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出血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局部血液循環功能障礙 - 充血和淤血 - 出血 - 血栓形成 - 栓塞 - 梗死 - 水腫
血液從血管或心腔溢出,稱為出血(hemorrhage)。毛細血管出血常常發生於慢性淤血;大動脈、大靜脈的破裂性出血則常由於血管外傷引起,或由於炎症和腫瘤侵蝕血管壁所引起。根據發生部位不同,出血可分為內出血(指血液溢入體腔或組織內)和外出血(指血液流出體外)。

出血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編輯]

破裂性出血[編輯]

漏出性出血[編輯]

出血的病理變化[編輯]

內出血[編輯]

外出血[編輯]

鼻黏膜出血排出體外稱鼻出血;肺結核空洞或支氣管擴張出血經口腔排出到體外稱為咯血;消化性潰瘍或食管靜脈曲張排出到體外稱為嘔血;結腸、胃出血經肛門排出稱便血;泌尿道出血經尿排出稱為尿血;微小的出血進入皮膚、黏膜、漿膜面形成較小(直徑1~2mm)的出血點稱為瘀點;而稍微大(直徑3~5mm)的出血稱為紫癜(purpura);直徑超過1~2cm的皮下出血灶稱為瘀斑(ecchymosis)。

出血的後果[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