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教科書編寫計劃:執行:編史法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簡單的提要[編輯]

編史的要求,為了編史不能缺少的[編輯]

歷史並非一盤散沙,而是有其內在聯繫。企圖將歷史事件作為非聯繫的東西來講解的做法必然將歷史變成雜碎學,必然有害於歷史本身。

必須完全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的自然順序編輯歷史。畢竟歷史事件就這樣自然的發生了。或者說:

凡是合理的東西都是現實的;

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理的。

任何有悖於此的做法必然地不是在講歷史。

編史的目的的要求[編輯]

研究歷史不是「為歷史而歷史」。如果歷史與現實世界毫無聯繫,就無人知曉歷史為何物了。

歷史學是完全為現實的東西存在的。

因為前面的要求,完全有權再提出要求,說在歷史研究中要杜絕「可以設想」若某事發生,則歷史之進程將完全改變等等。因為這些可以設想的事,實際上是完全不可設想之事。

承認歷史規律[編輯]

編史者要承認歷史規律的客觀存在。畢竟,這裡提出的東西是源於一些簡單事實,而非什麼先驗規律或是(不靠譜的)經驗規律。

這個簡單事實就是人不論是要做什麼都要先活下去,要獲取生存資料

人與人的關係必然只能是在這個過程中結成的關係。

人之間結成這個關係是為了更好地獲取生存資料,或者說,是生產力的要求。

於是,生產力就成為最革命的因素。生產關係總要適應它的要求。或者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由於生產力發展而且必然不斷發展的要求,在一些特定的歷史階段,人與人在生產關係中的地位不是對等的。在生產關係發展成熟後,必然形成階級。階級是客觀的東西,是客觀的同生產關係聯繫起來的,而非主觀隨意的劃分。

在一定歷史階段上生產關係的總和我們稱為經濟基礎。

人們的社會歷史的活動必然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這些活動,如文藝、道德、法律、政治設施等等,由於為經濟基礎服務,我們說它們是為經濟基礎所決定的。這些東西我們將其稱為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又由於階級關係是發展成熟的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是生產關係的總和,我們就可以說,上層建築是帶有階級性的。

對於歷史,當然要從經濟這個基礎出發去解釋。

重複 回顧[編輯]

這些觀點當然是不討某些人喜歡的。他們會大叫說我企圖決定歷史。說這是有階級性的觀點,是不中立的等等。這些先生的觀點其實根本不必用如此大的篇幅重複。我想說,我們剛剛得到的東西是如此有道理的推出來的。至於階級性,我要說我否認有階級性的東西是不科學的東西。在當下,最符合無產階級利益的東西我認為是最科學的東西,並為著它的科學性也是最符合人類利益的東西,並因此是全然中立的。

對於我的,或導師們的歷史決定論,為了回應先生們的責難,我想用科學史上一段著名對話來回答:

愛因斯坦:上帝不會擲骰子!

玻爾:別去指揮上帝應該怎麼做!

我認為上述這些觀點對於編史者是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