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文言/虚词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文言之中,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而只起到语法意义的词,便是“虚词[1],可依其功能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很多,例如:[2]”、“”、“”、“”、“”、“”、“”、“[注 1]”、“[注 2]”、“[注 2]”、“”、“”、“”、“”、“”、“”、“”、“”、“”、“”、“”、“”、“”、“”、“”、“”、“”、“)”、“”、“”等。其中,因为“之乎者也”作为白话中的一个习语,这四个字最为众所知。这些字往往除了做虚词之外,还有做实词的,而下面仅列出这些词做虚词时(依例将代词、时间副词和情态副词用法一并记入)的常见解释。本文汇总了上列虚词的主要用法。

[编辑]
关于“之”字实词的用法,见
  1. 第三人称代词,通常用作宾语,称代人、物、事,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等等。
    • 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姜氏偏爱共叔段,想立为世子)
    • 扁鹊见蔡桓公》:“桓侯故使人问”(蔡桓公因此派人询问
    • 尚书·皋陶谟》︰“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
    • 童区寄传》:“与衣裳,吏护还乡”
    • 可活用于称代自身或对方。
    • 用作双宾语中的近宾语。
    • 用作兼语,既是前面动词的宾语,又是后面谓语的主语。
    • 当主谓词组担任宾语时, 可用作主谓词组的主语。
      • (出典?):“闻死,欲住”
  2.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
    • 韩非子》:“至市,而忘操之”
  3. 结构助词,表示领属、修饰,相当于“的”。
    • 石钟山记》:“窾坎镗鞳者,魏庄子歌钟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弟也”
    • 兰亭集序》:“暮春初,会于会稽山阴兰亭”
    • 庄子·养生主》:“今臣刀十九年矣”
    • 说苑·贵德》:“此乃秦所以亡天下也”(这就是秦失去天下原因,“所以”相当于“原因”)
  4. 结构助词,用在主语与谓语中间,使其失去独立性而变成主谓结构,做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状语,定语等。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弃商久矣”
    • 礼记·礼运》:“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 史记·贾谊传》:“夫祸与福兮,何异纠𬙊”(那祸与福啊,和缠在一起的两根绳子有什么区别。)
  5. 结构助词,用在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不必译出。
  6. 结构助词,用在主语与介词结构之间,以强调介词结构,不必译出。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适的例句,请您添加后移除此模板
  7. 韵律助词,用在句末,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词后凑音节,无实义,不必译出。

[编辑]

语气助词

[编辑]
  1. 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见文言/文法#疑问法
    • 列子·汤问篇》:“古初有物?”
    • 项脊轩志》:“儿寒?欲食?”(孩子你冷吗?你想吃东西吗?)
    • 前赤壁赋》:“此非曹孟德之诗?”(这难道不是曹孟德的诗?)
    • 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 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
    • 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
  2. 语气助词,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
  3.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无实意。
  4. 感叹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 阿房宫赋》:“嗟!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蜀道难》:“噫吁嚱!危高哉!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

介词

[编辑]
  1. 对象介词,表对象,相当于“对”“对于”。
  2. 处所介词,相当于“在”。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适的例句,请您添加后移除此模板
  3. 时间介词,表地点,时间等范围,相当于“在”“在N的时候”。
    • 师说》:“生吾前”
  4. 比事介词,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 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吾,吾从而师之”(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闻道一定我早,我追随并学习他)
  5. 结构助词,后缀,做词尾,表示“~的样子”“~地”,构成副词,相当于“然”。
    • 前赤壁赋》:“飘飘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编辑]
  1. 结构助词,在判断句中表示主语。
    •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 古文观止·师说》:“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叫轩辕)
  2. 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相当于“的”、“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地方”。
    • 渔父》:“新沐必弹冠,新浴必振衣”
  3. 语气助词,表语气结束。

[编辑]
  1. 语气助词,用于判断句句末,表示肯定语气。见判断句
    •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陈胜阳城人)
    •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这就岳阳楼壮观的景象)
    • 诗品》:“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
    • 项脊轩志》:“项脊轩,旧南阁子
  2. 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 史记‧滑稽列传》:“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
  3. 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
  4. 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长杨赋》:“盖闻圣主之养民,仁霑而恩洽,动不为身”
    • 春日忆李白》:“白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也者

[编辑]
  1. 相当于“的人”。
    • 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编辑]
  1. 原因介词,相当于“因为”“由于”。
  2. 方式介词,相当于“通过”“凭借”。
    • 韩非子·五蠹》:“儒文乱法,侠武犯禁”
    • 捕蛇者说》:“其始,太医王命聚之”
    • 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今蒋氏观之,犹信”
  3. 工具介词,相当于“用”。
    • 论衡·程材篇》:“如比於文吏,洗泥者水,燔腥生者用火”
  4. 时间介词处所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相当于“在”、“从”。
  5. 并列连词,相当于“和”。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适的例句,请您添加后移除此模板
  6. 递进连词,关系,相当于“而”“又”“并且”或不译。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适的例句,请您添加后移除此模板
  7. 承接连词,相当于“而”或不译。“以”前的行动,为动作的手段或方式。
  8. 目的连词,相当于“以”“来”“以致”。
    • 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尽吾齿”
  9. 因果连词,相当于“因为”。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适的例句,请您添加后移除此模板
    • 往往与“是”构成“以是”或“是以”,相当于“因为这”,即“于是”“遂”“所以”。
  10. 假设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
    • 捕蛇者说》:“啮人,无御之者”(如果它咬人,没有可以防护的方法[则必死无疑])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郡守之权,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几千里,非特闾巷之资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遭万世之变,则不可称讳也”
  11. 认为“以……为”
  12. 能够,可以“可以……”
    • 捕蛇者说》:“可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13.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的意思。
    • 庖丁解牛》:“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编辑]
  1. 承接连词,相当于“然后”。
    • 论语·学而》:“学时习之,不亦说乎”
    • 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道生”
    •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
    •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为政》:“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先行其言,后从之”
    • 论语·泰伯》:“死后已,不亦远乎”
  2. 并列连词,相当于“和”“及”“并”“并且”“而且”。
    • 荀子·劝学篇》:“蟹六跪二螯”(蟹有六条腿两个钳子)
    • 左传·桓公元年》:“美艳”
    • 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 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汎爱众,亲仁”
    • 论语·学而》:“告诸往知来者”
    •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耻”
    • 论语·为政》:“退省其私,亦足以发”
    • 论语·为政》:“举善教不能,则劝”
    • 论语·泰伯》:“任重道远”
  3. 递进连词,相当于“并”“且”。
  4. 转折连词,相当于“然而”“却”。
    •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论语·学而》:“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
    • 论语·学而》:“贫无谄,富无骄”
    • 论语·学而》:“未若贫乐,富好礼者也”
    • 论语·为政》:“君子周不比,小人比不周”
    • 论语·为政》:“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 论语·为政》:“非其鬼祭之,谄也”
    • 荀子·劝学篇》:“目不能两视明,耳不能两听聪”
  5. 目的连词,相当于“以”“来”。

[编辑]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的”、“它们”、“它们”、“其中”。
    • 师说》:“生乎吾前,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 指示代词,指代事物。相当于“这”、“这个”、“这些”、“那”、“那个”、“那些”。
    • 《自相矛盾》:“其人弗能应也”(其:那)
  3. 情态副词,多用在句首,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也许”、“恐怕”、“还能”、“怎么”、“难道” 。
    • 《左传·隐公三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其: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4. 表示第一人称,相当于“己”。如“先脩其身”,其身者,己身也。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适的例句,请您添加后移除此模板
  5. 不明
    • 左传·僖公十一年》:“晋侯无后乎!”
    • 论语·学而》:“孝弟也者,为仁之本与?”
    • 论语·为政》:“大车无𫐐,小车无𫐄,何以行之哉?”(车没有车轴,怎么前行呢?)
    • 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年之先后生於吾乎?”

[编辑]
  1. 对象介词,相当于“向”“对”“给”。
  2. 时间介词,相当于“在S的时候”“等到S”。
  3. 因事介词,表目的、原因等,相当与“由于”“因为”。
    • 孟子·告子上》:“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之”
  4. 施事介词,引出施事者,相当于“被”。有时在被动句中与“”构成“N1为(N2)(所)V”的结构,见文言/文法#被动法
  5. 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

以为

[编辑]

相当于“认为”。

[编辑]
  1. 处所介词,引出动作发生、进行、到达的地点,相当于“从”“在”“到”等。
    • 报任少卿书》:“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岩穴邪?”
    •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
    • 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魏”
    • 项脊轩志》:“然余居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然而我住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
  2. 时间介词,引出动作发生、持续、终止的时间,相当于“从”“在”“到”等。
    • 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鲜也”
    • 报任少卿书》:“且夫人不能蚤自财绳墨之外,以稍陵夷至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3. 原因介词,相当于“由于”。
  4. 承接连词,词组“于是”,相当于“于是”。
    • 战国策·赵策四》:“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於齐,齐兵乃出。”
  5. 来源介词,相当于“从”“由”“自”。
    • 荀子·劝学》:“青, 取之蓝而青於蓝”(靛青是蓼蓝提取出来的,但是它的颜色比蓼蓝更蓝)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6. 比事介词,前接形容词,后接比较基准,作补语,“N1A於N2”相当于“N1比N2更A”“N1V比较於N2”则相当于“把N1和N2V比较”,见文言/文法#比较法
    • 荀子·劝学》:“青, 取之於蓝而青蓝”(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是它的颜色蓼蓝蓝)
    • 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泰山,或轻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必然会有一死,死有的泰山还重,有的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不同)
    • 史记·魏公子列传》:“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人”(这时平原君不敢把自己他人比较。)
  7. 施事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执行者,相当于“被”“为”,见文言/文法#被动法
    • 屈原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郑袖,外欺张仪” (怀王因为不分忠佞,所以在宫内郑袖所迷惑,在宫外张仪所欺骗)
  8. 对象介词,引出动作行为所涉及、服务、影响、讨论的对象,相当于“对”“对于”“关于”“向”等。
    • 报任少卿书》:“今虽欲自雕瑑,曼辞以自解,无益,俗不信,祗取辱耳”
    • 报任少卿书》:“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魏”

[编辑]
  1. 处所介词,相当于“在”“从”
    • 郑伯克段于鄢》:“郑武公娶申”(郑武公申国娶妻)
    • 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会稽山阴之兰亭,脩稧事也”
  2. 客事介词,相当于“把”。
    • 尚书·盘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朕志”
  3. 与事介词,相当于“给”。
  4. 对象介词,引出动作针对(相当于“在”“对于”)、服务(相当于“为”“给”)的对象。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群臣不尽力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群臣不愿鲁君尽力,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服务君主)
    • 续夷坚志·张居士》:“澶州人张居士,禅学有所得”
  5. 共事介词,引出与主语共同进行动作的执行者,相当于“与”“同”等。

[编辑]
  1. 承接连词,相当于“那么”。
    • 六国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那么秦国最想要的,诸侯最怕的,本来就不在战争)
  2. 转折连词,相当于“却”“然而”。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适的例句,请您添加后移除此模板
  3. 副词,加强判断语气,相当于“就是”“即”,时和“非”、“不”呼应使用:“不是……就是”,亦构成排比,表示对比(参见判断句)。
    • 岳阳楼记》:“此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壮观的景象)
    •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
    • 岳阳楼记》:“登斯楼也,有……登斯楼也,有……”

然则

[编辑]
  1. 承接连词,表示前后顺承,相当于“那么”“既然如此”“既然这样的话”。
    •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什么时候欢乐呢?)
  2. 转折连词,表示虽有前项,也有前项以外的情况,相当于“不过”“然而”“虽然如此”“虽然是这样”。
    • 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得无异乎?”(然而此地向北通往……难道都会一样吗?)

[编辑]
  1. 结构助词,使动词性短语名词化。
    • 说苑·贵德》:“此乃秦之以亡天下也”(这就是秦失去天下的原因,“所以”相当于“所凭借”“凭借的东西”,也就是说“原因”)
    •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此乃天之欲救也,《春秋》之独幸也,庄王以祷而请也”
  2. 结构助词,用于动词前,与“为”字呼应,构成“N1为N2所V”表示被动,相当于“N1被N1V”,见文言/文法#为所形

与 

[编辑]
  1. 并列连词,连结名词,表示前后两项并列,相当于“和”“及”。
    • 太平御览》:“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欲为千金之裘而狐谋其皮”
    • 报任少卿书》:“昔卫灵公雍渠同载,孔子适陈”(曾经卫灵公雍渠坐了同一辆车,孔子便去了陈国)
  2. 语气助词,同“”。

[编辑]
  1. 疑问代词,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哪里”、“什么”。
  2. 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

[编辑]
  1. 时态助词,表示完成体,相当于“了”。
    • 史记·五帝本纪》:“汝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直译:你做事到位、说话可成事,已经三年;意译:你这三年做事做得到位,说话可以成事。)
    • 郑伯克段于鄢》:“可!”(可以!)
    •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温习旧知而悟出新知,那么就可以做老师
    • 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庭院里有枇杷树,是我妻子死的那一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亭亭如盖。)
  2. 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是很少的
    • 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谈话丝毫不涉及道义,却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办啊!)

[编辑]
  1. 情态副词,表示肯定,相当于“就是”,见判断副词
    • 说苑·贵德》:“此秦之所以亡天下也”(这就是秦失去天下的原因)
    • 受“无”否定,构成例如“无乃P乎?”的反问句,相当于“难道不是P吗?”。
      • 论语·雍也》:“居简而行简,无大简乎?”(宽于律己,宽于待人的人,难道不是太过于宽容了吗?)
      • 论语·宪问》:“无为佞乎?”(难道不是在花言巧语吗?)
      • 论语·季氏》:“无尔是过与?”(难道不是你错了吗?)
  2. 情态副词,相当于“祇”“仅”。
    • 吕氏春秋·义赏》:“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l2=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3. 承接连词,相当于“就”“然后”。
    • 《猫捕雀》:“有凭权位,张爪牙,残民以自肥者,何也?”
  4. 转折连词,相当于“却”“竟然”。

[编辑]
关于“若”字实词的用法,见
  1.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
    • 史记·陈涉世家》:“为庸耕,何富贵也?”(是被雇佣耕田的人,怎么会富贵呢?)
  2. 假设连词,相当于“如果”。
    • 论语·述而》:“圣与仁,则吾岂敢?”(如果说到圣人和仁者,那么我怎么敢当?)
    • 论语·宪问》:“君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成人:完美的人)
  3. 选择连词,相当于“或”“或者”。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适的例句,请您添加后移除此模板
  4. 比事介词,相当于“如”“像”“比得上”等,见比较法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适的例句,请您添加后移除此模板
    • 受“不”“未”等否定副词的否定,构成“不若”“未若”的结构,相当于“不如”“不像”“比不上”等。
      • 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是比不上贫穷时欢乐,富贵时好礼的人的。)
  5. 代词,相当于“这”。
    • 论语·公治长》:“君子哉人!”(人真的是君子啊!)
    • 论语·宪问》:“君子哉人!尚德哉人!”(人真的是君子啊!人真的崇尚道德啊!)

[编辑]
  1. 并列连词,相当于“和”。
    • 郑伯克段于鄢》:“生庄公、共叔段”(武姜生下了庄公共叔段)
  2. 条件介词,引出要利用的时间、机会,相当于“趁”。
    • 左传·僖公》:“彼众我寡,其未既济也,请击之”(敌多我少,他们还未完全渡过,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3. 相当于“等到”。

[编辑]
  1. 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呢”。
    • 捕蛇者说》:“悍吏之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
  2. 语气助词,调整语气,不译。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
    • 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3. 同“于是”“于之”,相当于“在那里”等。
    •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想去赶上,见到不贤的人在内心自省)
    • 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愼於言,就有道而正:可谓好学也已。”
  4. 代词,相当于“他”、“他们”、“它”、“在这里”、“在那里”。
    • 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5. 疑问代词,相当于“岂”、“如何”、“怎么”。
    • 论语·为政》:“人廋哉?人廋哉?”(人怎么能藏住?人怎么能藏住?)
    • 论语·八佾》:“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得俭?”
    • 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得知?”
    • 论语·公冶长》:“用佞?”
    • 论语·公冶长》:“枨也欲!得刚?”
    • 论语·公冶长》:“未知,得仁?”

[编辑]

介词

[编辑]
  1. 原因介词,相当于“因为”“由于”。
  2. 凭借,依靠。
    • 隆中对》:“高祖之以成帝业”
    • 过秦论》:“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 趁着,趁此。
  4. 通过,经由。

副词

[编辑]
  1. 于是,就。
  2. 仍然。
    • 段太尉逸事状》:“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恬然”
  3. 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前一分句,表原因。
    • 需要例句:如果您有合适的例句,请您添加后移除此模板

[编辑]
  1. 递进连词,相当于“而且”“况且”。
  2. 并列连词,相当于“又”“与”。
  3. 时间副词,相当于“即将”“暂时”。
    • 黔之驴》:“驴一鸣,虎大骇,逐遁,以为且噬己也。”
  4. (需要译义)
    • 项脊轩志》:“闻姊家有阁子,何谓阁子也?”
    • 庄子·逍遥游》:“以游无穷者,彼恶乎待哉!”
    • 史记·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 报任少卿书》:“夫人不能蚤自财绳墨之外,以稍陵夷至於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编辑]
  1. 发语词,发起论述。
    • 岳阳楼记》:“予观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兰亭集序》:“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2. 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
    • 庄子·在宥》:“悲,有土者之不知也!”
    • 庄子·在宥》:“不明於道者,悲!”
    • 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后人看今人,也就像是今人看前人,可悲!)
    • 报任少卿书》:“悲!悲!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编辑]
  1. 时间介词
    • 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癸丑,暮春之初”
  2. 处所介词
    • 论语·述而》:“子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编辑]
  1. 语气助词,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因此有时会倒装,相当于“啊”。
    • 论语·八佾》:“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
    • 论语·八佾》:“管仲之器小!”(管仲真小气!)
    • 论语·八佾》:“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我怎么看这个人!)
    • 论语·八佾》:“大问!”
    • 论语·公冶长》:“君子若人!”(这人真的是君子!)
    • 论语·雍也》:“贤回也!”(颜回真聪明!)
    • 论语·宪问》:“君子若人!尚德若人!”(这人真的是君子!这人真的崇尚道德!)
  2. 语气助词,表示强烈的疑问、反问语气。
    • 论语·雍也》:“觚不觚,觚!觚!”(觚不当觚用,这还是觚?这还是觚?)
    • 论语·为政》:“人焉廋?人焉廋?”(人怎么能藏住?人怎么能藏住?)
    • 论语·为政》:“大车无𫐐,小车无𫐄,其何以行之?”(车没有车轴,怎么前行?)
    •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我有哪些?)
    • 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焉能系而不食!”(我难道是匏瓜?怎么能只系着不吃!)

[编辑]
  1. 情态副词,表示未然,相当于“将要”。
    • 论语·季氏》:“季氏伐颛臾”(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 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以夫子为木铎”(木铎:本指用以警众的巨大响器,有木舌的铜制铃铛,这里引申指警醒世人的圣者。)
  2. 时间副词,相当于“即将”“快”。
    • 论语·泰伯》:“鸟之死,其鸣也哀;人之死,其言也善”
    • 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深”
  3. 时间副词,相当于“刚刚”。
    • 论语·雍也》:“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入门,策其马”

[编辑]
  1. 相当于“也”。
    • 项脊轩志》:“然余居於此,多可喜,多可悲”(然而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有很多可悲的事情。)
    • 兰亭集序》:“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悲夫!”(后人看今人,就像是今人看前人,可悲啊!)

[编辑]
  1. 假设连词,相当于“如果”
    • 史记·陈涉世家》:“富贵,无相忘”(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
    •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果对国家有利情愿死,怎么可以因为有祸而去避开它?)
  2. 时间副词,表示“姑且”“苟且”“暂时”“暂且”
    • 前出师表》:“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姑且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 成语:“延残喘”(暂且拖延剩下的一口气)

[编辑]
  1. 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又作“尔”。
    • 说苑·奉使》:“此乃匹夫愚人之怒,非布衣韦带之士怒也”(这不过就是匹夫愚人的愤怒罢了,不是布衣韦带之士的愤怒。)

[编辑]
  1. “之于”合音。
    • 论语·学而》:“告往而知来者”
    • 论语·为政》:“举直错枉,则民服;举枉错直,则民不服”
    • 论语·八佾》:“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斯乎?”
    • 论语·公冶长》:“我不欲人之加我也,吾亦欲无加人”
    • 论语·公冶长》:“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酰焉,乞其邻而与之”
    • 论语·宪问》:“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犹能肆市朝”
    • 论语·卫灵公》:“君子求己,小人求人”
  2. “之乎”合音。
    • 论语·雍也》:“虽欲勿用,山川其舍?”
    • 论语·雍也》:“尧舜其犹病!”
    • 论语·子罕》:“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
    • 论语·先进》:“闻斯行?”
    • 论语·颜渊》:“闻斯行虽有粟,吾得而食?”
    • 论语·子路》:“尔所不知,人其舍?”
    • 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
    • 论语·宪问》:“脩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

文言虚词专著

[编辑]

古书

[编辑]
  • 刘淇《助字辨略》
  • 王引之《经传释词》
  • 袁仁林《虚字说》

今本

[编辑]
  • 吕叔湘《文言虚字》
  •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
  • 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 秦礼君《古代关连词语手册》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备注 

[编辑]
  1. “爲”“為”二字为全等异体字,本文采正字“为”而例文则尽量忠於原文。
  2. 2.0 2.1 ”“”本为二字,古音不同,尽管含义接近,后世近乎混同,然若有别,自当分清为宜。

参考文献

[编辑]
  1. 蒲立本. 古汉语语法纲要.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5. 
  2. 依先秦两汉该字出现次数(数据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和字之相关性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