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和新興學習技術/Web2.0學習風格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簡介[编辑]

二十一世紀的老師,在教學時能以日星月異的新興學習科技作為教學輔助。此外,隨著跨領域的科技發展,學習者存取資訊以供日後使用的方式也有了重大改變。如:多媒體互動教學和合作學習等新興教學法,不論在傳統或新興教學情境裡皆被廣泛利用。在以前,學習者可能會受限於不同的學習方式,如視覺學習者(visual learner)偏好藉閱讀文字學習等。但目前由於新興科技的整合與運用影響,學習者的學習上的偏好差異開始有了轉變。

成人學習越來越受到重視,而那些專為學生學習設計的模型將不再適用。不同的學習者有著各式各樣的生活背景,也有個不同的經驗和起點行為(註1)。 註1 學生的起點行為是指學生現有的能力、經驗、興趣等與某種學習任務有關的因素。教學對學生的這些行為了解愈多,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性也就愈清楚,如此,教學便會更符合學生的需要。 例如說,如果在一般的校園學習環境裡,學生當然不會有同樣的嗜好。有些人對運動比較感興趣,有些人喜歡文學而有些人喜歡音樂或各種不同的領域。當其他人發現經由口頭上的講述會比較容易記得住時,有些人卻是經由圖片和圖解學得最好。還有一些人比較喜歡經由動手做或者回想的方式學習。至於數位學習,動機、興趣、和記憶資訊的方式都會跟傳統的方式不一樣。因此,必須了解到傳統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和新數位時代的學習者的學習風格是截然不同的。不同的學習團體有不同的特色和學習方式。我想也許你可以將重點放在特定的團體裡,例如大學生或是k-12學生。

傳統教學中的多元智慧學習理論[编辑]

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了對智慧(Intelligence)的新概念,認為其可涵蓋音樂、人際溝通智慧(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語言、數學能力和其他領域之長才。Grader 將智慧定義為「解決問題和能塑造出,對一個或多個文化體系,具價值意義事物之能力。」(Gardner & Hatch, 1989)

相對而言,傳統教育較主張及認可兩類能力:語言(verbal)及計算(computational)方面的能力。Gardner定義了下列七種智慧能力: 邏輯智慧、數學智慧、語言智慧、空間智慧、音樂智慧、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際溝通智慧。

[註1]人際溝通智慧; 人際智能 (指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此能力高者適合做一些需要對人的工作, 例如政府新聞官)

傳統學習中的多元智慧理論[编辑]

Howard Gardner (1983) 提出一個新的想法,用以檢視「智慧」的概念,其中涵蓋各項領域,像是音樂、人際關係、數理、語言能力等。Gardner將「智慧」定義為:「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或在一種或多種教學情境下,能製作出有價值的作品。」傳統教育與Gardner的看法背道而馳,傳統教育僅僅提出並只承認兩種智慧領域—語言與數理。Gardner所定義的七項領域分別為:邏輯、數理、語言、空間、音樂、身體活動和人際關係。Howard提出的這個理論稱為多元智慧理論,與學習者的能力有關。若以此理論為基礎來看,沒有任何一個學習理論是可以單獨使用的。為了讓學習更有效率,老師應該要製作能夠刺激學生各種智慧的教材,幫助學生探索各種能力。

傳統的學習模式與新穎的學習模式[编辑]

除了多元智慧理論與學習類型之外,還有與學習者特性相關的議題。傳統的教育模式雖為大眾所接受,卻經常忽略了這幾個部分。然而,仍有些老師提出各種學生擅用的感官模式(聽覺、視覺),學習者的能力(多元智慧理論)以及個人特質的類型。個人特質的類型可以用Myer-Briggs個人特質類型表來表示:

1. 外向與內向

2. 感官感知與直覺感知

3. 理性思考與感性體會

4. 判斷力與洞察力

Dieterle、Dede和Schrier建議將媒體學習法加入傳統的教育模式。日益穩定的連結,不斷發展、更新、普及的內容,以及新興科技相互配合的特性,都讓舊的學習概念不得不重新定義一番。實際上,新興科技迫使教育者構思結合科技的學習方法。有些學習者已作好準備並期待在學習活動中能看見科技的應用。可惜,老師和學校的方法經常不符合學生的需求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