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病理学的发展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绪论-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 病理学的发展
人类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自其诞生之日起始终与疾病共存,这从考古学家挖掘的具有病变的史前人类的骨骼化石上可找到足够的证据。当然这仅仅是肉眼所见到的形态变化。直到1761年意大利的Morgani(1682—1771)医生通过700多例尸体解剖,并详细记录了病变器官的肉眼变化之后,认为不同的疾病都是由相应器官的病变引起的,由此提出了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的概念,由此奠定了医学及病理学发展的基础。在一个世纪之后的19世纪中叶,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可以应用光学显微镜来研究正常和病变细胞的形态变化。于是,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 (1821—1902)创立了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其巨著在1858年出版,直到今天其理论和技术仍在对医学科学的发展产生影响。此后,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探索,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今天的病理学学科体系,如用肉眼观察病变器官的大体变化,被称为大体所见或解剖病理学(anatomical pathology);借助于显微镜所进行的组织学或细胞学研究,被称为组织病理学(histopathology)或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 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病变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被称为超微结构病理学(ultrastructral pathology)。
近30余年来,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的进展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图像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传统病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使病理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免疫病理(immunopathology)、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遗传病理学(genetic pathology)和计量病理学(quanlilalive pathology) 等,使得对疾病的研究从器官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并使形态学观察结果从定位、定性走向定量,更具客观性、重复性和可比性。
随着分子病理学理论和技术的日臻完善,诊断分子病理学又成为近年来临床病理的最热门领域。就大多数疾病而言,不管是先天性还是获得性,均具有一定的遗传学基础。通过分子手段检测人染色体上基因的改变,以此确立的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是最可靠的。在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中,不仅可检出正在生长的病原体,也能检出潜伏的病原微生物;既能确定既往感染.也能检出现行感染。肿瘤大部分都有遗传学基础,与遗传性疾病类似,诊断分子病理学对那些以基因改变为病因的肿瘤而言是最准确的,是分子靶向治疗的基础。在组织器官移植领域内,诊断分子病理学至少可用于以下五个方面:组织抗原匹配;免疫抑制患者中出现的威胁生命的感染的快速检测;在骨髓移植中还可以用于自体移植前确保有效地清除肿瘤组织,显示移植物在体内过程的踪迹,监视疾病复发。在刑事案件的法医学鉴定中,DNA指纹技术,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法医学鉴定,其精确度达到了一个细胞、一根毛发和一个精子,就可取得个体特征性的基因图谱。
如今,借助图像数字化以及数字存储传输技术的发展,将病理学切片转化为切片数字化图像(whole slide images, WSl)进行数据存储已成为可能。WSI又称数字切片(digital slides)或虚拟切片(virtual slides), 使用者可以不通过显微镜而直接在个人的计算机上进行WSI的阅片、教学、科学研究、远程诊断及疑难病例的会诊,现已被称为数字病理学 (digital pathology)。
对疾病的观察和研究还从个体向群体和社会发展,并与环境结合,出现了地理病理学、社会病理学等新的分支。这些发展大大加深了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为许多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发展空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后基因组计划的开展,病理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必定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