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高中生物/為什麼要學習生物?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為什麼要學習生物呢?

這似乎是個簡單的問題,答案卻像春天的蒲公英,輕輕一吹便散落四方。有人會說:「它像偵探小說一樣引人入勝,每個細胞都在講述生命的故事。」有人會答:「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不學豈不是錯過了時代的浪潮?」也有人直白:「高考要考,不學不行啊。」這些理由都像樹葉的葉脈,各有各的走向,但終歸指向同一個根系——生物學始終在我們身邊,像空氣般無聲無息地滲透進生活的每個角落。你可以選擇用好奇的眼睛凝視它,也可以把它當作不得不完成的任務,甚至避而遠之……但無論你是否在意,它就在那裡,不聲不響地影響著我們的衣食住行。


清晨刷牙時,牙膏中的酶製劑正在分解口腔細菌;午餐的麵包發酵、酸奶製作,背後藏著微生物的代謝密碼;甚至你此刻閱讀時眼睛的調節功能,也依賴睫狀肌與晶狀體的精密配合。生物學從不遙遠,它藏在呼吸的氧氣里,在奔跑的肌肉中,在感冒時的免疫反應間。你可以不去深究,但若願意多看一眼,便會發現:原來生命的奇蹟,本就是屬於每個人的日常。


或許有人覺得,生物學不過是課本上的冷知識,考試時背完就能拋諸腦後。可事實是,它遠比考試重要得多。當醫生告訴你「癌細胞逃逸了免疫監視」,當新聞播報「某地發現新物種」,當超市貨架上出現「基因編輯食品」標籤,這些時刻都需要一點生物學常識作為理解世界的工具。就像認識四季更替離不開地理知識,明白食物為何能提供能量,便繞不開細胞呼吸的原理。它不是抽象的名詞,而是幫你撥開迷霧的透鏡——透過它,你會明白為什麼沙漠植物能活千年,為什麼抗生素不能隨便吃,為什麼人類至今無法克隆出永生個體。


生物學還藏著一種特別的思維方式。它教會我們觀察:一片樹葉的氣孔分布,能解釋植物如何在乾旱中求生;它訓練我們推理:DNA複製時的差錯累積,如何導致癌症的發生;它提醒我們辯證:轉基因技術既能拯救飢餓,也可能打破生態平衡。這種思維不會教條地告訴你「必須怎樣」,而是像老朋友聊天那樣,引導你去問「為什麼」。當你開始追問「為什麼沙漠動物會演化出夜行習性」,其實你已在用生態位理論思考適應性;當你質疑「基因編輯嬰兒是否真的能定製天賦」,你已在用倫理框架審視科技邊界。這種潛移默化的能力,遠比記住「光合作用公式」更有價值。


當然,生物學的意義不止於此。它像一扇窗,推開它,能看到人類文明的來路與去向。古代先民馴化野生稻,靠的是對遺傳變異的樸素認知;現代科學家改造水稻基因,延續的卻是同一條探索脈絡。從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記錄雀類喙形,到當代生物學家解析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貫穿始終的,是人類對生命本質的追問。而這份追問,最終會回到我們自身——我們從何而來?為何衰老?意識如何產生?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就藏在你此刻身體裡數萬億細胞的協作與衝突中。


所以,不必把生物學當作冷冰冰的學科。它更像是觀察世界的放大鏡,幫你讀懂腳下的土壤、頭頂的藍天,甚至鏡中那個自己。你可以帶著功利心去學,為升學或職業鋪路;也可以帶著好奇心去學,為解開生命謎題而興奮。即使暫時提不起興趣,至少請記住:當你在公園散步、在廚房做飯、在醫院就診時,生物學從未缺席。它不是「冰美人」,只是需要一點耐心去靠近。翻開這本書,願你能少些功利的背誦,多些探索的欣喜——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場生命史詩的親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