豳侯六世 姬叔壬[姬含章] (娶徐氏,生子启封)
  • 豳侯七世 姬启封[姬郝] (娶许氏,生子昆伯)
  • 豳侯八世 姬昆伯[姬干] (夏时衰亡时,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与子公刘逃奔,复迁国于豳,百姓怀之,多从而保焉)
  • 豳侯九世 姬公刘 (前1632夏桀王二十二年,公刘逃奔到戎狄部落之间,重修后稷事业,率领同族来到豳,建立豳国,受到豳地百姓的欢迎。娶姒氏之女,生子施德)
  • 豳侯十世 姬施德[姬叔芒、姬堃] (娶伊祁氏之女,生子行仁)
  • 豳侯十一世 姬行仁 (娶徐氏之女,生子庆节)
  • 豳侯十二世 姬庆节 (正式在豳地建立了周国,周国的范围,东到子午岭,南到彬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环县、华池,成为当时西北势力较强的部落方国。娶姜氏之女,生子皇仆)
  • 豳侯十三世 姬皇仆[姬皇朴、姬元音] (娶伊祁氏,生子差佛)
  • 豳侯十四世 姬差弗[姬差佛、姬羌弗] (娶伊耆,生子毁喻)
  • 豳侯十五世 姬毁隃[姬毁喻、姬毁俞、姬伪榆、姬毁湡] (娶陶唐氏,生子公非)
  • 豳侯十六世 姬公非[姬公非递、姬公卯] (娶西陵氏之女娇娥,生子辟方)
  • 豳侯十七世 姬辟方[姬至详] (娶端木氏之女,生子高圉)
  • 豳侯十八世 姬高圉 (高圉能修祖之道,豳人效化。娶公孙氏征惠,生子夷侯。前1389商祖乙十五年,命豳侯高圉)
  • 豳侯十九世 姬夷俟 (娶理氏之女,生子侯牟)
  • 豳侯二十世 姬侯牟[姬侯侔、姬侯弁] (娶伊氏之女,生子侯旅)
  • 豳侯二十一世 姬侯旅 (娶伊氏之女,生子亚圉)
  • 豳侯二十二世 姬亚圉 (承祖遗训,敬谨自持在位六十三年,娶公范氏之女太贞,生子景伯。前1281商盘庚十九年,命豳侯亚圉)
  • 豳侯二十三世 姬景伯[姬夷竣] (为政九年病死,娶刘氏,生子云都)
  • 豳侯二十四世 姬云都[姬云都皇] (娶陆氏,生子木公)
  • 豳侯二十五世 太公 姬木公 (娶卓氏之女,生子祖绀)
  • 豳侯二十六世 公叔祖 姬组绀[姬祖绀] (娶陈留氏静淑,生子公叔。前1169商祖甲十三年,命豳侯组绀)
  • 豳侯二十七世 祖英 姬公叔 (娶理氏,生子诸盩)
  • 豳侯二十八世 姬诸盩[姬诸执] (娶公孙氏,生子周太公)

西伯侯

[编辑]
  • 西伯侯一世 太公 公叔祖类/公祖类/公祖 姬类 (大修后稷,公刘之业,施德行仁,国人皆戴之。时狄人獯鬻正强,子古公亶父以皮币犬马珠玉与之,逾梁山,居于岐山,豳人举国相从,营筑宫室城郭,南邑于周原,立周国。居三年,始作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土,典司五众。生子周太王)
  • 西伯侯二世 太王/大王/古公亶父/公亶父/古公 姬亶 (娶有邰氏之女太姜为妃,美而贤。生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借为父亲采药为名,结伴到周族邻近游牧狩猎,民族荆蛮勾吴郡里。所以立少子季历为太子。太公崩,兄弟奔丧,季历将王位让给泰伯。伯不受,季历不依。惟与弟仲雍出逃荆蛮不归。前1148商武乙元年,古公亶父率族迁到岐山下的周原,此处土地肥美,宜农稼,周人以邑为名,故号为周.建房舍,设宗庙,奠定了周室强盛的基础。由豳迁岐,居岐之阳,实施翦商。前1146商武乙三年: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
  • 西伯侯三世 季历/季李/公季/王季 姬历 (前1138年—前1102年在位,太丁于牧师。修古公遗道,笃于仁义,诸侯顺之。娶挈任氏仲女太任为妃,与姑太姜比德。及其娠,武乙癸卯季秋之月甲子,大任生子,日角鸟隼,胸有四乳,取名曰昌,即周文王。又娶薛侯之女薛孟君为妻,皆贤妇人,次子东虢叔、三子西虢叔。前1103商文丁十一年,命周公季历为伯。后因权重遭忌,被文丁软禁绝食死,归罪为文丁所杀)

西伯侯四世 始祖 周西伯/文王/文皇帝 姬昌(前1102年--前1057年在位,季历之长子,四十二年称王。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娶有辛氏之女太姒,生十子:长伯邑考、次周武王、三管叔鲜、四周公旦、五蔡叔度、六郕叔武、七霍叔处、八卫叔康、九毛叔郑、十聃季载。庶妃生:十一叔郜、十二雍伯、十三曹叔振铎、十四错叔绣、十五毕公高、十六原伯、十七酆侯,十八郇伯、十九叔明、廿子孝伯、庶子燕召公)

  • 中天北极紫微大帝 伯邑考 姬考 (周文王长子,未即位而蚤死于商都朝歌。父亲因触怒纣王而被监禁,伯邑考为了营救父亲,带了七香车、醒酒毡与白色猿猴三样异宝,献给纣王)

西周 (前1046年--前760年)

[编辑]

世祖 武王/虎王 姬发[姬珷] (前1057年--前1043年在位,周文王的次子。前1046年联合诸侯在牧野大败商军,终于灭商建周,定都于镐。娶齐太公之女邑姜,生二子:姬诵、姬虞。次妃生三子:邘叔、应侯、韩侯)

成王 姬诵 (前1043年--前1021年在位,武王之子。即位时12岁,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文王第三子管叔鲜和第五子蔡叔度见周公代行天子职务,心怀妒忌,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夺取王位。商纣王之子,封于殷的殷君武庚就乘机拉拢管叔鲜和蔡叔度,联络淮夷,一起举兵反叛。周公出师东征,经过3年苦战,终于杀死了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和放逐了蔡叔度,从而平定了叛乱,安定了大局。姬诵亲政后,并大封诸侯,造东都洛邑。后来,姬诵病倒,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国事,就命召公、毕公用心辅佐。从此,这种帝王临终前将嗣君托付给宗室或大臣的命令,就称之为顾命,受托付的宗室或大臣称之为顾命大臣)

康王 姬钊 (前1021年--前996年在位,成王之子。姬钊继位时,召公、毕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召公、毕公还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又作了一篇文章,告诫姬钊要节俭寡欲,勤理国事,守住祖先的基业。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昭王/邵王 姬瑕 (前996年--前977年在位,康王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缪王/穆王/穆天子 姬满 (前977年--前922年在位,昭王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龚王/恭王/共王 姬繄扈 (前922年--前900年在位,穆王之子)

懿王 姬囏 (前900年--前892年在位,共王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孝王/考王 姬辟方 (前892年--前886年在位,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夷王/𢕌王 姬燮 (前886年--前878年在位,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厉王/剌王/汾王 姬胡 (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竟被国人放逐)

  • 共和(前841年—前828年,周厉王逃离镐京,召穆公和周定公管理朝政。一说为皇君姬和摄行天子政,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世宗 宣王 姬静[姬靖] (前828年--前782年在位,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幽王 姬宫涅[姬宫湦、姬宫生] (前782年--前771年在位,宣王的儿子。贪淫无道,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这就是"一笑倾国"的由来)

携惠王/携王/惠王/惠侯 姬余臣[姬余] (前771年--前760年在位,父亲是周宣王,周幽王是他的兄长。周幽王死后,申侯、鲁侯与许文公拥立原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与此同时,虢公翰也在携地拥立王子余臣为王,称携王。周王室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平王得到郑、晋、秦、卫等诸侯国的拥护,被认作是周王室的正统,携王则相对孤立。前760年,晋文侯帮助周平王攻杀携王,周王室由周平王姬宜臼统一)

东周 (前771年-前256年)

[编辑]

平王 姬宜臼[姬宜咎] (前771--前720年在位,幽王之子,母王后申后。幽王于后宫得褒姒以后,生子伯服。不久,竟废申后及姬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于是姬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与郑桓公均被犬戎所杀。随后,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前768年,平王为躲避犬戎的侵袭东迁洛邑。生三子:长子姬泄父、次子姬狐、少子姬武)

  • 太子泄父 姬孤[姬泄、姬泄、姬泄父、姬泄父] (平王之长子,在平王驾崩之前就已经去世了,未即位,曾在郑国作人质)

桓王 姬林(前720年--前697年在位,平王的孙子。由于平王驾崩时,太子泄父早死,身为泄父之子的他被拥立继位。生二子:长子姬佗、次子姬克)

庄王 姬佗 (前697年--前682年在位,桓王的长子。前694年,周公黑肩欲杀庄王,而立王子克为王,事情泄露,周公黑肩被庄王与辛伯所杀,王子克逃亡至南燕国。庄王与姚姬所生的庶子颓,为庄王所宠爱,在东周春秋时期发动叛乱并称王)

厘王/僖王 姬胡齐 (前682年--前677年在位,庄王的长子。在位期间执政为虢公丑、周公忌父)

惠王 姬阆[姬闻] (前677年--前652年在位,僖王的儿子。曾一度失国于子颓,后在郑厉公和虢叔帮助下复位。在位期间执政为虢公丑、周公忌父、宰孔。生二子:长子姬郑、次子姬带)

  • 王子颓 姬颓 (前675年-前673年在位,庄王庶子。前675年,𫇭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和苏子奉王子颓进攻惠王。失败之后,苏子奉王子颓出奔卫国。卫国和南燕国联合讨伐东周胜利。惠王出奔。当年的冬季,王子颓正式称王。前673年,郑厉公和虢叔率领各国的军队攻入王城,杀掉王子颓和𫇭国等五位大夫。王子颓之乱平定。惠王奖赏郑厉公,将虎牢以东土地给与郑厉公)

襄王 姬郑 (前651--前619年在位,惠王的儿子。曾一度失国于叔带,后在晋文公帮助下复位。在位期间执政为宰孔、周公忌父、王子虎、周公阅、王叔桓公。生二子:长子姬壬臣,幼子名不详"其子为王孙满")

  • 大叔带/大叔/叔带/王子带/甘昭公 姬带 (前636年-前635年在位,惠王之次子,襄王之异母弟。前649年,王子带召扬邑、拒邑、泉邑、皋邑戎人以及伊、雒之戎一同讨伐京师,攻入王城,焚烧东门。秦穆公和晋惠公讨伐戎人来救周。戎人退走。次年,襄王为此讨伐王子带。王子带逃到齐国。前636年,周王室发生了王子带之乱,后晋文公出兵杀王子带,并护送襄王回国)

顷王 姬壬臣(前619年--前613年在位,襄王之子。在位期间执政为周公阅、王叔桓公、王孙苏。生二子:长子姬班,庶子姬瑜)

匡王 姬班(前613年--前607年在位,顷王之长子。在位期间执政为周公阅、王孙苏、召桓公、毛伯卫)

定王 姬瑜(前607年--前586年在位,顷王之次子,匡王之弟。在位期间执政为王孙苏、召桓公、刘康公、毛伯卫、单襄公。楚庄王为称霸天下,不断北侵并打败了晋国、齐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等国,在定王元年征伐陆浑之戎,进军到周京雒邑的南郊,向周王耀武示威。定王不敢责问楚庄王,便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询问周朝镇国之宝的九鼎大小轻重,欲逼周取天下。后王孙满以婉辞说服了楚庄王,使楚不敢轻举妄动去取代周朝,便撤兵回国)

简王 姬夷(前586年--前572年在位,定王之子在位。期间执政为单襄公、刘康公、周公楚、尹武公)

灵王 姬泄心(前572年--前545年在位,简王之子。在位期间执政为王叔陈生、伯舆、单靖公。生三子:长子姬晋,庶子姬贵,三子姬佞夫)

  • 太子晋 姬晋 (周灵王的长子,天性聪明,善吹笙,立他为太子,不幸早逝)

景王 姬贵 (前545年—前520年在位,灵王的次子,太子晋之弟。在位期间执政为单靖公、刘定公、成简公、单献公、单成公、刘献公、单穆公。生四子:长子姬寿、庶子姬猛、三子姬丐、四子姬朝)

  • 太子寿 姬寿 (由周景王王后所生,早死)

悼王 姬猛 (前520年在位,景王之子,敬王之同母兄。景王太子寿早死,立王子猛为太子,却宠爱庶长子王子朝,还一度打算刺杀支持王子猛的单穆公、刘文公。公元前520年,周景王病重,嘱咐宾孟要拥立王子朝。王子朝未及立为嗣君,景王却突然病死,由王子猛即位,被王子朝杀害)

  • 西王/王子朝 姬朝 (前520年--前505年在位,景王的庶出的长子。悼王即位,王子朝在六月率百工和灵王、景王的族人起兵,与悼王争夺王位。此举亦得到了毛伯得、尹文公、召庄公的支持。王子朝击败了悼王。悼王出奔,并向晋国告急。十月,晋国派大夫籍谈、荀跞率军保护悼王回到王城。十一月十二日,王子朝遂杀悼王,晋国攻其而立周敬王。在晋国的帮助下,敬王把王子朝赶到了王京洛邑。随后晋军便撤军回国了。王子朝再度击败敬王,占领了王城,自称周王。敬王退往王城东面的狄泉,人称“东王”;王子朝则被称作“西王”。双方混战了三年之久)

东王/敬王 姬丐[姬丐] (前520年—前477年在位,景王的儿子,悼王同母弟。景王的庶长子王子朝在悼王病死后,晋国派兵攻打王子朝,立王子丐为王。此后敬王与王子朝不时仍有冲突。前516年王子朝逃到楚国。前505年,楚国被吴国击败,险些亡国,周敬王趁机派人在楚地杀死王子朝。儋翩带领王子朝支持者在次年起兵举事,敬王出逃,在前503年得晋国帮助下回都。在位期间执政为单穆公、刘文公、单武公、刘桓公、苌弘、单平公)

元王 姬仁 (前477年—前469年在位,敬王之子。前473年,越王句践灭吴。句践随后北上迁都琅琊,与齐国、晋国等诸侯会盟于徐州,“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周元王正式承认句践为霸主)

贞定王/贞王 姬介 (前469年—前441年在位,元王之子。生四子:长子姬去疾、庶子姬叔袭、三子姬嵬、四子姬揭)

哀王 姬去疾 (前441年在位,贞定王之长子,继承王位三个月后,即遭其弟王子叔袭所杀害)

思王 姬叔袭 (前441年在位,贞定王之庶子,哀王之弟。杀害周哀王即位,在位仅五个月,八月又被弟王子嵬所杀)

考王/考哲王/考悊王 姬嵬 (前441年—前426年在位,贞定王之三子,周哀王与周思王之弟,杀害其兄周思王自立。前440年,考王封其弟姬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姬揭子威公传位于惠公,惠公又封少于班于巩,史称“东周”。形成周朝领土内的“西周”、“东周”小国,周朝的领土便更为缩小,此时已接近春秋后期)

威烈王 姬午 (前426年—前402年在位,考王之子。前403年,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此即“三家分晋”)

安王/元安王 姬骄 (前402年—前376年在位,威烈王之子。在位时封齐国大夫田和为齐侯,是谓“田氏代齐”。前376年,韩、赵、魏一起将徒有虚名的晋国国君俱酒废为平民,瓜分了他仅有的一点领地,使晋国名实俱亡)

烈王/夷烈王 姬喜 (前376年—前369年在位,安王之子。前370年,齐威王朝见周天子,威王贤名更盛)

显王/显圣王/显声王 姬扁 (前369年—前321年在位,安王之子,烈王之弟。前364年,发生河西之战,秦献公亲率主力进至河东,秦将章蟜在石门山大败魏军,斩首6万。由于赵国出兵救援魏国,秦才退兵。此战为秦国对魏国的首次重大胜利,诸侯震动,周显王亦祝贺“献公称伯”,并颁赏他绣着黼黻图案的服饰)

慎靓王 姬定[姬顺] (前321年—前315年在位,显王之子。当时战国七雄为了壮大自己,各自找寻盟友,有不少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对抗一个强国,称为“合纵”,以苏秦为首;也有一些强国相互结合,攻打较弱的国家,史称“连横”,以张仪为首)

赧王/隐王/然王/周王赧 姬延[姬诞、姬赧] (前315年—前256年在位,慎靓王之子。隐王时,东周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隐王迁都西周。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前256年,西周国为秦所灭,隐王死。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 东周昭文君/东周靖君/东周文君/东周惠文君/东周靖公 姬杰 (前256年—前249年在位,史家以原东周君爵为谥爵,未确定是否即位,但凭他的身份,他是之后天下的共主,被秦相吕不韦所灭)

徐戎/徐夷/徐方 (前2070年-前512年)

[编辑]
  • 始祖 实费氏 嬴若木(前2070年-前2054年在位,伯益之次子。因父辅佐虞舜治国,夏禹治水之功勋,赐嬴姓,封于徐地为徐子爵,食邑东海。生四子:长征国、次终、三季胜、四简)
  • 嬴奄延[嬴征国、嬴徐调](前2053年-前2003年在位,嬴若木之长子。夏帝太康、帝仲康、帝相时承袭徐国国君,生一子房)
  • 东海侯 嬴琛[嬴房](前2002年-前1986年在位,嬴征国之子。后羿、寒浞时承袭徐国国君,生二子:长卿、次仁)
  • 东海侯 嬴铄[嬴仁、嬴广文](前1985年-前1918年在位,嬴房之次子。夏帝少康时承袭徐国国君,生一子豹)
  • 东海侯 嬴泓显[嬴豹](前1917年-前1903年在位,嬴仁之子。夏帝杼时承袭徐国国君,生一子谦)
  • 东海侯 嬴亮[嬴谦](前1902年-前1868年在位,嬴豹之子。夏帝槐时,承袭徐国国君。生二子:长澄、次佥)
  • 东海侯 嬴允迪[嬴佥](前1867年-前1833年在位,嬴谦之次子。夏帝芒时承袭徐国国君。娶赵氏生三子:长圭、次起、三晔)
  • 东海伯/东海侯 嬴绛[嬴晔](前1832年-前1804年在位,嬴佥之三子。夏帝泄时承袭徐国国君。娶曹氏生二子:长祖平、次祖禹)
  • 东海侯 嬴敦[嬴祖禹](前1803年-前1783年在位,嬴晔之次子。夏帝不降时承袭徐国国君。娶邹氏生一子济)
  • 东海侯 嬴旌[嬴济](前1782年-前1731年在位,嬴祖禹豹之子。夏帝扃时承袭徐国国君。娶柏氏生一子宝)
  • 东海侯 嬴颐[嬴宝](前1730年-前1695年在位,嬴济之子。夏帝廑时承袭徐国国君。娶孙氏生二子:长绍、次宽)
  • 东海侯 嬴睿[嬴宽](前1694年-前1668年在位,嬴宝之次子。夏帝孔甲、帝皋时承袭徐国国君。娶杨氏生二子:长兴、次通民)
  • 东海侯 嬴璟[嬴兴、嬴治平](前1667年-前1624年在位,嬴宽之长子。夏帝发、帝履癸时承袭徐国国君。娶杜氏生二子:长明、次强)
  • 东海侯 嬴靖[嬴强](前1623年-前1593年在位,嬴兴之次子。商太祖太武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娶刘氏生一子车)
  • 东海侯 嬴云[嬴车、嬴旭明] (嬴强之子。商哀王、懿王、太宗文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娶葛氏生一子能)
  • 东海侯 嬴炎[嬴能] (嬴车之子。商昭王、宣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娶张氏生一子弘)
  • 嬴萧[嬴弘] (嬴能之子。商敬王、元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娶刘氏生二子:长茂叔,次瑞)
  • 嬴逊[嬴瑞] (嬴弘之次子。商中宗景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娶吴氏生四子:长侍长、次元良、三仲长、四季长)
  • 嬴翀[嬴季长] (嬴瑞之四子。商孝成王、平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娶秦氏生三子:长并、次权、三世长)
  • 嬴肈[嬴世长、嬴清用] (嬴季长之三子。商中宗穆王、桓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娶程氏生一子恭候)
  • 东海男 嬴振[嬴恭候、嬴必列](嬴世长之子。商僖王、庄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娶孙氏生四子:长论、次详、三远、四同)
  • 嬴关[嬴论] (嬴恭候之长子。商顷王、悼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娶殷氏生一子箨笼)
  • 咸阳侯 嬴兴[嬴箨笼](嬴论之子。商世祖文成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娶殷薛氏生二子:长安、次龙)
  • 咸阳侯 嬴表[嬴龙、嬴深窝](嬴箨笼之次子。商章王、惠王承袭徐国国君,迁居郊西西安府高陵县南郊。娶郝氏生三子:长忠、次质、三琼)
  • 嬴常[嬴忠] (嬴龙之子。商高宗襄王时承袭徐国国君。生一子超)
  • 嬴蕃[嬴超] (嬴忠之子。商平王、世宗定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娶毛氏生一子康)
  • 嬴蕃畅[嬴康] (嬴超之子。商甲宗共王、康祖安王、武祖烈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娶刘氏生一子淹)
  • 咸阳侯 嬴广[嬴渰、嬴淹] (嬴康之子。商匡王、德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娶甘氏生一子彦)
  • 忠义侯武/乙列侯 嬴通[嬴彦] (嬴淹之子。商纣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娶周氏生一子训)
  • 东平侯/驹王/句君"左句右贡" 嬴禐[嬴训] (嬴彦之子。周武王、成王时承袭徐国国君,生一子绥。前1042年,武庚为首的商朝残余贵族针对周朝叛乱。徐子自称王,反抗周公的东征。徐驹王起兵直接攻打周朝一直打到黄河边)
  • 懿王 嬴绂[嬴绥](驹王之子。周康王时封为列国侯不受,隐居泗州平原。娶东姜氏生一子诞)

偃王/灵惠仁慈圣济英烈王 嬴诞[嬴子孺](前994年——前927年在位,嬴绥之子。周昭王、穆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娶姜氏生三子:长宝宗、次宝衡、三宝明。由于徐偃王好行仁义,国力强盛,来归者日增,势力范围不断扩展。当时各地来朝者“三十有六国”,周穆王因其势大,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周穆王巡视各国,听闻徐君威德日远,遣楚国袭其不备,大破之。徐偃王不是败退彭城东山,而是南逃江苏)

  • 颖侯/颖川侯/佑顺侯 嬴宝宗[嬴宗](偃王之长子。偃王弃国出走后,因他在当地很得民心,周穆王封长子宝宗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前921年周共王时,被封为“颖川候”。生一子仁)
  • 嬴迈[嬴仁](嬴宝宗之子。周懿王时承袭徐国国君,被封为司马。娶唐氏生一子宠)
  • 嬴修[嬴宏、嬴宠](嬴仁之子。周孝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前884年被封为大夫。娶李氏生一子希)
  • 嬴牟[嬴希](嬴宠之子。周夷王时承袭徐国国君,被封为大夫,生一子虺)
  • 嬴轨[嬴尪、嬴虺](嬴希之子。周厉王时承袭徐国国君,被封为大夫。娶肖氏生一子恭)
  • 嬴景[嬴恭、嬴功](嬴虺之子。周宣王、幽王时承袭徐国国君,被封为“列国候”。娶赵氏,生三子:长参加、次畅、三信)
  • 嬴浑[嬴畅、嬴垂先](嬴恭之子。周平王时承袭徐国国君,被封为大夫。娶郑氏生一子永)
  • 嬴恕[嬴永、嬴可行](嬴畅之子。周桓王、庄王时承袭徐国国君,被封为大夫。娶江氏生二子:长起、次思)
  • 嬴衡[嬴恩、嬴思、嬴及思](嬴永之子。周厘王、惠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前670年举兵伐鲁,以报“娄林之役”后于周厉王时。娶洪氏生一子强)

定国侯/徐王季粮 嬴季粮[嬴监、嬴强、嬴详、嬴仲理](嬴思之子。周襄王、顷王、匡王时承袭徐国国君,鲁僖公至鲁文公时期。娶程氏生子一亘)

徐王庚 嬴庚[嬴毅、嬴亘、嬴长公](嬴强之子。周定王、简王时承袭徐国君,鲁宣公至鲁成公时期。娶孙氏生二子:长章禹、次宁)

徐王旨后 嬴旨后[嬴次又、嬴𠂔又](𠂔音同姊,鲁昭公时期)

徐王义楚 嬴义楚[嬴子旋](疋改同,春秋晚期人)

徐王章禹 嬴章禹[嬴章羽、嬴文肃](嬴亘之长子。周灵王、景王、悼王时承袭徐国国君。前512年,吴王夫差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淹徐国。徐王章禹披发文面,绑缚自己,领着妻子跪求夫差保留国土,夫差不准。章羽带着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国,徐国自此失去国号)

荆楚

[编辑]

熊氏先祖

[编辑]
  • 颛顼国一世 伯称[伯服、服称] (帝颛顼之长子,颛顼之妻女禄所生。伯服至东海外,自立颛顼国)
  • 颛顼国二世 ?
  • 颛顼国三世 ?
  • 颛顼国四世 ?
  • 颛顼国五世 ?
  • 颛顼国六世 ?
  • 颛顼国七世 ?
  • 颛顼国八世 ?
  • 颛顼国九世 ?
  • 颛顼国十世 ?
  • 颛顼国十一世 ?
  • 颛顼国十二世 老童[卷章] (娶于根水氏之子,谓之骄福)
  • 颛顼国十三世 ?
  • 颛顼国十四世 ?
  • 颛顼国十五世 ?
  • 颛顼国十六世 ?
  • 颛顼国十七世 ?
  • 颛顼国十八世 ?
  • 颛顼国十九世 ?
  • 颛顼国二十世 ?
  • 颛顼国二十一世 ?
  • 颛顼国二十二世 ?
  • 颛顼国二十三世 ?
  • 颛顼国二十四世 吴回[吴雷] (高辛氏时代,吴因迁居吴人之地而称吴回。吴回的哥哥重黎担任了高辛氏的火官,叫做祝融,后因办事不力被帝喾消灭。这样,吴回接替重黎担任帝喾的管火之官,任祝融。吴回担任祝融后,声威远振,死后被尊为祝融神,死后成为火神,也叫“朱天菩萨”)
  • 颛顼国二十五世 ?
  • 颛顼国二十六世 ?
  • 颛顼国二十七世 ?
  • 颛顼国二十八世 ?
  • 颛顼国二十九世 ?
  • 颛顼国三十世 ?
  • 颛顼国三十一世 ?
  • 颛顼国三十二世 ?
  • 颛顼国三十三世 ?
  • 颛顼国三十四世 ?
  • 颛顼国三十五世 ?
  • 颛顼国三十六世 陆终 (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 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熊族领袖

[编辑]
  • 始祖 季连 (陆终第六子,由于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团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季连举族南徙后又从蛮俗,故而后来的华夏族视之为“楚蛮”、“蛮荆”)
  • 附沮
  • 穴熊
  • 熊完
  • 熊服
  • 熊元
  • 熊机
  • 熊杼
  • 熊怀
  • 熊胤
  • 熊靡
  • 熊祖
  • 熊潜
  • 熊仅
  • 熊绅
  • 熊克
  • 熊成
  • 熊单
  • 熊辅
  • 熊佐
  • 熊文
  • 熊浩
  • 熊杰
  • 熊启
  • 熊苞
  • 熊越
  • 熊儃
  • 熊俊

楚国国君

[编辑]
  • 鬻熊 熊蚤[芈蚤] (率领楚民背弃商纣王,九十岁西行投奔拜见周文王,文王把他当作老师。到了武王、成王向他求教封康叔于卫的事。成王大量分封异姓诸侯,其时鬻熊已经去世,他的儿子熊丽,孙子熊狂也都已去世。故封他的曾孙熊绎于楚地)
  • 熊丽[芈丽] (鬻熊的长子,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母亲为妣厉生熊丽时难产死去,熊丽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楚条包裹其腹部将其埋葬。为了纪念她,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
  • 熊狂[芈狂] (熊丽之子,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狂的儿子熊绎为楚君)
  • 熊绎[芈绎] (前1042年--前1006年在位,熊狂的长子。周成王封其为诸侯,受子爵,赐田地,地五十里,都丹阳)
  • 熊艾[熊只] (前1005年--前981年在位,熊绎之子。周昭王曾有两次南征楚国,但都被楚熊艾击败。这不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楚国强大到足以与周王朝抗衡的一个标志。至此,熊艾时期雄踞南方,楚国开始强大起来)
  • 熊黵[熊亶、熊瞻、熊䵣] (前980年--前970年在位,熊艾之子)
  • 熊胜 (前969年--前946年在位,熊黵之子。)
  • 熊杨[熊炀、熊赐、熊锡] (前945年--前887年在位,熊黵之子,熊胜之弟)
  • 熊渠(前886年--前877年在位,称得上是楚国一代明君,国势由弱转强。伐庸、杨越、鄂。“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直接仿效周天子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封王,公然对抗周室,后恐周厉王讨伐,自去王号)

句亶王 熊毋康[熊康、熊艾] (熊渠的继承人长子,早逝)

鄂王 熊挚[熊挚红] (前876年在位,熊渠的次子。楚熊渠死,他的长子熊毋康早逝,按西周王朝的制度立次子熊挚红继承楚君之位)

越章王 熊延[熊执疵] (前875年--前847年在位,熊渠的少子,却发动政变,弑次兄鄂王熊挚红代立为君)

  • 熊勇 (前846年--前838年在位,熊延之子)
  • 熊严 (前837年--前828年在位,熊延之子,熊勇之弟。熊严有子四人:长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
  • 熊霜 (前827年--前822年在位,熊严的长子)
  • 熊徇 (前821年--前800年在位,熊严的少子。熊霜去世,三弟争立。仲雪死,叔熊[叔堪]避难于濮,少弟季徇立)
  • 熊咢 (前799年--前791年在位,熊徇之子)
  • 若敖 熊仪 (前790年--前764年在位,熊咢之子)
  • 宵敖 熊鹿[熊坎] (前763年--前758年在位,熊仪之长子)
  • 厉王/冒熊帅/鼢冒/鼢冒 熊眴 (前757年--前741年在位,熊鹿之长子。开疆拓土,征服陉隰,使楚国实力增强)

武王 熊彻[熊通] (前740年--前690年在位,鼢冒之弟,杀侄自立,灭权国,创县制。三次伐随:一求尊位“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前704年,自立为王“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三病逝征途)

文王 熊赀 (前689年--前675年在位,武王之子,迁都于郢。伐申返程伐邓。伐蔡灭息。立申县、息县。伐巴败,伐黄胜,返程时病逝)

堵敖/杜敖/壮敖/庄敖 熊艰 (前676年--前672年在位,文王长子,成王同母兄,母息夫人,被杀)

成王 熊恽 (前671年--前626年在位,文王之子,母息夫人,庄敖之弟。弑杀其兄楚堵敖夺位。楚成王即位后,布施恩德,与诸侯修好结盟,向周天子进贡以巩固王位,镇压夷越各族,大力开拓疆域。先后灭亡弦、黄、英、夔等国齐楚召陵之会。东征淮水。宋楚泓之战。晋楚城濮之战。被太子商臣逼迫自杀。成也若敖氏,败也若敖氏)

穆王 熊商臣 (前625年--前614年在位,成王之子,弑父自立,所作所为无足称道)

庄王/庄哀王/臧王 熊侣[熊吕、熊旅] (前613年--前591年在位,穆王之子,春秋五霸之一。“蜚将冲天”“鸣将惊人”,平庸、巴之乱。“问鼎”周室,伐陆浑之戎,观兵周室王畿,“在德不在鼎”。灭若敖氏。晋楚邲之战。“止戈为武”“武有七德”)

共王/恭王/龚王 熊审 (前590年--前560年在位,庄王之子。屈巫叛楚奔晋,联吴抗楚。晋楚鄢陵之战。吴国始强)

康王 熊招 (前559年--前545年在位,共王之长子。晋楚弭兵之盟,一百三十三年和平)

郏敖/嗣子王/孺子王 熊员[熊纴] (前544年--前541年在位,康王之子。郏敖在位时,其叔公子围任令尹,有篡位野心。他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在郑边境修筑犨、栎、郏三城,郑人害怕。郏敖四年,公子围弑楚郏敖及其子熊慕、熊平夏而自立)

灵王 熊围[熊虔] (前540年--前529年在位,共王次子公子围,杀侄郏敖自立。章华台、细腰。灵王三个弟弟政变,灵王逃亡,随从相继离去,最后吊死郊外,自缢身亡。灵王有二子熊禄、熊罢敌,都被蔡公熊弃疾杀死)

初王/訾敖/王比/公子比/右尹子干 熊比 (前529年在位,共王子,灵王弟。灵王暴虐,国人咸怨,左右离心,诸侯携贰。芈比与公子弃疾、公子子晰欲乘机取王位。时灵王在干溪,芈比遂率陈、蔡、不羹、许、叶之师入郢,杀灵王太子。立为王。使人至干溪,令灵王之众散。灵王自缢。而弃疾使人走郢,以灵王将至恐吓初王、子皙。王及子皙皆自杀。弃疾即位)

陈公/蔡公/平王/景平王 熊居[熊弃疾] (前528年--前516年在位,共王幼子公子弃疾,杀共王三子、四子公子比、公子干。平王与伍员的仇怨,伍员奔吴)

昭王/卲王 熊珍[熊壬] (前515年--前489年在位,平王与嬴夫人之子。伍员辅佐吴王阖庐。吴师入郢,历时十月。前505年迁都鄀都,后复迁回)

惠王/献惠王 熊章 (前488年--前432年在位,昭王之子。重用子西、子期、子闾等人,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使楚国国势得以迅速复苏。先后平定白公胜之乱,灭亡陈国、蔡国、杞国,将楚国领土扩至东海、淮海、泗水一带,成为一方强霸。迁都鄢都,后复迁回郢都)

  • 白公 熊胜 (太子建之子,楚平王的孙子,早年因故流奔外国。回楚后,被封于白地,号白公。后发动“白公之乱”,劫楚惠王,被叶公高打败,自缢而死)

简王/柬大王 熊中 (前431年--前408年在位,昭王之子。北伐灭莒国,以莒为邑。前413年,伐魏、攻至上洛 ;并三度围攻宋国都城)

声王/声桓王/圣桓王 熊当 (前407年--前402年在位,简王之子。在位时期,楚国社会动荡不安,国事积弊日深,“为盗所杀”)

悼王/悼折王/悼哲王 熊疑[熊类] (前401年--前381年在位,声王之子。吴起变法,历时9年,楚国由弱变强,南平百越取得苍梧,在西和秦,在北巩固陈、蔡之地,往北救赵,前381年,与魏军大战于州西,出梁门,军驻林中,兵锋直抵黄河两岸。楚、赵大胜魏国,开拓了楚国疆土)

肃王 熊臧 (前380年--前370年在位,悼王之子,无子。楚悼王刚死,旧贵族射杀吴起,吴起跑入灵堂,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结果贵族殃及楚悼王的尸首。肃王继位后,以伤害悼王尸体罪,因吴起诛杀贵族70余家)

宣王 熊良夫 (前369年--前340年在位,肃王之弟。前343年,发兵灭亡陈、蔡。令尹昭奚恤当权,北方诸国都怕他。楚宣王甚异之,大臣江乙告诉楚宣王,昭奚恤只是狐假虎威,靠着楚宣王的权势作威作福)

威王/盛王 熊商 (前339年--前329年在位,宣王之子。继承其父楚宣王救赵伐魏与开拓巴蜀的格局,战国时代,楚国继楚悼王以后,使楚国国势发展最强的君王,他一生以恢复楚庄王时代的霸业为志业,力图使楚国冠绝诸国之首。前333年,伐越,杀越王;破齐师)

怀王 熊槐 (前328年--前299年在位,盛王之子。继位早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进行改革,大败魏国,楚国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执政中期他误信秦国宰相张仪,毁掉齐楚联盟,国土沦落,楚国从崛起走向了衰亡,在秦国遭囚禁3年后死)

顷襄王/顷王/襄王 熊横 (前298年--前263年在位,怀王之子。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都城郢都,顷襄王迁都陈郢)

考烈王/考王/烈王 熊元[熊完] (前262年--前238年在位,顷襄王之子。前253年迁都矩阳,前241年迁都寿春)

幽王/隐王 熊悍 (前237年--前229年在位,考烈王晚年得子,实为春申君之子)

哀王 熊犹 (前228年在位,幽王之弟,在位仅二月余,为其庶兄负刍所杀)

楚王 熊负刍 (前227年--前223年在位,哀王庶兄。前228年,负刍的门客杀死楚哀王,负刍自立为楚王。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

荆王/昌平君 熊启[熊启] (楚之公子,其母亲为秦国公主,外祖父为秦昭襄王。被楚将项燕拥为荆王,在淮南一带继续反抗秦国。王翦、蒙武率秦军来攻,兵败身死,项燕自杀,秦灭楚)

  • 昌文君 熊颠

蜀国

[编辑]

蚕丛氏

[编辑]

青衣神 蚕丛氏一世 (帝颛顼娶蜀山氏的女子为妃,生下一男婴。男婴长大后是“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他善于养蚕,因“教民蚕桑”有功,而被部族人称作“蚕丛”。后成为蜀地羌族首领。蚕丛巡行郊野常着青衣,因此被人们呼为青衣神。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其目纵,始称王)

蚕丛氏 ? 世 (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氏和有缗氏,于是蚕丛氏跟有缗氏说用美女来让夏桀没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后,宣布要回到朝廷)

蚕丛氏 ? 世 (商王祖甲执政后期,蚕丛氏部落不屈服商朝人的控制,领导部族奋起反抗,结果弱不胜强,战死岷山,族人四处逃散,他们的一支,“从茂汶盆地的东面翻过与岷山相连的玉垒山脉进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志在伺机重新抗争)

蚕丛氏 ? 世 (商王廪辛继位初,羌方在今陕、甘一带重又崛起,屡犯商王朝,常使商戍军遭到很大损失,促使廪辛决定用兵平定西戎。商王廪辛针对羌方武装力量强悍等特点,战前进行全面的谋划和布置,一面命戍军暂避敌锋,待机而动,一面组织精锐部队适时增援抗击羌方进犯,打散了蚕丛氏部落,蚕丛氏首领被射杀)

柏灌氏/拍濩氏/狛护氏/折权氏/柏雍氏

[编辑]

柏灌氏一世 (商朝末期,由于不堪长期征战,一部分蜀人随着一位青年重新进入今四川盆地,以躲避战争。他们来到一处有河流流经的柏树林落脚,那里有丰富的铜矿和玉石、陶土,可供生活需用。一些人发现林间有白鹤栖息,想着像白鹤那样飞离了战争,于是在青年的倡议下改称部族为“柏灌氏”,那位带领大家安家的青年人被推举为新的部落首领)

柏灌氏二世 (前1063年,势力衰弱的柏灌氏部落被南边的新起的鱼凫氏部落兼并了)

鱼凫氏/鱼易氏/鱼尾氏

[编辑]

鱼凫氏一世 (鱼凫成为蜀王,率领蜀人从茂汶盆地东迁至广汉平原。蜀国由原始氏族公社制进入奴隶制社会,鱼凫是蜀国奴隶制政权的第一位统治者)

鱼凫氏 ? 世 (治导江,逮蒱泽俾明。时人氓, 结左言,不知文字)

鱼凫氏 ? 世 (齐太公姜尚派使节入蜀,联络蜀王鱼凫氏,会同西南巴、濮各部。蜀国军队是伐纣联军中最具战斗力的队伍之一,是推翻暴君殷纣王的重要力量)

蒲卑氏/蒲泽氏/蒱泽氏

[编辑]

蒲卑氏一世 杜主君 杜笃慕[杜笃米、杜祝明、杜独姆、杜居姆、杜仲牟由、杜笃祖] (西周中期,蒲卑氏被其他部落打败后,蒲卑氏的子孙后代,都各别逃到姚和雟)

蒲卑氏二世 杜 ?

蒲卑氏三世 杜 ?

蒲卑氏四世 杜 ?

蒲卑氏五世 杜 ?

蒲卑氏六世 杜 ?

蒲卑氏七世 杜 ?

蒲卑氏八世 杜 ?

蒲卑氏九世 杜 ?

蒲卑氏十世 杜 ?

蒲卑氏十一世 望帝 杜宇[杜] (定都鱼凫城,后来把君主位让给同姓部人杜灵,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丹犁国开明氏 (前666年~前316年)

[编辑]

丛帝/开明奇帝/开明一世 杜灵[鳖灵、鳖令、鳖泠、鄨令、鄨灵、弊灵] (鳖灵在峨眉山下治水的事迹迅速传开,蜀中平原的百姓都热望他的到来。望帝也正苦于治水无策,听说了蹩灵治水的事迹,不禁欣喜异常,便派人前来峨眉山下的开明王城相邀,并以国中大事相托,拜鳖灵为丞相。鳖灵走马上任,望帝杜宇交给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治水。他将岷江分流,开挖两条江,一条叫湔江,一条叫牧马河,以此疏浚和利用岷江之水。有了鳖灵在前方治水,望帝便一万个放心,在宫中整日寻欢作乐,追花逐艳,连鳖灵的妻子也不放过。鳖灵愤怒之下,将杜宇赶出了宫去。鳖灵立国,改帝号为丛帝,国号为开明。同时在峨眉山下青衣江流域建立了部族政权“丹梨国”)

卢帝/成帝/开明二世 杜万通 (鳖灵的儿子,在位期间,蜀人越过大巴山和秦岭,兵锋一直威胁到当时秦国的首都雍城,也就是说,当时的蜀人不但探索出经川西平原翻越大巴山和秦岭到达关中平原的“蜀道”,而且在事实上很可能将汉中盆地据为己有)

保帝/褒子帝/开明三世 杜褒[杜芦保] (国力强盛,又大举向南兴兵,沿岷江南下,征服僚、僰之地)

青帝/开明四世 杜胡

赤帝/别帝/开明五世 杜 ? (开始在成都立宗庙)

黄帝/开明六世 杜 ?

白帝/开明七世 杜 ?

黑帝/开明八世 杜 ?

圣帝/开明九世 杜 ?

尚王/开明十世 杜尚 (前368年灭亡昔阝,平周二国。杜尚封其弟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宣布苴国成立。次年,为方便与藩属国苴国的联系,蜀国迁都成都,实行君主制,去帝号,称王)

后王/开明十一世 杜 ? (任苴侯要求被纳的贡和税日益频繁,苴侯觉得做的这汉中侯窝囊,于是在巴国的拉拢下多次联合抗蜀,交到蜀国的贡和税也少了,这下子惹恼了蜀国,但碍于苴国存在的重要性,以及苴侯是同宗族人,蜀王十一世只是派人回应了句“往后若有秦兵至,自退之”。自此,苴侯一度中断了与同宗蜀国的来往)

末王/芦子霸王/开明十二世 杜芦 (前316年,蜀国击退巴国来犯军队,得势的蜀王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蜀王令“五丁力士”限期开凿蜀国至苴国的石牛道,以便快速出兵打击越来越不听话的苴国。苴侯求救于秦,秦惠王伐蜀,蜀灭身死,苴侯被废。秦惠王任太子为蜀侯,张若为蜀相,置蜀郡。宣告蜀、苴二国灭亡。杜芦之子名制率部分贵族及残兵,从武阳辗转南下至云贵地区自称安治王。前257年,杜制之子名泮自称安阳王,于越南灭掉了文郎国,收服吞并了周边部族,建立起瓯雒国,建都于古螺,后被秦末将领赵佗所灭)

蜀侯国 (前314年~前285年)

[编辑]
  • 蜀侯通国 嬴通国 (前314--前309年在位,秦惠王太子。前309年,蜀相陈壮谋反,杀蜀侯通国。秦派司马错、甘茂、张仪再次领兵前往蜀地平乱,杀陈庄。明年,秦又封蜀侯子恽为新任蜀侯)
  • 蜀侯辉 嬴辉[嬴恽] (前308--前301年在位,蜀侯通国之子。前301年,蜀侯恽又密谋策划反秦暴乱。秦昭王命司马错三人蜀地平息叛乱。司马错不负王命,很快平定蜀地,蜀侯恽夫妇自裁,其大臣郎中令等二十七人被诛杀。秦又封其子绾为蜀侯)
  • 蜀侯绾 嬴绾 (前300--前285年在位,蜀侯辉之子。前285年,秦又怀疑蜀侯绾有谋反迹象,因此诛杀倌。从此秦在蜀侯废除侯、相制度,只置郡守,同于内地)

舒国

[编辑]

偃氏先祖

[编辑]
  • 偃氏一世 伯偃 (皋陶之五子)
  • 偃氏二世 偃 ?
  • 偃氏三世 偃 ?
  • 偃氏四世 偃 ?
  • 偃氏五世 偃 ?
  • 偃氏六世 偃 ?
  • 偃氏七世 偃 ?
  • 偃氏八世 偃 ?
  • 偃氏九世 偃 ?
  • 偃氏十世 偃 ?
  • 偃氏十一世 偃 ?
  • 偃氏十二世 偃 ?
  • 偃氏十三世 偃 ?
  • 偃氏十四世 偃 ?
  • 偃氏十五世 偃 ?
  • 偃氏十六世 偃 ?
  • 偃氏十七世 偃 ?
  • 偃氏十八世 偃 ?
  • 偃氏十九世 偃 ?
  • 偃氏二十世 偃 ?
  • 偃氏二十一世 偃 ?
  • 偃氏二十二世 偃 ?
  • 偃氏二十三世 偃 ?
  • 偃氏二十四世 偃 ?
  • 偃氏二十五世 偃 ?
  • 偃氏二十六世 偃 ?
  • 偃氏二十七世 偃 ?
  • 偃氏二十八世 偃 ?
  • 偃氏二十九世 偃 ?
  • 偃氏三十世 偃 ?
  • 偃氏三十一世 偃 ?
  • 偃氏三十二世 偃 ?
  • 偃氏三十三世 偃 ?
  • 偃氏三十四世 偃 ?

舒国国君

[编辑]
  • 偃应氏 (周文王时)
  • 偃光
  • 偃几
  • 偃群桑
  • 偃庆阳
  • 偃留叔
  • 偃隔叔
  • 偃戈
  • 偃珉
  • 偃绞
  • 运公/舒子平 偃平(前657年,舒国被徐国所灭)

掩王 偃 ?(群舒复起,称王)

亨王 偃 ?

图邱王 偃 ?

介王 偃 ?(前615年,国亡于楚)

勾吴 (前1147年—前473年)

[编辑]
  • 吴伯/泰伯/太伯公 姬 ? (前1147年 -- 前1099年在位,周太王之长子,享年91岁。太王欲传位季历及其子昌,太伯乃与仲雍让位三弟季历而出逃至荆蛮号勾吴。娶卜氏,无生)
  • 吴仲/虞仲/仲雍公/恭孝王 姬雍[姬孰哉](前1098年 -- 前1093年在位,周太王之次子。太王生有三子,钟爱幼子季历之子昌,意欲传位于季历后立昌。仲雍与兄太伯体父意,主动避位,从渭水之滨来到今无锡、常熟一带,断发文身,与民并耕,当地人民拥戴太伯为勾吴之主。太伯身后无子,仲雍世袭兄位,享寿九十二岁。仲雍娶万氏生有二子:长曰季简,次曰居简)
  • 季简 姬简 (前1092年 -- 前1083年在位,仲雍之长子,过继给太伯为子。娶高氏生二子:长曰叔达,次曰叔夏)
  • 叔达 姬茂[姬叔达] (前1082年 -- 前1065年在位,季简之长子。娶黄氏生四子:周德、周福、周章、虞仲)
  • 姬周章 (前1064年 -- 前1043年在位,叔达之三子。娶林氏生四子:熊遂、斌、爽、高。周章继位任吴君时,周武王已攻灭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周朝初期实行分封制,封周王亲族、灭商功臣、历代先圣的后裔到各地做诸侯。周王朝寻找太伯、仲雍后裔封诸侯,因周章已做吴君,就因地制宜正式册封周章为句吴国君主,改封姬仲雍的四世孙姬仲于虞地,建立了虞国,为侯爵,亦称虞仲)
  • 姬熊遂 (前1042年 -- 前995年在位,周章之长子,娶苏氏生一子:柯相)
  • 姬柯相 (前994年 -- 前992年在位,熊遂之子,娶朱氏生一子:强鸠夷)
  • 姬强鸠夷 (前991年 -- 前957年在位,柯相之子,娶杜氏生一子:余桥疑吾)
  • 姬余桥疑吾 (前956年 -- 前919年在位,疆鸠夷之子,娶颜氏生二子:柏庐、柯庐)
  • 姬柯卢 (前918年 -- 前860年在位,余桥疑吾之次子,娶梅氏生二子:周繇、次仲)
  • 姬周繇 (前859年 -- 前828年在位,柯卢之长子,娶江氏生一子:屈羽)
  • 姬屈羽 (前827年 -- 前794年在位,周繇之子,娶张氏生一子:夷吾)
  • 姬夷吾 (前793年 -- 前761年在位,屈羽之子,娶邓氏生一子:禽处)
  • 姬禽处 (前760年 -- 前722年在位,夷吾之子,娶彭氏生一子:转)
  • 姬转[姬君转] (前721年 -- 前681年在位,禽处之子,娶董氏生一子:颇高)
  • 姬颇高 (前680年 -- 前672年在位,转之子,娶梅氏生一子:勾卑)
  • 姬句卑 (前671年 -- 前621年在位,颇高之子,娶梅氏生子一:去齐。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
  • 姬去齐 (前620年 -- 前586年在位,勾卑之子,娶刘氏生三子:寿可、寿昌、寿梦)

兴王/攻卢王/吴王寿梦 姬寿梦[姬乘、姬熟姑] (前585年 -- 前561年在位,去齐之三子,开始称王。这时,申公巫臣逃到吴国,申公巫臣原为楚国著名贵族将军,因与楚王争美貌倾城的夏姬而带夏姬逃出晋国投奔吴国。寿梦得此良臣,开始与中原交流。引进中原文化。经过数十年,吴国成为拥有今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泱泱大国,并开始进攻亲楚的小邦巢、徐。寿梦娶文氏生五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蹶由)

顺王/吴王诸樊 姬诸樊[姬遏、姬谒、姬姑发者反、姬姑发反] (前560年 -- 前548年在位,寿梦之长子)

安王/吴王余祭 姬馀祭[姬戴吴] (前547年 -- 前531年在位,寿梦之二子)

度王/吴王余眛 姬馀眛[姬夷末、姬夷昧] (前530年 -- 前527年在位,寿梦之三子。生三子:州于、掩余、烛庸)

武王/吴王僚 姬僚[姬州于、姬州于] (前526年 - 前515年在位,夷昧之长子。夷昧去世,欲传弟季札。季札不受,遂传长子僚。僚被其堂兄弟公子光的刺客专诸刺杀,公子光终究取代吴王僚即位为王,是为吴王阖庐)

道王/吴王阖闾 姬阖闾[姬光、姬阖庐、姬盖庐、姬阖闾、姬阖庐] (前514年 - 前496年在位,诸樊之子。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确定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采取分兵轮番击楚之策,频频攻楚于江淮之间大别山以东地区,使楚疲于奔命。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称霸南方。阖闾生三子:夫差、波、山)

  • 吴王夫概 (阖闾之弟。前505年,趁吴国被秦军、越军击败之机,自立为王,后兵败投奔楚国)

末王/吴王夫差 姬夫差 (前495年─前473年在位,阖闾之子。前494年于夫椒之战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使越屈服。此后,又于艾陵之战打败齐国,全歼十万齐军。前482年,于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夫差执政时期,吴国极其好战,连年兴师动众,造成国力空虚。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国力逐渐恢复。趁夫差举全国之力赴黄池之会时,越军乘虚而入,并杀死吴太子。夫差与晋争霸成功,夺得霸主地位后匆匆赶回。前473年,越再次兴兵,终灭吴国,夫差自刎)

越国(前1888年—前214年)

[编辑]

于越/于越

[编辑]
  • 越侯无余 姒榆 (夏少康的庶子;始封诸侯,号无余君, 建都秦余望南)
  • 越侯丕诚 姒丕诚[姒丕祧] (无余的儿子,辟治荒芜,播种五谷,人民始聚,勤奉陵祀)
  • 越侯宗元 姒宗元 (无余之孙,按辈分是夏朝君主芒的弟弟。按辈分是夏朝君主芒的弟弟,恪守遗业,祭祀无缺)
  • 越侯绍圣 姒绍圣 (克承先志,躬勤抚绥)
  • 越侯毅正 姒毅正 (春守宗庙,国家安定)
  • 越侯子诚 姒子诚 (国力逐渐衰微)
  • 越侯娄玉 姒娄玉[姒娄] (徒袭空名,而无权位不能自立,转从众庶,同为编氓,遗无恒产,后皆隐身匿迹,无闻于世)
  • 越侯俶 姒俶[姒佹] (商朝时期,前1598年迁都埤中)
  • 越侯枋 姒枋
  • 越侯菪 姒菪
  • 越侯潜 姒潜
  • 越侯户 姒户[姒扃]
  • 越侯厉 姒厉
  • 越侯皓 姒皓
  • 越侯僮 姒僮
  • 越侯浑淳 姒浑淳
  • 越侯仲庚 姒仲庚
  • 越侯太辛 姒太辛
  • 越侯咸享 姒咸享
  • 越侯采 姒采 (迁都大部)
  • 越侯浤 姒浤
  • 越侯天表 姒天表 (西周时期)
  • 越子诃 姒诃
  • 越子加佑 姒加佑
  • 越子子升 姒子升
  • 越子纲 姒纲
  • 越子汝稷 姒汝稷
  • 越子洽 姒洽
  • 越子汜 姒汜[姒杞]
  • 越子少连 姒少连 (春秋时期,前770年迁都山南)
  • 越子骝 姒骝
  • 越子逸 姒逸
  • 越子鲤 姒鲤
  • 越子必高 姒必高
  • 越侯无壬 姒无壬[姒勋宰] (前621年—前591年在位,三十岁左右可开始执政。重新统一越国,“安集鸟田”,发展农业生产“以为百姓请命”,安抚了越地各部族大大小小酋长:“自为稍有君臣之义”建立了较完整的国家体制。使于越成为一个中型的诸侯国,迁都嶕岘,自越窜闽鸠遗民,不称王而称伯)
  • 越侯无瞫 姒无瞫[姒无考] (前591年—前565年在位,无壬的儿子。所谓“专心守国,不失上天之命)
  • 越侯夫谭 姒夫谭[姒夫镡] (前565年—前538年在位,无瞫之子)

越侯允常/越王允常 姒允常 (前538年—前497年在位,夫镡之子。开始称为越王,迁都勾嵊,开疆拓土,奠定了霸业的基础。制订了联楚扼吴的国策)

霸王/越王勾践 姒勾践[姒鸠浅、姒句践、姒菼执] (前496年—前465年在位,允常之子。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前490年迁都平阳;前489年迁都会稽;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前468年迁都琅琊号令中原)

越王鹿郢 姒鹿郢[姒与夷、姒于赐、姒于赐、姒鼫与] (前464年—前459年在位,句践之子。励精图治,带领越国成为一个大国。并任春秋列国的霸主)

越王不寿 姒不寿[姒盲姑、姒亓北古] (前458年—前449年在位,在他的治理下,越国并没有像勾践时代那样富于侵略,而是在列国默默无闻起来。在不寿担任越国国王的第十个年头,前448年,野心勃勃的太子朱勾发动政变推翻了他,并且在政变残忍地将其杀害)

越王朱勾 姒朱勾[姒翁、姒州勾] (前448年—前412年在位,不寿之太子,杀死父亲越王不寿自立为君。前413年,出兵并吞了滕国、郯国两小国,俘虏郯国君主鸪)

越王翳 姒翳[姒授、姒不光] (前411年—前376年在位,朱勾之太子。前379年越国衰落从琅琊迁都迁都姑苏。被太子诸咎杀死,他被杀害后,越国陷入内乱外患的动荡岁月)

越王诸咎 姒诸咎 (前375年在位,不光之太子。越王的弟弟豫谋夺王位,连续谋害翳的三个王子。豫鼓动哥哥除掉太子诸咎,越王未听。七月,诸咎担心自己被害,率领军队赶走了豫,又包围王宫,杀害越王翳。越王翳临死竟说后悔不听豫的话杀死诸咎,浑然不知因何而亡。十月,越国人杀死太子诸咎,越国陷入内乱,在吴地的越国人拥立错枝为王)

越王错枝 姒错枝[姒孚错枝、姒子搜] (前374年—前373年在位,诸咎死后由吴地的越国人立为君主。因为越国内乱,三度弑其国君,王子搜害怕,逃到丹地的洞穴躲藏。卿大夫寺区平定内乱,而越国没有国君,大臣们请求王子搜即位)

越王无余 姒无余[姒初无余之、姒莽安、姒之侯] (前372年—前361年在位,卿大夫寺区平定内乱,因为越王错枝力求逃离此王位,所以翌年大夫寺区立无余之为越王)

越王无颛 姒无颛[姒菼蠋卯] (前360年—前355年在位,无余死后继承为君主。为了摆脱颓势,重新将国都迁回故都会稽,依然不能阻挡越国衰落的命运)

越王无强 姒无强[姒无强] (前354年—前334年在位,无颛之弟。无强为楚国所败,自杀殉国。导致他的长子次子各以正统自居,纷纷建国.自此越国从此分为闽越、瓯越.直到秦始皇统一东方六国前,诸侯国不能制服)

闽越

[编辑]

闽越王玉 姒玉(前333年—前306年在位,南退闽江)

闽越王尊 姒尊(前305年—前267年在位)

闽越王亲 姒亲(前266年—前259年在位)

闽越王恒 姒恒(前258年—前251年在位)

闽越王朝 姒朝(前250年—前243年在位)

闽越王睦 姒睦(前242年—前232年在位)

富义王/闽越王无诸 姒无诸(前231年—前214年在位,被秦始皇所灭,废除王号,降为君长,并在闽越故地设立闽中郡。后复国仿效中原,称为“冶城”,直到前110年时被汉武帝最终灭亡)

瓯越

[编辑]

瓯越王宰勋 姒宰勋[欧阳宰勋、欧阳蹄] (前333—前316年在位,无疆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为欧阳亭侯。越国为楚国所灭,南退瓯江,瓯越国又称东瓯国、东越国。生三子:长子伟,承父基为二世瓯越王。次子仲余,被王兄伟封于欧地,为欧氏得姓始祖。三子句余,被王兄伟封于越阳之地,为后世阳姓越国支脉一派得姓始祖)

瓯越王伟 欧阳伟 (前315年—前301年在位,称帝)

瓯越王鸿业 欧阳鸿业 (前300年—前291年在位)

瓯越王海宇 欧阳海宇 (前290年—前261年在位)

瓯越王伯历 欧阳伯历 (前260年—前246年在位)

瓯越王安朱 欧阳安朱 (前245年—前232年在位)

瓯越王摇 欧阳摇 (前231年—前214年在位,被秦始皇所灭,后复国定都东瓯,直到前110年时被汉武帝最终灭亡)

巴国/大蛇国

[编辑]
  • 咸鸟(太皞伏羲氏的儿子)
  • 乘厘
  • 始祖 后照(伏羲氏分封降居于长江之北的丹山、巫山和巴一带)
  • 顾相 (降处于巴,是生巴人)
  • 廪君 (巴国五个氏族来源的武落钟离山)
  • 姬 ? (夏王朝的邻国之一,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 姬 ? (前2061帝启八年,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
  • 姬 ? (夏末商初,参与了夏与殷的斗争,起码在夏灭亡的时候,巴并没有成为商的同盟。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巴国收留了夏亡国后的遗民。巴奠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
  • 姬 ? (殷武丁时期,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武丁令妇好从沚盾戈伐巴方)
  • 姬 ? (巴的军队作为前锋加入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也因此在周灭商后,正式成为周王朝的诸侯国之一,并入周王朝的疆,以其宗姬封于巴)
  • 姬 ? (楚国强大,驱赶巴国的疆域不断向西迁移)
  • 姬 ? (巴国竭力扩张其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
  • 姬 ? (前703年,楚王派大将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鄾国。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前后夹击,打败了邓国,灭了鄾国)
  • 姬 ? (前688年,巴与楚在出兵伐申国,巴国转而出兵伐楚,巴军一举攻取了两国边境地区的楚国那处城)
  • 姬 ? (前676年,巴伐楚,克之)
  • 姬 ? (前632年,晋秦联军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后,巴国向秦国致贡,后又和楚修好)
  • 姬 ? (前611年,巴与秦、楚共灭庸)
  • 姬 ? (巴王在征讨楚国的战争中俘虏了一名楚国女子而分裂出充国)
  • 姬 ? (前477年,巴再次伐楚,包围了楚国的鄾邑。楚国派出了三位能干的将领公孙宁、吴由于、薳固在鄾地击败了巴国军队。巴国损失惨重而国力大衰,退出汉水流域)

巴王 姬 ? (战国时期,七国称王,巴亦称王。其疆域是“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巴王 姬 ? (前377年,巴国内乱。将军有巴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弥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使)

巴王 姬 ? (前361年,巴国南部江山黔中之地被楚国攻占。楚师进攻方向很明确,就是冲着巴国第二大盐泉来的,因此,攻占巴国黔中之地,也就意味着完全占有伏牛山盐泉)

巴王 姬 ? (前339年,楚威王把兵锋指向巴国最后一道盐泉,很快攻占今重庆巫溪县、巫山、重庆奉节县一带,置为巫郡。至此,巴国三大盐泉已尽失于楚)

巴王 姬 ? (前316年,秦惠文王派著名谋臣张仪、大夫司马错、都尉墨獾等领三十万大军入川援助苴国,掉了苴、蜀两国,同年,秦顺手灭掉了巴国,统一了四川盆地)

充国 (前588—前318年)

[编辑]
  • 太公/千秋王 姬 ?(前588——公元前563年在位,巴王小王子,避国中陷害向北出走,到达了嘉陵江上游的一处小平原,视为风水宝地,于是定都于此命国号为充)
  • 卫公/义丰王 姬 ?(前562——公元前534年在位)
  • 恒公/太华王 姬 ?(前534——公元前521年在位)
  • 庄公/太庆王 姬 ?(前520——公元前498年在位)
  • 纠公/永梁王 姬 ?(前498——公元前477年在位)
  • 惠公/江陵王 姬 ?(前477——公元前474年在位)

万安王 姬 ?(前473——公元前456年在位,自称王,前六代称公,王号为万安王追封)

群德王 姬 ?(前456——公元前445年在位)

平裕王 姬 ?(前444——公元前422年在位)

天宝王 姬 ?(前422——公元前420年在位)

文兴王 姬 ?(前419——公元前401年在位)

保宁王 姬 ?(前401——公元前365年在位)

武镇王 姬 ?(前364——公元前334年在位)

合定王/愦公 姬 ?(前334——公元前318年在位,被灭国后秦国降其王爵,改称公)

齐国 (前1046年--前221年)

[编辑]

羌齐

[编辑]

四岳氏

[编辑]
  • 羌器 (帝榆罔之子)
  • 高阳 羌缙云[羌比时] (姜器之子。初为黄帝夏官,后为黄帝巫师,佐帝有大功封许,建立高阳许国。生五子:长子许宽、次子谈基、三子谭迟、四子谢巨、五子阮季)
  • 高原 许宽[羌元、羌庆甲、羌节茎] (羌缙云之长子。初为黄帝木正,将有巢氏树上架木为巢,改为地上架木为屋,有大功封为高侯,为高姓始祖。生子六,长子祝庸、次子封钜、三子伯陵、四子大敖、五子隐休、六子季升)
  • 祝融氏一世 夷父 许祝庸 (许宽之长子,官名祝融,史称伯夷父。初为黄帝火正司徒,用为火正,掌管火种,称火神)
  • 祝融氏二世 许 ?
  • 祝融氏三世 许 ?
  • 祝融氏四世 许 ?
  • 祝融氏五世 许 ?
  • 祝融氏六世 许 ?
  • 祝融氏七世 许 ?
  • 祝融氏八世 许 ?
  • 祝融氏九世 许 ?
  • 祝融氏十世 许 ?
  • 共工氏一世 许术嚣[许共、羌共鼓] (初为木正,佐少昊为司徒,掌管木正,与货狐共同制船。后改管水利,为水师)
  • 共工氏二世 许 ?
  • 共工氏三世 许 ?
  • 共工氏四世 许 ?
  • 共工氏五世 许 ?
  • 共工氏六世 许 ?
  • 共工氏七世 许 ?
  • 共工氏八世 许 ?
  • 共工氏九世 许 ?
  • 共工氏十世 许 ?
  • 共工氏十一世 许 ?
  • 共工氏十二世 许 ?
  • 共工氏十三世 许骧[羌共工] (初为少昊司徒官,掌管水利,善于以石砌坝拦水,号称水师。曾占据黄河中游的九州之地中原,以伊水和海里水为中心,拥有九州统治权,实行土地改革,化荒山为良田)
  • 共工氏十四世 许童[羌若白] (许骧之子,佐颛顼为共工官,掌管水利。生子四:长子许共谷,次子许共龙、三子许共水、四子许共条)
  • 共工氏十五世 许霸[羌原谷、羌共谷] (许童之长子,袭父职为共工官。掌管水利,善种五谷)
  • 共工氏十六世 许 ?
  • 共工氏十七世 许 ?
  • 共工氏十八世 许 ?
  • 共工氏十九世 许 ?
  • 共工氏二十世 许 ?
  • 共工氏二十一世 许 ?
  • 共工氏二十二世 许 ?
  • 共工氏二十三世 许 ?
  • 共工氏二十四世 许 ?
  • 共工氏二十五世 许 ?
  • 共工氏二十六世 许 ?
  • 共工氏二十七世 许 ?
  • 共工氏二十八世 许 ?
  • 共工氏二十九世 许 ?
  • 共工氏三十世 许 ?
  • 共工氏三十一世 许岳[羌立明] (佐帝喾为司空官,掌管水利。生二子:长子许有贤、次子许有能)
  • 后土一世 高阳 许贤[羌勾龙] (许岳之长子,曾任帝喾后土之官,继承父志,平九州相土有功于百姓,帝尧时封于社神,百姓世代祭祀,称其于孕育万物大地的母亲)
  • 后土二世 许 ?
  • 后土三世 许 ?
  • 后土四世 许 ?
  • 后土五世 许 ?
  • 后土六世 许 ?
  • 后土七世 许 ?
  • 后土八世 许 ?
  • 后土九世 许 ?
  • 后土十世 许 ?
  • 后土十一世 许 ?
  • 后土十二世 许 ?
  • 后土十三世 许 ?
  • 后土十四世 许 ?
  • 后土十五世 许 ?
  • 后土十六世 许 ?
  • 后土十七世 许 ?
  • 后土十八世 许 ?
  • 后土十九世 许 ?
  • 后土二十世 许 ?
  • 许垂[羌伯高] (帝尧时为治水官,人称共工官。生三子:长子许羲仲、次子许羲叔、三子许羲和)

姜姓吕氏先祖

[编辑]
  • 太岳伯侯 吕伯夷[许羲和](许垂之三子。著名贤人,佐尧帝掌四岳典三礼,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生八子:长子许昱、次子许暹、三子许日升、四日我、五子许朂、六日正、七显、八子许昙)
  • 邑侯/吕伯子 吕宣[吕先龙、吕明子、吕昱](伯夷之长子,生二子:长子玄氐、次子玄英。佐禹平九州开九河封侯爵世袭九代居烈山为四岳之长)
  • 吕定[吕玄氐、吕壤]
  • 玄侯/吕候玄英 吕恒[吕玄英](前2046年--前2016年在位,先龙之次子,袭父侯爵。娶方氏,生子吕梁)
  • 宣侯/吕候葛耶 吕宇[吕葛耶、吕岳、吕梁、吕以禹](前2015年--前1984年在位,玄侯之子。官为吕邑宰,袭父侯爵。娶任氏,生子吕相)
  • 定侯/吕候甫聪 吕高[吕甫聪、吕怀岳、吕相](前1983年--前1939年在位,宣侯之子。官为郘邑令,袭父侯爵。娶虞氏,生子吕监)
  • 怀侯/吕候监 吕宰[吕监、吕发](前1938年--前1903年在位,定侯之子。袭父侯爵,娶卜氏,生子吕望)
  • 桓侯/吕子侯/吕候兜耨 吕禅[吕兜耨、吕望](前1902年--前1859年在位,怀侯之子。袭父侯爵,生子吕允)
  • 宙侯/吕候允 吕启[吕允、吕允启](前1958年--前1821年在位,桓侯之子。官为郘邑宰,袭父侯爵。娶方氏,生子吕辂)
  • 宇侯/吕候辂 吕蒯[吕辂、吕骆](前1820年--前1789年在位,宙侯之子。袭父侯爵,娶虞氏,生子吕墨)
  • 高侯/吕候墨台 吕正[吕墨台、吕祖荣](前1788年--前1746年在位,宇侯之子。袭父侯爵,娶纠氏,生子二:长子吕骏、次子吕英)
  • 许侯/吕候志道 吕志道[吕衍志、吕英、吕禹宣](前1745年--前1718年在位,高侯之次子。袭父侯爵,娶张氏,生子吕如)
  • 宰侯/吕候于鬲 吕于鬲[吕发杜、吕于甫、吕于副、吕如](前1717年--前1676年在位,许侯之子。袭父侯爵,娶任氏,生二子:长子吕前、次子吕龙)
  • 禅侯/吕候列木 吕杜[吕龙、吕列木](前1675年--前1641年在位,宰侯之次子。官为郘邑宰,袭父侯爵。娶方氏,生子吕清)
  • 启侯/吕侯伯/吕候含 吕济[吕含、吕济永、吕衡居、吕清](前1640年--前1635年在位,禅侯之子,袭父侯爵。娶卜氏,生子吕荆)
  • 蒯侯/郘蒯侯/吕候大巫 吕林一[吕大巫、吕承远、吕荆](启侯之子,袭父侯爵。娶韦氏,生子吕克)
  • 正侯/吕候胡 吕承先[吕胡、吕胡光、吕克](蒯侯子,袭父侯爵。在位六年,随汤诛桀,被桀所杀)
  • 吕候并斤 吕荣[吕并斤](袭父侯爵)
  • 吕候燧 吕永和[吕燧](袭父侯爵)
  • 吕候木 吕嘉禹[吕木、吕木含](袭父侯爵)
  • 吕候石人 吕衡车[吕石人](袭父侯爵)
  • 吕海复[吕亦山] (石人的庶子。从吕亦山后,吕尚一支的祖先就不在候位了,候位由旁支继承。吕尚一支逐步沦为平民。不知从何时起,吕尚这支离开霍县吕国而迁播各地,到周初,吕尚变成穷困潦倒的庶民)
  • 吕祖甲[吕柴风]
  • 吕二樊[吕子辛]
  • 吕正二[吕通]
  • 吕心成[吕小甲]
  • 吕元一[吕如甲、吕元]
  • 吕仲调[吕发、吕土黄]
  • 吕训元[吕顺力、吕金元]
  • 吕先二[吕事天]
  • 吕司会[吕大玄、吕文曲]
  • 吕辉前[吕澶生、吕伯陵]
  • 吕公伦[吕筠生、吕食我](为殷旧臣)
  • 吕豫仲

姜姓吕氏君主

[编辑]
  • 太公/太公望/昭烈武成王 姜尚[姜子牙、吕望、单呼牙、飞熊] (前1046年--前1026年在位,豫仲之子。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俗称姜太公。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智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 丁公 姜伋[姜及] (前1026年—前975年在位,太公望之子)
  • 乙公/隐公 姜得[吕得、吕德立] (前975年—前933年在位,丁公之子)
  • 癸公 姜慈母[吕慈母] (前933年—前902年在位,隐公之子。生三子: 长静、二不辰 、三山)
  • 哀公 姜不辰[吕不辰、吕不臣] (前933年—前890年在位,癸公之长子。周夷王时,纪侯在周王前进谗言,说了不少齐哀公的坏话,哀公被周夷王烹杀)
  • 胡公 姜静[吕静] (前890年--前859年在位,癸公之二子,哀公异母弟。因齐哀公含冤而死,使得齐胡公十分害怕自己遭纪国暗算,于是从营丘迁都薄姑。后被齐哀公的同母弟弟、也就是自己的异母弟弟吕山与私党率营丘人杀死,他的儿子也被驱逐出境)
  • 献公 姜山[吕山、吕幼山] (前859年--前850年在位,癸公之三子。姜山怨恨齐胡公,便与自己的党徒率领营丘人袭击攻杀齐胡公,自立为君。将齐胡公诸子尽数驱逐出齐国,就此将都城由薄姑迁回营丘)
  • 武公 姜寿[吕寿] (前850年--前825年在位,献公之子)
  • 厉公 姜无忌[吕无忌] (前824年--前816年在位,武公之子。齐厉公昏愦暴虐,齐人痛恨之,联络齐胡公吕静之子杀死厉公。胡公之子皆战死,齐人拥立厉公之子赤即位,是为齐文公。齐文公把参与杀厉公的七十人全部处死)
  • 文公 姜赤[吕赤] (前816年--前804年在位,厉公之子。文公当上国君之后,接受他父亲的教训,小心谨慎地处理国政,齐国政局渐趋平稳)
  • 成公 姜脱[吕脱、吕说] (前804年--前795年在位,文公之子)
  • 庄公 姜购[吕购] (前795年--前731年在位,成公之子。庄公继位之彰,齐国内廷动荡不安,曾两度迁都,使得齐国元气大伤。由于他在位时间很长,使得刚刚经历了长达70年内乱的齐国,得以在长时间稳定的情况下恢复元气,晚年基本使齐国处于小霸的地位)
  • 僖公/禧公 姜禄甫[吕禄甫、吕禄父] (前731年--前698年在位,庄公之子。僖公在位时期,多次主持多国会盟;平息宋国与卫国之间的争端;以宋国、郕国不向周天子朝觐而出兵讨伐;平定许国、宋国内乱;与郑国击败狄戎;使齐国形成小霸局面)
  • 襄公 姜诸儿[吕诸儿] (前698年--前686年在位,禧公之长子。襄公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昏庸无能,与其异母妹文姜0,派彭生杀害妹夫鲁桓公,而后再杀彭生以向鲁国交代。当时齐国国力渐强,齐襄公曾出兵攻打卫国、鲁国、郑国。前686年,齐襄公遭连称、管至父、公孙无知等人所杀)
  • 前废公/齐君无知 姜无知[吕无知、公孙无知] (前686年在位2月,庄公之孙,夷仲年之子,僖公的侄子,襄公和齐桓公的堂兄弟。公孙无知联合连称、管至父弑杀齐襄公,自立为君。起初,公孙无知对大夫雍廪无礼,因此雍廪怨恨他。前685年,公孙无知到雍林游玩,雍廪趁机袭杀公孙无知)
  • 桓公 姜小白[吕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在位,僖公的第三个也是最小的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成为霸主)
  • 釐公/齐君无诡 姜无诡[吕无诡、吕无亏] (前643年在位3月,桓公之长子。桓公死后,诸公子争夺君位。在易牙、竖刁的支持下,杀群吏,逐走诸公子,无诡于此年十二月即位为国君。即位三月后,易牙、竖刁等人因臭名昭著,无诡亦不得人心,皆被大夫高子,国子杀死)
  • 孝公 姜昭[吕昭] (前642年--前633年在位,桓公之三子,母郑姬。桓公卒,另外五子争夺君位,原桓公宠臣易牙与竖貂拥立公子无亏为君,吕昭逃奔宋国。前642年春,宋襄公联合曹国、卫国、邾国领兵攻齐,以助吕昭归国争位。但其馀四公子的追随者兴兵攻打已入齐境的太子昭,迫使其逃回宋国。五月,宋襄公再度发兵,击败齐众公子于甗,太子昭遂得以入齐都临淄即位)
  • 昭公 姜潘[吕潘、吕番] (前633年--前613年在位,桓公之四子,母葛嬴,孝公异母弟。孝公死后,其子被卫开方杀死,公子潘夺位)
  • 后废公/齐君舍 姜舍[吕舍] (前613年在位5月,昭公之子。舍之母无宠于昭公,国人莫畏。昭公之弟商人以桓公死争立而不得,阴交贤士,附爱百姓,百姓说。子舍立,孤弱,即与众十月即墓上弑齐君舍)
  • 懿公 姜商人[吕商人] (前613年--前609年在位,桓公之二子,母为密姬。在桓公死后与公子无诡等人争夺君位失败逃-外。齐昭公死后,回到齐国,杀死齐昭公之子吕舍,立为国君是为齐懿公。懿公即位之后因荒淫无道,被其车夫所杀,其子为国人所废,不得即位)
  • 惠公 姜元[吕元] (前609年--前599年在位,桓公之五子。懿公被杀,公子元自卫反齐,即位为君)
  • 顷公 姜无野[吕无野] (前599年--前582年在位,惠公之子)
  • 孝武灵公 姜环[吕环] (前582年--前554年在位,顷公之子。灵公即位之初,尊晋为霸主,后来渐渐脱离晋国摆布,欲争霸于天下。自齐灵公二十四年起五次伐鲁,均无战果。齐灵公二十七年,晋国以齐国叛晋伐鲁为由,帅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二家诸侯兴师伐齐:齐灵公亲自率师御敌,大败而归)
  • 庄公 姜光[吕光] (前554年--前548年在位,灵公之子。庄公本为灵公的太子,但灵公却为立宠姬所生的公子牙而派他出守即墨,并改立公子牙为太子,还为了除掉他而攻打鲁国。后来灵公病重,大夫崔杼、庆封等从即墨将他迎回,杀死公子牙母子,齐灵公闻变吐血而亡,太子光即位。前548年,庄公因与崔杼之妻东郭姜私通,而遭崔杼等人杀害)
  • 景公 姜杵臼[吕杵臼] (前548年--前490年在位,灵公之子,庄公之弟。运用如此的治国用人之道,国内治安相对稳定,然因无有嫡子,身后诸子展开了激烈的王位之争)
  • 晏孺子/安孺子 姜荼[吕荼] (前489年在位10月,景公之子,母芮姬。景公病重,因爱荼母芮姬,命国惠子、高昭子立少子公子荼为太子,逐群公子,迁之东莱。前488年,田乞发动宫廷政变,追国惠子,杀高昭子,将安孺子安置于骀,随后将其弑杀,逐安孺子母芮子,与诸大夫另立年龄较长的公子阳生为新君)
  • 悼公 姜阳生[吕阳生] (前488年--前485年在位,景公之子,安孺子之异母兄。前485年,吴、鲁攻打齐国南方时,齐大夫鲍牧与悼公有矛盾,田乞乘机杀死悼公,立其子壬,从此田氏成国的最大专权世家)
  • 简公 姜壬[吕壬] (前485年--前481年在位,悼公之子。简公分别任用田成子田恒和阚止为左、右相。阚止得宠于简公,田成子嫉妒。大夫御鞅见状,于是建议简公择用一人,借此排挤田成子。阚止惧怕田氏势力,在简公支持下,准备驱逐田氏。田恒先发制人,率车入公宫,劫持简公。简公与夫人在仓皇逃往徐州的路上,被田恒的追兵杀死。宰予支持田恒,在政变中被杀。事后田恒立简公弟骜为君)
  • 平公 姜骜[吕骜] (前481年--前456年在位,简公之弟)
  • 宣公 姜骜[吕积] (前456年--前405年在位,平公之子)
  • 康公 姜贷[吕贷] (前405年--前386年在位,宣公之子。被田和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后来唯一的食邑也被收回,康公只好在钭坡上挖洞为灶,田和自立为国君。前379年,康公卒,姜齐绝祀)

田齐

[编辑]

妫姓田氏领袖

[编辑]
  • 新统祖 田敬仲/陈胡王 陈完/田完/妫完 (前682年--前649年在位,陈厉公之子,当时太子御寇被陈宣公所杀,敬仲畏惧祸及自身,遂逃奔到齐国为大夫,食采于田,改称田氏)
  • 孟夷/田稚孟夷 田稚[夷孟思、田稚] (前648年--前607年在位,陈完之子)
  • 孟庄/田孟芷/闽孟克 田湣 (前606年--前581年在位,田稚之子)
  • 文子 田须无 (前580年--前558年在位,田湣之子)
  • 田桓子/陈桓子 田无宇 (前557年--前502年在位,田须无之子。生五子:武子开、僖子乞、昭子昭、田书、子亶)
  • 武子 田开 (前501年--前473年在位,田无宇之子)
  • 僖子/釐子/陈僖子/陈釐子 田乞 (前472年--前460年在位,田无宇之子,田开之弟。生九子:陈瓘、成子恒、子士、简子、宣子、穆子、廪邱子、芒子、惠子)
  • 成子/陈成子/陈子 田恒[田常] (前459年--前450年在位,田乞之子,《史记》避讳汉文帝改作田常)
  • 襄子 田盘[田塈、田班] (前449年--前441年在位,田恒之子)
  • 庄子 田白[田伯] (前440年--前411年在位,田盘之子。生二子:长利、次和)
  • 悼子 田利 (前410年--前405年在位,田白之长子)

妫姓田氏君主

[编辑]
  • 太公 田和[子禾子] (前404年--前384年在位,田白之次子。生二子:长剡、次午。前391年,迁齐康公于海滨,自立为国君。前386年,通过魏文侯的帮助,得到周天子承认,列为诸侯)
  • 废公/田侯剡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在位,太公的长子,被其弟田午所弑)
  • 孺子喜 田喜 (田剡之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
  • 桓公/孝武桓公/陈侯午(上陈下土)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在位,太公和与孝太妃之子。杀了兄长田剡而自立。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

陈侯因齐(上次下月)/威王 田因齐[田婴齐] (前356年--前320年在位,桓公之子。生三子:长子宣王辟疆、次子郊师、三子靖郭君田婴。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宣王 田辟强[田辟强] (前319年--前301年在位,威王之子。前314年,乘燕国大乱,派匡章率军攻破燕国,燕王哙被杀,宰相子之逃亡,后被齐人抓住做成肉酱。不久齐军就在赵、魏、韩、楚、秦等国的压力下被迫撤军,而燕人则共立公子职,是为燕昭王。前312年,宣王杀王后,后娶钟离春为后。相传钟离春是一位样貌奇丑的女子)

愍王/闵王/湣王/东帝 田地[田遂] (前300年--前284年在位,宣王之子。在位时期,屡建武功,破秦、燕诸国,制楚,灭宋。前288年,称东帝,不久去帝号。前284年,燕国上将军乐毅以五国联军攻齐,大败齐军;燕军又于临淄城西之秦周大败齐军,达子战死,燕军攻入临淄,湣王出逃至莒,但被名义上协防的楚国将军淖齿所杀)

襄王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在位,湣王之子。前284年,燕国、秦国、赵国、魏国、韩国五国攻打齐国,齐湣王被杀。田法章改名换姓在莒城太史敫家做佣人,太史敫的女儿认为他状貌奇伟,绝非平常之人,便与他私通。莒城百姓与齐国逃亡大臣想拥立田法章为君。田法章害怕他们诛杀自己,很久才敢承认自己就是齐湣王的儿子。于是莒人立他为君。继位后,襄王立太史敫之女为王后,生二子:长建、次假。前279年,齐将田单攻破燕军,到莒城迎接齐襄王回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齐国之前失去的土地全部收复。之后数年赵、秦等国多次派兵攻打齐国)

世祖 敬王/共王/齐王建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在位,襄王的长子。生三子:长子升、次子桓、三子田珍。升之子名安,为西楚王朝的济北王。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在齐地设置齐郡和琅邪郡。前208年,秦末民变中,田儋复兴齐国,都城在临淄,后为田假、田市。灭秦之后,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以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田市为胶东王。田荣一统三齐,传田广、田横。前203年,韩信擅自攻齐,刘邦为顾全大局派多员援军助灭齐以韩信为齐王)

晋国

[编辑]

唐晋 (前1033年——前679年)

[编辑]
  • 唐叔虞 姬虞[姬叔夨、姬子于] (周武王之子。前1033年周成王时,唐人作乱,周公灭唐。成王封叔虞于唐。生二子:燮、贾伯公明)
  • 晋侯燮 姬燮[姬燮父] (唐叔虞之子,在位期间改国号唐为晋。晋侯燮和齐丁公、卫康伯以及鲁公伯禽共事周康王,周康王分此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
  • 武侯 姬宁族 (晋侯燮之子)
  • 成侯 姬服人 (武侯之子)
  • 厉侯 姬福[姬僰马] (成侯之子)
  • 靖侯 姬宜臼[姬喜父] (前858年—前841年在位,厉侯之子)
  • 釐侯/僖侯 姬司徒 (前840年—前823年在位,靖侯之子)
  • 献侯 姬籍[姬苏] (前822年—前812年在位,釐侯之子)
  • 穆侯 姬费王[姬弗生、姬晞王、姬费壬] (前811年—前785年在位,献侯之子。穆侯四年,取齐女姜氏为夫人。七年,伐条。生太子仇。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成师。晋人师服认为嫡长子与庶子取的名字正相反,晋国迟早会出大乱)
  • 晋殇叔 姬 ? (前784年—前781年在位,穆侯之弟。殇叔在穆侯去世后自立,穆侯的太子仇出奔。殇叔四年,太子仇率领其追随者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
  • 文侯 姬仇 (前780年—前746年在位,穆侯的太子。前771年,周幽王死。平王宜臼和携王余臣各自称王,文侯拥立平王。协助东迁的功德予以褒扬。对晋文侯如此大功,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瓒,作《文侯之命》)
  • 昭侯 姬伯 (前745年—前740年在位,文侯之子。前745年,把曲沃一地封给他的叔叔成师,即曲沃桓叔,埋下了日后曲沃与翼对立的伏线。昭侯六年,晋大臣潘父弑杀了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退,返回曲沃。晋人共立昭侯子公子平为君,诛杀潘父)
  • 孝侯 姬平 (前739年—前724年在位,昭侯之子。前724年,曲沃桓叔之子庄伯在国都翼城弑杀了孝侯,晋人攻曲沃庄伯,庄伯退回曲沃。晋人立孝侯之弟公子郄为君)
  • 鄂侯 姬却[姬都] (前723年—前718年在位,孝侯之弟。曲沃庄伯联合郑、邢伐翼,周桓王派兵支援曲沃,鄂侯逃到随。后来曲沃叛周,周王在秋天命虢公伐曲沃,立哀侯于翼。晋国大夫嘉父将鄂侯从随迎接到“鄂”这个地方,人称“鄂侯”)
  • 哀侯 姬光 (前717年—前709年在位,鄂侯之子。晋入侵其都城以南的小邑陉廷,陉廷与曲沃武公在次年联兵伐晋,哀侯被俘。晋人立哀侯之子小子为君,是为晋小子侯。小子元年,曲沃武公派自己的叔父韩万杀了晋哀侯)
  • 小子侯 姬 ? (前708年—前705年在位,哀侯之子。当时曲沃日益强大,曲沃武公于前705年小子四年诱杀了晋小子侯,周桓王派兵伐曲沃武公,武公退回曲沃,周立晋哀侯之弟公子缗为晋侯)
  • 晋侯缗 姬缗 (前704年—前679年在位,鄂侯之子、哀侯之弟,小子侯之叔。前679年,曲沃武公出兵灭晋,并向周僖王贿赂,僖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是为曲沃克晋)

曲沃晋 (前745年——前349年)

[编辑]
  • 曲沃桓叔/曲沃恒叔 姬成师 (前744年—前731年在位,穆侯少子,文侯弟,昭侯之叔。生二子:姬鳝、韩万。前745年,昭侯把曲沃封给其叔成师,时年58岁,因“好德”而得民心。前739年,晋大臣潘父弑杀了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退回曲沃)
  • 曲沃庄伯 姬鳝 (前730年—前716年在位,桓叔之子。前724年,曲沃庄伯攻打晋国都城翼城,杀死晋孝侯。前718年,曲沃庄伯趁晋鄂侯去世之际,兴兵攻打晋国。周桓王派兵讨伐曲沃庄伯,曲沃庄伯兵败,逃回曲沃防守。此战曲沃虽败,但却大大摧残晋君势力)
  • 曲沃武公 姬称 (前715年—前677年在位,庄伯之子。前679年,晋侯缗被曲沃武公所杀。曲沃武公将晋侯公室的宝器,尽数贿赂了周厘王,周厘王任命他为晋君,被列为诸侯。曲沃武公由此继晋)
  • 献公 姬诡诸 (前676年—前651年在位,武公之子。献公与戎族通婚,娶狐姬,生下重耳。献公二代人的大力经营扩张,晋国先后灭掉了耿、霍、魏、虢、虞、焦、杨、韩、阳、肥、陆、浑、鼓等十二个小国,并战胜了骊戎、赤狄,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晋国强盛时疆土有今山西大部、陕西东南部、河南北部及河北西南部)
  • 太子申生 姬申生 (献公与夫人齐姜所生之子。齐姜死后,晋献公在众妾之中提拔自己喜欢的骊姬为夫人,并生下儿子奚齐。骊姬为使其子奚齐成为继承人,随后开始诋毁太子申生。前656年,最终在骊姬的多次阴谋陷害之下,太子申生在新城曲沃自缢而死)
  • 奚齐 姬奚齐 (献公之子,骊姬所生。骊姬有意废嫡立庶,迫走重耳、夷吾,设计陷害太子申生,策划立奚齐为国君,之后晋献公又听进骊姬的谗言,废杀太子申生,又尽逐群公子,欲立其为嗣。献公病危,嘱托大夫荀息摄政,助奚其继位。献公死后,十四岁的奚齐成为国君,但才没几天,奚齐就被大臣里克杀死)
  • 晋侯卓子 姬卓子[姬悼子] (献公之子,骊姬的妹妹少姬所生。前651年,献公临终之前,托大夫荀息辅助骊姬的儿子奚齐继位。当年十月,晋国内乱,奚齐被大夫里克所杀。荀息安葬献公之后,卓子被姨母骊姬立为国君。十一月,里克杀死卓子、荀息、优施,又将骊姬活活鞭死,迎立夷吾为国君)
  • 惠公 姬夷吾 (前650年—前637年在位,献公之子,文公之弟,母亲名叫小戎子,是翟国狐氏之女。前651年,在秦国的帮助下继位。惠公继位后,背信弃义,诛杀大臣,国人都很不顺服他)
  • 怀公 姬圉 (前637年—前637年在位,惠公之子,母亲是梁伯的女儿。惠公逝世,太子圉做了君主。但不久,怀公的伯父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国,晋怀公的心腹吕省和郤芮都临阵倒戈,怀公被迫出奔高梁,很快被即位为文公的重耳派人杀死)
  • 文公 姬重耳 (前636年—前628年在位,献公之子,怀公伯父。生六子:伯鯈"母季隗"、叔刘"母季隗"、公子驩"母逼姞"、公子雍"母杜祁"、公子乐"辰嬴所生"公子黑臀"母周女"。在位期间,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
  • 襄公 姬欢 (前627年—前621年在位,文公之子,为逼姞所生。前627年,襄公以先轸为帅,于殽山大败秦军,生俘秦军白乙丙、孟明视、西乞术“三帅”。襄公嫡母文嬴请放“三帅”归秦,襄公从之。先轸因之大怒,“不顾而唾”,襄公以袖掩面称谢,未治其罪。后先轸在与狄人作战时孤身“免胄”直入狄人阵中,战死谢罪。在位期间执政为:先且居、赵衰、赵盾、栾枝、胥臣、箕郑、先都、狐射姑、阳处父、贾佗)
  • 灵公 姬夷皋 (前620年—前607年在位,即位时年幼,由赵盾辅政。长大后,不行君道,荒淫无道,以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襄公之子、母亲为穆嬴。前607年,赵穿攻灵公于桃园,赵盾派赵穿往周迎公子黑臀,是为成公。在位期间执政为:赵盾、先克、郤缺、荀林父、先蔑、先都、箕郑、栾盾、胥甲、臾骈)
  • 成公 姬黑臀 (前606年—前600年在位,文公之子,襄公之弟,灵公的叔叔,母周女。前606年,赐给赵氏为公族大夫。晋国讨伐郑国,因为郑国背叛了晋国。前604年,郑伯刚刚即位,郑国归附晋国却背弃了楚国。楚王生气了,讨伐郑国,晋国前往援救。前601年,晋国攻打秦国,俘虏了秦国将军赤。前600年,成公与楚庄王争霸权,在扈邑会见诸侯。陈国畏惧楚国,未去赴会。晋国派中行桓子讨伐陈国,因而救援郑国,与楚国交战,打败了楚军。在位期间执政为:赵盾、郤缺、荀林父、胥克、士会、赵朔)
  • 景公 姬獳[姬据] (前599年—前581年在位,成公之子。在位期间曾被楚国打败,使楚庄王成为霸主,不过晋景公亦曾攻败齐国。晋景公在晚年将国都由绛迁往新田,并改称新绛。之后又发兵消除专政的赵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对卿族的第一次胜利)
  • 厉公 姬州蒲[姬寿曼] (前580年—前574年在位,景公之子。前578年,晋率诸侯伐秦,秦军大败,退至泾。前575年,晋国又与楚国争霸,晋厉公率兵与楚在鄢陵大战。是役,晋军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争霸中原的老对手楚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这也是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在位期间执政为:栾书、韩厥、荀庚、士燮、赵旃、郤犨、郤至、郤锜、知罃、荀偃)
  • 悼公 姬周[姬纠、姬周子、姬孙周] (前573年—前558年在位,惠伯谈次子,其祖父桓叔捷为襄公的小儿子。在堂叔晋厉公被弑后,被迎立为君。在位时重用吕相、士鲂、魏颉、赵武等人,惩乱任贤,整顿内政。前569年,魏绛推行“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处融洽。联宋纳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
  • 平公/庄平公 姬彪 (前557年—前532年在位,悼公之子。前557年,与楚国发生湛阪之战,获得胜利。在位期间执政大夫为:荀偃、士丐、赵武、韩起、魏绛、栾盈、荀吴、荀盈、程郑、范鞅、魏舒、赵成、荀跞)
  • 昭公 姬夷 (前531年—前526年在位,平公之子。前529年,昭公为恢复霸业,与齐国争夺霸主,召开平丘之会,会见刘子、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等十多国代表。会中齐、晋二国有冲突,齐国宰相晏婴提出“盟无常主,惟有德者居焉”。晋将羊舌肸说:“德虽不足,而众可用也”,后来晋国渐渐失去霸主地位,晋昭公时,韩起为正卿,专管国事政务)
  • 顷公 姬弃疾 (前525年—前512年在位,昭公之子。在位时期,六卿逐渐壮大,积极向公室夺权。顷公十二年,赵简子联合晋国的知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消灭了公族祁氏、羊舌氏。顷公十三年,收全国生铁四百八十斤,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铭铸于大铁鼎上,成为晋国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史称“铸刑鼎”)
  • 定公 姬午 (前511年—前475年在位,顷公之子。定公十五年,赵鞅使邯郸大夫午,不信,欲杀午,午与中行寅、范吉射亲攻赵鞅,鞅走保晋阳。定公围晋阳。荀栎、韩不信、魏侈与范、中行为仇,乃移兵伐范、中行。范、中行反,晋君击之,败范、中行。范、中行走朝歌,保之。韩、魏为赵鞅谢晋君,乃赦赵鞅,复位。定公二十二年,晋败范、中行氏,二子奔齐。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会黄池,争长,赵鞅时从,卒长吴)
  • 出公 姬凿 (前474年—前452年在位,定公之子。在位期间,国内韩、赵、魏三卿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国君之位完全被韩赵魏架空。最后因不满三卿过度僭越,被迫流亡于齐国,客死他乡)
  • 哀公/懿公/敬公 姬骄 (前451年—前434年在位,出公堂兄弟,昭公的曾孙。晋昭公生戴子雍,戴子雍生忌,忌生哀公。前453年,韩、赵、魏共灭智伯瑶,三分其地,并于次年赶走晋出公,立晋哀公。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韩、赵、魏掌权)
  • 幽公 姬柳 (前433年—前416年在位,哀公之子。幽公时,赵烈侯、韩景侯、魏文侯瓜分晋国的一些领地,但三家当时是晋国的臣属,不是诸侯国。晋幽公恐惧三家权力,反而要见赵、韩、魏三家之主。前416年,幽公则是被夫人秦嬴杀死于床上)
  • 烈公 姬止 (前415年—前389年在位,幽公之子。前403年,发生三家分晋:从此魏国、韩国、赵国成为诸侯国。魏国控制晋国)
  • 太子喜 姬喜 (烈公之太子。前393年,太子喜出奔外国)
  • 孝公/桓公 姬颀 (前388年—前357年在位,烈公之子,太子喜的弟弟。孝公时,晋国的大多数领土已大多落入韩、魏、赵三家之手,屡被迁移。前369孝公二十年,赵迁晋君于屯留,后封晋君于端氏)
  • 静公/悼公 姬俱酒[姬俱] (前356年—前349年在位,孝公之子。静公继位第二年,韩国,赵国就派人废除晋国的尊号,将晋静公废为庶人,而且韩国直接将晋静公迁移到了端氏这个地方。赵国夺取残余的食邑端氏,静公又被送回了屯留。而这还没完,成为老百姓,生活陷入绝境的晋静公并没有换来安全。前349年,韩国仍对其不放心,于是派静公妃子韩妃将其毒死,死时七窍流血,晋国彻底灭亡)

三家分晋

[编辑]

魏国

[编辑]
姬姓毕氏先祖
[编辑]
  • 毕公 姬高 (周文王之十五子,先后辅佐周武王、成王、康王。赐封到毕地,故称为毕公高,并建立毕国。生三子:长晔、次鲂、三晓)
  • 毕晓 (毕公高之三子,生一子运。毕公高有三子:长楷伯晔另封至楷国,次毕仲鲂继承毕国,三晓为毕国的大夫)
  • 毕运 (毕晓之子,生二子:长成璜、次菜)
  • 毕菜 (毕运之次子,生二子:长熊、次霸)
  • 毕熊 (毕菜之长子,生一子阏)
  • 毕阏 (毕熊之子,生三子:长祥为十师、次肇居镐、三峰为将军)
  • 毕峰 (毕阏之三子,生三子:长有声、次考、三肃)
  • 毕肃 (毕峰之三子,生一子密)
  • 毕密 (毕肃之子,生一子通)
  • 毕通 (毕密之子,生一子墩)
  • 毕墩 (毕通之子,生四子:长留、次澈、三襄、四伦)
  • 毕留 (毕墩之长子,生一子镇)
  • 毕镇 (毕留之子,生二子:长显、次皇。在此毕国被西戎所灭,由于犬戎攻破镐京,毕位于镐京近畿,亦遭毁灭,子孙散居各地)
  • 毕显 (毕镇之长子,生二子:长毕万、次毕晋)
晋国姬姓魏氏宗主
[编辑]
  • 毕万[姬万] (毕显之长子,在亡国后投奔到晋国,跟随晋献公讨伐霍、耿、魏三个小国有功,晋献公就把原是姬姓国的魏赐给毕万做封邑,并封为大夫,毕万的子孙以封邑为氏,称魏氏。娶刘氏生一子芒季)
  • 芒季[范秀] (娶张氏生二子:长犫、次鏧)
  • 武子 魏犨 (娶孙氏生三子:长颗、次绛、三锜。从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公返国、犫举戎右。重耳立为晋文公,武子封为大夫,治于魏。生悼子)
  • 悼子  ? (魏武子犨长子,承上启下徙居于霍,生一子绛)
  • 昭子/庄子 魏绛 (娶郑氏生一子赢。事晋悼公,前562年徒至安邑)
  • 贞子 魏赢[魏灵] (娶周氏、宁氏生一子舒)
  • 献子 魏舒[魏荼、魏伯、魏奇] (娶高氏生二子:长取、次戌。晋平公时为正卿,昭公时为司马,赏举弥牟、贾辛、赵朝韩固、知除吾、司马巫、孟丙、乐宵、僚安九人为大夫,并举戌为梗阳大夫,共举十人,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又文其命贾辛也,以为忠,宜其长有后于晋乎。戌字宣子,晋平公时为大夫)
  • 简子 魏取 (娶张氏生一子曼多)
  • 襄子/康子 魏侈[魏曼多、魏哆] (娶陈氏生一子须。周敬王卅二年时,帅晋师侵卫,敬王卅九年再帅师侵卫)
  • 文子/称子 魏须[魏桓] (娶宋氏生一子驹。威烈王待为诸侯,任章为贤相共政,国为之大矣)
  • 桓子/恒子/宣子 魏驹 (娶孔氏生二子:长汝模、次汝谦。与韩虎、赵无恤共灭知伯,分其地)
  • 儒子 魏汝模[魏其] (娶何氏生四子:长斯、次侑、三成、四后)
魏国君主
[编辑]
  • 文子/文侯 魏斯[魏都] (前445年—前396年在位,娶曾氏生二子:长击、次攀。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
  • 武侯 魏击 (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娶赵氏生一子罃)

文惠君/惠侯/惠王/惠成王/文惠王 魏罃[魏婴] (前369年—前319年在位,娶袁周杨氏生二子长申、次赫。前361年迁都大梁,魏国亦称梁国,尊孟子为上宾而愿安承教。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

  • 魏申 (周显王十七年,太子申同庞涓伐韩马陵之战亡)

襄王 魏嗣[魏赫] (前318年—前296年在位,娶罗氏)

  • 哀王 魏政[魏让、魏孝] (娶冯氏生子魏遫)

昭王 魏遫[魏法仪、魏速] (前295年—前277年在位,娶陈孔氏生二子:长圉、次无忌。无忌周赧王廿年封信宁君、食客三千,大破秦军至于邯郸至函谷关,威振天下)

安釐王/安禧王/安僖王 魏圉 (前276年—前243年在位,生三子:长增、次经、三纶)

景湣王/景愍王/景王/湣王/愍王 魏增[魏午] (前242年—前228年在位,生一子假)

魏王假 魏假 (前227年—前225年在位,被秦将王贲引水灌大梁国都,国既灭,子孙投奔巨鹿,沦为庶民)

赵国

[编辑]
赵氏先祖
[编辑]
  • 嬴季胜 (蜚廉少子,商朝纣王时人)
  • 宅皋狼 嬴孟增 (幸于周成王,居皋狼而生衡父)
  • 嬴衡父 (生造父)
  • 嬴造父 (擅长驾马车,帮助周穆王平息徐偃王叛乱有功,于公元前950年左右,赐封邑赵城。从此,造父及子孙,以封邑为赵氏,生琴台)
  • 嬴琴台[赵叔观、嬴宜父] (娶陶氏生子原鄂)
  • 嬴原鄂[赵璋、嬴仲父] (娶熊氏生子应庭)
  • 嬴应庭[赵登、嬴季父] (娶嬴氏、芋氏生三子:长善述、次政、三成)
  • 嬴善述[赵兴] (娶杜氏生子宪章)
  • 嬴宪章[赵高] (娶任氏生二子,长奄父;次仲容)
  • 嬴奄父[嬴公仲] (娶祁氏生子叔带。前789周宣王三十九年,宣王下令代姜戎,奄父认为条件不成熟,劝阻宣王出兵,宣王不听。结果战于千亩,王师大败,宣王圣驾亦被打翻,在千钧一发之际,奄父之子叔带护驾突围。宣王为感谢叔带的救命之恩,任其为执政)
  • 嬴叔带 (娶姬氏生子可立。周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侍晋文侯)
  • 嬴可立[赵麟、嬴守仁] (娶邢氏生二子:长骈原、次益)
  • 嬴骈原[赵丰、嬴知义] (娶周氏生子伯仲)
  • 嬴伯仲[赵射、嬴慧明] (娶任氏生子公明)
  • 嬴公明 (娶曹氏生子赵夙)
  • 嬴赵夙 (在晋献公时为将,晋献公之十六年伐霍、魏、耿,而赵夙为将伐霍。霍公求奔齐。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于齐,复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晋复穰。晋献公赐赵夙耿。夙生共孟,当鲁闵公之元年也)
  • 嬴共孟 (生赵衰)
晋国嬴姓赵氏宗主
[编辑]
  • 成子/成季/孟子余 赵衰[赵崔、赵子余](前636年─前622年在位,随从公子重耳流亡在外19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春秋时晋国的卿。由于拥立晋文公有功,赐封地原。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生赵盾)
  • 宣子/宣孟 赵盾[赵孟](前621年─前601年在位,前621晋襄公七年,任中军元帅,独揽朝政十多年。前607年晋灵公十四年避灵公杀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死灵公。他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生赵朔)
  • 庄子 赵朔(前600年—597年在位,为下军元帅,娶妻庄姬。因晋权臣屠贾之谋,赵盾全家被杀。得韩厥庇护,门客孙杵臼舍死,程婴舍子相救,将赵朔遗腹子,隐匿在山西忻州孟山,又名程侯山抚养成人,名叫赵武,报仇诛屠族。这就是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悲惨故事)
  • 文子/献文子/赵孟/赵氏孤儿 赵武[嬴武](前583年—前541年在位,历任新军,上军之将。前546晋平公十二年,任晋国卿,代屠岸贾职,拜为司寇。生赵成)
  • 景子/景叔 赵成(前540年─前527年在位,生赵鞅)
  • 简子 赵鞅[赵志父、赵孟](前526年—前476年在位,娶妻徐氏,生赵伯鲁、赵毋恤、赵桓子。在晋卿内讧中,打败范氏、中行氏。前493晋定公十九年,袭击护送粮饷给范氏的郑兵,扩大封地,奠定了此后建立赵国的基础)
  • 襄子 赵毋恤[赵无恤](前475年—前425年在位,赵襄子封于邢台,故改邢台为襄国。前453年联合韩、魏,消灭了智伯)
  • 桓子/恒子 赵伯鲁[赵嘉] (前424年在位)
  • 代成君 赵周 (伯鲁之子。赵周之父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赵襄子一直耿耿于怀,所以他在选择自己的继承时,并不考虑自己的儿子,而选伯鲁的儿子赵周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有意栽培赵周。赵襄子在灭掉代国以后,立即任命赵周为代君。生赵浣)
  • 献子/献侯 赵浣(前423年—前409年在位,但他的儿子赵赵烈候被周王封为诸候以后,追尊赵献子为赵献候。赵浣生赵籍、赵公)
赵国君主
[编辑]
  • 烈侯 赵籍(前408年—前400年在位,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建都晋阳,后迁邯郸与韩、魏三分晋地,生生敬侯赵章)
  • 武侯/武公 赵武工(前399年—前387年在位,并未真正称侯,亦未更元)
  • 敬侯 赵章(前386年—前375年在位,生成侯赵种)
  • 成侯 赵种(前374年—前350年在位,赵成侯立邢台为信都,为赵国别都,生肃侯赵语)
  • 肃侯 赵语(前349年—前326年在位,生武灵王赵雍)

武灵王 赵雍(前325年—前298年在位,前323年称王,不久去王号,一生不再称王。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队伍,扩大疆界,国力大增。子惠文王赵何、平原君赵胜、赵奢)

惠文王 赵何(前298年—前266年在位,即位当年改元。前299年,武灵王在东宫大会群臣,举行传王位礼仪,立赵何为王,是为赵惠文王,其父武灵王自号主父。前288年联合齐、燕、韩、魏五国攻秦,迫使秦国“完璧归赵”)

孝成王 赵丹(前265年—前245年在位,前260年赵国和秦国进行了战国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长平之战,赵国为秦所大败)

悼襄王 赵偃(前244年—前236年在位,生赵嘉、赵迁)

幽缪王/赵王迁 赵迁(前235年—前228年在位,秦军长躯直入,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流放到河南房县。娶妻姜氏、何氏生子赵佗,其子赵佗奔粤为龙川令。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任命任嚣为主将,并和赵佗一起率领大军经过四年努力,于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秦朝灭亡后,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自称“南越武王”。从开国君主赵佗至亡国君主赵建德,享国九十三年。前112年,汉朝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并于公元前111年灭亡南越国)

赵代王/代王嘉 赵嘉(前227年—前222年在位,赵迁被流放后,赵国大臣又拥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前222年,秦军继续大举攻赵国亡。赵嘉之子公辅主西戌,号曰赵王,世居陇川西天水郡。我赵氏六国之后,奔粤南海诸邑,走至西戎是矣,天各一方,裔孙繁衍,遍及中华海内外)

韩国

[编辑]
韩侯 (前1039年--前757年)
[编辑]
  • 韩侯一世 (周武王的小儿子,疆域在今陕西韩城市和山西河津县东北一带。周武王除继承其王位的长子姬诵周成王外,还有邘叔、叔虞、应侯、韩侯四个儿子)
  • 韩侯 ? 世 (因为厉王奔彘,他反对诸侯不贡朝廷之事,共和末年他统御北方诸侯向朝廷朝贡,是一位具有大局观的爱国君主,也是武王血脉支系鼎力支持朝廷复兴的中流砥柱的典型代表。前824周宣王四年,宣王派太傅蹶父出使韩国。韩侯到京城朝拜周宣王,受到周宣王的赏赐,又娶妻回到韩国,并被任命为统率北方诸侯的方伯。韩侯受命讨伐北部诸侯不贡不朝,立下汗马功劳,宣王为了继续捍卫管控北方诸侯,决定任命韩侯为北方伯,统管北部诸侯,肃慎、北狄以及追、貊两族等等北方诸侯)
  • 韩侯 ? 世 (韩国国土面积较小,东北方向却有个巨无霸晋国。为了防止晋国的侵扰,韩侯在王师和燕师的帮助下,建筑了韩城作为韩侯国的都城)
  • 韩侯 ? 世 (前757周平王十四年,为晋国所灭。前678年,晋武公取代晋侯缗后,以韩地赐给韩万作为采邑,这是晋国韩氏的由来)
晋国姬姓韩氏宗主
[编辑]
  • 武子 姬万[韩万] (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庄伯的弟弟。前709年,曲沃武公进攻晋国翼城,军队驻扎在陉庭。韩万为武公驾车,梁弘作为车右。在汾水边的低洼地追赶晋哀侯,由于骖马被绊住才停下来。夜里,俘获了晋哀侯和栾共叔。前708年,曲沃武公派韩万杀死了虏获的晋哀侯。前679年,曲沃武公杀死晋侯缗,即位为晋侯。叔叔姬万成为大夫,获封韩地为食邑)
  • 赇伯 韩胜 (姬万的儿子,生活于晋献公时代)
  • 定伯 韩简 (赇伯的儿子。晋献公死后,晋国出现动荡:此前太子申生被逼自杀,公子重耳、夷吾逃往国外。姬简按照家族传统,对晋惠公政权也是坚决拥护,由此成为晋惠公的重臣,曾跟从晋惠公迎战秦军)
  • 韩子舆 韩舆 (韩简之子。前589年的鞍之战中,韩厥担任晋军司马,作战前一天,韩厥梦见父亲韩舆告诉自己,作战时不要站在战车上的左右两边。这样在战斗韩厥免于被齐顷公射杀)
  • 献子 韩厥 (子舆之子,始为晋国赵氏家臣,后位列八卿之一,至晋悼公时,升任晋国执政。晋悼公破格提拔铁面无私的韩厥为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韩厥迎来人生事业的巅峰,成为晋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正卿,在政坛混迹近40年之久的韩厥印证赵盾昔日的预言。一生侍奉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五朝,是位优秀而稳健的政治家,公忠体国的贤臣,英勇善战的骁将)
  • 穆子 韩无忌 (韩厥长子,前566年韩厥深感荀罃的雄才大略,宣布告老,便不再过问朝政。韩无忌当立为卿,韩无忌自称有疾,便将卿位让予其弟韩起)
  • 宣子 韩起 (韩厥之庶子,前563年协助晋悼公复兴晋国霸业)
  • 贞子/平子 韩须 (韩起之子,承袭父亲韩宣子担任韩氏的领袖,仕晋定公,率领韩氏迁居平阳)
  • 简子 韩不信[韩不佞] (韩须之子)
  • 庄子 韩庚 (韩不信之子)
  • 康子 韩虎 (韩庚之子,曾与魏桓子、赵襄子合灭了晋国执政智伯,瓜分了智伯的食邑)
  • 武子 韩启章(前424年—前409年在位,韩虎之子)
韩国君主
[编辑]
  • 景子/景侯 韩虔[韩处] (前408年—前400年在位,韩武子之子。前408年攻打郑国,夺取雍丘。之后,韩景侯将韩都由平阳迁至阳翟。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正式建立韩国)
  • 烈侯/武侯 韩取[韩宗彻] (前399年—前387年在位,韩景侯之子。前393年至前389年,三晋集团与齐、楚、秦、郑集团之间进行了大战)
  • 文侯 韩猷 (前386年—前377年在位,韩烈侯之子。前385年,韩国进攻郑国,占领阳城。同年,又进攻宋国,打到彭城,俘虏宋国国君。前380年,三晋进攻齐国,打到桑丘)
  • 哀侯 韩屯蒙 (前376年—前374年在位,韩文侯之子。前376年哀侯元年,韩、魏、赵共废晋静公而分其地,晋国灭亡。次年韩灭郑,迁都于郑都新郑,疆域包括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哀侯以韩廆为相而爱严遂,二人水火不容,前374年严遂指使杀手在朝中刺杀韩廆,韩廆走到哀侯处,哀侯抱之,结果杀手刺中韩廆时也连带杀了哀侯)
  • 共侯/懿侯/庄侯 韩若山 (前374年—前363年在位,韩哀侯之子,将国都迁回阳翟)
  • 釐侯/昭侯/昭僖侯/昭釐侯 韩武 (前362年—前333年在位,韩懿侯之子。前355年,韩昭侯任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进行变法,主张以"术"治国。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史称"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国国势最强)

威侯/宣王/郑宣王/宣惠王 韩康 (前332年—前312年在位,韩昭侯之子。前323年,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韩君正式称王)

襄王/襄哀王/悼襄王 韩仓 (前311年—前296年在位,韩宣惠王之子。前300年,太子婴死。公子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韩咎取胜成为太子)

釐王 韩咎 (前295年—前273年在位,韩襄王之子。前291年,秦国攻打韩国,夺取韩国的宛地。前290年,韩将武遂一带二百里的土地割让给秦国。前286年,秦军在夏山打败韩军)

惠王/桓惠王/悼惠王 韩然 (前272年—前239年在位,韩厘王之子。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韩桓惠王割上党给秦国求和)

废王/韩王安 韩安 (前238年—前230年在位,韩桓惠王之子。韩王安即位时,韩国大部分土地已丧失,危如累卵,处于灭亡边缘。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率十万大军渡过黄河攻韩,一路几无抵抗,韩将申犰全力凑集了五万军队抗秦,但无济于事,很快秦军攻破韩都,俘虏韩王安,以韩地建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韩国灭亡,韩王安被软禁于陈县。前226年,在新郑的前韩国贵族起兵反秦,后被平定,韩王安也在这年被处)

召燕 (前1046年--前222年)

[编辑]
  • 燕召公/周召公/召康公/召公奭/邵公/召伯 姬奭(前1046年--前969年在位,周文王二十一子。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因封地在燕山,故国名为燕)
  • 燕侯克 姬克(召公奭在周辅政,其子姬克被封于燕,都城在蓟。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克,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是当时装酒用的)
  • 燕侯旨 姬旨 (召公的三子,燕侯克的三弟)
  • 燕侯舞 姬舞 (燕侯旨的儿子)
  • 燕侯宪 姬宪 (燕侯旨的儿子,燕侯舞的弟弟,也有学者认为他是召伯)
  • 燕侯和 姬和 (燕侯宪的儿子)
  • 燕侯 姬 ?
  • 燕伯圣/匽伯圣 姬圣(西周晚期的燕国国君,其余事迹不明)
  • 燕侯 姬 ?
  • 惠侯 姬 ?(前864年――前827年在位)
  • 厘侯 姬庄(前826年――前791年在位,惠侯之子)
  • 顷侯 姬 ?(前790年――前767年在位,厘侯之子)
  • 哀侯 姬 ?(前766年――前765年在位,顷侯之子)
  • 郑侯 姬郑(前764年――前729年在位,哀侯之子)
  • 穆侯/缪侯 姬 ?(前728年――前711年在位,郑侯之子)
  • 宣侯 姬 ?(前710年――前698年在位,缪侯之子)
  • 桓侯 姬 ?(前697年――前691年在位,宣侯之子)
  • 庄公 姬 ?(前690年――前658年在位,桓侯之子。前675年,燕与卫、宋伐周惠王。前664年,山戎侵燕,求救于齐。前663年,齐桓公亲征山戎救燕)
  • 襄公 姬 ?(前657年――前618年在位,庄公之子)
  • 桓公 姬 ?(前617年――前602年在位)
  • 宣公 姬 ?(前601年――前587年在位)
  • 昭公 姬 ?(前586年――前574年在位,宣公之子。在位时国势由弱转强,东击东胡,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筑燕长城,西起造阳,东经辽东,又东至满潘汗)
  • 武公 姬 ?(前573年――前555年在位)
  • 文公 姬 ?(前554年――前549年在位,在位时北方戎狄各部强大,燕被迫迁都至易)
  • 懿公 姬 ?(前548年――前545年在位)
  • 惠公/简公 姬款(前544年――前536年在位,懿公之子。前541年,惠公宠臣姬宋欲尽除诸大夫,诸大夫先发共诛姬宋,惠公奔齐。前536年,齐、晋送惠公还国)
  • 悼公 姬 ?(前535年――前529年在位。前539年,悼公欲诛杀诸臣而以幸臣辅政,诸臣杀其幸臣,悼公惧而奔齐)
  • 共公 姬 ?(前528年――前524年在位)
  • 平公 姬 ?(前523年――前493年在位)
  • 孝公/考公 姬桓(前492年――前455年在位)
  • 成公 姬戴(前454年――前439年在位)
  • 闵公/湣公/文公 姬 ?(前438年――前415年在位,成公之子)
  • 简公/釐公/僖公 姬载[姬款](前414年――前373年在位,闵公之子。前373年,燕败齐于林营)
  • 桓公 姬 ?(前372年――前362年在位)
  • 文公/文侯 姬 ?(前361年――前333年在位。前334年,苏秦至燕,说以合纵之谋。文公遂以车马金帛以资苏秦,使其游说诸侯。前333年,齐乘丧伐燕,取十城。后苏秦说齐而还城。苏秦与文公夫人有私,惧而拖身入齐)

匽侯脮/易公/易王 姬脮(前332年――前321年在位,文公之太子。前323年开始称王)

燕王哙 姬哙(前320年――前317年在位,易王之子。以子之为相执政。子之与苏秦为儿女亲家。前318年,燕与楚、三晋伐攻秦,不胜)

燕王子之 子之(前316年—前314年在位,燕王哙的宰相,燕王又听信鹿毛寿的建议,效法尧以天下禅让予许由的故事,把燕国政权都交给子之。前314年,燕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攻子之。齐愍王扬言出兵助太子平。太子平遂与市被围子之行宫,不克。市被及国人反攻太子平。市被战死,死者数万,百姓离志,齐人乘机攻燕,燕王哙在乱军中殉国,子之不知所终)

昭王/襄王/昭襄王/匽王职 姬职[姬平](前313年――前279年在位,燕王哙之太子。昭王拜郭隗为师,卑身厚币招贤纳士,乐毅、邹衍、剧辛等入燕。前295年,燕佐赵灭中山。前284年,燕国国富民强,遂使乐毅为将、合秦、楚、三晋伐齐,败之济西,齐缗王出逃,燕独军攻入临淄)

惠王/匽王戎人 姬戎人(前278年――前272年在位,昭王之子。惠王先前与乐毅不合,遂使骑劫代其位。乐毅奔赵。齐田单反攻燕军,被迫归国。前272年,安成君弑惠王,韩、魏、楚伐燕)

武成王 姬 ?(前271年――前258年在位,惠王之子。前265年,齐田单伐燕,取中阳)

孝王 姬 ?(前257年――前255年在位,武成王之子)

燕王喜 姬喜(前254年――前222年在位,孝王之子。前251年,燕王喜得使臣栗腹之言,以赵国兵力大衰,可乘机伐赵,燕王喜则不故群臣之谏发兵攻赵,大败。赵反围燕,燕王求和。前243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燕使剧辛攻赵,被赵将庞暖反败,剧辛被杀。前227年,秦兵临易水,威胁燕国,太子丹阴使刺客荆轲以献地图为由乘机刺杀秦王,不幸失败。秦遂发兵击燕。前226年,秦拔蓟,燕王喜被迫迁至辽东,斩太子丹谢罪。前222年,秦拔辽东,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

中山国

[编辑]

有易氏/有狄氏

[编辑]
  • 绵臣[绵臣] (相传有易氏首领绵臣杀了商族首领王亥后,强行夺去驯养的牛羊。后来王亥之弟王恒做上了商族首领,又从有易氏首领绵臣手中夺回了牛羊。王恒之子上甲微当了商首领后,联合河伯氏部落讨伐有易氏,在战中杀死有易氏首领绵臣)

鲜虞/白狄

[编辑]
  • 釐 ?(绵臣死后,有易氏北逃回古易水区域,后改名鲜虞。春秋时被称为白狄,易水仍为其本部,部分已迁雍州)
  • 釐 ?(春秋早期,中山人生活在秦晋两国的北邻,作为晋国的附属,依附于晋)
  • 釐 ?(前662年—前659年,中山人配合晋献公攻邢国、卫国)
  • 釐 ?(前655年,晋公子重耳避难于中山,历时12年,在中山国娶妻生子)
  • 釐 ?(前628年,中山国发生内乱,卫国乘机引兵西向攻中山,中山被迫与卫国订立城下之盟,元气大伤)
  • 釐 ?(前540年,建都于鲜虞城。前530年和前527年,晋国将军荀吴曾两次率军攻打鲜虞)
  • 釐 ?(前507年,鲜虞军大败晋军于平中,俘虏晋将观虎。前505年,鲜虞军再次击败晋将士鞅之军)
  • 釐 ?(前494年,中山与齐、鲁、卫共同伐晋,取得晋国的棘蒲。前491年, 楚国进攻中山。中山君用羊羹招待士大夫,在座的司马子期没有得到羊羹,一怒之下回到楚国,游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逃亡)

中山

[编辑]
  • 鲜虞文侯/文公 姬 ?(前459年--前415年在位,以黄帝后裔自居,改姓为姬,改国号为中山,立都于中人城。前457年,晋国知瑶为了向北扩张,伐中山,中山为晋知氏控制。前453年,赵襄子联合韩、魏两家共灭知氏,中山为赵氏控制)
  • 武公 姬窟 (前414年--前406年在位,前408年魏文侯派将军乐羊领兵攻打中山国,苦战三年击败中山,杀中山武公,中山国亡)
  • 桓公/桓王 姬恒 (前378年--前340年在位,领导中山族人复国,击败魏国驻扎在中山国的军队,攻占顾城,旋即即位称王)
  • 成公/成王 姬 ?(前340年--前328年在位)

衅王 姬厝[姬错] (前328年-前307年在位,前323年魏国公孙衍为了对抗齐、秦、楚三大强国,发起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互相称王,并互相承认双方王号。北攻燕国,南侵赵国,国势大为强盛)

姿王 姬姿[姬妾雌] (前307年--前299年在位)

中山王尚 姬尚[姬胜] (前298年--前296年在位,前305年赵武灵王发动了吞兼中山的战役,经过多年征战。前296年,中山国都灵寿陷落,赵国吞并中山之初,为了安抚当地军民,扶持了傀儡中山王胜。前295年,赵国把他废掉,迁到肤施,最后不知所终。中山国也彻底灭亡)

秦朝

[编辑]

秦氏先祖

[编辑]
  • 妘氏一世 帝儒 妘大临[妘儒] (帝颛顼之四子,娶姜氏)
  • 妘氏二世 妘 ?
  • 妘氏三世 妘 ?
  • 妘氏四世 妘 ?
  • 妘氏五世 妘 ?
  • 妘氏六世 妘 ?
  • 妘氏七世 妘 ?
  • 妘氏八世 妘 ?
  • 妘氏九世 妘 ?
  • 妘氏十世 妘 ?
  • 妘氏十一世 妘仲容[妘岩] (娶张氏)
  • 妘氏十二世 妘 ?
  • 妘氏十三世 妘 ?
  • 妘氏十四世 妘 ?
  • 妘氏十五世 妘 ?
  • 妘氏十六世 妘 ?
  • 妘氏十七世 妘 ?
  • 妘氏十八世 妘 ?
  • 妘氏十九世 妘 ?
  • 妘氏二十世 妘 ?
  • 妘氏二十一世 妘大夷[妘员融] (娶虞氏)
  • 妘氏二十二世 妘 ?
  • 妘氏二十三世 妘 ?
  • 妘氏二十四世 妘 ?
  • 妘氏二十五世 妘 ?
  • 妘氏二十六世 妘 ?
  • 妘氏二十七世 妘 ?
  • 妘氏二十八世 妘 ?
  • 妘氏二十九世 妘 ?
  • 妘氏三十世 妘 ?
  • 妘氏三十一世 妘武恒 (娶有穷氏)
  • 妘氏三十二世 妘 ?
  • 妘氏三十三世 妘 ?
  • 妘氏三十四世 妘 ?
  • 妘氏三十五世 妘 ?
  • 妘氏三十六世 妘 ?
  • 妘氏三十七世 妘 ?
  • 妘氏三十八世 妘 ?
  • 妘氏三十九世 妘 ?
  • 妘氏四十世 妘 ?
  • 妘氏四十一世 妘伯辛[妘伯莘]
  • 妘女修 (伯辛之子,尧初时扶佐大臣,主祀大理寺值。生九子:长子许夸父、次子意而、三子纪后、四子冀后、五子信氏、六子大业、七子修明、八子顺环、九子荣昌)
  • 妘大业[妘孝祖] (许由女修之六子。尧后铭文作为期、舜时为大理寺值。公训养了一只神鹫,破案神速,为尧舜两朝大理寺值。娶有莘氏女莘为妻,生子皋陶,封许,继承双重高阳之血脉,即父系承炎帝派下缙云高阳氏,母系承黄帝派下颛顼高阳氏。颛顼高阳氏,源于缙云高阳氏,因拜其子高阳伯夷父为师,故亦称高阳氏)
  • 许皋陶[许咎陶、许皋繇、许咎繇] (大业之子,曾任腕帝大理之职,继高阳许的荣耀,制定了五刑之法律,使天下无冤狱,有大功,帝舜封其于许国,号称许陶。娶谭震之女,生六子:长皋鼬、次伯翳、三伯益、四伯繄、五伯偃,六仲甄)
  • 伯益[嬴大费、嬴赜凯] (皋陶之三子,公精通鸟语,常与鸟对话。初任舜畜牧,能训鸟兽,知其言语。帝舜命大禹、伯益、后稷共同治水13年。伯益制出第一张水利地图禹火干九州岛岛图。治水成功后,被帝舜赐封为赢姓。后佐禹治理部落联盟,献计献策和治水有功,在百姓中威望极高。禹存有私心,很想让儿子启继承王位,可规矩不好破,决定给伯益一个虚名,真正实权交给儿子启。大禹死后,百姓要求伯益继承王位,但没被接受,隐居深山,意将王位让给启。启当即接受,登上王位三年,将伯益杀死。娶姚玄玉之女,继娶涂山氏,生四子:长赢大廉、次徐若木、三葛伯、四理恩成)
  • 嬴大廉 (伯益之长子,号东方。公从小喜鸟,精鸟语,为鸟实氏。夏帝启在杀害伯益之后,为笼络、安抚伯益部落及其后人,遂封伯益两子——大廉、若木。娶三苗之女,生三子:长子廉翼、次怀文、三隐)
  • 嬴武[嬴怀文、嬴纪] (大廉之次子,娶涂山氏,生四子:长岘、次脔、三晔、四博采)
  • 嬴琪[嬴季费、嬴晔、嬴汉柏] (怀文之三子。娶金天氏,生子二:长荷、次上启)
  • 嬴上启 (嬴晔之次子)
  • 嬴弘
  • 嬴奎
  • 嬴迁
  • 嬴宣
  • 嬴永通
  • 嬴彦腾[嬴彦翔]
  • 嬴商初
  • 嬴子能
  • 嬴玉珍
  • 嬴昌
  • 嬴孟亏[嬴辈] (能述伯益之业,封于萧,是为萧孟亏。夏衰,孟亏去而凤岛随焉)
  • 嬴捷
  • 嬴大顺(嬴捷之子)
  • 嬴茂荣
  • 嬴中衍 (为帝大戊御,中衍受知遇之恩,屡建功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 嬴堃艟
  • 嬴戎胥轩 (娶郦山之女生中潏,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 嬴中潏 (在西戎,保西垂”。时间大约在帝乙和帝辛时。中潏有子蜚廉)
  • 嬴蜚廉[嬴飞廉] (别号处父。善走,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生二子:恶来,季胜)
  • 嬴恶来[嬴恶来革] (飞廉之子。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子曰女防)
  • 嬴女防 (生旁皋)
  • 嬴旁皋 (生太几)
  • 嬴太几 (生大骆)
  • 嬴大骆 (生非子)

秦邑领袖

[编辑]
  • 秦嬴 嬴非子(前891年--前858年在位,大骆之子。周孝王召非子负责主理马匹于汧河及渭河之闲,一年下来,马的匹数增加了一倍多。孝王十分满意,就将秦地几十里的土地封给他,做了附庸于邻近大诸侯的小国国君)
  • 秦侯 嬴 ? (前857年--前848年在位,秦嬴之子)
  • 秦公伯 嬴 ? (前847年--前845年在位,秦侯之子)
  • 秦仲 嬴 ? (前844年--前822年在位,公伯之子。秦仲在位时,秦人得到了车马、礼乐和服侍的臣子,秦人开始强大起来。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令其率军进攻西戎。秦仲在与西戎交战中,战败阵亡。周平王时追念秦仲之功,封秦仲少子公子康于夏阳,建立梁国)
  • 庄公 嬴其[嬴祺](前821年--前778年在位,秦仲长子。秦仲战死于西戎,周宣王召见秦庄公兄弟五人,给他们7000兵卒,命令他们讨伐西戎。庄公击败西戎,周宣王封为西垂大夫,加封大骆一族西犬丘的土地。庄公后居住于故地西犬丘,生子三人。长子嬴世父因讨伐西戎,让太子之位于弟嬴开)

秦国君主

[编辑]
  • 襄公 嬴开(前777年--前766年在位,庄公次子。庄公为犬戎所杀,他的长子世父率军与犬戎作战,而把国君位置让给襄公。襄公将其妹缪嬴嫁给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前776年,迁都汧邑,向东进逼。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襄公出兵护送,以功正式封其为诸候,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前766年,襄公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
  • 文公 嬴 ? (前765年--前716年在位,襄公之子,建立新都。文公在位时期,设史官以纪事;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以西;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当时秦人已完全定居、从事农业)
  • 静公/竫公 嬴 ? (为秦文公之长子,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在文公四十八年时去逝)
  • 宪公/宁公 嬴立 (前715年--前704年在位,文公之孙,静公之子。前714年,自郿邑迁都平阳,同年派兵攻下亳戎荡社部落)
  • 出子 嬴曼 (前703年--前698年在位,宪公的幼子。宪公死后,秦国陷入动荡,时年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废身为太子的长子嬴说,而立秦宪公的幼子嬴曼继承秦国王位。前698年,弗忌、威累、三父派刺客在鄙衍杀害出子,三庶长拥立原太子嬴说继位)
  • 武公 嬴说 (前697年--前678年在位,宪公之长子,德公、出子之兄)
  • 德公 嬴嘉 (前677年--前676年在位,宪公之子,武公弟,母鲁姬子。将国都迁至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自此后数百年秦稳定地以此为都。秦国的各项制度在武公、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形,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了坚实基础)
  • 宣公 嬴恬 (前675年--前664年在位,德公之长子,成公及穆公之长兄。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成公)
  • 成公 嬴载 (前663年--前660年在位,德公之次子,宣公之弟。有子七人皆未立,传位于其弟穆公)
  • 穆公/缪公 嬴任好 (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德公之少子。胸怀大志,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 康公 嬴罃[嬴英] (前620年--前609年在位,穆公和夫人穆姬所生之子,是晋文公的外甥,康公送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日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
  • 共公 嬴稻[嬴貑、嬴和] (前608年--前604年在位,康公之子)
  • 桓公 嬴荣 (前603年--前577年在位,共公之子。前594年,桓公出兵伐晋,两军在晋地辅氏恶战。晋将魏颗与秦师杜回交手,突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俘,魏颗大胜。后来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老人,老人说,我是那位嫁人未殉葬妇人的父亲。我今夭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这是“结草衔环”中结草的典故)
  • 景公 嬴石 (前576年—前537年在位,桓公之子。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他的墓地公然采用了天子葬仪,面积达5334平方米)
  • 哀公/毕公/㻫公/作公/柏公 嬴籍 (前536年—前501年在位,景公之子。前505年,吴国攻陷楚国国都,申包晋向秦国求救,哀公不理;包晋在秦国宫门外赖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竞哭了七夭七夜。秦哀公动容道:“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千是发兵救楚,击败了吴军)
  • 夷公 嬴? (哀公之子,被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早死,不得立)
  • 惠公 嬴宁 (前500年--前491年在位,夷公之子)
  • 悼公 嬴盘 (前490年--前477年在位,惠公之子。时值秦国大乱,后来大将伍封大败秦、巴、蜀三国联军,平定秦国之乱,立厉公赢利)
  • 厉公/厉共公/剌龚公/利龚公 嬴刺[嬴利] (前476年--前443年在位,悼公之子。厉共公在位期间,蜀人、楚人、义渠之戎都曾朝贡献礼。前476年,派兵拔魏城。前461年,沿黄河修筑防御濠沟。同年,以兵2万伐大荔之戎,取其城。前457年,他率师与绵竹之戎战。前451年,筑南郑城,置县。前444年,他派兵攻义渠之戎,执义渠王)
  • 躁公/趮公 嬴欣 (前442年--前429年在位,厉公之子。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军击退)
  • 怀公 嬴封 (前428年--前425年在位,厉公之子,躁公之弟。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前425年,秦庶长晁联合其它贵族逼怀公自杀。 由于太子昭早卒,次年大臣立怀公之孙嬴肃为君)
  • 太子嬴昭 (怀公之子,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 灵公/肃灵公 嬴肃 (前424年--前415年在位,怀公孙、昭太子之子)
  • 简公 嬴悼子 (前414年--前400年在位,怀公之子。灵公逝世时,嫡子嬴师隰只有五岁。灵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嬴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在位期间曾在洛水西岸修筑长城,用以自守,史称“堑洛长城”)
  • 惠公 嬴仁 (前399年--前387年在位,简公之子。对蜀国发动进攻,攻占了南郑)
  • 出公/少主/小主 嬴昌 (前386年--前385年在位,惠公之子。即位时两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将出公、太后沉到渭水,迎接被赢悼放逐的嬴师隰回国都雍城。是为献公)
  • 献公/元献公/元王 嬴师隰[嬴连] (前384年--前362年在位,灵公之子。灵公死后,没有即成位,君位被他的叔叔秦简公抢去了。十岁的嬴师隰为防不测,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开始了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前383年,献公将都城从位于秦国西部的雍城迁到了秦国东部、地近河西地的栎阳。前362年,秦国在少梁大败魏军,俘虏魏相公叔痤,攻取了庞城。公叔痤早年在魏国对秦献公不薄,献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后,将公叔痤放回魏国)
  • 孝公/平王 嬴渠梁 (前361年--前338年在位,献公之子。这时,秦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于是,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一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在这种背景下,就有了后来的商鞅变法,以法治国)

秦伯骃/秦伯驷/惠文君/惠文王/惠王 嬴驷[嬴骃] (前337年--前311年在位,孝公之子。任用贤能,推行法制,并不断向外拓展领土。前325年,惠文君称王。前316年,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灭蜀,随后又灭掉苴和巴,使得秦“擅巴蜀之饶”,为秦以后发展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武王/悼武王/元武王/武烈王 嬴荡 (前310年--前307年在位,惠王之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见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征。于是发兵进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阳。 在周室太庙,武王举周鼎,受伤而死)

昭襄王/昭王/西帝 嬴则[嬴稷] (前306年--前251年在位,惠王之子、武王之异母弟。在位时,几乎连连对外用兵,先后大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前288年,自称西帝,尊齐为东帝,后取消。前266年,昭王拜范睢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前262年,以白起为将,发动长平之战。前255年秦灭东周,取九鼎、周王朝亡)

安国君/孝文王 嬴柱[赵柱、嬴式] (前250年在位,昭王之子。有传说在位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进美酒后猝死)

庄襄王/庄王/太上皇帝 嬴异人[嬴子楚、嬴子异、嬴楚、赵楚] (前249年--前247年在位,孝文王之子。前249年,东周君联络诸侯,谋划伐秦。异人获悉,立即派吕不韦统领10万大军,一举攻灭了东周7邑,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东周王朝的最后残余被铲除。接着,秦军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了大片土地)

秦朝皇帝

[编辑]

秦王政/始皇帝 嬴政[嬴正、赵正、赵政、秦政、祖龙] (前246年--前210年在位,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即他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给自己起名“皇帝”。灭六国后,北驱匈奴;南征百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废分封制,改行郡县制;修长城;建直道。他所制定的政策,有些沿用千年。其功堪称“千古一帝”)

二世皇帝 嬴胡亥 (前209年--前207年在位,始皇帝第十八子,扶苏之弟。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李斯的帮助下,逼死扶苏,继而又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二世即位后,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旧贵族复国运动。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

三世皇帝/殇皇帝/降王子婴 嬴子婴[嬴婴] (前206年在位, 公子扶苏之子、秦始皇嫡长孙。二世胡亥被弑后,赵高迎立始皇帝嫡长孙子婴即皇帝位。其后不久,子婴依赵高建议,废帝号,称秦王。楚怀王派刘邦西入关中。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攻占咸阳,秦亡。一个多月后,项羽率军进入咸阳,屠城纵火,杀害子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