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發音/美國音2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 英语‎ | 发音

< 美國音目錄

[p] [t] [k] [b] [d] [g] [m] [n] [ŋ] [f] [s] [j][編輯]

和漢語p、t、k、b、d、g、m、n、ng、f、s、y基本一樣。

[sp] [st] [sk][編輯]

發音比較接近[sb]、[sd]、[sg]。

塞音不爆破[編輯]

塞音指的是英語裡[p]、[b]、[t]、[d]、[k]、[g]六個音。在以下其中一個條件滿足時

  • 塞音後面直接是另一個輔音(可以是另外一個單詞的開頭音),/j/除外
  • 塞音後面是停頓(如:句末位置)

塞音趨於不爆破。
所謂「爆破」,指的是發音時的一個階段。通常塞音有三個階段,即:

  • 成阻:把舌頭放在正確的位置,在口腔里造成阻礙
  • 持阻:把舌頭保持在位置上,讓阻礙繼續存在
  • 爆破:突然移除阻礙,讓口腔內部的壓力一下子迸發出來

不爆破,就是把成阻,持阻過程作完,但不進行爆破,最終讓聽者覺得把整個詞給「咽了下去」。不爆破由[ ̚]符號表示。如[t ̚]即不爆破的[t]。
在六個塞音中,[t]尤為體現此趨勢,只要條件滿足了,一般只有在很慢的對話或強調時才進行爆破。[k]居中。其他六個音[p] [b] [d] [g]在說話較慢的時候爆破,但在一般勻速對話時也經常不爆破。
這樣一來,bat與bad、back與bag、tap與tab之間的唯一區別,就在母音長短上了。(參見長短母音部分

[t]不爆破繼而變[ʔ][編輯]

有時[t]在不爆破的情況下甚至完全轉化為喉塞音[ʔ]。所謂喉塞音,就是把氣憋住,然後再發出來,是一種從喉嚨發出的塞音,故名喉塞音。如漢語中說「啊!」的時候,音節一開頭就有一種從喉嚨發出的「開啟音」,好像憋住的氣一下子迸發出來。這就是喉塞音。
[nt]結尾一般上都會轉為[nʔ],如can't [kænʔ]

[tj] [dj]變[tʃ] [dʒ][編輯]

在以下條件都滿足時:

  • [t] [d]不能在詞尾(下一字為you、your除外)
  • 後面是[j]

[t] [d]變[tʃ] [dʒ],同時[j]消失。
舉幾個實際的例子:

單詞 英國音 美國音
costume ['kɔstjuːm] ['kɑstʃuːm]
schedule [skedjuːl] [skedʒuːl]
meet you [miːt juː] [mitʃu]
send you [send juː] [seːndʒu]

[t] [d]變[ɾ][編輯]

在以下條件都滿足時:

  • [t] [d]不能在字首(to除外)
  • 後一個音節不帶重音
  • 前面是母音或兒化音,後面是母音([ən]除外)

[t] [d]變為閃音[ɾ]。所謂閃音,是一種以舌尖發出的,極快速的反彈音。聽過西班牙人或俄羅斯人彈舌頭的朋友可能可以體會:[ɾ]就是連續反彈中的其中一個反彈動作。(注意:只需要彈一下)
舉幾個實際的例子:

單詞 英國音 美國音
party ['pɑːtɪ] ['pɑrɾi]
rater ['reitə] ['reiɾər]
paddle ['pædəl] ['pæ(ː)ɾəl]
raider ['reidə] ['rei(ː)ɾər]
made it ['meid ɪt] ['mei(ː)ɾɪt ̚]
go to the store ['gəu tə ðə 'stɔː] ['gəuɾəðə'stɔr]

rater和raider兩詞因此也就同音了。(但有一部分人靠母音長短區別rater和raider,其中raider發音比rater長。具體請參見長短母音部分。)

[t]變[ɾ][編輯]

在以下條件都滿足時:

  • [t]不能在字首
  • 後一個音節不帶重音
  • 前面是[n],後面是母音([ən]除外)
  • into和onto除外

[t]一般也變[ɾ]。這個[ɾ]發音極輕,可以說是和[n]同時發出。
舉幾個實際的例子:

單詞 英國音 美國音
center ['sentə] ['senɾər]
Toronto ['tərɔntəu] ['tərɔnɾəu]

[tən] [dən][ʔən] [d ̚ən][編輯]

在以下條件都滿足時:

  • [t] [d]不能在字首
  • 後面是[ən]
  • 前面是母音(包括兒化音)

只要不帶重音,[tən] [dən]一般會變成[ʔən] [d ̚ən]
舉幾個實際的例子:

單詞 詞典中標出的英國音 美國音
button [bʌtən] [bʌʔən]
fatten [fætən] [fæʔən]
garden [gɑːdən] [gɑrd ̚ən]
redden [redən] [red ̚ən]

塞音總結[編輯]

綜上所述,以變化最多的[t]音為例進行總結:

  母音在後 [ən]在後 [j](同詞,you/your除外)在後 輔音([j]除外)或停頓在後
不在字首(to除外),並且重音在前 母音在前 [ɾ]1 [ʔ]2 [tʃ],[j]消失3 [ʔ][t ̚]或不變4
輔音([n]除外)在前 不變 不變
[n]在前 [ɾ](into、onto除外) [ʔ](多)或不變
在字首(to除外),或者重音在後 母音在前 不變 [ʔ][t ̚]或不變4
輔音([n]除外)在前
[n]在前 [ʔ](多)或不變

1 — [d]有同樣規律。
2 — [d]在同樣情況下不爆破。
3 — [d]在同樣情況下變[dʒ]
4 — 塞音([p]、[b]、[t]、[d]、[k]、[g])都有此規律,其中[t]尤甚,[k]次之。

[l][編輯]

[l]在英語做聲母時,和漢語聲母l(如「勒」字)完全一樣。但在[l]字作韻尾時(如ball、bottle等詞),發音就完全不一樣了。
韻尾[l]在英語中,基本上是一個舌面後部向上收緊的一個動作。但絕對不是漢語的ou音,如ball不應發為「簸歐」,bottle也不是「撥透」。漢語ou音中有一個嘴唇收圓的動作,這是英語[l]所沒有的。

[r][編輯]

這個音做聲母時,基本上和漢語ru-是一致的,如ray [rei]近似於漢語的「瑞」。
做韻母時,[r]相當於漢語的兒化音,如par [pɑr]近似於漢語的「盤兒」。

[tr] [dr][編輯]

基本相似於漢語的chu-、zhu-。如tray [trei]近似於漢語的「垂」,draw [drɔ]近似於漢語的「抓」或「捉」。
英語[tr] [dr]不同於漢語的主要一點是:英語[tr]、[dr]還可以明顯聽出[r]輔音,而漢語的chu-、zhu-就不能。

[h][編輯]

[h]和漢語h不同的地方是:
漢語h(如「河」字)是一個舌頭後部的動作,是舌頭後方的摩擦所產生。而英語[h]純粹是一個喉嚨動作。英語的[h]就是哈氣,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的附加動作。

[v] [w][編輯]

[v] [w]兩個音在普通話中是同一個音,如「威」字既可以發[wei]也可以發[vei]。而英語則不行,這兩個音必須分得清清楚楚。
另外還有一點:英語中[w]是一個獨立的輔音。如sway [swei]單詞中明顯的是[s]和[w]兩個輔音,聽起來有點像「斯位」,這和漢語中「歲」字的發音(即同時發[s]和[w])不同。

[ʃ][編輯]

[ʃ]既不是漢語的sh(如「詩」字),也不是漢語的x(如「西」字)。 [ʃ]和漢語sh的不同是:漢語sh靠的是把舌頭前部上卷,讓舌尖直接抵住口腔內部所發出的音。而[ʃ]基本沒有捲舌的動作,靠的是把舌前方兩側上揚,形成一個寬廣的「槽」而發出的音,動作更近似於漢語的x。
[ʃ]和漢語x的不同是:漢語x是從舌面發出,離舌尖有相當的距離,而[ʃ]是在舌尖處所發出的音。
[ʃ]的具體發音方法是:位置和[s]相仿,但是在[s]的基礎上,通過舌尖的動作把氣流通過的「槽」加寬。
[tʃ] [dʒ]音道理一樣,在漢語拼音c、z的基礎上以此類推。

[θ][編輯]

[θ]的發音,就是咬舌頭,聽起來沒有「絲絲」聲,和f有些相似。[θ]也是這個道理:就是把舌尖從牙齒中間伸出來,避免「絲絲」聲,發類似於[f]的咬舌音。

[z] [ʒ] [ð][編輯]

這三個音是[s] [ʃ] [θ]的濁音,和對應的清音發音部位完全一樣。

特定單詞[編輯]

有一部分單詞的實際日常發音已經簡化,同時也相應地發展出了一些非正式場合(如手機簡訊、網上聊天、論壇等)使用的習慣拼法:

and:通常發音為[ən]
because:通常簡化為[kəz],拼為cause或cuz。
do you:通常簡化為[dʒu],拼為d'you。但單用時必須說[du ju]。
going to:有「將要」、「馬上」意義時發音為['gʌnə],拼為gonna。有「前往」意義時則使用原來發音。
got to:通常發音為['gɑɾə],拼為gotta。
have:詞典標為[hæv],但在should have、would have、could have、might have等詞組中充當助動詞時,通常發音為[ə][əv],和of同音,拼為of或-a。(即shoulda woulda coulda mighta)
he / her / him / his:詞典標有[h],通常發音沒有[h],在句首時恢復[h]。
-ing:現在分詞,如running、walking等,詞典標為[iŋ],通常發音為[in]。something和nothing也有同樣的音變。(這個發音顯得比較土,不是所有人都有。)
of:詞典標為[əv],通常亦可發為[ə]
them:亦可發為[əm],拼為'em,但注意容易和him混淆。
to:通常發音為[tə]
want to:通常發音為['wɔnə],拼為wanna。
you / your:通常亦可發為[jə] [jər]
以上的發音都適用於一般的、勻速的對話。但在強調時,除了gonna發音已經定型外,一般會恢復原來的發音。
以上列出的拼法只適用於非正式場合,在正式場合不能使用。

get / got[編輯]

在表示「擁有」的概念時,美國人習慣說have got而不是have,對話中甚至會直接說got。但在過去時,將來時will或其他助動詞時則只能說have。如:

I got three tickets. 我(現在)有三張票。
I had three tickets. 我(當時)有三張票。
I'll have three tickets. 我將有三張票。
I should have three tickets. 我應該是有三張票。

這個用法已經擴展到have to,即「必須」、「不得不」。規律一樣,現在時have to由have got to或got to替代,got to口語為gotta,如:

I gotta have three tickets! 我(現在)必須得有三張票。
I had to have three tickets. 我(當時)必須得有三張票。

get還有一個用法,就是在被動語態中取代to be,並增強動作的鮮明性,但動作必須是對對象有害的。如:

He got beaten up! 他給人家打了一頓!(He was beaten up. 他被打了。)
The house's getting torn down. 人家正在拆房子呢!(The house is being torn down. 房子正在被拆。)

will / going to[編輯]

在表達將來時的時候,will並非唯一的用法。一般來說口語中有三種表達未來的方法:

I'm going tomorrow. 我可是明天就要去了!
I'm gonna go tomorrow. 我決定明天就去。
I'll go tomorrow. 我明天去。

He's dying. 他快死了。
He's gonna die. 他要死了。
He'll die. 他會死。

You're going home. 你快回家吧。
You're gonna go home. 你馬上就會回家。
You'll go home. 你將要回家。

送給說方言的朋友的幾個訣竅[編輯]

吳語[編輯]

[d]對應的不是「端」,而是「定」的吳語聲母;[b]對應的不是「幫」,而是「並」的吳語聲母;[g]對應的不是「公」,而是「共」的吳語聲母。而[p]、[t]、[k]則對應「怕、天、控」、[sp]、[st]、[sk]的第二部分(即去掉[s]的部分)對應「端、幫、公」。

[dʒ]的發音方式和「群」字的吳語聲母相似(不同於「見」」字),但位置不同,具體發音位置請見上文。

山西話、吳語、江淮話[編輯]

喉塞音[ʔ]就是「一、六、七、八、十」等字的末尾音。

閩南話、台灣話[編輯]

[b]對應的不是「百」、「飽」字的聲母,而是「木」、「閩」字的閩南話聲母。[g]對應的不是「家」、「江」字的聲母,而是「牙」、「月」字的閩南話聲母。[d]音閩南話沒有,但可以以此類推。而[p]、[t]、[k]則對應「怕、他、開」、[sp]、[st]、[sk]的第二部分(即去掉[s]的部分)對應「百、台、家」。

閩語、粵語、客家話、贛語[編輯]

所謂[p]、[t]、[k]等輔音在詞尾不爆破,和一些南方方言中「一、六、七、八、十」等字的[p]、[t]、[k]不爆破的道理如出一轍。

粵語[編輯]

英語[i] [ɪ]的母音差別,和粵語「鐵、節」等字和「積、力」等字的母音差別相仿。

[ʃ]和「成」、「識」等字的聲母比較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