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材線索敘述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歷史分期[編輯]

  1. 注意:社會史的各個部分是不能劃分出抽象的,嚴格的界限的,劃分僅供參考
  2. 本分期亦適用於初中歷史

世界歷史[編輯]

三四百萬年前-1500 世界古代史
1500-1917 世界近代史[1]
1917-今 世界現代史

中國歷史[編輯]

大致劃分[編輯]

?-1840 中國古代史
1840-1949 中國近代史
1949-? 中國現代史

中國古代史[編輯]

?-前2070 上古[2]
前2070-前221 封建[3]時代[4]
前221-1840 郡縣時代[5]

中國近代史[編輯]

1840-1919 舊民主主義革命
1919-1949 新民主主義革命 1919-1927 第一次國內革命(國民革命時期)
1927-1937第二次國內革命(土地革命時期)
1937-1945 抗日戰爭時期
1945-1949 第三次國內革命(解放戰爭時期)

中國現代史[6][編輯]

1949-1956 (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1956-1966 社會主義(曲折)探索時期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76-1978 徘徊時期
1978-至今 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改革開放)

黨史[編輯]

即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以1921年中共成立為開端。

敘述[編輯]

[7]

通論[編輯]

  • 三冊必修教材是一個和諧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8]。其中政治史是外在的表現,給人們的印象最直接最深刻。而經濟史則往往更加潛在,其發展變化的周期更長,但影響卻是最深層的[9]。(這是因為,經濟活動是人類的基本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不但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在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8]。)文化史通常被視為最不重要的,甚至是可有可無的,但事實上它並不僅僅是政治史、經濟史的被動反映,政治和經濟的歷史實際上還是一個文化傳統中的政治史、經濟史[9]
  • 因此,我們在肯定經濟基礎為決定歷史發展終極原因的前提下,認為整個人類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歷史,其間轉變的中介便是人類的創造性實踐活動,通過實踐的渠道將兩者溝通,實現互化飛躍[10]

正文[編輯]

中國古代史[編輯]

東亞大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生態環境,孕育了中華民族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經濟形態。中國農耕文明首先在黃河長江流域達到很高水平,並在中原地區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上,商周初建制度,接着由春秋至秦,中央集權制度確立。唐宋以後,租佃契約關係逐漸發展,農民人身依附關係相對鬆弛,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兩宋之際,中國經濟的重心已由北方轉移到南方。與此同時,以三省六部制、選官制和監察與諫議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政治制度趨於成熟。明清(鴉片戰爭之前)的時期,在農耕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分離出一些迥異於傳統經濟模式的變異。但專制集權至此發展為空前加強,且政府的重農抑商與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國經濟的轉型與發展。伴隨政治上和經濟上這樣的變化,文化史教材勾畫出從百家爭鳴孕育出一批經典巨著,孔孟儒學的思想的形成及其取得正統獨尊地位,經宋明理學至明清之際變遷的軌跡。其後點綴有漢字及文學藝術成就以體現其時代特徵。

古希臘羅馬史[編輯]

西方近代史[編輯]

黨史[編輯]

世界現代史[編輯]

註釋[編輯]

  1. 關於世界近代史開端各方有以下幾種說法: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即新航路開闢);商業革命;法國大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1500年;19世紀(見於 申曉若:世界近代史開端之管見,《吉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於海君:關於世界近代史開端問題的商榷,《東疆學刊》1997年02期)。舊教材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準,而現在教材以1500年為準。
  2. 依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期理論,此處實為原始社會時期
  3. 這裏的封建指封邦建國,即分封制。《左傳》載:「周公……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4. 此處實際是奴隸制社會時期
  5. 此處實為封建制社會時期,但關於封建制社會開端有多種說法,詳見楊英傑:《中國古代史分期的幾種主要觀點》,《高師函授》1984年05期,教材取郭沐若的說法:奴隸制社會在春秋解體,戰國逐步進入封建制社會。
  6. 關於為什麼中國現代史為何從1949年開始,可參見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分期問題。如該連結失效,見[1]
  7. 將教材線索敘述為五部分不太符合教材一直以來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妥,但由於時間及精力不足,倉促寫成,權作拋磚引玉,留待諸位修改
  8. 8.0 8.1 曹文柱: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Ⅱ) 經濟成長曆程》編寫說明,《教師教學用書 歷史必修(Ⅱ) 經濟成長曆程》,嶽麓書社,文字可能有改動
  9. 9.0 9.1 趙世瑜: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Ⅰ) 政治文明歷程》編寫說明,《教師教學用書 歷史必修(Ⅰ) 政治文明歷程》,嶽麓書社,文字可能有改動
  10. 曹大為: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Ⅲ) 文化發展歷程》編寫說明,《教師教學用書 歷史必修(Ⅲ) 文化發展歷程》,嶽麓書社,文字可能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