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教育專案實務手冊/第一章/第二節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本節內容請配合原書第頁,或簡易入門教學第頁閱讀。

本節重點摘要:

如何設計我的作業?[编辑]

教師須知中已經提示您如何透過學習目標的規畫作業,以下將就實務經驗提出一些建議。

作業與課程的配合[编辑]

編輯維基百科與課程的配合,可以依據程度分為三種形式:

  1. 課堂上的學習幾乎皆以編輯過程完成。這樣的課程適合要求同學以「撰寫條目」的方式進行,並且應由老師指定預期內容很多的條目,條目中每一段落就是每段時間授課或要求學生學習的內容。
  2. 課堂上有其他教學規畫,編輯維基為部分的內容。這樣的課程任何形式皆可,但篇幅需要在有限的時間中能夠完成,因此可能是以擴充或校正原有的條目為主。
  3. 課堂上的教學與維基無關,維基編輯僅作為課後作業。這樣的課程也是任何形式作業均可,但是因為學生有問題無法及時發掘,考核的校閱的方式需要特別留意。

留意公平性[编辑]

學生對於報告類型的作業非常在乎評分的公平性,如果對公平性有疑慮,會減低學生寫作的意願。通常建議留意以下事項以維持公平性:

  1. 篇幅:翻譯類的條目篇幅需要相近。可以透過條目的「檢視歷史」看到位元數,位元數相近的條目通常擁有相近的篇幅。
  2. 參考文獻取得難易:最理想的狀況是所有學生都可以用同一個資料來源,寫出到達最低門檻的條目。例如若作業是要撰寫野生動物,老師可以指定一本圖鑑為參考書,所有學生要寫的動物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而用功的學生額外找到好的來源可以加分。
  3. 原條目內容多寡:如果學生被分配到的條目已經有不少內容,將會使他們能發揮的部分減少。同時,有時學生也會懷疑老師能否看到編輯前後的差別。如果不能完全新建條目,原有條目最好篇幅極短,或者質量差到全篇重寫也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