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讨论:刘荟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添加话题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抱歉~ 这个章节来不及处理到. 可否等我们把Gitbook对应的内容搬过来后�, 再将您的内容加入? 主要的考量是跨章节的结构一致性. 我将所有我(暂时)删除的内容保存如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采用正式、正规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结构观察法及样本调查法等进行系统性地研究人类社会行为之本质与成因的学科。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社会行为,包含个人在场域内的种种行为、两人或多人间的社会互动历程,还有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与所属团体(组织)间的关系。另外,社会心理学观察社会情境中的人类行为,试图找出各种社会行为的先决条件、变项间的因果关系,用以预测与控制社会行为之本。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取向[编辑]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取向有其特定的人性观,并能解释各式各样的社会行为,大致上可分为五大理论取向,分为:角色理论、强化理论、认知理论、符号互动论、以及进化论。

角色理论[编辑]

自1930年以来,林顿(Ralph Linton)、米德(G.H. Mead)与莫瑞诺(Jacob Moreno)等分别从人类学、社会学与精神医学的角度探讨角色理论在研究社会体系、人际互动与心理治疗中的价值,有关角色的研究一时蔚为风气,许多学者纷纷投入角色领域的研究,角色概念遂成为社会科学中科际研究的重要概念。从角色(Role Theory)的观点出发,来分析和研究一个人的社会行为活动,在心理学中,就称为角色理论。角色理论主要包括角色的认知、角色的学习和角色的期待等内容。角色理论认为,大部分可观察的日常社会行为是人们在扮演自己的角色,正如同演员在舞台上演戏。人会服从由他人期望所设定的规范,最适合解释日常生活中有规律、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

以下为角色理论取向的核心假说:
(1)人生很多时间是在组织和团体参与中度过的。
(2)在这些组织中,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位置(角色设定)。
(3)每个位置都是一个角色,即个人为团体所扮演的功能而角色是由其他团体成员的期望来界定的,明确告知个人应如何行动与表现。
(4)团体成员常将这样的期望转化为规范(norm),规定个人应该如何表现,根据个人表现给予奖励或是惩罚。
(5)个人通常会扮演起自己的角色,并遵循相应的角色规范。人基本上是服从的,也愿意尽力去达成别人的期望。
(6)团体成员会相互监控彼此的表现,确认其是否遵从团体内所制定下的规范。若个人达成了角色期望,就会得到某种形式的奖励;反之,团体成员则会羞辱、惩罚该成员。惩罚的预期保障了每个人的角色表现。

强化理论[编辑]

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是另一项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不但能解释人如何学习,还能解释社会关系的变化。强化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它始于上世纪巴伐洛夫(Ivan Pavlov)和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的研究,历经阿尔波特(Allport,1924)、霍尔(Hull,1943)和斯纳金(Skinner,1953)的修正、发展。强化理论取向认为,行为主要是外在事件,而非内在状态决定的,因此其核心概念直指可直接观察的事件。任何会导致行为改变的事件谓为刺激,由刺激所引发的行为改变谓之反应。因反应而得到好的后果谓之强化,也就是说,强化增强了反应,提升了反应出现的几率。在某些学习过程中,强化很重要,特别是制约(conditioning)。在制约过程中,先要建立反应与后续强化间的连结,若某人的反应得到了强化,则反应与强化间的连结就增强了。某人在未来会更可能做出这样的反应,以获得同样的强化效果。

强化类型[编辑]

强化大致可分为“强化”、“惩罚”和“自然消退”三种类型:

一、强化(Reinforcement),又可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又称积极强化,意指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又称消极强化,则是在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透过减少对行为人施加令其不快的回应,来增加其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意愿。

二、惩罚(Punishment),概念与强化相反,也可分为正惩罚与负惩罚。正惩罚(positive punishment)几乎是所有人都曾身历其境的经验,当做出不符合期待、不适当的行为时,就会得到令人不愉快的后果,以对该行为予以否定,进而减少重复此行为的意愿;而负惩罚(negative punishment)则是透过减少给予正面的结果,来阻止人们趋向或重复不被接受的行为。

三、自然消退(Extinction),是指对原先可接受的某种行为强化的撤销。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值得一提的是,自然消退移除的是“原先用以维持某一行为的正面因素”,且“强化”或“惩罚”造成的效果强烈许多。例如:原本遵守规矩可以受到夸奖(正强化)的小孩,某天开始无论如何都不再受到夸奖,久而久之就不再注重规矩(自然消退),但这时如果针对不守规矩的行为予以惩处(正惩罚),他就会在短时间内重新建立守规矩的习惯。

认知理论[编辑]

社会心理学的另一理论取向是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其核心假设个人的心理活动是社会行为的主导性因素,所涉及之心理活动则称为认知历程,包括知觉、记忆、判断、问题解决及决策。认知理论并不否认外在刺激的重要性,但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并非机械式或自动化的连接,个人的认知历程会介入外在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行动者不但会主动地诠释外在刺激,还会选择行为反应。认知取向中的核心概念便是认知结构。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人们用特定的认知,谓之基模(schema)来理解有关他人、团体和情境的复杂关系。

符号互动论[编辑]

社会心理学的第四种理论取向为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如同认知取向,符号互动论强调认知历程,但它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其基本假设为:人性与社会秩序都是人们符号沟通的产物。人与他人互动中的给与取建构了个人的行为,行为既不是单纯的对刺激作出回应,也非单纯的表达内在生理驱力、极大化收益,或服膺角色与规范,相反地,个人的行为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持续展现的。

进化论[编辑]

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认为,行为的根源在我们的基因,因此将心理、社会与生物性因素紧紧的相连,实际上,社会行为或行为倾向确实编码在基因之中,并经由繁衍后代而传承下来。在生理演化中,能让个体生存并传承基因的特征,渐渐的就会在群体中频繁出现。演化心理学家认为社会行为是长期演化适应的产物,行为倾向之所以存在,是因其帮助了我们的祖先成功的生存和生育。

社会知觉与认知[编辑]

社会知觉是使用讯息去建构对社会以及世界的了解,并且对人形成印象的过程。

基模[编辑]

基模是一套关于社会实体有完善组织的认知架构。(1)有几类不同的基模:个人基模、自我基模、角色基模、和事件基模;(2)基模会组织记忆的讯息,因此影响我们记得什么和忘记什么。而且会指引我们对人事物的推理和判断;(3)基模是可以传递的文化要素,它们可以被教授与学习,因此可在团体成员中彼此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