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免疫學/免疫耐受的發現和類型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免疫耐受 - 免疫耐受形成的條件 - 免疫耐受形成的機制 -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義及臨床應用

免疫耐受的發現

[編輯]

免疫耐受是Owen等在1945年首先提出來的。Owen觀察到異卵雙生小牛胎盤血管融合,血液交流而呈自然的聯體共生,可在一頭小牛的血液中同時存在有兩種不同血型抗原的紅細胞,成為血型鑲嵌體(chimeras of blood type)。這種小牛不但允許抗原不同的血細胞在體內長期存在,不產生相應抗體,而且還能接受雙胞胎另一小牛的皮膚移植而不產生排斥反應。但是不能接受其他無關個體的皮膚移植。Owen稱這一現象為天然耐受。
Burnet等人認為異卵雙生牛體內,對異型血細胞的耐受現象的產生是由於胚胎期免疫功能尚未成熟,異型血細胞進入胚胎牛體內,能引起對異型細胞產生抗體的免疫細胞克隆受抑制或被消滅,故此小牛出生後對胚胎期接觸過的異型紅細胞抗原不會發生免疫應答。根據這個理論,不少人進行了誘導實驗性耐受工作。
1953後Medawar等將CBA系黑鼠的淋巴細胞接種入A系白鼠的胚胎內,待A系白鼠出生8周後,將CBA黑鼠的皮膚植至該A系白鼠體上,可存活不被排斥。這一實驗證實了胚胎期接觸抗原物質,出生後對該抗原就有特異的免疫耐受現象。這一發現使人們對於耐受機制的認識有了重大的突破,提示胚胎期接觸抗原將導致耐受。其後又證明在成年動物也可引起免疫耐受性,但較胚胎期困難的多。

免疫耐受的類型

[編輯]

根據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不同可將免疫耐受分成自身耐受(self-tolerance)和誘導性耐受(induced tolerance)兩類。自身耐受是免疫系統對自身抗原產生的耐受,它是機體維持自身細胞不受免疫系統攻擊的重要機制,一般可維持終身,一旦打破將造成自身免疫病。誘導性耐受是非己抗原在特定條件下誘導機體產生的免疫耐受。誘導性免疫耐受是防治某些疾病(如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應)的重要策略。
根據免疫耐受形成部位的不同,免疫耐受分為中樞耐受和外周耐受。中樞耐受(central tolerance)指未成熟T、B淋巴細胞在中樞淋巴器官中遇到自身抗原形成的耐受。外周耐受(periphera tolerance)指成熟的T、B淋巴細胞在外周淋巴器官中遇到自身抗原或非己抗原形成的免疫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