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基督教系统神学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神学 > 基督教系统神学


第一部 导论[编辑]

第一章 系统神学的定义[编辑]

壹 定义

基督教系统神学是对基督信仰所作的有系统的主题式的反省、理解与陈述。


贰 定义的说明

一 是以基督信仰为研究的对象

不同于回教或犹太教等有神论的神学,而是持三一神观的神学。 是以基督为中心的思考,故其独特的三一神观也是基于基督的启示。


二 是以信仰为研究内涵

研究对象及于信仰的全部,故不只是因基督而了解上帝,也因基督而了解人。不只是了解基督徒个人的信仰,也是了解基督所建立的教会。

信仰是生活,因此作神学不能不先有信仰的体验与实践。 基督信仰是群体生活,因此系统神学也不能脱离教会而为之。


三 是对信仰的反省。

所以神学不是第一线对上帝的经验,也不是第一手与上帝的对话。 它是在这种经验与对话之后跳脱出来所作的反省。 反省也包含批判,是以基督的启示为判准来对教会的行动及语言作批判。


四 是对信仰的理解。

所以其用语是理性的而非感性的。感性的语言用在敬拜。 其用语也不是说服意志的,说服意志的语言用在宣讲。 理解是要发问,神学始于问题。问:是何?为何?如何?


五 是对信仰的陈述。

神学必是用文字语言表达的。道虽不可尽道,人还是勉为道之。


六 是系统的工夫。

(一)系统神学的反省、理解及陈述的工夫是系统性的工夫。

(二)反省是以系统神学的全部来对信仰作反省。

(三)理解是对圣经的启示及信仰的经验作全盘的分析与综合。

(四)陈述是将对信仰的反省与理解作有组织的语文表达。


参 系统神学的一些特性

一 神学自成一种科学。

二 神学与哲学不同:

哲学基于人自己的理性与经验,神学基于上帝在基督里的启示,再辅以理性与经验。


三 神学与实践不可分。

四 神学是可变的,但它所要阐明的基督却是不变的。


肆 系统神学的必要性

一 反对神学的理由

(一)因强调敬虔情感

(二)因强调实用与伦理

(三)因厌恶争论

(四)因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


二 肯定神学的理由

(一)为讲道与教导

(二)为辨道与卫道

(三)为实践与伦理

(四)为对话与宣教

第二章 系统神学的内涵[编辑]

壹 系统神学的范围

一 系统神学在神学课程中的位置

(一)圣经研究

(二)历史研究

(三)神学研究

1.圣经神学

2.历史神学

3.系统神学

4.伦理学

5.卫道学及哲学神学

6.世界宗教

7.宗教心理学

8.实践神学


(四)教牧或实践科目


二 系统神学的分论:

(一)绪论

(二)启示、圣经、权威 (启示论)

(三)神论:属性、三一论 (上帝论)

(四)世界:创造、摄理、天使、鬼魔 (创造论、宇宙论、天 使论、鬼魔论)

(五)人论:人的受造

(六)罪论:人的罪

(七)基督论:基督位格与工作 (基督论或救赎论)

(八)圣灵:位格与工作 (圣灵论)

(九)救恩论:救恩、复和或基督徒生命 (救恩论)

(十)教会:本质、会友、会制、浸礼、主餐、崇拜、使命、职事等 (教会论)

(十一)末事:死亡、死后、复活、上帝国、再来、最后审判、地狱、天堂 (末事论或末世论)


贰 系统神学的素材

一 圣经

二 传统或教义史

三 基督徒经验

四 文化:哲学、心理、政治、社会等的运动


参 系统神学的任务

系统神学要陈述信仰,但信仰之豊富是言语不能尽述的,因此必须要有所取舍,何取何舍则需视论者自命其任务为何。系统神学可以有以下的任务。

一 提供纲要:将豊富的启示标举出主要内涵

二 解释矛盾:

(一)启示素材中的表面矛盾:

如慈爱的上帝与祂的忿怒。


(二)启示与经验的矛盾


三 驳斥谬说

(一)对异端

(二)对异教

(三)对哲学


四 形成关联

(一)与文化历史关联

(二)与当代价值关联

(三)与科学发现关联


五 诠释经验:将所有人类的经验本于启示而加以诠释


肆 系统神学的次序──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

一 启示是神学的基本素材──启示论

二 知基督乃知上帝及人──神论及人论

三 基督是终极的启示,也是启示的中心──基督论

四 教会乃基督的身体──教会论

五 基督是俄梅戛──末事论

第二部 启示论[编辑]

第三章 启示及一般启示[编辑]

壹 什么是启示?

一 启示是上帝对人主动的自我彰显。

基督教是基于启示的宗教,强调不是人找上帝,是上帝找人。


二 基督就是上帝的启示。

“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祂表明出来”(约1:18)。

在基督之外没有启示。在基督降生前,先存的基督是上帝的启示;在基督升天后,复活的基督仍是上帝的启示。但先存的基督和复活的基督与降于世的耶稣基督是同一位基督。降于世的基督是上帝启示的中心,对基督降世前与升天后的启示之认识都要以祂在世时的启示为依归。


三 圣经是启示的见证,而不是启示的本身。圣经是为基督作见证的,所以圣经就是启示的见证。

“为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约5:39)。

圣经的内容是以基督为中心来诠释的。

若不是以基督为中心来诠释,圣经可能被误解,甚至魔鬼也可引用圣经。


四 启示的目的是使人与上帝和好;虽然启示包含了关于上帝的知识,但却不止是传达一些关于上帝的知识。启示是要建立上帝和人的关系。

“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林后5:19)。


贰 一般启示

一 一般启示的定义及其与特殊启示的不同

启示可分为一般启示与特殊启示。


(一)一般启示

指上帝在自然与人性中向所有人类的彰显。


(二)特殊启示

指上帝在历史中向以色列人及藉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所作的自我彰显。


二 圣经论一般启示

(一)相关经文

1. 藉自然界的启示

诗19:1-6;罗1:18-32;徒14:17;徒17:27


2. 在人性中的启示

徒17:26-28;罗2:14-15


(二)经文诠释

1. 经文并未证明而是预设上帝的存在。

2. 一般启示有助于解释普世存在的宗教现象。

3. 一般启示提供信与未信基督者一接触点。

4. 因一般启示,人必须向上帝交待,无可推诿(罗1:19-20)。


三 先存的基督与一般启示

(一)一般启示是先存的基督在自然界与人性中的彰显。

1. 在自然界:

基督就是太初之道;上帝藉祂而造万物。万物之理在基督里。藉所造万物人可知道上帝的永能和神性。


2. 在人性中:

人是照着上帝之形像造的,基督就是上帝的形像(林后4:4;腓2:6;西1:15;来1:3)。人审察自己的本性,可知上帝的律法的功用原刻在心版上(罗2:15)。


(二)一般启示具有的救赎性

一般启示也是基督的启示,虽尚未完全,但仍具救赎性。

因一般启示而寻求上帝者,仍可得永生。

“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罗2:7)。“却将荣耀、尊贵、平安加给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罗2:10)。

人若因一般启示而得救,虽不知耶稣之名,但仍是因基督而得救。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

如同亚伯拉罕,虽没有见过耶稣,但他仍得永生,是因他信上帝,他如同己见耶稣。

“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的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约8:56)。


(三)一般启示的限制

1. 质的限制:

因基督尚未完全显现,一般启示不能使人知道上帝之爱的长阔高深。因此一般启示是上帝之慈悲的微弱启示,但却是上帝忿怒的明显启示。

一般启示不能给人永生的确据。


2. 量的限制:

循一般启示而得救的人只是少数。


(四)传福音的动机:

如果因一般启示就可能使人得救,我们为什么还要辛苦传福音呢?

1. 要使人今生就得与上帝复和,得到主的爱。

2. 使人有永生的确据。

3. 使多人得救。


第四章 自然神学[编辑]

壹 世界观

一 自然神学、世界观及哲学的定义

自然神学是一种不靠上帝在基督及在圣经的启示,而只用人的理性来理解上帝和祂与世界之关系的神学。

世界观是指对宇宙万有之来源、本质及意义所持的一种看法。自然神学是一以理性的语言所表达,并以某种对上帝的观念为中心的世界观。

哲学是以理性对实有(reality)全体所作的探求。


二 一些世界观、哲学或自然神学

(一)唯物论(Materialism)

(二)不可知论(Agnosticism)

(三)辩证唯物论(dialectic Materialism)

(四)唯心论(Idealism)

(五)泛神论(Pantheism)

(六)实用主义(Pragmatism)

(七)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八)进程哲学(Progress Philosophy)

(九)自然神论(理神论)(Deism)

(十)有神论(Theism)


贰 有神论论证

一 自然秩序的论据

(一)宇宙论据(Cosmological Argument):由宇宙的存在论证上帝存在

(二)目的论据(Teleological):由自然之具目的性的设计论证一设计者上帝之存在


二 人性论据

(一)道德论据:从道德律或道德感论证其赋予者上帝。

(二)本体论论据(Ontological):从人之有无限者及完全者的概念论证如此之上帝存在。

(三)宗教论据:从宗教及宗教感之普遍存在论证其赋予者及其对象之存在。

世界上还没有那一个已知的人类社会是没有宗教的。这种对超自然者的信仰之普世性已由现代人类学者所完全肯定。


三 有神论论证的有限性及价值

(一)限制

1. 理性论证不足以叫人信仰上帝。

2. 理性论证所证明者并不足以表明基督所启示的上帝。因为 理性论证所根据的是一般启示,还不完全。


(二)价值

1. 理性论证指向上帝存在的可能性。

2. 理性论证强化信仰的理性基础


四 对自然神学的批判

(一)缺乏圣经基础。

(二)轻忽人的理性已堕落,已受罪的影响。

(三)对上帝的属性作过于抽象的描述。


第五章 特殊启示[编辑]

壹 特殊启示的性质

命题式的或关系性的启示?

客观真理或主观体验?

兼而有之。


贰 透过以色列人的旧约特殊启示

一 旧约启示的基础──上帝的拣选

二 旧约启示的时段

律法、先知、书卷


三 旧约启示的方式

神显、天使、梦、神谕(乌陵、土明)、异象、自然现象、历史事件、先知的言语行为等。

真实的启示方式可能被误用,如假先知。

上帝否定的启示方式:巫术、占星、牵亡等。


四 旧约启示的性质

(一)上帝透过与其子民的互动而启示自己

(二)历史性的启示:

上帝在时间里与其子民互动;历史性包括过去与未来

(三)独一神观

(四)雅巍的属性

(五)弥赛亚观


五 旧约启示的有限

(一)律法沉重

(二)对罪的解决不完全

(三)超越的上帝观

(四)弥赛亚盼望未实现

(五)死后的盼望希微

(六)对异族的排斥

(七)上帝子民对圣约无能遵守


六 旧约启示与先存的基督

(一)旧约是为基督预先的见证,新约则是事后的见证。

(二)旧约中上帝的话就是先存的基督

上帝之话的位格性(赛55:10-11)

(三)以色列预表基督:旧约中以色列民与上帝应有的关系是关于基督的预表


参 在耶稣基督里新约的特殊启示

一 新约启示的方式

(一)唯一的方式:在耶稣基督里的启示

(二)多角度的体认

1. 耶稣的死与复活

2. 耶稣自己对他与父之关系的宣告

(1) 他宣告是受父差遣降世

(2) 他宣告对父拥有亲密而独特的知识

(3) 他宣告是此独特知识的唯一传达者


3. 耶稣关于上帝的教导

4. 耶稣的行动

(1) 他与社会边缘人的交往显出天父对他们特别的关心

(2) 慈悲心。

(3) 他完美地体现自己的教导

(4) 行神迹(sign)


二 基督里的启示成全了旧约的启示

三 基督里的启示亦为圣灵的启示

圣灵使人领受上帝的启示


四 基督里的启示藉使徒的见证传承

(一)使徒的见证是在五旬节之后,故其于使徒行传及书信中的形式不同于福音书的形式。

(二)使徒的见证以耶稣的死而复活为中心,兼及他的生活与教训。

(三)使徒见证是对耶稣基督不可取代的目击见证。

(四)使徒的功能主要是见证与宣教而非治理。

(五)使徒的见证集结为新约圣经。


五 上帝在基督里的启示之究极性(finality)

(一)究极性指不会过时,不需补充,不被超越。

(二)新约的见证:基督为上帝的像(林后4:4;西1:15)和道(约1:1, 14-18)。

(三)基督启示之究极性之当代意义

1. 其究极性基于基督神子之位格,不会为其他宗教教主所超越。

2. 其究极性为基督教会进行普世宣教的基础。

第六章 圣经灵感[编辑]

壹 基本名词界定

一 启示与圣经

先有启示才有圣经。启示是上帝向人们的自我彰显,圣经是启示的记录。


二 启示与灵感

灵感是指上帝之做工于圣经作者以确保一真确的对启示之宣告及记录。


三 灵感的意义

(一)字源:上帝吹气(提后3:16)。

(二)定义:

上帝在经文写作过程中对作者有知无知的引导,以使经文成为祂启示的记录。


(三)此名词的几种不同用法

1. 不同对象:对作者还是对作品

2. 不同焦点:灵感是在过程方法中还是成品中?

3. 不同之形成灵感理论的方法:

从少数特论灵感之经文演绎一理论或是从许多与灵感有关之经文归纳一理论。


4. 圣经之作者是否一直受灵感?


贰 新约论灵感

一 两段主要经文

(一)彼后1:20-21

(二)提后3:16


二 其他相关经文

(一)经文是从上帝来的:罗3:2,徒7:38,来5:12,徒13:35

(二)经文是人写的:可12:36,林前7:10,12


参 教会历史中的灵感论

一 教父期:

强调圣经为上帝的作品,但也有稍为重视人的因素者,如俄利根、屈梭多模、奥古斯丁等。


二 中世纪:依然强调上帝的因素。

三 宗教改革及其后

宗教改革因强调圣经的权威在教会传统之上,因此圣经灵感的问题便更形重要。

加尔文接受逐字灵感和上帝对不同作者之风格之容纳。


肆 主要灵感理论:

一 自然灵感或直觉:

如艺术创作的灵感


二 部分灵感:

灵感仅及于观念,或仅及于作者而不及于作品


三 动力逐字灵感:

逐字皆受灵感,但仅教义与伦理教训无误。


四 逐字灵感无误

五 不同自由度灵感:

经文皆由灵感,但圣灵予许作者有不同之自由度,由低至高为避免错误、提升思想、导引写作、提示字句。


伍 灵感论与今日基督教

最重要者为同时确保上帝与人在圣经写作中的参与。应同时避免关于圣经的幻影论与嗣子论。


第七章 圣经的权威[编辑]

壹 圣经正典

什么是正典?正典(canon)希腊文原意为“量尺”。基督徒原用来指使徒信经,后则用以指被称为圣经的固定经卷。


一 旧约正典:

约于主前132年,在次经书卷《德训篇(Ecclesiaticus)》(又名《便西拉智训》,The Wisdom of Ben Sirach)的希腊文译本的序言中,作者提到他的祖父, 就是德训篇的作者曾详细考查“律法、先知和其他祖先的书”。 所以最晚在主前第二世纪末已将犹太经书三分的记载,只是第三部分似乎还不是固定的,正典还未完全定形。路加福音中耶稣也提及“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路24:44)。一直要到主后约一百年时,约瑟夫(Josephus)所著的《辟亚匹温书(Contra Apionem)》才有完整的现今正典书卷名单。 所以旧约正典书卷之确定是一个过程,比较稳健的说法是:“在公元一世纪末前,大多数的犹太教群体对希伯来语圣经已经有很大程度的共识。”

巴勒斯坦正典。东正教与更正教采用。

希腊正典:含次经,天主教采用。


二 新约正典:于公元后二至四世纪末渐渐确定。

(一)谁确定正典?

1. 圣灵在会众中的感动:

教会在崇拜中颂读不同经卷而渐渐公认某些经卷具灵感。更正教着重此论。

2. 教会在异端的压力下召开教会议会确定。希坡议会(395)。天主教着重此论。


(二)有疑问的经卷: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后书、启示录。


三 圣经正典的神学问题

(一)基督教三大支能否有统一的新约正典?

(二)因考古学家的努力,是否可能有新发现的使徒著作被列为正典?

(三)功能性正典?

(四)教会历史中的著作可否形成新约外的第三正典?

(五)为什么需要有正典?

1. 积极意义:正典规范关于耶稣基督之启示从何可得。正典不能减少。

2. 消极意义:正典防止不相干、不必要、不真实的言论来混淆了耶稣基督的启示。正典不能增多。


贰 新旧约之关系

一 从永恒真理言:旧约事件为新约真理的预表。

预表的关系是如同影子与实体的关系(加4:24, 25;西2:17;来8:5; 11:1)。


二 从历史发展言:旧约应许在新约实现

三 基督是新旧约关系的枢钮:基督是预表的内涵,也是应许的中心。


参 旧约圣经的必要性──为什么要接受旧约为正典?

一 耶稣基督的历史根源在旧约。没有旧约就不能充份的认识耶稣基督。

二 耶稣基督接受旧约的权威。


肆 圣经的可靠性(Dependability)

一 圣经可靠性──问题之不同层面

(一)经文传抄之可靠性

(二)教义及伦理教训之可靠性

(三)在所有事情上之可靠性


二 尚未解决的问题举隅

(一)亚伯拉罕离开哈兰时他拉的年龄。

(二)以色列人在埃及居住的年份。

(三)出埃及的年代。

(四)所罗门圣殿洗濯盆的尺寸。

(五)创世记五章中的年表长度。

(六)以色列王比加为王的时间。

(七)犹太王希西家为王的日期。

(八)最后晚餐及钉十架的日期。

(九)把玛拉基的经文说成以赛亚。

(十)把撒迦利亚的经文说成耶利米。

(十一)彼得否认主时鸡叫的次数。

(十二)犹大书把以诺书中的话当作是创世记中以诺所说的话。

(十三)耶稣到底有没有吩咐门徒带杖。

(十四)耶稣洁净圣殿在他服事的晚期还是早期?

(十五)耶稣在进耶利哥城时还是出城时医好了瞎子?


三 对圣经难题的不同态度

(一)否认问题的存在

(二)承认问题的存在但忽视它们

(三)承认这些问题为错误

(四)强解这些问题

(五)留待未来解决


伍 基督信仰的权威

一 几种权威理论

(一)教会与传统:大公教会(Catholic Christianity) 包括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及基督一性派


(二)圣经:古典更正教

(三)神人相遇:贵格会

(四)经验与理性:自由派


二 圣经为最终权威,其他权威为辅。


第三部 神论[编辑]

第八章 上帝的存在[编辑]

壹 有没有神?

一 现代无神论对基督信仰的挑战

(一)主要的无神论代表

1. 费尔巴哈的人性投射论:

上帝只是人把无限的人性投射到想像出来的天上,然后称这无限的人性为“上帝”。


2. 马克斯的社会政治无神论

3.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无神论

上帝是人类的幻觉与愿望,是人类发展婴儿期的产物。


4. 沙特的无神存在主义:

人类必须拒绝“上帝”这一观念,因为这观念否认了人类的自由。


(二)现代无神论的主要论点

1. 有神信念是人类理想、希望、与需要的客观化。

2. 有神信念与科学方法及科学的实有观不合。

3. “上帝”一词缺乏清楚的意义。

4. 有神信念与人类苦难的深度与广度不能相容。

5. 上帝的主权与人类之价值、自由与完全之责任不合。

6. 有神信念使人对社会不公平及压迫默然接受。

7. 有许多人能追求高尚人性价值但对上帝并无经历,因此不一定要信上帝才能追求高尚价值。


二 对现代无神论的回答

1. 无神论也是无法证明的。

2. 不相信上帝的人还是倾向于将某人或某物偶像化。这种倾向从何来?

3. 众多的殉道者之行动可以人类希望的投射来解释吗?

4. 在马列主义的政权下仍有许多人相信基督。

5. 许多基督徒致力于减轻人类的痛苦。

6. 许多基督徒参与社会改革。


三 上帝存在之肯定 (一)因上帝的启示而肯定,而非借由人的理性。

巴特认为费尔巴哈对基于理性的有神论之批评是中肯的。但他认为基督教真正的根据不是人的理性与经验,而是上帝在基督耶稣里的启示。 因为上帝启示了祂自己,所以我们知道祂存在。


(二)有神论的论证仍然是上帝存在的合理佐证。

(三)基督徒生命因遇见上帝而产生的改变,见证著上帝的存在。

(四)最终的肯定还在未来。


贰 人格化的上帝

(一)“人格化”所指为何?

人格化所意涵的多中合一是神性奥秘之最恰当象征。上帝至少是人格化的。


(二)现代哲学的泛神倾向特需人格化的平衡。


二 “人格化”非圣经用语,是圣经观念

(一)旧约中的人格化上帝

1. 雅巍之名

2. 自然与历史的主宰

3. 拟人化的描述

(1) 身体性的拟人化

(2) 心理性的拟人化

(3) 行动性的拟人化


(二)新约中的人格化上帝

1. 耶稣的教导

上帝是“你们在天上的父”


2. 耶稣的祷告

3. 使徒的教导(徒17:24-25)


三 从卫道学的角度看人格化的上帝

(一)唯心泛神论:斯宾诺莎、黑格尔

(二)进程哲学:怀海德与Hartshorne

(三)人格化的上帝观是这些现代泛神论倾向的重要纠正。


四 人格化上帝与信徒生活

上帝是“你”而不是供人研究的“它”。

认识上帝是要和祂交往、向祂祷告、等候祂的回应。


五 上帝的人格性与三位一体之位格所指不同

“三位一体”意谓上帝是三个位格,一个本体,其中的“位格”指的是上帝存在的一种样态,是圣父、是圣子、也是圣灵;而不是说上帝有三个人格,或有三位人格化的上帝。

第九章 三一论(一):导论及圣经素材[编辑]

壹 圣经教训

一 旧约

(一)旧约中是否有对上帝之三重性的见证?

1. “我们”经文:创1:26; 3:22; 11:7; 赛6:8

2. 话语、灵、智慧(箴8)等观念具有上帝的属性。


(二)旧约明言上帝是独一的 (赛46:9)

1. 独特的:没有像我的

2. 唯一的:除我以外再无别神


二 新约

(一)新约持续独一上帝的教导(可12:29, 32;加3:20;提前2:5;林前8:4-6)

(二)耶稣和圣灵与父的同与不同

1. 耶稣

(1) 耶稣的神性并祂之与父为一(约1:1, 14; 5:18; 10:30; 14:7; 20:28; 林后13:14)

(2) 耶稣与父上帝不同(太 27:46; 约5:20, 22; 14:16)


2. 圣灵

(1) 圣灵是上帝(徒5:林前2:10-11; 12:4-6)

(2) 圣灵与父和子不同(约14:16, 26; 15:26; 16:7-11, 13-15)


第十章 三一论(二):不同见解与系统陈述[编辑]

壹 历史中的不同见解

一 神体一位观(Unitarian View)

(一)神力神格唯一论(Dynamic, or Dynamistic, Monarchianism)

此论起源第二世纪,先驱为具犹太色彩的以便尼派及无道派。代表人物则为安提阿主教撒摩撒他的保罗(Paul of Samosata, A.D. 269在安提安会议中被定罪)。

此论认为在耶稣里的不是神子,而只是从上帝而来无位格的能力。耶稣只是人,不是上帝,因此没有三位的问题。


(二)亚流主义

亚流(c.250-c.336)认为上帝极其超越。道或子只是受造的;曾有一时他不存在(There was when he was not)。


(三)苏西尼主义(Socinianism)

苏西尼(Faustus Socinus)(十六世纪末)主张基督只有人性,没有神性。他因完全的顺服而能复活成为不朽如上帝。


(四)英美的神体一位论(Unitarianism)

认为上帝只有一位,否认耶稣基督与圣灵的神性,提倡自由、理性与容忍。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为其中一人。


二 形态观

(一)示每拿的 Noetus(二世纪末或三世纪初)

所知最早的形态神格唯一论者。主张父受生为子,且受苦而死。被称为圣父受苦论。


(二)Praxeas (三世纪初)

被特土良指为“赶走了保惠师,钉死了父。”意指Praxeas反对孟他努主义和主张父受苦论。


(三)撒伯流(Sabellius)(第三世纪)

完整的形态神格唯一论。上帝的本体为一,父、子、圣灵只是三种自我彰显的形式。上帝一时只有一种彰显,或为父、或为子、或为圣灵,但不同时为父,又为子,又为圣灵。


三 三神观

教会史中并没有那个教会派别将三神论列为正式的信仰,顶多是强调三位过了头。

Roscelin (c.1050-1125),亚伯拉德的老师,因主张唯名论(nomi-nalism)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的存在,并无普遍性(universals)之存在。有个别的人的存在,无所谓客观之共同的人性存在,人性者唯名而已。因此他在三一论上也倾向于否定三位之共有之神性。


四 古教父的正统教训:

(一)子在永恒中由父所生(俄利根)。

(二)子与父同质,故同为永恒且为同等(第一次尼西亚会议、亚他那修)。

(三)圣灵与圣子及圣父同质(Nazianzus 的贵格利)。

(四)圣灵由父而出(加帕多家教父)。

(五)圣灵从父和子而出(和子乃由拉丁教会所加,根据于奥古斯丁的神学)。

(六)父、子、圣灵的互渗互存(金口约翰、大马色的约翰)。


贰 系统陈述

一 三一上帝之三:从三出发说明三如何是一

(一)加帕多家教父的通性论。

(二)大马色的约翰(c.675-c.749)之互渗互存论(perichoresis)。

(三)圣维克多的理查(d. 173)之社会性的三一论。

(四)莫特曼的社会性三一论。


二 三一上帝之一:从一出发说明一如何是三

(一)特土良的君主(monarchian)三一论。

(二)奥古斯丁的心理类比:

记忆、理解、意志三位一体,心智、心智对自我的知识及心智对自我的爱三位一体。

(三)巴特论上帝三种存在的形态。

其与形态的神格唯一论之不同在于上帝可同时为父又为子又为圣灵。


三 三位之内在关系

(一)三位之不同在于其从出的关系

1. 父是非受生的

2. 子是受生的

3. 圣灵是从父和子而出的,但最根本仍是从父而出。

4. 父爱子,子爱父,爱从父与子而出,圣灵就是爱。


(二)三位之同本体在于属性相同及对外行动的一致

1. 上帝根本的属性就是爱:上帝就是爱。

2. 上帝对外的行动就是爱的行动。


四 三一之永恒性、本质性及内存性

圣经所启示之三一上帝不只是在时间中的自我彰显,而是上帝在永恒中即是三而一的。卡尔.拉纳(Karl Rahner):“经世的三一即内存的三一,反之亦然(Economic Trinity is immanent Trinity, vice versa)。”

三个位格并不只在等次、能力相等,而是有相同本性。


五 三一论之类比?

(一)自然界类比

根、树、果;泉、溪、湖;日、光、热;冰、水、汽。


(二)角色类比

同一人可有多重角色。


(三)人际类比

父、母、子;奥古斯丁:爱人者、被爱者、爱。


(四)心理类比

(五)社群类比

(六)对以上类比的评论:

受造物难以完美类比造物者。


六 三一论与教会生活

(一)三一论与基督教宗派

是基督教三大支所共同接受的。


(二)三一论:奥秘与崇拜

当理性已尽其所能而犹未尽明三一奥秘之时,也就是吾人之心恭敬崇拜圣三一之时。

祷告时对圣三一的经验:奉基督的名,在圣灵里,向父祷告。


第十一章 上帝之神圣[编辑]

你如何描述上帝?


壹 上帝之属性

一 定义:上帝之属性意为可用来描述上帝的特性。

二 上帝属性知识之来源:

(一)圣经:

如神圣、公义、慈爱、信实、慈悲等。


(二)希腊哲学:

如不受苦性。这属性与圣经的启示相合吗?


(三)中古士林哲学:如全能、全智、全在等。

(四)现代有神论:如无限,自存性等。


三 上帝属性的分类

(一)否定或肯定

(二)可交通或不可交通

(三)绝对或相对:

绝对属性是指上帝内在生命之属性,如:生命、人格性、自存、纯一、真实、爱、神圣等。相对属性是指上帝在与世界之关系中所显出之特性,如:永恒、无限、全在、全能、全智、信实、怜悯、良善、公正、公义等。


(四)本性或道德性

(五)辨证的属性

如马丁路德之隐藏的上帝与显明的上帝


(六)不分类

如以agape为一切属性的中心,或以圣为中心。


贰 上帝之圣

我们唱“圣哉、圣哉、圣哉”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常称圣父、圣子、圣灵,这“圣”是什么意思呢?

一 “圣”一词之旧约用法(cdq)及意义

(一)字源

原义可能为“切开”,引申有“分别”的意思。


(二)上帝与受造物之分别或超越

用于上帝以强调祂与人类的不同。


(三)上帝对罪的反感(赛6)

(四)属上帝之人、地、和宗教机构

指其已分别出来属于上帝。如以色列民(出19:6)、安息日(出20:8-11)、帐幕(出40:9)、圣所与至圣所、十一捐(利27:30)等。


二 “圣”(aJgiwsuvnh)在新约中的用法与意义

新约较少称父为圣的,但却常称圣灵。圣的意义主要亦为分别或超越。


三 “圣”的神学意义:

(一)上帝本性之超凡。

(二)上帝神秘性:上帝为人所不能理解的层面。

(三)上帝道德的完美。

(四)上帝对罪的反对。


参 与圣有关之属性

一 上帝之永存

(一)圣经资料:

诗90:2,提前6:16,启1:8


(二)神学解释:

1. 上帝不受限于时间,但也不自外于时间。

2. 时间与宇宙一同为上帝所造;时间是随受造物体的移动而产生。

3. 上帝在时间之前、之后、之上。

4. 多次元论。


二 上帝之不变性

(一)圣经资料:

诗102:27,雅1:17;比较耶18:7-10


(二)神学解释:

因应人不同的态度行为,上帝按祂不变的本性及旨意而改变祂对人的态度及行动。


三 上帝之智慧

(一)圣经资料:

箴8,林前1:18-2:16


(二)神学解释:

旧约中上帝的智慧主要与创造和道德相关。新约中则主要与在耶稣基督里的救赎相关。


四 上帝之能力

圣经中上帝全能的观念是允许人相当的独立性并要人负道德之责任的。

上帝的能力是与祂的旨意相连的。祂的全能就是指祂有完成祂旨意所需的力量。


五 上帝之忌邪与忿怒

(一)圣经资料:

旧约中上帝的忿怒一词出现至少130次。


(二)神学解释:

忿怒是上帝异然的工作,救恩是祂本然的工作。忿怒不是出于上帝本然的旨意,乃是人的罪所引起的。

忿怒是上帝受伤之爱的表现。


六 上帝的荣耀

上帝的荣耀是上帝之尊严的表现。


七 上帝之义

(一)旧约

1. 普遍之义

2. 旧约中之义

(1) 命令之义

(2) 报应之义

(3) 救赎之义

诗71:22, 98:2, 赛41:10, 42:6, 61:10

救赎怎么会和义有关呢?因救赎出于守约,故为义。


(二)新约

1. 义的上帝

2. 上帝的义

罗1:17上帝的义所指为何?罗3:21-26, 约壹1:9


(三)教义历史

1. 中古晚期罗马天主教:上帝之义只有正义的意思。

2. 马丁路德:发现上帝之义是一救赎性的恩赐,而非仅是正义的报应与处罚。

3. 极端加尔文派强调报应性的上帝之义。

4. 自由派否认任何上帝之报应的义。


肆 结语

永存是上帝之圣的持续、不变性是其圣的恒常、智慧是其圣的真理、能力是其圣的力量、忿怒是其圣对罪的反应、荣耀是其圣之尊严的表现、义是其圣的范围。

上帝之圣包含上帝的伟大、神奇及道德性。在敬拜中这三者都当有适当的强调,使人都真正尊主的名为圣。

上帝之圣与上帝之爱是可分别却不可分割的。上帝的圣是爱中的圣,上帝的爱是神圣之爱。


第十二章 上帝之爱[编辑]

壹 前言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基督信仰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一个爱字。


贰 相关于爱的属性

一 上帝的忍耐

上帝暂不行毁灭(民14:18;罗9:22);上帝暂时宽容人的罪(罗3:25); 因为上帝愿意人人悔改(彼后3:9)。

上帝的忍耐使历史成为可能。

上帝的忍耐与任凭(罗1:24)有么异同?


二 上帝的信实

乃守约之爱(诗89)的延伸;上帝坚立祂的约。


三 上帝的慈悲、怜悯

旧约中慈悲与“腹”同字根,新约除了ejleevw之外的两个“怜悯”(splavgcnon及oijktirmov")(如:腓2:1)都有“肠”的意思。是上帝对人的一种温暖的感情,是祂对人类痛苦的同情。


四 上帝的恩典

(一)教义争辩

1. 奥古斯丁对伯拉纠(第五世纪)

奥古斯丁主张恩典是人得赦免得救所绝对必须且是人所无法拒绝的。

伯拉纠主张恩典是对人的自由与能力的辅助。


2. 极端加尔文主义对亚米纽及“抗议书”运动者(十七世纪前期)

前者主张预定先于预知;有限赎罪论;恩典不可拒;信心与悔改为恩赐;受选者有恒信的恩赐。

后者主张预知先于拣选;普遍赎罪论;恩典可抗拒;信心是人对圣灵重生之工的回应;真信徒亦可能去救恩。


3. 杨森派(Jansenists)对耶稣会士(十七、十八世纪)

杨森派:奥古斯丁主义者,主张类于极端加尔文派。


五 上帝的受苦

基督的苦是保留给他的人性,不算上帝受的苦?


六 结论:

忍耐是上帝之爱的坚持;信实是上帝之爱的可靠;怜悯是上帝之爱的悲情;恩典是上帝之爱的屈尊;受苦是上帝之爱的承担。


参 上帝之爱

一 旧约

(一)主要的字

1. b'ha;爱,拣选之爱

2. d,s,j:对社群的责任;忠实、仁慈、恩惠;忠诚之爱,守约的爱。


(二)上帝之爱的类比:夫妻、父子、母子


二 新约:

ajgavph是不由外因诱发,不因外因消减,不自私的爱。


三 神学解释

(一)爱是企求从分离状态而结合。

(二)爱包含有情感,但更是会带出行动的意志。

(三)爱包含区别与结合之两极性。

没有区别的统一不是爱,只区别而不结合也没有爱。例如:夫妻必须各是独立的人格才能达于爱的高点,若妻子只是附属于丈夫,其独立性已被磨灭,则爱的运动就不复存在。上帝是爱,祂也包含了区别与结合在祂里面。圣父、圣子、圣灵是有区别的,但三位恒常的进行互渗互存的动作。


(四)爱之不同层次的涵义:

1. 欲求之爱(libido):为满足需要而爱。

2. 朋友之爱(filio):同等次者之间的爱。

3. 仰慕之爱(eros):下者对上者之爱慕。

4. 无私的爱(agape):不论亲疏,不计代价,但求对方得益。

上帝对人的爱是无私的爱,人对人也时有无私的爱,人对上帝的爱虽然圣经用agape,实则更近于仰慕之爱。


(五)圣爱是由三位一体之内的爱所发出的。圣灵即是爱?


肆 上帝是天父

一 旧约

父子关系仅用于上帝与祂子民之间。

诗篇中父子关系只用为神人关系的类比。


二 新约

(一)对观福音:

耶稣用亚兰文称上帝为“阿爸”,当时犹太人并不如此称呼上帝。

耶稣对上帝为父之观念的贡献:他使父子关系成了神人关系的中心观念。


(二)保罗书信:

在书信开始时称上帝为父(帖前1:1等)、基督的父(林后1:3等)、信徒的父(林前1:3等)。

信徒因领受上帝儿子的灵而称上帝:阿爸,父(加4:5-6;罗8:15-16)。


(三)约翰著作:

父与子的关系已是上帝与基督之间的定称,信徒因基督也称上帝为父(约壹2:23)。


三 上帝为父的意义

(一)上帝是人格化的。

(二)上帝是慈爱的。

(三)上帝是人生命之源。敬祖追远当至极。


四 当代三种反对上帝为父的思想:

(一)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论

人的心理要健康需要脱离父权而独立。


(二)父亲的类比因许多现代父亲对孩子的虐待和遗弃已失去正面功能。


(三)妇女解放运动

批评基督教的男性中心思想及上帝的父权形象构成了男性压迫女性的深层结构基础。


五 对女性神学反省:

1. 圣经的确有上帝为母的类比。

2. 上帝兼具又超越男女二性的特性。

3. 耶稣基督称上帝为父,并教导我们这样祷告。

4. 强调上帝的中性将使上帝失去人格化的面貌而使信徒难以和祂建立爱的交往。

5. 感谢主,中文的“祂”没有性别的问题。

6. 结论:我们仍当称上帝为父,当信徒和上帝建立起爱的交往后,则当将上帝母性的一面及上帝对男女性别的超越教导信徒。


第十三章 创造[编辑]

壹 创造教义的神学表述

一 创世故事的诠释问题

创世记的最初十二章记载,如亚当夏娃的真实性如何?


二 创造教义的基本命题

(一)受造万物及其秩序乃依于上帝而存在。

受造物不是自存的,故人不当拜受造物。

受造物是真实存在的。


(二)创造为上帝之自由作为

创造并非是上帝必须做的,而是因上帝如此定意而有的(启4:11)。


(三)从无而造(creatio ex nihilo):不是从先存的物质而造。

(四)创造之善:受造物本质为善,物质不是邪恶的。

(五)创造与救赎是由同一位上帝所行;并非如马吉安者流认为旧约创造的上帝是不好的,新约基督之父是救赎的上帝,是好的。

(六)创造是在时间中发生的真实情事,但创造也是时间的开始,所以圣经中之记载无法是一般历史的记载,更不会是现代科学式之历史记录。

(七)“万物受造于上帝”这一教义是基于启示,非科学或哲学所能归纳或演绎。


三 创造之目的

(一)为了祂的荣耀(赛43:7;诗19:1)

(二)为了祂要分享祂的荣耀(来2:10)

(三)创造的目的与救赎的目的不可分(弗3:9-11)


四 三一上帝与创造

(一)创造源于父上帝

(二)创造借着上帝之子,道

(三)创造成于上帝之灵


贰 创造与当代论题

一 神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神学是基于启示,处理“为何”的问题,思想自然界终极之起源与目的;而科学则是基于观察,处理“如何”的问题,探究自然界内之互动。因此神学与科学是以不同的角度来看自然。两者不相属也不对立,但两者可以互相光照。神学使科学研究的成果有其意义的深度,科学则可提供神学创造论以理解的背景,其关系类比于道成了肉身,上帝的爱就在此像我们显明了。道没有成肉身仍然是道,但道成了肉身,我们才明白何为道。


二 创造与宇宙起源之天体物理学理论

(一)稳定状态论

(二)膨涨收缩论

(三)大爆炸:

此论最合于上帝从无创造万有之观念。但科学理论不断翻新,神学无需认定那一论为真理。


三 创造与地球年龄的地质学资料

科学家估计地球年龄约为45亿年。

英国国教乌薛主教(James Ussher 1581-1656)依圣经估计创造发生于主前4004年。

圣经不是自然历史教科书。读经者要问的首先是圣经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是上帝引导作者的写作要启示的是什么?


四 创造与人类的进化

(一)六地球日创造论:六天即六个廿四小时日。

(二)有神进化论:

上帝启动进化,并作工于天择的过程之中;上帝的工作等同于自然的进化。


(三)渐进创造论:

上帝启动物种产生的过程,内在的引导其发展,并于关键时刻有新的创造行动。


第十四章 摄理与神迹[编辑]

壹 摄理:维护、统管及神义论

一 “摄理”一词的意义

(一)字源:

“摄理”之英文providence 源自拉丁文providere,意为“从远处看”,引为“预备”、“留心”。在英文动词provide有“预见”的意思。故摄理含有“眷顾”之意。


(二)定义:

摄理指上帝在自然、历史、教会及个人生活中的掌管,使祂自己的美意得以完成。


二 维护:上帝在自然中的摄理

(一)圣经教导:

1. 旧约

诗104:24-30这段经文中诗人赞美上帝,说到上帝按时把食物给地上、海中的大小活物。“你给他们,他们便拾起来;你张手,他们饱得美食。你掩面,他们便惊惶,你收回他们的气,他们就死亡归于尘土。”

其他经文:诗36:6; 68:8-9; 145:15-16; 147:8-9, 16-17;尼9:6


2. 新约

祂叫日头照(太5:45);祂养活麻雀(太6:26);给百合花妆饰(太6:31);“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徒17:28);“万物都本于祂,倚于他,归于他”(罗11:36);基督以“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来1:3b)。


(二)意义:

1. 维护与创造不同,创造从无中生有,维护乃维持既有。

2. 维护是上帝的积极行动,而非仅消极不予毁灭。

3. 维护是上帝自由的行动,而非不得不然。

4. 维护包含顺自然律而工作,但不排除上帝行超自然律的神迹。

5. 上帝并不等同于自然律,这是泛神论的错误。

6. 上帝亦非自外于自然及自然律,那是自然神论(Deism)的错误。


三 统管:上帝在历史中的摄理

(一)圣经教训与观念:

1. 上帝引导历史走向

(1) 上帝统治万国万民:

诗47; 97和先知书中对列国的审判。


(2) 上帝在历史中的行动以耶稣基督为中心

日期满足,万有要在基督里同归于一( 弗1:10b)。


(3) 历史的目标是上帝而结局也于在上帝:

万有归于祂(罗11:35),祂是俄梅戛(启1:17c),末了基督要将国交与父上帝(林前15:24)。


2. 上帝相关于人类之罪的行动

(1) 预防人犯罪

(2) 允许:虽不喜悦,但不拦阻

(3) 使用:藉恶以成善

(4) 限制:罪恶不能拦阻上帝的旨意


四 神义论(Theodicy):上帝在苦难中的摄理

(一)圣经教训

1. 旧约

(1) 苦痛为人类之罪的后果

(2) 论及义人受苦而恶人发达

(3) 论及无辜受苦者上帝为其伸冤


2. 新约

(1) 义的基督为不义的人类受苦

(2) 门徒受逼迫之苦

(3) 苦难并不都直接因罪而来

(4) 有的苦难因试炼或管教而来

(5) 受苦为使信徒像基督(罗8:28-29)


(二)非基督教看法

1. 否认上帝的善良慈爱

(1) 斯多亚派

(2) 自然主义


2. 否认上帝的全能

(1) 道德二元论

(2) 有限的上帝


3. 否认苦难的真实性

(1) 佛教

(2) 基督教科学派,创始人:Mrs. Mary Baker Eddy


(三)基督教的解答

1. 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与我们一同受苦

2. 上帝定意的苦难和祂允许的苦难不同

3. 苦难的不同功能

(1) 报应

(2) 管教

(3) 试验

(4) 启示,例:耶利米、何西阿、耶稣

(5) 代替

(6) 见证

(7) 末世临近的记号

(8) 与基督契合:补满基督患难的亏欠


贰 神迹

一 什么是神迹

神迹指上帝所作超乎人类所知之自然律的工作。


二 神迹的目的

(一)指向上帝的记号:

神迹是上帝国临近的记号,也是圣灵工作的记号。


(二)显明上帝的慈悲

(三)显明上帝的荣耀


三 神迹与信心

神迹并不能使人绝对信仰上帝。信的人可看出一件神迹是神迹,不信的人看是看见,却仍然可以不信。甚至见到复活的耶稣的门徒却仍有疑惑的。


四 神迹与自然:

神迹并不违反自然,只是我们基于有限的对自然的知识,无法明白其中的律则。上帝的旨意构成了受造物的本性,同样是出于上帝旨意的神迹必不与自然本性矛盾。


第十五章 天使与鬼魔[编辑]

壹 天使

一 天使的名称

天使、基路伯、圣者、守望者(但4:13)、撒拉弗、加百列、米迦勒等。

上帝的儿子们(众子)多指天使,但是创6:1, 2, 4也可能指塞特的后裔。

“雅巍的使者”一词则指上帝的特殊显现,常以雅巍的身份说话。会不会是先存的基督之显现?在某些经文中又与雅巍有别。出23:20-25耶和华(雅巍)对摩西论到那使者说:“他必不赦免你们的过犯(v.21) ,”又提到:“你们要事奉耶和华(雅巍)你们的上帝,他必赐福与你的粮(v.25),” 在这话的前后雅巍上帝都是用“我”自称,显然这使者为另一位格的上帝。如果此处所提到的使者相同于别处所记自称为雅巍的那使者,则此说当可成立。


二 两约间时期的犹太天使观之新发展

天使的创造、守护天使、护国天使、天使的阶级、天使长的名字与角色。


三 圣经中关于天使的教训

(一)受造者:

不当受敬拜(西2:18)、服从于上帝的儿子(彼前3:22)、道成肉身的耶稣成为比天使小一点(来3:9)。


(二)数目众多。

(三)工作:

1. 敬拜上帝

2. 为上帝服役

3. 上帝话语及旨意的传达

4. 个人守护:信徒的使者在天上常见天父的面(太18:10)

5. 参与于耶稣的服事:

报告耶稣的降生、在他于旷野受试探时来伺候他(可1:13)、在他面对十字架时(路22:43)、宣告他的复活(太28:5-7)


6. 与魔鬼争战(启12:7)

7. 伴随基督再临(太25:31)


贰 鬼魔:撒但与邪灵

一 名称

“撒但”意为敌对者,是与上帝和祂所爱的人类作对的。撒但又称魔鬼。


二 撒但的历史(彼后2:4,犹6,启20:1-10)

撒但及其使者原为天使。

撒但在上帝面前昼夜控上帝的子民(启12:10)。

撒但与三分之一的天使(启12:4)犯了罪。

所犯的罪包括“不守本位,离开自己的住处”(犹6),这罪是骄傲,是要与“至上者同等”(赛14:14)。

魔鬼是杀人的、不守真理的、撒谎的(约8:44)。

魔鬼是掌死权的(来2:14)。

撒但是堕落的人类社会之王(路4:6;约12:31;约壹5:19)。

上帝的儿子基督显现出来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约壹3:8)。

撒但对付上帝儿子耶稣的方法是先用利、权与名来诱惑(四十天试探的内容)。此计不成,就用杀害。

因基督的舍命赎罪,撒但不再能控告上帝的子民(罗8:33,启12:20)。

因基督从死里复活,败坏了掌死权的,就是魔鬼(来2:14;林前15:26;提后1:10)。

米迦勒率天使与撒但及其使者争战。撒但战败,与其使者一同被摔到地上(启12:9)。

基督所流的血,使信徒可以胜过撒但(启12:11),可以践踏撒但的蛇蝎部众(路10:19)。

基督靠着上帝的能力赶鬼,也给他的门徒权柄赶鬼。

上帝派天使将撒但用锁链拘留,丢在无底坑中(彼后2:4;启20:3)。

撒但被捆绑一千年后将暂时得释放,迷惑列国来与圣徒争战。

撒但将受审判(彼后2:4),最后被扔在硫矿火湖里,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


三 合于圣经之鬼魔学的要素

(一)避免将撒但非人格化

(二)耶稣的权柄能克胜鬼魔

(三)因耶稣的血,信徒已脱离黑暗权势,并可胜过那恶者。

(四)历史的二元论

第四部 人论[编辑]

第十六章 人的起源及本性[编辑]

壹 人类的起源

一 起源时间的问题

人类学对现存人种,就是智人(Homo sapiens)的起源之估计约为十五万年前, 而依圣经记载按字面推估则约为六千年前,此二者如何调和?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一)不理会人类学的发现。

(二)谓亚当前有人类,但已灭绝。

(三)创世记并未提供人类起源日期,此问题当由人类学去发现。


二 多起源或单起源?

单起源说(Single Origin Hypothesis)谓现存人类都来自于非洲的单一祖先,而多起源说(Multiriginal Hypothesis)则认为现存人类是由不同地区的不同种猿人混血而渐渐演化来的。

单起源说较合于圣经所记人类始于亚当的创世故事。

此问题关系到是否人都在亚当里犯了罪,而都需要拯救。


贰 以基督为形像受造之人

一 上帝的形像指什么?

(一)直立的身体?

(二)对其他受造物的管理。

(三)理性。

(四)属灵及道德的无瑕,或人的原义。

(五)属灵及道德的能力。

(六)夫妻关系作为三一上帝的类比。

(七)在旧约为形式形像指属灵及道德的责任,在新约为实质形像指在属灵及道德上合于上帝的心意。

(八)耶稣基督。


二 人之上帝形像的意义:

(一)人有宗教的需要

(二)人的价值:

人虽不配得救,但值得救。


(三)不可杀人。


参 男女性别的神学意义

一 夫妻关系为人类社会关系的根源(创1:27)。

二 夫妻关系及其延伸的社会关系为人之为人的基本。人者,仁也。

三 人类的社会性与上帝的形像相关连,夫妻的关系反映着三一上帝内的你/我关系(林前11:3)。

四 夫妻之间既平等又有次序的关系也类比于圣父与圣子间的关系。

五 夫妻二人成为一体也类比于三一上帝的三而一。

六 夫妻关系又为基督与教会之关系的类比。


肆 人的构成

一 人是一个整体,却有两个向度:物质的与关系的。

二 传统所言属灵的向度即为关系的向度。

三 言属灵使人联想至某种非物质的质料,言关系则强调人与人及人与上帝的感通。

四 人的物质向度源自其关系向度,如父母的关系促成精卵的结合。

五 人的关系向度则必须有物质向度才得发展。

六 关系向度较物质向度更究竟,因创造者无物质向度,单有关系向度。上帝就是爱。

七 人的关系向度发展出了思想、感情、意志等所谓的心灵活动。但这些都必需有物质向度为条件才得发展。即使思想也不例外。

八 智、情、意都是关系性的,是人与天、地、人之关系所化成的。

九 人得永生是因信基督与祂建立了约的关系,此关系不因死亡而灭没,乃是存到永远的。复活时人要重得更新的物质向度。

十 灵魂体三分法的人性观没有充份的圣经依据。


第十七章 堕落与罪[编辑]

壹 人的原况与堕落

一 人的无罪原况与堕落是历史事实吗?

(一)自由派否定其历史性及真实性。

(二)新正统派否定其历史性,但肯定每一个人的存在性的堕落。

(三)传统保守基督教则肯定其历史性及真实性。


二 人的原况与堕落的本质

(一)人与上帝原本相通无间。

(二)上帝为生命之源,人依于上帝所赐泉源不绝的生命,可免于死亡。

(三)人选择自高的知识,以自我为中心、为关注的焦点,悖逆造他的上帝,以致与上帝疏离隔绝,不再通于生命之源。自从犯罪那日起即进入死的状态了。

(四)自此人仅存属血气有限的生命,此有限生命之耗尽与死亡成为必然的结局。

(五)当人顺服于上帝时,万物乃交由人管理,当人犯罪后,人想要作主,反成了魔鬼的奴隶,而原本交于人管理的地也连带地受了咒诅。


贰 罪的本质

一 合乎经训之罪的定义

(一)罪是违背诫命。

(二)罪是破坏圣约。

(三)罪是故意悖逆上帝。

(四)罪是拜偶像,或把受造物当上帝。

(五)罪是不信靠上帝。

(六)罪是自私。

(七)罪是不冷不热。


二 关于罪之本质的问题

(一)罪属乎人类本性与否?

犯罪的可能是与自由意志共存的,但犯罪只是一种或然。但始祖犯罪之后,人的本性受到扭曲,使恶的权势进入人生的深层结构,人的犯罪成为必然;“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3:23)。


(二)罪都是有意识犯的吗?

罪意与罪行是出于意识的。但罪性却是指整个人类生存的基本倾向;“〔我〕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诗51:5)。


(三)罪是一或多?

罪性是一,罪意与罪行是多。


(四)罪可以分类吗?

圣经并未将罪分类,却有许多罪的列举。

依十诫可分为拜偶像(含贪心)、仇恨、淫乱、虚谎

罪的核心:不以上帝为上帝


(五)罪是个人的或群体的?


三 不合经训的罪之定义

(一)罪起因于人受造本性的有限。

(二)罪起因于人之有身体。


参 罪的普遍性

世人都犯了罪(王上8:46;赛53:6;传7:20;诗14:3;诗143:2;路11:13;罗3:23;约壹1:8),在上帝眼中为可怒之子(弗2:3)。

每个在道德上能负责任的人都犯了罪。

不止个人犯罪,人类的群体,所有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机构也没有不犯罪的。


肆 罪的严重性

世人得罪上帝的远远超过得罪人的,是一千万比十的差距。上帝因着宽恕他们而付出的代价远超过他们彼此宽恕的。上帝是付出了祂儿子的生命。

不能宽恕别人的人,还没有体会加略山的爱。


伍 人性的普遍败坏(Depravity)

人都会犯罪,此普遍犯罪的事实也指向了人性的普遍败坏。圣经也如此肯定(诗51:5;耶17:9;罗7:18)。

人性坏到什么程度呢?为上帝视为可怒的(弗2:3),且不可避免地引致犯罪。


陆 罪如何繁衍?

一 问题:

若圣经肯定人人都会犯罪,也都犯了罪,其原因为何?是上帝造人的缺失吗?还是亚当所犯的罪对人性造成了损坏?还是其他的原因?


二 回答:

(一)圣经说,上帝造人,祂看为甚好,故不当是上帝造人时的缺失。

(二)上帝说亚当违命吃禁果的那日就必死,这死既然不是身体立即的死亡,那么应当是隐指本性的败坏。

(三)本性的败坏藉遗传与社会代代相传与子孙,故人人都有败坏的本性。此败坏的本性使人不可避免的引向犯罪。

(四)问题:那么人是否要为他所作的负责,还是可以怪罪亚当、夏娃?

回答:

1. 人虽无可避免的倾向犯罪,但每一犯罪仍是他所同意的,故他仍要负责。

2. 怪罪不能解决问题,接受救恩才能解决问题。


柒 什么是原罪?

原罪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罪性与罪咎。

奥古斯丁主张原罪是经由性快感传与子孙。经性快感传承说因人工受孕的成功,势必需修正。

原罪之传承可由生物性及社会性两方面来了解。

罪咎的传承证诸死亡的遍在。死亡是亚当之罪的后果(罗5:14)。

孩童之蒙接纳乃因基督的赎罪。


第五部 基督论[编辑]

第十八章 基督论导论[编辑]

壹 基督论的优先性

基督是福音信息的中心,基督论是对此中心信息所引出之问题作有系统的论述。然而今天基督徒要宣扬的信息是什么?这是作神学工夫时必须要先问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所要宣扬的信息是什么,那又何来关于基督论的问题呢?说得更实际些,传统神学中的基督论问题,如神人二性的问题,如果是基于一些不是今日仍有效的信息,我们又何需苦苦作答呢?

早期教父的信息是基督乃成了肉身的道;东方教会的信息是基督成为人,为了使人成为神;宗教改革家的信息是基督使我们因信祂得称为义;约翰卫斯理的信息是基督是我们的圣洁;葛理翰的信息是基督是我们个人的救主。我们今天在台湾的华人基督徒,我们关于基督的信息是什么呢?

基督徒的信息必然是与人的处境相关联的,而系统神学中与人最实际相关的就是救赎论。因此神学的工作从其发展之进路而言当是由救赎论而进入基督论。但在逻辑上则难免要先讲基督论,先说明基督是谁,祂的位格和工作是什么,然后才能说明祂如何救赎我们。此处所言救赎也必须是极广义的,因为救赎的观念是希伯来式的,对华人而言不一定是最能表达基督信息的语词。总之,我们必须先基于启示和圣灵的光照,产生出所要宣讲之信息,就是要回答“基督对人们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人们需要基督?”,然后才有需要说明基督的位格是如何。


贰 基督论在教父时期的发展

一 完全否定基督之神性:

以便尼派、无道派、神力的神格唯一论、嗣子论。


二 完全否定基督之人性:

诺斯底派、幻影说、形相的神格唯一论。


三 否定基督完全之神性:

亚流派。


四 否定基督完全之人性:

亚波里那留谓基督只有人的体与魂,却无人的灵,其灵由道所取代。


五 涅斯多留派:

谓马利亚只是基督人性部分之母亲。基督有着人与神两个位格。这两个位格在意志上相同意。


六 欧迪奇及基督一性派:

否认两性可合于一位格,谓基督只有一神人二性混合而成的一性。


七 迦克敦会议:

基督为神人二性合于一位格,此二性不相混、不改变、不可分割、不可离散。


八 李安迪(Leontius):

在希腊人的观念里,本性一定要有位格才有实存。为了解释基督怎可有人性却没有人性的位格,李安迪强调基督的人性既非拥有一独立的位格,也非没有位格,而是与其神性同在道的位格内。


参 教父时期基督论的反省

从早期基督论的历史看来,基督论的神人二性问题是希腊哲学的附产品。本性与位格之观念都是希腊式的,汉语神学在了解此遗产之余,实无需再用这一套语言来表述基督。神性与人性对教父们而言好像是可以预先确实知道的,然后在这对神人二性的预设中来谈论基督的本性与位格。但是什么是神性?没有人见过上帝,唯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祂表明出来。在基督启示临到之前,没有人真知道上帝。又什么是人性?没有基督的启示,有罪的人对自我的认识也会有根本的偏差。因此正确的顺序,应当不是从既定的神观与人观来解释基督,而是从基督来认识上帝和人。


第十九章 基督是神[编辑]

壹 此信仰的基础

一 耶稣基督的宣称

(一)基督以他自己为人信仰的中心,虽然他教人要谦卑

他是生命的粮,他是世界的光,他是复活、是生命,他实现旧约的预言


(二)在行神迹时,宣称这是上帝国临在的开始

(三)能作上帝才能作的事,如赦罪、赐生命,审判世界等。

(四)他与上帝独特亲密的关系,如称自己为子,上帝为父,他认识父,他宣称“我是”,他与父原为一,他接受敬拜。

(五)如此的宣称,使人必须抉择他要不就是如他所说的,要不就是一个有问题的人。人不能又接受他是伟大的老师,但又不接受他所宣称的。


二 耶稣基督的复活证实他所宣称的

(一)复活的证据

1. 空坟

2. 门徒的见证

3. 见证人的数量

4. 门徒缺乏造假的动机与能力

5. 犹太人的敌对

6. 门徒相信的迟疑

7. 大逼迫中的坚持


(二)天父使基督复活为基督所言作见证

基督耶稣是因祂承认祂是上帝的儿子而被钉死,因为犹太人的当权者不相信,不接受这宣认,且认为是亵渎(可14:61-64)。上帝使耶稣从死里复活,是对这“拒绝”的拒绝,对这否定的否定,也就是上帝对耶稣之宣认的肯定。 基督“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上帝的儿子”(罗1:4)。


贰 基督与父的关系

一 基督是主,与雅巍有同样的权能──从权能看基督

二 基督为上帝的儿子──从生命的本质看基督

三 基督为上帝的道──从启示看基督

道与父的合一

第二十章 基督是人[编辑]

壹 基督为人的表现

一 成长:他完整的经历人的成长过程。

二 受试探。

他真的受试探吗?他的受试探并不是受私欲的牵引(雅1:14),而是爱的方向(即自由意志)受到的考验。


三 有限:他知识丰富深刻但仍有限。

四 有需要:他有身体、心理与属灵的需要。他真实受苦;饥、渴、挣扎、需要同伴。


贰 基督主动与人认同

一 以他之所是与人认同

(一)他有人的身体:这点在他之钉十字架已得肯定。

(二)除了犯罪以外,他经历人所经历的一切。


二 以他之所为与人认同

“理当尽诸般的义”

他祷告:“我们在天上的父”


参 基督与人相同的意义

一 除了犯罪外,我们的喜怒哀乐爱忧苦都可以与主认同 (来2:14, 4:15),特别是在苦难中能得到安慰。

二 他以人的身份借着死来败坏魔鬼的权势(来2:14),包括死的权势(罗5)、罪的权势(罗6)、肉体的权势(罗7)。

三 他以人的身份得以赎人的罪。(来2:17)


肆 基督乃是人的“应然”

一 他使人知道在上帝眼中人应当是如何的人。

二 他成了人的审判,因为人没有成为他们所应当成为的。

三 他是人应然生命的外在榜样(太11:29)

他成为我们效法的榜样。效法基督是从保罗以来不曾间断的教会教育主题。


四 他是人应然生命的内在本质(约15:1-8)

他不只是审判人类,也再造人类,这就引到下一点。


伍 基督是新人类社群的始祖

一 他成为新人类的起头,他是第二亚当(罗5:12-21;林前15:21-22, 45-49)。在他里面就成为新造的人(林后5:17)。

二 他是新以色列,他是真葡萄树,从他而出的是上帝新的子民,是以色列的应然(约15:1)。


第二十一章 基督──神人合一[编辑]

壹 道成肉身:道形化为人,而仍然在天

一 童女生子的真实性:

(一)马太及路加的见证

(二)门徒不会编出这种叫马利亚的贞洁受怀疑的说法。

(三)马利亚是如何受孕的?

是圣灵使马利亚的卵子受精?

或如克隆人的作法用一个细胞核取代马利亚的卵细胞核?

还是圣灵把一个胚胎细胞放在马利亚的腹中,若是如此马利亚可以说是第一位代理孕母。


二 童女生子的意义:

(一)道成肉身的生命是上帝开始的,是从圣灵生的,不是从人意生的。

(二)耶稣不是出于亚当,所以不再遗传亚当的原罪。

(三)在道成肉身一事上,人的参与是女性这一方,代表人是被动的参与,而非主动的参与。


贰 道成肉身是指基督所经过的人从生至死的完整历程,而不是单指耶稣在马利亚腹中受孕那一刻。

参 看到了耶稣这个人就是看见了道,不用问那一部分是人,那一部分是上帝。

肆 耶稣全部是道,也全部是人。

伍 基督是道成了人;也是人成为道。


第二十二章 基督的工作[编辑]

壹 圣经的素材

一 基督对其任务的自我认知

(一)受苦的仆人(太3:17;诗2:7)

门徒的了解(太8:17;徒8:32-35)


(二)弥赛亚

1. 复活前(太16:16;可8:29;路9:20;太26:63-64;可14:61;路22:67-70)

2. 复活后(路24:26, 46)

门徒的宣信(徒2:36)


3. 复活前后的比较

为何复活前耶稣隐诲他弥赛亚的身份?


(三)人子(可14:62)──君王(但7:13-14)


贰 基督救赎工作的神学历史

一 得胜说:基督为君王

(一)爱任纽:赎价说

(二)女撒的贵格利:撒但上钩说

(三)亚他那修:道成人为使人可以成为上帝。

(四)奥古斯丁:魔鬼辖制人是公道的,因为人犯罪;但杀死基督却是不公道的,所以他必须释放人。


二 客观说:基督为祭司

(一)安瑟伦的满足说

(二)改教家的刑罚──代替──献祭说

不是上帝的荣耀需要满足,而是上帝的忿怒需要平息。而平息上帝的忿怒所需的祭物则是上帝因为爱而预备的。


三 主观说:基督为先知

亚伯拉德(安瑟伦的年轻同事)拒绝满足说,主张感化说。他认为基督的牺牲是上帝的爱之彰显,使我们得感化,兴起爱上帝的心。这种爱上帝的心就满足了律法的要求,使上帝可以赦免我们的罪。


参 基督工作的神学意义

一 基督的事奉──教训(先知)、医病(祭司)、赶鬼(君王) 基督的事奉是上帝国临到的宣告。基督就是上帝国的元帅,是与撒但权势争战的。

撒但的本质:虚无相对于道无,假有相对于道有

(一)基督的教训──道的语言化

内容为向天父归回之道。


(二)基督的医病──道的复原工作


二 基督的赶鬼──道有驱逐假有

三 基督的生死──生(先知)、死(祭司)、复活(君王)

(一)基督的生──道成肉身,是上帝的启示,使人认识上帝。

(二)基督的死──道降卑至极点,却是上帝慈爱的最高彰显。满足公义要求,使人得赦罪,与上帝和好。

(三)基督的复活──道的生生之德因祂的舍己顺服而达于顶点。以此生生之德,祂战胜死亡权势,带来新人类生命。


第六部 圣灵论[编辑]

第二十三章 圣灵的位格[编辑]

壹 圣灵位格之用语

圣灵是三一上帝之一位格。这里的位格是三一论中的用语,是指上帝之三的分别,指圣灵不同于圣父也不同于圣子者。

圣灵之人格性则是指圣灵有思想、感情、意志及有目的之行动。人格性是上帝的属性,是上帝之三位所共有的。


贰 圣灵人格性的经文依据

圣灵的感情:圣灵的担忧(弗4:30)

圣灵的思想:圣灵参透、知道(林前2:10, 11)

圣灵的意志:圣灵禁止、不许(徒16:6, 7)

圣灵的行动:圣灵催促(可1:12),圣灵代求(罗8:26)


参 圣灵非人格性的一面

一 物质或动物的形容

圣灵如风:to pneuma,中性

圣灵如火

圣灵如活水江河(约7:38-39)

圣灵如鸽子

圣灵如膏油


二 圣灵运行

三 以量言圣灵:

上帝赐圣灵是没有限量(ou ek metron)的(约3:34)。

圣灵充满

圣灵浇灌


肆 对圣灵人格性与非人格性的体认要如何调合?

伍 圣灵是上帝的爱?

一 上帝就是爱。

二 爱是从上帝来的。

三 圣灵把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四 圣灵的恩赐就是爱。

五 爱的人格性?


第二十四章 圣灵的工作[编辑]

壹 圣灵在旧约及教会

一 圣灵参与创造

“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创1:3)。圣灵先是三一上帝中爱的传递者,因此在创造中祂是生命给予者。因为生命的根源就是互通的关系。没有任何生命是完全与他者无关的。完全封闭就是死亡。


二 圣灵启示先知

三 圣灵默示圣经


贰 圣灵与教会

一 圣灵建立爱的团契(koinwnia):

团契就是爱的关系,在这关系中的个体分享生命,渐渐互为内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极致就是三一上帝的互渗互存(pericoresij)。三一上帝的互渗互存是完全的内住,但其个别之位格却永不磨灭,反而正因其互为内里才使其个别性清晰。在爱的团契里的个人也是如此。

从财物的分享可看出其中的道理。使徒行传中耶路撒冷的教会一开始是凡物公用,这是爱的合一,但却有磨灭个别性的危险。所以后来教会仍维持私有财产,但强调分享的重要,看见弟兄的需要,不可塞住怜恤的心(约壹3:17)。

教会就是圣灵中的团契。这爱的关系是由圣灵所建立的。圣灵将三一上帝的爱带至人间。


二 圣灵使教会合一

“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4:3)。

圣灵把上帝的爱浇灌在信徒心里。这爱是在基督耶稣里的。祂怎样爱信徒,信徒也将怎样彼此相爱。圣灵是这爱的动力,是使信徒彼此合一的动力。


三 圣灵恩赐建造教会:

(一)恩赐是外加的恩典与能力。

圣灵的恩赐是由上由外而来,所以其本质是超自然的。

圣灵的恩赐之功效是超然于恩赐的运用者。有时恩赐的运用者之德性不佳,但圣灵恩赐仍然有效;哥林多教会即为一例。


(二)恩赐的运用当以爱为动机。

圣灵的恩赐虽然是外加的,但若没有爱,对于服事者就没有益,他只是如鸣的锣,响的钹一般,虽发挥了功用,却使服事者退化为工具。唯有爱能使服事者和受服事者都得益处。

爱是最大的恩赐。爱应当成为所有恩赐运用时的动机。


四 赐传福音的能力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

“只提祂藉我言语作为,用神迹奇事的能力,并圣灵的能力,使外邦人顺服”(罗15:18)。


参 圣灵与信徒

一 新生命:上帝儿女的身份

(一)藉圣灵的内住(约14:17)

1. 普遍性:

这是所有上帝儿女的权利,不像在旧约时只有少数上帝的器皿可领受圣灵。

约珥书预言的应验。


2. 内在性:

律法写在心版上,不再是写在石版上。


(二)建立上帝与信徒之间的亲子关系

“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灵,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是儿子的灵,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上帝的儿女”(罗8:15-16)。


二 新生活:上帝儿女身份的落实

(一)爱的生活

(二)圣洁的生活

(三)有能力的生活


三 圣灵的果子

(一)内化后的结果

(二)德性是圣灵中的爱


第七部 教会论[编辑]

第二十五章 教会的本质[编辑]

壹 教会一词的含意

“教会”(evkklhsiva)是由evk及kalevw(呼召)组成,指蒙召出来的一群人。

教会是人所组成的团体,而非建筑物。


贰 教会与她的主

一 上帝的子民

“唯有你们是‧‧‧属上帝的子民”(彼前2:9)。

以旧约以色列民为预表。


二 基督的身体—教会为基督在世上的彰显

(一)教会是新人基督的身体:以亚当为预表。

“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kainon anqrwpon)”(弗2:15)。


(二)教会在世上为基督的替身

1. 门徒以基督儿子的身份进入与父上帝的关系中(约17:23)

2. 门徒行基督所行的一切事(约14:12)

3. 门徒不受基督所受的敬拜(徒14:13-15)


(三)教会是在质与量上都不断成长的身体


三 圣灵的殿

“岂不知你们是上帝的殿,上帝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林前3:16)?

以旧约的圣殿为预表。

圣灵在信徒彼此相爱时运行在他们中间。圣灵住在祂们中间,就是上帝住在他们中间,他们就成了圣殿。“我们若彼此相爱,上帝就住在我们里面,祂的爱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从此就知道我们是住在祂里面,祂也住在我们里面,因为上帝已将祂的灵赐给我们”(约壹4:12-13)。


四 教会效法三一上帝而为一社群

三一上帝,同尊同荣,相亲相爱,互相进入,完全同心。教会中每位信徒也都是蒙主所爱,同尊同荣,不可轻视、边缘化甚至物化的。每个人都是个“你”,而不是“它”。彼此互相体恤,灵里相通。

三一上帝虽然同尊同荣,但圣子顺服父,圣灵又受父与子的差遣,一切出于父也归于父,在同心合意中都归于一。教会中信徒也当从心里顺服上帝所呼召的仆人,效法他对基督的效法之心,服膺他出于顺服基督而作的决定。


参 教会与上帝国

上帝国不是指领域,而是指上帝的王权。

教会是上帝国在地上的彰显。教会不是上帝国的全部。上帝国完全的实现仍在未来。上帝国的权柄、荣耀因耶稣基督所完成的救赎工作已开始在教会中显现。

当信徒同心合意真心敬拜上帝之时,就是上帝国彰显之时与地。


第二十六章 教会的结构与体制[编辑]

壹 从教会的本质看教会的体制

一 体制是权力的架构。

二 教会的权力是本于基督、依于基督、归于基督的。

三 教会的权力须顺服基督的旨意。

基督是教会的权力核心,教会其他的权力次核心,不管是个人如牧师或某个信徒,或者是团体如执事会或某团契,或甚至教会全体,其合理地位是在于顺服于基督的旨意,否则其权力就成为一种敌基督之魔性的势力。


四 基督旨意之显明

(一)在大体上,基督的旨意是显明在圣经的教导中。关于教会的旨意则为教会当实践使人作门徒的大使命、彼此相爱、作世界的光。

(二)在细节上,基督的旨意是在信徒同心合意的祷告中来显明的(太18:19-20)。


五 教会体制的一与多

(一)教会体制的三种基本型态

教会的组织结构在圣经中并没有规范。主教制、长老制、会众制在圣经中都可找到一些依据。主教制的依据是使徒职分的传承。长老制的依据是使徒在各教会设立长老。会众制的依据是使徒行传十五章的耶路撒冷大会。


(二)一与多的平衡:以三一上帝为教会生活的榜样

教会的结构是在一与多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既要一,也要多。一是以基督为中心,以基督的心为心,并有一主仆为领导。多则是人人皆祭司,互相尊重,以合议达成共识。不经过多的一是独裁,没有效法三一上帝的同尊同荣,互为内里。没有中心的多是乌合之众,没有效法三一上帝的合一。主教制趋于一,要着重信徒的参与;会众制趋于多,要着重同心合意;长老制在先天上较中庸,但却可能既不一,也不多,而成了寡头集权,或无人负责,因此需要既着重参与又要着重同心。


(三)各种体制要素的并存

任何一种体制都不免有主教制、长老制、及会众制之要素同时并存。浸会中依然需要强有力的近于主教制的仆人领袖,依然要行代议的方法以提高效率,但却是以会众制为依归。


(四)教会体制的发展是基于权力行使的逻辑。

当教会有权力归属的问题产生时,就当归回其体制;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合逻辑仍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最终仍当归回到基督里的爱。


(五)体制问题的次要性

那一种体制对教会之为真教会并没有绝对的重要性。任何一种体制都可能让基督为教会之主,也都可能窃夺基督的主权。

教会的合一不能靠体制来达成,争端也不能靠体制来弥平。会众制的架构,先天就是要使体制成为不可靠的。除了基督,没有别的权威;除了圣灵感动,没有别的使人诚服于基督的力量。除了表达爱心,没有使人受圣灵感动的管道。所以唯有用爱心的包容,用和平的联络,尤其是主的仆人要以主仆之尊贵谦卑地倾听,诚心的沟通才是教会合一的关键。


六 圣经着重仆人领袖

(一)任何体制都需要有蒙召的属灵领袖来带领。

(二)主的心意总是透过仆人领袖而传达的。

(三)仆人领袖不止一人,而是按恩赐而显明的。

(四)但每家教会有一人要向主负完全的责任。在浸会中,这人是主任牧师。没有牧师时,教会要祷告,求主兴起一位牧师。但若主带领牧师来时,教会中的信徒领袖要把权柄交给他,协助他,因为他的职务要求他要向基督负完全的责任。若有某位信徒对教会会友有实际的影响力,他应当优先寻求主是否要兴起他自己来作牧师。

(五)仆人领袖是向作仆人的基督来负责的,他首先是基督的仆人,然后才是众人的仆人。

(六)因为他是基督的仆人,所以信徒必须尊重仆人领袖的权柄。

(七)因为他是众人的仆人,所以他的权力的运用,必须如他的主一般以服务为目的。

(八)这两者的平衡不是要求对方,而是在此精神中要求自己。如同夫妻的相处。


贰 浸会会众制的实行

一 浸会体制并不是民主,而是基督作主

浸会会众制并不是以权力制衡为主要考虑的那种民主制度(democracy)。其基本法则也不是少数服从多数。在圣经中何处有民主投票与多数决呢?民数记十三、十四章十二个探子的故事可算一例,在那儿的票数是十比二,然后全民复决,上帝的百姓以绝对多数否决了上帝的带领,结果则是四十年旷野的飘流。 基督的主治才是原来浸会的精神(英文可用 “Christocracy”)。


二 基督心意在教会显明的方式:祷告、查经加上沟通

(一)基督的心意是在同心合意的祷告和沟通中彰显的。

安提阿教会同心合意禁食祷告,明白圣灵要差派保罗、巴拿巴出去宣教。

耶路撒冷会议在诚心的沟通中一同察验圣灵的意思,最后得到的结论他们可以说是:“圣灵和我们定意。”


(二)祷告和沟通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三)查经是提供祷告与沟通的内涵。

但是要避免沦为断章取义,扭曲圣经来作proof-text,走上撒但试探耶稣时所采取的用经法。


参 小组化浸会之体制与决策模式之分析

一 小组化教会是教牧权力同时分散又集中的方式。是一与多的同时并存。

二 教牧权力分散至小组长的身上,使小组长能承担起大部分的牧养责任,也有足够的空间发挥其牧养的恩赐。

三 教会整体的决策由小组长共同来决定是为最理想的教会决策,因为参与决策者是实际执行者。教会最重要的决策应该是布道与牧养方面的决策。

四 小组长不是由票选产生,而是实际有能力生养新信徒的人自然成形。他的权力不是靠拉拢人际关系而来,而是实践基督的大使命而得。小组长的形式权力与实质权力以及其实质责任相合,是非常合理的权力结构。

五 小组化教会同时需要一强化的领导中心,以整合分散的牧养权力,而达成教会的使命。

六 浸会中推行小组,在转型过程应与信徒领袖多沟通,进行实验小组,再渐次扩大推行。


第二十七章 教会的功能与使命[编辑]

壹 教会的功能

教会的功能可分为敬拜、教育、团契、服务及宣道等五项功能。

教会所有功能都为了达到教会质与量的成长。质是要长成基督的品格,量是要万民作主的门徒。


贰 教会的礼仪

礼仪是信仰的表达,而不是恩典的传媒。上帝的道与圣灵才是属灵生命的传递者。

信仰之表达是为了使信仰得以坚固。

(一)浸礼

1. 浸礼的意义

浸礼的意义是归入基督与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复活。

浸礼是归入基督的表达。一位已经信主的慕道友,借着浸礼来表达他归入基督的决心。


2. 受浸的年龄

浸礼既是归信基督之表达,婴儿不能作此决定,故不当为婴儿施水礼。需待青春期才适宜。

婴儿的得救不是靠洗礼来保障。在其无知时是基于基督里对普世人类的恩典而得上帝的接纳;在其自我意识渐渐呈现时,是在乎父母亲人的影响与教导;在其人格独立时,是在于他自己的抉择。


3. 浸礼的方式

全浸礼是最完整表达浸礼意义的方式。但在情况不允许全浸礼时,用较少量的水以为象征不失为变通之法。浸信会祖先所强调的全浸方式,如今已在浸会中得已保存,只在特例中使用浇水或点水方式,并不会使全浸方式失传。


(二)主餐

1. 主餐的意义

(1) 对过去:记念主的死

A. 记念祂的爱

B. 领受祂的赦罪

(2) 对现在:

A. 领受基督复活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的能力。

主餐照着信徒心里的状态,对其身体是有影响的。保罗认为哥林多教会有些信徒的病与死,是因为不按理吃主餐,不分辨是主的身,主的血,而加以干犯了。


B. 更新与主的圣约:天父作我们的上帝,我们作祂的子民。

C. 信徒在基督里是同领一个饼,在基督里原是一体的。


(3) 对未来:盼望祂的再来。

主餐是羔羊婚筵的预演,因此除了认罪悔改的严肃气氛外,应当有喜乐的气氛。


2. 领餐者的限制

主餐是表达信徒在基督里的一体。因此原则上只当由受过洗的信徒领受。


参 教会的使命

一 教会的福音使命

使万人作主门徒的大使命是教会的标竿,教会要一直努力完成这使命。唯有实践此使命的教会,主的同在才在其中显明。

教会的福音使命必须倚靠圣灵所赐的能力来达成(徒1:8)。这大能包括使传道人有内在的能力,无论在思想、在感情、在意志、以及在全人的各方面都得到能力。也包括外在的神迹奇事,大能与明证,来证实所传的道。

教会的福音使命是一项正统行动(orthorpraxis)。不如此行动的教会,就不是正统教会。不以此为动机的神学,就不是正统神学。“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林前9:16, 23)。


二 教会的文化使命

基督与文化的关系:

1. 基督反乎文化

2. 基督属乎文化

3. 基督整合于文化之上

4. 基督与文化相反相成

5. 基督转化文化

教会与文化的关系包含这五种可能性。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会有不同的着重。

论教会的文化使命是着重在第五种的关系。任何其他的关系不可忘掉这最终的使命。教会在这世上是盐、是山城、是光。教会不同于这世界,但是却能转化这世界。


第八部 终末论[编辑]

第二十八章 个人的终末[编辑]

壹 死亡

一 旧人类的死亡

(一)死亡由罪而来

死亡是从始祖一人之罪而来的(罗5:12)。

罪造成与上帝的隔绝。

上帝是生命之源,与上帝隔绝就是与生命的隔绝,就是死亡。


(二)死亡就是隔绝

1. 与上帝的隔绝

旧约中的阴间是不能赞美上帝的地方。


2. 与人类社群的隔绝


二 新人类所经历的死亡

(一)是睡了(帖前4:13)

还会醒来。


(二)是与基督同在(腓1:23)。

因为脱离了受罪恶腐化的世界,就能更完全的与基督同在。


(三)彻底脱下旧人(林后5:4)

“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无效〕”(罗6:6)。

旧人是指照着堕落的人类社会的样式而生活的人性。

旧人在信徒一信主时就已是进入遭灭绝的状态。在今生死亡之时,则老我罪身遭彻底的灭绝。信徒在今生已能靠基督在经验上使罪身相当程度的灭绝,而使新生能成长。

非信徒没有新生,只有罪身,本已在死亡的地位。“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弗2:1)。属血气的生命过程,就是罪恶销蚀生命的过程。对信徒而言,今生的过程则是外体渐渐毁坏,里面的人却是一天新似一天(林后4:16)。

死亡对信徒而言是彻底的脱离旧人,对非信徒而言则是审判。


贰 居间状态

人死后的存在是一过渡状态。有初步的审判:有的在乐园,有的在阴间受苦(路16:23)。信徒是在与主同在的睡眠状态。

参 复活

基督再临时,所有人要复活受审判。

信徒复活后所得的身体是属灵的身体,就是以圣灵为活力的生命。 复活的身体与今生的身体有连续性,但也有不连续性,如同基督复活后的身体。


第二十九章 历史的终末[编辑]

壹 历史终末论

有关基督二次再临,在学术讨论上,可分为六大主流,包括:千禧年前派灾前被提论,千禧年前派灾中被提论,千禧年前派灾后被提论,千禧年前派灾不断被提论,千禧年后派,无千禧年派.当中所谓千禧年前,或千禧年后,或无千禧年,是以耶稣基督回来的时间来决定.至于灾前被提,或灾中,灾后的决定,是基于如何把新约圣经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十三至十八节描述的信徒被提情况,究竟是在启示录描述的七年大灾难中,那一时段发生来定.

一 千禧年

(一)千禧年后派

基督在千禧年后降临,世界则是渐渐进步,成为千禧年国度。


(二)千禧年前派

基督在千禧年前降临,世界在基督降临前则是渐渐恶化,灾难充斥。千禧年是突然带入基督的王权。


(三)无千禧年派

千禧年是一象征的说法,代表基督在世的工作已将魔鬼捆绑,基督的国在世上开始发挥功效,与恶者的残余势力争战,直到完全摧毁恶者的势力,那时基督要将国交与父上帝。千年的长度也是象征的说法,并不是字义上的一千年。


二 最后审判

得救是按信心,审判是按行为。

审判从上帝的家起首。


贰 永远到永远

一 地狱

灵魂不灭,永远受罚?

灵魂可灭,受罚后永远灭亡?


二 新天新地

无罪的天地。

有自由意志却不犯罪。

上帝的同在。“看哪,上帝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上帝”(启21:3)。

不再有死亡。

人与上帝的团契。

人与人的团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