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019年集思廣憶賽事特刊/記憶故事4/山/上頁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記憶故事3/政治 (下) 2019年集思廣憶賽事特刊
記憶故事4/山 (上)
記憶故事4/山 (下)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部面積的70%,林業成為早期先民發展的主要經濟活動。台灣的森林運用思維,從清領至日治時期的樟腦開採及伐木,轉至目前生態與觀光休閒的永續森林保育邁進。


台灣的森林隨着人類經濟活動的轉型,也讓「山」的面貌有着不時期的轉變,就讓我們透過探討台灣林業歷史的發展,一窺台灣這座島嶼的容顏,探索屬於島嶼的身世與記憶。

台灣是個南北狹長、高山密佈的島嶼,山脈分佈縱貫全台;山地面積約佔全部面積的70%,不同海拔高度,擁有豐富的林相資源,從闊葉林到針葉林,森林中不僅充滿著生機,也潛藏着巨大的商機。幾百年前,台灣的森林仍是動物生存的樂園,以及原住民的獵場;在當時對森林的開發運用,也只是伐取林木作為柴薪,或取竹建屋。


台灣林業歷史的開端,自清朝開始統籌規劃全台砍伐樟木製作樟腦的數量與範圍,當時樟腦之經營為林業經營之重心。日治時期,開始對於台灣的林木進行有系統的調查與伐採,興建森林鐵道和木馬道為主要交通路線,大規模的開發台灣森林資源。直到六〇年代,政府不再以伐木提供施政財源後,台灣森林的經營目標由經濟面朝向資源保育方向進行,現今林務局則是以多目標經營方式管理台灣的森林資源,使其能永續發展。