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學/凝血與抗凝血平衡紊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一種以獲得性全身性血管內微血栓形成及止、凝血功能障礙為特徵的臨床症候群,因促凝物質的暴露(或產生)增多引起凝血系統廣泛激活,天然抗凝因子及內源性纖溶不足,導致廣泛的微血管內血栓形成;可同時或相繼發生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有時伴有纖溶亢進),導致多部位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礙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

病因及誘因[編輯]

病因[編輯]

引起DIC的原發病或病理過程稱為DIC的病因。DIC的發生發展與原發病的嚴重程度有關,更關鍵的是與促凝物質進入血液的數量、速度和途徑有關。感染性疾病是DIC最重要、最常見的病因,惡性腫瘤列其次,病理產科列第三,手術和創傷位居第四。DIC的常見病因如下表:

DIC的常見病因
病因 主要原發病或病理過程
感染性疾病 細菌、病毒、螺旋體、真菌、某些寄生蟲等
惡性腫瘤 主要見於造血系統惡性腫瘤,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ML-M3);呼吸、消化、生殖及泌尿系統惡性腫瘤
婦產科疾病 妊娠高血壓症候群、胎盤早剝、羊水栓塞、宮內死胎滯留、感染性流產、刮宮術、剖宮產術、葡萄胎、絨癌、卵巢癌、子宮癌、子宮內膜異位症等
手術及創傷 富含TF器官的外科大手術、大面積燒傷、嚴重凍傷、嚴重軟組織創傷、擠壓症候群等
其他 某些毒蛇或有毒動物咬傷,某些昆蟲叮咬,輸血反應,移植排斥反應等

誘因[編輯]

發生機制[編輯]

分型[編輯]

機體的功能與代謝變化[編輯]

診斷與防治原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