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學/發熱的時相及其熱代謝特點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多數發熱的臨床經過可分為三個時相,即體溫上升期、高溫持續期和體溫下降期。

熱 代 謝 特 點
體溫上升期 產熱>散熱
皮膚蒼白、四肢冷厥

「雞皮疙瘩」、寒戰

畏寒

交感神經興奮,皮膚血管收縮;

汗腺分泌減少,皮膚立毛肌收縮;

皮膚冷覺感受器興奮;

骨骼肌不自主、節律、周期性收縮。

高峰期 產熱=散熱, 高水平上平衡
自覺酷熱

皮膚乾燥、發紅

「冷反應」衝動停止,血管擴張;

皮膚溫度感受器興奮;

皮膚水分蒸發。

退熱期 產熱<散熱
皮膚潮紅,

出汗或大汗、皮膚血管擴張

中心體溫>「調定點」,

血管擴張,皮膚汗腺大量分泌。

體溫上升期[編輯]

高溫持續期[編輯]

體溫下降期[編輯]

熱型[編輯]

不同疾病過程中,發熱持續時間與體溫變化規律不盡相同。將這些病人的體溫按一定時間記錄,繪製成曲線圖(即熱型),可發現有不同熱型。不同的熱型可能與致病微生物的特異性和機體反應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