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世界历史/欧洲中世纪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中世纪

[编辑]

中世纪(约395年—150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拜占庭帝国灭亡为止(此时文艺复兴开始兴起)。“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苦,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不过这一时期的经院哲学,神学与基督教文化艺术得到很大发展,为后来的文艺复兴,以及新哲学提供了思想文化准备。劳动人民同样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成果。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义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源本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所发生的,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900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们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16世纪与17世纪时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们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19世纪初,作为对传统史观的反叛,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一边倒的趋势。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Sutton Hoo)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著名学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辞汇。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著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义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

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这段欧洲历史。

历史

[编辑]

由于欧洲民族大迁徙和罗马帝国内部奴隶制生产关系矛盾尖锐化等原因,随着古典时期罗马帝国在西欧及不列颠的统治被日耳曼人终结,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萨可逊等王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萨克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统治疆域较大。

作为日耳曼人支族之一的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高卢军队,在今法国中西部地区由克洛维建立起墨洛温王朝政权。克洛维通过和罗马教廷的联合,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随著法兰克王国不断的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征服了勃艮第、图林根、巴伐利亚和萨可逊的一些部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并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宫相矮子丕平发动宫廷政变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王国在其长子查理大帝统治期间国力达到最盛,吞并了伦巴德王国,夺取西班牙边区,查理大帝死后留下其三个孙子,在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国家一分为三变为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义大利王国,现代的法国、德国和义大利的疆域就是以这个条约为基础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在5世纪中叶进入大不列颠群岛,在6世纪末,7世纪初,形成了7个王国,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国逐渐成为地区霸权,吞并了其他6个王国,从此诞生了英格兰(England)。1066年,法国诺曼第公爵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王位,遭到拒绝后,以武力夺取了英王之位,称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第王朝,但是这也造成了日后百年战争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统治时期,随著王权的加强,社会福尔召集国(一级为高级教士,二级为贵族,三级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议会君主制。

德国的前身区也纷纷独立。

文化

[编辑]

亚平宁半岛多个政权并立,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罗马教宗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宗国,并且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声称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城,拉特兰宫等地交给了教宗。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主义,否定人的自然欲望,否认世俗生活宣扬存在天国。另一方面教廷腐败、圣职买卖现象也十分严重。哲学上宣扬三位一体(Trinitas)、原罪说等经院哲学思想,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控制思想,学校教育课程内容也多服务于神学。在教宗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 604年)时期,古罗马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不过在十、十一世纪左右,和欧洲城市及市民阶层兴起同时间出现的还有大学,早期的大学多为教会设立,但是大学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之上,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也为大学一定程度的思想自由奠定基础,后来不少启蒙思想皆源于大学校园,当时,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和音乐。学生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还要学习专业课程,主要有法学、医学和神学。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到基都教会的影响,但同时也反映了经济社会的需要。

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生产力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增长的对思想文化权力的需要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宗教改革(Refomatio)在十六、十七世纪在欧洲大地上广泛开展。宗教改革主要指的是在这段时期天主教(传统基督教教派)发生的教派分裂和教义改革运动。一般来说,其开始标志通常被定义为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它直接引起了德意志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主战场是新旧教会之争,新旧教会皆宣扬自己的正统性否认对方的正统性,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和卡尔文派,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规模较小的改革团体存在。新旧教派斗争激烈,包括但不限于不同教派神职人员的口诛笔伐,甚至在部分地区引发冲突与宗教战争。新教相较于长期统治欧洲的天主教有几大改观,如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反对教会腐败以及人文思想的萌芽。宗教改革最终结束于1648年西里西亚合约的签订(同时也是三十年战争的结束)。这场运动的结果是新教在中北部受罗马教廷影响较小的国家广泛传播,其中包括成为英国国教,而天主教在大部分南欧国家仍然被广泛信仰。新教的普及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一部分,是对当时西欧社会经济情况的体现。

宗教改革后,以意大利佛罗伦萨为中心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后来扩展到欧洲很多国家。其中涌现出出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其中出名的有但丁、薄伽丘、李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哈维、弗兰西斯·培根等等。

经济

[编辑]

12世纪波恩市的建设情景。(现藏于波恩市立图书馆)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巴黎、里昂、都尔奈、马赛、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最初是佛罗伦斯,随后是佛兰德尔,而圈地运动使英国迅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发生了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工场手工业也使进行战争的武器产生了飞跃,火炮和毛瑟枪逐渐代替了骑士的刀剑,也使旧式的城堡丧失了防御能力。而工场手工业业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到中世纪中后期,各种手工行业由个别经营,渐渐演变为成立工会,“专业”这个概念在这时期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