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二戰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所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長久的反映在戰後人類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戰爭的結果使得德國、意大利和日本三個極權國家被打倒;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被削弱;美國大發戰爭橫財,躍居世界頭號強國地位,蘇聯成為唯一可以在軍事上抗衡美國的國家,戰前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被以美蘇為中心的雅爾達體系所取代;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中國等一批歐亞國家相繼建立了效法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範圍由一個國家擴展為一個陣營;印度等殖民地利用其宗主國在大戰中被削弱的機會實現了獨立--戰後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戰爭結果所帶來的。在軍事領域,戰爭發展了現代軍事技術,並產生了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進行作戰的主要方式,同時,戰略轟炸也成為一種直接影響戰爭結局的重要軍事手段,戰爭後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戰爭並體現了其巨大的殺傷力。
二戰的結果充分證明,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戰爭的勝負與交戰雙方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工業技術水平,人員素質有著直接的關係。二戰也對軍事武器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雷達,噴氣戰鬥機,火箭及飛彈,電子計算機,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戰爭中投入使用並發揮了重大作用。而這些軍事領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戰後人類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共導致了全球5千萬人的死亡,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在這場血腥的戰爭中,無辜平民的傷亡是歷史上最慘重的,其中包括了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和其他東歐人種的大屠殺、日本對無數中國與朝鮮平民的屠殺,以及戰爭末期盟軍針對德國與日本境內民用目標的轟炸。這場戰爭也是首次平民死亡人數大大超過作戰人員死亡人數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與宣戰時間
[编辑]國家 | 宣戰時間 |
德國 | 1939年9月1日 |
義大利 | 1940年6月11日 |
匈牙利 | 1941年4月10日 |
保加利亞 | 1941年6月22日 |
芬蘭 | 1941年6月25日 |
日本 | 1941年12月8日 |
滿洲國 | 1941年12月8日 |
斯洛維尼亞 | 1941年12月12日 |
克羅埃西亞 | 1941年12月14日 |
泰國 | 1942年1月25日 |
中國(汪精衛政權) | 1943年1月9日 |
羅馬尼亞 | 1941年6月6日 |
國家 | 宣戰時間 |
波蘭 | 1939年9月1日 |
英國 | 1939年9月3日 |
法國 | 1939年9月3日 |
印度 | 1939年9月3日 |
澳大利亞 | 1939年9月3日 |
紐西蘭 | 1939年9月3日 |
南非 | 1939年9月6日 |
加拿大 | 1939年9月10日 |
挪威 | 1940年4月8~9日 |
比利時 | 1940年5月10日 |
盧森堡 | 1940年5月10日 |
荷蘭 | 1940年5月10日 |
希臘 | 1940年10月28日 |
南斯拉夫 | 1941年4月6日 |
蘇聯 | 1941年6月22日 |
美國 | 1941年12月7日 |
菲律賓 | 1941年12月7日 |
巴拿馬 | 1941年12月7日 |
哥斯大黎加 | 1941年12月8日 |
多明尼加 | 1941年12月8日 |
尼加拉瓜 | 1941年12月8日 |
薩爾瓦多 | 1941年12月8日 |
海地 | 1941年12月8日 |
宏都拉斯 | 1941年12月8日 |
瓜地馬拉 | 1941年12月9日 |
古巴 | 1941年12月9日 |
中華民國 | 1941年12月9日 |
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 | 1941年12月9日 |
巴西 | 1942年5月2日 |
墨西哥 | 1942年5月22日 |
衣索比亞 | 1942年12月1日 |
伊拉克 | 1943年1月16日 |
玻利維亞 | 1943年4月7日 |
伊朗 | 1943年9月9日 |
哥倫比亞 | 1943年11月26日 |
利比亞 | 1944年1月27日 |
厄瓜多 | 1945年2月2日 |
巴拉圭 | 1945年2月8日 |
秘魯 | 1945年2月11日 |
智利 | 1945年2月12日 |
委內瑞拉 | 1945年2月14日 |
烏拉圭 | 1945年2月22日 |
埃及 | 1945年2月26日 |
敘利亞 | 1945年2月26日 |
沙烏地阿拉伯 | 1945年3月1日 |
阿根廷 | 1945年3月27日 |
蒙古人民共和國 | 1945年8月9日 |
盟國軍隊傷亡統計
[编辑]- 澳大利亞: 23,400
- 巴西: 493
- 加拿大: 37,500
- 中國: 1,480,000
-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 法國和「自由法國」的武裝力量: 210,000
- 希臘: 88,300
- 印度: 36,000
- 荷蘭: 7,900
- 紐西蘭: 11,625
- 挪威: 2,000
- 波蘭: 123,000
- 南非: 6,840
- 蘇聯: 8,668,000 (參見注釋1)
- 英國: 264,000
- 美國: 292,000
- 南斯拉夫: 300,000
- 義大利(從1943年起) 17,500
受襲擊國家軍隊傷亡統計
[编辑]- 阿爾巴尼亞: 20,001
- 比利時: 12,000
- 保加利亞(從1944年起): 1,000
-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 丹麥: 1,800
- 芬蘭: 82,000
- 衣索比亞: 5,000
- 希臘: 88,300
- 印度: 24,300
- 盧森堡: 4,000
- 蒙古: 3,000
- 荷蘭: 7,900
- 挪威:3,000
- 菲律賓: 27,000
- 波蘭:123,000
- 羅馬尼亞(從1944年起): 5,000
- 南斯拉夫: 300,000
軸心國軍隊傷亡統計
[编辑]- 保加利亞(到1944年至): 9,000
- 德國: 3,500,000 (包括德國軍隊中的奧地利人和蘇台德德意志人)
- 匈牙利: 200,000
- 義大利(到1943年至): 60,000
- 日本: 1,850,000
- 羅馬尼亞(到1944年至): 290,000
- 維希法國(Vichy France): 1,200
平民傷亡統計
[编辑]- 阿爾巴尼亞: 100,000
- 奧地利: 125,000
- 比利時: 76,000
- 保加利亞: 10,000
- 中國: 18,000,000
- 捷克斯洛伐克: 294,000
- 丹麥: 2,000
- 衣索比亞: 5,000
- 芬蘭: 2,000
- 法國: 350,000
- 德國: 1,600,000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驅除出東歐國家的德國人: 2,000,000
- 希臘: 325,000
- 匈牙利: 290,000
- 印度: 25,000
- 義大利: 153,000
- 日本: 672,000
- 荷蘭: 200,000
- 挪威: 7,000
- 菲律賓: 91,000
- 波蘭: 5,680,000
- 羅馬尼亞: 200,000
- 蘇聯: 18,000,000 (參見注釋1)
- 英國: 92,700
- 美國: 6,000
- 南斯拉夫: 1,200,000
其中,約有六百萬為猶太人。
傷亡總計
[编辑]- 平民死亡:約7589萬人
- 全體人員死亡:約1億9百萬人
注釋
[编辑]注釋1:二戰中蘇聯共有2680萬人死亡。其中軍人為870萬,平民為1800萬。但由於存在大量臨時編入軍隊的平民。所以也有的統計數字認為軍人陣亡為1400萬,平民為14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