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內容/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由於文字的記載尚未發達,我們對於史前文化的認知非常有限,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臺灣島本是一塊海板塊,在距今約600萬年前因地形相關作用而擡升。

因此,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臺灣島上本來是沒有住人的

居民由來[編輯]

居民只能是從外地「移民」到臺灣島上的。現有的證據表明地球上一次冰期是約發生於1萬年前,我們可以合理推測當時人們可以透過徒步的方式自其他地方來到臺灣島。 學界多認爲臺灣原住民的祖先可能是在1.2萬年前末次冰期結束之前,從東南亞島嶼等地遷徙至臺灣,但由於證據的缺乏,此說法受到質疑。

史前文化與考古遺址[編輯]

台灣的史前時期可以追溯到約1萬年前,當時原始居民從亞洲大陸進入這片島嶼。這些早期居民主要是狩獵採集民族,他們生活在自然環境中,適應了台灣多樣的生態系統。由於缺乏文字和記錄,我們對於這個時期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了解有限,主要依賴於考古學的研究。

在石器時代,台灣的居民使用石器工具來滿足生活需求,包括獵殺動物、製造器具和處理食物。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石器遺跡,顯示當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技術。這段時期也見證了台灣最早的人類活動,對於瞭解台灣的史前演化非常重要。

台灣的史前考古遺址是瞭解這片土地上古人類活動的關鍵,許多遺址提供了寶貴的資訊,讓我們更深入地瞭解台灣史前文化的發展。

  • 北港遺址

北港遺址位於台灣西南部雲林縣,是台灣最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這個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顯示早期居民已經開始使用陶器作為日常生活工具。此外,北港遺址也提供了關於當時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的線索。

  • 基隆古蹟

基隆古蹟是位於台灣北部基隆市的遺址群,其中最著名的是二坪頂遺址。這裡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骨器,證明早期居民的狩獵和採集技術。這些遺址也揭示了史前居民與海洋的密切關係,以及他們對於海洋資源的利用。

  • 蓮華池文化

蓮華池文化是台灣史前文化的重要代表,得名於台灣南部的蓮華池遺址。這個文化在約4000年前至3000年前出現,主要以農耕維生。蓮華池文化的特徵是陶器製作技術的進步和植物種植的發展,這對於當時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 墾丁文化

墾丁文化是台灣史前文化的晚期代表,約在3000年前至1000年前出現,主要分布在台灣南部地區。墾丁文化的特點是陶器的裝飾風格和技術進步,同時也發展了更複雜的社會組織和宗教信仰。墾丁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豐富的文物,包括陶器、石器、人骨和貝珠等。

原住民族[編輯]

台灣原住民族是台灣最早期的居民,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他們是台灣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多樣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歷史背景。

  • 多樣性與分佈:台灣原住民族包含許多不同的族群,大致可分為平埔族和高山族。平埔族主要分布在台灣西部平原地區,包括泰雅、撒奇萊雅、賽夏等族群;
  • 生活方式:台灣原住民族過去主要以狩獵、採集、捕撈和農耕為生。他們擁有獨特的居住型態、衣飾文化、飲食習慣和宗教信仰,其中許多傳統文化至今仍然保存著。
  • 語言:台灣原住民族的語言稱為南島語系,是世界上一個重要的語言族群。南島語系(英語:Austronesian languages)是主要由南島民族所使用的語言,是世界現今唯一主要分布在島嶼上的一個語系,包括約1300種語言。其分布主要位於南太平洋群島,以及臺灣、夏威夷群島、越南南部、菲律賓、馬來群島,東達南太平洋東部的復活節島,西到東非洲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島,南抵紐西蘭。臺灣是南島語系分化及擴散的源頭,也是目前南島語系最北部的地區。在台灣,南島語系中分佈著許多不同的方言和族群語言,這些語言是研究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和歷史的重要資料來源。「出台灣說」認為台灣原住民的先祖來自亞洲大陸南部與中南半島,隨後由台灣島向東南亞島嶼擴散,形成南島語系族群。

原住民的服飾與舞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