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樂府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中國文學

樂府詩為中國傳統詩歌詩體的一種,與古體詩、近體詩構成古典詩歌中的三大類。

樂府及樂府詩[編輯]

樂府本為漢武帝時設立的官署,管理有關一些音樂的事宜,並負責收集民歌。狹義的樂府詩指漢樂府收集、創造的民歌,而廣義的樂府詩還包括魏晉至唐可以入樂的詩歌、後世仿樂府作的作品。


歷史[編輯]

兩漢的樂府民歌有很強的敘事性,它繼承了《國風》的現實主義傳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民感情,並在藝術上有很大發展。這些樂府民歌揭露和批評了剝削和壓迫、戰爭和徭役,以及縛束愛情和婚姻自由的封建禮教。其中以《孔雀東南飛》和《陌上桑》、《孤兒行》為代表。前者全文一千七百餘字,是我國第—部長篇敘事詩。它通過一幕愛情悲劇,揭示了封建禮教與家長制的罪惡。全文結構嚴謹,情節跌宕起伏,代表我國漢樂府詩的高峰。

兩漢以後,南北朝時樂府民歌也很繁榮,南朝有"吳聲""西曲",形式委婉,描寫男女愛情,多為五言。而北朝樂府民歌則直率豪邁,以《木蘭辭》為其代表。

漢樂府詩的現實主義對漢末的建安文學有很大影響。在唐朝時,近體詩盛起,但如白居易等人發起的新樂府運動,有杜甫的《麗人行》、《兵車行》,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等等,對唐代詩壇有一定影響。


參考[編輯]

宋郭茂倩編有《樂府詩集》,集錄了先秦歌謠,漢朝至唐五代的樂府詩,全書共一百卷,是較全的樂府詩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