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和新兴学习技术/下一代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后一辈学生(The Next Generation of Learners)[编辑]

谁适合这样的风格?(Who Fits This Mode?)[编辑]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高达的社群中,同时面临一连串科技的改革。在《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这本书中,汤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提到,在他小时候,如果小孩不吃饭的话,父母会说很多非洲人都没东西吃,你得把它吃完。然而,在当今这个资讯化时代[1],如果小孩不认真念书,家长就会警告说,那些中国和印度的孩子会超越他们,并且抢走他们未来的工作。

  还记得那些免费接通号(1-800-XXX-XXXX)可以将你转往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吗? 现在, 许多美国的公司都使用 Skype[1][2][3]将客服作业外包给国外的公司。当我们敲敲键盘,网路就将需要的资讯带给我们时,国与国的边界正渐渐消失。我们的教育系统也必须改变,以迎合当今学习者的需要。

  首先,我们必须考量我们所要教导的学习者的类型。这个TeacherTube上的影片整理了一个良好的档案,以助于我们了解现今的学习者:http://www.teachertube.com/view_video.php?viewkey=40c570a322f1b0b65909&page=1&viewtype=&category=tr[4]。根据影片中的相关要素,人们用许多称呼来命名这个新世代,像是:X世代(Generation X[5])、Y世代(Generation Y[6])、巢居者(Nesters[7])、网路世代(Internet Generation[8])。Youtube是一个线上自由分享影片的网站。在此,基于塔普斯考特(Don Tapscott)的著作《N世代 : 主导二十一世纪数位生活的新新族群》(Growing Up Digital: 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9])中的定义,我称他们为N世代(Net Generation)。

  已有许多的著作叙述了N世代的特点,但他们到底是谁呢?他们又与前一世代有什么不同呢?亚伯林格夫妇(James Oblinger & Diana Oblinger,2005)形容说:“N世代的学习者是那些出生于1980年代和那之后的学生。”(p. 1,2)[10]。必须强调的是,大多数与这个世代有关的论述都非基于实证研究。相反地,大都是纯粹的讨论或是基于轶事的观察报告。班奈特(Sue Bennett)、马腾(Karl Maton)、以及克文(Lisa Kervin)曾就N世代的文献资料,写了一篇极好的评论,并发表于英国教育科技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http://www.ingentaconnect.com/content/bpl/bjet/2008/00000039/00000005/art00002 。有一个部落格就倾向于推广用更据理论及根据证据的方式,讨论新世代议题以及其与高等教育(post secondary education)关连:http://netgennonsense.blogspot.com/

  与N世代相关的论述可分为两类。一是描述他们的学习方式,另一种则是著重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两种方式都会影响学生们学习的方法。


学习风格

1. 从实验中学习: 毕林斯(Billings,2004)认为N世代喜欢发现新事物以及从实际操作(hands-on)的经验中学习(p. 104)[11]。相较于被教导怎么做或阅读静态的书本,他们更喜欢从实做中学习。这些学生能够凭直觉地使用各种资讯科技设备(IT devices),并浏览网路。他们喜欢花时间在那些最新的电子产品(eletronic gadgets)上,像是iPod、MP3播放器、还有手机,因为他们能够触碰并把玩这些设备。他们也喜欢透过探索网路学习新事物,交新的朋友[12],制作自己的相簿[13],或者学一些能充实部落格的新工具[14]等等。他们享受借由亲自发现,主动学习新的工具。

2. 偏好视觉学习: 由于N世代成长时,科技已经普遍流行于生活中,他们在充满数位设备、富含媒体的环境下感到自在,像是电脑、LCD投影机、PDA、iPod、MP4还有iPhone等等。生活在这种多媒体的环境,N世代无论是在家或在学校,都沉浸在互动式的电脑游戏或电影中。电视与电脑提供丰富的视觉效果,这已使得N世代更习于用这样的方式接受新知。亚伯林格夫妇(James Oblinger & Diana Oblinger,2005)认为:“N世代的文本阅读能力可能会比前世代的人发展得较差(p. 2.5)。”

  当N世代上网搜寻资讯时,他们不只是尝试各种搜寻引擎(像是Google和Yahoo),他们也会去Youtube.com寻找一些互动的素材。N世代使用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它允许使用者选择从部落格(blogs)、新闻服务站(news services)以及其他的网页接收资讯(feeds)或新闻(newsfeeds)[15]。这个世代相当适应Google广告方案(Google's Adsense),这是一个基于搜寻者所搜寻的资料提供广告的站台[16]

  许多时候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界线对于这些N世代的学生来说,被定义地不是那么清楚。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中的林登虚拟货币(Linden-virtual money)恐怕就很与真实的货币做区别,特别是当已建立的对换率存在的时候[17]。Anshe Chung在CNN计划在第二人生里开设I-Report中心时,是第二人生里的首富[18]。N世代喜爱透过最新的视觉辅助(visual aids)学习,他们也享受于更新他们的资讯时总是会出现的音效。N世代也喜欢在网路上创造自己的化身[19]。化身是人们使用网路世界(如第二人生或电玩游戏)时所创造出来的代言人。许多人通常都有数个化身,他们可以依照不同的环境,选用不同的化身。值得注意的是,化身不一定需要是人们在现实世界的长相。

  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使用生硬的书本恐怕不能有效地引起N世代在学习上的专注及兴趣。相反地,他们会偏好于从网站上(如Youtube.com)搜寻较能互动的素材。

  就这点来说,N世代偏好的视觉学习风格是被已开发和开发中国家的文化及环境塑造而来的,因为社会将他们时时刻刻暴露于富含媒体的环境中。在网路上,他们也不会感到寂寞,他们可以与一群有相近兴趣的人互痛。举例来说,在Youtube上只要简单地点选他人的档案以及观看他们喜欢的影片片段就能够与他们产生连结[20]。此外,在静态连结(permalink[21])之下,人们可以观看此连结的影片,也可以从这个连结中发现更多的影片。因此,人们的联系以及社群透过使用这种快速且便利的社交网路(social-networking)工具得以促进。

3. 喜欢团体合作: N世代享受使用合作性的工具(collaborative tools),如Google Apps[22],与同辈团体合作。通常,这些学生较可能偏好于有团队提供支援的环境中学习。像是维基任务(Wiki project)等可以与教师及同侪一同进行的活动,相较于个人作业,N世代可能较为喜好。

  这样的学习特点正符合维果茨基(Vygotsky)的近侧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growth theory)。李法兰寇斯(Lefrancois,1997)解释说,维果茨基的近侧发展区被定义为:“个体为进一步智力发展的现阶段的潜能(p. 98)。”N世代喜欢透过与同侪合作建构他们的学习,因为学习较慢的人受到学习较快者的协助,他们在彼此的知识提供的鹰架下学习。如果学习是在没有同侪协助的个人任务下进行,更多的学生将被甩在后头。所以,N世代符合维果茨基的鹰架理论(scaffolding theory),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喜欢与同学团体合作。当他们与同侪合作时,不仅增加自信也提供协助,他们一起建构知识。学习不只是个人的事。刚开始学习新事物时,如果你不懂,没有什么好羞耻的;更进一步地说,N世代喜欢在团体中分享他们的经验。Google已经开发许多创新的应用程式,为这些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23]

4. 注意时间短且善于多重任务: N世代习惯的富含媒体的环境似乎已缩短他们维持注意的时间。如果你要求他们努力于同样一件事数小时,那可能会使他们受不了或感到灰心。如果他们能同时做许多事情,他们会更享受活动,因为他们通常能快速地转移注意力到不同的任务上。他们同常比父母更能一心多用,并能将注意力分散到不同的活动上。亚伯林格夫妇(Oblinger & Oblinger,2005)观察到:“他们喜欢并进程序(parallel process)及多重任务(multi-task)…。他们成功于立即的满足…。”(p. 2.14) 因此,教师看到学生边做作业边听音乐、上网、跟朋友讲电话时,不必感到讶异。这些这式各样的活动都是N世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5. 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结合了两个辞汇:教育与娱乐,也就是指具教育性的娱乐或具娱乐性的教育。产品内容透过娱乐性的设定,帮助使用者发展特殊技巧或学习强化。试著想想当教育与娱乐结合时会发生什么事呢?根据维基百科(Wikipedia),“寓教于乐典型地透过人们熟悉的娱乐形式所提供的令人记忆深刻的课程来教导或社会化它的观众:电视节目、电脑、以及电视游乐器、电影、音乐、网站、多媒体软体等等。”

  相较于年长的世代对教育的观念,N世代认为学习与教师权威没有任何关系。相反地,学习被认为是互动的,且包含许多有趣的活动。他们偏好教师在课程中加入游戏与活动。Shih & Hung(2007)认为,从N世代的观点来看,学习可以变得更简单、更有趣(p. 20)。教师不能只靠文本课程的教学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将游戏整并至教育中似乎是增加学生兴趣与提升动机的一种最新、互动的方式。此外,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也更乐于分享点子。

  最近,许多教育工作者编了一些动机取向与游戏取向的标准课程,作为辅助教材。他们发现这些教材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且更专注于学习文本上。

  教育应该以这些娱乐性活动带给学生正面的影响。举例来说,韩国游戏学院(the Korea Game Academy)是韩国游戏产业开发院(the Korea Game Development & Promotion Institute)的附属机构,是韩国一所专为提升游戏产业及游戏教育的公立学校[24]

6. 复制与贴上: 对N世代来说,几乎所有的文本都可以从网路上被复制、贴上或剪下、贴上。虽说这种能力比起打字或创造其他种类的文本方便许多,但也可能导致剽窃的问题。

7.同意终生学习,E-、U-及M-learning: 追求知识和学位已不再是青少年到博士班这些学生的特权。持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概念对N世代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他们充满好奇,这些学生喜欢学习及思考新的想法。他们所学的东西不是无法改变且呆板的,他们意识到知识不是静态的。他们持续更新并建构知识,跟上流行趋势,关注当下的议题。此外,N世代喜欢根据他们当下的需求,为自己量身打造学习环境。

  U-learning这个名词意为“普遍存在的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也就是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意思。“无限制的学习”(unlimited learning)是U-learning的另外一种解释。在过去,人们总认为一但完成学业,他们就不需要再与学校有任何瓜葛,能够自由地进入真实的世界。然而,活在资讯时代里,人们比以前渴望学到更多,这对N世代来说更是真理。一个例子说明U-learning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那就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现在也提供免费的线上课程[25]

  世界持续在进步,年轻的N世代也是如此。因此,E-learning及U-learning正符合他们特殊的渴望与需要,因为他们能够在没有场地与时间的限制下,调整自身的脚步去学习。毫无疑问的,将来学习的解决方案及服务平台将与许多可移动的设备结合。“这些设备可能是掌上型电脑(handheld computers)或者个人数位秘书(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手机(包含新的智慧手机)、iPod、影音播放机、平板电脑,甚至是可穿式设备(wearable device)。这些产品能够透过桌上电脑、手提电脑、网路(有线或无线)连结在一起。(撷取于2007年12月6日,自http://adlcommunity.net/mod/wiki/view.php?id=142&page=Mobile+or+Ubiquitous+Learning )。


生活方式或生活作风

1.永远在线: N世代透过手机与电脑连结彼此。事实上,他们的手机与电脑总是开著,他们害怕错过任何一通电话与讯息。此外,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能用MSN、雅虎即时通(Yahoo messenger)、美国在线(AOL)、Skype等与朋友聊天。这些人通常对于活在虚拟社群中感到自在,像是第二人生,无论日夜,他们都挂在线上,使朋友能够随时找到他们。他们似乎无法将这种社交网路从生活中剔除。他们也有许多方法来无线地连结网路,像是蓝牙(Bluetooth[26])。

2.宁可Google,不上图书馆: 无论N世代何时需要资讯,他们第一件会做的事情通常是先Google资料。上图书馆几乎不是他们首先考虑的选项。对N世代来说,上网查资料更快、更有效率,例如上维基百科(Wikipedia.org)搜寻专有名词和解释(维基百科是全球最大的线上百科全书网站,透过公共合作建构而成)。同样地,许多人认为Google的搜寻引擎是一种省时导向的资料搜寻工具。他们所要做的只是输入关键字并按下“确定键”(enter),就可以在几秒内看到大量的搜寻结果。N世代也使用标签(tag),为网路书签组织及创造便于记忆的关键字,例如在delicious.com这个网站里,将一字描述(one-word descriptor)分派到书签中[27]

3.喜爱电子商务: 对N世代来说,上网处理日常生活大小事是可行的,即使是叫披萨和要求外送等。相较于出外购物,购买商品前,他们可以在不同网站上搜寻理想的商品、比较价钱,看看别人的评价。他们通常相信几乎所有事都可以透过网路完成,而且他们也想借由网路服务来省下时间。同样的情形也可论及网路银行的服务。相较于N世代,他们的父母则对网路银行没有足够的信心,父母们对网路银行及电子商务的不信任可能是源自于在生活上缺乏使用电脑的自信心。文德汉(Windham,2005)观察N世代的行为并提出结论:当他们出外购物时,他们总是选择用信用卡或借记卡(Debit cards)付帐(2005, p. 5.14)。这些人通常觉得上网管理银行帐户比起传统方法(纸本帐簿、纸钞)方便多了。N世代肯定是连线的或无线的世代(wired or wireless generation)。他们很自在地使用线上服务。比方说,许多人可能会认为相较于去父母的银行,Paypal是更快更方便的付款工具[28]

4.不怕见陌生网友: N世代在思想上通常更为开放,他们喜爱差异及多样性,而且他们乐于上网分享那些年长的人认为是隐私的资讯。他们通常用部落格写线上日记,上传个人照片到Facebook,透过网路平台分享他们的生活及想法,在线上游戏种与朋友组队。因此,当他们在虚拟世界中遇到陌生人时,他们感到自在且不拘束。对年长的人来说,N世代希望自己是注目的焦点,且乐于网在虚拟的镁光灯之下。

  N世代也透过网路与真实世界的人见面。比方说,如有人正打算去国外旅行,并渴望与当地人有文化交流,这些旅客使用以下网站与当地人联系:http://www.homestayweb.com[29]。然而,对他们的父母来说,这种冒险的事是无法被接受的。

  另一个与他人在网上交流的方法是使用协作工具(collaborative tools),像是Google Apps,它是一个线上工具,可以免费使用于教学活动中。Google Apps提供月历、4GB大的e-mail信箱、聊天、部落格及其他多种服务。其中最强大的功能是线上博士(online docs),随时都可以造访他们。当你邀请其他人到Google Apps观看及创作,就能达到共同合作的效果[30]


5.善用免费的网路资源: 这些学习者认为网际网路是一个全球分享资讯的平台。通常,N世代知道哪里及如何下载音乐、电影及电子书。即使侵犯著作法的问题已经与线上分享版权物画上等号,N世代仍然继续使用P2P电脑网路(peer-to-peer computer networks)来分享档案。

  泰普史考特(Tapscott,1998),《N世代》(Growing Up Digital)一书的作者宣称,N世代的消费者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他们期待各种选项。看看有多少电视频道提供年轻人选择,以符合他们的需要及渴望。N世代能够在可行的数个选项中做出选择,特别是在现代生活的环境中。对N世代来说,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这种环境提供丰富的资源以让他们选择所需。

  第二,他们喜欢定制。“一种大小所有人穿”(one-size-fits-all)的标准已经不适用于N世代的需要了。他们想要变得很酷、很突特、非凡。若是有能够定制的产品,他们愿意存钱并挖出所有的积蓄去追求独一无二。第三个特点与第二个有关:他们想要改变心意。如果你认为N世代会忠于他们喜欢的品牌,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不像旧一代的人对特定品牌如此忠诚,N世代不会坚持只用某一牌。他们喜欢比较不同的牌子,不一定会在某个牌子的店买齐所有东西。他们有权力混搭合适的不同产品。

  第四,他们想要试用。在买东西前,他们喜欢测试及实际操作产品,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买。他们喜欢在下定决心前,比较商品。最后一点,他们重视实用及价值。艾普斯坦(Epstein,1998)认为:“N世代不认为科技有什么了不起--他们在意什么科技能够帮助他们。”总而言之,N世代是讲求实用性的。他们完全不在乎牌子。只要是能够符合他们需求的功能,他们就会用。


值得注意的事情

  网路带给教师及学习者诸多好处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好好注意。科技与网路发展确实帮助教师设计与展示视觉与互动学习。“不让任何孩子落后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要求教授基础课程的教育工作者(包括阅读、文学、数学及自然科学等)必须教授技能。”(Melinda,2007)。梅林达质疑这些网路课程是否符合学校的分针及政策。由于远距教学及线上教学的增加,学校应将资源投注于数位或视觉教室的创建。此外,课程设计者应发展互动及线上取向的课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有许多选择。有的人喜欢教室内面对面的互动,而全职的工作者则选择线上课程。然而,学生自发学习及自我管理将成为线上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喜欢线上课程的学生说,他们有时间管理上的困难,而且不知道如何控制线上教室。因此,学生的孤立感及自治力,在线上学习环境中似乎会是另一个值得思考的主要议题。

  还有,由于整个世界的远距教学的快速发展,学生及教师不需要去学校,还能在最方便的地点及时间上课。然而,他们可能损失与他人连结的机会。Alfred及Kirk担心学生及教师缺乏社交关系,人之间的距离加大。这种线上课程不像传统教室允许人们有眼神交流、幽默的气氛、使用各种代名词...及其他状况(Alfred P & Kirk T)。就我个人的观点,线上课程减少学生孤立感的任务与教学者的课程设计有关,但这又是一个需要另外讨论的议题了。


结论

  如何利用探讨这个世代的言论,我们必须小心谨慎。教育工作者太轻易接受这些主张而不加以批评。即便它们的确是事实,基于推测及传闻的主张仍不断被复述。就如同先前提到的,几乎所有相关的主张都没有经过实证研究。上述关于N世代的特点主要是描述他们的学习及生活风格。不仅学生需要基本的电脑操作能力,以便使用最新的科技来促进学习,教育工作者也必须跟上学习者的脚步。教学者必须清楚现今学生的学习偏好,并设计符合他们需要的课程,但这必须基于科学证据而不是单纯的推论。



参考书目:

Bennett, S. Maton K. & Kervin, L. (2008). The `digital natives' debate: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videnc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9(5), 775-786.

Billings, D. (2004, May/Jun). Teaching learners from varied generations.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ursing, 35(3), 104-105.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Epstein, J.H. (1998, April). The net generation is changing the marketplace. The Futurist, 32(3). 14.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Geck, C. (2006, February). The generation Z connection: 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to the newest net generation. Teacher Librarian, 33(3), 19-23.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Generation C. An emerging consumer trend and related new business ideas.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http://www.trendwatching.com/trends/GENERATION_C.htm

Lefrancois, G.R. (1997). Psychology for teaching. (9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cNeely, B. (2005). Using technology as a learning tool, not just the cool new thing (chap. 4). In Oblinger, D.G & Oblinger, J.L. (Eds.), The next generation learner.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http://www.educause.edu/educatingthenetgen

Oblinger, D.G. (2004, July 21). The next generation learner.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http://www.nwacc.org/archive/conferences/2004_Spring_Board_mtg/oblinger.pdf

Oblinger, D.G, & Oblinger, J.L. (Eds.). (2005). Educating the net generation.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http://www.educause.edu/educatingthenetgen

Roberts, G. (2005).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expectations of the net generation (chap.3). In Oblinger, D.G & Oblinger, J.L. (Eds.), The next generation learner.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http://www.educause.edu/educatingthenetgen

Shih, T. K., & Hung, J.C. (2007). Future directions in distanc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ershey: 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Skiba, D.J. (2006, May/Jun). Collaborative tools for the net generation. Nurs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s. 27(3). 162-163.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Tapscott, D. (1998). Growing up digital: 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 New York: McGrow-Hill Companies, INC.

Windham, C. (2005). The student’s perspective (chap.5). In Oblinger, D.G & Oblinger, J.L. (Eds.), The next generation learner.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http://www.educause.edu/educatingthenetgen

Wati Abas, Z., Kaur, A.,Tengku, P. N., & Tengku, S. (2007, January). Trends and Issue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UNITEM Sdn Bhd. (p.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