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四小龍與巨龍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二十世紀下半葉,東亞各國經濟迅速發展。一些新興國家憑藉勞動力資源優勢和得當的經濟政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吸引了發達國家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從而使經濟迅速騰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其中韓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四個經濟體的發展最為顯著,被稱為「亞洲四小龍」。如今亞洲四小龍已躋身發達經濟體行列。

經歷十年文革動亂後的中國大陸,也開始致力於發展經濟。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在1978年12月18日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後,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以經濟為主,總結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經濟迅速發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徹底改變了建國以來30多年的封閉局面。

亞洲四小龍的位置和旗幟

「漢江奇蹟」[編輯]

1960至2007年韓國的GDP增長
首爾市景

韓戰結束後,韓國一片狼藉,社會經濟百廢待興。50年代,韓國總統李承晚進行了經濟改革,推行吸引外資和外援、土地改革以及進口替代(即通過用本國工業產品替代進口產品,減少對進口工業品的依賴)等措施,以恢復和發展韓國經濟。但李承晚的改革不甚成功,當時韓國經濟甚至落後於朝鮮。朴正熙上台後,推行韓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扶植工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主導發展外向型經濟[1],使韓國經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同時,他推進新鄉村運動,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縮小了城鄉差距。20世紀60至90年代,韓國經濟高速發展,人民收入顯著提高。

60-70年代,韓國過於偏重發展出口產業,因此面臨着經濟結構失衡,對外依賴嚴重,經濟發展不夠穩定等問題。1980年全斗煥上台後,韓國推行穩定物價、促進經濟自由化、調整產業結構以及平衡社會收入分配等措施來面對經濟困境。80年代,韓國經濟再次回到了平穩發展的軌道,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脹,產業結構亦有所改善。1986年,韓國成功舉行亞運會,後又於1988年成功舉行了奧運會[2]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席捲韓國,韓國經濟受到極大衝擊[3],失業率暴漲,通貨膨脹嚴重,許多企業倒閉。面對危機,金大中政府協調韓國各部門對企業、金融、公共事業和勞動用工四個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韓國經濟迅速恢復。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政府推行科技立國戰略,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經濟轉型。韓國還鼓勵發展文化產業[4],韓國文化走向世界,「韓流」在世界範圍內流行。今天,韓國經濟穩步發展,已成為高收入經濟體[5],並邁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由於韓國首都及最大城市首爾位於漢江沿岸,韓國的經濟成就也被譽為「漢江奇蹟」。但是,過快的經濟發展也導致了很多問題,如社會壓力大、土地資源緊張等,目前韓國社會內捲化嚴重,生育率嚴重低於更替水平,許多問題有待改善。

台灣經濟騰飛[編輯]

中正機場—十大建設最為成功的項目之一
台北天際線

戰後初期[編輯]

日治時期,台灣屬於典型的殖民地經濟,主要發展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為日本供應原料。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接管臺灣。當時台灣缺乏工業資源,日本人被遣返,管理階層被替代。再加上國民政府困於國共內戰,將大批物資運往大陸支持內戰,濫發貨幣,使得台灣物價飛漲。國民政府遷臺後,近200萬軍民撤往台灣,使陷入困頓的台灣經濟壓力增大。

發展出口加工工業[編輯]

1950、60年代,政府為提振台灣經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金融上,發行新台幣,緩解了通貨膨脹;農業上,推行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等措施,使大部分農民成為自耕農,增加了糧食產量,促進了農業生產;工業上,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鼓勵出口,扶植民營企業;為吸引外資,還採取了頒佈「獎勵投資條例」、成立加工出口區等措施;同時也接受美援,使經濟得到恢復發展。60~90年代,台灣經濟以出口加工工業為主,形成了「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即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在台灣進行加工,再出口至世界各地。這一時期,台灣出口的商品以服裝、玩具和家用電器為主。

1974年,為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經濟,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推行了十大建設,包括加大公共投資,進行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重工業與化學工業。這些措施,改善了台灣的基礎設施,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高新技術產業興起[編輯]

1979年石油危機後,尤其是90年代後,台灣開始發展耗能小、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如電子工業等。進行了產業升級。此後台灣出口的商品以電機、軟件、晶圓、集成電路板等為主。台灣出口商品的技術水平得到提高,人民收入也得到增長。今天,台灣已經成為了高收入經濟體,但仍面臨着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上升、對外依存度高等問題。

香港與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編輯]

香港的街市
新加坡魚尾獅公園

香港經濟發展[編輯]

新加坡經濟發展[編輯]

新加坡經濟的發展經歷了由獨立初期時的勞動密集型工業,逐步過渡到具有高附加價值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進而發展到目前的信息產業等知識密集型經濟。從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開始逐步擺脫了僅僅依靠轉口貿易維持生計的局面,,國家日益走向富裕,逐漸發展成為新興的發達國家,並因此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6] 新加坡的電子、化工、煉油、橡膠等工業發達。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主要的煉油中心,其煉油產能相當於石油產品消費量的兩倍。 新加坡良好的國家信用、完善的政府監管機制以及健全的法律制度,使得其成為世界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標準普爾在2009年維持了新加坡原有的「AAA/A-1+」主權信用評級,新加坡也是唯一獲此評級的亞洲國家。新加坡目前是亞太地區最成熟的資本市場之一。[7] 新加坡的旅遊業地位重要,佔GDP的比重超過3%。[8]為刺激旅遊經濟,新加坡還於2010年2月開放了施行40年的賭禁,然而該地對本國人限制較多。[9]普華永道預計,新加坡2011年將超過韓國和澳大利亞成為亞太地區第二大博彩市場。[10]

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編輯]

經濟改革[編輯]

農村經濟改革[編輯]

城市經濟改革[編輯]

對外開放[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朴昌根. 《解讀漢江奇蹟》.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2年5月. ISBN 9787560847979. 
  2. 朴鍾錦. 《韓國政治經濟與外交》. 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130-2476-1. 
  3. 董向榮. 《韓國》.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年5月. ISBN 9787509707326. 
  4. 媒體稱韓國政府是韓流背後最強大推手.鳳凰網.於2014年10月19日查閱.
  5. 世界銀行公開數據-大韓民國.世界銀行.於2021年6月14日查閱.
  6.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224064101/http://www.bizcn-sg.org.sg/jingjishi.htm
  7. http://www.contactsingapore.sg/cn/industries/financial_services/
  8. 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2972
  9. http://news.sina.com.cn/w/2010-02-08/040617061731s.shtml
  10.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223002503/http://finance.stnn.cc/Macroeconomic/201102/t20110216_151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