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和新興學習技術/下一代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後一輩學生(The Next Generation of Learners)[編輯]

誰適合這樣的風格?(Who Fits This Mode?)[編輯]

  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高達的社群中,同時面臨一連串科技的改革。在《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這本書中,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提到,在他小時候,如果小孩不吃飯的話,父母會說很多非洲人都沒東西吃,你得把它吃完。然而,在當今這個資訊化時代[1],如果小孩不認真念書,家長就會警告說,那些中國和印度的孩子會超越他們,並且搶走他們未來的工作。

  還記得那些免費接通號(1-800-XXX-XXXX)可以將你轉往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嗎? 現在, 許多美國的公司都使用 Skype[1][2][3]將客服作業外包給國外的公司。當我們敲敲鍵盤,網絡就將需要的資訊帶給我們時,國與國的邊界正漸漸消失。我們的教育系統也必須改變,以迎合當今學習者的需要。

  首先,我們必須考量我們所要教導的學習者的類型。這個TeacherTube上的影片整理了一個良好的檔案,以助於我們瞭解現今的學習者:http://www.teachertube.com/view_video.php?viewkey=40c570a322f1b0b65909&page=1&viewtype=&category=tr[4]。根據影片中的相關要素,人們用許多稱呼來命名這個新世代,像是:X世代(Generation X[5])、Y世代(Generation Y[6])、巢居者(Nesters[7])、網絡世代(Internet Generation[8])。Youtube是一個線上自由分享影片的網站。在此,基於塔普斯考特(Don Tapscott)的著作《N世代 : 主導二十一世紀數位生活的新新族群》(Growing Up Digital: 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9])中的定義,我稱他們為N世代(Net Generation)。

  已有許多的著作敘述了N世代的特點,但他們到底是誰呢?他們又與前一世代有什麼不同呢?亞伯林格夫婦(James Oblinger & Diana Oblinger,2005)形容說:「N世代的學習者是那些出生於1980年代和那之後的學生。」(p. 1,2)[10]。必須強調的是,大多數與這個世代有關的論述都非基於實證研究。相反地,大都是純粹的討論或是基於軼事的觀察報告。班奈特(Sue Bennett)、馬騰(Karl Maton)、以及克文(Lisa Kervin)曾就N世代的文獻資料,寫了一篇極好的評論,並發表於英國教育科技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http://www.ingentaconnect.com/content/bpl/bjet/2008/00000039/00000005/art00002 。有一個部落格就傾向於推廣用更據理論及根據證據的方式,討論新世代議題以及其與高等教育(post secondary education)關連:http://netgennonsense.blogspot.com/

  與N世代相關的論述可分為兩類。一是描述他們的學習方式,另一種則是着重於他們的生活方式,兩種方式都會影響學生們學習的方法。


學習風格

1. 從實驗中學習: 畢林斯(Billings,2004)認為N世代喜歡發現新事物以及從實際操作(hands-on)的經驗中學習(p. 104)[11]。相較於被教導怎麼做或閱讀靜態的書本,他們更喜歡從實做中學習。這些學生能夠憑直覺地使用各種資訊科技設備(IT devices),並瀏覽網絡。他們喜歡花時間在那些最新的電子產品(eletronic gadgets)上,像是iPod、MP3播放器、還有手機,因為他們能夠觸碰並把玩這些設備。他們也喜歡透過探索網絡學習新事物,交新的朋友[12],製作自己的相簿[13],或者學一些能充實部落格的新工具[14]等等。他們享受藉由親自發現,主動學習新的工具。

2. 偏好視覺學習: 由於N世代成長時,科技已經普遍流行於生活中,他們在充滿數位設備、富含媒體的環境下感到自在,像是電腦、LCD投影機、PDA、iPod、MP4還有iPhone等等。生活在這種多媒體的環境,N世代無論是在家或在學校,都沉浸在互動式的電腦遊戲或電影中。電視與電腦提供豐富的視覺效果,這已使得N世代更習於用這樣的方式接受新知。亞伯林格夫婦(James Oblinger & Diana Oblinger,2005)認為:「N世代的文本閱讀能力可能會比前世代的人發展得較差(p. 2.5)。」

  當N世代上網搜尋資訊時,他們不只是嘗試各種搜尋引擎(像是Google和Yahoo),他們也會去Youtube.com尋找一些互動的素材。N世代使用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它允許使用者選擇從部落格(blogs)、新聞服務站(news services)以及其他的網頁接收資訊(feeds)或新聞(newsfeeds)[15]。這個世代相當適應Google廣告方案(Google's Adsense),這是一個基於搜尋者所搜尋的資料提供廣告的站台[16]

  許多時候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界線對於這些N世代的學生來說,被定義地不是那麼清楚。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中的林登虛擬貨幣(Linden-virtual money)恐怕就很與真實的貨幣做區別,特別是當已建立的對換率存在的時候[17]。Anshe Chung在CNN計劃在第二人生裏開設I-Report中心時,是第二人生裏的首富[18]。N世代喜愛透過最新的視覺輔助(visual aids)學習,他們也享受於更新他們的資訊時總是會出現的音效。N世代也喜歡在網絡上創造自己的化身[19]。化身是人們使用網絡世界(如第二人生或電玩遊戲)時所創造出來的代言人。許多人通常都有數個化身,他們可以依照不同的環境,選用不同的化身。值得注意的是,化身不一定需要是人們在現實世界的長相。

  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看,使用生硬的書本恐怕不能有效地引起N世代在學習上的專注及興趣。相反地,他們會偏好於從網站上(如Youtube.com)搜尋較能互動的素材。

  就這點來說,N世代偏好的視覺學習風格是被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的文化及環境塑造而來的,因為社會將他們時時刻刻暴露於富含媒體的環境中。在網絡上,他們也不會感到寂寞,他們可以與一群有相近興趣的人互痛。舉例來說,在Youtube上只要簡單地點選他人的檔案以及觀看他們喜歡的影片片段就能夠與他們產生連結[20]。此外,在靜態連結(permalink[21])之下,人們可以觀看此連結的影片,也可以從這個連結中發現更多的影片。因此,人們的聯繫以及社群透過使用這種快速且便利的社交網絡(social-networking)工具得以促進。

3. 喜歡團體合作: N世代享受使用合作性的工具(collaborative tools),如Google Apps[22],與同輩團體合作。通常,這些學生較可能偏好於有團隊提供支援的環境中學習。像是維基任務(Wiki project)等可以與教師及同儕一同進行的活動,相較於個人作業,N世代可能較為喜好。

  這樣的學習特點正符合維果茨基(Vygotsky)的近側發展區理論(zone of proximal growth theory)。李法蘭寇斯(Lefrancois,1997)解釋說,維果茨基的近側發展區被定義為:「個體為進一步智力發展的現階段的潛能(p. 98)。」N世代喜歡透過與同儕合作建構他們的學習,因為學習較慢的人受到學習較快者的協助,他們在彼此的知識提供的鷹架下學習。如果學習是在沒有同儕協助的個人任務下進行,更多的學生將被甩在後頭。所以,N世代符合維果茨基的鷹架理論(scaffolding theory),因為他們大多數人都喜歡與同學團體合作。當他們與同儕合作時,不僅增加自信也提供協助,他們一起建構知識。學習不只是個人的事。剛開始學習新事物時,如果你不懂,沒有什麼好羞恥的;更進一步地說,N世代喜歡在團體中分享他們的經驗。Google已經開發許多創新的應用程式,為這些學習者創造良好的合作環境[23]

4. 注意時間短且善於多重任務: N世代習慣的富含媒體的環境似乎已縮短他們維持注意的時間。如果你要求他們努力於同樣一件事數小時,那可能會使他們受不了或感到灰心。如果他們能同時做許多事情,他們會更享受活動,因為他們通常能快速地轉移注意力到不同的任務上。他們同常比父母更能一心多用,並能將注意力分散到不同的活動上。亞伯林格夫婦(Oblinger & Oblinger,2005)觀察到:「他們喜歡並進程序(parallel process)及多重任務(multi-task)…。他們成功於立即的滿足…。」(p. 2.14) 因此,教師看到學生邊做作業邊聽音樂、上網、跟朋友講電話時,不必感到訝異。這些這式各樣的活動都是N世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5. 寓教於樂: 寓教於樂結合了兩個辭彙:教育與娛樂,也就是指具教育性的娛樂或具娛樂性的教育。產品內容透過娛樂性的設定,幫助使用者發展特殊技巧或學習強化。試着想想當教育與娛樂結合時會發生什麼事呢?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寓教於樂典型地透過人們熟悉的娛樂形式所提供的令人記憶深刻的課程來教導或社會化它的觀眾:電視節目、電腦、以及電視遊樂器、電影、音樂、網站、多媒體軟件等等。」

  相較於年長的世代對教育的觀念,N世代認為學習與教師權威沒有任何關係。相反地,學習被認為是互動的,且包含許多有趣的活動。他們偏好教師在課程中加入遊戲與活動。Shih & Hung(2007)認為,從N世代的觀點來看,學習可以變得更簡單、更有趣(p. 20)。教師不能只靠文本課程的教學來維持學生的注意力。將遊戲整併至教育中似乎是增加學生興趣與提升動機的一種最新、互動的方式。此外,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也更樂於分享點子。

  最近,許多教育工作者編了一些動機取向與遊戲取向的標準課程,作為輔助教材。他們發現這些教材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且更專注於學習文本上。

  教育應該以這些娛樂性活動帶給學生正面的影響。舉例來說,韓國遊戲學院(the Korea Game Academy)是韓國遊戲產業開發院(the Korea Game Development & Promotion Institute)的附屬機構,是韓國一所專為提升遊戲產業及遊戲教育的公立學校[24]

6. 複製與貼上: 對N世代來說,幾乎所有的文本都可以從網絡上被複製、貼上或剪下、貼上。雖說這種能力比起打字或創造其他種類的文本方便許多,但也可能導致剽竊的問題。

7.同意終生學習,E-、U-及M-learning: 追求知識和學位已不再是青少年到博士班這些學生的特權。持續學習和終生學習的概念對N世代來說,已經變得越來越普及。他們充滿好奇,這些學生喜歡學習及思考新的想法。他們所學的東西不是無法改變且呆板的,他們意識到知識不是靜態的。他們持續更新並建構知識,跟上流行趨勢,關注當下的議題。此外,N世代喜歡根據他們當下的需求,為自己量身打造學習環境。

  U-learning這個名詞意為「普遍存在的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也就是隨時隨地都能學習的意思。「無限制的學習」(unlimited learning)是U-learning的另外一種解釋。在過去,人們總認為一但完成學業,他們就不需要再與學校有任何瓜葛,能夠自由地進入真實的世界。然而,活在資訊時代裏,人們比以前渴望學到更多,這對N世代來說更是真理。一個例子說明U-learning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那就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現在也提供免費的線上課程[25]

  世界持續在進步,年輕的N世代也是如此。因此,E-learning及U-learning正符合他們特殊的渴望與需要,因為他們能夠在沒有場地與時間的限制下,調整自身的腳步去學習。毫無疑問的,將來學習的解決方案及服務平台將與許多可移動的設備結合。「這些設備可能是掌上型電腦(handheld computers)或者個人數位秘書(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手機(包含新的智能手機)、iPod、影音播放機、平板電腦,甚至是可穿式設備(wearable device)。這些產品能夠透過桌上電腦、手提電腦、網絡(有線或無線)連結在一起。(擷取於2007年12月6日,自http://adlcommunity.net/mod/wiki/view.php?id=142&page=Mobile+or+Ubiquitous+Learning )。


生活方式或生活作風

1.永遠在線: N世代透過手機與電腦連結彼此。事實上,他們的手機與電腦總是開着,他們害怕錯過任何一通電話與訊息。此外,無論身在何處,他們都能用MSN、雅虎即時通(Yahoo messenger)、美國在線(AOL)、Skype等與朋友聊天。這些人通常對於活在虛擬社群中感到自在,像是第二人生,無論日夜,他們都掛在線上,使朋友能夠隨時找到他們。他們似乎無法將這種社交網絡從生活中剔除。他們也有許多方法來無線地連結網絡,像是藍牙(Bluetooth[26])。

2.寧可Google,不上圖書館: 無論N世代何時需要資訊,他們第一件會做的事情通常是先Google資料。上圖書館幾乎不是他們首先考慮的選項。對N世代來說,上網查資料更快、更有效率,例如上維基百科(Wikipedia.org)搜尋專有名詞和解釋(維基百科是全球最大的線上百科全書網站,透過公共合作建構而成)。同樣地,許多人認為Google的搜尋引擎是一種省時導向的資料搜尋工具。他們所要做的只是輸入關鍵字並按下「確定鍵」(enter),就可以在幾秒內看到大量的搜尋結果。N世代也使用標籤(tag),為網絡書籤組織及創造便於記憶的關鍵字,例如在delicious.com這個網站裏,將一字描述(one-word descriptor)分派到書籤中[27]

3.喜愛電子商務: 對N世代來說,上網處理日常生活大小事是可行的,即使是叫披薩和要求外送等。相較於出外購物,購買商品前,他們可以在不同網站上搜尋理想的商品、比較價錢,看看別人的評價。他們通常相信幾乎所有事都可以透過網絡完成,而且他們也想藉由網絡服務來省下時間。同樣的情形也可論及網絡銀行的服務。相較於N世代,他們的父母則對網絡銀行沒有足夠的信心,父母們對網絡銀行及電子商務的不信任可能是源自於在生活上缺乏使用電腦的自信心。文德漢(Windham,2005)觀察N世代的行為並提出結論:當他們出外購物時,他們總是選擇用信用卡或借記卡(Debit cards)付帳(2005, p. 5.14)。這些人通常覺得上網管理銀行帳戶比起傳統方法(紙本帳簿、紙鈔)方便多了。N世代肯定是連線的或無線的世代(wired or wireless generation)。他們很自在地使用線上服務。比方說,許多人可能會認為相較於去父母的銀行,Paypal是更快更方便的付款工具[28]

4.不怕見陌生網友: N世代在思想上通常更為開放,他們喜愛差異及多樣性,而且他們樂於上網分享那些年長的人認為是私隱的資訊。他們通常用部落格寫線上日記,上傳個人照片到Facebook,透過網絡平台分享他們的生活及想法,在線上遊戲種與朋友組隊。因此,當他們在虛擬世界中遇到陌生人時,他們感到自在且不拘束。對年長的人來說,N世代希望自己是注目的焦點,且樂於網在虛擬的鎂光燈之下。

  N世代也透過網絡與真實世界的人見面。比方說,如有人正打算去國外旅行,並渴望與當地人有文化交流,這些旅客使用以下網站與當地人聯繫:http://www.homestayweb.com[29]。然而,對他們的父母來說,這種冒險的事是無法被接受的。

  另一個與他人在網上交流的方法是使用協作工具(collaborative tools),像是Google Apps,它是一個線上工具,可以免費使用於教學活動中。Google Apps提供月曆、4GB大的e-mail信箱、聊天、部落格及其他多種服務。其中最強大的功能是線上博士(online docs),隨時都可以造訪他們。當你邀請其他人到Google Apps觀看及創作,就能達到共同合作的效果[30]


5.善用免費的網絡資源: 這些學習者認為互聯網是一個全球分享資訊的平台。通常,N世代知道哪裏及如何下載音樂、電影及電子書。即使侵犯著作法的問題已經與線上分享版權物畫上等號,N世代仍然繼續使用P2P電腦網絡(peer-to-peer computer networks)來分享檔案。

  泰普史考特(Tapscott,1998),《N世代》(Growing Up Digital)一書的作者宣稱,N世代的消費者有以下五個特點:第一,他們期待各種選項。看看有多少電視頻道提供年輕人選擇,以符合他們的需要及渴望。N世代能夠在可行的數個選項中做出選擇,特別是在現代生活的環境中。對N世代來說,他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這種環境提供豐富的資源以讓他們選擇所需。

  第二,他們喜歡定製。「一種大小所有人穿」(one-size-fits-all)的標準已經不適用於N世代的需要了。他們想要變得很酷、很突特、非凡。若是有能夠定製的產品,他們願意存錢並挖出所有的積蓄去追求獨一無二。第三個特點與第二個有關:他們想要改變心意。如果你認為N世代會忠於他們喜歡的品牌,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不像舊一代的人對特定品牌如此忠誠,N世代不會堅持只用某一牌。他們喜歡比較不同的牌子,不一定會在某個牌子的店買齊所有東西。他們有權力混搭合適的不同產品。

  第四,他們想要試用。在買東西前,他們喜歡測試及實際操作產品,然後再決定要不要買。他們喜歡在下定決心前,比較商品。最後一點,他們重視實用及價值。艾普斯坦(Epstein,1998)認為:「N世代不認為科技有什麼了不起--他們在意什麼科技能夠幫助他們。」總而言之,N世代是講求實用性的。他們完全不在乎牌子。只要是能夠符合他們需求的功能,他們就會用。


值得注意的事情

  網絡帶給教師及學習者諸多好處時,也有一些問題需要好好注意。科技與網絡發展確實幫助教師設計與展示視覺與互動學習。「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要求教授基礎課程的教育工作者(包括閱讀、文學、數學及自然科學等)必須教授技能。」(Melinda,2007)。梅林達質疑這些網絡課程是否符合學校的分針及政策。由於遠距教學及線上教學的增加,學校應將資源投注於數位或視覺教室的創建。此外,課程設計者應發展互動及線上取向的課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

  現在的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有許多選擇。有的人喜歡教室內面對面的互動,而全職的工作者則選擇線上課程。然而,學生自發學習及自我管理將成為線上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喜歡線上課程的學生說,他們有時間管理上的困難,而且不知道如何控制線上教室。因此,學生的孤立感及自治力,在線上學習環境中似乎會是另一個值得思考的主要議題。

  還有,由於整個世界的遠距教學的快速發展,學生及教師不需要去學校,還能在最方便的地點及時間上課。然而,他們可能損失與他人連結的機會。Alfred及Kirk擔心學生及教師缺乏社交關係,人之間的距離加大。這種線上課程不像傳統教室允許人們有眼神交流、幽默的氣氛、使用各種代名詞...及其他狀況(Alfred P & Kirk T)。就我個人的觀點,線上課程減少學生孤立感的任務與教學者的課程設計有關,但這又是一個需要另外討論的議題了。


結論

  如何利用探討這個世代的言論,我們必須小心謹慎。教育工作者太輕易接受這些主張而不加以批評。即便它們的確是事實,基於推測及傳聞的主張仍不斷被複述。就如同先前提到的,幾乎所有相關的主張都沒有經過實證研究。上述關於N世代的特點主要是描述他們的學習及生活風格。不僅學生需要基本的電腦操作能力,以便使用最新的科技來促進學習,教育工作者也必須跟上學習者的腳步。教學者必須清楚現今學生的學習偏好,並設計符合他們需要的課程,但這必須基於科學證據而不是單純的推論。



參考書目:

Bennett, S. Maton K. & Kervin, L. (2008). The `digital natives' debate: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videnc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9(5), 775-786.

Billings, D. (2004, May/Jun). Teaching learners from varied generations. The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ursing, 35(3), 104-105.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Epstein, J.H. (1998, April). The net generation is changing the marketplace. The Futurist, 32(3). 14.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Geck, C. (2006, February). The generation Z connection: 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to the newest net generation. Teacher Librarian, 33(3), 19-23.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Generation C. An emerging consumer trend and related new business ideas.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http://www.trendwatching.com/trends/GENERATION_C.htm

Lefrancois, G.R. (1997). Psychology for teaching. (9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cNeely, B. (2005). Using technology as a learning tool, not just the cool new thing (chap. 4). In Oblinger, D.G & Oblinger, J.L. (Eds.), The next generation learner.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http://www.educause.edu/educatingthenetgen

Oblinger, D.G. (2004, July 21). The next generation learner.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http://www.nwacc.org/archive/conferences/2004_Spring_Board_mtg/oblinger.pdf

Oblinger, D.G, & Oblinger, J.L. (Eds.). (2005). Educating the net generation.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http://www.educause.edu/educatingthenetgen

Roberts, G. (2005).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expectations of the net generation (chap.3). In Oblinger, D.G & Oblinger, J.L. (Eds.), The next generation learner.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http://www.educause.edu/educatingthenetgen

Shih, T. K., & Hung, J.C. (2007). Future directions in distanc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ershey: 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Skiba, D.J. (2006, May/Jun). Collaborative tools for the net generation. Nurs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s. 27(3). 162-163.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Tapscott, D. (1998). Growing up digital: 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 New York: McGrow-Hill Companies, INC.

Windham, C. (2005). The student’s perspective (chap.5). In Oblinger, D.G & Oblinger, J.L. (Eds.), The next generation learner. Retrieved October, 1, 2007 from http://www.educause.edu/educatingthenetgen

Wati Abas, Z., Kaur, A.,Tengku, P. N., & Tengku, S. (2007, January). Trends and Issue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UNITEM Sdn Bhd. (p.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