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藥理學/人工合成抗菌药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喹诺酮类抗菌药

[编辑]

概述

[编辑]

喹诺酮类药物分为4代。1962年美国Sterling-Winthrop研究所率先开发的萘啶酸是第1代喹诺酮类(quinolones)药物,来自氯喹合成的副产品。1973年合成的第2代药物吡哌酸(pipemidic acid)对大多数革兰阴性菌有效,口服易吸收;因其血药浓度低而尿中浓度高,仅限于治疗泌尿道和肠道感染,现较少使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研制的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s)为第3代喹诺酮类。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新研制的氟喹诺酮类为第4代。临床上使用的喹诺酮类药物主要局限于氟喹诺酮类。

构效关系

[编辑]

体内过程

[编辑]
  • 口服吸收较好,血药浓度较高
  • t1/2较长,3.5 ~ 7 h  
  •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 体内分布广,尤骨、关节、前列腺
  • 主要经肝代谢,肾排泄差异较大

抗菌作用

[编辑]

作用机制

[编辑]

DNA回旋酶
是喹诺酮类抗革兰阴性菌的重要靶点。
拓扑异构酶Ⅳ(topoisomerase Ⅳ)
是含有ParC和ParE两种亚单位的四聚体蛋白酶,分别由parC和parE基因编码,该酶是喹诺酮类药物抗革兰阳性菌的重要靶点。

耐药性

[编辑]

交叉耐药

  • 高浓下,细菌DNA回旋酶染色体突变
  • 低浓下,膜结构改变,通透性降低

临床应用

[编辑]
  • 泌尿生殖道感染
  • 呼吸系统感染  
  • 肠道感染与伤寒

不良反应

[编辑]

少且轻微,有胃肠反应、CNS兴奋症状、过敏反应、软骨损害。

  • 胃肠道反应
  •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 光敏反应(光毒性)
  • 心脏毒性(cardiotoxicity)
  • 软骨损害

禁忌证及药物相互作用

[编辑]
  • 抗酸药可减少其生物利用度
  • 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抑制茶碱代谢
  • 非甾体类抗炎药增加其中枢毒性反应

常用喹诺酮类药物

[编辑]

诺氟沙星 (norfloxacin)

[编辑]

用于泌尿系和肠道感染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编辑]

应用广,抗菌活性强,用于G-、耐药菌株感染

氧氟沙星(ofloxacin)

[编辑]

用于全身感染

司氟沙星(sparfloxacin)

[编辑]

主要对G- 、G+ 用于耐药菌株感染

磺胺类抗菌药

[编辑]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 磺胺药)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治疗细菌感染的化学治疗药物,属光谱抑菌药,曾广泛用于临床。

概述

[编辑]

化学及分类

[编辑]

体内过程

[编辑]

抗菌谱

[编辑]

作用机制

[编辑]

耐药性

[编辑]

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编辑]

药物相互作用

[编辑]

常用磺胺类药物

[编辑]

其他合成类抗菌药

[编辑]

甲氧苄啶(trimethoprim, TMP)

[编辑]

硝基呋喃类(nitrofurans)药物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