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免疫应答 -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一般T细胞免疫应答是指αβT细胞对蛋白质抗原的应答,除非特别说明,T细胞免疫应答都是指这一类应答。

抗原识别阶段[编辑]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编辑]

  • T细胞不能识别完整的蛋白抗原,只能特异性识别经AP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肽与MHC分子形成的复合物。
  • 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面的TCR分别识别APC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及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

黏附分子在T细胞识别抗原中的作用[编辑]

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编辑]

T细胞的活化[编辑]

CD4+T细胞的活化[编辑]

第一信号的产生[编辑]

  • TCR与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特异性结合使T细胞表面的TCR交联,同时使CD3复合体、ξ链以及CD4分子聚集。这一过程导致第一信号的产生。

第二信号的产生[编辑]

  • 第一信号是T细胞活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T细胞的活化还需要第二信号,或称为协同刺激信号。仅接受第一信号的T细胞不但不能活化,相反进入一种称为无能(anergy)的状态。这种T细胞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即使存在第二信号,也不能再激活。
  • 第二信号主要由APC上的协同刺激分子B7与T细胞上的CD28受体相互作用产生,并通过CD28传入T细胞。
  • 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的不单是B7与CD28的相互作用,T细胞与APC上其他黏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例如CD2与LFA-3(CD58),LFA-1与ICAM-1(CD54)或ICAM-3(CD50)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加强细胞间结合和促进TCR识别抗原外,也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 接受第二信号后的T细胞分泌IL-2。此外,活化后的T细胞表达CTLA-4HH,与APC表面的B7结合,传递抑制信号。

CD8+T细胞的活化[编辑]

CD8+细胞的活化同样也需要双信号,其中第一信号来自TCR与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结合,CD8分子与MHCⅠ类分子非多态区的结合也发挥了协同受体的作用。
因为CD8+T细胞识别的抗原是由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等提供的,但它们并不能为T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号。目前研究认为CD8+T细胞活化需要的第二信号提供方式有以下两种:

  • 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被DC摄入,病毒蛋白或肿瘤抗原从吞噬体进入胞液,由DC加工处理与MHCⅠ类分子结合提呈给CD8+T细胞,随后DC可为CD8+T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号。
  • CD4+辅助性T细胞可为CD8+细胞提供细胞因子或刺激信号。

T细胞活化的胞内信号传递[编辑]

增殖[编辑]

T细胞接受双活化信号刺激后,合成和分泌其生长所需的各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IL-2与高亲和力IL-2受体(IL-2R)。在IL-2的刺激下,T细胞发生克隆性扩增。T细胞每天分裂2~3次,持续4~5天。增殖的结果产生大量具有特异性的子代细胞的克隆。

分化[编辑]

CD4+T细胞(Th细胞)的分化[编辑]

CD8+T细胞的分化[编辑]

记忆T细胞的产生[编辑]

效应阶段[编辑]

  •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是机体抗细胞内微生物及肿瘤的主要防御机制。包括以下三类:
    • 第一,CD4+Th1细胞主要针对寄居在吞噬细胞吞噬体内的微生物,可产生细胞因子,活化巨噬细胞诱生炎症反应。
    • 第二,CD4+Th2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参与体液免疫;Th2细胞还可抑制巨噬细胞活化,因此对局限炎症造成损伤极为重要。此外,Th2细胞可激发以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是防御寄生虫感染的主要机制。
    • 第三,CD8+T细胞主要针对包括非吞噬细胞在内的各种细胞胞质中感染和复制的微生物以及肿瘤细胞,可杀伤感染的靶细胞,清除感染灶及抗肿瘤。

CD4+T细胞的效应机制[编辑]

Th1细胞的效应机制[编辑]

Th1细胞对巨噬细胞的作用[编辑]

Th1细胞通常并不直接作用于靶细胞,而是通过招募和激活巨噬细胞间接杀伤细胞内感染病原体和同种异型靶细胞,所以巨噬细胞是Th1细胞的效应细胞。

Th1细胞对其他细胞的作用[编辑]

Th2细胞的效应机制[编辑]

Th2细胞对B细胞的作用[编辑]

Th2细胞通过释放IL-4、IL-5、IL-6、IL-10等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Th2细胞对巨噬细胞的作用[编辑]

Th2细胞通过释放某些抑制巨噬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如IL-4、IL-10及TNF-β等),抑制炎症反应。

Th2细胞对其他细胞的作用[编辑]

CTL的效应机制[编辑]

穿孔素和颗粒酶的作用[编辑]

Fas-FasL相互作用[编辑]

细胞因子的作用[编辑]

CTL杀伤靶细胞的特点[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