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纖維性修復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損傷的修復 - 再生 - 創傷癒合
組織結構的破壞,包括實質細胞與間質細胞的損傷,常發生在伴有壞死的炎症中,並且是慢性炎症的特徵。此時,即使是損傷器官的實質細胞具有再生能力,其修復也不能單獨由實質細胞的再生來完成,因此這種修復首先通過肉芽組織增生,溶解、吸收損傷局部的壞死組織及其他異物,並填補組織缺損,以後肉芽組織轉化成以膠原纖維為主的瘢痕組織,修復便告完成。

肉芽組織的形態及作用[編輯]

肉芽組織的成分及形態[編輯]

肉芽組織(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細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纖維細胞構成,並伴有炎細胞浸潤,肉眼表現為鮮紅色,顆粒狀,柔軟濕潤,形似鮮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鏡下可見大量由內皮細胞增生形成的實性細胞索及擴張的毛細血管,對着創面垂直生長,並以小動脈為軸心,在周圍形成袢狀彎曲的毛細血管網。新生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核體積較大,呈橢圓形,向腔內突出。在此種毛細血管的周圍有許多新生的成纖維細胞,此外,常有大量滲出液及炎細胞。炎細胞中常以巨噬細胞為主,也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巨噬細胞能分泌pDGF、FGF、TGF-β、IL-I及TNF, 加上創面凝血時血小板釋放的PDGF, 進一步刺激成纖維細胞及毛細血管增生。巨噬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能吞噬細菌及組織碎片,這些細胞破壞後釋放出各種蛋白水解酶,能分解壞死組織及纖維蛋白。
肉芽組織中一些成纖維細胞的胞質中含有肌細絲,此種細胞除有成纖維細胞的功能外,尚有平滑肌細胞的收縮功能,因此應稱其為肌成纖維細胞(myofibroblast)。成纖維細胞產生基質及膠原。早期基質較多,以後則膠原越來越多。

肉芽組織的作用及結局[編輯]

肉芽組織在組織損傷修復過程中有以下重要作用:

  • 抗感染保護創面;
  • 填補創口及其他組織缺損;
  • 機化或包裹壞死、血栓、炎性滲出物及其他異物。

肉芽組織在組織損傷後2~3天內即可出現,自下向上(如體表創口)或從周圍向中心(如組織內壞死)生長椎進,填補創口或機化異物。隨着時間的推移(如1~2周),肉芽組織按其生長的先後順序,逐漸成熟。其主要形態標誌為:間質的水分逐漸吸收減少;炎細胞減少並逐漸消失;部分毛細血管管腔閉塞數目減少,按正常功能的需要少數毛細血管管壁增厚,改建為小動脈和小靜脈;成纖維細胞產生越來越多的膠原纖維,同時成纖維細胞數目逐漸減少、胞核變細長而深染,變為纖維細胞。時間再長,膠原纖維量更多而且發生玻璃樣變,細胞和毛細血管成分更少。至此,肉芽組織成熟為纖維結締組織,並且逐漸轉化為老化階段的瘢痕組織。

瘢痕組織的形態及作用[編輯]

瘢痕(scar)組織是指肉芽組織經改建成熟形成的纖維結締組織。此時組織由大最平行或交錯分布的膠原纖維束組成。纖維束往往呈均質性紅染即玻璃樣變。纖維細胞很稀少,核細長而深染,組織內血管減少。大體上局部呈收縮狀態,顏色蒼白或灰白半透明,質硬韌並缺乏彈性。瘢痕組織的作用及對機體的影響可概括為兩個方面。

  • 瘢痕組織的形成對機體有利的一面
    • 它能把損傷的創口或其他缺損長期地填補並連接起來,可使組織器官保持完整性;
    • 由於瘢痕組織含大量膠原纖維,雖然沒有正常皮膚的抗拉力強,但比肉芽組織的抗拉力要強得多,因而這種填補及連接也是相當牢固的,可使組織器官保持其堅固性。如果膠原形成不足或承受力大而持久,加之瘢痕缺乏彈性 ,故可造成瘢痕膨出,在腹壁可形成痂,在心壁可形成室壁瘤。
  • 瘢痕組織的形成對機體不利或有害的一面
    • 瘢痕收縮。特別是發生於關節附近和重要器官的瘢痕,常常引起關節攣縮或活動受限,如十二指腸潰瘍瘢痕可引起幽門梗阻。關於瘢痕收縮的機制可能是由於其中的水分喪失或含有肌成纖維細胞所致。
    • 瘢痕性粘連。特別是在器官之間或器官與體腔壁之間發生的纖維性粘連,常常不同程度地影響其功能。 器官內廣泛損傷導致廣泛纖維化玻璃樣變,可發生器官硬化。
    • 瘢痕組織增生過度、又稱肥大性瘢痕。如果這種肥大性瘢痕突出於皮膚表面並向周圍不規則地擴延,稱為瘢痕疙瘩(keloid) (臨床上又常稱為 "蟹足腫")。其發生機制不清,一般認為與體質有關;也有人認為, 可能與瘢痕中缺血缺氧,促使其中的肥大細胞分泌生長因子,使肉芽組織增長過度有關。

瘢痕組織內的膠原纖維在膠原酶的作用下.可以逐漸地分解、吸收,從而使瘢痕縮小、軟化。膠原酶主要來自成纖維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等細胞。因此,要解決瘢痕收縮和器官硬化等的關鍵是在細胞生長調控和細胞外基質等分子病理水平上,闡明如何調控肉芽組織中膠原的合成和分泌以及如何加速瘢痕中膠原的分解與吸收。

肉芽組織和瘢痕組織的形成過程及機制[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