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癌前病變、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腫瘤 - 腫瘤的概念 - 腫瘤的形態 - 腫瘤的分化與異型性 - 腫瘤的命名與分類 - 腫瘤的生長和擴散 - 腫瘤的分級和分期 - 腫瘤對機體的影響 - 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區別 - 常見腫瘤舉例 - 腫瘤發生的分子基礎 - 環境致瘤因素 - 腫瘤與遺傳 - 腫瘤免疫
某些疾病(或病變)雖然本身不是惡性腫瘤,但具有發展為惡性腫瘤的潛能,患者發生相應惡性腫瘤的風險增加。這些疾病或病變稱為癌前疾病(precancerous disease)或癌前病變(precancerous lesion)。應當注意,癌前疾病(或病變)並不是一定會發展為惡性腫瘤。
從癌前狀態發展為癌,可以經過很長時間。在上皮組織,有時可以觀察到先出現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或異型增生(dysplasia), 再發展為局限於上皮內的原位癌(carcinomain situ, CIS), 再進一步發展為浸潤性癌。

癌前疾病(或病變)[編輯]

癌前病變(precancerous lesions)是指某些具有癌變潛在可能性的病變, 長期存在有可能轉變為癌。
癌前疾病(或病變)可以是獲得性的或遺傳性的。遺傳性腫瘤綜合徵(inherited cancer syndorme)患者具有一些染色體和基因異常,使得他們患某些腫瘤的機會增加。獲得性癌前病變則可能與某些生活習慣、感染或一些慢性炎性疾病有關。
以下為一些常見例子:

  • 大腸腺瘤(adenoma of large intestines) 常見,可單發或多發,有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等類型。絨毛狀腺瘤(villous adenoma)發生癌變的機會更大。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幾乎均會發生癌變。
  • 乳腺導管上皮非典型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 ADH) 常見於40歲左右的婦女。其發展為浸潤性乳腺癌的相對危險度為普通女性的4~5倍。
  • 慢性胃炎與腸上皮化生 胃的腸上皮化生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關係。慢性幽門螺桿菌性胃炎與胃的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發生的B細胞淋巴瘤及胃腺癌有關。
  • 潰瘍性結腸炎 是一種炎性腸病。在反覆發生潰瘍和黏膜增生的基礎上可發生結腸腺癌。
  • 皮膚慢性潰瘍 由於長期慢性刺激,鱗狀上皮增生和非典型增生,可進一步發展為癌。
  • 黏膜白斑 常發生在口腔、外陰等處。鱗狀上皮過度增生、過度角化,可出現異型性。大體觀呈白色斑塊。長期不愈有可能轉變為鱗狀細胞癌。

異型增生和原位癌[編輯]

過去的文獻常使用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這一術語來描述細胞增生並出現異型性,多用於上皮的病變,包括被覆上皮(如鱗狀上皮和尿路上皮)和腺上皮(如乳腺導管上皮、宮內膜腺上皮)。由於非典型增生既可見於腫瘤性病變,也可見於修復、炎症等情況(所謂反應性非典型增生),近年來,學術界傾向使用異型增生(dysplasia)這一術語來描述與腫瘤形成相關的非典型增生。異型增生上皮具有細胞和結構異型性,但其並非總是進展為癌。當致病因素去除時,某些未累及上皮全層的異型增生可能會逆轉消退。
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CIS)一詞通常用於上皮的病變,指異型增生的細胞在形態和生物學特性上與癌細胞相同,常累及上皮的全層,但沒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潤,有時也稱為上皮內癌(intraepithelial carcinoma)。原位癌常見於鱗狀上皮或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如子宮頸、食管、皮膚、膀胱等處;也可見於發生鱗狀化生的黏膜表面,如鱗化的支氣管黏膜。乳腺導管上皮發生癌變而未侵破基底膜向間質浸潤者,稱為導管原位癌或導管內癌。如能及時發現和治療原位癌,可防止其發展為浸潤性癌。腫瘤防治的一個重要工作是建立早期發現原位癌的技術方法。
目前,較多使用上皮內瘤變(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這一術語來描述上皮的異型增生、原位癌,且多採用兩級分類法。如胃腸道黏膜的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輕度異型增生和中度異型增生)、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重度異型增生和原位癌)。新近分類將不同級別的子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重新命名為子宮頸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SIL)和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