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现代标准汉语/语音/声调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声调是一种由音高构成的超音段成分。[1]现代汉语等语言通过声调来区别意义,是有声调的语言。

调值

[编辑]

调值是音节的实际读音,指音节音高变化的固定形式。调值的特点是:

  • 由相对音高决定。
  • 读音连续而且渐变,没有停顿和跳跃。

国际音标提供了两种描写调值的方式,其中一种是赵元任的五度标记法。五度标记法有幾種不同的表達方法,詳述如下:

漢語言學界常用的一種方法是“數字法”。我们将说话的音高分为五度,从低到高分别用1、2、3、4、5表示。描述语音时,我们用数字记录下开始、结束和转折(如有)时的音高,数字的变化反映了音调的走向。譬如,调值15表示声音从最低音(1)升到最高音(5);调值451表示从较高(4)升到最高(5),再下降到最低音(1)。请注意,漢學界1至5表示低至高,其他語言的學界可能并不按此表記。

國際音標則使用“曲線法”,与“数字法”大致相同。先在右侧画一条竖线作标尺,将标尺分为四段,各端点从低到高分别表示音值的最低、次低、中、次高、最高。竖线左边对照着标尺从左到右绘制线条(同样地,也只需要记录开始、结束和转折,各节点之间用线段连接即可),线条的高低走向反映了音调的走向。譬如,数字法的调值15即可用˩˥表示。常用的五个声调符号(1-5)位于Unicode的U+02E5至U+02E9,折线则通过声调符号的组合来显示;您使用的字体可能不支持曲線法的符号,导致这类符号(如前面的˩˥)不能正确显示甚至完全不能显示。[註 1]

为了易于阅读,本书将使用数字法标注调值。譬如从中间音高(3)升到最高(5)的[ma]音,标记为[ma35]。

调类

[编辑]

我们现在可以把不同的调值排列起来,组成不同的音调了!譬如11、12、13、14……这样能排列出来的音调有很多。但是,一种语言的音调种类是有限的,并不会分出那么多。把一种方言[註 2]的所有音节按不同的音调来分类,就形成了“调类”。调类是声调的种类。[註 3]汉语有四种调类:

  1. 阴平声调值为55,简称阴平,也称“第一声”。音调最高,而且没有升降变化,因此是“高平调”。
  2. 阳平声调值为35,简称阳平,也称“第二声”。音调从中间向高处升,因此是“中升调”。[註 4]
  3. 上声调值为214,也称“第三声”。音调先降后升,因此是“降升调”。“上”字在“上声”一词中一般读shǎng ㄕㄤˇ(上声)而非shàng ㄕㄤˋ(去声)。
  4. 去声调值为51,也称“第四声”。音调从最高降到最低,因此是“全降调”。
用曲線法表示汉语的四个调类


依次朗读四种声调,以“ma ㄇㄚ”为例

上面说的“高平”“中升”等描述的是调类的调型,调型粗略地描述了声调的高低、升降的变化模式,而没有指出准确的音值。常见的调型有平、升、降、升降、降升(后两种也叫曲折调)。由于普通话的各调型有明显差异(平、升、降升、降),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都使用调型的轮廓来给音节标注声调。

注音和拼音用来标注声调的符号
名稱 陰平聲 陽平聲 上聲 去聲
符號 ˉ ˊ ˇ ˋ

普通话的调类系统来自古代汉语。[2]古代汉语曾经有过平、上、去、入四个调类,这个调类系统后来经过不同的变化,形成现今汉语方言的声调。因此,现代的汉语方言的命名也都去追溯古代汉语的声调名称。我们又知道,声调是很不稳定的超音段成分,极容易发生变化。因此,调类的名称只与这种声调的历史有关,和调值、调型完全没有可见的联系。我们知道北京方言的阴平调值是55,但不能说对于任何方言,阴平就是55,55就是阴平。譬如,济南方言阴平的调值是213,烟台方言中调值为55的调类是去声。官话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它方言区的语言了。

最后以阴平举例梳理本节已学的名词:

  • 阴平是调类的名称。调类是声调的种类。
  • 阴平的调值是55。调值是音高的变化形式。
  • 阴平的调型是(高)平调。调型能粗略描述调值。

轻声

[编辑]

汉语还有一个“声调”叫轻声,其实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声调,而是前述四种声调在一定条件下的变体。

关于轻声的具体内容请参阅本章“语调”一节。

变调

[编辑]

在口语中,一些音节受到其它音节的影响,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叫语流音变。汉语中最明显的语流音变即发生在声调中,这种调值的变化叫作变调[3]

通常,一个音节单独发音时的调值叫本调,变化后的调值叫作变调[4]

汉语中明显的音变包括上声的变调和特殊字的变调。

上声的变调

[编辑]

上声的变调变化较大,调型会改变;而且实际应用中,变调更常出现,本调反而不常见。甚至可以说,上声可以认为是一个低平调[5],调值大约为21或是11[6],也可以读成213或者212[7]

传统上认为,上声的本调是214。上声的音调在语流末尾不变;但当上声音节后还连着其它音节时,这个上声的调值会发生变化。

一、总体规则
  • 当下一个音节是上声时,上声改读35,与阳平相同。如「洗脸」「彩笔」「老虎」「领导」。
  • 当下一个音节不是上声(是阴平、阳平或去声,下称「非上声」)时,上声改读21,这个调也叫半上声,因为是完整上声的前半段。例如:
    • 在阴平前:火车、小心、水杯。
    • 在阳平前:旅行、语言、海洋。
    • 在去声前:鼓励、巩固、礼物。
二、上声+轻声

上声+轻声比较特殊。

  • 如果轻声来自「非上声」,都能按照「总体规则」处理,即变为「21+轻声」。
  • 但是当这个轻声字源自一个上声字时,有两种变调方式:
    • 35+轻声,如:等等、哪里、想起、讲讲。
    • 21+轻声:如:奶奶、姐姐、嫂子、耳朵。
三、多个上声相连
  • 如果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上声应根据词语的结构来变调。
    • 双音节+单音节的结构(也叫「双单格」),前两个音节连接紧密,语义停顿在第二个音节后。此时前两个上声都变调为35,即「35+35+214」。如:展览馆、水彩笔、洗脸水。
    • 单音节+双音节的结构(也叫「单双格」),后两个音节连接紧密,语义停顿在第一个音节后。此时第一个上声变为半上(21),第二个上声变为35,即「21+35+214」。如:小展览、纸老虎、小两口。
  • 如果多个上声相连,也要类似地分析结构,根据语义和停顿来变调。

但是,这种情况也受个人习惯的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认为,开头音节不是逻辑重音时,开头和当中的上声也可变为35。[8]

此外,不容易确定格式的(比如音译的)词语,也不能强行规定一个读音,譬如「索马里」「卡塔尔」等。[8]

「一」的变调

[编辑]

一[yī ㄧˉ]是阴平字,它的变调遵循以下规律:

  • 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调值变为51。如:一般、一瓶、一晚。
  • 在去声前,调值变为35。如:一样、一定。

需要注意的是「一」字变调的特殊情况:

  • 作为序数词时不变调。如:第一、一中、五一。这样,是否变调就有了辨义作用。譬如不变调的「一楼」表示「第一层楼」,而变调的「一楼」表示「一整层楼」。
  • 注意,副词「一连」的「一」不是序数词,要变调。如,「一连下了三天雨」。
  • 「一」在数词中的变调规则为:
    • 「一」(1)参照上述变调规则;
    • 「一」作个位数时,不论是序数词还是基数词,都不变调。如「十一」;
    • 「一」作十位数,可以不变调,仍读55。[9]

「不」的变调

[编辑]

不[bù ㄅㄨˋ]是去声字,调值51。但在去声前,调值变为35。如:不要、不够。[10]

「七」、「八」的变调

[编辑]

以往要求「七」、「八」二字在去声前调值改为35,但目前这种变调已经罕见。《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也已删去这种要求。

下一页:语音/音节

注释

[编辑]
  1. 前面的例子看起来应该像一个小角,或是倒过来的V,而不是像J7或是其他什么。
  2. 即使是同一门语言(譬如某种汉语方言),该语言下各方言的调值很有可能不相同,所以这里说方言而非语言。
  3. 在汉语、古代汉语和汉语方言等语言的研究中,调类的概念还包括有无塞音韵尾。两个字即使调值相同,然而一个有塞音韵尾一个没有,二字也属于不同调类。由于现代标准汉语没有塞音韵尾,这里直接忽略这种情况。
  4. 有人也叫“高升调”,意为往高处升。黄廖本取“中升调”。

参考资料

[编辑]
  1. 黄廖本p.64
  2. 黄廖本p.66
  3. 黄廖本p.83
  4. 北大本p.112
  5. 王力《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第4期,1979。编者获取该文献自: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补编》p.322,2015。原文为:「北京话的上声,基本上是一个低平调……」(後略)
  6. 石锋,冉启斌.普通话上声的本质是低平调——对《汉语平调的声调感知研究》的再分析[J].中国语文,2011(6):550-555576 引「赵元任1932;1933」
  7.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2021年版)p.26
  8. 8.0 8.1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2021版)p.31
  9.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2021版)p.31-32
  10.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2021版)p.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