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性病學/皮膚性病的治療
內用藥物療法
[編輯]抗組胺藥物(antihistaminic)
[編輯]此類藥物能與組胺競爭性爭奪效應細胞上的組胺受體而發揮抗組胺作用,由於作用的受體不同,抗組胺藥分為H₁受體阻斷藥和H₂受體阻斷藥兩大類。
H₁受體阻斷藥
[編輯]該類藥物與組胺均有相同的乙基胺結構,因而可與組胺爭奪效應細胞上的H₁受體,使組胺不能與後者相結合,從而拮抗組胺引起的毛細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縮、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和血壓下降等作用。此外,此類藥物還有鎮靜、止癢作用。常用於超敏反應性皮膚病,如蕁麻疹、濕疹、接觸性皮炎、藥疹和瘙癢性皮膚病等。常見的副作用有嗜睡、頭暈、口乾等。高空作業人員、駕駛員及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H₂受體阻斷藥
[編輯]此類藥物與H₂受體有較強的親和力,使組胺不能與該受體結合,從而對抗了組胺的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和胃液分泌增加等作用。H₂受體阻斷藥與H1受體阻斷藥合用治療人工蕁麻疹、慢性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效果較好。但長期、大量應用H₂受體阻斷藥可引起陽萎、精子減少(如西咪替丁)、血壓輕度升高、ALT上升、白細胞減少等,停藥後可恢復。
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
[編輯]- 藥理作用:糖皮質激素藥理作用複雜,主要有抗炎、抗過敏、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等藥理作用。
- 適應證:重型藥疹、過敏性休克、重型多形紅斑、急性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伴喉頭水腫、嚴重泛發性濕疹、麻風反應、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症、急性放射性皮炎、天疱瘡、大疱性類天疱瘡、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疱疹樣膿疱病及淋巴瘤等。
- 副作用:長期大量應用糖皮質激素可並發或加重感染(病毒、細菌、結核、真菌等),誘發糖尿病、消化性潰瘍、骨質疏鬆、高血壓、白內障、精神障礙、月經不調、電解質紊亂及出現滿月臉、痤瘡、多毛和萎縮紋等。
- 禁忌證:消化性潰瘍、糖尿病、活動性結核、骨質疏鬆、嚴重高血壓病和心腎功能不全等。根據藥物作用時間的長短,將常用的糖皮質激素分為短效、中效、長效3類。
- 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時,應選用足夠的劑量控制病情,然後酌情減量或停藥。短期應用者快速減量或停藥,長期應用者應緩慢減量,而後給予適當的維持量治療。
抗生素(antibiotic)
[編輯]抗生素的種類很多,選用抗生素的原則主要根據所感染的病原體及其藥物的敏感性而定。使用抗生素時,應正確掌握用量和療程,密切觀察療效、副作用及其毒性作用。青黴素、鏈黴素等須做皮試的抗生素,應按常規進行皮試。最常用的抗生素藥物有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大環內酯類及其他抗生素類。
抗真菌藥物
[編輯]灰黃黴素(griseofulvin)
[編輯]是一種窄譜抗真菌藥物,對皮膚癬菌有抑制作用,對深部真菌無效。口服吸收後,在皮膚角質層、毛髮和指(趾)甲等處保持較高濃度並與新生角蛋白結合,發揮其抑菌作用。灰黃黴素與鳥嘌呤結構相似,能競爭性抑制鳥嘌呤進入DNA分子中,干擾真菌DNA的合成而抑制真菌的生長。主要用於治療頭癬和泛發性體癬,對花斑糠疹及深部真菌病無效,成人口服0.6~0.8g/d,小兒為15~20mg/(kg·d),分2~4次口服,微粒灰黃黴素用量酌減。副作用可有胃腸道反應、頭暈、光敏感、藥疹、粒細胞減少及肝損害等。
制黴菌素(nystatin)
[編輯]口服治療消化道念珠菌病,成人200萬U/d,兒童5萬~10萬U/(kg·d)。分3~4次服用,副作用有輕微胃腸道反應。
兩性黴素B(amphotericin B)
[編輯]是廣譜抗真菌藥,對多種深部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新型隱球菌、皮炎芽生菌、著色真菌、組織胞質菌等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但對皮膚癬菌幾乎無效。該藥副作用大,可有寒戰、發熱、胃腸道反應、眩暈、腎臟損害和低血鉀等,最大劑量為0.1~1mg/(kg·d),應用時宜從小劑量開始,如無反應可逐漸加量。由於刺激性大,使用時應配成低濃度(<0.1mg/ml),緩慢靜滴。6~8h滴完。
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
[編輯]該藥能選擇性進入真菌細胞內,在胞核嘧啶脫氨酶的作用下轉化為氟尿嘧啶(5-FU),干擾真菌DNA合成而發揮抗真菌作用。常用劑量為50~150mg/(kg·d),分3次口服,主要用於治療念珠菌病、隱球菌病、著色真菌病和麴黴菌病等,副作用有噁心、食慾減退、粒細胞及血小板減少和腎損害。腎功能不良者慎用。孕婦忌用。單獨使用易產生耐藥性,與兩性黴素B聯用可發揮協同作用。
唑類(azole)
[編輯]是合成的廣譜抗真菌藥物,對酵母菌、絲狀真菌、雙相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克霉唑、益康唑等主要外用治療各種淺部真菌感染。內服藥主要有:
酮康唑(ketoconazole)
[編輯]是一種廣譜抗真菌藥物,用於淺部和深部真菌病,成人口服200~400mg/d。副作用可有噁心、眩暈及肝功能異常。2%霜劑外用治療皮膚癬菌病和念珠菌病。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編輯]為合成的三唑類廣譜抗真菌藥物,可治療淺部和深部真菌病,副作用輕微,少數可有肝功能異常、胃腸道反應、頭暈、頭痛,偶有過敏性反應等,停藥後可恢復正常。
氟康唑(fluconazole)
[編輯]為新合成的三唑類廣譜抗真菌藥物,作用同伊曲康唑,但主要用於治療深部真菌病,副作用輕微,少數有胃腸道反應、皮疹、肝功能異常、低鉀及白細胞減少等。
特比萘芬(terbinafine)
[編輯]為丙烯胺類廣譜抗真菌藥物,對皮膚癬菌殺傷力強,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癬病,口服250mg/d,副作用輕微,少數可有胃腸道反應及皮疹,1%霜劑外用治療淺部真菌和皮膚念珠菌病。
抗病毒藥物
[編輯]阿昔洛韋(無環鳥苷,acyclovir,ACV)
[編輯]是一種高效、廣譜的抗病毒藥,能選擇性地抑制DNA病毒聚合酶,干擾病毒DNA的合成,而對正常細胞幾乎無影響,主要用於單純疱疹、帶狀疱疹,也可用於人類乳頭瘤病毒和EB病毒感染,成人口服每次200mg,5/d,靜脈點滴5mg/(kg·次),每8小時1次,不良反應有注射處靜脈炎和暫時性血清肌酐升高。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利巴韋林(三氮唑核苷,ribavirin,RBV)
[編輯]又稱病毒唑,是一種廣譜抗病毒藥,對多種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呼吸道的病毒性感染如: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口服劑量0.1~0.2g,3/d,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10~15mg/(kg·d),分2次用,不良反應可有口渴、粒細胞減少等,孕婦忌用。
干擾素(interferon,IFN)
[編輯] 是病毒或其他誘導劑進入宿主細胞內並誘導細胞產生的一種糖蛋白,具有抗病毒作用,對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還有抗腫瘤及免疫調節作用,用於病毒性皮膚病及腫瘤等疾病的治療。
干擾素具有種屬特異性,目前用於臨床的人干擾素有3種:α干擾素由白細胞產生;β干擾素由成纖維細胞產生;γ干擾素是淋巴細胞對抗原反應後產生的淋巴因子。用法:成人106 U~107 U,肌內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用局部病灶注射或外搽。不良反應有發熱和腎損害。
維生素類
[編輯]維A(甲)酸類藥物
[編輯]是一組與天然維生素A結構類似的藥物,是近年來皮膚病治療中的一大進展,第一代維A酸屬非芳香維A酸,如全反維A酸(all-transretinoic acid)、異維A酸(13-順維A酸,13-cis-retinoic acid)等,口服主要用於治療囊腫性痤瘡及酒渣鼻等。第二代維A酸為單芳香維A酸,如阿維A酯(依曲替酯,etretinate),其半衰期為80~100d,完全排除要1~2年。口服主要用於治療銀屑病、魚鱗病、毛髮紅糠疹、掌跖角化病等。婦女服藥期及停藥後,前者1個月內應避孕,後者2年內要避孕。副作用主要有畸胎、脫髮、唇炎、面部皮炎、黏膜乾燥、鼻炎等。第三代維A酸為多芳香維A酸,如芳香維A酸乙酯,尚未在臨床廣泛應用。
維生素E(vitamin E)
[編輯]有抗氧化作用,可使維生素A不被氧化破壞,還可抑制生物膜中脂質氧化過程而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大劑量可抑制膠原酶的活性,用於大疱性表皮鬆解症的治療。能改善結締組織的代謝,可作為皮肌炎、紅斑狼瘡及硬皮病的輔助治療藥物;可減輕毛細血管的脆性,減少滲出,改善微循環而用於凍瘡、多形紅斑、紫癜、血管炎及雷諾現象。常採用大劑量治療,100~200mg,3/d,口服。副作用可有輕度噁心、頭痛、眩暈、疲乏及口腔炎,大量長期應用可致血脂升高、月經失調。
免疫抑制藥
[編輯]此類藥物對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非特異性抑制作用,它們既可抑制免疫反應,又多是細胞毒性藥物。常用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大疱性疾病等的治療,可單獨應用或與糖皮質激素合用,此類藥物毒副作用大,有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及肝損害,可誘發感染和腫瘤,並可引起不育和畸胎。故應慎重選擇病例,定期檢查血象及肝、腎功能等。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
[編輯]化學結構與葉酸相似,為葉酸拮抗劑,能與二氫葉酸還原酶結合,抑制二氫葉酸轉化為四氫葉酸,干擾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使DNA合成受到影響,從而抑制淋巴細胞和上皮細胞的增生。用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蕈樣肉芽腫、頑固且其他治療無效的銀屑病及毛髮紅糠疹等,還用於治療天疱瘡、系統性紅斑狼瘡,用法為每12小時口服2.5mg,1周只連服3次;7~10d後重複此法,至皮損改善,適當調整劑量,肌內注射7.5~25mg,7~10d1次。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肝腎功能損害、脫髮、皮炎及色素沉著。年老體弱、孕婦及哺乳婦女、有感染病灶、粒細胞降低及腎功能不全者忌用。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P)
[編輯]是一種抗代謝藥物,在體內代謝後形成6-巰基嘌呤而發揮作用,對T、B淋巴細胞均有抑制作用,但對T細胞作用較大。可用於大疱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與糖皮質激素聯合應用可減少糖皮質激素的用量及其不良反應。副作用有骨髓抑制、中毒性肝炎、胰腺炎、脫髮、黏膜潰瘍及胃腸不適。
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cytoxan,CTX)
[編輯]是一種烷化劑,抑制DNA的合成,對過速的細胞生長、成熟和分化有抑制作用,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對B淋巴細胞的抑制作用更強,兼有抗炎作用。用於天疱瘡、紅斑狼瘡、壞死性血管炎、壞疽性膿皮病等。口服劑量,成人100~150mg/d,靜脈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用藥後4~6周才發生臨床療效。不良反應以脫髮較多見,出血性膀胱炎為其特有的毒性反應。此外,尚有骨髓抑制和肝損傷等。
環孢素(cyclosporin)
[編輯]為一種新的高效免疫抑制藥,選擇性作用於增殖期T淋巴細胞,皮膚科用於嚴重難治的銀屑病、天疱瘡、結節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長期應用有牙齦增生、多毛、震顫、厭食、噁心、嘔吐、聽力障礙、頭疼、高血壓及一過性肝酶異常,嚴重的毒性反應為腎毒性。
免疫調節藥
[編輯]能增強機體的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反應,或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常用的有左旋咪唑、卡介苗、干擾素等。
其他藥物
[編輯]鈣劑
[編輯]鈣離子有增強血管內皮細胞間質的功能,從而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有消炎、消腫作用。對中樞神經有輕度抑制作用,能減輕瘙癢。可用於蕁麻疹、濕疹、接觸性皮炎及藥疹等。
硫代硫酸鈉(sodium thiosulfate)
[編輯]硫代硫酸鈉中的硫有還原作用,有輕度解毒功效和抗過敏作用。適用於多形性紅斑、慢性蕁麻疹及某些金屬中毒等。常用10%硫代硫酸鈉液10ml,緩慢靜脈注射。注射過快,可引起血壓下降。
普魯卡因(procaine)
[編輯]可阻斷神經傳導的惡性刺激,恢復機體的防禦和調節功能。適用於銀屑病、濕疹及神經性皮炎等。局部封閉,可用0.25%~0.5%普魯卡因10~20ml,在病灶處做皮下浸潤注射,每周1~2次,6~10次為1個療程。靜脈滴注,用0.25%普魯卡因100~200ml,加5%葡萄糖液50ml,緩慢靜脈滴注,也可加入維生素C 1~3g同時滴入,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前應先做皮膚試驗,對磺胺過敏者慎用,有嚴重肝、腎疾患者禁用。
甲硝唑(metronidazole)
[編輯]為抗滴蟲藥,現用於治療阿米巴病、毛囊蠕形蟎和厭氧菌感染,如痤瘡、酒渣鼻、毛囊蟲皮炎等。每次200mg,2/d,口服,10~15d為1個療程。副作用有噁心、口乾,偶有粒細胞減少。也可配製成1%霜劑或軟膏外用。
氯喹(chloroquine)
[編輯]能降低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性,並有免疫抑制作用,也有一定的抗組胺、5-羥色胺和前列腺素的作用。用於治療紅斑狼瘡、多形性日光疹、扁平苔蘚、卟啉症等。口服,0.25~0.5g/d。不良反應主要有胃腸道反應、粒細胞減少和眼損害。用藥期間應定期複查血象和眼底。
氨苯碸(dapsone,DDS)
[編輯]為抗麻風藥,近來用於治療疱疹樣皮炎、類天疱瘡、血管炎等,能抑制白細胞的趨化因子及抑制溶酶體酶的釋放而具有抗炎作用。口服,50~150mg/d。不良反應有白細胞減少、溶血性貧血、胃腸道反應及肝、腎損害。大量服用可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血症而出現發紺。用藥期間應檢查血象及肝功能,長期應用需補充維生素B12及鐵劑。
沙利度胺(反應停,thalidomide)
[編輯]原為鎮靜藥,用於治療麻風反應、多形性日光疹、結節性痒疹、盤狀紅斑狼瘡、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Behcet症候群、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瘡等。成人用量100~300mg/d。不良反應有皮疹、瘙癢、多發性周圍神經炎及嗜睡、怠倦、頭暈、頭痛等神經系統症狀和噁心、嘔吐、便秘等胃腸道反應。有致畸作用,孕婦忌用,育齡婦女在用藥期間避孕。
硫酸鋅(zinc sulfate)
[編輯]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參與多種酶及蛋白質、脂肪和糖代謝,維持上皮細胞和各處屏障的正常功能。常用於治療腸病性肢端皮炎和痤瘡等。
外用藥物療法
[編輯]外用藥物療法在皮膚病的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必須掌握常用外用藥物的性能和熟悉各種劑型的作用,並根據病情正確選用。
外用藥物的性能
[編輯]在外用藥物治療中起主要藥理作用的藥物按其不同的性能可分為以下幾種。
- 清潔劑:用於清除皮損的漿液、膿液、鱗屑、痂皮或殘留藥物等。常用的有2%~4%硼酸溶液、生理鹽水、植物油和液狀石蠟等。
- 保護劑:有保護皮膚、減少摩擦和防止外來刺激的作用。常用的有植物油、氧化鋅和滑石粉等。
- 止癢藥(antipruritics):止癢藥主要對感覺神經末梢起麻醉作用,或對皮膚表面起清涼作用而減輕癢感。常用的有5%苯佐卡因、1%鹽酸達克羅寧、0.5%~1%薄荷腦、2%樟腦及1%苯酚等。
- 抗菌藥(antiseptics):對細菌有抑制或殺滅作用,常用的有3%硼酸溶液、0.1%依沙吖啶(雷夫奴爾)、1%~2%甲紫、1∶5 000高錳酸鉀、0.5%~1%新黴素、5%~10%過氧苯甲醯等。
- 抗真菌藥(antimycotics):具有殺滅、抑制真菌的作用。常用的有5%~10%水楊酸、10%~30%冰醋酸、6%~12%硫碘、2%~3%克霉唑、1%益康唑和2.5%硫化硒等。
- 殺蟲藥(scabicides and pediculicides):具有殺滅疥蟎、虱、蠕形蟎等寄生蟲的作用。常用的有5%~10%硫磺、2%甲硝唑、25%苯甲酸苄酯、5%百部酊及丙體六六六等。
- 角質促成劑(keratoplastics):對皮膚有輕度興奮和刺激作用,促進局部小血管收縮、減輕炎症滲出和浸潤,使表皮恢復正常角化。常用的有2%~5%焦油類藥物、1%~3%水楊酸、0.1%~0.5%地蒽芬等。
- 角質剝脫藥(keratolytics):能使過度角化的角質層細胞松解脫落。常用的有5%~10%水楊酸、10%間苯二酚(雷瑣辛)、10%硫磺、20%~40%尿素、10%~30%冰醋酸和0.1%~0.2%維A酸等。
- 腐蝕藥(caustics):有腐蝕作用,用於去除肉芽組織及贅生物。常用的有30%~50%三氯醋酸、純苯酚、硝酸銀棒等。
- 收劍藥(astringents):對蛋白質有凝固和沉澱作用,能使滲液減少,促進炎症消退,抑制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常用的有0.2%~0.5%醋酸鉛、3%~5%醋酸鋁、2%明礬、5%甲醛等。
- 抗炎藥(anti-inflammatory agents):糖皮質激素外用能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滲出和細胞浸潤而具有抗超敏反應性炎症和止癢作用。常用的有1%氫化可的松、0.03%地塞米松、0.1%曲安西龍(去炎松)、0.05%氟輕鬆、0.1%哈西奈德(氯氟舒松)等。長期外用糖皮質激素藥物可引起局部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尤其含氟的糖皮質激素藥物,不宜於面部長期外用。糖皮質激素藥物還可以通過皮膚吸收而引起全身不良反應的發生,並可誘發或加重感染。
- 遮光劑(sunscreen agents):通過吸收部分紫外線或阻止光線穿透而起到遮光作用。如5%~10%對氨苯甲酸、5%二氧化鈦、1%氧化鋅及5%奎寧等。
- 脫色劑(depigment agents):可使色素斑減退,如3%氫醌和20%壬二酸等。
外用藥物的劑型
[編輯]外用藥物可配製成各種不同的劑型,以更好地發揮主要的作用。常用劑型有以下幾種。
- 溶液(solutions):是藥物的水溶液,主要用於濕敷。開放性冷濕敷有散熱、消炎、止癢、清潔作用。常用的有3%硼酸溶液、0.2%~0.5%醋酸鉛液、1∶5 000高錳酸鉀溶液等。
- 粉劑(powders):為乾燥粉末狀藥物,有乾燥、保護、散熱和減少摩擦的作用,適用於急性皮炎和濕疹等無糜爛滲液時。常用的有滑石粉、爐甘石粉、氧化鋅粉和澱粉等。
- 水粉劑(lotions):又稱洗劑、振盪劑,為不溶於水的粉劑(30%~50%)與水混合而成,其作用及適應證與粉劑相似。常用的有爐甘石洗劑、硫磺洗劑等。使用時應充分搖勻。有毛髮部位不宜使用。
- 油劑(oils):一般用植物油溶解藥物或混入固體藥物,有清潔、保護和潤滑作用。適用於亞急性皮炎和濕疹,常用的有40%鋅氧油等。
- 乳劑(emulsion:為油和水經乳化而成,分為水包油型乳劑(霜)和油包水型乳劑(脂)。有保護、潤滑皮膚的作用,適用於亞急性和慢性皮炎。常用的有糖皮質激素乳劑。
- 軟膏(ointment):由藥物與油脂基質混合而成,其中藥物成分占25%以下,常用基質有凡士林、動物脂肪、植物油、蜂蠟等。有保護、潤滑和軟化痂皮的作用,滲透性強。適用於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等。
- 糊膏(pastes):為含有25%~50%粉末成分的膏劑,有保護創面、吸收水分和收斂等作用,適用於有輕度滲出的亞急性皮炎和濕疹。常用的有氧化鋅糊膏。有毛髮處不宜使用。
- 硬膏(plasters):藥物溶於或混合於黏著性基質中並塗布於布料、紙或高分子膜等材料上而形成的劑型。常用的有氧化鋅橡皮硬膏、藥物硬膏、中藥硬膏等,可用於慢性肥厚性局限性皮損。糜爛滲出性損害禁用。
- 酊劑和醑劑(tinctures and spiritus):不揮發性藥物的乙醇溶液或浸出液稱為酊劑,揮發性藥物的乙醇溶液稱為醑劑。適用於慢性皮炎、瘙癢性皮膚病和皮膚癬菌病等。常用的有碘酊、樟腦醑、百部酊等。皮膚破損處及腔口周圍忌用。
- 皮膚滲透促進劑:如40%~60%二甲基亞碸、1%~5%月桂氮酮,其穿透力強,可溶解多種水溶性和脂溶性藥物,能使藥物較快、較深地進入皮膚。
- 塗膜劑(plastics):為高分子化合物成膜材料溶於有機溶劑或水中,再加入作用藥物而成,塗於皮膚可形成薄膜,使藥物與皮膚密切接觸,充分透入,適用於慢性無滲出的皮損及某些職業性皮膚病的預防。
- 氣霧劑(aerosol):是在特製的容器中注入藥液和壓縮氣體(或液化氣體),當掀動閥門時,藥液藉助容器內壓力呈霧狀噴出。此種藥液噴射均勻,可代替塗布。一般使用含有抗生素或糖皮質激素的溶液作氣霧劑,治療感染性和過敏性皮膚病。
外用藥物治療原則和注意事項
[編輯]劑型選擇
[編輯]根據臨床症狀及皮損特點選擇劑型。如對急性炎症僅有紅斑、丘疹、水疱而無糜爛滲出時,可選用洗劑或粉劑,有糜爛滲出時用冷濕敷;亞急性炎症性皮損,選用油劑、糊劑、乳劑;慢性炎症性皮損,選用軟膏、硬膏、塗膜劑等;單純瘙癢而無皮損者,可用酊劑、醑劑或乳劑。
藥物選擇
[編輯]根據病因、病理變化和自覺症狀等選擇藥物,如真菌性皮膚病選擇抗真菌劑,化膿性皮膚病用抗菌藥;瘙癢性皮膚病用止癢藥;角化不全性皮膚病選用角質促成劑。
注意事項
[編輯]- 外用藥的用法應向患者交待清楚,如用藥次數、用量、方法及用藥的部位,如有不良反應及時停藥就診。
- 外用藥的濃度要適當,特別是有刺激性的藥物,應先從低濃度開始,然後根據病情及患者耐受情況,逐漸增加濃度。
- 要考慮患者的性別、年齡和部位,如刺激性強的藥物不宜用於嬰幼兒、婦女、面部、口腔周圍和黏膜。
- 注意用藥方法,如滲出性皮損可做濕敷;表淺皮損可單純塗搽;對肥厚性皮損應加封包;皮損廣泛者,應分批治療或選用濃度低的藥物,以避免刺激和吸收中毒。
- 用藥過程中隨時觀察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如有刺激、過敏或中毒現象,應立即停藥並做適當處理。
物理療法
[編輯]電療法
[編輯]- 電解法(electrolysis):是利用直流電在人體局部組織內引起化學變化,即在電解針尖端(陰極)附近組織中產生氫氧化鈉而破壞病變組織的一種療法。治療時常規皮膚消毒。本法一般疼痛較輕,對敏感者可給予局麻。適用於較小贅生物、毛細血管擴張及多毛症等。
- 電灼法和電乾燥法(electrofulguration and electrodesissation):是用電壓較高、電流強度較小的高頻電破壞病變組織的療法,電灼法治療時電極不接觸皮膚,針狀治療電極距皮損2~3mm時放電,發出電火花,燒灼的組織比較表淺;若電極接觸或插入損害內放電,燒灼較深,即為電乾燥法,治療時均應在局麻下進行。適用於尋常疣、化膿性肉芽腫、光線性角化病等皮膚病的治療。
- 電凝固法(electrocoagulation):為一種電壓比電乾燥法低,而電流強度較大的高頻電療。治療時較大的電流通過組織產生大量的熱能,使組織產生凝固性壞死。適用於稍大的皮膚腫瘤,應在局麻後進行治療。使用心臟起搏器者忌用電灼及凝固術。
- 電烙法(electrocautery):是利用電能產生的熱量直接破壞或去除病變組織的一種電療法。適用於各種疣、化膿性肉芽腫、較小的良性皮膚腫瘤及皮角等。術後應保持局部乾燥、清潔,防止感染。
光療法
[編輯]- 紅外線(infrared rays):為波長範圍在760~1 500nm的熱輻射線,它能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有改善組織營養、促進肉芽組織增生和消炎的作用。適用於治療毛囊炎、癤腫、慢性皮膚潰瘍等。
- 紫外線(ultraviolet rays):常用的紫外線療法的波長為200~400nm,有消炎、殺菌、鎮痛、促進血液循環、上皮新生和色素形成等作用。用於治療玫瑰糠疹、銀屑病、癤腫、慢性潰瘍、斑禿等。
- 雷射(laser):其光譜在紅外線與可見光之間。目前皮膚科應用的雷射治療機有大功率(數瓦至數百瓦)雷射機和小功率(毫瓦級)雷射機。前者常用的有二氧化碳雷射器(波長10.6μm,功率3~300W)、摻釹釔鋁石榴石(Nd-YAG)雷射器(波長10.6μm,功率1~100W)。其治療作用主要是熱效應。在數秒鐘內可使被照射組織的溫度升高達數百度,再加上雷射的壓力效應,使組織凝固性壞死、炭化、氣化。適用於血管瘤、疣及皮膚癌的治療。後者常用的有氦-氖(He-Ni)雷射器(功率3~25mW),具有興奮和刺激作用,可改變局部血液循環和代謝,提高酶的功能,促進組織再生,適用於慢性潰瘍和斑禿等。在進行雷射治療時,要戴防護眼鏡,以防受到傷害。
- 光化學療法(photochemotherapy):是一種內服或外塗光敏藥物結合長波紫外線照射治療疾病的方法。皮膚科常用的光敏劑是甲氧沙林(8-methoxypsoralen,8-MOP),口服或外用後照射長波紫外線(UVA),又稱補骨脂素-黑光療法(PUVA),用於治療銀屑病、白癜風等。其機制可能是補骨脂素在長波紫外線的作用下,干擾表皮細胞核DNA複製,從而抑制細胞分裂;還可刺激黑色素細胞,使之功能增強而合成大量黑色素。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皮疹、瘙癢、白內障、皮膚老化,甚至誘發皮膚癌。有嚴重器質性疾病、對紫外線敏感、白內障、黑素瘤患者禁用。孕婦及兒童不宜使用本法。
藥浴
[編輯]用不同溫度和含有不同藥物的水做全身或局部浸浴,以治療某些皮膚病的方法。適合於銀屑病、瘙癢症、異位性皮炎、播散性神經性皮炎、剝脫性皮炎及膿皮病等。常用的有溫泉浴(含有硫磺及其他物質),各種藥物浸液,如碳酸氫鈉浴、澱粉浴、高錳酸鉀浴和中藥浴等。
冷凍療法
[編輯]冷凍療法是利用致冷劑產生深低濕作用於病變組織使之變性、壞死,以達治療目的的方法。常用的製冷劑為液氮(-196℃),可根據皮損情況採用接觸法、噴射法或棉簽法進行冷凍治療,冷凍後局部腫脹,發生水疱或大疱,數日後乾燥、結痂,1~2周脫痂,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斑。適用於各種皮膚腫瘤、疣、結節性痒疹、瘢痕疙瘩等疾病的治療。
放射療法
[編輯]X線
[編輯]對增生或未成熟的細胞有抑制和破壞作用,能抑制皮脂腺分泌,脫毛及閉塞血管,並有一定的鎮痛、止癢作用。適用於皮膚癌、血管瘤、神經性皮炎和慢性濕疹等。常用於皮膚病治療的淺部X線治療機有4種。
- 超軟X線治療機(境界線治療機):電壓8~20kV,作用表淺,僅達表皮和真皮上部。
- 軟X線治療機:電壓29~50kV,適用於較大皮損的治療。
- 低電壓近距離X線治療機(接觸治療機):電壓30~60kV。適用於較小的血管瘤、皮膚癌等。
- 淺層X線治療機:電壓60~140kV,用於治療較深的皮損。
放射性同位素
[編輯] 用於治療皮膚病的同位素有32磷(32P)和90鍶(90Sr)兩種,均為β射線,作用與X線相同,但對深部不產生損傷,因而用於治療淺在性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毛細血管瘤等。32P的半衰期為14.3d,90Sr的半衰期為20年,不需經常更換敷貼器。
放射治療應慎重選擇適應證,凡有感染性皮膚病、皮膚萎縮、粒細胞減少、孕婦及以往有超量放射治療史者均禁用。
皮膚外科治療
[編輯]可用於皮膚腫瘤切除、皮膚創傷清理、活體組織取材、改善或恢復皮膚異常功能及美容整形。
常用的皮膚外科手術方法如下:
- 切割術;
- 皮膚移植術;
- 毛髮移植術;
- 腋臭手術;
- 磨削術;
- 體表外科手術;
- Mohs外科切除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