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病理學的研究方法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緒論- 病理學的內容和任務 - 病理學在醫學中的地位 - 病理學的研究方法 - 病理學的發展
病理學分為人體病理學(human pathology)和實驗病理學(experimental pathology)兩部分。前者通過屍體解剖(autopsy)、活體組織檢查,或稱外科病理學(surgical pathology)和細胞學(cytology)檢查所獲得的材料對疾病作出最後診斷;後者則以疾病的動物模型或在體外培養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為材料進行醫學研究。

人體病理學的診斷和研究方法[編輯]

屍體剖檢[編輯]

簡稱屍檢,即對死者的遺體進行病理解剖和後續的病理學檢查,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屍檢的作用在於:

  • 確定診斷,查明死因,協助臨床總結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以不斷提高診治水平;
  • 發現和確診某些新的疾病、傳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等,為衛生防疫部門採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據;
  • 積累各種疾病的人體病理材料,作為深入研究和防治這些疾病的基礎。同時,也為病理學教學收集各種疾病的病理標本。

活體組織檢查[編輯]

簡稱活檢,即用局部切取、鉗取、粗針穿刺和損刮等手術方法,從活體內獲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診斷。
其意義在於:

  • 由於組織新鮮,固定後能較好保存病變的原貌,有利於及時、準確地對疾病作出病理學診斷,可作為指導治療和判斷預後的依據;
  • 必要時還可在手術進行中做冷凍切片快速診斷,協助臨床醫生選擇最佳的手術治療方案;
  • 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定期活檢可動態了解病變的發展和判斷療效;
  • 還可採用如免疫組織化學、電鏡觀察、基因檢測和組織培養等研究方法對疾病進行更深入的認識和診斷。

目前,活體組織檢查已不局限於組織形態的變化,而更多基於對病變組織和整個機體的分子變化的認識。

細胞學檢查[編輯]

通過採集病變處的細胞,塗片染色後進行診斷。細胞的來源可以是運用各種採集器在口腔、食管、鼻咽部以及女性生殖道等病變部位直接採集脫落的細胞;也可以是自然分泌物(如痰、乳腺溢液、前列腺液)、體液(如胸腹腔積液、心包積液和腦脊液)及排泄物(如尿)中的細胞;還可以是通過內鏡或用細針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 FNA)病變部位(如前列腺、肝、腎、胰、乳腺、甲狀腺、淋巴結等)採集的細胞。細胞學檢查除用於疾病診斷,還可用於體檢普查。此法設備簡單,操作簡便,患者痛苦少而易於接受,但其診斷的可靠性不能等同於活體組織檢查。此外,細胞學檢查還可用於對激素水平的測定(如陰道脫落細胞塗片)及為細胞培養和分子診斷學提供標本。

實驗病理學研究方法[編輯]

動物實驗[編輯]

運用動物實驗的方法,可在適宜動物身上複製出某些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animal model)。通過疾病複製過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學、發病學、病理變化及疾病的轉歸。其優點在於可根據需要,對之進行任何方式的觀察研究,或與人體疾病進行對照研究。此外,還可進行一些不能在人體上做的研究,如致癌劑的致癌作用和癌變過程的研究及某些生物因子的致病作用等。這種方法可彌補人體病理學研究所受到的制約,但應注意的是動物和人體之間畢竟存在一定的物種上的差異,不能把動物實驗結果不加分析地直接套用於人體,僅可作為研究人體疾病的參考。

組織和細胞培養[編輯]

將某種組織或單細胞用適宜的培養基在體外培養,可研究在各種因子作用下細胞、組織病變的發生和發展及外來因素的影響。例如在病毒感染和其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細胞如何發生惡性轉化;在惡性轉化的基礎上發生哪些分子生物學和細胞遺傳學改變;在不同因素作用下能否阻斷惡性轉化的發生或使其逆轉;免疫因子、射線和抗癌藥物等對癌細胞生長的影響等,都是對腫瘤研究十分重要的課題。近年來通過體外培養建立了不少人體和動物腫瘤的細胞系,對研究腫瘤細胞的分子生物學特性起到了重要作用。這種研究方法的優點是周期短、見效快、節省開支,體外實驗條件容易控制,可以避免體內複雜因素的干擾。缺點是孤立的體外環境與複雜的體內整體環境有很大的不同,故不能將體外研究結果與體內過程簡單地等同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