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Geologic time scale
外觀
時間 | 宙/元 | 代 | 紀[1] | 世 | 期[2] | 重大事件 | 年代,百萬年前[2] |
---|---|---|---|---|---|---|---|
n/a[3] | 顯生宙 | 新生代[4] | |||||
第四紀 | 全新世 |
格陵蘭期、諾斯格瑞比期和梅加拉亞期[5] |
末次冰期結束,人類文明興起。第四紀冰河時期退去,目前的間冰期開始。新仙女木期發生寒流,大草原構成了撒哈拉,人類開始農業活動進而建立城市。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文化(石器時代)開始公元前1萬年,讓位給紅銅時代(公元前3500年)和青銅時代(公元前2500年)。經歷鐵器時代(公元前1200年)文化持續在複雜性和技術方面成長進步,引起世界各地許多史前文化,最終通向古典時代,如羅馬帝國,文化發展甚至到了中世紀至今。在1400至1850年小冰期(冰階)導致北半球短暫的冷卻。另請參閱考古時期目錄釐清早期的文化和年代。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發,造年歐洲和北美天氣異常形成火山冬天導致無夏之年(1816年)。繼工業革命以來,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從280ppmv(體積的百萬分之一)上升到目前的390ppmv。[6] | 0.011700[4][7] | |||
更新世 | 晚更新期 (區域性塔蘭托期、第勒尼安期、埃姆間冰期、桑加蒙間冰期) | 許多大型哺乳動物(更新世巨型動物群)蓬勃發展然後滅絕。晚期智人逐步進化。第四紀冰河時期繼續的冰川作用和間冰階(伴隨著地球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水平從百萬分之100到300的波動[6]),這種情況進一步強化冰室地球,大約持續了160萬年。末次冰盛期(距今3萬年),末次冰期(距今1萬9千至1萬5千年)。石器時代人類出現文明曙光,相對於以前的冰河時代的文化技術水平複雜度與日益增加,如雕刻和黏土雕像(例如萊斯皮格維納斯),特別是在地中海和歐洲地區。在7萬5千年前多巴湖超級火山爆發,導致火山冬天把人類推向滅絕的邊緣。更新世以老仙女木期結束,老仙女木期(Allerød)和新仙女木期氣候事件與新仙女木期形成與全新世的邊界。 | 0.126 | ||||
中更新期 (原愛奧尼亞期) | 0.781 | ||||||
卡拉布里亞階 | 1.806* | ||||||
格拉斯期 | 2.588* | ||||||
新近紀 | 上新世 | 皮亞琴期/勃朗期 | 252萬年前第四紀冰河時期開始,寒冷乾燥的氣候強化了目前的冰室條件。南猿、許多現有哺乳動物屬,和全新世軟體動物出現。能人出現。 | 3.600* | |||
贊克爾期 | 5.333* | ||||||
中新世 | 墨西拿期 | 適度的冰室氣候,不時中斷冰河時期;北半球開始造山運動。現代哺乳動物和鳥類家庭能被分辨出來。馬科動物和乳齒象多種多樣。禾本科植物變得無處不在。第一種類人猿出現(僅供參考,請參閱文章:「查德沙赫人」)。凱庫拉造山運動形成了紐西蘭的南阿爾卑斯山脈,一直延續到今天。歐洲的阿爾卑斯山造山運動放緩,但也延續至今。在中歐和東歐喀爾巴阡造山運動形成喀爾巴阡山脈。在希臘和愛琴海的希臘造山運動放緩,但一直持續到今天。中新世中期發生生物集群滅絕。廣袤的森林慢慢地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逐漸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從650ppmv到大約100ppmv[6]。 | 7.246* | ||||
托爾頓期 | 11.62* | ||||||
塞拉瓦爾期 | 13.84* | ||||||
蘭蓋期 | 15.97 | ||||||
布爾迪加爾期 | 20.44 | ||||||
阿基坦期 | 23.03* | ||||||
古近紀 | 漸新世 | 恰特期 | 溫暖但氣候變冷,接近冰室氣候。動植物特別是哺乳動物快速進化和多樣化。這個時期主要發生了現代類型的開花植物進化和傳播。 | 28.1 | |||
魯培爾期 | 33.9* | ||||||
始新世 | 普里阿邦期 | 適中,氣候變冷。開花植物的果實平均大小達到拳頭大小;史前哺乳動物(例如:肉齒目,踝節目,猶因他獸科等)蓬勃發展,並繼續在始新世發展。「現代」哺乳科類物種出現。現代真骨附類魚類和有孔蟲門多樣化。禾草和蝴蝶首次出現。再次的冰川作用行成了南極洲冰帽;滿江紅事件觸發冰河時代,而冰室地球氣候跟隨到這一天發生,從沉降和衰變的海床海藻沉澱大量大氣中的二氧化碳[6],濃度從3800ppmv降低到650ppmv。在北美落基山脈的拉臘米和塞維爾造山作用結束。歐洲的阿爾卑斯山造山運動開始。在希臘和愛琴海希臘造山運動開始。 | 38.0 | ||||
巴爾頓期 | 42.3 | ||||||
盧台特期 | 47.6* | ||||||
伊普雷斯期 | 56.0* | ||||||
古新世 | 贊尼特期 | 熱帶氣候。一些原始血統的哺乳動物逐步多樣化。
大型哺乳動物首次出現(相當於熊或小型河馬尺寸)。在歐洲和亞洲的阿爾卑斯造山運動開始。55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與亞洲擠壓,在5200-4800萬年之間喜馬拉雅運動開始。 |
59.2* | ||||
塞蘭特期 | 61.6* | ||||||
達寧期 | 66.0* | ||||||
中生代 | 白堊紀 | 晚白堊世 | 馬斯垂克期 | 開花植物數量激增,與此同時許多新種類的昆蟲出現。現代真骨附類魚類開始出現。菊石目、箭石目、後凹椎雙殼綱、海膽綱、多孔動物門常見。許多新種類恐龍(例如:暴龍科、泰坦巨龍類、鴨嘴龍科、角龍科等)在陸地上發展出現,真鱷亞目(現代鱷魚)亦出現;滄龍科與現代鯊魚在海洋中出現。原始鳥類逐漸取代翼弄目。單孔目、有袋類、真獸下綱哺乳動物出現。岡瓦那大陸分裂。落基山脈的拉臘米造山運動和塞維爾造山運動開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接近現代水平。 | 70.6 ± 0.6* | ||
坎帕期 | 83.5 ± 0.7* | ||||||
桑托期 | 85.8 ± 0.7* | ||||||
科尼亞克期 | 89.3 ± 1.0* | ||||||
土侖期 | 93.5 ± 0.8* | ||||||
森諾曼期 | 99.6 ± 0.9* | ||||||
早白堊世 | 阿爾布期 | 112.0 ± 1.0* | |||||
阿普第期 | 125.0 ± 1.0* | ||||||
巴列姆期 | 130.0 ± 1.5* | ||||||
豪特里維期 | 136.4 ± 2.0* | ||||||
凡藍今期 | 140.2 ± 3.0* | ||||||
貝里亞期 | 145.5 ± 4.0* | ||||||
侏羅紀 | 晚侏羅世 | 提通期 | 裸子植物(尤其是針葉樹, 蘇鐵 和 鐵樹目裸子植物) 和常見的蕨類植物。有許多種恐龍,像蜥腳類, 食肉龍,和劍龍。哺乳動物常見但體積很小。原始的鳥類和蜥蜴。多種多樣的魚龍和蛇頸龍。雙殼類, 菊石和箭石生長繁盛。海膽非常普遍,與海百合,海星,海綿,和穿孔貝型跟小嘴貝目腕足類共生。泛大陸解體成為岡瓦納古大陸和勞亞古大陸。北美洲內華達造山運動。瑞基塔塔造山運動和基梅里造山運動逐步停止。大氣中CO2濃度是現在的4–5 倍 (1200–1500 ppmv, 現今濃度為385 ppmv[6]). | 150.8 ± 4.0* | |||
啟莫里期 | 155.7 ± 4.0* | ||||||
牛津期 | 161.2 ± 4.0* | ||||||
中侏羅世 | 卡洛維期 | 164.7 ± 4.0 | |||||
巴通期 | 167.7 ± 3.5* | ||||||
巴柔期 | 171.6 ± 3.0* | ||||||
阿連期 | 175.6 ± 2.0* | ||||||
早侏羅世 | 托阿爾期 | 183.0 ± 1.5* | |||||
普連斯巴奇期 | 189.6 ± 1.5* | ||||||
錫內穆期 | 196.5 ± 1.0* | ||||||
海塔其期 | 199.6 ± 0.6* | ||||||
三疊紀 | 晚三疊世 | 瑞替期 | 主龍類成為陸地上的統治者,海洋中的統治者是魚龍和幻龍,空中的統治者則是翼龍。犬齒獸亞目變得更小也更像哺乳動物,此時最早的哺乳動物和鱷魚出現。二叉羊齒屬的植物開始出現在陸地上,還有許多大型的離片錐目兩棲動物。齒菊石目繁盛。現代的珊瑚和硬骨魚也開始出現,雙翅目、膜翅目、鱗翅目等昆蟲出現。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造山運動、亞洲的辛梅利亞造山運動、紐西蘭的瑞基塔塔造山運動和北部澳洲的亨特-鮑文造山運動開始。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斯州結束。(c. 2.6億–2.25億年) | 203.6 ± 1.5* | |||
諾利期 | 216.5 ± 2.0* | ||||||
卡尼期 | 228.0 ± 2.0* | ||||||
中三疊世 | 拉丁尼期 | 237.0 ± 2.0* | |||||
安尼西期 | 245.0 ± 1.5* | ||||||
早三疊世 | 奧倫尼剋期 | 249.7 ± 1.5* | |||||
印度期 | 251.0 ± 0.7* | ||||||
古生代 | 二疊紀 | 樂平世 | 長興期 | 地球上的大陸全部合併變成超級大陸(盤古大陸),形成了阿巴拉契亞山脈。石炭紀-二疊紀的冰河時期仍延續。合弓綱(盤龍目pelycosaur和獸孔目therapsid)成為陸地上的統治者,同時副爬行動物和離片錐目的兩棲動物也仍非常普遍。在二疊紀,森林的主導蕨類植物被裸子植物逐漸取代。甲蟲開始演化。在溫暖的淺珊瑚礁有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 有長身貝目(productida)和石燕貝目的腕足動物、雙殼類、有孔蟲和菊石都非常的多。在2.51億年前發生了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造成地球上有95%的生物都滅絕,包括三葉蟲、棘魚和海蕾。北美洲的沃希托造山運動和茵勒溫薰造山運動、亞洲的阿爾泰造山運動(Altaid orogeny)「參考:阿爾泰」。烏拉爾造山運動使歐洲和亞洲逐漸減少。在澳洲大陸上,逐漸開始亨特-鮑文造山運動,形成了麥克唐奈爾山脈。(c. 2.6億–2.25億年) | 253.8 ± 0.7* | ||
吳家坪期 | 260.4 ± 0.7* | ||||||
瓜德魯普世 | 卡匹敦階 | 265.8 ± 0.7* | |||||
沃德期/卡贊期 | 268.4 ± 0.7* | ||||||
羅德期/烏非姆期 | 270.6 ± 0.7* | ||||||
烏拉爾世 | 空谷爾期 | 275.6 ± 0.7* | |||||
亞丁斯剋期 | 284.4 ± 0.7* | ||||||
薩克馬爾期 | 294.6 ± 0.8* | ||||||
阿瑟爾期 | 299.0 ± 0.8* | ||||||
石炭紀 | 賓夕法尼亞世/ 上石炭紀[8][9] |
格熱爾期 | 飛行的昆蟲突然顯露,有一些昆蟲(例如:原蜻蜓目Protodonata和古網翅目Palaeodictyoptera)大型化。兩棲動物的種類變得多樣化。首次出現羊膜動物。這段期間,地球上大氣的含氧量是有史以來最高的。海洋有很豐富的棱菊石目生物、腕足動物、外肛動物門(Bryozoa)、雙殼類和珊瑚。有殼有孔蟲激增。烏拉爾造山運動發生在當時的歐洲和亞洲。法利斯葛造山運動大約發生在密西西比紀的中期至晚期之間。 | 303.7 ± 0.1 | |||
卡西莫夫期 | 307.0 ± 0.1 | ||||||
莫斯科期 | 315.2 ± 0.2 | ||||||
巴什基爾期 | 323.2 ± 0.4* | ||||||
密西西比世/ 下石炭紀[8][9] |
謝爾普霍夫期 | 成煤森林出現(例如:鱗木屬、蕨類植物、封印木屬、蘆木屬和科達木屬…等。)。四足類動物和兩棲鱟類動物(如廣翅鱟,Euripterid)在成煤海岸邊的一些鹹水坑(Brackish water)附近生活。 此時佔據主宰地位的大型掠食魚類是肉鰭魚中的根齒魚。在大洋中,早期軟骨魚(Chondrichthyes,如鯊魚)趨於常見並且呈多樣化發展;棘皮動物(尤其是海百合和海蕾)繁榮興盛。珊瑚,外肛門動物,棱菊石目動物和腕足門動物(如長身貝--productida、石燕貝--spiriferida 等)已經十分常見,與魷魚相似的蛸亞綱動物也於此時出現,但是三葉蟲和鸚鵡螺漸趨衰落。在下石炭紀時期岡瓦那大陸東部開始進入冰川時期。位於紐西蘭北部的馬約爾島造山運動(Mayor Island / Tuhuaorogeny)進入尾聲。 | 330.9 ± 0.2 | ||||
維憲期 | 346.7 ± 0.4* | ||||||
圖爾奈期 | 358.9 ± 0.4* | ||||||
泥盆紀 | 晚泥盆世 | 法門期 | 石松門植物、木賊目植物和蕨類植物繁榮。同期現形的還有第一批生產種子的植物(前裸子植物門),第一批樹木 ( 古蕨屬),以及第一批(無翼)昆蟲出現。 海洋中大量出現扭月貝、腕足動物無洞貝、 皺珊瑚、床板珊瑚和海百合。菊石亞綱出現並大量富集。三葉蟲、板足鱟和甲冑魚類數量銳減,為在此時期統治海洋的有頷下門魚類(盾皮魚、肉鰭魚、硬骨魚,和早期鯊魚)讓了道。最初的兩棲動物依然生活在水中。被稱為「老紅砂岩大陸」的歐美大陸形成。誕生了北非小阿特拉斯山脈和北美阿巴拉契亞山脈的阿卡迪亞造山運動此時開始。此時還在進行的有安特勒造山運動、華力西造山運動和紐西蘭的馬約爾島造山運動。 | 372.2 ± 1.6* | |||
弗拉斯期 | 382.7 ± 1.6* | ||||||
中泥盆世 | 吉維特期 | 387.7 ± 0.8* | |||||
艾菲爾期 | 393.3 ± 1.2* | ||||||
早泥盆世 | 埃姆斯期 | 407.6 ± 2.6* | |||||
布拉格期 | 410.8 ± 2.8* | ||||||
洛赫科夫期 | 419.2 ± 3.2* | ||||||
志留紀 | 普里道利世 | 無生物劃分階 | 最早維管植物(the rhyniophytes ),陸地上的第一個倍足綱和節胸屬。 有頷下門,以及許多有甲無顎魚無頜總綱的甲冑魚 生活在海洋中。 廣翅鱟的體型很大。 Tabulate和rugose、腕足類動物腕足動物門(五足類、小嘴貝目等)和海百合都豐富。 三葉蟲和軟體動物多樣; 筆石沒有那麼多樣。 英格蘭、愛爾蘭、威爾斯、蘇格蘭和斯堪地那維亞山脈斯堪地那維亞山脈丘陵的喀里多尼亞造山運動加里東造山運動的開始。 也延續到泥盆紀作為阿卡迪亞造山運動。如上所述 Taconic Orogeny逐漸減少。 澳洲大陸上的Lachlan Orogeny則逐漸減弱。 | 423.0 ± 2.3* | |||
羅德洛世/卡尤加世 | 盧德福德期 | 425.6 ± 0.9* | |||||
戈斯特期 | 427.4 ± 0.5* | ||||||
文洛克世 | 侯默期/洛克波特期 | 430.5 ± 0.7* | |||||
申伍德期/托納旺達期 | 433.4 ± 0.8* | ||||||
蘭多維列世/ 亞歷山大世 |
特列奇期/安大略期 | 438.5 ± 1.1* | |||||
愛隆期 | 440.8 ± 1.2* | ||||||
魯丹期 | 443.4 ± 1.5* | ||||||
奧陶紀 | 晚奧陶世 | 赫南特期 | 無脊椎動物多樣化演進為為許多新的類型(如長直殼的頭足類)。早期珊瑚、有節腕足類(正形貝、扭月貝等)、雙殼類、鸚鵡螺類、三葉蟲類、介形蟲、苔蘚蟲、多種棘皮動物(海百合、海林檎、海星等)、枝狀筆石以及其他相關分類群都很常見。牙形蟲(早期浮游脊椎動物)出現。陸地上出現第一批綠色植物和真菌。冰河期結束。 | 445.2 ± 1.4* | |||
凱迪期 | 453.0 ± 0.7* | ||||||
桑比期 | 458.4 ± 0.9* | ||||||
中奧陶世 | 達瑞威爾期 | 467.3 ± 1.1* | |||||
大坪期 | 470.0 ± 1.4* | ||||||
早奧陶世 | 弗洛期 (formerly Arenig) |
477.7 ± 1.4* | |||||
特馬豆剋期 | 485.4 ± 1.9* | ||||||
寒武紀 | 芙蓉世 | 第十期 | 寒武紀大爆發中,生物的多樣性爆發式的發展。出現了大多數現代動物的許多化石。出現了首種脊索動物以及一些存疑的,已經滅絕了的門類。大量製造生物礁的古杯動物出現,後滅絕。三葉蟲,鰓曳動物門,海綿,無鉸綱(腕足動物門)和恐蝦類繁盛。首位掠食者奇蝦出現,而許多埃迪卡拉生物群滅絕。原核生物,原生生物(例如forams),藻類繼續存在。
岡瓦納大陸出現。澳洲大陸Petermann造山運動減弱 (550–535 Ma),南極洲羅斯造山運動,阿德萊德地槽(Delamerian造山運動)等一系列造山運動發生於514–500 Ma。 540–440 Ma間澳洲大陸Lachlan造山運動。 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約為現今(全新世)水平的20-35倍(6000 ppmv,現今為385 ppmv)[6] |
c. 489.5 | |||
江山期 | c. 494* | ||||||
排碧期 | c. 497* | ||||||
第三世 | 古丈期 | c. 500.5* | |||||
鼓山期 | c. 504.5* | ||||||
烏溜期 | c. 509 | ||||||
第二世 | 第四期 | c. 514 | |||||
第三期 | c. 521 | ||||||
紐芬蘭世 | 第二期 | c. 529 | |||||
幸運期 | 541.0 ± 1.0* | ||||||
前寒武紀[10] | 元古宙[11] | 新元古代[11] | 埃迪卡拉紀 | 第一批多細胞動物的良好化石。埃迪卡拉生物群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蓬勃發展。可能是蠕蟲類的簡單遺蹟化石,如Trichophycus等。第一批海綿動物和三葉蟲。一些外型神秘的生物包括許多狀像袋子、圓盤或棉被的軟體生物(如狄更遜水母)。北美的塔科尼造山運動。印度次大陸的阿拉瓦利嶺造山運動。澳洲大陸上的彼得曼造山運動的開始。南極洲的比爾德摩爾造山運動(633-620Ma)。 | 630 +5/-30* | ||
成冰紀 | 可能為"雪球地球"的週期之一, 化石的紀錄依然稀少。 羅迪尼亞大陸開始分裂。南極洲的晚期魯克/寧錄造山運動逐漸減弱。 | 850[12] | |||||
拉伸紀 | 羅迪尼亞大陸依然存在。此時期有多細胞真核生物存在的痕跡。甲藻類生物首次呈現輻射狀,例如疑源類。北美洲的格倫維爾造山運動逐漸減弱。非洲的泛非造山運動。南極洲的晚期魯克/寧錄造山運動(1000±150 Ma)。西澳洲蓋斯科因複合體的艾德蒙迪恩造山運動(約920-850 Ma)。澳洲大陸的阿得雷德超級盆地和中澳洲超級盆地開始沉積。 | 1000[12] | |||||
中元古代[11] | 狹帶紀 | 變質岩狹帶因造山運動而使得羅迪尼亞大陸形成。瑞典挪威造山運動開始。南極洲的晚期魯克/寧錄造山運動可能開始。澳洲中部穆斯格雷夫地塊的穆斯格雷夫造山運動(約1080 Ma)。 | 1200[12] | ||||
延展紀 | 地台持續擴張。綠藻菌落出現在海中。北美洲的格倫維爾造山運動。 | 1400[12] | |||||
蓋層紀 | 地台擴張。澳洲北部麥克阿瑟盆地的巴拉蒙迪造山運動。昆士蘭伊薩山地塊的伊薩造山運動(約1600 Ma)。 | 1600[12] | |||||
古元古代[11] | 固結紀 | 第一個複雜單細胞生命形態的出現:擁有細胞核的原生生物。哥倫比亞形成原始的超大陸。澳洲大陸的金班造山運動結束。澳洲大陸西部伊爾加恩安定地塊的雅豐古造山運動。澳洲大陸西部加斯科因複合體的曼加倫造山運動(1680-1620 Ma)。南澳洲高勒安定地塊的卡拉蘭造山運動(1650 Ma)。 | 1800[12] | ||||
造山紀 | 地球大氣層開始擁有氧氣。弗里德堡和索德柏立盆地有小行星撞擊地球。造山運動多。北美的佩諾克造山運動和跨哈得孫造山運動。南極洲的早期魯克造山運動(2000-1700 Ma)。澳洲大陸西部的格倫堡造山運動(約2005–1920 Ma)。澳洲大陸南部的金班造山運動開始。 | 2050[12] | |||||
層侵紀 | 地球在成鐵紀和層侵紀之間進入休倫冰河時期(Huronian / Makganyene glaciation)。布什維爾德大火成岩省的雜岩(Bushveld Igneous Complex)形成。 | 2300[12] | |||||
成鐵紀 | 大氧化事件: 條狀鐵層形成。在澳洲洲,格勞爾克拉通發生斯利福德造山運動2440–2420 Ma。 | 2500[12] | |||||
太古宙[11] | 新太古代[11] | 大部分當今的克拉通趨於穩定;可能發生地幔翻湧事件。南極洲Insell造山運動, 2650 ± 150 Ma。在現在的安大略和魁北克地區,阿比蒂比綠岩帶開始形成,並於2600Ma穩定下來。 | 2800[12] | ||||
中太古代[11] | 最早的疊層石(大約由藍菌菌落形成)。最早的宏化石. 南極洲洪堡山脈造山運動。 在現在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布雷克河巨型火山口複合體開始形成,並持續至大約2696Ma。 | 3200[12] | |||||
古太古代[11] | 已知最早的產氧細菌。最早的 (確認) 微化石。現存最古老的克拉通(比如加拿大地盾和皮爾布拉克拉通)或許形成於此階段[13]。南極洲雷納造山運動。 | 3600[12] | |||||
始太古代[11] | 單細胞生命(細菌與古菌)和最早的 (疑似) 微化石出現。 | 3800 | |||||
冥古宙 [11][14] |
雨海代[11][15] | 原始生命的間接光合作用證據(例如乾酪根)。 該代與內太陽系的後期重轟炸期末期部分重疊。 | c.3850 | ||||
酒海紀[11][15] | 本代的名稱來源月球地質年代,由神酒海和其他更大的月海的撞擊事件所組成。 | c.3920 | |||||
盆地群代[11][15] | 已知最古老的岩石(4030 Ma)[16]. 在地球後期重轟炸期結束之後,最初的生命形式與自我複製 的核糖核酸分子大約在40億年前開始出現,南極洲內皮爾山脈開始出現造山運動, 4000 ± 200 Ma。 | c.4150 | |||||
隱生代[11][15] | 已知最古老的礦物(鋯石,4404±8百萬年)。[17]月球形成(4533百萬年),可能來自大碰撞。地球形成(4567.17至4570百萬年)。 | c.4600 |
- ↑ Paleontologists often refer to faunal stages rather than geologic (geological) periods. The stage nomenclature is quite complex. For an excellent time-ordered list of faunal stages, see The Paleobiology Database.於2006年3月19日查閱.
- ↑ 2.0 2.1 Dates are slightly uncertain with differences of a few percent between various sources being common. This is largely due to uncertainties in radiometric dating and the problem that deposits suitable for radiometric dating seldom occur exactly at the places in the geologic column where they would be most useful. The dates and errors quoted above are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2004 time scale. Dates labeled with a * indicate boundaries where a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has been internationally agreed upon: see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s -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or a complete list.
- ↑ References to the "Post-Cambrian Supereon" are not universally accepted, and therefore must be considered unofficial.
- ↑ 4.0 4.1 Historically, the 新生代 has been divided up into the 第四紀 and 第三紀 sub-eras, as well as the 新近紀 and 古近紀 periods. The 2009 version of the ICS time chart recognizes a slightly extended Quaternary as well as the Paleogene and a truncated Neogene, the Tertiary having been demoted to informal status.
- ↑ 王瑜 成星:「國際地層委員會更新國際年代地層表 4200年前地球進入新的地質時期——梅加拉亞期」,《中國自然資源報》 發布時間:2018-08-01
- ↑ 6.0 6.1 6.2 6.3 6.4 6.5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this, see the following articles: 地球大氣層, 二氧化碳, Carbon dioxide in the Earth's atmosphere, global warming, 氣候變遷, Image:Phanerozoic_Carbon_Dioxide.png, Image:65 Myr Climate Change.png, Image:Five Myr Climate Change.png, and Template:DF temperature
- ↑ The start time for the Holocene epoch is here given as 11,700 years ago. For further discussion of the dating of this epoch, see Holocene.
- ↑ 8.0 8.1 在北美,石炭紀被細分為 Mississippian and Pennsylvanian Periods.
- ↑ 9.0 9.1 上石炭紀地質在歐美及中國均以盛產煤炭著名,因此便以石炭紀為此時代地層的名稱,但在美國則以密士西必紀作為下石炭紀,另以賓夕法尼亞紀稱上部石炭紀。[1]
- ↑ The Precambrian is also known as Cryptozoic.
-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The Proterozoic, Archean and Hadean are often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the Precambrian Time or sometimes, also the Cryptozoic.
-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Defined by absolute age (Global Standard Stratigraphic Age).
- ↑ The age of the oldest measurable craton, or continental crust, is dated to 3600–3800 Ma
- ↑ Though commonly used, the Hadean 不是一個正式的 eon 並且沒有商定太古宙和太古宙的下界。 Hadean 有時也被稱為 Priscoan 或 Azoic。 有時,可以發現冥古界是根據 lunar geologic time scale. These eras include the Cryptic and Basin Groups (which are subdivisions of the Pre-Nectarian era), Nectarian, and Early Imbrian units.
- ↑ 15.0 15.1 15.2 15.3 These unit names were taken from the Lunar geologic timescale and refer to geologic events that did not occur on Earth. Their use for Earth geology is unofficial.
- ↑ Bowring, Samuel A.; Williams, Ian S. Priscoan (4.00–4.03 Ga) orthogneisses from northwestern Canada.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999, 134 (1): 3. Bibcode:1999CoMP..134....3B. doi:10.1007/s004100050465. The oldest rock on Earth is the Acasta Gneiss, and it dates to 4.03 Ga,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Territories of Canada.
- ↑ Geology.wisc.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