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小組建模討論腳本集/基礎模型的因果圖示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基礎模型的因果圖示

[編輯]

這個流程用於引出因果結構,在小組建模過程中,(可以用於)迅速演繹一個關鍵問題或者場景如何包含具有反饋環的互動結構。

現狀:

[編輯]

最佳實踐

小組活動的本質:

[編輯]

發散性

時長

[編輯]

準備時間:180分鐘

小組活動時間:90分鐘

後續時間:90分鐘

所需材料

[編輯]
  1. 投影儀以及屏幕
  2. 建模軟件 (比如說, Vensim)
  3. 記錄員的材料
  4. 把圖標和關鍵字貼在房間裏

輸入:

[編輯]

與核心建模小組預先完成的庫存-流程的基本結構。

輸出:

[編輯]

由加強反饋環和平衡反饋環構成的因果關係圖,這個關係圖中確定了某一核心問題的變量和結構。

角色

[編輯]
  • 由動態系統建模專業經驗的建模人,可以實時製圖。
  • 對於參與者的情況以及語言熟悉主持人, 具有較強的鼓勵參與文化的協調能力,
  • 記錄員對於動態系統有所了解,或者對於事件本身比較熟悉

步驟

[編輯]
  1. 建模人(在一邊操作)與投影儀相連接的手提電腦, 主持人在房間的當中。
  2. 主持人首先解釋(活動內容):「 我們現在將用90分鐘,(在討論過的事件的基礎上)做一個因果關係圖小活動。
  3. 建模人解釋通過這個活動得到的圖式屬於所有參與者。接着建模人開始介紹庫存流程圖的基本結構。
  4. 如果一些細節需要變化和調整, 主持人確認這些變化,建模人記錄下這些變化。
  5. 主持人向參與者說明,參與者可以分享他們自己的經驗,他們在家庭中社區中觀察到的現象。
  6. 記錄員記錄下關於關鍵詞的定義,(這個定義是由參與者一起參與定義的)。
  7. 主持人接着提問,幫助(參與者)釐清關鍵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
  8. 當有人提議的時候, 建模人把關係化在模型里,展示在房間的前面, 主持人和建模人要繼續鼓勵參與者添加變量和變量之間的關係,建模人把這些討論記錄下來,要是用精確記錄參與者使用的語言。
  9. 於此同時,記錄員記錄下變量的名稱, 描述的關係,引用的話以及故事,這些內容都可以幫組我們更好地理解建模的語境。如果有必要的話,記錄員可以使用預先確定的編號幫助記錄每個人說的內容。
  10. 當一些不熟悉的符號和模型結構出現在圖示上的時候,建模人要(參與者)解釋他們的意思。包括箭頭,正負號,反饋循環等等。
  11. 建模人寫下變量之間的聯繫,儘可能的使用帶有正負號的箭頭來表示因果關係鏈條的方向。正號表示一個變量的增加導致另一變量的增加,一個變量的減少導致另一個變量的減少。負號表示相反的作用,一個變量的增加導致另一個變量的減少,一個變量的減少導致另一個的增加。
  12. 記錄員應該避免打斷參與者的談話,也要避免向參與者提問或者隨意點評。他們應該在筆記空白處簡單記錄下自己的問題和點評,用一些符號,比如*把(自己的點評和問題)與參與者說的內容區分開。
  13. 當一個反饋環建立之後,建模人需要打斷大家的談話。
  14. 如果小組討論速度開始減慢,或者有一段時間沒有反饋環被建立的話,建模人詢問現有的變量之間的還有那些沒有被發現,沒有被討論清楚的。這樣可以幫助建立找到一些可能被忽略的循環。
  15. 當整個討論持續到只剩下5分鐘的時候,建模人需要指出:「我們用了不到90分鐘的俄時間,就找出一些看上去非常複雜的關係。」 然而, 這仍舊比我們想要實踐和調查的現實情況簡單了很多。 接着詢問(參與者)是不是還有一些重要的變量或者關係沒有被描述的

評估標準:

[編輯]
  • 參與者對於建模活動有更多的熱情。
  • 因果圖示有多個反饋環
  • (參與者)可以認識到特定的行為是有一個反饋系統導致的。

作者

[編輯]

無名氏

歷史

[編輯]

這個流程首先是在2006年,Save Children UK, Mongolia 中作為 Missouri Transfromation 活動的一部分。Lune-Reyes et al. (2006) 也描述了一個類似的活動。

修訂

[編輯]

Revised 2013 by Peter Hovmand to reflect current practices.

Luna-Reyes, L. F., Martinez-Moyano, I. J., Pardo, T. A., Cresswell, A. M., Andersen, D. F., & Richardson, G. P. (2006). Anatomy of a group model-building intervention: Building dynamic theory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System Dynamics Review, 22(4), 291-320.

Notes

[編輯]

This exercise is based on a more general activity common in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that follows from using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software in classrooms, workshops, and group model building. The exercise works well for quickly (1) conveying the idea that systems are complex, (2) introducing the language of system dynamics (e.g., balancing and reinforcing feedback loops, stocks and flows), and (3) grounding the emerging model in participants』 language. The exercise can be conducted with large groups up to about 50 or 60 individuals, but participation tends to be limited after the group size exceeds 20 individuals. The design of the seed structure is critical and should be piloted before attempting to conduct this exerc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